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送无可上人》诗的佛教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岛《送无可上人》诗的佛教意蕴
贾岛曾长期出家为僧,还俗后与僧人交往亦十分密切,其《长江集》中赠与僧人之诗多达百首。
所以,贾岛对僧人行为、日用及悟道因缘极为熟悉,其诗风、诗意不可避免地会带上佛禅色彩。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贾岛诗的理解与阐释多停留在世俗意义上,对诗句的佛教意蕴开掘不够,甚至完全忽略,造成了许多误会。
下举两例,以彰显对僧诗理解的全新思路。
一“独行”、“数息”究竟何义?
贾岛《送无可上人》诗曰:“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1]( P6697)对于颈联两句诗的
解释,陈延杰《贾岛诗注》曰:
《诗·唐风》:“独行踽踽。
”数读如朋友数之数。
岛自注此二句云:“二句三年得,一
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2]( P31)齐文榜《贾岛集校注》曰:
自注此二句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3](P120)黄鹏《贾岛诗集笺注》曰:
独行,数息二句下浪仙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可知为平生得意之句。
历代诗家于此聚讼纷纭,毁誉参半。
详见诗后附录。
[4]
( P82)李建昆《贾岛诗集校注》曰:
贾岛自注云:“二句三月(按:当作”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
山秋。
”李怀民曰:“此等李洞诸人皆不能道,非不及其诗,不及其精于禅也。
此为师生平得意语,须思其得意处安在。
”按:千古名联,写其独游无侣也。
[5]( P100)四家皆引
贾岛自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来解释此联,皆强调此两
句诗为贾岛平生得意之句,甚为“难得”,而对诗句本身却解释甚少,唯陈延杰指出“数”读如
朋友数之数、李建昆引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之语指出诗意与禅意有关,然其所加按语却全与禅意无关。
此联既然“难得”,必有其不同寻常之处。
然而不巧的是,这两句诗的真正意蕴至今并不为多少人所知。
注释者或以为此联太过平常而惜其笔墨,或仅做了世俗的理解而对其禅意付诸阙如。
李注虽借李怀民之语指出此联与禅学修养有关,却未进行正面解说。
也有一些论诗者因在不正确的方向上求之过深而对此联做了错误的理解。
下举两例:
其一,李延祜《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妙句之妙) ---唐·贾岛〈送无可上人〉》:
按诗意,文字次序当为:影,独行潭底;身,数息树边。
诗人现在却变而为:独行
潭底(的)影,数息树边(的)身,使“独行”、“数息”反客为主,突出于前,强调了深
深的孤独和极度的疲惫。
独行本寂寞,又不直写,却写水中无声无息的倒影,更增寂寥气氛。
独行无伴侣,只能形影相吊,心情凄苦可以想见。
一次次身靠树木休息,‘树边’和‘身’紧密结合,给人一种见树就见人的深刻印象。
就是说,只要有树就去靠,写尽疲惫孱弱之状。
“[6](第7版)其二,马斗全《贾岛”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刍议》:
鄙见以为,这二句并非指无可,而是写送别无可上路后,作者自己独行野望、徙倚徘徊之情的。
……作者送走其弟后,若有所失,不免产生一种孤独、闲寂之感,才会在潭边
踽踽独行,并数次倚树怅望、遐想。
[7]( P8)从历代诗论来看,问题似乎也没有得到真
正解决。
尽管贾岛本人对此联极为看重,而历代论诗者对此却并不理解。
或不以为然,甚至有批评之辞;或不明所以然,只是说好而对好在何处则说词寥寥。
下举数例: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不知此二句有何难道,至于三年始成而一吟泪下也。
[8]( P326)元方回选评、今人
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七:
方回:五六绝唱。
冯舒:腹联奇句。
纪昀:盖生平得意之语。
初读似率易,细玩之,果有幽致。
[9]( P1648)明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
贾岛”独行潭底影“,其词意闲雅,必偶然得之,而难以句匹。
当入五言古体,或入仄韵绝句,方见作手。
而岛积思三年,局于声律,卒以”数息树边身“为对,不知反为前句之累,其所谓”二句三年得,吟成双泪流“,虽曰自惜,实自许也。
不识锋犯,偏执不回,至于如此。
[10]( P1222)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
岛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有何佳境,而三年始得,一吟泪流。
[10]( P1012)
清施闰章《蠖斋诗话》卷二:
余谓此语宜是山行野望,心目间偶得之,不作送人诗当更胜,诵老杜力稀经树歇,老困拨书眠,气象全别矣。
[11]( P507)笔者认为,此联深蕴禅意且是”切对“,十分符合送
别双方的身份,故极为精绝。
”独行“即独自经行。
经行是一个佛教词汇,指在一定的场所
中往复回旋之行走。
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为一种调剂身心之安静散步。
据《四分律》卷五十九所说,时常经行能得五利:能堪远行,能静思惟,少病,消食、于定中得以久住。
[12]( P1005下)”数息“亦为佛教词汇,指计算出息
(呼气)或入息(吸气)之次数,令心摄于一境以对治散乱,入于正定的修持方法,为
涅盘六妙门之一。
其做法是自一数到十,若未至十而心已散乱,则应重新自一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入定。
《三藏法数》曰:
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
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13]( P212上)经行与数息都是僧人精进的方式。
二词在唐、宋诗中很常见,
兹举数例:
方便无非教,经行不废禅。
(刘禹锡《海门潮别浩初师》)[1]( P4036)慧眼沙门
真远公,经行宴坐有儒风。
(钱起《同王錥起居程浩郎中韩翃舍人题安国寺用上人院》)[1]( P2668)还须止杂念,数息度黄昏。
(吕本中《秋日》)[14]( P18216)早退得闲真玩岁,跏趺数息是安眠。
(苏过《次韵叔父黄门己丑岁除二首》其一)[15](P15488)正是由于无可上人的勤于修行,才有”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的结果。
据此亦可略知无
可上人应是天台宗僧。
受邀住越,亲近天台,是宗门对其道行的一种肯定。
”潭底影“与”树边身“亦深蕴禅意。
潭底的虚影与树边的色身共同暗示了一种禅修境界,即”无我“.无我是佛教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之一,分为”人无我“与”
法无我“.人体为五蕴之和合,并无真实之”我“体。
此联所呈即是”人无我“之境。
另一方面,此联亦是”切对“.”独行“对”数息“,动作对动作,”潭底影“对”树边身“,名词组对名词组,极为
工整。
这也符合了晚唐诗”尚切对“(蔡居厚《诗史》)[16]( P448)、”多先锻景(颈)联、颔联,乃成首尾以足之“(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三)[17]( P139)的风尚,所以贾
岛本人对此联颇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