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某地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浅析新疆西天山地区金矿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

浅析新疆西天山地区金矿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新疆西天山地区地处古亚洲构造域天山一兴蒙成矿带的西段,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讨论了本区主要金矿化类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又进一步划分为冰长石一绢云母型和硅化岩型)、斑岩型、韧性剪切带型、穆龙套型等的成矿特征指出找矿方向。
标签:西天山金矿床成因类型矿床特征找矿方向1前言该区是我国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区带,中元古代,就有海底喷流成矿作用的发生,在元古代结晶基底以及震旦一奥陶纪盖层沉积过程中,预富集了金等成矿物质,是后续成矿作用成矿物质来源之一奥陶纪开始的古克拉通解体、板块拉张聚合交替活动,特别是发生于石炭纪一二叠纪的伊犁裂谷的形成,引发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为金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2西天山金矿床主要成因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体,矿床形成是复杂的,是一种地质作用或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产物.包括成矿地质背景、含矿建造、容一控矿条件、成矿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条件和环境等众多因素. 根据Au元素化学属性,在常规地质环境下,Au只能呈现自然状态,因而在外生作用条件下形成砂金,但在内生成矿环境中自然状态的金矿物质,必然是首先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溶于水的络合物进人成矿热液中,而后发生迁移、富集再分解沉淀而成矿,其中关键所在是热液的存在与否.变质作用、岩浆侵人作用、火山作用、渗滤作用等都可以形成热液系统,这是本文遵循的基本原则。
3西天山地区金矿主要成因类型特征原生金矿可以大致分为4个主要类型:即浅成低温热液型(又进一步划分为冰长石一绢云母型和硅化岩型)、斑岩型、韧性剪切带型。
3.1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3.1.1冰长石一绢云母型金矿以阿希金矿为代表的该类金矿,形成于海西中期拉张环境的吐拉苏断陷火山盆地中,金矿最终定位于早石炭世火山地热波及范围内的火山岩系统的浅部,成矿作用发生于火山活动晚期,容矿岩石为中基性一中酸性火山岩和次火山岩.矿体呈脉状,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辅以蚀变岩型,规模较大.成矿显示低温、浅成特点,成矿温度120一180℃,成矿压力1000×105Pa左右,成矿深度400一50om,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介质为中性到弱碱性,流体盐度w均为3.26%,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成矿物质来自于火山岩和基底岩系.常见矿物组合有石英、冰长石、绢云母、绿泥石、深红银矿、银金矿、白铁矿等低温矿物组合.矿石组构方面,角砾构造和层纹构造十分发育,黄铁矿、白铁矿变胶状和环带组构常见.自然金成色不高(700%一800‰),主要特征元素Au、Ag、As、Sb、Te、Se组合。
某金矿区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

某金矿区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摘要】某金矿区位于北巴颜喀拉晚印支造山亚带(Ⅱ),北东侧以布青山南坡断裂为界,与阿尼玛卿断裂带毗邻,区域上昆仑山口—久治断裂从普查区南西侧通过。
文章介绍了该金矿区的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并分析了成矿条件,以此提出了找矿方向。
【关键词】金矿山;矿区地质;矿床地质;成矿条件;找矿方向1.矿区地质1.1地层区内地层较为复杂,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碧口群(Pt2b)、石炭系—上二叠统布青山群(CP2B)、下三叠统昌马河组(T1c)、中三叠统甘德组(T2g)、上三叠统清水河组(T3q)、下—中三叠统下大武组(T1-2xd)、下—中侏罗统羊曲组(J1-2yq)、下白垩统万秀组(K1w)和第四系等。
昌马河组下段在区内分布面积大,岩性为灰色角岩化中细粒含屑变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及少量的千枚岩、砾岩的透镜层,岩石普遍具角岩化、硅化及绢云母化,是该区主要的含矿层位。
通过对区内矿体进行初步研究,认为该区成矿类型属于中低温热液型,工业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
1.2构造该区处于阿尼玛卿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亚带南侧的北巴颜喀拉印支造山亚带,区内NW-SE向区域性断裂和复式褶皱非常发育,与之伴生的次级构造也较为发育,表现为较强烈的NW-SE向(或近EW向)和NE-SW向构造。
前者形成时间相对较早,活动较为强烈,是区内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
沿NW-SE 向区域性断裂破碎带岩石蚀变较强,石英脉和褐铁矿化等较为发育;NE-SW向断裂形成时间较晚,且以平推性质为主,其除了破坏地层的连续性之外,对矿体也有一定的破坏。
区内除吾合玛—青珍复背斜之外,次级褶皱十分发育,并在区内多处可见,轴向为近EW向,轴面南倾,但倾角变化较大。
该金矿区就位于吾合玛—青珍复背斜中东部,由布青山群组成,轴面略向北东倾,在北西有黑云母花岗岩体沿轴部侵入,形成北西端翘起、向南东端倾伏且两翼不对称的NW-SE向紧闭线型褶皱。
1.3岩浆岩区内侵入岩以印支—燕山期为主,印支期侵入岩岩性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ηοπ51b)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ηγ51b),燕山期侵入岩岩性主要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ηγ52)a和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ηοπ52)a。
甘肃陇南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_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1—白关—党川褶皱带 2—洮河复向斜 3—白龙江复背斜 4—文县—康县复向斜 5—摩天岭复背斜 6—侵入岩 7—构造单元分界线 8—金矿床( 点) 9—县区
图 2 陇南地区金矿床分布图
岩组合,矿体受次一级断裂及岩性的控制,矿体长一般
100 ~ 1 000 m,宽 1 ~ 8 m( 低品位的矿体厚度可达 20 多 m) ,金平均品位 3 × 10 -6 左右( 一般为 2 × 10 -6 ~ 5 × 10 - 6 ) ,金属矿物主要为金银系列矿物—毒砂—黄铁
3 金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
陇南地区金矿床类型主要有微细浸染型、破碎蚀
变岩型、石英脉型( 见表 1) 。
3. 1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陇南地区的北部,
处于中秦岭成矿带中,以李坝、金山金矿床为典型代
表。矿床发育于礼县—高桥断裂的旁侧,产出于中泥
盆统西汉水组、舒家坝组,岩性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
南部成矿带,含金地层为中下元古界一套变质基 性—中基性火山岩( 绿片岩) 及变砂岩、变砾岩、千枚 岩、变凝灰质砂岩。地层含金丰度较高,上部碎屑岩 含金 1 × 10 - 9 ~ 11 × 10 - 9 ,下部碎屑岩含金大于 6 × 10 - 9 ,中部火山岩含金 12 × 10 - 9 ~ 41 × 10 - 9 ,细碧岩 含金 162. 5 × 10 - 9 ,含铁白云岩高达 660 × 10 - 9 ,碧口 群地层金元素的高含量为变质热液型金矿体的形成
试论黑龙江省高松山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试论黑龙江省高松山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在该矿区内所分布的地层以板子房组和宁远村组为主,其分别位于矿区的东南位置和西北位置。
主要岩石特性为安山岩、粗安岩和凝灰熔岩。
矿山区域的构造较为复杂,分布有多种扭性断裂结构,其中的沙阿其河周边还伴随发生断裂和向斜,且呈现出北西走向的张性断裂层。
此外,在矿区的部分区域内,存在北西轴向的向斜,主要分布于北西310°。
2、岩浆岩的活动规律在该矿区内,极少发生岩浆活动,仅在火山爆发的影响下,才会出现爆发碎石运动的问题,则该部分火山碎石会与次安山岩混合。
3、围岩蚀变能力高松山矿床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矿区内围岩蚀变主要以低温热液蚀变为特征,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等。
其中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与矿化关系密切。
硅化贯穿于成矿作用的始末,石英呈细粒-微细粒状或脉状分布于矿体内或近矿围岩中,使岩石变硬;黄铁矿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以浸染状、细脉状及星散状分布,常与硅化相伴产出。
4、矿体分布特征目前区内共发现金矿体11条,多呈脉状产出赋存在构造破碎带中,矿体围岩主要为英安岩、安山岩、火山角砾岩。
1-I,2-I,2-Ⅱ号矿体走向为北西西-北西向,1-Ⅱ,1-Ⅲ,2-Ⅱ-1,2-Ⅲ,2-Ⅳ号矿体走向为近东西向,1-Ⅳ,3-I,3-Ⅱ矿体走向为北东东向(图1)。
其中1-I号矿体呈薄脉状,矿脉长2046m,总体产状176°~205°∠55°~72°,平均倾角64°,平均品位5.60g/t,平均厚度1.41m。
1-Ⅳ号矿体位于矿区东部,主要赋存于构造破碎带中的硅化较强部位。
矿体产状170°∠70°~85°,矿体长度1354m,最大控制延深120m,矿体厚度0.60~2.60m,平均厚度1.20m,平均品位4.83g/t。
矿石中的矿物组成中金属矿物主要为褐铁矿,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黄铜矿、铜蓝、方铅矿、闪锌矿等。
广西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浅析

广西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浅析广西位处于中国南部的西南边缘,地处华南地区,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这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在广西的矿产资源中,金矿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其黄金矿床的分布也有明显的规律。
下面就简单地谈谈广西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浅析。
一、广西金矿床特点广西的金矿床具有质优、量大、矿化程度高、成矿物质复杂等特点。
广西地处东南地区造山带的羊武—南昆山构造枢纽带内,M岩浆活动异常发育,形成了大量岩浆型金矿床。
此外,广西各地还发现了低温热泉沉积型金矿、砂砾型金矿、蚀变-砂岩型金矿等多种类型的金矿床。
二、广西金矿床分布规律1.金矿床与构造关系密切广西的金矿床分布与构造关系密切,在断裂带上或强烈抬升区分布较集中。
例如,广西北部的玉林地区,就是一个钙质变质岩带,该带内分布多个金矿床,这些金矿床都与断裂及其活动有密切联系。
2.金矿床与岩浆活动有关广西的金矿床与岩浆活动有关,其中以侵入岩型金矿床最为多见。
侵入岩是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容易引发金矿物的浓缩,形成金矿床。
比如说横县的茂鑫金矿和兴业县的新浪金矿都是典型的侵入岩型金矿床。
3.金矿床分布与岩性有关广西的金矿床分布与岩性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岩性较为复杂、脆性较强的区域,易发现金矿床。
例如,四会岩脉富含石英、方解石、锰矿、硫化物等矿物,在其附近可以发现大量的金矿床。
三、广西金矿床找矿方向浅析1.注重构造分析在广西找矿时,应重视对区内构造分布情况的分析,尤其是断裂带的分布情况。
可通过天然断层、露头和表露岩体、矿体和地球物理勘查方法进行探测。
2.重视岩石及岩浆类型在找矿时,应特别重视岩石及岩浆类型。
侵入岩是广西金矿床的主要类型之一,而相对于其他区域,广西相对更为适合侵入岩型金矿床的探测。
3.多角度定位矿区在找矿过程中,应采取多角度的方法定位矿区。
可以从地球物理探测、微地震、卫星遥感等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选区。
综上所述,广西的金矿床分布规律明显,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类型性。
金矿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的探究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金矿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的探究刘 良,韩 东,秦升强,于 洋摘要:矿产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开发与使用有效性对一个国家的战略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金矿,有着极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
和一般矿产相比,金矿床的开采难度相对要更高,要想对金矿床进行开采,就必须充分研究金矿床的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
本文将在概述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金矿床类型的前提下,分析金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而探讨金矿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金矿床;类型划分;成矿规律;找矿方向1 金矿成矿地质环境概述在地理位置上,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非稳定型古陆是较为明显的大地构造性质,属于复合型大陆,由诸多小陆块、微陆块和造山带构成的,主体归属于藏滇、塔里木、华北华南和印度板块,另外北部归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台湾东南部归属于菲律宾板块。
经过漫长的地质发展,华北、塔里木、扬子小陆块等几大陆块和诸多微陆块通过演化、拼接、改造后形成了中国现代大陆。
晚元古代早期之前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陆核与陆块,从后期开始历经的多个陆核发展阶段,包括早古生代、晚古神代、早中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受到了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分别是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并相应的经历了特定活动阶段。
地球动力学的环境有着较高的复杂性,先发生了陆块裂解,后形成了大洋,在此过程中反反复复经历;大洋与陆地、陆地与陆地、大陆边缘增生、各板块碰撞、大陆聚合等多种极为复杂的地球动力学,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域,大致有喜马拉雅构造域、古生代古亚洲构造域、中生代与新生代太平洋构造域、中生代和新生代特提斯构造域。
中国目前的构造轮廓、环境、资源和地质背景就是多板块之间剧烈碰撞和复杂的体系活动所形成的结果,主要位于华南板块、塔里木华北板块、藏滇板块之间,板块碰撞力量主要集中在塔里木和华北板块、古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
特殊且复杂的地球动力学环境赋予了中国地质构造的复杂化,表现出丰富多样的沉积类型,岩浆活动十分频繁,有非常强的变质作用,这些都属于优越的金矿成矿必备地质条件,特别是喜马拉雅期和燕山期,是中国和相应邻区的地球多层物质相互作用、相对运动剧烈程度最高的时期,因此中国和相应邻区最为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阶段就锁定在了中生代和新生代。
广西金矿床的分布规律以及找矿方向

广西金矿床的分布规律以及找矿方向作者:黄绍剑陈楠来源:《地球》2014年第03期[摘要]我国广西省富集大量矿产资源,其中首屈一指为金矿资源,其在我国黄金生产总量中占到了核心地位。
我国广西省历来以黄金资源著称,资源丰富、采金生产活动历史悠久,各种金矿类型非常丰富,并且资源分布情况非常充足,当地金矿开采资源条件成熟,因此发展我国金矿床的开采与生活作业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广西省矿产金矿床分布规律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 P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40-20引言现阶段在我国广西省,各种金矿资源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具有十分悠久的开采历史。
广西省金矿资源的分布规律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地质结构、地层条件、岩浆运动情况以及长时间风吹雨林等作用的强弱,因此在广西金矿床开采及找矿的实践工作中,需要认真了解及掌握当地地质情况以及地质状况,有针对性地了解并认识广西金矿资源的实际分布规律及其具体成矿情况,那么将对日后广西省的金矿普查及找矿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广西金矿的地质状况1.1广西省地层情况我国广西省位于南岭成矿带的西部位置,并且作为全球环太平洋以及环太平洋成矿带的重要地区之一。
现阶段我国广西省经过长时间的地质变迁以及结构演变,已经发育非常成熟,因此当地地质条件也比较完善、齐全,在广西省内出露地层结构自从元古界一直发展至第四系,其中在元古界时期作为发育时期,特别是其中的泥盆系获得最为广泛的发育,最终演变成为目前标准的华南产地。
广西省由于其地质条件相对特殊,因此沉积矿产异常丰富。
并且在各个地层结构中具有其自身不同的含矿性,然而最为根本的地质含矿层则位于地质结构中的石炭系、二叠系以及泥盆系,与此同时这几种地质结构层共同组成了广西省的复矿沉积建造类型,尤其是地质结构层中的中上盆泥层系是在沉积矿床结构与多金属层金矿床层的核心层位。
1.2地质构造分析在广西省的区域构造以及地质演变方面,我国广西省具体上地理位置属于滨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这两大核心构造地区的复合性部位上,并且处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西南一段,广西省西北部和扬子准地台在远古时代就具有过渡的性质。
青海滩间山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40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青海滩间山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祁贞明(青海省第一地质勘查院,青海 海东 810600)摘 要:滩间山金矿床地处我国柴达木盆地北缘,形成于中元古界蓟县系万洞沟群碳质糜棱片岩和华力西晚期侵入岩内部。
成矿与盆地北部地壳构造、地质活动有着较大关系,成矿原因较为复杂。
该矿床是在区域变质作用、热变质作用下与绿片岩相韧性剪切带的退化演化同步,并经历了脆韧性、脆性剪切变形等成矿阶段,其成矿形态受到华力西晚期侵入岩的影响。
关键词:成矿规律;找矿方向;滩间山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9)02-0040-2收稿日期:2019-02作者简介:祁贞明,女,生于1985年,汉族,青海海东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找矿与勘查。
滩间山金矿床主要分布在我国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和剪切带变形同步,并经历了韧性至脆性剪切变形等主要阶段,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构造蚀变型岩金矿。
1 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区地处柴达木盆地北部,中元古界万洞沟群和上奥陶统滩间山群相交的北部地区韧性剪切带中,滩间山金矿床区域地质构造略图如图1所示。
下元古界达肯大阪群主要由闪角岩相变质岩构成,以富镁碳酸盐、变质炭泥质岩为构造主体,这当中炭泥质含有大量的金、砷等成矿元素,是金矿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
晚奥陶世区域地壳在经受了巨大震荡后,产生了大量的内裂谷,深度可在5000m 以上,并沉积了大量的火山岩、碳酸盐岩、碎屑岩等[1]。
同时由于加里东末期裂谷闭合造山以及万洞沟群相交接地带相接触、挤压,造成韧性剪切带剧烈运动的情况,大量堆积在矿区含金炭质岩的岩石上,从而导致金矿床矿化富集。
而华力西期地壳同时也经受了一次较小规模的开合演化,造成华力西期侵入岩岩浆活动不断加剧,促进了该地区金矿床的产生。
图1 滩间山金矿床区域地质构造略图2 矿区地质概况2.1 控矿剪切带本区内西北向分布的韧性剪切带宽度大约为1000m 左右,并叠加于炭泥质岩上,几乎覆盖了本区已经被勘测到的全部矿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某地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某金矿床范围比较小,但是在成矿规律上对于当地来说却有着比较突出的意义。
所以,我们对于该地的金矿床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其目的有两个,①为了推进对于此地区地质的研究勘察工作,②为了在此地区中找到其它相同金矿床而不断研究开发线索思路。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标签:金矿成矿规律找矿方向
1研究区地质背景
对于研究区的大地主要构造是有两个特点地形组成的,分别是隆起区和坳陷区。
主要的构造位置位于凌云的隆起区西侧和右江再生地槽西林的北端。
从最早的泥盆纪开始,整个的广西桂林西部就相应的形成了两种不一样的地质沉积构造和沉积环境。
对于研究地区中的隆起区地质主要是由碳酸盐岩沉积地层构成的,其中分别包括①泥盆系的地层,②石炭系的地层,③二叠系的地层。
相较于隆起区,坳陷区的主要地质构造为硅质岩和碎屑岩以及火山碎屑岩的沉积层构成的,这其中分别是二叠系地层和三叠系地层组成。
对于隆起区和坳陷区的主要特点:隆起区的主要位置是呈现零星的孤岛状分布在大面积的坳陷区的内部或者边缘,隆起区的地区的特点主要是地形的这种比较宽相互之间变化不大呈箱子形状,因为受到受到隆起形态的影响导致背轴比较的短斜,有断裂处的地方大多是横着的,且比较的小。
相较于隆起区坳陷区的位置和特点是:大多都是负理石的构造,柔性比较大,容易发生变形。
2研究区的地质特征
2.1研究区的地层特点
对于研究地区的主要地层特征分别为;在下二叠包括四大组,上二叠包括薅组,中三叠有百逢组,下三叠有石炮组。
其中的上二叠中的薅组主要分布在利周的主轴的中心部和两端。
是火山碎屑岩,其特点是呈现灰黑或青灰色,厚度在369m以上,下二叠的四部分主要分布在背轴的核心部位,是深灰色的块状的粉晶灰岩,还有夹角灰岩,厚度在310m以上。
对于上二叠的岩石大都具有黄铁矿化,部分具有毒砂矿化和硅化,是比较主要的含矿岩层。
还有下三叠和中三叠中的石炮组和百逢组分别位于背轴的两端,其主要的岩性为泥灰岩和碎屑岩。
2.2金矿床的地质特征
研究区中主要的含金矿化带分布在围岩接触破碎带和辉绿岩以及周围的围岩断裂破碎带,受到断层控制围岩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蚀变辉绿岩和沉凝灰岩。
区内金矿蚀变早期以中低温热液蚀变为主,成矿中期以毒砂矿化,硅化,碳酸盐化
为主,而成矿后期主要为重晶石化和高岭土化。
对于研究区内部的矿石主要类型有压碎的蚀变沉凝灰岩和硅化构造角砾岩,主要的矿物组合以褐铁矿、黄铁矿、毒砂和高岭石等为主。
在研究区中,对于中低温热液侵染型的金矿床的矿化期大概分为早中晚三个主要阶段,其中早期阶段是以石英和黄铁矿为主,中期阶段是以黄铁矿和石英以及毒砂为主,晚期阶段是以碳酸盐和辉锑矿以及石英为主。
2.3岩浆活动和地层岩性对于研究区内金矿体的影响
因为研究区位于右江大断裂北东地带,其自身的断裂性质是次一级的断裂,是印支燕山时期的地质构造运动导致的。
所以,在研究区中,我们看到了扭曲性的断层面和一系列的次级断裂构造,这些次级断裂构造是在地质大运动构造时期时形成的次级构造,对于金矿床来说,为其提供了储矿空间和导矿构造。
还有研究区中的各种矿体也都是产生于次级构造带中,只有让这些次级的矿体构造运动才能够产生矿源。
我们现在发现的矿化带大都分布于断层破碎带或者辉绿岩和围岩接触带破碎带附近,形成矿化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岩浆的侵入和矿体的热液活动,在研究区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在没有辉绿岩分布的地区有金矿床的出现。
对于研究区中的金矿体中存在着,二叠纪时期的沉凝灰岩和辉绿岩相接触的蚀变破碎带。
而且我们还了解到碳酸盐岩只是起到了保障化学作用发生的作用。
3金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
对于此研究区内的各种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构造背景条件,以及其自身成矿的控矿因素和主要的成矿物质来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后,我们可以相应的判断此研究区内的金矿床的成矿时间大约是从泥盆季晚期开始的,当时的地球在地质运动中,进行了强烈地壳扩张作用,形成了深谷大断裂,又伴随着频繁的海底火山喷溢活动,使当时地壳内部的成矿火山溶液沿着深大断裂不断的向上移动,当进入到断裂带时由于大断裂的地质构造运动又发生了次级的断裂地形构造,在经过压力和温度等各项条件的改变后,金矿物质在和对于有利自身成矿的火山碎屑岩以及砂岩有利的接触后,不断的迁移、堆集丰富的成矿物质。
在对广西利周的旗杆梁金矿床的矿区地形地质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后,我认为金矿床的成矿规律就是①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对于此地的金矿床就是在长时间的地形变迁,形成了右江裂谷的构造,在深谷的岩浆活动中,促使地幔发生分异,从而形成成矿流体。
②都需要地质结构内部的运动,在印支燕山地段的地形断裂触发了成矿流体的向上移动,在深部岩浆活动的基础上为成矿流体提供热源动力,伴随着岩浆活动的功力源泉,成矿流体沿着断裂向上减压移动。
4结束语
在针对于这次的广西桂林利周的旗杆梁金矿床的地质研究后,分析了其金矿的成矿规律和相同情况下的找矿方向。
对于此研究区的矿床是从泥盆季晚期开始的,在当时地壳强烈扩张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的深谷大断裂,这使得此研究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储矿场,拥有着许多类型矿床以及矿化带,而且分布的范围与规模也都比较大,对于大断裂地形中的次级断裂带和褶皱带则是金矿的内部储矿场,在产矿的过程中,控制着具体的矿体形态和规模。
针对于此研究区内的金矿
来说,其中具体的地形断裂构造和矿产岩石中的辉绿岩以及地层岩性这三个方面是金矿床产成的主要因素,由于这三者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利于金矿成矿,所以,我们在金矿的寻矿过程中,要重点注意这些现象。
参考文献
[1]李楚平,广西平南县戴屋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山西冶金,2011,(02),pp.30-32.
[2]赖润宁,谭尚亚.广西田林县旗杆梁金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J].广东科技,2011,(16),pp.225-226.
[3]张猛.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15),p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