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之”字的用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之”课件(25张PPT)

代词
1、代指人、物、事 例: (1)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
(2)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狼》
动词
1、“到”、“去”、“往”、“到……去”,后面跟表示地点的名词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 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 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应用练习
下面句中“之”字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妾之美我也,畏我也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 A、C、D三项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B项“之”字做主调间结构助词,取消 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故答案B
应用练习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代词,代指书具
2、代词,代指仲永
3、代词,代指仲永所作的四句诗
4、结构助词“的”
5、代词,代“仲永之通悟”
6、助词,调整音节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 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 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助词
文言文注释方法(一)“之”的注释及其规律 PPT课件

词典
再见
词性
实词 虚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副词 介词 助词 连词 叹词 拟声词
短语 类型
短语类型与结构(构成) 兰色
表示
并列短语
_实__词_ + _实__词_ 谓语
基
偏正短语 定语/_状__语_+名/代/动 /形
本 类 型
动宾短语 后补短语
动词+名词/代词 动词/形容词+_补__语_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史记•鸿门宴》
送杜少府之广陵。 ——《送杜少府之广陵》
辘辘远听, 沓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复习小结:
“之”的注释及规
律
助词
“之”的常见 注释
代词
动词
词典
注释
规律
结构特征
短语类型
助 词
定语的标志 “的” 定__语__+ “之”+名词/代 偏正短语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名词/代+ “之” +动词 主谓短语 凑足音节,无义 形容词/时间副__词__+ “之” 非短语 倒装句的标志,无义 结构不符有关短语类型的规律
•
5、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阳光那么好,何必自寻烦恼,过好每一个当下,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过一个温暖的现在。
•
6、无论你正遭遇着什么,你都要从落魄中站起来重振旗鼓,要继续保持热忱,要继续保持微笑,就像从未受伤过一样。
•
7、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
“之”作音节助词一般用在形 容词或(表时间的)副词后面。
再见
词性
实词 虚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副词 介词 助词 连词 叹词 拟声词
短语 类型
短语类型与结构(构成) 兰色
表示
并列短语
_实__词_ + _实__词_ 谓语
基
偏正短语 定语/_状__语_+名/代/动 /形
本 类 型
动宾短语 后补短语
动词+名词/代词 动词/形容词+_补__语_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史记•鸿门宴》
送杜少府之广陵。 ——《送杜少府之广陵》
辘辘远听, 沓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复习小结:
“之”的注释及规
律
助词
“之”的常见 注释
代词
动词
词典
注释
规律
结构特征
短语类型
助 词
定语的标志 “的” 定__语__+ “之”+名词/代 偏正短语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名词/代+ “之” +动词 主谓短语 凑足音节,无义 形容词/时间副__词__+ “之” 非短语 倒装句的标志,无义 结构不符有关短语类型的规律
•
5、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阳光那么好,何必自寻烦恼,过好每一个当下,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过一个温暖的现在。
•
6、无论你正遭遇着什么,你都要从落魄中站起来重振旗鼓,要继续保持热忱,要继续保持微笑,就像从未受伤过一样。
•
7、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
“之”作音节助词一般用在形 容词或(表时间的)副词后面。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PPT优秀课件

“之”:无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4、 “之” +动词 “之”作代词,代前面 出现过的人、事、物。 • 5、 名词+ “之” +动词 “之”:宾语提 前的标志,不译。
学以致用
读《曾子烹彘(zhì )》, 解释文中“之”的意义。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你)还,顾反 为女杀彘(zhì ,猪)。”妻适市来,曾子 欲捕彘杀之④ 。妻止之⑤曰:“特(只) 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 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 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这样 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遂烹彘。
趁热打铁
中考真题
•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 •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B
愈战愈勇
探究:“之”的用法三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主谓之间,无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 探究:以上句子中的“之”在结构上又有什么样的 共同特点?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你知道“之”有哪些基本的意义和用法呢?
• 之的用法是否有规律可循呢?
才华初露
探究:“之”的用法 一
1、请快速说出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 (1)皆布衣之士也 。 (2)荆之地方五千里 。 之: 结构助词,“的” 2、探究:以上两个句子中的“之”在结构 上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
文言文虚词 “之”
的用法及意义
中考对文言虚词的考试要求
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用法ppt课件

知识梳理
(一)课文回顾
上次学习的课文《过秦论》中,“之”字出现的频率:
过秦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 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 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 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 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 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 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 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 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 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 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 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国家无事。
2.用在人名之间。无实义,可不译。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①烛之武言曰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四)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可不译。 格式:“中心词(名词)+之+定语+者”(“者”有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PPT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爱莲说》
“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分析
(5)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之:代指得道的君主。
(6)闻之,欣然归往。 《桃花源记》
之:代指这件事
(7)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之:代指桃花源。
分 析 (8)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陋室铭》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8)何陋之有?
《陋室铭》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10)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分 析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际意义,不必译出。
(2)怅恨久之。 (3)公将鼓之。Leabharlann 《陈涉世家》 《曹刿论战》
“之”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起 调整音节的作用,不译。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分析
(10)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小结
“之” 的 用 法
1、助词
①语气助词 ②结构助词
2、代词 -------可指代人、事、物
小结
宾语前置
3、标志词
定语后置
4、动词 “到”、“往”、“去”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汉滨区五里镇民主九年制学校 罗先兰
思考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3)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爱莲说》
(5)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中语文文言文“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典例解析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项燕为楚将,楚人怜之。 3、属予作文以记之。
(《陈涉世家》) (《岳阳楼记》)
动词+之
代词
之=代人、代事、代物
典例解析
1、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文 言 文 阅 读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小故事
原文: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唐僧 不之(2)应。久之(3),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 至南海,夸之(4)于唐僧:“此何难之(5) 有?”唐僧曰:“汝之(6)百折不挠,实可 钦佩。然汝之(7)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 之(8)乎?”
翻译:有一个和尚想去南海,就问唐僧,唐僧没 有回答他。过了很久,这个僧人借助盛饭吃的箪 和舀水喝的瓢的帮助到了南海,就向唐僧夸夸其 谈说:“这又有什么难的?”唐僧说:“你百折 不挠的精神实在是让人钦佩。但你的话也说得太 过了,你会因为骄傲而被人耻笑的。”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典例分析
1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宾+之+谓语
2、宋何罪之有? (《公输》)
结构助词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典例分析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时间副词+之
2、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音节助词
之=调整音节
“之”字分类
代人 代事 代物
(的) 结构助词
代词
之 之
助词
(不译) 音节助词 (不译)
动词
(到、往)
方法小结
1.注意“之”在语句中的位置。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课件35张

《出师表》中之的用法
• 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 • 2、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 • 3、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 来,用来 ) • 4、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 以致 ) • 5、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 以) • 6、愚以为营中之事(认为) • 7、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向我学习。 (“之”复指“六艺经传”,翻译时去掉了。)
• 八、作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些”
•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译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 2、士大夫之族,曰弟子曰师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 在一起讥笑他。 “之族”中“之”译为“这”,“族”译为“一类
《劝学》中其的用法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译:木材直的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火烤把它做成车轮,他的弯度
符合圆规。(代词,它,指木材)
《赤壁赋》中其的用法
• 而不知其所止 译:不知道会飞到哪里才停止。(代词,它,指“一苇”) • 其声呜呜然 译:那萧声呜呜地响着。(代词,那) • 何为其然也 译:为什么声音那样悲凉呢?(代词,指箫声) • 方其破荆州 • 译:当年曹孟德破了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人”,“之族”即为“这类人”。
•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译为:郯子这类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之徒”
中“之”译为“这”,“徒”译为“一类人”,“之徒”即为“这类人”。
《过秦论》中之的用法
•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译: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的,结构助词) • 2、赵奢之伦制其兵. • 译: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这,指示代词) • 3、商君佐之 • 译:商鞅辅佐秦孝王(他,指秦孝公,代词) • 4、聚之咸阳 • 译:集中在咸阳(到,动词)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辨析微课课件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吾妻之美我者
• (五)、作动词,到……去,到
1.辍耕之垄上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多助之至
• (六)、宾语前置的标志
1.何陋之有 2.宋何罪之有? 3.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 (七)、定语后置的标志
1.马之千里者 2.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堂之高则忧其民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更牢固地掌握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并能够活学活用,在进行课外文言文扫除障碍!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辨析
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 设计者:尤溪五中 徐祥华
❖ 一、导入新课
• 同学们,在我们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之”字出现的频率比较 高,而“之”字的用法在我们的考试当中也经常出现。今天我们一起来 对这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做个归纳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 握“之”字的用法。
❖ 一、总结归纳
• (一)、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1.公与之乘
代曹刿
2.与坐谈,问之于客 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表近指,这)
3.策之不以其道
代千里马
• (二)、结构助词,的
1.小大之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水陆草木之花
• (三)、音节助词,无实义
1.公将鼓之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四)、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8个文言虚词用法PPT课件

• 副词,表期望。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选择。
02.12.2020
13
• 吾其还也。
• 副词,表商量,“还是”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
•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
其一富。
的”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副词,表反问,“难道”
•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
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 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
马生序》表假设。)
02.12.2020
12
“其”练习(名师第5点)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 指示代词,表远指。 “那”“那些”。
02.12.2020
5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 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 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 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 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 音节助词,无义。 • 动词,译作“到达”。
02.12.2020
7
简能而任之
聚之咸阳
持其踵为之泣
文言虚词详解——之+++课件(共14张ppt)

(3)为魏郡太守(担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不)及 (3)即以其言应诏( 回答 )
(1)撒盐空中差可拟。 撒把盐到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为什么不说日食后剩下的太阳,就像初升的月亮呢? 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久而音节久助之词,,由不译爱生痴,因爱生恨,竟代恨词,之代入小骨红。
故曰:男子之结嘴构,助词骗“人的之”鬼,勿信勿信!切勿早
恋!
巩固精练
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久之,唐僧不之应。其独
动词,“去”
音节助词 代词,指“僧”
往,其待也与?均之二策,此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
代词,“这”
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以下句子成分
1、牛吃草。
~~~
主语+谓语+宾语。
2 、(肥 胖 的)牛(快 乐 地 )吃(嫩 嫩 的)草 。 ~~~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3、路灯亮了。 主语+谓语
“之”字的用法
1、作动词,译作“去”“到”“往”,一般在句中做谓语;
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地点】
1.之字可代人事物 2.用作动词“去到往” 3.定名之间译作“的” 4.其他助词可不译
例句故事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小明,吾班之富贾也;小红,吾班之班花也。小
明心倾之代,词,求代之小不红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传
书言:红红吾爱,予独爱结卿构之助不词“卑的不”亢、清丽脱
俗。红见代信词回,之代小:明吾何善宾之语有前?置的汝标言志之,吾必 改。明九牛二结构虎助之词力“费的”尽,红不代词为,所代动好,的地遂方终。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不)及 (3)即以其言应诏( 回答 )
(1)撒盐空中差可拟。 撒把盐到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为什么不说日食后剩下的太阳,就像初升的月亮呢? 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久而音节久助之词,,由不译爱生痴,因爱生恨,竟代恨词,之代入小骨红。
故曰:男子之结嘴构,助词骗“人的之”鬼,勿信勿信!切勿早
恋!
巩固精练
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久之,唐僧不之应。其独
动词,“去”
音节助词 代词,指“僧”
往,其待也与?均之二策,此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
代词,“这”
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以下句子成分
1、牛吃草。
~~~
主语+谓语+宾语。
2 、(肥 胖 的)牛(快 乐 地 )吃(嫩 嫩 的)草 。 ~~~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3、路灯亮了。 主语+谓语
“之”字的用法
1、作动词,译作“去”“到”“往”,一般在句中做谓语;
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地点】
1.之字可代人事物 2.用作动词“去到往” 3.定名之间译作“的” 4.其他助词可不译
例句故事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小明,吾班之富贾也;小红,吾班之班花也。小
明心倾之代,词,求代之小不红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传
书言:红红吾爱,予独爱结卿构之助不词“卑的不”亢、清丽脱
俗。红见代信词回,之代小:明吾何善宾之语有前?置的汝标言志之,吾必 改。明九牛二结构虎助之词力“费的”尽,红不代词为,所代动好,的地遂方终。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课件

例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和氏》),这句话中的“乃”字用于连接两个有先后关系的词语“王使玉 人理其璞”和“得宝焉”,表示它们之间是承接关系。
选择连词
选择连词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选择项,表示它们之间是选择关系。常见的选择连词有“或”、“抑” 、“非”等。
例如:“抑君似鼠,唯臣为能君之似象也”(《左传·定公十年》),这句话中的“抑”字用于连接两 个选择项“君似鼠”和“臣之似象也”,表示它们之间是选择关系。
“谁”常常用于询问人 或事物的名称,比如在 《论语》中,“谁为德 也”常常被用来询问某 个人的名字或身份。
“孰”常常用于询问比 较级或最高级的人或事 物,比如在《战国策》 中,“孰与”常常被用 来询问某个人或事物与 其他人或事物相比如何 。
“奚”常常用于询问时 间、地点、方式等,比 如在《史记》中,“奚 以知其然也”常常被用 来询问某个事件发生的 时间、地点等细节信息 。
动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直接发出的 ,而是主语主观认为宾语发出的。例如:“孟明视之。”( 孟明视齐国为敌。)
意动用法的特殊形式:在文言文中,有些意动用法可以通过 特殊的形式表达,如“以……为……”的结构。例如:“沛公 欲王关中。”(沛公想把关中作为自己的封地。)
04 连词的用法
并列连词
1.D “此”常常用于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
表示强调或区别。比如在《史记》中,“此 ”常常被用来强调某个特定的事件或人物。
疑问代词
01
02
03
04
05
疑问代词是指用来提出 问题的代词。在文言文 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 “何”、“谁”、“孰 ”、“奚”等。
“何”常常用于询问原 因、方法、方式等,比 如在《左传》中,“何 如”常常被用来询问某 件事情应该怎么做。
选择连词
选择连词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选择项,表示它们之间是选择关系。常见的选择连词有“或”、“抑” 、“非”等。
例如:“抑君似鼠,唯臣为能君之似象也”(《左传·定公十年》),这句话中的“抑”字用于连接两 个选择项“君似鼠”和“臣之似象也”,表示它们之间是选择关系。
“谁”常常用于询问人 或事物的名称,比如在 《论语》中,“谁为德 也”常常被用来询问某 个人的名字或身份。
“孰”常常用于询问比 较级或最高级的人或事 物,比如在《战国策》 中,“孰与”常常被用 来询问某个人或事物与 其他人或事物相比如何 。
“奚”常常用于询问时 间、地点、方式等,比 如在《史记》中,“奚 以知其然也”常常被用 来询问某个事件发生的 时间、地点等细节信息 。
动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直接发出的 ,而是主语主观认为宾语发出的。例如:“孟明视之。”( 孟明视齐国为敌。)
意动用法的特殊形式:在文言文中,有些意动用法可以通过 特殊的形式表达,如“以……为……”的结构。例如:“沛公 欲王关中。”(沛公想把关中作为自己的封地。)
04 连词的用法
并列连词
1.D “此”常常用于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
表示强调或区别。比如在《史记》中,“此 ”常常被用来强调某个特定的事件或人物。
疑问代词
01
02
03
04
05
疑问代词是指用来提出 问题的代词。在文言文 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 “何”、“谁”、“孰 ”、“奚”等。
“何”常常用于询问原 因、方法、方式等,比 如在《左传》中,“何 如”常常被用来询问某 件事情应该怎么做。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共17页PPT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作代词
2、代物
①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袁宏道《西湖游记两则》) 译文:傅金吾园中的梅树,本是张功甫家的旧物,赶紧去观赏它。 之:代词,代梅花
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 译文:拿着鞭子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之:代词,代千里 马
二、作代词
3、代事
①烦三老为入白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译文:请三老替我去说明这件事。 之:代词,代这件事
②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 ) 译文: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 之:代词,代“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件事。
二、作代词
3、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之:动词,去,到 词,代区寄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代词,代这件事
卖之:代
三、作助词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音节助词,起补充、调节音节的作用。 4、宾语前置的标志。 5、定语后置标志。
THANK YOU
文言“之”的用法
乳山市西苑学校 陈丹丹
“之”的用法
一是作动词 二是作代词 三是作助词
一、作动词,可译为“往、到”“到……去”
1、辍耕 之 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译文:他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 之:到 2、吾欲之南海,何如?(彭端淑《为学》) 译文: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 之:到……去
4、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样”“那”“那样”。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译文: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 之:这 样
②故为之说。
( 柳宗元 《捕蛇者说》)
译文:所以写了这篇说。
之:这
练习
1、于楹间以揭之。
代词,指墨池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代词,代蛇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作助词
4、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三、作助词
5、定语后置标志。
①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
4、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助词,的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小结
一是作动词 “往、到”“到……去”
1、代人
二是作代词
2、代物 3、代事
之
4、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样”“那”“那样”
三是作助词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译出。 3、音节助词,起补充、调节音节的作用,不必译出。 4、宾语前置的标志。 5、定语后置标志。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平民百姓忧愁,处在偏远的江湖中,则替 君主担忧。
练习
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不译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SUCCESS
2019/8/7
可编辑
三、作助词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①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
译文:在大厅的东北角
之:助词“的”
② 永州之野产异蛇。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
之:助词“的”
三、作助词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 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① 人之为学 有难易乎? (彭端淑《为学》) 译文:人们求学、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译文: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污染。
三、作助词
3、音节助词,起补充、调节音节的作用,不必译出。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 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二、作代词
1、代人
2、代物 3、代事 4、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样”“那” “那样”。
二、作代词
1、代人
①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译文: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之:代词,代晏子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柳宗元 《捕蛇者说》)
译文:您是要怜悯我,使我活下去吗!
代我
之:代词,
THANK YOU
SUCCESS
2019/8/7
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