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古代公文文风演变及对当下文风的反思

古代公文文风演变及对当下文风的反思

骈文
三国时的革新
本色派
文采派
自由派
操 代 篇 本 们表 本代 文 文 带《 自 思 表 文 色 一》 志表 采 章 有出 由 自师 想 , 章 派 起 令作 派 传表 和 代 , 以 来 》为 以 性》 经 表 这 诸 欣 等《 曹 质历 作 是 葛 赏 。求 操 让植 的的 为 反 亮 一 下通 县为 重 一 映 下 面亲 自代 要 篇 曹 这 我亲 明表 ,
隋朝时期 隋朝,南朝时盛极一时的骈体文 风传习下来兴而未替
李谔发起反骈俪、正文体的文风 改革
隋文帝下令进行改革。文帝时的行政命 令加上炀帝时典范作品引路使文风改革 收到了一定效果
复动 为 唐 古。 首 朝 ,古 发 , 实文 起 以 际运 了 韩 上动 一 愈 韩愈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是其道统文章理论的出发 是表 场 、 点。在文体改革方面,他主张必须从改革语言入手,提出 革面 古 柳 “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其事信,其理切”。这 里强调了“事信”、“理切”,言辞要为表达事理内容服 新看 文 宗 务,纠正了前人在改革文体中单纯强调“尚简”的倾向, 。是 运 元
忧国忧民 之心
深谋远虑 之智
不怕逆鳞 之胆
文质彬彬 之文
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两宋时期
元代时期
“俗”, 即俚语之 文,口语 之文
公文中雅、俗并立,乃元 代公文的集合与奇观。
“雅”, 即与唐宋 文无异的 士大夫之 文
明清公文
一是从文章发展的源流看 , 繁文是宋代以 --走向衰败中改革与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当政 官僚体制下的文牍主义不废, 来文牍主义恶性发展的结果 期间,对“故行冗滞公文”, 呼唤 君主专制下的思想禁锢不除, 采取了严厉措施,多次下令 严禁繁文。 繁文就不可能禁绝 , 公文必将 明朝受宋元文风的影响,文牍主义盛行,案牍繁 他反对浮文,提倡使用, 二是从文化思想环境看 , 繁文是这一时期 清代最有影响的文章流派当属桐城派,但在文化专制 冗,官吏起草的公文动辄数千言、数万言 走上末路 。 是抓住了文风的要害,他命 强大的文化专制思想影响下、尤其是八股 的大前提下,流传下来的公文作品与其他时期相比少 儒臣选择唐宋的最佳笺表, 得可怜,这是君主专制下的思想禁锢不除下知识分子 文影响下的必然产物。 供群臣效法。朱元璋禁繁冗, 的悲哀! 减案牍,改革公文文风,收 到了明显的成效。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公文是指国家机关、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在进行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中所使用的正式文件。

作为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公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的封建时代、清朝的机构设立、民国时期的变革以及建国后的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公文的发展史。

一、封建时代的公文在古代的封建时代,百官治理国家,早已有了类似于公文的文件。

封建时期的公文多以牌匾、公文贴、金石刻碑等形式存在。

这些公文常用于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法律等事务的公示和记录,起到了重要的档案和传达作用。

二、清朝的机构设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公文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清朝开设了专门负责处理公文的机构,如内阁、六部、都察院等。

这些机构在公文上的使用标准化,使用了一系列的格式和规范,如标题、正文、签发等,为后来的公文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民国时期的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

此时,公文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公文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公文具备了更为严格的分类和规定,如公文分为命令、公告、通告、函电等,为公文的管理和使用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四、建国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公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文处理办法》等,明确了公文的分类、颁发、存档等具体操作,确保了公文的规范和效率。

总结中国公文发展史是中国历史演进的缩影,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封建时代的牌匾到新中国的公文文件,中国公文制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高效的文件管理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公文制度将继续不断发展,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撑。

命令类公文在我国古代发展状况简述

命令类公文在我国古代发展状况简述

SECRETARY ’S COMPANION2022年第1期秘书之友古代文体研究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统治者管理国家和人民依靠的是一系列公文。

命令类公文作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变化和发展,为封建统治者实施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先秦时期的命令类公文夏商时期使用的公文种类有:谟(谋)、典、誓、征、歌共五种。

其中“典”是最高统治者颁布的具有最高权威的法令性公文的统称。

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一部公文选集《尚书》中就有《尧典》《舜典》。

可以说,“典”是最早出现的有命令类公文雏形的文种。

从周朝到春秋战国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着激烈的动荡,这时期的公文既保留了奴隶制文化成熟期的特征,又显示出封建文化孕育期的特点。

周朝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命令类公文种类主要有:令、命、诰、谕、谕告等。

其中“令”是春秋战国时新兴的公文文种,是用途较广的一类下行指挥性公文,“令”的发布者可以是皇帝也可以是重臣或军事统帅,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如商鞅的《定变法之令》、吴王夫差的《伐齐令》等。

“命”是周朝新兴的文种,是周王分封册命皇亲、贵族、功臣时使用的公文,其性质与现代的“任免令”“嘉奖令”相似。

《尚书》中就有《微子之命》《蔡仲之命》等。

春秋战国时直接沿用了周朝的“命”,其所指内容与周朝基本一样。

周朝的“诰”也有表示决定的意思,它是皇帝或辅政大臣勉励臣民或宣布重要事项的文告。

《尚书》中就有《大诰》《康诰》等。

“谕”是把上级的指示传达给下级的公文,含有“命令”的意思,“谕告”是皇帝发布命令、指示时使用的公文,其命令的性质非常明显。

先秦时期是命令类公文的成长期。

此阶段,命令类公文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发展,其最大的进步就是公文语言进一步口语化,篇章结构进一步完整化,公文种类也有所增加。

二、秦汉及魏晋时期的命令类公文秦朝时的命令类公文主要有制、诏、令等。

其中“制”□李小兰37All Rights Reserved.SECRETARY’S COMPANION秘书之友2022年第1期又称“制书”,是皇帝在颁布重大决定时使用的命令性公文,它是对先秦时期命令类公文的直接沿用。

公文写作概论

公文写作概论

15种公文简介
• (四)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 事项。
• (五)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 或者法定事项。 • (六)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 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 (七)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 处理办法。
15种公文简介
• (八)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 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 转、转发公文。
• (九)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 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 (十)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 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15种公文简介
• (十一)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 批准。
• (十二)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 项。 • (十三)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 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2、现代公文本质特征
公文的现代性指的是公文的现代视角、现代 理念以及公文的现代价值观念体系。 中国现代公文的本质特征——现代化的管理 理念——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学习公文写作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革新意识、 现代意识的现代人。
3、中国公文的历史沿革和发展
公文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公文产生于社会活动之中,因而公文的制作 与发布具有规范体式和法定效力,它是组织 记录、传递和贮存公务信息的工具。
法定公文 15种
决议、决定、命令(令)、 公报、公告、通告、 意见、通知、通报、
报告、请示、批复、
议案、函、纪要
15种公文简介
• (一)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 策事项。
• (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 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 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 (三)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 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 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文书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记录工具,它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文书的产生与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文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的古埃及时期,当时,古埃及人已经开始使用象形文字,并用它们记录历史事件,这是文书的最早形式。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书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古希腊的古希腊文,再到罗马的拉丁文,每一种文字都代表着一个文明,每一种文字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随着文明的发展,文书也逐渐发展成为公文,公文是一种政府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传递信息的文书,它以清晰、简洁的文字把相关信息传达给接收方,它是政府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公文的发展与文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公文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服务,它不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使政府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

公文的发展

公文的发展

公文,或称文书、文件,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它是伴随着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生产的继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与经济活动中都要凭借文书这一工具来进行彼此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说:“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衣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在这里,恩格斯把文字应用于文献记录,即文书的出现当作人类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评价是很高的。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指出:“生产的继续发展,阶级的出现,文字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国家进行管理工作需要比较有条理的文书,商业的发展,商业更需要有条理的书信来往……”这段话,科学地阐明了文书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文书在国家管理工作和社会经济效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就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灿烂的历史文明,就是凭借那些帙卷浩繁的、不同形式的文书记载而传之于世的。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与古老的文化。

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结绳记事”的办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越来越复杂的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又渐渐产生了表意与表声的原始刻写符号与文字。

这在我国古代的经籍中是有记载的。

“人类有政治之组织,即有法令。

有文字之法令即有公牍。

”在我国,文书的出现可以上溯到夏、商、周三代。

《周易•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这里说的“书契”,就是指的是用文字作为物质载体而形成的文书。

有了文书,才能贯彻统治者的意图,以实现社会的信息传递,才便函于“治”、“察”与“夬”。

文书也就成了治世的工具。

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后期,出现了一种体式较为完整的甲骨文书。

它是书刻在甲骨上的商代后期王室占卜活动的记录文字,是我国考古学家发现的最早的文书珍品。

到了西周,则设有专门管理文书与起草文书的官吏了。

据《周礼•天宫•宰夫》云:“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

中国封建社会公文制度发展演变论文

中国封建社会公文制度发展演变论文

中国封建社会公文制度的发展演变初探摘要:伴随文字形成和公文产生,封建社会逐渐形成了各种用来规范文书工作的制度,研究这种制度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公文属性和完善古代公文制度,而且现在我国机关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很注重公文工作,可见研究意义重大,由此本篇论文利用归纳演绎方法根据历朝公文制度史实对封建社会公文制度发展演变规律进行探析。

关键词:封建社会;公文制度;发展演变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02-02一、中国封建社会公文古代公文是皇帝与臣民、臣民与臣民之间往来的文书,记载着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的公务内容。

伴随着公文的产生是国家机构日益完善和国家管理事务的增加,文书工作活动频繁,特别是专门处理公文的工作机构和人员的出现,对文书工作提出了有序化和规范化要求,并逐渐形成了各种用来规范文书工作的制度。

为保证政事畅通,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文书工作,确立了成套的公文制度,并用严格的惩戒措施来保证文书工作的正常进行,促使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

封建社会公文制度随着朝代更迭而变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发展规律,研究此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探析我国公文的属性、功能和加强公文写作主体修养,有利于完善我国公文制度。

同时,现今不管是机关单位,还是社会团体都很注重公文工作。

由此可见探究此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封建社会公文制度发展演变(一)先秦公文制度了解先秦时期的公文制度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探析封建社会公文制度发展规律。

夏朝虽然有了文字,但没有完整的公文直接流传下来,现在所能见到的是后人的追忆或散篇残章,目前有八篇夏朝公文可供借鉴,为《禹贡》、《甘誓》等,有后世撰造的明显痕迹,不能当作夏朝公文的原貌而加以深究;商朝是奴隶制社会日渐成熟的时代,在长达五百年的统治时期内,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组织的日益健全,商朝出现的专职秘书机构太史寮让公文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公文制度化进程全面展开,有了专职的公文撰写制作机构和人员,公文所反映内容日趋丰富,公文在体式上初步分类,公文制度已经萌芽,如公文制作程序上,商代的公文主要以甲骨、青铜为载体,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制作程序;到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公文制度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强化,如公文用印封泥制度,印章在西周时已经出现,但在公文中尚未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机构繁杂,为了表明身份,证实权力,印章就开始流行,并应用到公文之中。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公文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现存最早的公文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卜辞。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公文的产生与发展,欢迎阅读。

一、公文的产生迄今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文章,就是公文。

从1898年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遗址等地陆续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到目前为止,数量已逾十万片。

这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甲骨文”。

“甲”是指龟甲,“骨”是牛骨或鹿骨,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叫甲骨刻辞。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进行占卜时所作的简短记录,短的仅数字,长的也不过百余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原始性的文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字起源于劳动,文章和文学也是起源于劳动。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相比,实用文的诞生明显早于文学。

实用文的诞生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的思维逐渐得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逐渐增多,于是人们便创造出一些符号以便进行交流,这些符号就是早期的文字。

而文字的诞生为文章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二是人类的集体劳作需要协调、组织、指挥,而这一切缺少人类思维的固化物——文章,是很难实现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应用文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据学者考证,甲骨文主要是用来占卜的。

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总认为冥冥之中有凌架于万物之上的神,是他们主宰着事物的发生发展、生死存亡。

于是,遇事总要用占卜的方式来预测一下吉凶祸福,由身兼史官和巫师双重身份的人在甲骨上用刻辞予以记载。

就已发现的这些甲骨文来说,其内容涉及世系、气候、食货、征伐、畋猎等多方面。

甲骨文是埋在地下的殷代王室的档案,用现在的眼光看,大部分都是公务文书。

商周时代盛行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这就是我们常与甲骨文并称的“钟鼎文”。

钟鼎文有的用来记载统治者的制度法令,有的记载统治者的文德武功,还有的记载贵族之间的商务活动,多数属于公文的范畴。

不过,其中也有一些属于私人之间用于物质交换的契约,虽还是应用文,已不能归入公文范畴了。

古代公文赏析(11.20)

古代公文赏析(11.20)

图6 银雀山汉墓竹简
Page 8
(六)绵帛公文
早在纺织业起步时期,就有人在布尺上书 写公文,但是受生活水平限制并不常用。 到了汉朝时期,社会发展,生活富足,为 了彰显天子威严,宫廷范围内开始使用昂 贵奢华的丝绸绢帛书写诏书下发圣旨,绢 帛成为公文的一种载体。绢帛价格昂贵, 并不适用于普通大众,所以它并不是公文 的主要载体,却是重要载体,在封建王朝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作为威严地位的象 征被沿用。 与绢帛极为相似的一种 公文载体是兽皮,它的 使用范围更狭窄,一般 应用在经济社会不发达 的少数民族地区,尤其 是以游牧为生的北方地 区。那里不盛产青铜、 纸张、绢帛,却盛产兽 皮,所以部落、王庭下 达命令一般以兽皮为载 体。
Page 21
四、古代公文文风的演变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汇编 ,其中以最早的公文名称“誓”为名的 共5篇。《尚书》中的文章,篇章结构由松散逐步趋向完整严谨,有一定的层 次,已注意在立意谋篇上用工夫。 春秋战国时期,公文有说理透辟、文辞流畅而口语化的特点 秦代国祚短暂,二世而天,在为数很少的公文中,大都具有“尚质而不文” 的特点,即注重公文的内容而不讲究文采。 西汉初期 ,公文的主要特点是政论性强,写作者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面 对现实,分析形势,针砭时弊,总结秦王朝短期覆亡的原因,借古喻今,写 得深切晓明,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自西汉中期开始,有人用赋体来撰写章、疏之类公文,致使部分公文丽词满 篇而内容不实。公文文风受赋和骈文的影响,出现了忽视内容、过分追求形 式的不良倾向。如东方朔一篇上书竟达十万余字,而汉武帝却大加赞美,这 势必助长公文写作过分注重文采而又崇尚繁冗的不良之风。
Page 19
再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利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修辞手 法如比喻、排比等。 比如文章开篇第一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 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先设比喻,结合排比。 比喻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道 理通俗化。开头两组“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 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从正反两面 论述“积其德义”的重要性,并用反问加以强调。语气婉曲强劲,语 言生动形象,表现出魏征敢于直谏的风貌和善于言辞的风采。 第三 段讲“十思”,用排比似江河奔泻,气势恢宏。

什么是公文

什么是公文

什么是公文一、公文的含义公文,即公文文书,又称文件。

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与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政令,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联系公务、记载工作活动的重要工具。

公文的这一基本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

这些机关或组织都是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有关的章程、条例建立起来的,是具有法定地位的。

这种法定的地位赋予了这些机关与组织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定和办理公文的权力。

2、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

具有法定地位的机关、组织,都有自己的组织系统、领导关系和职权范围,有自己主管的事务与办事意图它们在行使法定职权和实施有效管理的公务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体现自身意志的文字材料。

这是公文形成的必要条件。

3、公文是具有法定效力与规范格式的文书。

这是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和图书资料的主要之点。

公文的法定效力是由公文形成者的法定地位所决定的。

公文的规范化格式,不仅增强了公文的权威性与有效性,也方便了公文的处理。

4、公文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处理政务、办理事务的重要工具。

任何一个机关、组织在日常的工作活动中都需要通过公文这一工具来表达意图,处理公务,实施管理。

比如:向上级汇报工作,则使用“报告”;向下级布置工作,则使用“指示”或“通知”;向有关单位联系公务,则使用“函”;记载会议议决事项,则使用“决议”或“会议纪要”等。

二、公文的产生与发展公文,或称文书、文件,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它是伴随着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生产的继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与经济活动中都要凭借文书这一工具来进行彼此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说:“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衣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2中国文书发展史概说-09(1)

2中国文书发展史概说-09(1)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 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 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 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 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 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 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 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 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 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 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 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越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 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 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 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 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 成了传国玉玺。
3、《周礼》
•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 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 事家周公旦所著, 《周礼》是一 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 内容极为丰富。 • 《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 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 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 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 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 属罕见。
臣僚上给皇帝的文书
秦始皇时期誓、奏,到
两汉时期又加“章、表、 驳议三种,共五种。
(三)文书制度
•避讳制度 •顶格书写制度 •公文邮递制度
• 凡是涉及本朝皇帝、自己 长辈或尊崇的的人名时, 用改字、空格、缺笔、改 音等方法代替。 • 有公讳和私讳两种。
避讳的范围有人名、地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名、物名。甚 至还要改前代的年号、帝号、诗文、经文。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 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 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 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 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 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 史。

公文、文书和文件的区别

公文、文书和文件的区别
二、概念外延有大小。
三者的内涵都是指文字材料,都是为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服务的。但就外延而言,“文书”是个概括性的名词,专指书面文字材料,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作为职务称谓的,特指从事文字书信工作的人,这实际是文书概念的转义或者说是其概念的衍伸,其外延最大。它和公文的关系是种属关系。因为文书包括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所以公文的外延自然次之。
当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文件”的外延在不断扩大。从广义上讲,有的人提出文件的外延较之文书、公文都要广泛,既包括文字形式的红头文件和白头文件,也有以线路、纹路、阴暗反差等方式记录客体信息的图示文件,还包括以录音、摄影、电子计算机存诸等方式方法记录客体材料的录音文件、机读文件、照片文件等等。
这实际是文件一词的转义和衍伸了。但目前文书界的多数意见仍然认为这三者的外延是文书最大,公文次之,文件更小。至于文件今后的发展趋向,实际已经超出了文书学的范畴了。这是它们三者最本质的区别所在。
三、习惯称呼不同。
比如“中共中央文件”不能称作“中共中央公文”或“中共中央文书”。
这虽然是不同的三个名词,但三者难以严格区分,不仅通用,而且意同,说的都是文字书面材料。但它们毕竟是三个不同的名词,三者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大家要认真区别对待。
斯大林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问题》一文中曾经对文书的起源作过这样的阐述。他说:“生产往前发展,出现了文字,出现了阶级,出现了国家的萌芽,国家进行管理工作需要比较有条理的文书,商业发展了,更需要有条理的来往书信……。”这段话深刻揭示了文字的出现,阶级的形成,国家的产生是公文产生的三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文字产生文书,阶级出现公文,国家形成文件。但最终出现文字材料的根本动力源还是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不管什么形式的文字材料,都是为人们处理事务而服务的,是传递信息,办理事务的一种工具。

中国公文历史沿革初探

中国公文历史沿革初探

中国公文历史沿革初探中国公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一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夏商周时期起源,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转变,中国公文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和制度体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公文的历史沿革进行初步探索,以期读者能够了解中国公文的演变过程及其在各个时期的作用和价值。

一、中国公文的起源及夏商周时期的初步发展(约公元前2000年)中国公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公文开始以甲骨文和金文的形式出现,主要用于记录国家事务和祭祀活动。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而金文则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通过对这些古老文字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管理模式、价值观念和经济状况。

夏商周时期,公文的写作形式逐渐规范化。

例如,《尚书》中的《盘庚》篇,便是一篇典型的公文,其内容是盘庚对臣民的训话。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春秋》等史书,用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秦汉时期的飞跃(约公元前221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公文的飞跃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规范化、标准化的公文制度,如“书同文,车同轨”,使得公文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统一。

同时,秦朝还设立了专门的公文写作机构——尚书台,负责起草和审议公文。

汉承秦制,但在公文写作上更加丰富和细致。

汉代的公文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公文作品,如贾谊的《治安策》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唐宋时期的巅峰(约公元960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公文的巅峰阶段。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人才,这些文人担任各级官吏,使得公文写作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技能。

在这一时期,公文写作的规范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唐律疏议》等法规对公文的格式、用词、书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宋朝时期,公文写作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公文种类和格式,如诏令、奏疏、札子等。

古代公文程式解析

古代公文程式解析

古代公文程式解析公文程式是一种在古代广泛应用于政府、军队、商业等领域的文章写作规范,它在当时的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古代公文程式的角度出发,探讨文章创作中应遵循的规范。

概述古代公文程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它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公文程式解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还能为我们现在的文章写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详细解析古代公文程式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公文的格式、称谓、正文和落款等。

首先,公文的格式是古代公文程式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不同等级的公文都有规定的格式,包括纸张的大小、颜色、图案,以及文字的排版、用笔、墨色等。

这些规定都是为了凸显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也方便阅读和传承。

其次,公文的称谓也有严格的规定。

根据公文的性质和接收对象的不同,公文的称谓也有相应的变化。

例如,“令”、“檄”、“帖”等用于上级对下级,“状”、“启”、“笺”等用于下级对上级,“移”、“咨”、“牌”等用于平行机关之间的往来。

正文是公文的主体部分,它要求简明扼要地表达出公文的中心思想。

在写作过程中,要避免使用艰深晦涩的文字,尽可能使用明确、简洁的语言。

同时,正文中的层次结构也要分明,以便读者能够快速地了解公文的主旨。

最后,落款部分也是公文程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落款通常包括公文起草人的姓名、职务、日期等内容,它不仅代表着公文的权威性,还具有法律效应。

因此,在落款部分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纷争。

举例说明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公文程式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以下是一篇古代公文的部分内容:[格式:绢本黄绸,四角龙纹,中央大宝黄龙图案][称谓:御札][正文]:“亲爱的大明臣子,朕自即位以来,一直孜孜图治,求德于百姓。

先帝在位时,已将临川王府的藏书赐予朕,朕深感荣幸。

然而,朕察觉到这些藏书尚不完善,特此颁发诏令,命尔等汇集先帝赐书及民间秘籍,务必使大明王朝的文化瑰宝得以完善。

公文写作ppt课件

公文写作ppt课件

高效、便利、环保等优势,能够满足现代办公的需求。
02
公文写作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公文处理效率,降低纸张浪费,促进信息共享和协
同办公。同时,数字化公文也更加便于存储、检索和传递。
03
公文写作数字化发展的挑战与计策
在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解决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更新等问
题。应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数字化公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公文写作创新的实现途径
创新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鼓励公 文写作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实现公文写作 的创新发展。
公文写作的未来展望
公文写作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公文写作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交互式的发展趋 势。未来的公文写作将更加重视用户体验和信息传递效果。
格式
公文一般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 、附件、发文机关和发文日期等部分 ,不同类型公文格式略有差异。
02
公文写作技能
标题的撰写
标题应简明扼要,概 括公文的主要内容或 目的。
标题应具有吸引力, 能够引起阅读者的兴 趣和关注。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 冗长的标题,以免影 响阅读者的理解。
正文的撰写
正文应结构清楚,逻辑周密, 层次分明。
报告的写作实例
总结词
客观真实,条理清楚
详细描述
报告是一种汇报性的公文,主要用于向上级或相关方汇报工作进展、成果或问题 。在写作报告时,要确保内容客观真实,条理清楚,逻辑严谨。同时,要使用准 确、专业的语言,避免主观臆断或过于感性的表达。
函的写作实例
总结词
礼貌得体,内容具体
详细描述

公文历史

公文历史
公文的历史
按具体文种分析
资料收集:莫燕华、柳玉红、唐镜泉、杨柽 Ppt制作:彭倩
一、我国公文发展的历史溯源
公文在我国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我国最 早的文字甲骨文,就其内容和形式来看,是 原始应用文的雏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国家的产生,除了民间的应用文日益丰富外, 国家机关适应公务需要的公文发展更快。例 如,周代的《尚书》文告、秦代的制诏谕奏、 汉代的疏律令、唐宋的图籍表册,明清的史 册文翰都是公文。
先秦时期,“命”和“令”是两种公文的名称。 通常是颁布有关国家制度的文书用“命”,不 属于国家制度但全国上下又必须行的文书用 “令”。 到秦代,秦始皇改制,把“命”改为“制”, 又把“令”改为“诏”。以后历代相承,变化 不大。 民国时期废止“制”、“诏”等旧名称,凡国 家或地方机关向下级行文大都用“令”。
6 议案文种源流
“议案”溯其源流,应是古代臣下向君王的 上书,特别是臣下议事请求君王审议批准的 上书。 民国时期:这种公文改为“呈”。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向各级人大提 请审议事项逐渐形成“议案”,但在公文中 未列为正式文种。 1993年11月21日修订《国家机关公文处理 办法》时,将“议案”列为正式公文文种。
后续发展
1951 年 9 月,政务院颁布的《公文处理暂 行办法》规定“:平行机关及不相隶属的机 关行文时用‘公函’,介绍、商洽、询问、 催办等事得用‘便函’,只需个人署名或盖 用机关长戳、圆章即可。 ” 1981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 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中取消了“公函”“、 便函”,只列“函”一个文种
3 通知的文种源流
时间 发展 情况
秦汉—— 1942年 北洋军阀
1949年
195在

浅论公文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浅论公文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20.10爱情婚姻家庭 教育观察41浅论公文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黄秀丽铜仁学院人文学院摘要:公文由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

社会的需要不仅促进了公文的物质载体变化,而且还促进了公文的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

关键词:公文;社会发展;关系公文直接作用于社会管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诸方面建设,公文实质上是为社会服务,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存在的,归根结底,公文由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从而不断地调整、进步。

一、社会的需要,促进了公文的物质载体变化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改变了公文的物质载体。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与发现,仅从公文的制成材料来看,从我国最早的公文,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书开始,到至今使用的电子文书,已经经历了青铜、竹木、铁质、石头、缣帛、纸张等材料的演变。

而从文书的名称看,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代称“典籍”;汉代出现了“文书”一词,又称“文案”;三国称“公文”;唐代称“文卷”“案卷”;元代称“文卷”“簿籍”;明代称“文牍”“案牍”;清代称“牌子”“文章”;民国称“文书”;当今称“公文”。

名目之繁多,数不胜数。

社会关系的发展,又改变了政府的机构组织,从而丰富、细化了公文的类型。

当今的公文,根据2012年4月16日颁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行政公文包括了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13种之多。

而事务公文又包括了计划、总结、调查报告、领导讲话稿、典型材料等。

二、社会的需要,促进了公文的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当一份公文制发后与社会现状相符或基本相符时,公文就能存在并发挥作用;当它与社会实际需要不太相符时,就要对它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改,使之完善;当它与社会实际严重对立时,就要废止,重新制定新的文件。

如明代首辅张居正,为了改变“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的状况,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从当时赋税制度推行的实际状况出发,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在全国推行新的“一条鞭法”(通过文件推行),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是对原来赋税制度(文件)的调整与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公文的产生
公文是我们所知道的较早的文章形式之一。

原始人类在集体劳动和共同生活中,为了相互表达思想,交流经验,便逐渐产生了语言。

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逐渐复杂化,在生产和生活中许多事情需要记载,我们的祖先便发明了结绳记事的办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形成阶级以后,口头语言和结绳记事的办法已不能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渐渐地便产生了文字。

这在我国古书里是有记载的。

《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这里的所谓“书契”,就是文字。

用文字更便于“治”和“察”。

正如斯大林所说:“生产往前发展,出现了阶级,出现了文字,出现了国家的萌芽,国家进行管理工作需要比较有条理的文书......”这里所说的“文书”当然指的是公务文书即公文了。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字起源于劳动,文章和文学也是起源于劳动。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相比,实用文的诞生明显早于文学。

实用文的诞生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的思维逐渐得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逐渐增多,于是人们便创造出一些符号便进行交流,这些符号就是早期的文字。

而文字的诞生为文章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二是人类的集体劳作需要协调、缓缓、指挥、而这一切缺少人类思维的固化物—文章,是很难实现的,这样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应用文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