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主要的琴论著作
苏轼论琴——戴安道不及阮千里
苏轼论琴——戴安道不及阮千里苏轼善琴,他有《杂书琴事十首》,今天读起来,不但可以领略苏轼琴音乐造诣之深,欣赏他的精彩琴论,了解古琴这件中国特有的乐器,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宝贵的人生启示。
《杂书琴事十首·戴安道不及阮千里》:阮千里善弹琴,人闻其能,多往求听。
不问贵贱长幼,皆为弹之,神气冲和,不知何人所在。
内兄潘岳每命鼓琴,终日达夜无忤色,识者叹其恬澹,不可荣辱。
戴安道亦善鼓琴,武陵王晞使人召之。
安道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
”余以谓安道之介,不如千里之达。
阮籍侄孙,“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的儿子阮瞻,字千里,约生活在公元312年左右,苏轼文中的阮千里就是指他。
此人善琴,无论什么人前来就教,或者听琴,他都不会拒绝,演奏起琴来,便旁若无人,至于什么人在听琴,早忘的一干二净了。
他的内兄潘岳(公元247—300年)命其鼓琴,他通宵达旦鼓之,毫无怨色。
与此相对照的一个人是戴逵(约公元326-396年)字安道,也是当时著名的琴家,但是想听他的琴,要看身份、看他的好恶,尤其是权贵前来听琴,他会拒之千里。
晋元帝司马睿之子,武陵威王晞,字道叔,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受封。
咸和初,拜散骑常侍,晋穆帝(司马聃)时期,“转镇军大将军,迁太宰。
太和初,加羽葆鼓吹,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晋书》列传第三十四)就是这样的一位权重一时的人物,命戴逵为之弹琴,而遭到“破琴”的严厉拒绝。
苏轼对此发表议论说:“戴安道之耿介,不如阮千里之达观。
”“耿介”是特别有骨气,正直,不同流俗的意思。
《楚辞·九辩》:“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就是指一个人有骨气,不随波逐流。
“达观”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崇尚的一种境界,所谓“达观”就是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达观”也有“听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意思。
晋人陆云《愁霖赋》:“考幽明于人神兮,妙万物以达观。
”(《艺文类聚》卷二)东晋罗君章(罗含)《更生论》:“达观者所以齐死生,亦云死生为寤寐,诚哉是言!”(《弘明集》第五卷)唐人元稹《遣病(自此通州后作)》:“持谢爱朋友,寄之仁弟兄。
嵇康与《琴赋》、《琴赞》
嵇康与《琴赋》、《琴赞》嵇康(224~263)字叔夜,是三国魏末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嵇康早年家境贫寒,但自幼秉赋奇才无师自通,气质超凡脱俗谈吐高雅,被时人赞为“龙章凤姿”、“爽朗清举”,位列竹林七贤之首。
嵇康遵循“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哲学,作为一位擅长论乐的音乐理论家,以文学名篇《声无哀乐论》表达了他对音乐的灼见,是中国音乐史上站出来反对儒家音乐与政治相通理论的第一人;他精于笛艺,更擅弹琴,喜欢“抱琴行吟,弋钓草野” “目送飞鸿,手挥五弦”;作为文学家,他常常“琴诗自乐”,诗文多与琴相关。
嵇康在《琴赋》序中说:“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
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
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
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集中反映了他对琴乐的理解。
《琴赋》被公认为是音乐诸赋中的千古绝唱。
嵇康的琴诗《琴赞》是这一观点的诗意展现:惟彼雅器,载璞灵山;体具德真,清和自然。
“琴”这一雅器,具有“清和自然”的品格。
魏晋风度讲求自然,对于当时崇尚清谈玄学的文人雅士们来说,琴可以充分展现其高贵气质,是与天地自然最相契合的一种乐器。
澡以春雪,澹若洞泉;温乎其仁,玉润外鲜。
诗句以春雪、洞泉和美玉,来赞美古琴丰富的表现力和圆润的音色。
昔在黄农,神物以臻;穆穆重华,记以五弦。
是对琴悠久历史和形制的追溯。
历史上有“伏羲作琴说”、“神农作琴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说”等说并存,琴的起源众说纷纭。
闲邪纳正,亹亹其仙,宣和养气,介乃遐年。
则是谈了古琴的功能。
传说伏羲制作琴的目的是想让人修身养性。
古人提倡用古雅纯正的琴声来禁止淫邪放纵的感情,引导人们通晓仁义,返朴归真。
所谓君臣大义,父子亲情,自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都可凭借纯正的琴声获得人性的提炼和启迪。
“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嵇康的一首《琴赞》,寥寥数行,将琴——中国古乐器之王——生动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音学五书原文
音学五书原文
摘要:
一、音学五书的背景和重要性
二、音学五书的内容简介
三、音学五书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四、音学五书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
五、音学五书对后世音乐发展的影响
正文:
音学五书是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著作,包括《乐记》、《古琴谱》、《律吕新书》、《声谱》和《钟律》。
这五部著作对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音乐研究奠定了基础。
《乐记》是音学五书中最早的一部,成书于战国时期。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的教化作用以及音乐与政治、道德的关系。
它强调音乐应该为政治服务,为民众教化,反映了当时儒家的音乐思想。
《古琴谱》是古代琴学的重要著作,记录了古代琴曲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它对古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琴学之宗”。
《律吕新书》是研究音律和音阶的一部著作,对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详细地阐述了音律的产生、音阶的构成以及音律与音阶的关系,为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声谱》是一部关于声音和音律的著作,对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详细地阐述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规律,为我国古代音
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钟律》是古代音乐律学的重要著作,对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详细地阐述了钟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为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音学五书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不仅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基本观点,而且对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琴的历史
古琴的历史自古以来,琴、棋、书、画便是文人墨客用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长智慧、锻炼意志,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方法和途径。
这四艺之中,又以排在首位的古琴历史最为悠久。
在三皇五帝时期,伏羲、神农时,已“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而舜则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这些,都说明了古琴在历史上的渊远流长。
南宋田芝翁所编辑的《太古遗音》(宋人摹本),是我国最早载有古琴式样的琴论专著,上面绘有三十八种琴式。
《太古遗音》本书文字精妙,古琴的图画均为彩绘,为世间所罕见之孤本。
内容共分仁、义、礼、智、信五卷。
卷二《义》为古来各种琴式,如伏羲、焦尾、灵机、绿绮、连珠等。
《太古遗音》现在常见的古琴中,有些是以人名来命名的,如:伏羲、神农、仲尼……有些是根据式样来命名的,如:连珠、蕉叶、落霞……下面,分别按人名及式样简单介绍几种古琴:以人名命名的古琴伏羲式伏羲式琴的造型浑厚,琴首微圆,其项自肩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整个造型简洁大方,自唐代出现此样式以后,历代均有伏羲式名琴问世。
伏羲是远古时期的一位圣人,华夏文明的始始祖,伏羲造琴说是古琴起源说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如汉末蔡邕《琴操》中说:“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
”伏羲造琴说或许还有其考证的必要,但如说此样式说为伏羲所创,那便只是一种传说了。
伏羲时代,中国文化尚虽滥觞期,古琴的形制还未成形,更别说能创制出如此精美的器型了。
可见,伏羲式也属典型的托古之作。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张名为“九霄环佩”的唐琴,此琴便为典型的伏羲式。
此琴杉木制,通长124.5厘米,肩宽21厘米,尾宽15.5厘米,厚5.4厘米。
龙池、凤沼均为方形,龙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四字,是为琴名。
腹内刻款:开元癸丑三年斫,为著名雷氏所斫,此琴也是专家认定为传世古琴中最古的一张。
伏羲氏九霄环佩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另外,同名为“九霄环佩”的伏羲式唐琴还有三张,一张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张藏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张为私人藏琴,三张均为国家级重器。
这14本书,可以让你更懂得一些古琴天籁
这14本书,可以让你更懂得一些古琴天籁在文雅的聚会场所,总能遇见古琴。
“古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潮流,且参加古琴培训的人越来越多,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它分享的是一种文化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14本有关古琴的书。
1、杨晓主编《蜀中琴人口述史》这部关于琴的记忆之书,由蜀中二十位琴人的口述,及五位琴人的回忆文章而构成。
在百年家国巨变的洪流中,他们的生命轨迹或必然、或偶然地与琴有了交集;在这丰富的人生的土壤中,便生发出许多琴的故事、琴的思考。
2、傅暮蓉《剑胆琴心》这本书分为查阜西琴乐思想及其社会实践;琴歌研究;琴学研究;弘扬振兴琴学活动;古琴文献的调查与搜集等。
3、郭平《古琴丛谈》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古琴堪称博大精深,美不胜收。
它由历史上那些美丽的心意创造而出,并与爱美的中国人相伴千载,成为不朽。
琴积淀了那么多,却又似乎总是不言不语,从来也没见琴大声喧哗过,没见哪个琴人籍琴而腾达过。
古琴有些像磊磊山岩上的一株孤松,有些像杳然出岫的一朵孤云,有些像不舍昼夜奔流的大河,也有些像寻常之人一张诚肯质朴的脸。
它的悲恸、欢乐与盼望,都以朴荗的方式述说,以从容的态度存在,如同无限蕴含的大自然。
4、许健、王迪编《古琴曲集》琴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成为广泛应用的乐器了,如在孔子整理过的、我国最古的民歌集《诗经》里,就有许多诗篇把琴和其它乐器井提,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等。
而且从那时起,就出现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关于琴的故事,有些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着。
这些事实说明了在很早很早以前,琴就已经在古代人民音乐生活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到了唐代,就开始把记载指法的文字谱简化为今天通行的“减字谱”。
明、清两代,刊印了大量琴谱,使许多古代琴曲得到完善的保存和流传。
目前我们不但拥有成千的古琴曲谱,而且有些琴曲还一直活在今天古琴家的手中,使我们有可能通过古琴的演奏来欣赏古代音乐的成就。
5、王迪《弦歌雅韵》古琴传统上有独奏和弹唱两种表现方式,前者为琴曲,后者为弦歌,均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遗产。
中国古代乐器方面的书籍
中国古代乐器方面的书籍中国古代乐器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演奏技巧,相关的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乐器。
1. 《中国古代乐器》:本书由《中国文化丛书》编辑,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乐器的发展历程、分类和特点。
书中具体描述了古代乐器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以及古代乐器在社会、宗教和娱乐活动中的应用。
2. 《中国古代音乐辞典》:该书收录了大量与中国古代乐器相关的词条,包括乐器的名称、演奏方法、构造特点和历史背景等内容。
读者可以通过查阅该书来了解不同乐器的基本情况和演奏用途。
3. 《古琴学》:这是一本针对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弹拨乐器——古琴的专门著作。
该书详细介绍了古琴的历史、制作工艺、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
通过学习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琴音乐。
4. 《中国乐器史》:该书从史料出发,全面介绍了中国乐器的发展史和演变过程。
书中以时代为顺序,详细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乐器类型、特点和演奏方式,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5. 《中国音乐史》:虽然不是专门讨论乐器,但该书在古代音乐的介绍中详细涉及了中国古代乐器的演奏与应用。
书中介绍了古代音乐的流派、作品和表演形式,涵盖了丰富的乐器组合和演奏实践。
6. 《中国民族音乐学导论》:本书综合介绍了中国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包括了各种乐器以及乐器在不同民族音乐中的作用和特点。
读者可以通过该书了解中国古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乐器演奏文化。
7. 《乐府诗集解》:古代乐器常常与诗词相结合,而这本书从文学的角度解读了古代乐府诗歌,同时涉及了乐器和音乐表演的相关内容。
对于喜欢古代音乐和文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文化视角。
如果对中国古代乐器有更深入的了解,了解它们的历史、演奏技巧和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书籍可以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参考资料。
古琴文献列表
古琴文献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琴文献是古琴在漫长的历史中所积累的文献。
从古至今,众多琴家文人搜集、整理、创作了大量的古琴资料和琴谱,编撰了大量的古琴文献,使人们可以系统地研究古琴艺术。
古琴所拥有的文献数量是其他乐器所不能及的。
[1]
琴书包括琴论和琴谱,主要内容有阐述古琴音乐的特点、乐理、演奏技巧和历史,这些书籍可分为哲学思想类、文艺理论类和演奏技法类。
目录
• 1 古籍
• 2 琴书列表
• 3 琴谱列表
• 4 外文书籍列表
• 5 参考资料
• 6 参见
•7 外部链接
古籍
汉代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琴赋》
魏晋
隋唐
宋元
琴书列表
琴谱列表
外文书籍列表
参考资料。
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古琴论
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古琴论
中国古代有一部古琴论,叫做《古琴经》,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第一部古琴论。
《古琴经》是由著名的春秋时期音乐家和琴师李观(李铭)所撰写的,记载的是我国古代的古琴理论、音乐曲调、演奏技巧等,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音乐史文献,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贡献。
《古琴经》共分七卷,每卷有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卷“琴学论”、第二卷“乐曲论”、第三卷“乐器论”、第四卷“琴调论”、第五卷“琴法论”、第六卷“琴谱论”、第七卷“琴论论”。
《古琴经》从琴的基本构造、性能、特点、结构、拨弦、弦音、曲调、技巧等方面介绍了古琴的基本知识,并对古琴的演奏技巧和曲调给出了详细的论述。
此外,《古琴经》还提供了许多古琴演奏技巧,如拨弦、抚弦、拨弦、抚弦、拨弦、抚弦、抚弦、拨弦、抚弦、拨弦、抚弦、抚弦、拨弦、抚弦等,可以让古琴演奏更加精彩纷呈。
《古琴经》的出现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内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
《古琴经》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于钢琴的书
关于钢琴的书籍
关于钢琴的书籍有很多,其中一些主要的著作包括:
1.《论钢琴表演艺术》:这本书是海因里希·涅高兹所著,他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奠基人
之一。
这本书能帮助学琴者找到钢琴演奏的方向,认识到一切钢琴弹奏都要以艺术形象为中心,演奏者的练习首先要关心声音的训练。
此外,涅高兹培养了许多著名的钢琴家,例如里赫特、吉列尔斯、维德尼科夫、扎克等。
这本书适合高级阶段的学琴者阅读。
2.《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这本书于1997年1月1日出版,主要介绍了学
习钢琴的目的和意义、业余学习与专业学习的异同、学习弹钢琴的条件等内容。
这本书适合0基础可学。
3.《钢琴手册》: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有关钢琴的养护、调律、维修以及选购等方面的知
识。
这本书对于钢琴原理讲的比较细致,从历史上的古钢琴原理开始分析,直到现代钢琴的制作工艺,以帮助大家辨认钢琴内部的各种结构、材料、品质,并给出了购买钢琴的一些建议。
此外,还有其他关于钢琴的书籍,比如《拜厄钢琴基础教程》、《车尔尼599》、《哈农练指法》等,这些书籍都是学习钢琴的重要参考。
古琴曲的历代记载
古琴曲的历代记载琴曲'孤高岑寂'、'淡而会心',具含蓄之美,因而其意境深远,非长时间的修养难有深刻体会。
其意境之空灵跌荡与禅之直抒性灵竟不谋而合。
禅之最高境界为不立文字和当下了悟,此实为最虚、最灵动之化境。
音乐本身本不需借助文字说明而明心见性的,琴乐所追求意境之深、之远、之静是必须讲求与心之虚静相配合,能达此,可说是到达禅的境界,此之所以琴亦有琴道、琴禅之称。
自古琴产生至今,历代都有对古琴的记载。
周朝:作为宫廷里雅乐伴奏,以弹右手散音为主,弦数由五至二十七弦不等。
主要作为歌唱的伴奏。
作为纯器乐弹奏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见于《吕氏春秋》、《列子》)。
著名琴师有春秋时期的钟仪、师旷,战国时期的伯牙、雍门周。
著名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
汉朝: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当发展。
著名琴论专著有桓谭的《新论》、蔡邕的《琴操》、扬雄的《琴清英》、刘向的《琴说》。
著名琴曲有《聂政刺韩王曲》、《蔡氏五弄》、《别鹤操》、《饮马长城窟》。
魏晋南北朝:出现一批向往超世隐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左思,南北朝时代的戴喁、宗炳、柳恽和柳谐。
其他著名琴家有魏晋的蔡琰(文姬)、阮咸、刘琨。
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
重要琴论专著有嵇康的《琴赋》、谢庄的《琴论》、麴瞻的《琴声律图》、陈仲儒的《琴用指法》。
隋唐:唐曹柔发明减字谱,制琴术的发展。
著名琴人有:隋的李疑、贺若弼、王通、王绩和唐的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
著名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渔歌调》。
琴论专著有薛易简的《琴书正声》。
宋元:一弦、二弦、七弦、九弦琴的制作。
阁谱、江西谱、浙谱的流行。
北宋时调子(琴歌)的盛行。
北宋的琴僧系统,琴僧有夷中、知白、义海则全、照旷。
文人琴家有欧阳修、沈遵、崔闲、苏轼;浙派琴家有郭楚望、杨瓒、徐天民、毛敏仲;金元琴家有苗秀实、耶律楚材。
琴论——精选推荐
琴论先秦琴说先秦的古琴美学思想源于当时琴乐的实践活动,是后代古琴审美理论的基础。
文献记载表明,古琴艺术并非一开始就受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相关联的漫长过程。
春秋时期的琴,主要用于诗歌的伴奏或自娱。
文献中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临淄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的盛况,说明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使琴逐渐由宫廷走向了民间。
先秦的诗、礼、乐在社会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论语》中可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等记载。
赋诗,又分为诵诗和弦诗。
诵诗是不用乐器伴奏的口吟、徒诗;弦诗,是以弦乐器为诗伴奏,多出现于宴饮、朝会等场合,有乐师专司其职。
周代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宫廷乐师,如晋国的师旷、卫国的师襄等,他们因善于弹琴,被尊称为“师”。
这些乐师的身份地位与一般乐工的区别在于,他们多伴随于王侯周围,时常参与政治。
宫廷乐师弦诗,主要是当时的一种社交礼仪规范。
由于社会的变革,琴乐文化逐步走出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像伯牙、雍门周等一批民间琴家。
《说苑·善说》中有一则齐国琴家雍门周的故事。
雍门周曾为齐国的孟尝君说辞鼓琴。
他先以说辞,深刻地指出了孟尝君在政治上所处的危险地位,使孟尝君似乎看到了他身败名裂,死后荒坟杂草丛生的悲惨景象,以致泫然泣下,从而成功地营造了一种音乐氛围。
雍门周随后抚琴奏乐,结果使孟尝君“立若破国亡邑之人”。
故事已经注意到音乐美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即音乐的审美特点之一在于,它需要审美者投入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
传说孔子编《诗经》305篇,他能皆“弦歌之”。
儒家学者重视的不在“乐”带给人的审美快感,而是其教化作用。
孔子喜好琴乐,其对音乐本身的爱好只是一方面,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
先秦文献中以琴论政的事例不在少数。
邹忌的主要事迹见于齐桓公至宣王(前374~前301年)时。
他曾以琴游说于齐,颇受威王赏识,后拜为相。
初学古琴必读的10大书籍
按:本书内容详细到位,从历史到技巧都有具体讲解,内容详细、清晰、简单,很适合初学者阅读。
6、《琴史初编》作者:许健
简介:《琴史初编》以朝代为序,从先秦至现代整体展现了我国琴史的嬗变轨迹。它从历代琴曲、琴人、琴论等方面,介绍了古琴艺术的源流、琴家的生平和造诣、各种琴派的师承关系,以及主要琴曲的内容、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书中还附有近代名家的照片和保存至今的古琴及其文献的图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按:本书通俗易懂,脉络清晰,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古琴文化、琴曲及琴人等,不仅让人能了解到古琴知识,还能了解古琴前辈的故事。
10、《杨氏琴学丛书》作者:杨宗稷
简介:共四十三卷,约七十万言,收录资料颇多。在《琴话》、《琴粹》部分提出“以琴传声,如镜临物然”,并分析这种反映“不外象形、谐声、会意三端”。提出民间曲调对琴曲起到丰富发展的作用。认为一意追摹古调则“难为听者”。所录三十二曲附有工尺谱。对《幽兰》、《广陵散》等久已绝响的传统名曲作了点拍的尝试。本书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研习琴学琴艺的资料。
按:琴道美学是美学体系的一部分,本文可以帮助初学者了解中国音乐的思想内涵及人文精神,而对美学文化的思索也是培养独立人格的一部分。《礼记·乐记》,在内容与《史记·乐书》有重合之处,建议二者对照阅读。
8、《溪山琴况》作者:徐上瀛(明)
简介:本书是一部阐述弹琴美学的论文。“琴况”,即琴(琴音、琴乐)之状况、意态(形)与况味、情趣(神)。徐上瀛根据宋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按照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把音乐的主要特性划分为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彩、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系统地阐述弹琴要点和琴学的美学原则。
有关古琴的古籍
历代琴学资料选琴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琴学资料就是琴师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依据。
在历代的琴学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琴的起源、演变以及琴技的传承。
在古代的琴学资料中,最著名的要数《琴谱》了。
《琴谱》是一种记录琴曲的书籍,也是琴师们重要的学习工具。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古琴谱》。
这些琴谱以古琴曲目为主,通过简谱的形式记录下来,使后人能够学习和弹奏这些曲目。
《古琴谱》中有许多经典的曲目,如《广陵散》、《阳关三叠》等,这些曲目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承和演奏。
除了《琴谱》,在历代的琴学资料中还有一些理论性的著作。
比如唐代的《琴说》、宋代的《琴谱正谱》等。
这些著作中详细介绍了琴的演奏技巧、音律理论以及琴的制作工艺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著作,琴师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琴的特点和演奏技巧,提高自己的琴艺水平。
在琴学资料中,还有一些琴谱集,如《琴谱大全》、《琴学宝鉴》等。
这些琴谱集收录了大量的琴曲,包括古代的经典曲目和近代的创作曲目。
通过学习这些琴谱集,琴师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风格的琴曲,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和学习。
除了以上提到的资料,还有一些琴家的传世作品。
这些作品以琴师的亲身经历和琴艺心得为主,记录了琴师们在琴学上的心得和体会。
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让后人了解到琴师们的琴艺修养,还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提高自己的琴艺水平。
总的来说,历代琴学资料是琴师们学习和研究琴艺的重要依据。
通过学习这些资料,可以更好地了解琴的起源、演变以及琴技的传承。
同时,这些资料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琴艺。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琴学资料,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琴艺精髓。
魏晋南北朝的古琴名家
魏晋南北朝的古琴名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一批向往超世隐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左思,南北朝时代的戴喁、宗炳、柳恽和柳谐。
其他著名琴家有魏晋的蔡琰(文姬)、阮咸、刘琨。
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
重要琴论专著有嵇康的《琴赋》、谢庄的《琴论》、麴瞻的《琴声律图》、陈仲儒的《琴用指法》。
一、专业古琴人杜夔(公元188前——220后)原为汉末的乐官。
他"邃于声律,聪明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
曹操任他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
《魏志》中说:"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
长期战乱后散佚了的传统音乐,经过杜夔的努力,有不少恢复。
在古琴曲方面,他"妙于《广陵散》",嵇康所擅长的这首名曲,就是从他的儿子杜猛那里学得的(《古琴史》、刘籍《古琴议》)。
二、文人古琴人蔡琰(公元177——?)字文姬,她是著名古琴家蔡邕的女儿。
汉末军阀混战中,她被乱兵所掳,后辗转流入南匈奴,居留十二年之久,做了匈奴人的妻子,生了两个孩子。
建安十二年,曹操因为和蔡邕的友谊,把蔡琰赎了回来,再嫁给董祀。
蔡琰从小受父亲的教育,因而"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后汉书?董祀妻传》。
她有很好的记忆力,其父蔡邕的著作在战乱中散佚,曹操曾命她追录出来,其中有可能包括一部分音乐著作。
她在《悲愤诗》中,表现流亡南匈奴时的思乡之情,和返乡时离别两个孩子的骨肉之情,真切感人,对后世颇有影响。
唐代的《大胡笳》、《小胡笳》和南宋以来的《胡笳十八拍》就是以此为题材的古琴曲。
阮瑀(?——公元212)是蔡邕的同乡,幼时从蔡邕学习。
他曾在曹操举办的宴会上弹古琴作歌,深得曹操的重用。
当时文坛有名的"建安七子",其中就包括有阮瑀。
他的音乐修养对家人很有影响,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都是 "竹林七贤"中以古琴见称者。
历代琴学资料选
历代琴学资料选琴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琴学资料就是琴师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依据。
在历代的琴学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琴的起源、演变以及琴技的传承。
在古代的琴学资料中,最著名的要数《琴谱》了。
《琴谱》是一种记录琴曲的书籍,也是琴师们重要的学习工具。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古琴谱》。
这些琴谱以古琴曲目为主,通过简谱的形式记录下来,使后人能够学习和弹奏这些曲目。
《古琴谱》中有许多经典的曲目,如《广陵散》、《阳关三叠》等,这些曲目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承和演奏。
除了《琴谱》,在历代的琴学资料中还有一些理论性的著作。
比如唐代的《琴说》、宋代的《琴谱正谱》等。
这些著作中详细介绍了琴的演奏技巧、音律理论以及琴的制作工艺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著作,琴师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琴的特点和演奏技巧,提高自己的琴艺水平。
在琴学资料中,还有一些琴谱集,如《琴谱大全》、《琴学宝鉴》等。
这些琴谱集收录了大量的琴曲,包括古代的经典曲目和近代的创作曲目。
通过学习这些琴谱集,琴师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风格的琴曲,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和学习。
除了以上提到的资料,还有一些琴家的传世作品。
这些作品以琴师的亲身经历和琴艺心得为主,记录了琴师们在琴学上的心得和体会。
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让后人了解到琴师们的琴艺修养,还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提高自己的琴艺水平。
总的来说,历代琴学资料是琴师们学习和研究琴艺的重要依据。
通过学习这些资料,可以更好地了解琴的起源、演变以及琴技的传承。
同时,这些资料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琴艺。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琴学资料,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琴艺精髓。
〈历代琴论选辑〉
〈历代琴论选辑〉原文地址:历代琴论作者:梦游人世间〈历代琴论选辑〉总目录一。
历代琴论二。
古代琴论三。
现代琴论四。
现代琴论五。
琴海拾珍一。
历代琴论先秦之部>左传>晏子论乐(晏婴)先秦之部>论语(孔子)先秦之部>孟子>论乐(孟轲)先秦之部>荀子>乐论(荀况)先秦之部>庄子>论乐(庄周)先秦之部>吕氏春秋>大乐(吕不韦)先秦之部>晏子春秋(晏婴)先秦之部>韩非子>好音(韩非子)两汉之部>春秋繁露(董仲舒)两汉之部>淮南子>原道训(刘安)两汉之部>史记>乐书第二(司马迁)两汉之部>新论>琴道篇(桓谭)两汉之部>琴说(刘向)两汉之部>论衡>感虚篇(王充)两汉之部>毛诗序(佚名)魏晋隋唐之部>乐论(阮籍)魏晋隋唐之部>嵇康集>琴赋(嵇康)魏晋隋唐之部>文心雕龙>乐府第七(刘勰)魏晋隋唐之部>中说>礼乐篇(王通)魏晋隋唐之部>琴诀(薛易简)宋元之部>欧阳文忠公全集>论礼乐(欧阳修)魏晋隋唐之部>艺文类聚>卷四十四乐部四琴宋元之部>嘉佑集>乐论(苏洵)宋元之部>周子通书>乐(周敦颐)宋元之部>张子全书>礼乐(张载)宋元之部>梦溪笔谈>乐律(沈括)宋元之部>琴史>卷第六(朱长文)宋元之部>乐在人和不在音赋(朱长文)宋元之部>琴论(成玉磵)宋元之部>通志乐略第一(郑樵)宋元之部>朱子大全集>卷三十七(朱熹)宋元之部>琴议篇(刘籍)明清之部>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王阳明)明清之部>家藏集>近海集序(王延相)明清之部>焚书>琴赋(李贽)明清之部>太古遗音> 听琴赋(杨抡)两汉之部>松弦馆琴谱>《琴川()谱》序(严澄)明清之部>大还阁琴谱> 谿山琴况(徐上灜)明清之部>大还阁琴谱> 溪山琴况(徐上瀛)明清之部>笠翁偶集>声容部>丝竹(李渔)明清之部>《琴学心声谐谱》凡例(庄臻凤)明清之部>遵生八笺>论琴剑(高廉)明清之部>竟山乐录>卷三(毛奇龄)明清之部>书《乐书》序后(方苞)明清之部>治心斋琴学练要>总义八则(王善)明清之部>春草堂琴谱>鼓琴八则(苏璟)明清之部>律吕臆说>雅乐论一(徐养沅)明清之部>邻鹤斋琴谱>琴论(陈幼慈)明清之部>琴学粹言(蒋文动)明清之部>与古斋琴谱补义(祝凤喈)明清之部>响山堂指法纪略节录>指法禁忌(徐二勋)明清之部>习斋四存编>鼓琴(颜习斋)二。
[转载]古今重要琴论琴谱著作简介
[转载]古今重要琴论琴谱著作简介原⽂地址:古今重要琴论琴谱著作简介作者:陈昀的艺术世界古今重要琴论琴谱著作简介琴谱:《碣⽯调幽兰》:现存最早的琴曲谱。
原件在⽇本。
系唐代⼿抄的卷⼦,仍保持早期的⽂字谱记写⽅式,具有很⾼的史料价值。
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南朝梁代的丘明。
曲名前冠以调名,为琴曲之仅见。
据推断应该是⽤碣⽯调表现《幽兰》的内容。
《⽩⽯道⼈歌曲》:词曲专集。
宋代姜夔撰。
内有琴歌《古怨》⼀⾸,旁缀减字谱,为现存最早的减字谱琴谱。
《神奇秘谱》:琴谱。
编者朱权。
明洪熙⼄巳年(1425)成书。
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
全书共三卷。
上卷《太古神品》收⼗六曲,如:《⼴陵散》、《流⽔》、《阳春》、《酒狂》等,多为北宋以前的名曲,保留有早期传谱的原始风貌。
中、下卷《霞外神品》收三⼗四曲,如:《梅花三弄》、《长清》、《⽩雪》、《⼤胡笳》、《离骚》等,均属历史悠久的古代作品。
还有南宋浙派名家的作品《潇湘⽔云》、《樵歌》等。
所有琴曲都有解题,提供了史料,为研究古代⾳乐作品的重要⽂献。
《浙⾳释字琴谱》:明代琴谱。
南昌龚经编释。
成书于1491年前。
原书残,现存三⼗九曲。
每曲逐⾳配有⽂字,⼤多难以演唱。
个别为传统琴歌,如⼋段的《阳关三叠》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风宣⽞品》:明代琴谱。
朱厚爝辑于嘉靖⼗⼋年。
共⼗卷。
⾸卷为指法、调式等⽂字六⼗⼆则,⼿势图⼀百五⼗四幅,⽂字多取⾃《太⾳⼤全集》。
收曲⼀百零⼀⾸,包括三⼗⼆⾸琴歌。
《西麓堂琴统》:明代琴谱。
编者汪芝。
成书于嘉靖⼄⾣年。
共⼆⼗五卷。
前五卷辑录南宋徐理的《琴统》和其他⼈的论⽂、杂说。
后⼆⼗卷收录⾃宋代的琴曲⼀百七⼗曲,其中有《⼴陵散》的两种版本,以及外调琴曲⼀百多种等,多为其他谱集所未收。
为明代收曲最多⽽且独具特点的谱集。
《三教同声琴谱》:明代琴谱。
编者张德新。
明万历壬⾠年成书。
收四曲,均有词。
其中《释谈章》为⾸次刊传之佛教曲;另两⾸《明德引》、《孔圣经》为儒教曲,还有⼀⾸《清净经》为道教曲。
古今综合琴论著作
古今综合琴论著作《新论·琴道》:琴论专著。
汉代桓谭作。
原书已佚,清代有几种集佚本。
《后汉书·桓谭传》说此篇未完成,由班固续成。
现存残篇中包括琴的史论和琴曲解说。
介绍琴曲有《尧畅》、《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和《伯夷操》。
《琴清英》:琴论专著。
汉代扬雄作。
原书已佚,《全汉文》辑有佚文。
《则全和尚节奏指法》:琴论专著,收入《琴苑要录》中。
作者为琴僧义海的弟子,北宋著名琴家则全和尚。
文中阐述海大师“急若繁星不乱,缓如流水不绝”的演奏理论,又提出“高以下应,轻以重应,长以短应,迟以速应”的处理手法,还具体分析了不同体裁琴曲作品的演奏方法。
《琴史》: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
作者朱长文,成书于1084年,全书共六卷。
前五卷按时代顺序收一百五十六人与琴有关的事迹,有所辨证和评论,末卷为琴艺的专题论述。
《琴议》:琴论专著。
汉代刘籍撰,收入南宋的《太古遗音》中。
他把琴的音乐要素分成声、音、韵,略同于今人说的乐音、调式、结构。
关于琴的艺术要求,他分为琴德、琴境和琴道,认为这些是琴曲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条件。
《琴述》:琴史专著。
元代袁角编,收入《清容居士集》中。
作者经过调查,论述宋代谱系的演变。
从官方“阁谱”的衰亡到民间“江西谱”的兴起,以及宋末“浙谱”的取而代之,对浙谱的形成提供了具体的历史资料。
《琴律发微》:琴论专著。
元代陈敏子著,收入《琴书大全》中。
作者根据宋人徐理《奥音玉谱》中的理论,分析辨调、制曲等。
强调明确调性必须“使主常胜客,不至侵犯他调”,论述作曲方法深入而具体。
《太音大全集》:琴论专著。
原刊于明永乐十一年,原名《太古遗音》,嘉靖间杨祖云更名《琴苑须知》,明初袁均哲为此书作注释。
全书共六卷,包括:制琴、琴式、手势、杂论、指法、调意等,为现存最早的琴论专书。
其中保存有唐、宋时期的有关文献。
《琴书大全》: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
编者蒋克谦,经祖孙四代不断积累,于明代万历庚寅年成书。
中国音乐琴派划分和历代琴论琴谱整理
中国音乐琴派划分和历代琴论琴谱整理中国音乐上下三千年,从远古至唐末,直接的声音材料(乐谱)极为贫乏。
古琴是中国乐器中保留有较多声响资料的乐器之一,古琴音乐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美学、乐律、记谱法、弹奏法、指法等等体系,故历有琴道或琴学之称。
是欲了解中国古代及传统的音乐风貌,古琴是一不可多得的乐器。
为了追求和表现高逸、深远的意境,琴乐强调"音至于远,境入希夷"的境界。
这种境界恰与"俗乐"的繁声促调对立。
相反地,琴乐以清远古淡为美,因而琴乐的特色往往是"曲淡节稀声不多"的。
一:中国琴派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大多在文人,即较高文化层次中流传,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情趣;在表现意境、讲究韵味、追求古朴典雅、清渺溃远的精神境界方面有独到之处。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
早在明末清初时期虞山派和广陵派始称"琴派"开始,琴派就得到了发展,各个琴派之间主要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上有差别。
而同一地区的琴人,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精华,演奏风格十分相近,这样,琴曲有了特殊的地方色彩。
而流传下来的琴派也多以地区划分来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
吴越地区先后还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其他地区有: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
现在进行简单的介绍:1:浙派南宋著名琴派。
奠基者为郭楚望。
其代表作品为《潇湘水云》。
经刘志方授与毛敏仲和徐天民。
毛、徐两人在杨瓒的主持下编纂《紫霞洞琴谱》。
徐天民祖孙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为"徐门正传"。
后人称浙派传谱为浙谱。
2:虞山派明代琴派。
虞山地处江苏常熟,当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称"熟派"或"琴川派"。
"浙操徐门"中的第三代徐晓山,曾在常熟传琴,致使当地名手辈出,陈爱桐即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乐器方面的书籍
中国古代乐器方面的书籍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文化成为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乐器,到商周时期的青铜乐器,再到后来的丝、竹、匏、土、革、木等各类乐器,我国古代乐器的发展历程可谓丰富多彩。
与此同时,古代乐器方面的书籍也应运而生,成为研究我国音乐历史的重要文献。
古代乐器书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乐器制作技艺类,如《考工记》、《梓人遗谱》等;二是乐器演奏技法类,如《陈抟高卧庐琴谱》、《广陵散谱》等;三是音乐理论类,如《乐记》、《琴论》等;四是乐器史志类,如《乐器谱》、《琴瑟谱》等。
这些书籍不仅详细记载了各种乐器的制作方法、演奏技巧,还阐述了音乐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古代乐器书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丰富,既有制作技艺的传授,又有演奏技法的讲解;二是图文并茂,许多书籍配有精美的插图,便于读者理解;三是传承性较强,许多书籍为后世同类书籍提供了重要参考。
古代乐器书籍的价值和影响不容忽视。
它们为现代音乐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帮助我们了解古代音乐的风貌和发展脉络。
同时,这些书籍还对现代乐器制作和演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明代《梓人遗谱》中的木雕乐器制作技艺,至今仍为制琴师们所推崇。
在现代视角下,对古代乐器书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挖掘和传承我国音乐文化,还可以为音乐教育、乐器制作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启示。
今天,许多音乐家和学者致力于古代乐器书籍的研究,试图将古老的音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我国丰富的音乐传统。
总之,古代乐器书籍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这些书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为现代音乐创作和演奏提供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主要的琴论著作
《新论·琴道》:琴论专著。
汉代桓谭作。
原书已佚,清代有几种集佚本。
《后汉书·桓谭传》说此篇未完成,由班固续成。
现存残篇中包括琴的史论和琴曲解说。
介绍琴曲有《尧畅》、《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和《伯夷操》。
《琴清英》:琴论专著。
汉代扬雄作。
原书已佚,《全汉文》辑有佚文。
《则全和尚节奏指法》:琴论专著,收入《琴苑要录》中。
作者为琴僧义海的弟子,北宋著名琴家则全和尚。
文中阐述海大师“急若繁星不乱,缓如流水不绝”的演奏理论,又提出“高以下应,轻以重应,长以短应,迟以速应”的处理手法,还具体分析了不同体裁琴曲作品的演奏方法。
《琴史》: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
作者朱长文,成书于1084年,全书共六卷。
前五卷按时代顺序收一百五十六人与琴有关的事迹,有所辨证和评论,末卷为琴艺的专题论述。
《琴议》:琴论专著。
汉代刘籍撰,收入南宋的《太古遗音》中。
他把琴的音乐要素分成声、音、韵,略同于今人说的乐音、调式、结构。
关于琴的艺术要求,他分为琴德、琴境和琴道,认为这些是琴曲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条件。
《琴述》:琴史专著。
元代袁角编,收入《清容居士集》中。
作者经过调查,论述宋代谱系的演变。
从官方“阁谱”的衰亡到民间“江西谱”的兴起,以及宋末“浙谱”的取而代之,对浙谱的形成提供了具体的历史资料。
《琴律发微》:琴论专著。
元代陈敏子著,收入《琴书大全》中。
作者根据宋人徐理《奥音玉谱》中的理论,分析辨调、制曲等。
强调明确调性必须“使主常胜客,不至侵犯他调”,论述作曲方法深入而具体。
《太音大全集》:琴论专著。
原刊于明永乐十一年,原名《太古遗音》,嘉靖间杨祖云更名《琴苑须知》,明初袁均哲为此书作注释。
全书共六卷,包括:制琴、琴式、手势、杂论、指法、调意等,为现存最早的琴论专书。
其中保存有唐、宋时期的有关文献。
《琴书大全》: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
编者蒋克谦,经祖孙四代不断积累,于明代万历庚寅年成书。
全书共二十二卷。
前二十卷收录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极为丰富,不少失传的琴学专书、专论赖以保存。
末二卷收琴曲六十二首,其中有一些独特的传谱。
《琴声十六法》:琴论专著。
作者冷谦,字起敬,号龙阳子。
著《太古正音》,其十六法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这些美学要求对后世很有影响。
《溪山琴况》:琴论专著。
作者徐上瀛根据《琴声十六法》,进一步分析补充为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逐条阐述,颇为详尽,是研究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
原文刊于《大还
阁琴谱》。
《鼓琴八则》:琴论专著。
收入《春草堂琴谱》,作者戴源。
八则包括:得情、如歌、按节、调气、炼骨、取音、明谱理、辨派,对弹琴的艺术修养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逐条论述,颇有独到见解。
《琴旨》:琴论专著。
作者王坦,成书于乾隆九年。
书中着重探讨了音律与琴调的关系,同时也论及琴派。
反对填词,认为“声音之道,感人至微,以性情会之,自得其趣,原不系乎词也。
”
《琴学内外篇》:琴论专著。
作者曹庭栋,成书于乾隆十五年。
内篇论述琴律的正、变、倍、半之理及定徽转调之法。
外篇荟萃古今琴说,而以己意断其是非。
《琴史补、琴史续》:琴史专著。
编者周庆云,收藏古琴、琴书称江南第一。
编有《琴书存目》、《琴操存目》等书。
《琴史补》补朱长文《琴史》之所遗,《琴史续》续北宋以后史料,共六百余人,逐条注有出处。
《琴学丛书》:编者杨宗稷,从1911年到1931年陆续成书。
共四十三卷,约七十万言。
收录资料颇多。
在《琴话》、《琴粹》部分提出“以琴传声,如镜临物然。
”并分析这种反映“不外象形、谐声、会意三端”。
承认民间曲调对琴曲起到丰富发展的作用。
认为一意追摹古调则“难为听者”。
所收三十二曲附有工尺谱。
对《幽兰》、《广陵散》等久已绝响的传统名曲也作了点拍的尝试。
《今虞琴刊》:今虞琴社的学术刊物。
由查阜西、彭庆寿等人编印,刊于1927年。
汇集近代琴人、琴社的资料丰富。
书中包括记述、学术、考证、论说等部分。
论文中提出利用现代音乐知识,系统收集、整理古琴音乐遗产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