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民国时期》: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西方入侵: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经济发展: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民主思想: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政府推动: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
(2)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
有较强的半殖民地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
第1页共1页。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概念辨析“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⑴“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⑵“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⑶“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自然经济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新中国成立后被消灭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消亡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覆灭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3~1956年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动力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互关系自然经济在其他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考点一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⑴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 ppt课件
基础练习: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早期著名的企业有:
①上海发昌机器厂②广东继昌隆缫丝 ③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④湖北织布局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ppt课件
22
2.(2008上海) 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 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趋势的是
ppt课件
2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
1915年5月9日,清华大学举行国耻纪念 大会,会后,学生ppt课在件 操场焚烧日货 8
民 时间短暂 国 仍集中在轻工业 初 开始向内地扩展 年 民 族 工 业 分 布 示 意 图
发展概况:
①新建厂矿有 470多家 ②新增资本达1 亿3千多万元, 超过过去的半 个世纪 ③发展最快的 是纺织业和面 粉业,化工、 皮革、卷烟等 行业也有相当 发展
早期民族火柴业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支撑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支ppt课柱件。
16
13.(8分)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末,张謇创办南通大生纱厂。他说:“我们儒 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是使得 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这就是 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 有我自己在可能范围内,得尺得寸,尽可能的心而已。”
派积极参加
帝制
第一次护 段祺瑞拒绝恢 孙中山于1917年
法运动 复《临时约法》 在广州成立中华
1917
和国会
民国军政府
遭到滇、桂军阀 的排挤而失败
第二次护 为了恢复《临 1920年底,他在广 因军阀陈炯明在
法运动 时约法》和国 州重组军政府, 广州发动叛乱而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总复习PPT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
1920年,近代工业的 总产值约10.66亿元,占工 农业总产值219.03亿元的 4.87%,如果加上工场手工 业的产值12.95亿元,资本 主义生产手工业产值
赵德馨主编《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
第十单元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
反专制斗争、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 1912-1919
国际:一战(1914-1918) 十月革命(1917.11.7)
一、政治:反专制斗争 1. 背景
袁世凯誓词:“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 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民族工业 短暂春天
思想 新思想
中体西 用;君 主立宪
维新思潮 革命思想
民主共 和实业 救国
政治
戊戌变法 新文化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一、政治:反专制斗争 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三、文化:新文化运动
1. 背景
变化:对西方从轻视到学习与崇拜
对外国事物的称呼
师夷长技 洋务运动 戊戌辛亥 新文化运动 坚船利炮 工商科技 西方制度 西方文化
中外资本比例分布
年份 1894
本国资本
万元
%
3519.1 39.3
外国资本
万元
%
5433.5 60.7
1913 30386.2 19.7 123709.4 80.3
1920 70079.2 29.6 166745.8 70.4
赵德馨主编《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
发展特点
1. 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薄弱。
——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北洋军阀
刺 杀 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史料价值。
下面民国时期上海老照片反映的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有()①广告的位置 ①人物的服饰 ①建筑的风格 ①出行的方式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2.社会各阶层的饮食和服饰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一个时期的饮食、服饰能反映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思想等。
以下衣、食信息对应反映的经济状况或社会思想不正确的是()A.长袍马褂/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B.中山装/民主共和的政治追求C.粮票/计划经济时期物质匮乏D.购物券/改革开放后商品丰富3.晚清时,大同还保留着一种叫“亮脚会”的习俗,妇女坐在自家的门口,伸出双脚让过路人观赏品评。
民国初年,女子的脚再次被展示在稽查员和大众面前,不过这次不再具有文化上的“荣光”,而是作为铭刻于女性身体上的耻辱。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思想的崩溃B.革命运动的开展C.进步人士的推动D.资本主义的发展4.创刊于清咸丰年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A.娱乐大众B.报道国内外大事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5.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B.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C.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6.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这就是()A.淞沪铁路B.京张铁路C.唐胥铁路D.青藏铁路7.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
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
初二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右图中服装的款式最早出现于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后【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服饰变法的准确识记,题干中图片是中山装,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中山装是辛亥革命后,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
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服饰变化2.在20世纪初的上海,人们可以做到的事有()①看《申报》②拍照片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④发电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四个选项出现的时间:《申报》是1872年创办的;摄影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从国外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因此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人物都可以做到这四项内容。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
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
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请回答:(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4分)(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分)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2分)(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2分)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吗?(2分)(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2分)【答案】(1)发型:由长发辫变成短发(2分)。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 ppt课件
参考答案:①民间投资增多;②轻工业增多; ③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④重新解决民生问题; ⑤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ppt课件
17
【学思之窗】
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 年代中期又很快衰落下去?
ppt课件
18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三、偿还积欠的外债和赔款;
四、履行对逊清皇室的优待条件。
简言之,就是解决革命中所产生的或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
袁世凯以全国领袖自居,急于以解决这些问题来建立他的新统
治体制和统治秩序。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钱,而北京政府本来就
已濒临财政破产的边缘,一时又无法打开国内财源,所以只好
向外国告贷,而最方便的乞求对象就是四国(美英德法)银行
4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短暂的春天”的含义 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2.发展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扫 除了一些障碍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④有识之士倡导“实业救国”
ppt课件
5
材料 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 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各省成立 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 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 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 告也。——高一涵《共和国家p与pt课青件 年之自觉》(1915年10月32)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 “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团。具有深意的是,这时的第一个借款要求,并不是为北京政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真题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真题2013—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情分析本讲内容属于低频考点。
其中,命题以选择题为主,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侧重对民国后期的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嬗变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今后的命题仍会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立意,综合考查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1.(2016·全国卷Ⅲ)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图文信息。
该火柴图案的主题是“抗敌”,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书“十九路军”,斗笠左右两旁分别有“振我中华”和“挽回利权”字样,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的先锋十九路军。
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D项符合题意;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A、B、C三项。
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2.(2016·全国卷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答案】D【解析】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信息“抗战胜利后”,二是材料信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在战后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其主导地位加强,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反映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排除;B项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错在“开始”二字上。
高考历史复习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7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第17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1.原因(1)革命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政府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货。
(3)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
2.概况(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3.结果: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4.影响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1)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并行。
2.习俗(1)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2)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3)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称呼上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4)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5)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6)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三、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铁路(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
2.公路(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天津、上海等城市又出现了有轨电车。
(2)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1912-1919)考点归纳整理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1912-1919)考点归纳整理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民国初年反专制斗争2、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复习建议近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在于政治活动、经济发展与思想活跃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复习中要把握三者的相互关系,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壮大,为政治活动奠定基础;政治活动会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思想活跃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活动,又为政治活动引领方向。
这也是民国初年历史发展的脉络。
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发展中居于总结性和开启性地位。
总结性是指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由制度层次推进到精神层次,把国人的近代化实践引入到精神的改造,真正使国人思想受到启蒙,影响了一代青年。
开启性是指新文化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国人的近代化道路探索出现了新的道路,并鼓舞先进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的改造,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这也是五四新文化并列的缘由。
知识清单参考答案:北洋军阀统治前期:①民主共和,②护国,③护法,④短暂春天,⑤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⑥无产阶级,⑦新。
新文化运动:①尊孔复古,②新青年,③北京大学,④民主、科学,⑤马克思主义,⑥思想解放。
考点聚焦考点一、民国初年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一)“宋案”和“善后大借款”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组成北京政府。
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参、众两院选举中获胜,宋教仁力图以议会政治限制袁世凯专权,实现民主宪政,在赴京准备组阁途中被杀害。
2.袁世凯向五国银行团进行“善后借款”以筹措内战军费。
(二)“二次革命”的兴起和失败“宋案”后,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
袁世凯派兵南下,战事在江西、江苏等地展开,历时月余,革命党人失败。
(三)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1.1913年10月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2.以《中华民国约法》代替《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并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期连任。
高一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为⼤家整理的⾼⼀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活的变迁⽂章,供⼤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中国近现代社会⽣活的变迁1.服饰(1)中⼭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的流⾏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装。
(3)阶段第⼀个阶段:鸦⽚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
这⼀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下裙依然流⾏,西装、中⼭装、旗袍更成为这⼀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个阶段:新中国建⽴后到xx届xx全会。
这⼀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
第三个阶段:xx届xx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菜系。
近代西餐传⼊,中西餐并⾏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1)促使变⾰的因素:⾟亥⾰命、新⽂化运动、新中国成⽴、改⾰开放等(政治、经济、⽂化等⽅⾯的变⾰)以及外来⽂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
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欧风美⾬的潜移默化。
西⽅国家资本的注⼊,把以⼯业⽂明、科学⽂化和⽣活⽅式为核⼼的近代⽂明移植到中国;⼆是维新思潮、⾰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活习俗变迁的特点(1)在鸦⽚战争后直⾄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排外向学习西⽅、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存洋,⼜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配,⼜重新趋于封闭化、独⽴化。
(3)改⾰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由⼈⼒、畜⼒向机械动⼒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1)中国有⾃⼰的⾃⾏车制造⼚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基础落实】一 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考点深化】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讲义
第18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民国初期的经济1.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1)背景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海外华侨大规模投资国内工商业。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如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⑤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况①新建厂矿企业和资本增加,速度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②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一定发展。
③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
④实业家: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及荣宗敬。
(3)特点①发展速度快。
②“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③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
行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平衡、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4)影响2.20世纪20年代中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迅速萧条(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中国面粉业等行业迅速陷入困境,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2)认识: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正常发展。
二、民国初期的社会生活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①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并行。
(2)习俗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②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③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称呼上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答案及解析1.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
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
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
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材料中起源于满族的旗袍在20世纪20年代的流行,受到了不同观点的质疑,存在着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但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的观念,所以②错误,选①③④。
综上,本题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2. 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A.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B.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题干涉及甲午中日战争,4月后,中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增多,对日本的关注也在增加,说明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反思,故A正确;C项错在“开始”两字上【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中体西用思想3.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
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
”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专题4.3 18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与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经济结 构变动 阶级关 系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 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 向西方 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 学习 度层面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1)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②民族危机加深。 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 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 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 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意义 ①为戊戌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1)背景 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 (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 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 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 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 会革命,“平均地权”。 (4)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 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 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 封建不彻底,尤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指导革命完成反帝 反封建的任务。
1 主干串联· 核心回顾 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要求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 产资料。 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 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第17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共20张PPT)
思想。
(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
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电影事业: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开展,并走向成熟,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
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核心突破】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主题一:民族工业的开展
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5)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6)近代中国的广阔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假设磐石地沿袭下
来。
【研读教材】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交通和通讯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1.交通:
〔1〕铁路
a.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根本格局。
2.习俗:
(1)辛亥革命前后,“
〞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2)民国时期,政府公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3)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清楚的跪拜礼;称呼上采用平
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4)民国政府还公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
2.通讯: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研读教材】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交通和通讯的变迁:
构图解史 制约近代交通开展的因素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研读教材】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群众传媒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1.报刊业:
(1)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
返回
【研读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变迁
(1)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2)民国时期
①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中山装、旗袍受欢迎。
②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③社交礼仪逐渐采用握手、鞠躬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④采用公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步入社会。
2.交通事业的进步
(1)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4)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3.通讯工具的变迁
(1)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
(2)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第1 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