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19世纪40年代中期):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直接理论来源(最直接、最重大影响)(1)德国古典哲学(最高成果)A.黑格尔(德,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辩证法B.费尔马哈(德,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唯物主义(2)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上半叶)代表人物:西门、傅立叶、欧文2.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主观条件(1)树立了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2)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涉猎较多的学科领域。
(3)与同时代的其他人相比具有双重优越性。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发展者。
(1)《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1845.春,马克思)和《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马克思+恩格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2)《哲学的贫困》(1847.7,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1848.2,马克思+恩格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资本论》(第1卷,1867,马克思+第2-3卷,恩格斯)2.列宁(论文):《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9C末20C初传入中国)(1)毛泽东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重点一: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 哲学是一门研究宇宙和人类社会根本问题的学科。
-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问题和认识问题。
重点二: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类对宇宙和人类社会进行认识的两个重要途径。
- 哲学关注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而自然科学则研究具体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重点三: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社会科学是相互关联的学科,互为补充。
- 哲学关注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本质属性,而社会科学则研究人类社会的具体现象和规律。
重点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强调认识的辩证性和实践的决定作用。
-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重点五: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或思维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或思维是第二性的。
重点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重点七: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
-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点八: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 共产主义的核心原则是实现物质财富共享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笔记概要,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本章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是实践,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我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由于人们总是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个基本点出发去认识世界,形成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因此,世界观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是自发的、不系统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尔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
所以哲学还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方法。
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并不只是简单地描述现实世界,而且还批判现实世界,构想更理想的世界。
哲学往往作为理想、信念从而也作为价值观对人们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
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的统一,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然就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要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就必须说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因为自人类产生之后,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3.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 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比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人口等实际情况,而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同时,也要有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而且,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
比如,在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而应该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又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我们要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例如,在解决社会问题时,要认识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矛盾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研究的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理论体系,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
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现实、指导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统一体。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对事物发展的全面、具体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会导致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最后,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
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现实、指导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先说原理,在结合材料用实际问题论证原理。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到现代马哲)(1)朴素唯物主义(自发唯物主义)特点: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贡献:肯定是世界本源为物质;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
局限性:缺乏科学的抽象和认证带有感性的直观性质;在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时为唯心主义。
这两点接近于唯心史观。
(2)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表:培根,霍布斯,洛克(英国)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狄德里(法国)费尔巴哈(德国)特点:把世界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归结为原子或实物粒子,认为原子属性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唯心史观)。
(3)辩证唯物主义(马哲)最高形态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巅峰时期)--费尔巴哈)①黑格尔辩证法:哲学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
②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基本类型:(1)主观唯心主义特点:把人的主观精神(感觉,经验,意志,观念,人心)夸大成为统一的存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代表:贝克莱,陆九渊(象山),王守仁(阳明),王夫之(船山)辨析题型:“事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结局: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与宗教神学为表里关系)特点:认为世界为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的产物。
代表:柏拉图的“理念”,毕达哥拉斯的“数”,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庄子的“道”,朱熹的“理在事先”。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及其对立:1.辩证法:来源于古希腊,等同于“对话”、“论战”。
原意是辩论中揭露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从而求得真理的一种方法。
是研究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
2.形而上学:“后物理学”(有形的为物理学,即为科学),“抽象”,“哲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哲学),形而下者谓之器(具体事物)。
[精编2022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哲经济学笔记
![[精编2022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哲经济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f137dc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a.png)
[精编2022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哲经济学笔记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5.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和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6.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④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稳衡论”。
④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冒险主义、激变论。
7.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①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
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保持不变,量变突破关节点,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可知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历史唯心主义┌辩证法(联系、运动、矛盾)世界存在状态问题─┤└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内部矛盾)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元论─┤└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元论二元论的代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把物质和心灵结合起来的是上帝的力量。
二元论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黑格尔把“绝对精神”;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五行杂以成百物”;在古印度则有地、水、火、风构成万物之说。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整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一:马克思主义创立与发展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3、三本书代表性?①1844年8月底《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②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③《资本论》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一生的两大伟大发现。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原知识点总结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③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④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⑤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②革命性③实践性④人民性⑤发展性4.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5.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 列宁对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8.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9.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②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马哲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笔记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立足于无产阶级,为全人类谋福利的解放学说。
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经济学: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主体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世界观为指导,对后资本主义社会做出判断的理论体系——直接目的二.产生和发展社会历史条件:(1)各主要资义国资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生产力迅猛发展(2)各主要资义国内生产关系相对滞后,阶级矛盾尖锐,工人斗争激昂而盲目,迫切需要先进理论指导(3)当时德国特殊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条件:(1)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2)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3)科学社义:空想社会主义学者的有益尝试马主义的发展:(1)马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与时俱进。
科学的理论会随着时代、实践和具体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3)马义的发展脉络:马义—列宁主义—毛思—中国特色社义理论体系三.理论特征: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 什么是哲学胡适:凡研究人生之切要问题,欲求从根寻求一个解决的,这种学习便叫哲学冯友兰:思想思想的思想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2 哲学的基本问题(1)根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即二者谁是第一性存在,谁决定谁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区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①唯物主义: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界定为物质,但却将物质归结于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的哲学派别。
B 形而上学/半截子/机械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但却以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在对待自然界时坚持唯物主义,而对人类社会历史观陷入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以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看待物质世界,是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
②唯心主义:A 主观唯心主义:承认世界的本源是意识,坚持认识者的主观意识决定物质世界存在与否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是及其深刻和丰富的。
「哲学理论: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组成€政治经济学理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L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古代朴素「唯物: 形而上学;辩证法严谁是第一性" I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L思维存在性< '唯心{主观客观.同一性r可知论:康德马克思.不可知论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1)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 2) : 一个人带着乡愁去寻找自己的家园。
两大现象: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人类两大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I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 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 II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 主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精神, 主张一是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⑴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笔记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笔记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 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构成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阶级斗争。
社会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他们之间产生矛盾与斗争。
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就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阶级对立尖锐、利润追求无限、社会分工高度发展的社会形态。
5.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觉醒和组织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先锋队,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6. 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它主张取消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生产方式的社会化,消除阶级对立和剥削,使人们可以自由而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7.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无产阶级通过组织、斗争和革命来推动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任务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8.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科学而不是教条,因此需要与实际相结合,以社会变革的实践为基础,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9.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10.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是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可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
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些学习笔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辩证法1、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孤立地看待事物。
2、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勇于创新,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
3、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事物的矛盾,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推动认识的发展。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追求真理,不断完善和发展真理。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的困难。
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唯物论( 2个核心、 2大原理)
2个核心: 物质、意识
2大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 2个核心、 3大规律、 4对范畴)
2个核心: 联系、发展
3大规律: 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 3个核心、 3大规律)
3个核心: 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 2个核心、 2大规律)
2个核心: 社会、人
2大规律: 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 2个核心、 2大原理)
2个核心: 物质、意识
物质( 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 反映性)
1、 ( 起源) 意识与人脑: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 ( 本质) 意识与客观存在:
( 近似、能动、原形)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 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 内容与形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世界是多样的, 又是统一的;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 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亦称为主观能动性, 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 经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是人之因此区别
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 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
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 2个核心、 3大规律、 4对范畴)
2个核心: 联系、发展
联系(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 ( 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 ( 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 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人们能够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 但决不能用臆想的
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 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 ( 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
系中的一个环节并经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 ( 多样性) 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PS: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引申概念: 系统( 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a、 ( 整体性) 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b、 ( 结构性) 系统的性质不但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 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发展( 永恒性、普遍性)
1、 ( 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本质) 是创新。
2、 ( 永恒性、普遍性) 过程论5要点: 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它事物的历史; 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3大规律: 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质变量变律( 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
1、质、量、度
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她事物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能够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区别: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连续性的中断( 即非连续性) 。
量变一般不显著, 速度缓慢, 质变则变化显著、迅速; 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b、联系: 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量变向质变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向量变转化, 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 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相互渗透: 量变中渗透质变, 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 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 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 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
以至无穷。
否定之否定( 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
1、辩证否定观
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 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 又是统一的,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 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 即扬弃。
2、否定之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 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 从内容上看, 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