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教材
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探究
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探究“月是故乡明,我是别人。
”这句苏轼的词句经常被人们引用,也突显了苏轼在词作中的月亮意象的重要性。
苏轼早年多次因文章触怒当时的政治局势而被贬谪,他将悲切的故乡情愫融入了词中,自然也常常描写月亮的形态和月亮所带来的种种情感。
在苏轼词作中,月亮的意象一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本文将探究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思想。
一、苏轼的月亮意象苏轼对月亮的描绘与呈现既繁复又丰富。
最简单的当然是描写月亮的形状与亮度,如在《宁江怀古》中,他描绘了“长江天险”,“月色好,江声清钧,吴音戛然而止,宛若钟鸣”,可以看出苏轼熟练地运用了月亮、长江、时间等自然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而月亮在苏轼的词作中多数时候,往往被当作“月亮怀人”的凭藉。
在《东篱乐府·赠婢》一首词中,他写道:“丽人行不归,空庭把影微。
晓月一川绿,春风十里柔。
”这里的月亮和春风成为了赠婢者思念丽人的象征。
而月亮也往往被拿来形容自己的故乡,如《东篱乐府·丝丝》:“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云带月生。
这是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这首词中,月亮成为了苏轼思念故乡的象征。
二、月亮的情感与思想在苏轼的词作中,月亮所表现出的情感以及思想是多种多样的。
月亮往往是表现爱情、相思的凭藉。
对于苏轼这样的隐逸文人来说,取得爱人、失去爱人并不是他的人生目标,他依然只愿在诗词中表露出自己的情感。
同样,在苏轼的词作中,月亮被用来表现自己与世不同、痛苦的境遇。
在《东篱乐府·丝丝》中,他抒发了自己久在他乡,望月思乡之痛:“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云带月生。
这是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月亮,成为了他思乡的唯一寄托。
最后,月亮在苏轼的词作中也是表达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工具。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观乎赤壁之山,有客缄断余几许”的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于自己生存的虚无和对于社会的不满。
而“孤松涧,老僧目断,谁家秀水倒流空山”。
〖2021年整理〗《论文论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优秀教案
论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分类:专业论文摘要: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在唐诗宋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特别是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他们对月的惊叹和对月的深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形成了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
看到月亮就会触发他们的心弦,牵动他们的情思,勾起他们的遐想。
月亮在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主要有: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恒与惜时;美的象征。
关键词:月亮;唐诗宋词;意象;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永恒与惜时;古往今来,月亮与无数的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没有清朗的月光,中国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将会缺少足够的依托,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故事也就不会出现。
如果没有清朗的月光,中国文学史上将会减少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诗宋词的意境也将会大打折扣。
在中国文人骨子里有着浓浓的恋月情结,对月光的描写讴歌,往往是唐宋诗人词人笔下重要的意象。
有“望月凝思”、“抚月痴想”、也有“揽月自赏”……可以说月亮已经溶入古老的中国文化之中,对月的偏爱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和中国人相提并论。
据学者统计,李白作诗共1059篇,其中314篇提到月,占的比例相当大。
月亮这一意象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离别等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怀怀。
荣格说:“每一种意象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
”①中国的文学艺术特征正是以意象为基础的。
一个艺术符号,往往牵系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心灵世界。
月正是具有这种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一、离别与相思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望月》),月亮给人造成视觉印象是整体性(无残缺)永恒化(无始终)是团聚美满丰盈和谐。
试析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汇总
试析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摘要:分析苏轼诗歌和文章中出现的“月意象”,其写月的目的可分三种:一是渲染氛围;二是托月思亲;三是借月抒怀。
其作用有二:一是营造意境;二是传达感情。
关键词:苏轼月亮意象目的作用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具月亮情结的民族,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对月亮如此情有独钟。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兔捣药的传说,由于种种美丽的传说,月亮也便有了不少的代称:银蟾、蟾宫、婵娟、广寒宫、玉兔、玉盘、冰轮、金镜、素娥等等。
至于诗人以月亮牵动诗思之作,更是举不胜举。
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从创作之丰富,作品流播之广远,读者之众多,研究之热烈,还是从对后代精神面貌影响的巨大深刻来看,苏轼都具有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文学大师一样的崇高地位。
他是少有的多能文艺大师,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问鼎人物。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宋词的革新开拓者。
此外,他的书法艺术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在绘画上,他也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
苏轼的思想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
从儒家思想出发,他一生关心国家命运,积极从政,宽简爱民。
但政治上受挫折时,受佛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又表现出超然的与世无争的态度。
因此他诉说的事物具有很丰富的意象,咏史、吊古、感怀、纪游、悼念、送别、思念……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1](《艺概•词曲概》)。
意象如此广阔的创作视野,加上丰富的想象和驾御语言的能力,使他的作品独具一格,有如黄钟大吕,气魄非凡。
而月亮这个意象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中比较典型,他赋予其广阔的含义与意象,丰富了月亮的内蕴,表达了前所未有的特殊情感,或豪迈奔放、或豁达胸襟、或惊涛拍岸、或咏月怀人、或情意绵绵。
他的内心与月亮之间的一种协调,是鱼与水的关系,互相依存;是水与冰的关系,互相转化;他的心灵与月亮之间的关系,是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诗词中月亮意象鉴赏》教学设计
诗词中“月亮”意象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别诗词中的意象2.整体把握意境的特点3.能够结合意象描绘意境4.借意象准确把握作者情感5.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把握意境特点,描绘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准确概括意境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意境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回顾苏轼、范仲淹笔下月色,感受月色之美。
课件上展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一、导入人应当诗意的栖居。
听完《月光》,大家回顾着苏轼和范仲淹笔下的月色,久久沉醉不愿醒来。
就请大家继续观看视频《千古绝句——和月有关的古诗词》,思考:古诗词中的月常给你什么感受?看到月,你的心里会涌起什么情感?是的,月带给大家的感觉往往是和谐、静谧,也会勾起大家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这是月,也是今天我们要重点复习的内容——意象。
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意象?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请大家齐读课件第一行——意象: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打上了作者情感烙印的事物。
只有寄托了作者情感的物象才能成为意象。
板书课题:在古诗词中赏月——语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之诗词意象鉴赏复习二、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请对以下诗词鉴赏题目进行总结,说说意象的考点有哪些?板书:找意象抓特点抒情感绘画面(二)活动一:绘月景问:一、对比以下咏月名句,思考:句子中的月色意象有什么共同点,从哪里可以看出?(自主探究)男生读: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女生读:2、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自主思考:3、一()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辛弃疾《太常引》)预设:句子中的月色意象都具有皎洁明亮的特点,从明月的“明”字(形容词)、疑是地上霜(比喻)、月满(动词)等地方可以看出。
追问:第3句中括号里,大家觉得应该填上的词语是?轮。
我看到大家的预习作业里边有同学写到“道”,“道”字可不可以?板书:数量词、关注上下文问:二、请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你最喜欢的一幅月景。
2024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咏月诗文的背景及意义。
2.分析苏轼咏月诗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苏轼咏月诗文的内涵,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苏轼咏月诗文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学生分享对苏轼的了解和印象。
2.课文阅读学生齐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分析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4.情感表达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从诗中感受到的情感。
5.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苏轼在诗中是如何表达对月亮的赞美之情的?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拓展延伸教师介绍苏轼其他咏月诗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学生阅读并分析其他咏月诗文的特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写一篇短文,分析苏轼咏月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苏轼咏月诗文的背景了解不够,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引导。
2.学生在分析修辞手法时,举例不够丰富,需要在课堂上提供更多实例。
3.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翻译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月亮何时才圆?我拿起酒杯问蓝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是哪一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又担心那琼楼玉宇,高处会很冷。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随着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月光这一古老的意象仍被赋予新的含义和意义,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热门话题。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中,月意象被广泛运用,传递着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本文旨在从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角度,分析和探讨月意象在文学中的意义和感染力。
一、月光意象的多元化《古诗三百首》中有诸多关于月的诗歌,其中《静夜思》便属其中之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通过床前明月光的描写,传达了在异乡漂泊的思乡之情。
可以说,这首诗奠定了月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成为了表达情感的重要意象之一。
与《静夜思》不同的是,李白的《将进酒》则将月光意象与饮酒结合起来,形成了另一种情感——豪情的抒发。
诗中写道:“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月光此时不再是刻板的艺术形象,而是被赋予了生命与活力,成为了表达豪放不羁的感情符号。
除此之外,在唐诗宋词中,月意象还经常被用来描绘田园风光和节令气氛。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中翻译出来的“银河”即为未经人工处理的“银汉”(即“河汉”),显然所指是天上的一条弯曲聚星而成的亮带,与蟾宫折桂的意象构成了美妙的春夜风光。
二、月光意象在文学中的传承与发展月光意象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
在现代文学中,《菩萨蛮》便通过其极富诗情画意的描摹,将月光的意象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诗中通过描写白夜的郊游和寺庙与柳树的互相映衬,将月光的视觉形象与夜景、水景、景致等多种元素结合起来,传达出一种极具诗意的情感和意境。
除此之外,月影、月华等意象同样为现代文学带来了无数好处。
比如现代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常常采用“月下情人”这样的虚构场景来增添效果,而以月影为主题的诗歌也广受赞誉。
三、结语月光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现象,也是古代诗人广泛运用的一个意象。
苏轼词文复习之意象++月+++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卜算子·黄州定慧 缺月 对人生的反省,对
院寓居作》
理想的坚守
《记承天寺夜游》 月色 对月色的赞美,对 人生的感慨
乐观豁达 慷慨豪迈 孤高寂寞 乐观豁达
测 学
东坡心中的月光 ——苏轼词文赏析
悟学
20分钟
“月”是诗词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寄寓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你说出
一联含有“月”的诗句。
议 学
展 学
上
水 调
片
歌
头
下
片
把酒问月(写景) 明月——宫阙
何似在人间
望月怀人(抒情) 月圆——人合
但愿人长久
热爱生活 思念亲人 乐观旷达
江城子·密州出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通过“月夜 孤鸿”的形象表现出作者被贬黄州时孤寂、 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与友赏月,排遣苦 闷,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月
主旨
情感基调
《水调歌对征战沙场、报效 国家的渴望
满月——希冀、期望 天狼——西夏军队
力度之大,胆气之豪,决心之坚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 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乐 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无 限热爱。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 疏桐 漏断
寂寞 冷清
象
月夜孤鸿
征 孤高自许
蔑视俗流
不栖寒枝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 竹柏
积水空明
比喻
藻荇交横
月光皎洁(正面) 静态 动静结合
月在苏词——论苏轼词中“月”的意象
月在苏词——论苏轼词中“月”的意象○刘禾摘要:“月”是苏轼词中一个鲜明、重要的意象,苏轼对“月”多方面的描摹绘写也带我们走进了他的心灵世界。
本文拟通过苏词中“月”意象的解读,寻找月意象的物态特征与词人内心世界的契合,对苏轼的高洁情操、旷达胸襟、睿智思想作以多层次观照。
关键词:苏轼月高洁情操旷达胸襟睿智思想对中华民族而言,月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象,更是一种文化意象,它承载着古人及今人的情感寄托。
作为饱含文化信息的情感符号,它历来为中国文人所钟爱。
从《诗经·陈风》里的《月出》到谢朓的《月赋》,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到李白的邀月佳话,文学史上所涌现的关于月的名家名篇不胜枚举。
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对“月”别有一番深情,这其中当以苏词为首。
《全宋词》录苏词360余首(包括残句),“月”的意象出现103次,占近1/3。
[1]他以月为时间标识,以月来营造意境,以月来寄托情感,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兴象玲珑的关于月的世界。
“月”如此频繁地出现在苏词之中,成为苏词中一个鲜明、重要的意象,表明了词人对它的情有独钟,它既是词人刹那感受所获得的心灵对应物,又承载了苏轼自身积淀的文化信息、生命信息和美学追求。
苏词中的“月”,或径称“月”,或以“婵娟”“玉盘”“桂魄”等指代。
概括起来,“月”可以分为静态、动态两种:静态则有单纯意象与复合意象,单纯的“月”意象中以月色相称的有“月华”“微月”“明月”“孤光”“暗月”,以月形相绘的有“晓月”“缺月”“隙月”;复合的“月”意象则多与云、水相伴,如“湖中月”“满江月”“淡月微云”。
动态是对月所作的拟人化,如“对酒卷帘邀明月”“一点明月窥人”“月随人千里”,不一而足。
其基本特征有三:皎洁、辉耀与澄静。
月意象的这些物态特征恰与词人内心世界两相契合。
月之皎洁,如同词人高洁如月的情操;月之辉耀,那铺洒大地的融融清辉又映照出身处逆境的词人的旷达情怀;而透过月亮澄静静美的意象,我们仿佛又看到一个思索着的、睿智超脱的苏轼。
苏轼《赤壁赋》“月”意象探究
——苏轼《赤壁赋》“月”意象探究
小组活动
❖找找文中各段直接或间 接写到“月”的句子。
小结
❖月升——月景——月歌——月 叹——月释——月落
❖为月而来,因月生悲,借月释怀, 随月逍遥“月”意 Nhomakorabea在文中的作用
❖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赤壁美景的重要组成 ❖悲喜情怀的寄托之物 ❖阐发人生哲思的借助
关于“月”的名诗名 句还有哪些?“月”在 这些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藐云汉。
❖文学:《荷塘月色》、《穆斯林 的葬礼》等
❖音乐:阿炳《二泉映月》、董文 华《十五的月亮》、徐小凤《明 月千里寄相思》、唐朝乐队《月 梦》等
雕塑《月上东山》
绘画作品
绘画作品
绘画作品
绘画作品
摄影作品
摄影作品
舞 蹈 作 品
动漫作品
动漫作品
装饰设计作品
装饰设计作品
从古至今, 人们尤其中国 文人艺术家们 为什么特别钟 情于“月”呢?
文化传统
❖西方文化(日文化): 征服 阳刚 外显 直接
❖东方文化(月文化): 和谐 阴柔 内敛 含蓄
欣赏王菲歌曲《明月几时有》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9.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语文第8课苏轼咏月诗文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五篇
语文第8课苏轼咏月诗文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五篇第一篇:语文第8课苏轼咏月诗文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教学苏轼咏月诗文【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反复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3、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诗文的内容及其表达的不同情感。
难点: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心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1、反复诵读两篇诗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搜集材料,了解作者写作这两篇咏月诗文时的背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苏轼曾评论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散教学教学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背景介绍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文时的背景。
2.教师介绍:《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当时,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正音(板书)遂寝荇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意思。
〔学情预测〕本文仅84字,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文章的大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
3.教师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词主旨,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2、通过诵读、探究,结合背景深刻理解两首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3、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理解诗词主旨,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结合背景深刻理解两首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时数:两课时。
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与步骤:1、理解诗词所写的意境,一般要用现代语进行翻译或描述,对特定意象要精细描述。
2、理解诗词所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并对所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进行适当分析,指出其妙处。
3、理解诗词中关键字、句,并进行重点分析,赏析其用在此处的美点、妙点在何处。
4、理解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情感,分析诗词要表达的主旨,分析语句要表达的情感,并进行体会式分析。
5、谈赏读人(自己)的感受,即写出自己在读了诗句后的深刻感受。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意象: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它们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故称为“意象”。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教材助读:一、作者情况:1、苏轼(1037-1101): (朝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还。
2、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父,弟合称“三苏”。
与、、、、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作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如《赤壁赋》等。
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涵义
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涵义摘要:唐宋以来,苏轼是继李白之后,另一位热爱吟咏月亮的天才诗人。
本文在搜集梳理以苏轼诗全集》的基础上,归纳概括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概况, 并对诗中主要的月亮意象涵义作归类, 分析得出其诗歌中, 月亮意象的深层感情涵叉。
纵观《苏轼诗全集》, 有关月亮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 而“月亮”这一意象在《苏轼诗全集》中的涵义也多种多样, 本文试从中管窥一角, 阐明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几个主要涵义, 并从这些月亮意象中, 体会其深层的感情涵义。
首先, 先来看看何谓意象。
一、意象的概念何谓意象?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早在《周易? 系辞》中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论断。
而到了南朝,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写道“神以象通, 情变所孕。
物以貌求, 心以理应。
”说明只有将作者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的物象有机结合, 才能产生心物相通的“意象”。
“意象”这一概念, 经过千百年历代文论家的不断完善, 有了一个较为明确定义: “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表达一定的审美理想或思想感情而精心营构的融入了主体的情感、意绪和思想的主客统一的符号化表象。
…” 从上可知, 意象从根本上说,是“主客统一的符号化表象” ,从字面上可理解为“表意之象”――“象征”是其主要表现特征。
二、月亮意象的概况首先,从数量上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苏轼涉及到“月亮”意象的诗歌约为300多首,而现存苏轼诗歌总数约为2700首左右,故月亮诗歌约占其诗歌总数的九分之一,占相当大的比重。
可见,若选唐宋以来最爱写月亮的诗人的话,唐代当推李白,而宋代,苏轼应当仁不让。
其次,从形态上看,随便翻开《苏轼诗全集》, 便见各式各样的月亮意象,纷至沓来:诸如“明月…皎月…微月”“新月”“山月” “清月”“寒月…‘缺月…孤月…暗月…新月… 江月”“海月” “淮月…森月…秋月…冬月”“霜月…云月” “雪月”“斜月”“素月”……等,多不胜数、不胜枚举。
总体而言, 月亮意象以何种形态出现与苏轼写作时的心境密切相关。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对生活、情感、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地传承和教学。
本文将从月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以及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古诗词中月意象的具体表现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以明亮的月光、圆润的月盘、清冷的月色等形象为表现手法,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生活和情感的感悟。
在《静夜思》中,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明月光照耀下的床前景象,表达了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诗中,月光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将诗人内心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还常常与人物形成对比,用来衬托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情感变化。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诗人以明月与自己对话的方式,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表现了一种游子思乡的愁苦情怀。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还常常和自然景物、情感情绪等进行联想,体现出了诗人对生活、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在《鹊桥仙·七夕》中,秦观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这里通过对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引出了天上的纤云、飞星和银汉,将节日的喜庆之情和浪漫的爱情情节进行了巧妙的联想,也通过月亮的隐约之色,表达了牛郎织女之间的相思之情。
月意象作为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月亮作为天空中的独特存在,常常给诗人以启发和感悟,月亮的变化与生活的变化常常联系在一起,月亮的明与暗、圆与缺等变化形式,对应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2. 传递了人生的情感和思想。
在古诗词中,月意象常常被用来描绘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变化,月亮常常成为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联想,传递了诗人对生活、人生、情感的深刻思考。
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探究
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探究
对苏轼月亮意象的探究
本文旨在探究苏轼的月亮意象,通过分析其中的月亮象征主义和诗歌技巧,全面深刻地理解其有关诗作中的月亮意象。
苏轼的月亮意象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他的诗作中可见,他对月亮的情思深厚,月亮多次出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并被他无限渲染为令人感动的诗句。
在韵律上,他将月亮用作押韵词,在意象上,他将月亮用作宁静永恒和远距离的象征,以及一种期待或心灵的空间生活。
先从月亮的象征主义来看,苏轼对月亮的描绘主要体现在其不可替代的、纯洁宁静的特质上,他深深地向月亮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秘温柔。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诗总结了他对月亮的憧憬,充满了哀思的气息,也反映出苏轼渴望打破冷漠窠臼,期望能够真正与月亮相拥。
他对月亮还表示出一种“远距离的温存”和一种梦幻的期待,如“独坐幽篁里,弹琴
复长啸”,“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
苏轼把月
亮描绘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在他的诗作中,月亮象征着一种远洋凄苦情思、对于世间繁华烟尘的思念。
苏轼也在诗歌技巧上使用了月亮的形象。
他善于利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对月亮的崇敬之情,将月亮比作一颗璀璨的珠宝,将月亮和春风、烟花等联系起来,凸显月亮的灿烂与静谧。
他更是在“归园田居”中将月亮当做一座山,写了“明月来相照,高山仰止”,呈现出月亮犹如一座白雪皑皑的大山,将苏轼带
入一种神秘又梦幻的境界。
总之,月亮在苏轼诗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温柔的情思,美丽的诗句也是苏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结果,他的月亮意象象征着一种宁静永恒和远距离的情思,也是一种对人生真空的深思,也是一种憧憬和期望的空间生活。
月在苏词——论苏轼词中的月意象
月在苏词——论苏轼词中的“月”意象摘要:月,对中华民族来说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象,更是一种文化意象。
“月”是苏轼词中一个鲜明而又重要的意象,他对月的着意描写以及独特感受足以说明“月”意象并非苏轼刹那间审美感受所得到的心灵对应物,而是一个具有精神原型性质的意象,它承载着苏轼自身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生命信息和美学追求。
①本文试从分析苏轼词中“月”意象的现象与成因角度,阐述对苏轼词“月”意象的见解。
关键词:苏轼月哲学思考审美人生一、苏轼之前文学作品中“月”意象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审美心态赋予了月亮深厚的文化意蕴,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国文人雅客的情致,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
据笔者的统计,《唐宋词鉴赏辞典》后面附录的名句索引里共收录名句1921句,其中与月有关的183句,占9.6%左右。
而《唐诗鉴赏辞典》里的名句索引共收名句954句,有97句与月有关,约占10%左右。
也就是说,我们常见的唐诗宋词的名句约略10句里就有1句与月有关。
而在谢枋得辑录的通行(千家诗)里,这个比率则占得更高,它选录了各朝七言绝句共94首,有20首与月有关,占21%左右。
②由刘乃昌、崔海正选注的(东坡词)一书,本着“希望能大体反映出苏词的总体成就和风格韵致的丰富性、多样性”③的宗旨而选注了苏词124首,与月有关的词章竟多达36首,所占比例达到29%左右,月的意象出现频率之高简直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
中国历史上无数的诗人、词人、文人墨客们都如醉如痴地写下了大量咏月抒怀的华章,随便翻开一本诗集、词集,都会有许多咏月的诗篇涌入你的眼帘。
在苏轼之前,“月”意象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有以下类型:(一)以月相思:古典诗词的“月”意象常常象征着团聚,无论亲朋,好友,抑或恋人。
在最初的《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写道: “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转。
出户独彷徨, 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 泪下沾衣裳。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调歌头·明⽉⼏时有》是宋朝⽂学家苏轼创作的⼀阕词。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东诸城)。
词以⽉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对宇宙⼈⽣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对亲⼈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三课《⽔调歌头·明⽉⼏时有》教案 ⼀.教学⽬标: 1.知识⽬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标:理解作者借咏⽉表达的⼈⽣感慨,学习词⼈乐观旷达的⼈⽣态度。
⼆.教学重点: 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表达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 训练学⽣的想象能⼒,学习词⼈乐观旷达的⼈⽣态度。
四.教学⽅法: 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 (⼀).导⼊新课:欣赏⽉夜图⽚,创设情境 古往今来,⽉光始终是⽂⼈画⼠青睐的对象。
⾛进古典诗⽂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亮的影⼦。
请同学们回忆你知道的古诗⽂,你想起了哪些有关⽉亮的诗句呢? ⽣举例后师带读这些诗句。
⼀轮明⽉牵动了⽆数古⼈的情肠,⽉在古诗⾥给⼈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要么是窈窕淑⼥,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着分离。
诗⼈们或借⽉抒写相思愁绪,或借⽉表达美好祝愿。
宋代的⽂学⼤家苏轼对⽉亮也是情有独钟。
回忆苏轼另⼀篇短⽂《记承天寺夜游》,带⼊对新课的学习。
在这篇课⽂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中秋的夜晚,再⼀次⾛近苏轼,赏明⽉清辉朗照⼤地,品经典美⽂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 (⼆).初步感知 1.指导⽣明⽩“⽔调歌头”是这⾸词的“词牌名”。
⼀⾸词可以没有题⽬,但必须要有词牌名。
苏轼诗词月意象的研究
苏轼诗词月意象的研究在苏轼的诗词世界里,月就像一位无处不在的老友,时而静谧,时而灵动,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月的孤独与旷达。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
在那些远离政治中心、孤独寂寞的日子里,月常常成为他倾诉内心孤独的对象。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这里的缺月就如同苏轼自己,挂在那疏落的梧桐树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独自徘徊,就像那只孤鸿。
缺月的不圆满,也暗示着他人生的缺憾与孤独。
苏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在孤独中展现出旷达。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在这浩渺的江月之下,他虽然被贬黄州,但依然能泛舟江上,享受着与月相伴的美妙时刻。
那轮明月不再是孤独的象征,而是他豁达心境的映照,他在月的陪伴下,超脱了尘世的烦恼,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
二、月的思乡与念旧。
月是中国人传统的思乡符号,苏轼也不例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对弟弟苏辙深深的思念。
在中秋佳节,本是团圆之日,他却与弟弟分隔两地。
他望着那轮明月,想着弟弟也在看着同一轮明月,明月就成了他们情感联系的纽带。
月的皎洁、永恒,与人间的聚散离合形成鲜明对比。
无论他身在何处,月都能勾起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里的明月夜,是他对亡妻的怀念。
明月照在那长满短松的山冈上,那是妻子的长眠之地,月见证了他的深情与悲痛,也让这种思念之情在清冷的月色下愈发浓烈。
三、月的哲理蕴含。
苏轼是一位极具哲思的诗人,月在他的笔下也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从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现象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是不可避免的。
月就像人生的一面镜子,它的变化无常让苏轼懂得了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
他以一种豁达的态度看待人生的起伏,这种哲理思考通过月的意象传达给读者,让人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对人生有更深的感悟。
再如“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蛾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晋中分校太谷辅导站本汉语言专业师范类方向题目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发表日期2009 年12 月20 日撰写日期2009 年12 月22 日开始2010 年4 月25 日结束答辩日期年月日学生姓名魏晓智学号081080852指导教师白润仙职称中一目录论文提纲……………………………………… 3-6页内容摘要、关键字(中、英文) …………………… 7-8页正文…………………………………………… 9-17页参考文献…………………………………………… 18页论文提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议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一序论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
她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
月亮的皎洁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的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意象在苏轼词中反复出现,成为鉴赏苏词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二本论岷江水流的流动不息与峨嵋山峰的峥嵘含蕴,融入了苏轼的血液,造就了他既稳重又洒脱,既执着又旷达的气质,母亲程氏的教育深深的影响了他,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激发了他,使他少时便有“奋力有当世志”的理想,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但是现实很不如意,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认为有很多弊端,结果被一贬再贬,“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面对这么多的不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月亮这一意象是作者寻求出路的一条道路。
一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词人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首先,词人拉近天上事,使之人间化,借此传达词人的人生理想。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这种“天上事人间化”的写法显得极富情趣,由于他那特有的词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得他的词带上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其次,苏轼不但能把天上事写成人间化,而且能把月亮人格化。
他赋予明月以生命,并能与之进行感情交流,从而达到天上人间的精神默契。
月亮: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词人用月亮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使其词表现出一种人格魅力。
明月意象寄托了词人太多的理想追求,折射出词人心中的品格追求——高洁。
二通过月亮意象传达词人的万般情愁。
苏轼凭自己独有的气质写词,随着自己的情感写词,多才、多性情也注定了词人难以超脱多愁的品性。
他生性洒脱不羁,潇洒飘逸,但在他的心灵世界里,依然潜藏着一股浓烈的情愁。
他的宣泄情感不是直露的,而大都是以委婉含蓄,深厚细腻的笔触,对一些客观事物进行渲染,月亮这一意象无疑成了词人首选的对象,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唱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万种情愁:(一)、借明月寄相思。
借明月寄相思是中国月亮文学的永远的主题。
月亮可以用来寄托我们的许多飞天的想象和逃脱的情怀。
以《江城子》,《水调歌头》为例。
(二)、借明月写孤独。
思念与孤独往往象孪生的姐妹,在东西方月亮文学中有着较多的孤独成分。
苏轼的诗词也不例外。
以《水调歌头》,《永遇乐》为例。
(三)、借明月诉无奈。
苏轼的经历是崎岖坎坷,起起落落的,因此他诉说的事物具有很丰富的意象,咏史、吊古、感怀、纪游、悼念、送别、思念……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曲概》),他完美了月亮在文人心中的内蕴。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四)、借明月言欢乐。
在苏轼的月亮意象中,除前面提到的几种以外,还有一种便是“快乐”的意象,其中洋溢着喜悦的成分。
以《中秋月》为例。
(五)、借明月表友情。
以《玉楼春·次欧公西湖韵》为例。
(六)、借明月抒情怀。
以《西江月》,《念奴娇·中秋》,《临江仙》为例。
三通过月亮这一意象,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在哲学层面上的思考与升华。
在苏轼的词里,宇宙间这轮明月引起词人在博大空明中对宇宙万物及生命的质疑与追问,我们在他的词中可看到浩瀚的宇宙意识的流露。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利用哲学层面上的思考来化解自己内心的不平衡,从而寻找解脱的方法。
词人深受儒佛道思想影响,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作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
“天人合一”在词中的表现就是将客体的自然与主观的人内在精神融为一体,在他的咏月词中就是词人和自然界中的“月”合为一体。
三结论通过月亮这一意象,词人开辟了别开生面的意境。
苏轼在词中非常善于塑造月之气魄——宁静。
在词中,他通过对月的宁静的气氛来塑造和渲染,勾起人们潜意识的惆怅,而又让人们于这种潜意识的崛起中生出一种新的享受。
以《水调歌头》,〈〈念奴娇〉〉(中秋)为例,分析和探讨苏轼词歌中的月亮意象及意韵,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词人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他词艺术烟波浩淼中,月之意象像一束光线指引着我们走向诗人的艺术殿堂,领略到了矗立在那殿堂里的一尊尊神圣的神灵;月之意象像一把钥匙,穿越了民族文化内核,开启了诗人心灵的大门,读懂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趣。
内容摘要: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摘要:月亮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情有独钟的,好多文人在作品中都用到了这一意象。
北宋文坛领袖人物苏轼也不例外。
在他的咏月词中,月亮意象包含了丰富的意蕴。
他通过月亮意象传达出他的万般情愁,给我们营造了别开生面的意境,通过月亮意象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在哲学层面上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月亮意象张显个性情感人生思考Contents summary:The moon image of Sushi’s literaryABSTRACT: The moon has only one in mind regarding the Chinese writer, many writers all used this image in the work.Northern Song Dynasty literary arena leader character Su Shi is not exceptional.Chants in the moon literary of him, the moon image has contained the rich implication.He transmits his all kinds sentiment through the moon image to worry that, has built the entirely new ideal condition for us, also displays his unique personality charm through the moon image as well as he in philosophy stratification plane some ponders.Keyword:Moon Image Personality Feeling Philosophy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
北宋文坛领袖人物苏轼当然也不例外,在他的咏月词中,月亮意象具有丰富的意韵,他熔铸了词人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体现了词人自己的个性特征。
苏轼共写词二百四十九首,其中提到“月亮”意象的便有九十四首,在他的作品中占到了很大比例。
意象,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成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
苏轼笔下的月亮形象千变万化,有湖中月,新月,微月,明月,缺月,璧月,满月,双溪月,江月,隙月,流月,淡月,三夜月,波底月,斜月,皓月,颦月,高楼月,弯弯月,风月,天星月等。
这些无不渗透着词人的个性色彩,本文就此谈谈我的拙见:一、张显个性,表现魅力词人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他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使他少时便有“奋励有当世志”的理想。
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苏轼的少年英才轰动了京师,使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十分激赏和器重,然而在轰动热潮过后,名列第二的苏轼由于不支持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而并没有跻身于朝廷,被委以要任,施展抱负,而是被闲置在一边,这时他的理想和愿望受到了冲击,所以他不得不沉游于宦游之中,辗转于凤翔等地。
在这期间,他能以深刻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苏轼才华横溢,雄心勃勃,一心想做补天的巨石,大展宏图,但他不满于受利用控制,他以诗歌抨击新法对百姓的盘剥掠夺,毫无顾及的指陈其弊,触怒了当朝权贵。
由于这多种因素,于是“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
正因为有了这些经历,词人形成了飘逸不群的个性,并且具有了高洁的人格品质。
从他的咏月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独特的个性气质和文字的艺术魅力。
月之意象折射出词人的内心世界。
首先,词人拉近天上事,使之人间化,借此传达词人的人生理想。
从他的“我醉拍手欢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念奴娇·中秋》),“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少年游》)中,把明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这种“天上事人间化”的写法显得极富情趣,由于他那特有的词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得他的词带上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几乎包含了月意象的全部成员,“明月”“月宫”“琼楼玉宇”“高空寒冷”“圆月”“晴月”“阴月”“缺月”“月影”“月光”,这些意象都是传统意象,都具有公认性的隐喻意义,或者说是象征意义:“明月”是光明的象征,“月宫”是带有虚幻色彩的理想的象征,“琼楼玉宇”有理想富丽堂皇的意味,“不胜寒”有风险大、令人畏惧的意味,“圆月”是圆满和团圆的象征,“缺月”是残破的象征,“晴月”是人生畅达的象征,“阴月”是人生困厄的象征,“月影”有相伴、娱乐的意味,“月光”有共享、柔情的意味。
他把月亮的全部成员都象征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让人佩服,词人一心想为朝廷做出自己的贡献,希望有用武之地,可是事与愿违,面对这些,他只能洒脱的对待人间事,虽然不得志,但还是能够寻求到解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