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2鹏之徙于南冥课时演练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2鹏之徙于南冥课时演练新人教
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覆:倾倒。

C.而后乃今培.风培:凭借。

D.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控:投。

解析:A项,怒:奋起,奋发。

答案:A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C.而后乃今将图南.
D.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解析:B项,巢:名词活用为动词,筑巢。

C项,南: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南飞。

D项,下:名词活用为动词,落下来。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天之苍苍,其正色
..邪
B.翱翔
..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D.腹犹果然
..
解析:A项,正色:古义指本来的颜色;今义指纯正的颜色。

C项,无名:古义指不求名声;今义指没有
名声。

D项,果然:古义指饱的样子;今义有两种词性,作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作连词,
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
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
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
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
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
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人匹.之匹:比。

B.绝.云气,负青天绝:穿越。

C.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劝:劝说,规劝。

D.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解析:C项,劝:勤勉、努力。

答案:C
5.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阐述“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不同,实际上是借以强调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

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却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B.“汤之问棘”一段对话,从内容上来看与文章第一段大致相同,只是前后详略各异。

庄子之所以
重复引用,意在强调材料言之有据,以显其真实确凿,进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庄子认为,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虽然有一定的才智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被世俗“一”隅所累,无法摆脱各种限制,因此也就无法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D.在庄子看来,只有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而做到这些的只有“至人”“神人”“圣人”。

解析:B项对材料引用的目的分析有误。

“汤之问棘”一段对话,主要作用在于对前文补充论证,归
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小大之辩”。

答案:B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参考答案:(1)我腾升而上,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在蓬蒿中飞行或盘旋,这就是我飞翔的极限了。

(2)至于利用天地的自然本性,利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的人,他还依靠什么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左右曰:“庄子当
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
喜好也。

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

吾王所见,唯剑士也。

”庄子曰:“诺,周善为剑。

”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庄子曰:“请治.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

太子乃
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
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愿得试之。

”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

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王曰:“今日试使士敦
剑。

”庄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

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

”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
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
瞋目而语难。

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

宰人上食,王三环之。

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校:使……较量。

解析:A项,“谋”的意思应为“图谋(进攻)”。

答案:A
8.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解析:抓住题干中“直接”和“言行机智”的要求。

①句不属于直接描写,而是间接描写;②句表现的不是机智,而是处事的冷静,看问题的透彻、长远;⑥句表现的是庄子的自信和沉着。

答案:D
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解析:A项错在庄子并非真的剑术如此高明,是庄子为了劝谏赵文王而夸张的,以引起赵文王的谈话兴趣。

C项正确的说法应是庄子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的是庶人之剑而非天子之剑。

D项从原文中可看出庄子劝谏赵文王要有天子气魄,使天下臣服,而非无为思想。

答案: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闻”“欲”“绝”的准确翻译,整个句子要流畅。

参考答案: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要看出这是一个反问句,联系上文,这个句子的主语应是“我”,“赵国”是状语,“何求”是宾语前置。

参考答案: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
(3)夫子休,就舍待命。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休”“就舍”的翻译。

参考答案: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

参考译文: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蜂拥而至,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

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

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试剑术,赠予他千金。

”左右近侍说:“只有庄子能够担当此任。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

跟随使者一道前往,见太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

假如我对上劝说赵王却违拗了赵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哪里还用得着千金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赵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太子说:“是这样的。

我们大王所接见的,只有剑士。

”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运用剑术。

”太子说:“如今先生要是穿儒服去拜见赵王,事情一定会弄糟。

”庄子说:“请给我准备剑士的服装。

”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裁制完毕,于是面见太子。

太子就跟庄子一道拜见赵王。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

赵王说:“先生想用何术教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所以我以剑术拜见大王。

”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无人能够阻挡。

”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运用剑术的方法,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
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

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

”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

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

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

”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

”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

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进行比试。


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

”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

”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谿和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和泰山做剑刃;把四境和四时当作剑鞘;靠五行生克之道来运剑,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这种剑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界。

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

”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
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这种剑,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

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

”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

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

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拉着庄子来到殿上。

厨师献上食物,赵文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

庄子
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

”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三、语言表达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衣”排在第一位。

①,因为人穿衣不仅仅是为了“蔽寒暑”、防虫防风雨、遮体避羞等,还具有装饰身体、美化生活,显示人的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等作用。

因此我国古代服饰成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为什么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很一般,但其民族服饰之精美,令人惊叹。

“衣”能排在“衣食住行”之首,③,就是我国冬季十分严寒,许多贫困古人多为缺衣御寒所苦。

“衣”之影响深入到了中国文化和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解析:语段主要阐述了“衣”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排在第一位的原因。

段首句是中心句,后面分点来阐述原因。

第①处紧随中心句后面,强调其有必然性,应填入“这并非偶然”之类的话语。

第②处由前面原因的分析,援引例子来说明,由后面的“为什么……但”所强调内容可知,应填入“这就不难理解”之类的句子。

第③处由第一个原因的解说转入第二个原因的解说,应填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之类的语句。

答案:①这并非偶然②这就不难理解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12.下面是某中学暑期去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化的题目,图是构思框架,答题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在框架中主要是准备活动和实施过程,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先做哪些准备,然后进行哪些活动,涵盖框架途中的信息。

答案: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3东海之大乐课时演练新人教版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以此比.形于天地比:掩护,遮蔽。

B.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闻:名声。

C.不足以举.其大举:全,尽。

D.夫不为顷久推移
..推移:变化、发展。

解析:B项,闻:知识、见闻。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东面
..而视,不见水端
B.吾自以为
..至达已
C.是非
..坎井之蛙与
D.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
解析:B项,认为。

A项,古义:面向东;今义:东边。

C项,古义:这不是;今义:事理的正确与错误,也指口舌。

D项,古义:大道理;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答案:B
3.下列“之”字,按其用法分三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泾流之.大②两涘渚崖之.间③野语有之.曰④我之.谓也⑤少仲尼之.闻⑥轻伯夷之.义⑦
睹子之.难穷⑧非至于子之.门⑨大方之.家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⑦/③/④/②⑤⑥⑧⑨
解析:①⑦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代词,这样;④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②⑤⑥⑧⑨结构助词“的”。

答案:D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端:尽头。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转,改变。

C.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不满。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解析:C项,少:看不起、轻视。

答案:C
5.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
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解析:C项,“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错,原文是河伯“弗信”。

答案:C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参考答案:(1)水流很大,波涛汹涌,两岸之间以及水中陆地与河岸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2)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1题。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然有形①。

撽以马捶②,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③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
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

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
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
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④曰:“吾安能弃南
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节选自《庄子·至乐》) 注:①骨尧(xiāo)然有形:骨尧然,尸骨干枯的样子。

有形,有似生人头颅的形状。

②撽(qiào)以马捶:撽,敲打旁击。

马捶,马鞭。

“捶”通“箠”。

③将:还是。

④深颦(pín)蹙(cù)安页:皱眉头,愁苦的样子。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患:担心。

B.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累:负担。

C.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虽:即使。

D.吾使司命复.生子形复:恢复。

解析:A项,“患”,此处应为名词,祸患。

答案:A
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
(2)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句式和词语。

“不善之行”,不好的品行;“愧”,愧疚;“丑”,
羞耻;“安能”,怎么能;“南面王”,面朝南做君王;“劳”,劳苦。

参考答案:(1)还是你有不好的品行,怕给父母妻子留下耻辱而这样的呢?
(2)我怎能舍弃南面为王的快乐而再次去受人间的劳苦呢?
9.这段文字选自《庄子·至乐》。

在庄周看来,最大的乐趣是什么?这体现了庄周怎样的“生死观”?
解析:解答时,要结合故事的内容,从髑髅的最后一句话“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中不难看出。

参考答案:在庄周看来,人活着是痛苦的,死才是最快乐的事。

这是庄周对当时黑白颠倒的社会的愤激之言。

参考译文:庄子到楚国去,见到一颗死人头骨,干枯而有生人头颅的形状。

庄子用马鞭子敲打着髑髅问道:“先生是由于贪图享乐,放纵情欲,丧失养生之理而成为这样的吗?还是遭遇亡国之事,为斧钺诛杀而至于此呢?还是你有不好的品行,怕给父母妻子留下耻辱而这样的呢?还是你因为挨饿受冻而成为这样的呢?还是你年事已高本该如此呢?”就这样讲完,拉过髑髅,枕在头下睡去。

半夜时,髑髅显现在他的梦中,对他说:“听您的言谈好像是位善辩之士,看您所说之事,都是活人的负担,死人则没有这些。

您愿意听听死人的快乐吗?”庄子说:“是的。

”髑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从容自得地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也不能超
过啊。

”庄子不相信,说:“我让主管生死之神复活你的形体,还给你骨肉肌肤,归还你父母、妻
子、邻里朋友,乃至知识,你愿意吗?”髑髅紧紧皱起眉头,现出愁苦的样子说:“我怎能舍弃南面为王的快乐而再次去受人间的劳苦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

左慈显神通
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

少有神通。

尝在曹公座,公笑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

所少者,吴松江鲈鱼为脍。

”放曰:“此易得耳。

”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

公大拊掌,会者皆惊。

公曰:“一鱼不周坐客,得两为佳。

”放乃复饵钓之。

须臾,引出,皆三尺余,生鲜可爱。

公便自前脍之,周赐座席。

公曰:“今既得鲈,恨.无蜀中生姜耳。

”放曰:“亦可得
也。

”公恐其近道买,因曰:“吾昔使人至蜀买锦,可敕人告吾使,使增市二端。

”人去,须臾还,得
生姜。

又云:“于锦肆下见公使,已敕增市二端。

”后经岁余,公使还,果增二端。

问之,云:“昔某
月某日,见人于肆下,以公敕敕之。


后公出近郊,士人从者百数,放乃赍酒一罂,脯一片,手自倾罂,行酒百官,百官莫不醉饱。

公怪,使寻其故。

行视沽酒家,昨悉亡.其酒脯矣。

公怒,阴.欲杀放。

放在公座,将收之,却入壁中,霍然不
见。

乃募.取之。

或见于市,欲捕之,而市人皆放同形,莫知谁是。

后人遇放于阳城山头,因复逐之。

遂走入羊群。

公知不可得,乃令就羊中告之,曰:“曹公不复相杀,本试君术耳。

今既验,但欲与相见。

”忽有一老羝,屈前两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许。

”人即云:“此羊是。

”竞往赴之。

而群羊
数百,皆变为羝,并屈前膝,人立,云:“遽如许。

”于是遂莫知所取焉。

老子曰:“吾所以为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若老子之俦,可谓能无身矣。


不远哉也。

(选自《搜神记》)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恨.无蜀中生姜耳恨:怨恨。

B.公怒,阴.欲杀放阴:暗地里。

C.昨悉亡.其酒脯矣亡:丢失。

D.乃募.取之募:广泛征求。

解析:A项,“恨”应为“可惜”。

答案:A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不能直接表现左慈神通的一组是( )
①须臾,引一鲈鱼出②公使还,果增二端③公怒,阴欲杀放④却入壁中,霍然不见⑤行视沽
酒家,昨悉亡其酒脯矣⑥而群羊数百,皆变为羝
A.②④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解析:②是左慈神通的结果,不是直接表现;③是因为左慈神通,使得曹操想杀掉他,是间接表现;⑤
酒家丢失酒肉,是左慈神通的结果,也是间接表现其神通。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曹操宴请宾客,邀请左慈赴宴。

为了验证左慈神通,故意说缺少鲈鱼,没有蜀中生姜。

B.左慈施展神通,在宴会上就将曹操的命令转达给了他的使臣,结果使臣真的多买了两段锦。

C.丢失的酒脯其实都让左慈通过神通转移给百官享用了。

可见,其神通只是物体的转移。

D.左慈为了躲避曹操的追杀,让自己及数百只羊都变成同一模样,因此躲过了曹操的追捕。

解析:B项,“在宴会上”错,原文是说“人去,须臾还”,此时左慈已经离开宴会。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