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合集下载

11第十章微生物分类14年

11第十章微生物分类14年

2.《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octeriology, 1984)
放线菌: 1.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编著的放线菌目分科、分属检索表。 2. 克拉西里尼可夫(前苏联)“细菌放线菌分类手册”。 3. 瓦克斯曼(美)“放线菌分类”
18
二、真菌的分类系统
11
菌株(strain)或品系,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
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 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 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
模式菌株:一个被指定为能代表一个种群的菌株,是
活体标本
12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
科学家估计有分类纪录的各类物种大约 有150万,其中微生物超过10万种,而且其数 目还在不断增加。微生物学工作者要认识、 研究和利用微生物或控制有害微生物,必须 对它们进行分类(classification)。
与微生物的酶和调节蛋白质的本质和活性直接相关; 酶及蛋白质都是基因产物;
对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也是对微生物基因组的间接比较;
测定生理生化特征比直接分析基因组要容易得多;
营养类型; 与氧的关系;
对温度的适应性;
对渗透压的适应性;对pH的适应性; 代谢产物等
27
28
微型、简便、快速或自动化鉴定技术
样, 具有既不同其他细菌也不同于其核生物的序列特征,
而它们之间则具有许多共同的序列特征。
三界(域)为:
Bacteria(细菌)、Archaea(古生菌)和Eukarya(真核生物)。
16
17
第三节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微生物学在线测试答案

微生物学在线测试答案

微生物学在线测试答案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选择题(每题1分,共10题,10分)1.Bacillus的译名为:( D )正确A.假单胞菌属B. 乳酸杆菌属C. 梭菌属D. 芽孢杆菌属2.下列传统指标中始终被用作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的是( A )正确A. 形态学特征B. 生理特征C. 生态学特征D. 免疫特征3.Staphylococcus aureus的译名为:( A )正确A. 葡萄球菌属B. 乳酸杆菌属C. 梭菌属D. 芽孢杆菌属4.1978年,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新的生物分类概念,根据16SrRNA的碱基序列将生物清晰地划分为三原界。

( B )正确A .ConardB. WoeseC. LeedaleD. Jahn5.Bacillus subtilis AS1.389 是( C )正确A. 种名B. 属名C. 菌株名D. 科名6.有关菌株的说法,下列哪项说法不对( B )正确A. 菌株强调的是遗传型纯的谱系B. 菌株的名称不可随意确定C. 菌株与克隆相同,为一个物种内遗传多态性的客观反映D. 菌株实际上是某一微生物达到遗传型纯的标志7.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形态学特征在以下几类微生物中的哪一类分类鉴定中显得更加重要? ( D )正确A.病毒B.细菌C.酵母菌D.霉菌8.《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把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分别放在不同的门中,最可能的原因是( D )正确A.生理生化特征不同B. DNA-DNA杂交同源性不同C.革兰氏染色反应不同D. G+c含量和rRNA序列不同9.细菌的种名也用双名法命名,即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名加词两部分组合而成。

第一个词的首字母要大写,该词是( B )正确A. 种名B. 属名C. 人名D. 科名10.细菌的下列哪项特性一般不用作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的依据( C )错误正确答案:DA.球菌直径B.球菌的分裂及排列C.杆菌的直径D.杆菌的分裂及排列第九章传染与免疫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15分)1.类毒素是( A )正确A.外毒素脱毒而来B.内毒素脱毒而来C.类似外毒素毒性的毒素D.类似内毒素毒性的毒素2.下列革兰氏染色结果不是阴性的是( B )正确A.支原体B.立克次氏体C.衣原体D.放线菌3.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致病因素无关的是( C )正确A.透明质酸酶B.荚膜C.磷壁酸D.血浆凝固酶4.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 B )正确A.肽聚糖B.脂多糖C.脂蛋白D.核蛋白5.下列物质中,属于抗体的是( D )正确A. 外毒素B. 内毒素C. 类毒素D. 抗毒素6.以下微生物具有特殊的发育周期的是( B )正确A.支原体B.衣原体C.立克次体D.螺旋体7.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C )正确A. 荚膜B. 菌毛C. 异染颗粒D. 脂多糖8.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 D )正确A.毒素B.血浆凝固酶C.透明质酸酶D.细菌素9.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D )正确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10.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B )正确A. 鞭毛B. 普通菌毛C. 芽胞D. 性菌毛11.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 C )正确A.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C.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D.对入侵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12.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C )正确A 菌毛B 荚膜C透明质酸酶D 血浆凝固酶13.内毒素的中心成分是( B )错误正确答案:CA.特异性多糖B.脂多糖C.核心多糖D.内脂A14.带菌者是指( D )正确A. 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15.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血中繁殖,产生大量毒性物质,而引起人体中毒,称为( D )正确A. 毒血症B. 脓毒血症C. 菌血症D. 败血症第八章微生物生态选择题(每题1分,共25题,25分)1.生长于下列海水水域中的微生物应认为是极端环境微生物的是( C )正确A. 近海海水微生物B. 远洋浅层海水微生物C. 远洋深处海水微生物D. 表面海水微生物2.自然界最适合微生物生活的环境是( A )正确A.土壤B.空气D.海水3.植物根系因种类不同而分泌不同的物质,因而对于根际微生物具有( B )正确A. 生长促进作用B.种群选择作用C. 生长抑制作用D. 不显示影响。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第一节 通用分类单元
一、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 (一)七级分类单元 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 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taxon或category,也称分类 或 , 阶元或分类群)自上而下依次可分七级, 阶元或分类群)自上而下依次可分七级,即; 界Kingdom(拉:Regnum) ( ) 门Phylum(拉:Phylum)或Division(拉:Divisio) ( ) ( ) 纲Class(拉:Clsssis) ( ) 目Order(拉:Ordo) ( ) 科Family(拉:Familia) ( ) 属Genus(拉:Genus) ( ) 种Species(拉:Species) ( )
第一节 通用分类单元
在微生物学中,至今种的范围还无法确定。 在微生物学中,至今种的范围还无法确定。由 于在微生物中, 于在微生物中,尤其在原核生物中的种只是一 大群性状极其相同的菌株的总称, 大群性状极其相同的菌株的总称,所以在微生 物学中的“ 至今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物学中的“种”至今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在这里, 在这里,具体的种是指能代表这个种的各典型 性状的一个被指定的菌株亦即模式菌株。 性状的一个被指定的菌株亦即模式菌株。 随着微生物分类学的发展, 随着微生物分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 看到种的定义应建立在遗传物质即DNA鉴定的 看到种的定义应建立在遗传物质即 鉴定的 基础上, 基础上,把DNA同源性的大小作为划分种的标 同源性的大小作为划分种的标 准。
三、亚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亚种以下的分类单元(infrasubspecific taxa)很多,它的 很多, 亚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很多 提出和使用均不受细菌命名法规的限制。 提出和使用均不受细菌命名法规的限制。 亚种(subspecies,subsp.,ssp.) (一)亚种 , , 是种的进一步细分单元, 是种的进一步细分单元,一般指其某一明显而稳定的特征 与模式种不同的种。 与模式种不同的种。 变种(variety,var.) (二)变种 ,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因易引起混乱,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因易引起混乱,故《国际细菌命名 法规》 1975)已规定它在命名法中没有地位, 法规》(1975)已规定它在命名法中没有地位,且不主 张使用。 张使用。 (三)型 在亚种以下的“ 曾用于表示细菌菌株, 在亚种以下的“型”(form)曾用于表示细菌菌株,但目前 曾用于表示细菌菌株 已废除。目前尚在使用的是以“ 作后缀使用, 已废除。目前尚在使用的是以“型”作后缀使用,例如生 物变异型、化学型等。 物变异型、化学型等。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一、名词解释:01.系统学(systematics):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及其分类和演化关系的科学。

分子系统学是检测、描述并揭示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多样性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了群体遗传结构、分类学、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等领域。

02.系统树:在研究生物进化和系统分类中,常用一种树状分支的图型来概括各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种树状分支的图型也称为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

03.分子系统树:通过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差异的数值构建的系统树称为分子系统树。

04.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xonomy):是一门按微生物的亲缘关系把它们安排成条例清楚的各种分类单元或分类群的科学,其具体任务有三,即分类、鉴定和命名。

05.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文献资料,经过科学的归纳和理性的思考,整理成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

即解决从个别到一般或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

06.鉴定(identification):通过详细观察和描述一个未知名称纯种微生物的各种性状特征,然后查找现成的分类系统,以达到对其知类、辨名的目的。

即解决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抽象到具体的问题07.命名(nomenclature):为一个新发现的微生物确定一个新学名的过程。

08.培养物(culture):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

如微生物的斜面培养物、摇瓶培养物等。

如果某一培养物是由单一微生物细胞繁殖产生的,就称之为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pure culture)。

09.菌株(strain):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

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

10.标准菌株:指能代表这个种的各典型性状的一个被指定的菌株。

11+微生物分类

11+微生物分类

微生物命名 (拉丁文)
属名可用缩写,但种名不能缩写 属名可以单独用,但种名必须与属名一起用
属名和种名必须要用斜体,当手写时需用下划线
Escherichia coli K12
属名
种名 菌株名
例: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Escherichia sp. K12, Escherichia sp.,Escherichia spp., and “the genus Escherichia”
微生物的种(species,简写sp.,又译 物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元,它是一大群
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 同属内其他物种有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strain) 菌株又称品系(在非细胞型的病毒中则称毒株或株),表示任何由一
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遗传型群体及其 一切后代。
• Strain (菌株)
– Escherichia coli K12
• Type strain (典型菌株) Rhizobium daejeanense L61T
双名法(binominal nomenclature)
属名(generic name)
双名法
种名加词(specific epithet)
学名和俗名比较
命名法(Nomenclature)
• Approved List of Bacterial Na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1980, 30:255-429)
– 在 Approved List之前,没有固定的规律来描述新的种 e.g., 链霉菌(Streptomyces )属曾同时包含超过3,000 种

10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10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2.1 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经典方法
2.1.1 经典鉴定指标:
• 形态学特征
• 生理学特征
• 生态学特征
• 生活史,有性生殖情况
• 血清学反应
• 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 其他
2.1.2 微生物的微型、简便、快速或自动化鉴定技术

API细菌数值鉴定系统(API系统) “Enterotube”系统


“Biolog”全自动和手动细菌鉴定系统
种名加词:种名词首小写,表次种的次要特征;使用时写 例 1:苏云金芽孢杆菌
出属名及种名未定时用 sp . (一种)或 spp . (几种)代替。 B. thuringiensis 例1:苏云金芽孢杆菌 学名的发音:按规定应按拉丁发音规则,实际以英文发音 例2:酿酒酵母 Bacillus sp. “一种芽孢杆菌” 居多。 S. cerevisiae 或 Sac. cerevisiae Bacillus spp. “若干种芽孢杆菌”或“一批芽孢杆菌”
例2:酿酒酵母椭圆变种(椭圆酿酒酵母) Bacillus subtilis (Ehrenberg) Cohn 187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var)ellipsoideus
1.2.3 有关学名的其他知识

属名:属名词词首大写,表示种的主要特征;文中首次使 用属名时不能缩写,重复出现的可用词首大写的一或几字 母加点表示,如Bacillus可缩写为B. 或Bac.
的方法。
Ⅳ.
微生物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第一个古菌:詹氏甲烷杆菌
第一个细菌:流感嗜血杆菌 第一个真菌:酿酒酵母
2.2.2 细胞化学成分用作鉴定指标 Ⅰ. 细胞壁的化学成分 原核生物细胞壁成分的分析。 Ⅱ. 全细胞水解液的糖型 放线菌全细胞水解液糖型的分析。

微生物学-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微生物学-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命名:
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 称。
第一节 通用分类单元
一、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
(一)7级分类单元 界 Kingdom 门 Phylum(或Division)——亚门 纲 Class ——亚纲 ——超目 目 Order ——亚目 科 Family ——亚科 ——族 ——亚族 属 Genus 种 Species
一、Bergey氏原核生物分类系统纲要 1、《伯杰氏手册》简介
20世纪60年代以前,国际上不少细菌分类学家都曾 对细菌进行过全面的分类,提出过一些在当代有影响的 细 菌 分 类 系 统 。 但 70 年 代 以 后 , 对 细 菌 进 行 全 面 分 类 的、影响最大的是《伯杰氏手册》。所以该书目前已成 为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的主要参考书。
二、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现代方法
(一)通过核酸分析鉴定微生物遗传型
核酸是微生物遗传信息载体。 每一种微生物都有自己特有的、稳定的DNA的成分 和结构,不同种微生物间基因组序列的差异程度代表它 们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疏密。
4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1、 DNA碱基比例的测定
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碱基组成,亲缘关系近的生 物,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G+C含量,若不同生物之间G+C 含量差别大表明它们关系远。
现有数据表明:高等植物的G+C含量范围大约为 35 %~50%;脊椎动物G+C含量约为35%~45%之间;而原 核生物中 G+C含量变化幅度宽达22%~80%,这也足以 表明原核生物是一个极为多样性的类群。
1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三)种的分类地位举例

微生物学1010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微生物学1010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一、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
动物界 植物界 林奈
动物界 植物界 原生生 物界
Haeckel
植物界 动物界 原始生 物界 菌界
Copeland
植物界 动物界 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
Whittaker
五界上 加上病 毒界
细菌域 古生菌域 真核生物域 美国
Woese
R.H.Whittaker (1969) proposed a five kingdom classification. The kingdoms defined by him were named Monera, Protista, Fungi, Plantae & Animalia.
Type strain: ATCC 6051
=DSM 10
保藏机构 及其保藏号
=CCTCC AB 92068
当微生物名称是一个亚种(subspecies,简称 “subsp.”,排正体字)或变种(variety,简称 “var.”,排正体字)时,学名就应按“三名法” 构成,即:
例1: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亚种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galleria 例2:酿酒酵母椭圆变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var.ellipsoideus
( 二) 三名法 当某种微生物是一个亚种或变种时,学名就按三名法拼写。 学名=属名+种名加词+符号subsp或var+亚种或变种的加词
属的模式
该属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种, 即模式种
属名
种的加词 Specific epithet
种名
定种人
年代
Bacillus

(医学课件)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医学课件)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在生物进化历史过程中演化形 成生物种类和种群的多样性。
生物分类就是通过研究生物的系统发育及其进化 历史,揭示各类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系统关系,编 制分类系统,还原生物的自然历史位置。
3
★微生物分类学的三个任务:分类、鉴定及命名
☆分类是根据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微生物归入不同的分类类群。 ☆鉴定是确定一个新的分离物属于已经确认的分类单元的过程。 ☆命名是根据国际命名法规给微生物分类单元以科学的名称。
subsp.,然后再附上亚种名称(斜排体)。 如: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galleria
12
苏云金芽孢杆菌腊螟亚种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在人类发现微生物并对它们进行较深入的研 究之前,只能把一切生物简单地分成似乎 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 从19世纪中期起,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 的逐步深化,生物的分界就历经三界、四 界、五界甚至六界等过程,最后又提出了 一个崭新的“三域”学说。
9
二、微生物的命名
微生物的名字有俗名和学名两种。如: 红色面包霉———粗糙脉孢霉
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学名—是微生物的科学名称,它是按照有关微生物分类国际委员 会拟定的法则命名的。学名由拉丁词、或拉丁化的外来词组成。 学名的命名有双名法和三名法两种。
①双名法:
学名=属名+种名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定名人+定名年份
14
• 三域学说: 细菌域、古生菌域、真核生物域。 主要特点比较见表10-3。
15
第三节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1 Bergey氏原核生物分类系统纲要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第一节
通用分类系统
一、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
(一)7 级分类单元
界 门



种是最基本分类单元
属 种
各级分类单元及其词尾
二、学名
微生物的种名采用林奈(1753年)所创立的双名法命名。 双名法:就是用属名和种名两个部分作为一种生物的学名。 命名规则:属名在前,一般用拉丁字名词表示,字首字母大写 种名在后,常用拉丁文形容词表示,全部小写 学名=属名+种名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现名定名年份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一、生物的界级分类学学说
图8-1 生物界级的学说发展(阴影部分表示微生物)
植物界 动物界
原生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真菌界
真细菌界 古细菌界
细菌域 古生菌域
病毒界? 真核生物域
二、三域学说及其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物类群间的亲缘关系 判断的主要根据:
表型特征: 形态结构——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差异的数值构建了系统树(分子系统树)。 特点:用一种树状分枝的图型来概括各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 关系。 真核生物域 细菌域 古生菌域
图8-2 三域学说及其 生物进化谱系树
利用16S rRNA建立分子进化树的美国科学家伍 斯 (C.R Woese )
二、三域学说及其发展
三域学说观点: 现在的一切生物均由一个共同的原始祖先,一种小细胞慢慢 进化而来。首先分化出细菌和古生菌两个分枝,而后在古生 菌的基础上吞噬了一些其他生物如蓝细菌、α朊细菌(相当于 G―细菌)等,经过长期的内共生后,两者逐渐进化形成一种 新的生物——真核生物。 发展中新的挑战: ①认为16S rRNA和18S rRNA分子的进化难以代表整个基因 组的分子进化; ②许多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和它们所表达的功能蛋白与细菌 更为接近,而不是古生菌。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答案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答案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参考答案)一、填空:1.微生物菌种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即由属名和种名加词构成。

2.来源于一个细胞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的群体称菌株。

3.1969年将生物界分成了五界,分别是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

4.细菌的分类单元分为七个基本的分类等级,由上而下依次为_界、_门__、纲、目、科、属、种。

5.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为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和生态特性。

6.形态学特征始终被用作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主要原因为具有相对稳定性_和易观察。

7.分类学的内容包括_细菌分类_、放线菌分类和真菌分类_三部分,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是_《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8.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_形态特征_和_生理生化反应_,其中__形态特征_对鉴定微生物的系统发育有决定性作用,而_生理生化反应_可作为判断亲缘关系的参考而且对以实用为目的的分类鉴定仍有重要价值。

9.核酸分子杂交_和_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__是目前通过直接比较基因组进行生物分类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10.1978年,Woese等提出新的生物分类概念,根据16SrRNA的碱基序列将生物清晰地划分为三原界,即细菌域、古生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11.对微生物命定学名的表示方法分双名与三名两种。

12.在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研究中,1978年由R.H.whittake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三域学说。

13.填写以下10个数据:(1) 对牛奶等进行巴氏消毒时常用 63 ℃的温度;(2)用液氮保藏微生物的温度为 -196 ℃;(3)通常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为 37 ℃:(4)用烘箱进行的干热灭菌温度一般为 150~170 ℃;(5)的代时一般为 17 min;(6)典型的酵母菌S.cerevisiae的代时一般为 120 min,其大小一般为~10 X ~21um 。

(7)至今已记载的微生物约 20万种(1995);(8)我国卫生部门规定自来水中所含的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 3个/L ;(9)细菌总数不得超过 100个/ml 。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

即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名加词两部分组合而成。
⑶ 亚种名:亚种名为三元式组合,即由属名、种名
加词和亚种名加词构成。 26
by YJ Kang
二、微生物的命名
2、命名模式及其指定 如前所述,由于细菌分类单元的划分缺乏一个易于
操作的统一标准,为了减少因采用不同标准界定分 类单元所造成的混乱, 细菌系统分类也像其他生物 分类一样采用“模式概念”。即根据命名法规要求, 正式命名的分类单元应指定一个命名模式(简称模式) 作为该分类单元命名的依据。
代表生物类群,分枝末端的结代表仍生存的种类。
系统树可能有时间比例,或者用两个结之间的分枝长度
变化来表示分子序列的差异数值。 17
by YJ Kang
五、三界生物的主要特征
根据形态和生理特征把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动物界和 植物界的理论,统治了生物学100多年,20世纪60 年代主要根据细胞核的结构把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 真核生物两大类。
27
by YJ Kang
二、微生物的命名
3、新名称的发表 根据细菌命名法规的规定,有效发表新的细菌名称应在
公开发行的刊物上进行,在菌种目录、会议记录、会议 论文摘要的均不能视为有效发表。此外,若新名称是在 国际系统细菌学杂志(IJSB)以外的其他杂志上发表 的,还必须经过新名称的合格化发表,被认为合格后, 在该杂志上定期公布,命名日期即从公布之日算起,否 则不算合格发表,也不能取得国际上的承认。发表新名 称时,应在新名称之后加上所属新分类等级的缩写词, 如新目“ord.nov.”、新属“gen.nov.”、新种“sp.nov.”等。
直到60~70年代,有识之士才清醒地认识到:仅依靠 表型特征无法解决微生物的系统发育问题,必须寻 找新的特征作为生物进化的指征。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3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3

一、原核生物分类系统纲要
1.美国D. Bergey 《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第五版改为《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2.前苏联 克拉西尔尼可夫的《细菌与放线菌的鉴定》 3.法国弗尔沃的《细菌分类学》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提要
新版手册分4卷: 第一卷:一般医学和工业方面重要的革兰氏阴 性细菌。 第二卷:放线菌以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第三卷:古细菌、蓝细菌及其他革兰氏阴性细菌。 第四卷:放线菌。
二、菌物界(Mycetalia)
据估计,在地球上生存
的菌物约有150万种之
真 核 生 物
原生动物界(Protozoa) 多有,7 万而-目9 万前种已。记至载今的只全
球每年以发现1500个新
假菌界(Chromista) 种的速度在递增。
域 真菌界(Fungi)
(一)Ainsworth菌物分类系统纲要
目 前 得 到 学 术 界 较 广 泛 采 用 的 是 Ainsworth 第 八 版 (1995年)的分类系统,它把真菌生物域分成原生动物 界、假菌界和真菌界,后者又分成4个门,即子囊菌门、 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和有丝孢真菌类。 在2001年,又 将真菌界分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壶菌门 和无性形真菌类。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2.任务: 任务: 任务 分类,鉴定, 分类,鉴定,命名 3.定义: 定义: 定义 现代分类学基本上有两派 一派强调形态特征 一 现代分类学基本上有两派,一派强调形态特征 一派强调形态特征,一 派强调亲缘关系. 派强调亲缘关系. 形态特征————表现型 形态特征 表现型 亲缘关系————基因型 亲缘关系 基因型 按微生物的亲缘把它们安排成条理清楚的各种 分类单元或分类群的科学. 分类单元或分类群的科学.
其它术语: 其它术语
克隆:是从单个亲本细胞得来的细胞群体. 克隆 是从单个亲本细胞得来的细胞群体. 是从单个亲本细胞得来的细胞群体 菌株:是由纯培养的单个分离物的后代组成的 是由纯培养的单个分离物的后代组成的,菌 菌株 是由纯培养的单个分离物的后代组成的 菌 株通常是由单菌落衍生而来, 株通常是由单菌落衍生而来 而产生原始菌落的 菌数是未知的,故大多数菌株不被认为是克隆 故大多数菌株不被认为是克隆. 菌数是未知的 故大多数菌株不被认为是克隆. 菌株编号: 菌株编号 : 从自然界分离到的微生物尽管属于同 一个种,但由于它们来源不一样 但由于它们来源不一样,它们之间总会有 一个种 但由于它们来源不一样 它们之间总会有 些细微差异,这些同种但来源不同的纯培养体就是 些细微差异 这些同种但来源不同的纯培养体就是 不同的菌株. 通常用编号表示如7216,140等. 不同的菌株. 通常用编号表示如 , 等 群 :在自然界中有些微生物的种类其特征介于两 在自然界中有些微生物的种类其特征介于两 个种之间,彼此不易严格区分 彼此不易严格区分,于是我们就把这两 个种之间 彼此不易严格区分 于是我们就把这两 个种和介于它们中间的一些微生物统称为一个 "群".
(二)培养特征 二 培养特征 培养特征:
培养特征主要指 菌落特征: 菌落特征 1. 菌落大小 一般量直径 菌落大小,一般量直径 2. 形状 圆,扩展,不规则,变形虫状等. 形状:圆 扩展,不规则,变形虫状等. 3. 边缘 踞齿状 波形 放射状. 边缘: 放射状. 4. 隆起度 隆起度: 5. 透明度 半透明 透明 不透明. 透明度:半透明 透明,不透明 半透明,透明 不透明. 6. 质地 粘稠,疏松,紧密. 质地:粘稠 疏松,紧密. 粘稠, 7. 颜色 正面颜色 反面颜色. 颜色:正面颜色 反面颜色. 正面颜色,反面颜色 液体培养特征: 液体培养特征 1.混浊度 混浊度 2.有无沉淀 有无沉淀 3.有无浮膜及浮膜厚度 有无浮膜及浮膜厚度 4.半固体穿刺培养的生长及运动性 半固体穿刺培养的生长及运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血清学反应:
• ( 在免疫学中 , 细菌细胞表面的物质可以分为三 种抗原:即:鞭毛抗原(H抗原); 表面抗原(如K抗原); 胞壁抗原(O抗原)。 一些原核微生物种以下的划分可以根据它们 某种抗原性的差异, 区分为不同的血清型或者 菌株。
三、原核微生物的分类方法:
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4种: ①以形态生理特征为主的传统分类法 ( 经典 分类法) ②以DNA为主的遗传分类法 ③数值分类法 ④化学分类法
同种不同菌株G+C mol%差异应在4-5%以下。 同属不同种的G+C mol%差异应小于10-15%, 通常小于10%。
G+C%的测定方法: 测定DNA的解链温度(或Tm测定法)
2.DNA-DNA杂交
通过测定两菌株DNA的碱基顺序的相似性(同源性),来 判断两菌株的亲缘关系。 同源性>60%为同一个种 同源性>70%为同一个亚种 同源性20-60%为同属不同种
(二) 、遗传分类法
六十年代以后 ,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原核 微生物的分类把以表型特征为主的分类学 开始深入到以基因型为主的分类。 遗传分类法的特点:主要是从遗传学角度 评价微生物间的亲缘关系。以GC含量和不 同来源的 DNA 之间碱基顺序的类似程度及 同源性为依据,排列出一个个分类群。
(三) 、数值分类法:
三、命名法规及双名法:
关于原核微生物的命名, 国际上有一个“国际细菌命名 法规”该法规有以下主要规定: 1.细菌名称发表的优先权为1980年1月1日。 在1980年1月1日以前,由斯克尔曼教授为主对世界 上的细菌名称进行了清理 , 保留了 3500 个菌名 , 废除了 26400个菌名 ,从 1980年 1月1日起 ,凡是保留的 3500个菌 名以外的谁先发表属于谁。 2.新种的命名不应与已发表的真菌 ,藻类、原生动物同 名。 3. 种名要用拉丁文 , 用双名法表示 , 新种要有典型菌株 , 新属要有典型种,并要同时发表菌种的保藏号。
(1) 形态: (2) 大小:菌体 宽×长 或者直径大小 (3 ) 排列: (4) G染色反应: G+、G—,G不定。 (5) 细胞内含物:聚β-羟基丁酸,异染粒,硫粒等。 (6) 鞭毛与运动性: (7) 荚膜有无。 (8) 芽胞: (9) 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10) 特殊构造: a.放线菌的分枝及孢子形态; b.鞘细菌有鞘: c.柄细菌有柄: d.粘细菌形成子实体:
种的概念: 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 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 种有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在微生物中,一个 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作为具体标本, 它就是该种的模式种。 种与其它分类级的区别在于: 1.它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2.它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3.划分种要有标准菌株:
DNA-rRNA杂交
rRNA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当DNA-DNA杂交率很低 时,利用DNA-rRNA杂交仍可出现很高的杂交率
核酸探针:
核酸探针是用标记 DNA 检测未知 DNA 是否与其互补。 核酸探针杂交方法有菌落原位杂交、斑点杂交 (dotblotting)和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ting)等。
(4)计算相似性 相似性在原核生物分类中 , 常用 Sm( 匹配系数 ) 或 Sj(相似系数)表示。二者的计算公式为: Ssm=(a+d)/(a+b+c+d) Sj=a/(a+c+b) 匹配系数公式常改为Ssm=(a+d)/(a+b+c+d)-nc a、表示两个OTU的性状编码皆为“1”的个数; b、表示一个OTU为“1”,另一个OTU为“0”的 性状个数; c、表示一个OTU为“0”,另一个OTU为“1”的 性状个数; d、表示两个OTU皆为“0”的性状个数。
4.新种(属)要在“国际系统分类细菌学杂志”(IJSB)上发表。
5.菌名的更改要得到仲裁委员会同意,并发表在IJSB上 才能有效。
微生物的学名:菌种的科学名称。
命名原则:由“属名+种名”构成; 属名:用希腊字或拉丁字或拉丁化了的其它文字 组成。属名用来描述主要特征,如形状、构造 或者科学家的名字; 种名: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或人名表示 ,种名 用来描述色素,来源或科学家的名字。
学名=属名+种的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和
鲜明定名年份
• 规定与常识:属名应大写首字母、单数、可以组 合外而成。种的加词代表一个种的次要特征,首 字小写
例如: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rliner 1915; 属名 种名 定名人 定名时间
四、传统的微生物分类方法
(一)形态特征:

菌 株
征 D
+
A
+
B
-
C
+
E
+
F
-
G
-
H
+
I
+
J
-
1
2
3 4 5
-
+
+
+
-
-
+
+
-
-
+
+
+
+
-
+
nc
-
-
+
-
+
-
-
-
+
-
nc
+
+
+
+
+
-
-
+
+
+
-
-
计算匹配系数:
S1 S1 S1 S1 S 2
2

3
4
5
3
3 2 10 0 3 0 10 1 1 1 10 1 3 1 10 0 3 2 10 1
(二)培养特征:
培养特征主要指 菌落特征: 1. 菌落大小,一般量直径 2. 形状:圆、扩展、不规则、变形虫状等。 3. 边缘: 踞齿状 波形 放射状。 4. 隆起度: 5. 透明度:半透明,透明,不透明。 6. 质地:粘稠、疏松、紧密。 7. 颜色:正面颜色,反面颜色。 液体培养特征: 1.混浊度 2.有无沉淀 3.有无浮膜及浮膜厚度 4.半固体穿刺培养的生长及运动性
2.任务: 分类、鉴定、命名 3.定义: • 现代分类学基本上有两派,一派强调形态特征,一 派强调亲缘关系。 形态特征————表现型 亲缘关系————基因型 • 按微生物的亲缘把它们安排成条理清楚的各种 分类单元或分类群的科学。
二、细菌的分类单位与命名法规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依次分为:
界(Kingodm) 门(phylum) (亚门) 纲(Class) (亚纲) 一、细菌的分类单位与命名法规 目(order) (亚目) 科(family) (亚科) 族(group) (亚族) 属(genus) (亚属) 种(species)
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例如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类顺序如下:
界-原核生物界(procaryatae) 门--原壁菌门(Firmicutes) 纲---芽孢菌纲(Bacilla) 目----芽孢菌目(Bacillales) 科-----芽孢菌科(Bacillaceae) 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亚种是种以下的唯一分类单位。也是分类地 位的最低等级, 微生物学中把实验室获得的稳 定变异型菌种称为亚种。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 ,因会引起混乱,故不主张使用, 在新的命名法中没有地位。 亚种以下的术语有: 生物变异型(biovar) 化学变异型 (chemovar): 产生某种化合物或其产量 异常。 致病变异型(pathovar):对一个或多个寄主的致病反 应。 噬菌体变异型(phayovar):对噬菌体的反应。 血清变异型(serovar):抗原特性。
其它术语:
克隆:是从单个亲本细胞得来的细胞群体。 菌株 : 是由纯培养的单个分离物的后代组成的 , 菌 株通常是由单菌落衍生而来, 而产生原始菌落的菌 数是未知的,故大多数菌株不被认为是克隆。 菌株编号 : 从自然界分离到的微生物尽管属于同 一个种 , 但由于它们来源不一样 , 它们之间总会有 些细微差异,这些同种但来源不同的纯培养体就是 不同的菌株。 通常用编号表示如7216、140等。 群:在自然界中有些微生物的种类其特征介于两个 种之间 , 彼此不易严格区分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我们就把这两个 种和介于它们中间的一些微生物统称为一个 “群”。
标准菌株是人们最先发现 , 并进行过描述具有典 型特征的菌株。
新种: sp.nov.或 nov. sp.,新被鉴定的种发表时应在 其学名后标上 sp.nov. 的符号,新种发表前应将其模 式菌株的培养物存放在一个永久性的保藏机构,并应 允许人们从中取得。
一 个 微 生 物 新 种 的 建 立 必 须 在 IJSB(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iology)(国际系统细菌学杂 志)上发表。然后被添加在《细菌名称批准目录》中。 新种的标准菌株要送交“世界菌种保藏联合 会”(WFCC),并存入微生物资源中心( Microbiologycal Resources Center)简称(MIRCEN)。 • 细菌名称发表的优先权为1980年1月1日,即《细菌名称 批准目录》中没有的1980 年1月1日以后谁先发表属于 谁。
(三)生理特征:
(1) 对氧气的需要: 嫌气, 兼嫌气 (2) C素营养: A. 属何种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光能异养, 化能自养,化能异养 B. 对各种有机C化物的利用: 糖类(单糖、双糖、寡糖、多糖) 有机酸、 醇、 醛、 烃类(CH4) (3)N素营养 A.无机N化合物 NO3-盐 NH4+盐 B.有机N化合物 尿素、 碱基、 核甘酸 、 AA 、 蛋白质 C、分子N D、NO3还原 E.、aa自养、aa异养 (4)代谢产物及分泌物 a.代谢产物:各种有机酸,气体 b.N代谢产物:H2S、NH3,吲哚 c.产生各种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尿酶等。 d.产生各种色素:可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e.抗菌素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