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试验与gm试验的区别

合集下载

G试验和GM试验

G试验和GM试验

G试验和GM试验真菌感染的早期检测——G试验和GM试验一. 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 G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

2. 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3 ml(绿帽管,肝素抗凝)。

4. 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 检测标本:抗凝全血。

6. 建议:①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②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③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④高危人群动态监测。

二. 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 原理:GM试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

曲霉菌特有的细胞壁多糖成分是β(1-5)呋喃半乳糖残基,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抗原。

能够作为IA(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依据。

是目前国际公认的IA诊断方法。

2. 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

3.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3-4ml(带分离胶的促凝管,黄帽)。

采血后离心,不用取出血清,直接将离心后的试管送检。

4. 参考范围:大于0.8为阳性,小于0.5为阴性,0.5-0.8为临界阳性。

5. 检测标本:血清标本。

我公司采用的是法国BIO-RAD公司的试剂,结果最为准确。

6.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镰刀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属++青霉/拟青霉++接合菌纲--对于初次诊断患者可考虑G试验和GM试验的联合应用G和GM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鉴定血液病患者是否合并真菌感染, 并将单一试验假阳性给诊疗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GM 试验和G 试验联合用于诊断侵袭性曲霉病时特异度达100 % ,阳性预测值达100 %,但需除外影响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的因素。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G试验和GM实验。

这俩玩意儿听起来挺玄乎的,但说白了就是咱们在临床上用来做诊断和治疗的一些方法。

不过呢,它们之间的区别可大了去了,而且对咱们的临床工作影响也挺大的。

首先得说说G试验。

这个嘛,其实就是咱们用一种叫做“葡萄糖”的东西来测测病人的血流量,看看他们身体里的糖分够不够用。

要是够的话,那血液里的葡萄糖浓度就会高;要是不够,血糖就低了。

这样一来,医生就能根据病人的血糖水平来判断他们是不是糖尿病,以及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案。

再说说GM实验。

这个嘛,就是通过测量病人血液中的某种特定物质——比如说胰岛素——的含量,来判断他们是不是得了糖尿病。

因为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所以如果它多了或者少了,就说明血糖出了问题。

这样一测,医生就能更精确地判断病人的病情,然后给出更好的治疗方案。

那么,这两种实验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简单来说,G试验主要是看血糖高不高,而GM实验则是看胰岛素多不多。

这两个指标虽然都跟糖尿病有关,但它们代表的情况可不一样哦。

比如吧,有些人可能血糖高得要命,但是胰岛素水平却正常;有些人可能胰岛素水平超高,但血糖却不高。

这就是因为它们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不同,所以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

当然了,无论是G试验还是GM实验,都有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比如,G试验简单易行,但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糖尿病患者的真实情况;而GM实验则能更准确地评估胰岛素分泌情况,但操作起来相对复杂一些。

这就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案了。

最后再来说说这两种实验的临床意义。

对于医生来说,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提高治疗效果和病人满意度。

而对于病人来说,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让糖尿病这个“顽疾”不再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隐患。

G试验和GM实验都是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它们各有特点但也有局限性。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在肿瘤学检查中,G试验和GM实验是常见的细胞毒性试验。

虽然这两项试验都可以用于测量药物对肿瘤细胞的影响,但它们之间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

G试验G试验又称细胞生存测定法(Cell Survival Assay),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被开发出来。

它的基本原理是让肿瘤细胞培养在含有药物的培养基中,然后观察在不同的药物浓度下存活的细胞数。

这种方法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评价药物对肿瘤细胞的生存影响。

G试验可以测量细胞存活率(生存曲线),从而确定药物的半数致死浓度(IC50)。

IC50是指在药物存在的情况下,有50%的细胞被药物杀死的浓度。

通过比较不同药物的IC50,可以评估它们的相对毒性。

G试验也可以通过测量药物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来评估药物的抗肿瘤能力。

GM实验与G试验相比,GM实验(Colony Forming Assay)更加复杂和灵敏。

GM实验是通过将肿瘤细胞分离并分配到含有不同药物浓度的培养基中,然后培养一段时间,观察细胞是否可以形成组织培养物。

实验的结果可以测量细胞的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评估药物对肿瘤细胞系的细胞毒性和抗增殖能力。

GM实验的主要优点是对不同种类的药物和肿瘤组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它可以帮助评估各种药物对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的特异性,以及药物耐受性的变化。

然而,它的操作复杂,需要花费相对较长的时间和资源。

G试验和GM实验在临床中的应用G试验和GM实验是肿瘤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主要用于筛选抗肿瘤药物和评估药物的疗效。

这两个试验都可以确定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

在药物开发的早期阶段,这些试验可以用于确定有效药物的潜力,并帮助设计药物的最佳剂量和给药方案。

此外,这些试验还可以用于评估药物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和毒性。

它们可以帮助确定不同肿瘤类型的敏感性和药物耐受性,并用于选择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这些试验可以用于监测肿瘤的治疗反应,并可以作为评估药物疗效的指标。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在医学领域,为了诊断和监测某些感染性疾病,常常会运用到各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其中 G 试验和 GM 实验就是比较重要的两项。

这两种试验在检测原理、适用范围以及临床意义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G 试验,全称为(1,3)βD 葡聚糖检测试验。

(1,3)βD 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一种重要成分,但在细菌和病毒中并不存在。

当人体受到真菌感染时,真菌细胞壁的(1,3)βD 葡聚糖会释放进入血液、脑脊液等体液中。

G 试验就是通过检测这些体液中(1,3)βD 葡聚糖的含量来判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GM 实验,全称是半乳甘露聚糖检测试验。

半乳甘露聚糖是曲霉菌细胞壁的一种成分。

GM 实验主要用于检测人体血清、肺泡灌洗液等标本中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的水平,从而辅助诊断曲霉菌感染。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两种试验的区别。

首先,从检测的病原体范围来看,G 试验检测的范围相对较广。

它对除隐球菌和接合菌以外的大多数真菌感染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念珠菌、曲霉、毛霉等。

而 GM 实验则主要针对曲霉菌感染,对于其他类型的真菌感染检测价值相对较低。

其次,在检测标本方面,G 试验可以使用血清、血浆、脑脊液、腹水、胸腔积液等多种体液标本。

而 GM 实验通常使用血清和肺泡灌洗液,其中肺泡灌洗液对于诊断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意义更大。

再者,检测的时机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G 试验在真菌感染的早期即可出现阳性结果,甚至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

而 GM 实验在感染后的数天才可能呈现阳性,并且需要连续检测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两者的结果解读也存在差异。

G 试验结果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真菌感染,但不能明确感染的真菌类型。

而且,某些因素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比如使用某些含有葡聚糖的生物制品、血液透析、输注白蛋白等。

GM 实验阳性对于诊断曲霉菌感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也可能出现假阳性,例如使用某些抗生素、食用含有半乳甘露聚糖的食物等。

G试验和GM试验区别及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区别及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区别及临床意义侵袭性真菌病即是以往所说的深部真菌病,是指致病性真菌侵犯⽪下组织、粘膜、肌⾁和内脏器官等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引起侵袭性真菌病的病原菌有270余种,常见病原菌有念珠菌(占70%-90%)和曲霉菌(占10%-20%)。

常引起侵袭性真菌病的⾼危因素有严重粒细胞缺乏、免疫功能低下、移植、糖尿病、肾衰、⾎透、慢阻肺、实体器官移植、长期激素治疗以及⼊住ICU等。

临床常⽤的实验是G实验和GM实验,⼆者的区别及临床意义总结如下:G试验和GM试验区别表区别内容G实验GM实验诊断疾病临床常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侵袭性曲霉病所测成分真菌特异性抗原(1,3-β-D葡聚糖抗原)⾎清曲霉特异性抗原(半乳⽢露聚糖)测定⽅法动态显⾊法酶免法诊断灵敏度敏感性(63-100%)灵敏度(64.5%-100%)诊断特异性特异性(74-100%)特异度(80%-98.7%)应⽤缺陷容易引起假阳性,⽽且⽆法区分真菌种类某些药物和⾷物可以导致假阳性,假阳性率可以⾼达18%G试验是检测1,3-β-D-葡聚糖的试验,采⽤的⽅法是动态显⾊法。

1,3-β-D-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种成分,⼴泛存在与各种真菌,只有当真菌进⼊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壁被感染,对于念珠菌⾎症⽽⾔,G试验检测是⾸选检查⽅法。

G试验检测⼀般先于临床症状平均4天,平均早于发热5天,是早期检测的重要⼿段。

G试验检测值<70 pg/ml定义为阴性,此时不建议抗真菌治疗,当检测值在70-95="" pg/ml时定义为灰区,此为观察期,应连续监测,当检测值="">95pg/ml定义为阳性,建议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治疗。

GM试验是检测半乳⽢露聚糖抗原的试验,采⽤的⽅法是酶免法。

半乳⽢露聚糖(GM)是曲霉细胞壁的⼀种成分,GM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曲霉菌感染的患者⾎液内存在GM.曲霉菌不⼊⾎,主要是侵袭⾎管壁,沿⾎管壁进⾏侵袭,进⼊⾎液。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嘿,伙计们!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很有趣的话题: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你们知道吗,这两个实验在医学界可是非常有名的,它们可是用来诊断很多疾病的哦!那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我们来说说G试验。

G试验是一种免疫学检测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检测人体是否感染了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这个病原体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菌毒素。

G试验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把一种叫做伽玛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的细菌毒素注射到人体内,然后观察人体的反应。

如果人体产生了抗体,那么说明这个人已经感染了这种细菌毒素。

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在打疫苗时一样,只是这次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强壮,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找到病原体,从而进行治疗。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GM实验。

GM实验是一种细胞学检测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检测人体是否患有某种特定的肿瘤。

这个肿瘤就是我们常说的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GM实验的原理也很简单,就是把一种叫做吉姆萨小体(Glycoprotein GM1)的物质提取出来,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这些物质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如果这些物质在细胞内大量聚集,那么说明这个人可能患有骨髓瘤。

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在做蛋糕时一样,只是这次不是为了让蛋糕变得更美味,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找到肿瘤细胞,从而进行治疗。

那么,G试验和GM实验有什么临床意义呢?其实,它们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医生确诊疾病。

通过G试验和GM实验,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患者是否感染了某种细菌毒素或者是否患有骨髓瘤。

这样一来,医生就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指导药物治疗。

G试验和GM实验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出哪种抗生素或者化疗药物对患者最有效。

这样一来,医生就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 评估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定期进行G试验和GM实验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在临床检验领域,G 试验和 GM 实验是两种常用于诊断真菌感染的重要检测方法。

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来说,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以及在临床上的意义至关重要。

G 试验,全称为 1,3-βD 葡聚糖检测试验。

1,3-βD 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但在细菌和病毒中含量极少。

当人体感染真菌后,真菌细胞壁的 1,3-βD 葡聚糖会释放进入血液或其他体液中。

通过特定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到这种物质的存在。

GM 实验,即半乳甘露聚糖检测试验。

半乳甘露聚糖是曲霉菌细胞壁的成分之一。

当机体感染曲霉菌后,半乳甘露聚糖会被释放到血液、脑脊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体液中,从而可以被检测到。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 G 试验和 GM 实验在检测原理上的区别。

G 试验主要是检测样本中 1,3-βD 葡聚糖的含量。

其检测方法通常基于鲎试剂的反应。

鲎试剂对 1,3-βD 葡聚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当样本中存在一定量的 1,3-βD 葡聚糖时,会引发鲎试剂的一系列反应,从而得出检测结果。

GM 实验则是通过检测样本中的半乳甘露聚糖抗原。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这些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出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的存在及含量。

在适用范围方面,G 试验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

它可以用于检测多种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含有 1,3-βD 葡聚糖的药物,如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可能会导致假阳性结果。

GM 实验主要用于曲霉菌感染的检测,尤其是侵袭性曲霉菌感染。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使用了某些抗生素、食用了某些含有半乳甘露聚糖的食物等,也可能会出现假阳性。

同时,某些免疫抑制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在检测样本方面,G 试验和 GM 实验都可以使用血液作为检测样本。

此外,GM 实验还可以使用脑脊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这两种试验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对于疑似真菌感染的患者,G 试验可以作为一种早期筛查的手段。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在医学检验领域,G 试验和 GM 实验是两种常用于诊断真菌感染的检测方法。

虽然它们都旨在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真菌感染,但在检测原理、适用范围、结果解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不同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 G 试验。

G 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

真菌细胞壁中的(1,3)βD葡聚糖在人体受到真菌感染后会释放进入血液及其他体液中。

检测方法通常是采集患者的血液、脑脊液、胸腔积液等体液样本,通过特定的试剂和仪器来测定其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

G 试验具有较广泛的检测范围,几乎能覆盖所有的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曲霉菌、镰刀菌、毛孢子菌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G 试验不能区分具体的真菌种类,也就是说,它只能告诉医生患者可能存在真菌感染,但无法明确是哪一种真菌导致的感染。

在临床应用中,G 试验对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对于那些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G 试验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潜在的真菌感染,从而尽早开始针对性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此外,G 试验还可用于监测真菌感染治疗的效果,如果治疗有效,患者体内(1,3)βD葡聚糖的含量会逐渐下降。

然而,G 试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某些情况可能会导致 G 试验出现假阳性结果,比如使用某些含有葡聚糖的血液制品(如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使用某些纤维素膜进行血液透析、手术中使用纱布等。

另外,一些细菌感染(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可能会引起G 试验结果的升高。

假阴性结果则可能出现在真菌感染的早期,真菌释放的(1,3)βD葡聚糖量还未达到检测阈值,或者患者感染的真菌细胞壁中(1,3)βD葡聚糖含量较低。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 GM 实验。

GM 实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这是曲霉菌细胞壁的一种特异性成分。

G实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实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实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实验)一、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发裂解物凝固,故称G实验。

二、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搜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五、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六、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点患者体内生长缓慢,致使实验呈假阳性。

八、建议:一、与GM实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二、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实验)一、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纳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固的水溶性的物质,是普遍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二、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搜集:(分离胶管或一般管)。

4、参考范围:≥为阳性。

五、标本搜集:血清标本。

六、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份有交叉反映: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育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实验、GM实验鉴定范围对照。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你们知道吗,这两个实验在医学领域可是非常有名的,它们就像是医生们的“魔法棒”,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疾病的根源,从而更好地治疗病人。

好了,废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吧!我们来说说G试验。

G试验,全名是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检测结核病的方法。

这个试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那时候医生们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有些人在接种牛痘后,竟然没有发病,反而还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免疫力。

于是,医生们开始研究这种免疫力是否可以用来预防结核病。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那就是利用牛痘病毒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力,然后再用结核菌素检测这种免疫力。

如果免疫力很强,那么即使接触到结核杆菌,人体也不会发病;反之,如果免疫力很弱,那么一旦接触到结核杆菌,人体就会发病。

接下来,我们说说GM实验。

GM实验,全名是卡介苗接种实验,也是一种检测结核病的方法。

这个实验的历史也很久远了,早在1882年,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就发现了一种叫做卡介苗的疫苗。

这种疫苗可以用来预防结核病,但是当时还没有找到一种好的方法来检测这种疫苗的效果。

直到20世纪初,一位叫Albert Calmette的法国医生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那就是用无细胞的牛肝提取物来检测卡介苗的效果。

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将提取物滴到患者的皮肤上,然后观察是否会出现红肿反应就可以了。

如果出现了红肿反应,那么说明患者体内有足够的抗体来抵抗结核杆菌;反之,则说明患者的免疫力较弱。

那么,G试验和GM实验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检测的对象不同。

G试验主要是检测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而GM实验主要是检测人体对卡介苗的免疫力。

它们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医生们找到疾病的根源,从而更好地治疗病人。

我们来说说G试验和GM实验的临床意义。

它们可以帮助医生们更准确地诊断结核病。

实用文库汇编之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实用文库汇编之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于椅上作品编号:785632589421G 101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实用文库汇编之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作者:于椅上作品编号:785632589421G 101 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

真菌感染诊断(G试验、GM试验)

真菌感染诊断(G试验、GM试验)

真菌感染诊断(G试验、GM试验)侵袭性肺真菌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基础疾病所掩盖,确诊通常需要侵入性的组织标本,而侵入性的操作过程常因患者的病情所限难以实施。

因此有较高的漏诊率。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都在开展非侵袭性实验室技术如G试验和GM试验,成为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之一,以提高真菌感染的阳性率。

但G试验、GM试验在诊断真菌感染中究竟有多大意义?两者有何区别?本文做一阐述。

一、什么是G试验、GM试验?1、G试验:又称1,3-β-D葡聚糖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

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GM试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glactomannan,GM),半乳甘露聚糖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的一种多糖,菌细胞壁表面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抗原,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检测。

二、两者在诊断真菌感染中的意义1.根据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断指南,真菌感染的诊断因素包括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组织病理学。

确诊疾病必须依赖组织病理等有创检查和操作,培养过程又需要一定时间,从而无形中增加了漏诊率,而新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包括G试验、GM试验以及对于真菌特异DNA的PCR技术,与临床征象、微生物培养,尤其是CT 扫描一起,为开始抢先治疗、监测疾病病程、评价治疗反应提供了更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其中G试验、GM试验连续2次阳性为有意义的检查结果。

2.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1,3-β-D葡聚糖,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

通过G试验检测1,3-β-D葡聚糖的含量能够及时反映真菌感染情况。

G试验适用于除隐球菌和接合菌(毛霉菌)外的所有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虽能测得包括曲霉和念珠菌在内的更多致病性真菌,且初步的临床研究显示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假阳性率较低,但它只能提示有无真菌侵袭性感染,并不能确定为何种真菌感染,这是此方法的缺陷。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精选文档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1 / 1。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之欧阳索引创编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之欧阳索引创编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欧阳家百(2021.03.07)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之欧阳治创编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之欧阳治创编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之欧阳史创编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之欧阳史创编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

G试验、GM试验定义、临床意义、监测结果影响因素及其区别

G试验、GM试验定义、临床意义、监测结果影响因素及其区别

G试验、GM试验定义、临床意义、监测结果影响因素及其区别G 试验和 GM 试验作为检测真菌抗原的非培养技术,已经成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指标之一,近年来,这两种标志物受到较大关注,是国内外侵袭性真菌病诊断研究的热点,并且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

本文就目前关于 G 试验和 GM 试验的临床应用区别总结如下。

定义G 试验:又称 1,3-β-D 葡聚糖试验,是检测真菌的细胞壁成分 1,3-β-D 葡聚糖,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

1,3-β-D 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 G 因子,活化的 G 因子又可使凝固酶原转化为凝固酶,通过旁路途径激活鲎试验,从而产生凝集反应,故称 G 试验。

GM 试验:是检测曲霉菌细胞壁上的一种多聚糖抗原(即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lactomannan,GM),半乳甘露聚糖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的一种多糖,在曲霉菌侵袭组织早期,曲霉菌细胞壁外层的 GM 可被释放入血,是最早释放的抗原,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检测。

GM 试验主要适用于侵袭性曲霉引起的感染。

临床意义G 试验方法具有快速、操作方法简单等特点,适用于隐球菌、接合菌(毛霉菌)以外的所有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念珠菌和曲霉菌引起的感染;G 试验虽能测得包括曲霉和念珠菌在内的更多致病性真菌,且初步的临床研究显示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假阳性率较低,但它只能提示有无真菌侵袭性感染,并不能确定为何种真菌感染,这是此方法的缺陷。

GM 试验主要针对于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可对血清、脑脊液、肺泡或支气管灌洗液进行检测。

据报道,有 2/3 的患者在其他诊断方法阳性之前 6 ~ 14d 即可检测到 GM。

另一方面,GM 的释放量与菌量成正比,可以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连续检测 GM 也可作为治疗疗效的监测;根据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断指南,其中 G 试验、GM 试验连续 2 次阳性为有意义的检查结果。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Word版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Word版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整理为word格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试验与GM试验的区别?
曲霉菌检测在血清学方面主要有血清曲霉特异性抗原(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简称GM试验,也是侵袭性曲霉病的早期诊断指标,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此外还有血清真菌特异性抗原(1,3-&#946;-D葡聚糖抗原)检测,简称BG试验,也能对临床常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作出早期判断,尤其是能很好地将念珠菌的定植与感染区分开。

这两种方法在欧美等国已被批准使用,但也各有一定的局限性,如GM试验只针对曲霉感染,对其它真菌检测无效,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受诸多因素影响。

而BG试验虽能测得包括曲霉和念珠菌在内的更多致病性真菌,初步的临床研究显示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不能检出接合菌和隐球菌,也不能鉴定具体菌属和菌种。

G试验因为针对真菌表面的3-&#946;-D葡聚糖抗原,而3-&#946;-D葡聚糖抗原为真菌所共有,所以G试验可用于区分真菌和细菌感染,但却无法用于具体种属的鉴定。

GM试验针对的是曲霉菌特异性抗原,且可用于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国外报道GM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但似乎还需更多实验证实。

GM试验其敏感性可达1ng/ml,ELISA检测血清中
半乳甘露聚糖用于诊断曲霉具有良好的灵敏度(64.5%-100%)和特异度(80%-98.7%),可以用于曲霉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的监测。

而且阳性结果出现在临床症状或影像学特征之前。

该试验还可以检测肺泡灌洗液和尿液标本,是目前国际上一致认可的一项侵袭性曲霉菌病的诊断方法。

其缺点是某些药物和食物可以导致假阳性,假阳性率可以高达18%。

因此半乳甘露聚糖常为一过性,建议对于高危人群应进行动态监测,每周采集标本两次监测。

1,3-&#946;-D葡聚糖试验:又称为G试验,可用于对系统性真菌病的诊断筛查,该方法敏感性可达
1pg/ml,特异性高,研究显示1,3-&#946;-D葡聚糖对真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100%和74-100%,缺陷在于容易引起假阳性,而且无法区分真菌种类。

1,3-&#946;-D葡聚糖是除了结合菌属外所有真菌(包括念珠菌属、曲霉菌属、镰孢菌属、酵母菌、毛孢子菌属、支顶孢属等)细胞壁的特有成份,而原核生物、病毒和人类细胞壁缺乏此多糖。

因此,如果在血液或其他无菌体液中检测到1,3-&#946;-D葡聚糖,就将可能提示真菌感染的存在。

1,3-&#946;-D葡聚糖已经成为真菌感染的有效标帜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