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派
翻译研究学派修改
(5)1978年,勒弗维尔将Translation studies 作为翻译学科的正式名称,后来国际上称该学派 为“翻译研究派”。
2、翻译研究学派的发展
(1)20世纪60年代:形成 (2)70年代:发展 (3)80年代:广为人知 (4)90年代:巩固、扩展与更新期
一、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1、霍姆斯简介
4、埃文-佐哈尔理论的价值 埃文(1)他基本确定了翻译文学跟译入语文化文学 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关系。 (2)翻译活动实际上是由译入语文化里的各个 系统所决定。他认为,翻译不再是个其性质和 界限一经确定就不再变化的东西,而是依赖于 一定文化系统中各种关系的一种活动。他对翻 译性质的新认识导致了一系列新见解:a)把翻 译看作只不过是系统间传递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们能以更广泛的范围来看待翻译问题。b)人 们可以把译本看作是存在在目标系统中的一个 实体,来研究它的性质,而不再纠缠于原文和 译文间的等值问题。c)人们可以从更广泛的系 统间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翻译。
应用翻译研究
译员培训:方法、测验、技巧、课程规划。 翻译辅助手段:指词汇、术语、语法方面的辅助 工具。 翻译政策:解释译者的翻译工作以及译本的角色 和地位;研究某社会应引进和翻译哪些作品;研 究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翻译批评:对评价的诠释和评价。
3、 霍姆斯的贡献
(1)提出了翻译学科的构架,为翻译研究派的 创立树立了丰碑。 (2)是第一个关注到翻译过程的。 (3)在诗歌翻译研究方面,也提出了一些独特 的观点,丰富了诗歌翻译理论。
翻译研究的名与实》 2、《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内容
(1)霍姆斯提出研究翻译学科的命名问题。他建 议把这门学科称为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2)霍姆斯拟定了翻译研究的性质和范围。 翻译的性质:翻译属于与认知科学密切相关 的经验科学。 翻译的范围:图里1995年把霍姆斯提出的译 学构想在《描写翻译研究及其他》描绘成图形 (如下图)。 (3)霍姆斯还对其构想的翻译学进行了详细地解 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一、美国翻译培训派1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2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3庞德:细节翻译理论、4威尔:翻译的矛盾;二、翻译科学派1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2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3威尔斯:翻译的科学、4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三、早期翻译研究派1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2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3霍姆斯4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四、多元体系派1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2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3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4图里:目标系统;五、解构主义派:1福科:解构原文、2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3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4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5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1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2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3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4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5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6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7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8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9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
翻译研究派4
3 James Holmes, Andre Lefevere and Raymond van den Broeck 4 5
Ostranenie as the Evaluative Standard
Translation Studies‟ Place in Literary History
• Only through a historical analysis can the func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be understood.
• Miko: expressive features of the text can be best be determined by relating those features of style of a specific text to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used within the literary tradition.
语文本进行某种程度的操纵。”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 New Paradigm P11翻译研究与一种新的
模式 ”
•
也有“描述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或多元系统研究 (Polysystem Approach) • 也有“操纵学派”之称
(1926–1967)
理论要点
1. 2. 3. 文学翻译重在再创作,比较历史的作诗方法及分析阐明 译者在翻译中的只能和任务是构成这理论的先决条件 文学翻译必须采用“错觉”理论 翻译是一种做决定的过程 (R.Jacohson)
列维是捷克著名文学翻译理论家。在1967年写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出翻 译—包括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逊(R.Jacohson)所区分的“语内翻 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和“符际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过程是一个决定过程. · 运用语言学理论讨论文学翻译的标准和技巧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2021/6/16
22
翻译研究学派
主要代表 • 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 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 • 描写学派与图里 • 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 • 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
2021/6/16
•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 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 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 就翻译过程提出“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 的四步模式。
奈达翻译思想概括: • 翻译是交际活动;翻译主要是译意;为了译意,必须改变
语言形式。
2021/6/16
西方翻译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
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
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 具有的通顺。
2021/6/16
9
翻译的语言学派
◆ 奥古斯丁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提出了语言 符号的“能指”、“所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 开创了西方翻译理论的语言学传统。
2021/6/16
11
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
一、主要翻译论点: 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 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
方面的比较。 二、雅各布森(Roman Jokobson 1896-1982) 1、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为该
派开山之作。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 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分析 和论述。
翻译流派的划分(自己总结)
第一次《翻译理论》课作业:Classifications of Schools of TranslationTheories参阅了美国翻译理论家根茨勒的《当代翻译理论》之后,了解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可划分为5大流派,即:TheNorth AmericanTranslation Workshop, The“Sc ience”of Translation,Early TranslationStudies, Polysystem Transla tion, Deconstruction.(1)北美培训学派(TheNorthAmericanTranslation Workshop):侧重实践,强调译文的品味及文学价值,但译论局限于美学经验和指令性翻译规则,缺乏系统化理论。
代表人物有: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理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
(2)翻译科学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也可称额为翻译的语言学派,其特点就是有加强翻译的理论研究的意识,并想使之称为一门“学科”,但结果又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成为了别的学科的附属,具体点就是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才有人把这段的翻译研究称为“语言学派”或“科学”学派。
代表人物有:Jakobuson, Nida, J.C.Catford, Wolfram Wills, Newmark,Reiss,Vermeer(3)早期翻译研究派(EarlyTranslation Studies):该学派兴起于70年代的比利时、荷兰等国家,主要探讨译文产生与作用。
该学派主要采取译入文学文化研究手段,侧重直观法和文学翻译,到80年代,该学派学者Jose Lambert转向了译学客观描述个案研究,英国的SusanBassnett, 其著名代表作之一为Translation Stud ies 和比利时学者Andre Lefevere, 其著名代表作之一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则转向文化研究模式(4)多元体系学派(Polysystem Translation):其翻译理论反战与早期研究学派,是翻译研究学派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发展。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6、翻译批评:就翻译批评的目的、标准、步骤与方法提出见解,见《翻译入门》、《翻译教程》。
(三)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奈达(Nida) ◆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 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该派观点反 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 卡特福德 (Catford):著有《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 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 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 ◆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二、 翻译的语言学派
4、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5、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 语言进行处理。
6、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纽马克(Peter Newmark) 1、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
霍尔姆斯
霍尔姆斯认为, 描写、理论和应用是翻译研究的三大分支,它们之间的 关系是辩证的、平等的:任何一方都在为另两方提供资料,也都在吸取和 利用另两方的研究成果。 霍还指出,在三大分支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尚未提及,那就是翻译史 研究和方法论(元理论)研究。元理论研究关心的哪些方法、那些模式最 适用于哪个方面的研究(如翻译理论如何构建才最有效;用哪种分析方法 才能取得最客观、最有意义的描写结果等) 霍尔姆斯在早期的翻译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他认为,文化、语言文学、社会都不是由互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 而是由相关的元素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又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由 多个交叉相叠的系统组成,所以他创造了“多元系统”这一术语。
多元系统派与左哈
1. 多元系统论对文化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强调,扩大了翻译学的研究范围, 令翻译研究摆脱了应用导向,提高了它的 理论性和学术性;
1. 翻译研究范围的扩大。
2. 理论研究更加深入。
多元系统派与左哈
左哈: 以色列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及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大学文化研究 学院教授。但严格说来,他是文化理论家而不是翻译理论家,但他 从观察翻译对社会的影响而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在20世纪70年代 ,左哈在研究希伯来文学的过程中建立了多元系统假说。 该假说主要反映在收集了他从1970年到1977年间撰写的论文的论文集 《历史诗学论文集》。
2. 在多元系统理翻译作品的轻视;
3. 多元系统理论反对以价值判断作为选择研究对象的准则,主张对中心和 边缘系统一视同仁,在意识形态的层次上直接提高了翻译的文化地位,并且 间接提高了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
描写学派与图里
西方翻译研究, 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 研究,都是规定性的。 规定性研究的显著特点:定出一个规范,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不分工作 对象, 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在他们的翻译 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 这些研究 的缺陷:没有认真分析和研究大多数译者究竟在干什么,究竟是 如何翻译,翻译的过程到底如何。
翻译学派
文化翻译学派主要观点注重翻译与源语及译入语社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的关系,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起到与原文在源语文化中同样的功能,翻译研究的目标不再止于探究两种文本在语言形式上的对等问题,而需要同时研究与翻译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社会文化问题。
它包含二重涵义:一指: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二指:从宽宏的文化层面来审视和阐释翻译。
主要体现在其文化功能对等论上,和“操纵”论、“文化构建”以及与“操纵”论和“文化构建”论一脉相承的后殖民翻译观上。
(第一,文化学派从文化这一宏观角度来研究翻译,认识到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
第二,文化学派重视译者与目标语文化,否定了传统意义上将翻译工作视为低等活动的说法,提高了翻译与译者的地位。
第三,文化学派强调了文化才是翻译的单位,这就彻底否定了先前的认为字、词、句、篇是翻译单位的翻译理论----巴斯奈特。
)代表人物: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Holmes),伊塔玛·埃文-佐哈(Itamar Even-Zohar),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西奥.赫斯曼(Theo Hermans)詹姆斯·霍尔姆斯代表作品: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划时代意义)----霍尔姆斯着解决了重大的翻译理论问题,突出观点:翻译学的名与实A:首先是给学科命名,该文明确提出用translation studies一词作为翻译学这门学科的正式名称。
B:其次是下文确定其是指某一个研究领域还是指某一个学科。
其次是它对未来翻译学学科内容以图示的形式所作的详细的描述与展望。
在文中他首次把翻译学分为纯翻译研究(Pure Translation Studies )和应用翻译研究(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
在纯翻译研究下面他又进一步细分为描述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和翻译理论研究(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在应用翻译研究下面则细分出译者培训(Translator Training)、翻译辅助手段( Translation Aids)和翻译批评( Translation criticism)三大块研究领域,确立了“描述”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巴斯奈特ppt
summer
夏天
宜人时节
在翻译中重视文化因素,尊重目标语文化, 侧重源语信息在目标语境的可接受性。
翻译文化观的具体含义
• 翻译应以文化为单位,而不应把翻译单位局限在 语言的范围里。 • 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 要的是一个交流过程。 • 翻译不应该局限于对源文本进行描述,而应该着 眼于源文本在目标语文化里的功能对等。 • 翻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不 同时期的翻译也都是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的文化需 要以及满足特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II.
III. IV.
翻译思想具体表现在: 一、翻译研究的性质 二、翻译研究的范围 三、翻译研究的文化视线
翻译研究的性质: 翻译研究是一门“研究翻译和翻译问题的学 科”。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研究不是比较文学的分 支,也不隶属于语言学,而是一门与文体学、 文史学、语言学、符号学、美学等各个领域 密切相关,同时又具有自身特点即跨语言、 跨文化研究特点的独立学科。
翻译研究学派
代表人物:霍尔姆斯(James Holmes), 伊塔玛.埃文– 佐哈 (Itamar EvenZohar), 吉迪恩.图里 (Gideon Toury), 安德烈.勒费弗尔 (Andre Lefevere), 苏珊.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 西奥.赫斯曼 (Theo Hermans) 共同特征: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将翻译文学 作为译语文学系统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 究范式。
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等。
主要Βιβλιοθήκη 品:《翻译研究》(1980) 《翻译、历史与文化》(1990与勒费弗尔合编) 《英国文化研究导论》(1997) 《比较文学导论》(1993) 《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1998与勒费弗尔合编) 《后殖民翻译:理论与实践》(1999与特利维狄合编) 《翻译研究论丛》(与勒费弗尔合编) 《翻译专题论丛》(与根茨勒合编)
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划分根茨勒根据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翻译理论划分为五个学派: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Eugene A. Nida is 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as well as a linguist.He is regarded as “the patriarch of translation study and a founder of the discipline”(Snell-Hornby 1988:1; Baker 1998:277).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为了调查《圣经》在世界各地的翻译情况,奈达的足迹遍及世界上100多个国家。
作品有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1964《翻译科学探索》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coauthored with Taber 1969《翻译理论与实践》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Meaning 1975《语义的成分分析》Language Structure and Translation: Essays by E. A. Nida 1975《语言结构与翻译:奈达文集》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986《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1996《跨语交际的社会语言学视角》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2001《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Three Stages:Descriptive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描写语言学阶段)Communic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交际理论阶段)Sociosemiotic approach of translation (社会符号学阶段)Stage 1:Descriptive Linguistics(formative years of his ideas) 初创时期1943: A Synopsis of English Syntax 《英语句法概要》1959: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s Exemplified by Bible Translating 《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奈达语言学翻译观形成的重要基础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o Hermans has addressed this spirit of discovery in the section called “An Invisible College” in
Translation in Systems (1999).
During the early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a personal network and the exchange of ideas was crucial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field.
Translation studies, which began with a fairly modest proposal, that of focusing on the translations themselves and better describing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has discovered that the task will be much more complex than initially conceived.
Translation studies’ place in literary history
翻译研究派的主要内容
翻译研究派主要是探讨译文产生和作用为主的学 派,极大的冲击了当时翻译领域中以文学和语 言学研究为中心的两种主导研究模式。
七十年代,该学派主要采用译入文化文学研究手 段,侧重直观法和文学翻译。
However obvious the relationship may appear, such a description is not easy, for two reasons.
First, almost invariably, no material for analysis exists except the two texts,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scholar has no access to what went on in the translator’s mind in term of th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olmes aware of the magnitude of such a task, argued that working out such a system codif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describing literature in above fashion is the next necessary step for the field.
belief that translation is as translation does –is the approach that promises best”(1953:93). One can see the importance of McFarlane’s ideas, especially claims such as “translation is as translation does,” on the 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 scholars.
José Lambert(兰伯特),主要是译学客观 描述和个案研究。他将系统论与现实世 界紧密相联,开拓了将描写学派的翻译 理论研究指向大众文化的新起点。
New scholarship has added to the record of 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
John McFarlane concluded his essay with a call to explore the procedures of translation, of what actual translations do:
More important than collecting the early essays in anthologies and fleshing out the historical record has been the attempt to recover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Before we can begin to make value judgments about translation, we must know more about its nature,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an analysis of procedure-in the
八十年代,,该派学者Lambert(兰伯特)转向 客观描述和个案研究;Bassnett(巴斯奈特) 和Lefevere (列费维尔)转向文化研究模式, 将翻译置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进行研究。
翻译研究派理论家的研究虽然各有侧重但 总的来说他们的方法论是一致的,都认为必须 先就需要进行对比的特征达成共识,再确定这 些决定性转换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出现,最后 才系统分析这些转换。
decision-making process.
Second, even if the translator explicitly elaborates in an introduction or preface the main criteria and poetic system governing the translated text, that description may not correspond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ne of the pioneer leading the effort to develop a model for better describing translations in a comprehensive fashion has been José Lambert whose approach differs from 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
既包括共时性方面的结构分析,又包括历 时性方面的文学作品之间及社会文化的分析, 以此确定某一译文的意义和功能,这样就为描 述翻译过程提供了一种较为严密的方法。
“The task of the scholar who wishes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ed text and its original would seem to be obvious.
Thus, the scholar must tr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original along an imaginary path, for texts documenting the path are virtually nonexis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