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案DNA分子的结构

教案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算DNA分子的碱基比例,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命现象。

2、能力目标:(1)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以DNA模型为依托,培养空间想像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2)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模型构建法、探究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DNA双螺旋结构属于分子水平且为三维立体结构,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DNA的空间结构3D 动画,化抽象为直观。

此外,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讨论——补充——结论”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案例介绍:为迎接世界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准备在新落成的办公楼大厅内建造3座雕塑,其中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北京大学向世纪盛典公司定作了一座名为“旋律”的不锈钢雕塑,雕塑以双螺旋结构为构思蓝本,整体镀钛,价格6万元。

合同签订后,世纪盛典公司如期完工,北大也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款项。

但是,雕塑参展将近一个月后,一位北大教授发现双螺旋雕塑的螺旋方向反了,呈顺时针方向螺旋上升,与50年前发现的逆时针旋转结构不符,虽然上世纪70年代也发现了左旋顺时针方向的双螺旋结构,但是这次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的主题之一就是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左旋方向的双螺旋结构雕塑不能被北大校方认可。

考虑到科学家大会即将召开,世纪盛典公司随后又按照更改后的图纸为北大重新制作了雕塑。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学生能够解释DNA分子中的碱基配对原则。

学生能够理解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和图解,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DNA分子的复制机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认识到DNA分子结构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碱基配对原则。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2. 教学难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细节。

碱基配对原则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DNA模型。

DNA结构图解。

投影仪。

2. 材料准备:学生分组工作表。

DNA复制过程的动画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DNA分子的模型,引起学生对DNA结构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DNA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DNA结构的重要性。

2. 探究DNA分子的结构:使用投影仪展示DNA结构图解,引导学生观察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分组讨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3. 探索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分发学生分组工作表,让学生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完成DNA复制过程的步骤。

播放DNA复制过程的动画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复制过程。

4. 总结与评价:学生展示分组工作表的成果,总结DNA复制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DNA分子结构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与延伸1. 作业:学生完成DNA分子结构的学习日志,记录对DNA结构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回答与DNA分子结构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延伸活动: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了解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学生可以参观实验室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程度。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学习日志和问题回答,以检验他们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DNA分子的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DNA分子的概念及其在生物中的重要性。

掌握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功能。

1.2 教学内容介绍DNA分子的定义和作用。

解释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包括核苷酸、磷酸和糖类。

描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包括两条链的组成和碱基配对。

1.3 教学活动观看DNA分子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DNA分子的结构。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索DNA分子的特点和功能。

进行DNA分子的模型制作,让学生亲手构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第二章:DNA复制的过程2.1 教学目标理解DNA复制的重要性及其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

掌握DNA复制的过程和机制。

了解DNA复制的酶和蛋白质involved in the replication process. 2.2 教学内容解释DNA复制的原因和意义。

描述DNA复制的过程,包括解链、合成子和连接子步骤。

介绍DNA复制中涉及的酶和蛋白质,如DNA聚合酶和单链DNA结合蛋白。

2.3 教学活动观看DNA复制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复制过程。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DNA复制的机制和酶的作用。

设计实验模拟DNA复制过程,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复制过程的理解。

第三章:DNA的转录和翻译3.1 教学目标理解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掌握转录和翻译的步骤和机制。

了解转录和翻译中涉及的酶和蛋白质。

3.2 教学内容解释DNA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及其关系。

描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包括RNA的合成和蛋白质的合成。

介绍转录和翻译中涉及的酶和蛋白质,如RNA聚合酶和tRNA合成酶。

3.3 教学活动观看转录和翻译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过程。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转录和翻译的步骤和酶的作用。

设计实验模拟转录和翻译过程,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这两个过程的理解。

第四章:DNA的突变和修复4.1 教学目标理解DNA突变的含义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

《DNA 分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②.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三、学情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和变异》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关于DNA 的结构对于高中的学生抽象、枯燥。

如果直接讲授,学生虽然可以接受,但理解起来有很大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结合教材特点,设置探究实验突破难点。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有关DNA的组成元素,化合物的种类以及组成DNA的基本单位等有关知识。

但学生对于脱氧核苷酸到底是怎样组成DNA的,以及DNA的空间结构到底是怎样的等问题仍难以理解,所以在这一难点的处理上,采用了探究活动的形式,通过向学生提供资料,让学生自行研究,讨论,并从中获取线索,,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拼装出DNA的结构模型,并通过模型的建立来构自己的对于DNA结构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方法
①实验探究:针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科学研究探讨的方法对重难点进行处理。

将难以理解的理论,以直观,清晰的实物表示在学生面前,更加容易接受。

②问题启发:通过对各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联系到DNA的结构中。

③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小组内成员体现相互配合,生生之间起到帮带作用。

这也符合课程设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构建新课堂”的课程设计理念。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NA分子的结构一、设计背景: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对于了解DNA分子的结构是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基石。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了解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对DNA分子的兴趣和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2.掌握DNA的碱基配对关系;3.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三、教学内容:1.DNA的组成:由磷酸、五碳糖(脱氧核糖)、氮碱基组成。

2.DNA的碱基配对关系:A+T,G+C。

通过观察碱基结构图,并分析氢键的情况,引导学生理解碱基配对的规律。

3.DNA的双螺旋结构:通过模型或动画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并解释DNA的双螺旋结构特点,如螺旋上是由磷酸和五碳糖交替排列,碱基对包裹在螺旋的中央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介绍DNA分子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DNA分子的兴趣。

2.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投影或黑板,以PPT或教学手册为主要工具,结合文字、图片及图表,系统、详细地讲述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DNA 的碱基配对关系和双螺旋结构。

3.碱基配对练习(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发放DNA分子模型或图纸,让学生根据碱基配对规则,搭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通过观察、讨论和比较,学生搭建出正确的DNA分子结构。

4.实践探究(30分钟):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DNA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下,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DNA的结构。

并反复强调DNA的双螺旋结构特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

5.情景应用(20分钟):以一个案例或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分析和解答:为什么DNA分子是双链的,而不是单链或多链的?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回答。

6.总结和展示(10分钟):教师总结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并帮助学生归纳并概括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DNA分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由DNA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及制作DNA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复制及基因表达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

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更是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新课标教材的内容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构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通过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故事,使学生不仅能自然地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的品质。

2.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还有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核酸的元素组成和基本单位等相关知识,这也为进入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再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2.借助教具建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熟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3.比较所画的DNA平面结构图,概述DNA分子的特性。

三、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四、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五、教学环节六、板书DNA的分子结构1.DNA分子双螺旋模型的构建历程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3.DNA分子的特性。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NA分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了解DNA的组成和结构。

2.掌握DNA分子的三级结构。

3.能够描述DNA分子的复制和遗传作用。

二、教学准备:1.图书和课件资料。

2.模型或图片展示DNA的结构。

3.实验材料和设备(如PCR仪)。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0分钟)1.向学生介绍DNA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DNA结构的兴趣和好奇心。

2.展示DNA分子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初步了解DNA的外貌。

步骤二:DNA的组成(15分钟)1.讲解DNA由哪些基本单元组成,包括脱氧核糖核苷酸和磷酸。

2.给学生展示DNA中的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的结构和名称,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3.强调DNA分子的两条链是互补的,并讲解基因的互补配对规则。

步骤三:DNA分子的三级结构(20分钟)1.介绍DNA的一级结构,即DNA的链状结构。

2.解释DNA的二级结构,包括双螺旋结构和碱基互补规则。

3.讲解DNA的三级结构,包括超螺旋和染色质的组织形态。

步骤四:DNA的复制和遗传作用(25分钟)1.讲解DNA的复制过程,包括分离、复制和连接的步骤。

并介绍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的原理。

2.引入PCR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DNA复制技术分离、复制和增加目标DNA片段。

3.探讨DNA在遗传中的作用,包括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步骤五:实验探究(30分钟)1.设计一个简单的DNA提取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提取DNA,并观察DNA的外貌和性状。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思考DNA的结构和性质。

步骤六:总结和讨论(15分钟)1.让学生总结DNA的组成和结构,并掌握DNA分子的复制和遗传作用。

2.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解答他们可能有的问题。

3.引导学生思考DNA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课堂作业:1.请学生完成一份与DNA有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提醒学生积极参与后续实践活动,如参观实验室或参加科学研究项目。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一、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提供的研究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启发学生用已知去探究未知,并对自己的探究结果加以归纳总结,最终促进学生透彻理解DNA分子的结构,并运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教学中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试验修订本·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3章“基因的本质”中的第2节。

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的整合进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2、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2)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三、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标性、连续性、逻辑性也已经初步建立,但还不够完善,他们对事物探究的好奇心强,但往往具备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目的性,此时若给予正确的学习指导,将对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的整合进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准确判断 DNA 的组成单位⑵构建 DNA 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双螺旋结构)⑶理清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教学过程和方法:学会构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优点:这节课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较浓,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例如:通过已学习的DNA的基本单位及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类型,推出DNA分子的结构。

整节课学生都在参与课堂所涉的活动中,思维都在高度运转。

不足:1.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需多加注意精炼的教学语言。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优秀2篇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优秀2篇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优秀2篇《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篇一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内容抽象,微观,不容易理解,本段教学我打算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反思”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1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是编写在高中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6章第1节。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在讲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使学生从结构方面更加了解为什么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另一方面,它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教学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所以说《DNA分子结构》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识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通过制作DNA*面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DAN结构的发现历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难点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4教学方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5学习方法俗话说“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dna分子的结构教案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简案)清河中学高二生物组陈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说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概述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2.能力目标:(1)制作DNA分子的平面和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2)通过小组成员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家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 (1)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平面和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分析DNA分子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提问法、讲授法、模型制作法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模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模型的材料和DNA双螺旋立体结构模型,并制作PPT多媒体课件、对话单和教案;学生预习本节课相关内容,并完成对话单上的“生本对话”部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几张不同的笑脸,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孩子的长相各不相同呢?”学生回答:“每个人的遗传物质(DNA或基因)不同。

”。

教师又问:“那么,每个人DNA不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借此引出DNA分子的结构,导入新课。

二、新课研学(一)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并带领学生学习一遍。

(二)复习回顾1.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2.脱氧核苷酸又是由哪三部分构成的呢?(三)模型建构模型建构1: DNA的平面结构教师:大家都知道,蛋白质是由它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形成的,那么,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学生:首先,许多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一条或几条肽链再经过盘曲和折叠,最终形成蛋白质。

教师:那么,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又是如何形成DNA的呢?教师安排各小组利用已发的材料在黑板上尝试构建DNA的平面结构,教师巡视、指导。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精选高中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在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这一章中是最基础的内容,对学生以后学习DNA的复制及遗传规律有很大促学作用。

DNA模型的制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学生物的心态是普遍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生物知识是死记硬背,通过此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变对生物学知识的认识。

由于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较强的做实验的欲望,因此通过制作DNA模型,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习的动机。

三、设计理念:利用模拟模型的制作,调动学生全身活动、认真观察。

把体验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体验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

高效率的课堂应是现代先进思想和现代先进教育技术完美结合。

为达到这一理念,在这一节课中,还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本节教学内容,借以加大本节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明确4种脱氧核糖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

2.让学生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二)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3、.能对模型进行修改和纠正。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在沃森与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中体会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结合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和合作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一)、展示目标导入(学习目标)1、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2、沃森和克里克是怎样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3、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灵活应用该原则吗?(二)、目标达成互动探究1 DNA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学生阅读课本47-48页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并思考下列问题: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给你什么启示?互动探究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分发实验材料和用具,学生分组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思考以下问题:1、DNA分子的两条链方向如何?2、DNA分子中外侧是什么,内侧是什么?3、两条链上的碱基对有什么规律?两碱基之间靠什么连接?4、写出你们组制作的模型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强调注意的事项:两条链中的脱氧核苷酸数要相等,两条链要反向平行,碱基要互补配对,先制作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型,再制作立体结构模型。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3.2 DNA分子的结构(综合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及其种类,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2)阐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并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3)说明DNA内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

2、能力目标(1)通过多媒体课件及组装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2)通过模型建构的过程,确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景导入我们都知道2014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空难事件,马航MH370满载23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在南印度洋坠毁,无人幸存,令人痛心。

如果我们找到遇难者,如何对其身份进行辨认呢?(DNA)为什么DNA可以用来辨认死者身份呢?本节课就来探讨DNA分子的结构。

回忆之前所学(1)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脱氧核苷酸是由哪几种化合物组成?组成DNA的碱基有哪几种?(2)绘制脱氧核苷酸的结构脱氧核苷酸磷酸、脱氧核糖、含N碱基4种一、学生模拟DNA 单链模型的构建【引导】结合屏幕出示的脱氧核苷酸的结构。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模型,圆形、长方形、五边形和棒状的纸片分别代表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碱基、脱氧核糖和化学键。

【布置动手任务】利用手中材料,两同学为一组,粘合构建出一个脱氧核苷酸的模型。

【展示学生成果】教师找出两小组的模型展示,小组代表进行解说后教师点评。

【演示讲解】幻灯片演示脱氧核苷酸链接构成一条单链的过程。

师:一条DNA链的形成如图所示,同学们观看时注意链接的位置。

【布置任务】两学生为一组,动手完成一个有6个脱氧核苷酸的DNA短链。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策略】PPT、板书、学生活动【课时安排】1课时(40min)【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想要知道自己是否为父母亲生的,应该怎么做?(亲子鉴定)亲子鉴定实质上是鉴定什么物质?(DNA)为什么通过鉴定DNA就能做到?要想知道亲子鉴定的原理我们首先得了解DNA分子的结构。

导入新课:板书:3.2 DNA分子的结构二、回顾DNA分子相关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一起回顾:1.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2.DNA的基本组成元素?(有且只有C、H、O、N、P)3.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1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板图:脱氧核苷酸的分子结构模式4.含氮碱基有几种?(4)分别是?(AGCT)5.4种碱基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就有4种,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6.多个脱氧核苷酸分子连接起来才能形成DNA分子,脱氧核苷酸分子之间的连接是:一个核苷酸分子的脱氧核糖与下一个核苷酸分子的磷酸连接形成一种化学键,叫磷酸二酯键。

这样多个脱氧核苷酸就构成了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以上关于DNA的化学组成,是科学家们在19世纪50年代对DNA分子的所有认识。

至于DNA分子的具体结构如何,还需要后来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三、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一)(采用课前发学案预习的方式,学案结合教材P49的《思考与讨论》问题,教师以问题串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整个构建过程,学生回答检测其预习效果,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及信息)1.构建此模型的科学家是?(两位当时很年轻的科学家: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2.DNA是由几条链组成?(两条链)空间结构?(双螺旋)科学家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依据:1951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DNA分子的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2) 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1) 培养自学能力,在自学中领悟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 通过尝试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初步知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模型建构法,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态度。

(2) 体验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善于反思、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等方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核酸及脱氧核苷酸的相关知识;通过必修二认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能力与思维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重点难点(1) 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境导课播放一段视频。

教师提出疑问:视频中提到的这两个女孩相隔万里,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并且俩人的年龄相差一岁,但是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容貌,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她们体内的哪种物质有关呢?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DNA。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那么DNA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又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DNA分子的结构。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本节的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播放奇闻趣事,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活动2【活动】梳理旧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一学过的有关DNA的基本化学组成知识,题目如下: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2、每个脱氧核苷酸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3、组成DNA的碱基有哪几种?【学生活动】回忆思考,回答问题。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DNA分子的结构、组成和功能;2.掌握DNA分子的核苷酸组成和排列方式;3.能够解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形成原理;4.理解DNA分子的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核苷酸的结构组成–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的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DNA的复制过程和意义–DNA的遗传信息传递3.DNA分子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DNA的突变与变异–DNA的基因表达和调控三、教学过程1. 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DNA是一种由核苷酸组成的巨大分子,在细胞核内存在两条互补的链,呈双螺旋结构。

每个核苷酸由一个磷酸基团、一个五碳糖(脱氧核糖或脱氧核酮糖)和一个氮碱基组成。

四种不同的氮碱基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核苷酸通过磷酸基团连接在一起,形成了DNA分子的链状结构。

2.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互补的链通过氢键相互缠绕而成。

氮碱基之间形成了特定的配对规则: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通过两条氢键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通过三条氢键配对。

这种规则保证了DNA分子的稳定性和可复制性。

3. DNA分子的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DNA分子的复制是生物体繁殖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

复制过程包括两条DNA链的解旋、模板链的复制和新链的合成。

在复制过程中,每个核苷酸的配对规则保证了新合成链与原模板链的完全互补性。

4. DNA分子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DNA的突变和变异是生物进化中产生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突变是指DNA序列的改变,可能导致新的功能或不良变化。

变异是指一种基因型或表型的可变性,是基因组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策略。

DNA的基因表达和调控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和功能。

DNA序列中的基因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被转录成mRNA,然后被翻译成蛋白质。

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调控机制通过控制基因的活性和表达水平来调控生物体的发育、生长和适应环境。

DNA分子的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⑴识记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种类、碱基种类、元素种类。

⑵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

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⑴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3.能力方面⑴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⑵就科学家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课时:2五、教学过程出示DNA模型,学生阅书第50页,指着模型进解说过归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①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简要解释“反向”,一条链是5-3,另一条链是3-5,不宜过深)。

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教师对“氢键”要进行必要的解释)连接成碱基对,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T、G—C(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

可见,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可在黑板上练习一道题以巩固互补配对原则)。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后,由教师回答:设问一:碱基配对时,为什么嘌呤碱不与嘌呤碱或嘧啶碱不与嘧啶碱配对呢?这是由于嘌呤碱是双环化合物(画出双环),占有空间大;嘧啶碱是单环化合物(画出单环),占有空间小。

而DNA分子的两条链的距离是固定的,只有双环化合物和单环化合物配对才合适。

设问二:为什么只能是A—T、G—C,不能是A—C,G—T呢?这是由于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G与C通过三个氢键相连,这样使DNA的结构更加稳定,所以,A与T或G与C的摩尔数比例均为1:1。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设疑:DNA是遗传物质,那DNA分子必然携带着大量的遗传信息。

现在大家来当科学家,在了解了DNA分子的功能以后,大家想要进一步了解什么?(DNA分子时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的遗传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师:DNA分子的组成单位是什么?请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展现出来。

学生分组展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2.师:我们知道了DNA是脱氧核苷酸长链,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制作的四个脱氧核苷酸连成长链,请几个同学说明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四个核苷酸是怎样排序的?学生分组用实物进行展示,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点评,并强调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新的化学键,形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长链。

3.师:不同组的同学展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请问碱基排列顺序不通过的DNA分子时同一个DNA分子吗?组成DNA的碱基(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有什么意义?(碱基排列顺序不同,DNA分子也不同,每个DNA分子具有其独特的碱基排列顺序。

)4.师:脱氧核苷酸单链是无法稳定存在的,那么由这样的长链组成的DNA 分子要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后代呢?请结合教材,尝试构建DNA双链结构。

(备注:预设有两种情况,见下图,设置纠错环节)(情况一中的两条链无法连接在一起,科学家已否定;情况二可行,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化学键结合,但是碱基如何结合?能稳定存在吗?) [page]5.师:1952年春天,奥地利的生物化学家査戈夫访问了剑桥大学,沃森和克里克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A的量等于T的量,G的量等于C的量,这给了沃森和克里克很大的启示,同学们,你们获得了什么启发吗?请组内讨论,然后修正本组的模型。

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内容,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习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础上学习的,这让学生对遗传物质DNA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为后面学习“DNA分子的复制”、“基因的本质”等内容做了铺垫。

本节教材先采取故事的形式,讲述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历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精神,然后结合图形简要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模型体会其中的奥秘,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通过空间想象才能理解。

2、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有关DNA分子的基本知识,并了解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本节新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学生已初步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但还不完善,需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2、能力目标(1)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模型构建的研究方法及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2)以DNA模型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3)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善于利用前人成果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2)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精神(3)感受合作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DNA双螺旋结构比较抽象,需要学生通过空间想象才能理解,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加深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理解。

为了使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学程序可采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DNA分子的结构特点”知识结构顺序,层层递进,完成对DNA双螺旋结构的认识。

dna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的简要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Ⅱ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它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

与原教材相比,本节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并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建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上的关系”以后,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遗传的本质。

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又是学习“DNA分子的复制”以及“基因表达”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目标简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四种脱氧核苷酸概述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方式阐明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及意义2.能力目标:通过尝试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初步知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模型建构法,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家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三、教学重难点的处理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拟采用:①设计问题串的形式:如“DNA是双螺旋还是三螺旋”“碱基排列在螺旋内侧还是外侧”──“碱基对如何连接起来”,进行不断地质疑和解疑;②在“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中,通过讨论和交流,建构以“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长链—平面脱氧核苷酸双链—立体双螺旋结构”的知识链,完成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初步认识。

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模型建构的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突破该难点的方法拟采用课件动态的分步演示、教师恰当的示范、启发和引导、并注意直观教具(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使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该活动的基本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 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 郑少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概述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能力方面: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三、教学难点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用具
DNA 分子结构模型组件、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发现式教学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二《生命科学》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第一节“遗传信息” 的第二课时。

学好这节课对于学生理解DNA 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是学习遗传学的基础。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有机化学的知识,对于理解DNA 分子的结构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改变教材中对DNA 结构介绍的顺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DNA 分子结构发现史”、穿插“DNA 分子模型的搭建活动”,通过让学生跟随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在模型搭建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

本堂课试图通过贯穿科学发现史、模型教学法促进对DNA 结构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理解,教学过程采用“基本单位
单链结构 平面结构 空间结构”的顺序指导学生搭建模型,学生在搭建活动中理解脱氧核苷酸是如何构成DNA 双螺旋结构的,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DNA 分子碱基对的排序等教学重点、难点也试图在此过程中逐步突破,另外在模型搭建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感悟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多种学科交叉的运用,从而共同发展。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贯穿实验教学促进对DNA结构的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对学生理解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和DNA的结构非常有益。

学生在实践中能理解脱氧核苷酸是如何构成DNA双螺旋结构的,而且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数量关系以及DNA的排序等教学难点也能轻松的突破。

同时能够体验科学家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领悟生命的意义。

另外本节课牵涉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DNA分子发现的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原本是物理或化学家,学生知道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是多种学科交叉运用,共同发展的结果。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利用多种学科的知识解决有关生命科学的问题,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