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全国2卷文言文试题及翻译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全国卷2[1]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全国卷2(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全国卷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全国卷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全国卷2语文考前须知: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旳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旳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旳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旳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旳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旳经验;小说家那么通常记录见闻传奇,虚构故事,通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旳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旳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旳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旳过去,作为远行者旳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旳角色,故事旳丰富程度与远行者旳游历成比。
受此阻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旳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差不多上描述某种专门旳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旳故事是唐吉可德旳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旳流浪汉小说也表达游历见闻旳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奇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旳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旳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旳亲热关系。
(完整word)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2卷(附答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班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 - - - - - - - 密封线 - - - - - - - - - 密封线 - - - - - - - -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全国II 卷(适用地区: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海南)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完整版)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2卷、答案详解、答题卷纯word精校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II)Word版含解析
继电高中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I 卷)语文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10 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继电高中- 1 -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全国卷2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全国卷2语文考前须知: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旳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旳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旳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旳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旳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旳经验;小说家那么通常记录见闻传奇,虚构故事,通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旳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旳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旳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旳过去,作为远行者旳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旳角色,故事旳丰富程度与远行者旳游历成比。
受此阻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旳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差不多上描述某种专门旳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旳故事是唐吉可德旳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旳流浪汉小说也表达游历见闻旳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奇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旳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旳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旳亲热关系。
虚构旳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旳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旳故事能够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旳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旳离群索居旳时候,小说家能够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旳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旳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旳历险故事,然而,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旳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许多旳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小孩们讲述这一切旳时候,他本人确实是故事旳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领旳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旳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旳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旳讲述目旳。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2卷试题版、解析版)
2019年全国卷Ⅱ语文试题版解析版2019年全国卷Ⅱ高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2019年高考全国2卷文言文试题及翻译
2019年高考全国2卷文言文试题及翻译史记·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2015-2019全国三套文言文翻译
翻译专练一、(2019·全国卷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5分)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5分)【参考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这个洛阳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很多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多次上奏,指出诸侯封地有的多达几个郡,不合古代的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1)关键词:“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诋毁,说人的坏话;“初学”学识肤浅;“擅”独揽;“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纷乱诸事”即“使诸事纷乱”,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关键词:“数”屡次,多次;“言”说,指出;“或”有的;“连”接连;“稍”逐渐。
二、(2019·全国卷Ⅱ《史记·商君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⑵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参考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就不必遵循旧礼制。
(关键点:苟,如果;法,效法;故,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
(关键点:期年,满一年;之,到。
“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
“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期年,满一年;之,到。
“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三、(2019·全国卷Ⅲ《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9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答案带解析
2019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答案带解析1.B[解析]于文无据。
文中第二段仅提到“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多长”,并没有提到“他对古今中外各种诗歌文体都有正面评价”,故选B。
2.D[解析]强加因果。
由文中第三段“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可知,选项中的“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错误,故选D。
3.D[解析] A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仅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对杜甫之前的人进行评价。
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举例的目的是论证“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汇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C项,“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曲解文意,作者例举“逃避”“被击败”这二种回应危机的方式的目的是对杜甫“正面担荷”的欣赏和肯定。
故选D。
4.D[解析]冠戴。
由材料三可知,实现数据融合的是应用支撑层,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的才是数据层,故选D。
5.C[解析]于文无据。
“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错,文中虽然提到智能建造平台,但没有说是“首创的”,故选C。
6.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解析]题目问“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名片”,其实也就是让考生总结当今我国桥梁建筑有哪些发展,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然后考生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对其进行筛选总结即可。
7.B[解析]曲解文意。
“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生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错,由原文他的穿戴可知他并不是出身高贵,且细读下文可知他并不是“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8.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心的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本题共4小题,19分2019年高考全国1卷)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2019年高考真题答案及解析:语文(全国Ⅱ卷)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文言文解析
强盛)国(国家,《烛之武退秦师》:“国危矣,若使烛之武退秦师,师必退。
”),不法(效法)其(那些)故(旧的法规);苟可以利(使动用法,使……有利)民(百姓),不循(遵循)其礼(礼制,这里特指旧的礼制)。
”孝公曰:“善(很好)。
”“治(治理。
《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世不一道(方法。
《过秦论》:“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
”),便(便利)国不法古(古制)。
故(所以)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不循古而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
”)夏殷【指夏桀和殷纣】不易(改变)礼而亡(灭亡,《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反(反对)古者不可非(责怪,《逍遥游》:“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而循礼者不足(值得)多(称赞)。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以……为:把……任命为)左庶长【秦国官职,是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军政首席大臣,秦国尚左,在左右庶长中,以左庶长为首。
】,卒(最终,《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定(确定)变法之令。
令(命令)行(实行)于民期(jī一周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年,秦民之(到,《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国都言(诉说)初令之不便者以(用)千数(计算)。
于是太子【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称皇太子,而是太子或公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推行),自上犯(触犯)之。
”将法(惩罚)太子。
太子,君嗣也(判断句),不可施刑(刑罚),刑其傅【即太子傅,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黥【黥刑,又称为墨刑。
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后涂以墨的刑罚,是五刑中最轻的刑罚,汉文帝时废止。
五代后晋恢复,改称刺字,并与流刑结合使用,称为刺配,沿用至清】其师公孙贾。
明日(第二天),秦人皆趋(遵循)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假字,通“悦”,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
2019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9 年一般高等学校全国一致考试(新课标II )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 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然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够不使我们思虑: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可是是历史的有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流行供应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进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但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雅看法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若是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同样;可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因此可知;青花瓷流行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旺盛在推进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进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切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由于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流行。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此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场面。
一种外国流行的时髦由此成为中国当地的时髦;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后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髦。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髦兴旺则是社会迅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因此引人凝视;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朝有了新的思虑和认识。
若是说过去人们所认识的明初是一其中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色是回归传统;明初经常被以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能够令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卷II文言文材料详细注释及译文-历年高考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卷II文言文材料详细注释及译文-历年高考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季布者,楚人也。
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
项籍使将兵②,数窘汉王③。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④。
季布匿濮阳周氏。
衣褐衣⑤,之鲁朱家所卖之⑥。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⑦。
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⑧。
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⑨,何示天下之不广也⑩!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⑾,乃许曰:“诺。
”待间⑿,果言如朱家指⒀。
上乃赦季布。
上拜为郎中⒁。
注解①为气任侠:好逞意气而以侠义自任。
气,意气。
②将:率领。
③数:屡次。
窘:困迫。
汉王:指刘邦。
④购求:悬赏征求。
⑤褐衣:粗布衣服。
⑥“之鲁”之“之”:到……。
朱家:汉初著名游侠。
•⑦汝阴侯:即夏侯婴。
以其曾任滕县令,故称滕公。
楚人称县令为公。
⑧职:指职分内的事。
⑨独:只,仅。
⑩不广:指气度狭隘。
⑾意:猜测,预料。
⑿待间(jiàn,见):等待机会。
⒀指:通“旨”,意旨。
⒁拜:授给官职。
译文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
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
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
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
穿上粗布衣服,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
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
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
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
”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
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
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原文孝惠时①,为中郎将。
2019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预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
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附参考答案及详解)
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 痴 之 态' 此 外!杜 甫 虽 终 生 过 着 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 的 无 私 援 助!既 考 虑 了 最 经 济
然而杜甫却独能 以 其 健 全 的 才 性!表 现 为 面 对 悲 苦 的 正 视 与 力!有过很多 成 绩!钱 塘 江 铁 桥 就 是 中 国 工 程 人 员 自 己 设 计
担荷'所以天 宝 的 乱 离!在 当 时 诗 人 中!唯 杜 甫 反 映 者 为 独 的'可是!我们从 来 没 有 完 全 用 自 己 的 力 量 建 设 过 一 座 规 模
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 力 量!所 以 才 能 使 大 时 代 的 血 巨大的铁路桥 梁' 五 十 年 前 的 黄 河 铁 桥 是 由 比 利 时 包 工 的!
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 使 其 有 如 此 强 大 的 担 荷 之 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 部 分 也 是 由 德 国#英 国#丹 麦 三
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 之 容 量!最 重 要 的 因 素!乃 在 于 他生而禀有一 种 极 为 难 得 的 健 全 才 性"""那 就 是 他 的 博 大# 均衡与正常'杜 甫 是 一 位 感 性 与 理 性 兼 长 并 美 的 诗 人!他 一 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 深 入 他 所 接 触 到 的 任 何 事 物! 把握住他所欲攫 取 的 事 物 之 精 华*另 一 方 面 又 有 着 极 清 明 周 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 的 蒙 蔽 与 局 限!做 到 博 观 兼 采 而无所偏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全国2卷文言文试题及翻译
史记·商君列传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
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
缪公
..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
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
..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
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
..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
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
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
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
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10、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注意句子主语,理清句子主干。
11、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错,应该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12、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文章提到太子犯法时,“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的妃妾所生之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
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道他贤能,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
正赶上公叔座生了病,魏惠王亲自去探病。
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罕见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
”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修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于是向西进入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
孝公和他说话,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
景监说:“您凭借什么来符合国君的心意呢?我们国君非常高兴。
”公孙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他,他才特别高兴。
”孝公任用公孙鞅后,公孙鞅打算变更法度,孝公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
公孙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会默默无闻,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
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孝公说:“你说得很好。
”“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法古人。
所以汤、武不沿袭旧的法度而能称王,夏桀、殷纣不更换旧的礼制而灭亡。
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议,而沿袭旧礼的人也不值得赞扬。
”孝公说:“很好。
”于是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法度的命令。
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在
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
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的人触犯了它。
”将依照新法处罚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不拾遗,山林里没有贼寇,百姓家庭富裕充足。
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安定繁荣。
于是公孙鞅被任命为大良造。
过了五年,秦国富强。
孝公派遭公孙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
公孙鞅埋伏的士兵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魏军,大败魏军后回到秦国。
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秦击败,国内空虚,国势一天比一天削弱,魏王很恐慌,就派使者割让黄河以西的土地献给秦国来求和。
而魏国也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
魏惠王说:“我真后悔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
”公孙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赐封给他,封号为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