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期末论文
近代史论文《松花江上》(共5则)
近代史论文《松花江上》(共5则)第一篇:近代史论文《松花江上》《松花江上》的九一八事变我的家乡在西安,现在又在哈尔滨上学,所以我想讲讲近代时在我的家乡跟哈尔滨有关的一些事。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首悲怆、凝重的著名歌曲,当年在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东北人民中,唱得让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
而对于我,这首歌我第一次知道是我的小学老师教给我们的,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首风靡全国、流传不衰的歌曲是为何被传唱,也一直以为这是东北人民写的歌,后来才知道它竟然是从张寒晖先生在西安回坊所做并从西安回坊传向全国的。
说起这首歌,先说说导致它传唱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趁中国内乱之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事变拉开了日本侵略的序幕,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遭受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极其残酷的蹂躏和摧残,身陷水深火热之中。
谈到九一八事变,众所周知是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但是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说起时说不能怪蒋介石,其实是张学良为了保全中国放弃了东北,想等国内安定后再夺回来,未曾想到日本人胃口很大占领了东北还想要华北。
课后我查了一些资料确实是有这样的说法,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不抵抗”完全是张学良下的令,而与身处长江中“永绥”军舰上、不知道日军已在沈阳动手的蒋介石彻底无关。
1931年“九·一八事变”,驻扎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
当时,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
而事前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驻守部队并未做出激烈反击。
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铁汉的620团未及时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卫抵抗,最后突围撤走。
由于执行不抵抗命令,北大营逾万名守军被只有500多人的日军击溃。
张学良在事件爆发后离开奉天,带领属下转移到锦州。
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
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直到抗日战争前,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条约结束。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篇一《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晚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格局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
关键字:晚清政治经济外交格局变化影响一、晚清社会的政治(一)北京政变发生,清朝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谕令其弟恭亲王奕诉留在北京,与联军议和。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诏由6岁的儿了载淳继位,并以肃顺、端华等八人辅政。
八大臣秉政完全把留守北京的奕诉排除在外,又不许权利欲极强的载淳生母—慈禧太后干预政事,这就使得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激化起来。
慈禧太后拉拢东太后慈安,暗中联络在京的奕诉为后援准备发动政变。
奕诉是咸丰帝异母弟,道光时期就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咸丰初年遭到罢斥,他和咸丰帝的矛盾很深。
留在北京议和期问,奕诉通过签订《北京条约》和处理一系列善后事宜,笼络了留守京城的王公大臣和一批统兵大员,树立了白己的威信。
1861年秋,奕诉借奔丧之际与两宫太后密谋政变,随后回到京城布置一切。
11月2日,政变发生。
载垣、端华、肃顺等被处死,其他人被充军或被革职。
这次事变被称为“北京政变”。
北京政变作为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清朝封建买办势力相勾结的开始。
政变发生后,清政府对外公然宣布“借师助剿”,借助外国武力镇压太平天国;对内则调整了与曾国藩集团等汉族地主的关系,继续执行重用汉族地主的政策,加强其统治。
政变后,清政府提拔蒙古血统的著名理学家楼仁,先任都察院左都御使,再升为大学士。
还提拔了李棠阶,出任都察院的都御使和军机大臣。
在地方行政方面,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人,并赋予适当的权力。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篇1摘要:众所周知,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的戊戌变法等。
然而,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关键字:爱国;救世;危机;新潮;出路正文:1840年,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序幕亦从此拉开,中国也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猛然被对世界打开,众多的外国资本蜂拥而至,同时这也引起了国内封建集团的极力抵触,外国资本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
一、林则徐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林则徐经世派主要是提倡经世致用的主张,清朝统治的衰落和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迫使他们去反思造成社会危机的原因,探求挽救衰世的办法,开始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禁烟不禁商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近代史通用小论文范文怎么写
近代史通用小论文范文怎么写中国近代史研究经过二十世纪的风雨历程,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学领域里一门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学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小论文范文篇一《近代史小论文》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和国土的大门,是中国历史性的变化,也是中国觉醒的时候,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泱泱大国,曾几繁荣,却敌不过洋炮的轰击!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
鸦片战争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由于内部斗争,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
7月,湘军冲入天京城内,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失败了。
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
10月下旬,清政府又签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
清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但是,清政府急忙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定不平等条约。
至此,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定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19世纪末,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德、日、意、奥等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在革命的领导下,革命军英勇奋斗,所向披靡。
辛亥革命的胜利后革命党人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国近代史相关论文
中国近代史相关论文中国近现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相关论文篇一《浅谈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摘要: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选择的道路、革命策略决定了他的立场、成就和历史功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命运。
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的归宿只能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使中国这个备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关键词:近代中国历史命运革命策略社会主义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从鸦片战争开始,就由其性质决定了,那就是要反帝反封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和富强。
对此,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似乎都没有异议。
尽管他们都怀抱着这样的理想,但基于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所选择实现理想的道路、方法和谋略也是大大不同。
1、不同的救国道路林则徐在封建皇帝的支持下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又在失去封建皇帝支持的情况下无奈承认其失败。
洪秀全则继承了林则徐反对帝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以其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宣告了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阶级是不甘于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命运的。
但不同于林则徐的是,洪秀全完全和封建皇帝站在了对立面,在反对封建皇帝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洪秀全和他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既反帝又反封的革命,对以后的革命开启了极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
孙中山就称自己为洪秀全第二。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在方式方法上、在谋略方略上也很明显受到过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影响。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其反帝反封建的目标错了,而是其用来反帝反封建的路线、方法、谋略方略还不能够把这一历史任务更加彻底、全面地完成。
而从戊戌变法开始,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所进行的维新、变法,在反帝反封建这两个方面都显得畏首畏尾得多,甚至中国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也是反封建有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敢明确反帝的目标。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13篇)
近代史论文1000字范文(13篇)写作思路:以近代史作为框架,选择其中比较知名的事件进行书写,最后总结中国人,绝不允许“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的菊面出现!正文:1840年,_战争爆发,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束,中国的屈辱历史也随之开始,这,便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布不堪回首的侵略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我们应该做的,不仅仅是面对一堆悲惨的数据愤怒的大声嚷嚷几声就算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更应该冷静的分析这段历史,然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中国近代史可以简单的以1919作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众所周知,_战争以后,英国强迫清政府同它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Y个不平等条约。
割地,赔款,甚至连关税都要同英国商量,曾经的天朝上国此时不得不对船坚炮利的英国言听计从。
即便如此,英国,美G等资本主义国家仍是贪得无厌,它们又通过南京条约副约,虎门条约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以方便它们更好的在中国进行搜刮和侵略。
美G无耻的将所谓“扩大各_益”的功劳归功于自己,而法国则用《黄埔条约》将传教士的坟地都搬到了中国,更可悲的是,为他们守墓的,居然还是我们中国人。
和平的日子没过几年,资本主义列强又开始蠢蠢欲动。
英法急欲通过“修约”来扩大他们在华的侵略范围,而不巧的是,他们的无理要求被中国的皇帝拒绝了。
而他们,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_战争。
_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绝不仅仅是烧毁了一座圆明园那么简单。
天津条约使的他们的魔爪伸向中国内地,而北京条约则使大批中国人被当作“猪仔”贩卖出国。
与此同时,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久的俄国也趁火打劫,强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每每想到俄国的版图,笔者的心都不禁一颤,那是多么巨大的数字啊!可是,那些数字,本来有很多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在资本主义列强无耻侵略的同时,中国人也开始有所觉醒,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外国侵略者的打击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促进作用仍不可磨灭!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倭国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G。
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3000字)
在抗战历史中反省院系:外语系班级:14商英2班姓名:***学号:************目录一、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内战的漫长道路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2、中国近代史的里程碑——辛亥革命3、关于好与坏的诠释二、抗日战争——中国无法忘记的伤痛1、从分叉路口走到统一的道路上2、沉重的八年抗战,团结的八年日子三、反思与启示一、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内战的漫长道路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1840年,中国的宿命在这年彻底改变。
在它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迅猛,而西方殖民主义也向我们这个所谓的天朝上国伸出了魔爪。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战争,革命,起义,多少大清皇朝始料不及的大事件都是在此期间爆发,而这些战争带来的更多的是对中华民族自身权益的侵害。
尽管有部分人民群众、爱国官员还有后来的义和团对西方列强做出反抗,也有著名的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来表示红果人民抵御外敌的决心,但是清皇朝的懦弱无能终究还是让天朝上国变成了洋人手中的玩偶。
2、中国近代史的里程碑——辛亥革命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到后来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西方殖民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不仅仅是经济掠夺和军事侵略,还有对大清皇朝以及其百姓的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
然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愤然地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也便是辛亥革命,这次革命是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它让中国掀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让封建帝制走到了日薄西山之处。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 [1]“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大学近代史论文范文
大学近代史论文范文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大学近代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近代史论文范文篇一《浅谈中国近现代史》摘要: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我们中国人民最不能忘记这一段历史,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
关键字:近现代史;屈辱;战争;历史使命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舞台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更是一部富民强国的探索史。
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国力所限,中国的百年外交史几乎变成了一部订约、修约的屈辱史,而不平等条约也成为国人心中的一根刺。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多次遭到列强的侵略,而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抗争,书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争之歌。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价值,提出了人的个性解放问题;新中国的成立更是把探索推上了轨道。
救亡唤起启蒙,启蒙为了救亡,民主与科学精神贯穿各个方面,影响整个时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大学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范文
大学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范文中国近代史经过了二十世纪的风雨历程,已经发展成为大学教学课程中一门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学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篇一:《浅析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社会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他一方面推行洋务运动,图谋富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起步,备受当时国内的关注,名噪一时。
另一方面,他效忠清王朝,代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贯坚持妥协政策,对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而成为中国近代的一大卖国贼。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时代的悲剧一、李鸿章的发迹李鸿章(1823—1901)晚清重臣,洋务派地方代表。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38年,年幼的李鸿章随父李文安入京,拜殿试进士曾国藩为师,九年以后,他殿试高中钦点翰林。
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他由文臣而至六部拜卿相的仕途被打乱了,历史却另外安排了他的发迹之路。
1853年4月同乡刑部侍郎吕贤基上书咸丰帝自请回乡编练团勇,以靖国难,邀李鸿章协办。
李鸿章从此走上了从军旅生涯中谋进身之阶的道路。
1856年怀才不遇的他改投恩师曾国藩湘军大营,迈出了人生辉煌的第一步。
在曾国藩的精心培育和教诲下,李鸿章稳健持重,老成世故。
1861年,为兼顾东南,保有上海这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实现东西夹击江浙太平军的战略意图,曾国藩派李鸿章渡江北上入淮,编练淮军。
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华尔组建的洋枪队守上海,不久攻陷苏州、常州。
在平息东南太平军中战功显赫,升任江西巡抚。
1865年署任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由曾国藩推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在汉族官僚势力三大核心人物中,曾国藩无意权柄、离位又早逝;左宗棠经营西北,苦于国难,到处消防救火,湘军被遣散,远戍边疆而势微。
唯李鸿章淮军一支独大,成为大清的擎天支柱、国之藩篱。
大学近代史结课论文参考
大学近代史结课论文参考近代史论文范文一:大学中国近代史结课论文从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洋务运动在中国呼风唤雨,风光一时。
但是,在李鸿章等人轰轰烈烈地搞了三十多年“洋务”之后,在北洋水师已经建成当时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之后,中国还是在甲午海战中败于日本,不得不再次签订屈辱条约,割地赔款。
甲午海战失败及随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真正强大。
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在内外交困下所采取的一种自保性质的改革。
时,外有列强环伺,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在这种情况下,清廷的一部分当权官僚决定首先把“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镇压下去,而后再设法抵御被认为是“肢体之患”的外国侵略。
为此,他们开始实行所谓的“自强新政”,主要内容就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一方面企图通过与西方搞好关系,以争取军事支援,另一方面也想通过此举实现中国的工业化,最终达到“自强”的目的。
这些想法当然是不错的,可是,一开始,洋务运动就在体制和技术之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按照张之洞的说法,洋务运动之学习西方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即坚持大清帝国的整个体制和意识形态不变,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学习他们船坚炮利的一面。
岂不知,“体”和“用”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可分离的。
正如严复所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未闻有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严复的意思很明显,如果中国的整个体制和意识形态不变,仅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于“自强”无补,正如将马腿强行移到牛身上一样,两者因不配套而互相扞格,双双失效。
洋务运动的失败最终证实了严复的判断,“体”、“用”之间的严重脱节可以说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以它的失败告诉后人,没有体制变革的足够配合,单纯的技术变革和实业发展是走不远的。
洋务运动的另一个脱节之处是:洋务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变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强”,这本身没有错误。
中国近代史论文参考
中国近代史论文参考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史被纳入到整个世界近代史范畴中。
如何解读这样的中国近代史,不同的模式体现着不同的立场和想象。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论文参考篇一《浅谈戊戌思潮》摘要:在19世纪末兴起的戊戌思潮,以传播资产阶级学说,抨击封建专制,探索救国真理为标志,以冲击封建主义文化思想体系为基本流向,与19世纪中叶以来逐渐形成的爱国进步思潮汇合在一起,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主潮流。
关键词:社会思潮;社会变革一、戊戌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进入19世纪90年代,内忧日甚,外患日迫。
人们对西方的认识和对自身的反省变得日益自觉。
伴随新的阶级力量的成长,一种新的政治思想潮流也正在积聚。
甲午战争的失败引起了朝野的剧烈震动,集三十五年洋务努力之精华的北洋海军毁于一旦,同时,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国家全面瓜分的危险。
如果说种族上"夷夏之大防"的观念在40年代即已动摇的话,那么文化上的"中西之大防"的观念在90年代也开始坍塌。
这时期,严复介绍西方哲学、政治学的一系列译著犹如一剂救世良方,使国人看到了希望并产生了以之为借鉴改革中国政治体制和其它各项制度的愿望。
在这种形势下,维新变法的思想终于汇合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并且迅速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政治改革运动。
二、戊戌思潮的具体内容政治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思想家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下,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樊篱,开始把思维触角延伸到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领域,他们倡导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严复不但把开设议院作为刷新政治的关键,而且视为国家经济复兴和民族道德进步的良策。
在光绪帝的支持下,维新派发动"百日维新",力图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但是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击下失败。
思想上,维新志士运用民权理论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等级观念严加批判,他们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为武器,批判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摘要本篇文章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探讨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和变革。
首先,文章回顾了中国近代史,包括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外国侵略,以及辛亥革命带来的政治改革。
接着,文章分析了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
然后,文章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最后,文章总结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展望了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
引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对中国社会和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变革。
一、中国近代史的回顾1. 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革。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与外国进行接触和贸易,但同时也引起了外国势力的侵略和控制。
洋务运动的兴起带来了一些现代化的变革,但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更加削弱了中国政府的权威。
2. 辛亥革命带来的政治改革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制度的终结和共和制度的建立。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然而,尽管政治改革开创了新的时代,但中国社会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贫困、民族问题和外国势力的干涉。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变革。
中国经历了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权力争夺,以及不同思想和派别之间的斗争。
经济上,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和商业企业。
三、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和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中华民国推翻北洋政府。
国共合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联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过程中,文、理科学生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这就需要教师认清专业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因材施教,同时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尝试必要的教学改革,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范文:邓小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全文如下:【内容摘要】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其中有曲折也有成就。
其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一员,邓小平同志指挥参与了多场关键性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而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通过不断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历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等重要时期,使中国人民在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有了坚实的一步。
本文将深入剖析邓小平同志以及邓小平理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我们今后如何更好的去发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理论成果,来面对当今国际社会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民族复兴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启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书写了不朽的民族赞歌。
在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揭开了中华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虽然经历了之后的波折,但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各项工作又恢复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经过改革开放,中国更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飞速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而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在这些党的重要发展历程中,都少不了一个人的参与,他就是——邓小平。
1 邓小平生平简介(1904 ——1997)邓小平原名邓先圣,生于1904年8月22日,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邓村人。
1911年接受私塾教育并进入新式小学读书,学名邓希贤。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中国的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篇一《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和历史论文论文》提要:关于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近几年已有多篇文章加以论述,只是对其内涵、性质及思潮与流派的界定,仍颇有歧义。
本文除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外,还将对这一思潮的流变过程、各时期特点及其复杂的历史作用进行一些分析,以就正于海内方家。
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一、近代史上的两种文化保守主义近代以降,面对飘洋东来、以新型工业资本社会形态为背景的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挑战,中国本土文化能否继续延展其几千年来不绝的生命,曾是思想界长期纷纭不决的一大公案。
文化保守主义便是在这场争论中对此始终持肯定态度,并身体力行地为重塑传统文化的现代精魂而呐喊的一种社会思潮或学术流派。
说到保守主义,人们总不免将落后、守旧的贬义与之联系在一起。
这种看法,固然有其一定的依据,但是决不全面。
因为它还常常用来指对于社会事物的变迁更倾向于保持其延续性和渐进性,以力求稳健的某种观念或意识。
本文所讨论的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主要便是依据这一含义界定的。
在关于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讨论中,有人认为这一思潮在我国发端于十九世纪末康有为的今文经学及其建立孔教之说,[1]也有的将其上溯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观,[2]甚至还有把近代早期的封建正统派直到“五四”以后的新儒家同作为“文化传统主义”思想脉络在各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加以综论的。
[3]这些不同的说法,表明各家对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界定标准尚存在着分歧。
因此,在讨论中国近代的文化保守主义之前,自应先对其略作说明。
我们认为,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近代”两字,按照我国学术界的通常用法,一般包含着两层涵义:一是时段概念,即指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或1949年建国的这一历史阶段;一是社会形态概念,即指封建社会结构遭破坏而进人资本主义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大学近代史历史论文
大学近代史历史论文中国近代史分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近代史历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近代史历史论文篇一《从洋务运动看当今的改革开放》摘要:洋务运动的兴起与改革开放的实施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从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囚来分析今天中国现行的改革开放,可以得出经济改革要取得成功必然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结论。
重温历史,总结经验,可以给我国现今的改革开放提供许多有益的历史启示。
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都是政府自上而下发起的的改革,但洋务运动成效不大,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却成果显著。
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异同?本文将对二者加以比较,总结规律并得出结论: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关键词:洋务运动;改革开放;以史为鉴;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文化要求得到极大满足的今天,我们在继续大步向前发展的同时,应当回顾历史,从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本文要探讨的话题,就是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这两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引起过世人瞩目的大事件。
一、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19世纪60年代初,“内忧外患”的清朝统治者受到来自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双重威胁,清政府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在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富强起来,以适应当前世界和国内形势。
在变落后为先进、变贫弱为富强的变革思潮的历史背景之下,注定了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仅仅是为了拯救清王朝,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而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
1976年10月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的错误,彻底扭转由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范文
近代史纲要期末论⽂范⽂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学⽣学习的必修课,对于⾮历史专业的学⽣来说,学习这门课程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了解中国的国情。
下⾯是店铺给⼤家推荐的近代史纲要期末论⽂范⽂,希望⼤家喜欢! 近代史纲要期末论⽂范⽂篇⼀ 《晚清维新思想家的经济新闻主张》 摘要:思想家们忧国忧民,顺应时势,呼吁兴办综合类⽇报和专门商报,重视经济新闻的传播、译栽外国经济新闻和兴办外⽂报刊,强调经济新闻时发展民族⼯商业和富国强兵的突出作⽤。
关键词:晚清 维新思想家 经济新闻主张 ⼀、关于综合类⽇报的经济新闻主张 鸦⽚战争后,外国⼈陆续在中国的⾹港和上海等地创办了为数众多的近代新式中外⽂报刊,⽽中国⼈⾃办的不仅数量少,⽽且⽣存艰难,旋办旋停。
甲午战争之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和战后的维新派⼈⼠对民族报业的前景忧⼼忡忡,⼤声疾呼,把发展近代新式报刊的意义上升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度。
他们最初提出的办报主张较多涉及的是综合类的⽇报。
1875年,在⾹港主持中⽂《循环⽇报》的王韬发表了《论⽇报渐⾏于中⼟》,介绍了外国⼈在华办报情况,并以欣喜的⼼情对刚刚在中国⼟地上萌⽣的民族近代新式报刊予以充分肯定。
1878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虽然他所论证的兴办新式报刊的好处(“知地⽅之机宜”、“知诉讼之曲直”、“辅教化之不及”)同经济信息并不直接相关,但若真正付诸实施还是会对国计民⽣产⽣积极的间接影响。
早年先后就读于⾹港、英国并回到⾹港担任律师的何启,在其《新政论议》中⽐较全⾯地阐述了兴办综合类新式⽇报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
他说:“⽇报之设,上则裨于军国,下则益于编氓”,“若⽇报⼀⾏,则民之识见必加数倍,民之志量必⾼数筹;以此愈进愈深,愈求愈上,吾知其必⽆⽌境也。
”也就是说,办报带来便捷信息,使社会的⽅⽅⾯⾯都可以受益。
经济⽣活的各⽅⾯信息,⼈们在⽇报上尽可以详尽地了解。
包括“物价之⾏情,市道之旺弱。
近现代史论文三篇
近现代史论文三篇论文是毕业的关键,以下风林网络论文栏目小编为您整理近现代史论文三篇,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风林网络查看。
分析抗战时期“贷金制度”全面抗战时期,贷金制度在资助流亡学生完成学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依靠贷金完成学业,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增强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为抗战的胜利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学术界关于贷金制的研究大都是关于这一事件本身,而对于“贷金制度”其制度方面缺少研究,本文从贷金制的制度层面,对其制定的原因和实行的始末做一梳理,以期补充贷金制方面的研究。
一、贷金制度实行的原因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相继攻占了中国华北的大部分领土。
日本对占领地区采取了野蛮的掠夺政策,侵占学校和学生宿舍,掠夺学校的设备、器材等物资。
许多学校被迫迁移,学生也流离失所,大多数学生逃亡到抗战的大后方——西南各省;也有一部分学生在中共抗日政策宣传影响下,来到陕北的抗日军政大学等学校继续接受学习。
流亡到国统区的学生,由于失去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境,因而也就无法继续上学了。
这一大批流亡学生,一方面与父母失散,由于年龄相对较小,无法就业,因而没有经济来源,不但没有资金继续上学,甚至连维持自身的生计也成了问题;另一方面,无法参军到抗战的最前线。
面对数量众多的流亡学生,国民政府一时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和国民政府的一筹莫展相比,共产党在争取青年学生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各根据地制定了明确的政策来安排到边区学习和工作的青年学生。
共产党的政策吸引了平津等沦陷区的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来到陕北抗日根据地,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则是接收青年学生的主要地方。
面对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奔向中共的怀抱,国民党政府一时心急如焚。
为了争取这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更是为了争取民心,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王世杰接受任务通盘筹划。
然而,面对如此困境,知识分子出身的王世杰也无计可施。
大学近代史论文范文
大学近代史论文范文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大学近代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近代史论文范文篇一《浅谈中国近现代史》摘要: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我们中国人民最不能忘记这一段历史,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
关键字:近现代史;屈辱;战争;历史使命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舞台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更是一部富民强国的探索史。
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国力所限,中国的百年外交史几乎变成了一部订约、修约的屈辱史,而不平等条约也成为国人心中的一根刺。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多次遭到列强的侵略,而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抗争,书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争之歌。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价值,提出了人的个性解放问题;新中国的成立更是把探索推上了轨道。
救亡唤起启蒙,启蒙为了救亡,民主与科学精神贯穿各个方面,影响整个时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5篇范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关于如何看待弱小国家和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指导教师:班级:姓名:从接触中国近现代历史开始,我就一直被灌输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
学了一学期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思考,现记录下来,权作心得。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一、落后一定就要挨打?严复《天演论》中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实质是以自然科学模型来解释社会科学。
我觉得这个很可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有其特点,真理从来都是有条件的,自然科学的真理未必就可以套用到社会科学上。
再说了,到底什么是落后?是文化落后?意识形态落后?抑或是经济落后?我看大明汉族再怎么闭关怎么落后都比女真族先进,怎么一样挨打?落后就一定要挨打吗?我看未必,落后是相对的。
英国相比于我们先进,但相比于美国就落后,怎么先进的美国没有去打落后的英国?二、关于永不称霸如果按照“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那么先进的话就要打人了?那是否意味着中国就可以随意欺负周边落后小国?肯定不行,而且中国承诺过,“永不称霸。
”但要我说,这个承诺就是一张白纸。
如果中国的国际地位达到足够称霸的高度,称不称霸都是一样的,不称霸一样对别国具有威慑力,一样能达到称霸的目的。
现在的情况是,国人开始幻想性地口头称霸。
可能是近现代被欺负惯了,老想欺负别人。
经济发展稍微取得一点成绩就开始沾沾自喜,“泱泱大国”之类的词语充斥着各类媒体,但实际上我们的国民素质还配不上“泱泱大国”这四个字。
更要命的是,因为我们的快速发展加上体制上的原因,中国已成为众矢之的,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不断地被抛出,在国际舞台上也遇到了种种新的麻烦,发展依然高速但阻力也是空前。
我想,这与国民的称霸心理有很大关系,而这种隐性的称霸思想根源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年级2014 级学院软件学院专业软件工程学号********姓名瞿璇再议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摘要:辛亥革命已过去了一百年。
一百年前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大不一样。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一百年前进行革命和改造中国的奋斗,自有其特殊情况,我们自然不可否认其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但我今天要谈的不单是对辛亥革命的一味赞扬,否定先驱者的牺牲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作用,而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辛亥革命重新解读。
关键词:辛亥革命;性质;意义;历史影响从客观上来说,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皇权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从主观上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其影响不仅在国内极为深远,而且在亚、非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有程度不等的传播。
不可否认,辛亥革命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是,历史不仅有积极意义,更需要被客观的面对和评价。
比方说,辛亥革命在废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上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且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后来的军阀割据。
具体内容如下:一、辛亥革命的性质1.共和制与君主制的较量从君主制走向共和制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种较量集中在革命派与清政府之间进行,也曾经在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过,同时亦在革命派内部和保皇派内部上演过。
虽然对当时的仁人志士而言,君主制与共和制是一个两难的抉择,但是,孙中山等人最终选择了共和制,并以此为旗帜,与清政府及一切拥护君主制的思想和行为搏斗,终于取得了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的成就。
结束中国数千年的君主制传统,开创共和制的新局面,是这场革命所取得的最显著成绩。
2.资产阶级革命章开沅认为,判断一次革命的性质,不能仅仅根据领导这次革命的党派团体的宣言和领袖人物的主观愿望,更重要的还是必须认真考察其主要的社会实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主要社会效果。
比较而言,阶级分析法成为辛亥革命性质研究中的一柄利器。
虽然孙中山往往以全体“国民”的名义宣传革命纲领,号召人民;但是此一全民性革命并不能完全取代其阶级性,依照章开沅先生的说法来看,资产阶级革命无疑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标签。
二、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消亡有一定的必然性君主专制在中国存在长达两千多之久。
前期其能适应社会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后期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 其腐朽性进一步突出地表现出来, 外不能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 内不能处理好复杂的国内局势, 而且其存在的条件也逐渐丧失。
首先,经济基础不断遭到破坏:鸦片战争以后,农业和手工业现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面对西方廉价商品倾销时已显得力不从心。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作用, 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其次,阶级基础逐渐缩小和离心。
时人记述:“已命端方, 复起岑春煊, 又寄谕滇督李经羲援川, 李以不能离滇辞;旋又寄谕陕抚钱能训援川,钱以栈道不便行军辞;又谕粤张鸣岐分兵援川, 张以粤乱方棘辞。
”说明当时官僚体系已经动摇,清君主的权威已不能正常施行。
最后,思想基础不断遭受冲击而动摇。
鸦片战争以后,知识分子在不断寻找拯救中国的道路上,他们发现中国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体制问题;一面是儒家礼教遭到冲击,一面是中国皇帝所宣扬的“君权神授”、“万世一系”思想不断遭到质疑,清政府的多次战败、割地赔款、咸丰皇帝懦弱出逃等事件更是大大冲击群众思想。
2.清朝统治者也为君主专制制度的废除做出的“贡献”清末中国开始执行新政,朝廷派员出国学习就是有力的证明。
张海鹏先生主笔的《20 世纪的中国·政坛风云卷》就认为:新政的“某些措施已经触动了清朝统治的根本, 如在政治上宣布预备立宪, 在中央设资政院, 在各省设咨议局, 扩大了民意表达。
”武昌起义爆发前, 君主专制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三、辛亥革命的后续与失败1.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首先,辛亥革命进一步刺激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辛亥革命之前, 由于中央集权的削弱, 地方势力已经形成, 并且其权力有不断扩大之势。
其后,从武昌起义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各地先后称都的有一百几十个。
有的一省有好几个,这大大刺激了地方势力野心膨胀, 并各自为政, 俨然“独立王国”。
其次, 辛亥革命后新的统一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且时间短暂。
辛亥革命后, 尽管南北妥协, 建立了统一的政府, 但其中矛盾重重。
孙中山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不无感慨地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 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 为毒之烈, 较前尤甚。
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
”最后, 后来的一些军阀是在辛亥革命中成长起来的。
人们熟知的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军阀就是如此,再如旧桂系陆荣廷, 由于辛亥革命后广西地处边陲, 交通闭塞, 革命影响有限, 陆成为事实上的统治者;又如粤军阀龙济光。
此外, 还有云南的唐继尧、山西的阎锡山等等。
辛亥革命后, 袁世凯当政期间, 成长起来的军阀就更多, 如四川军阀、湘系军阀等等。
2.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三个月便夭折了。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一武力压迫革命派,并命其党羽联名通电,宣城“若国民会议竟采用共和政体,吾人唯当奋力战斗,至死不承认次政体”。
在革命高潮中附从革命的立宪派、旧官僚等则从内部施加压力,力主袁世凯上台,以便早日结束革命。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表示只要清朝皇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
结果,袁世凯不肯离开北京老巢,指使部下在北京发动“兵变”,西方列强也调兵进京配合,迫使革命派让步,革命派无奈也只能再次妥协。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随后,临时参议院决定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四、辛亥革命在当前时代下的意义1.从个人角度看章开沅先生在接受“辛亥革命需探索上下三百年”采访时的回答让我记忆深刻,他说:“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历史的叙述者。
我们有所追求,但是好像离理想太远了,中国人的政治参与度,以及我们的国民心态,甚至包括我们的精神面貌当然有进步了。
现在至少老百姓在维权这一点,已经进步了不知道多少倍,而且用法律来维权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向。
但是总体上来讲,还差的很远,特别是在个人意识上,我认为变化是很不够的。
”要想真正从辛亥革命中提升个人,不是单单知道这样一件冷冰冰的事件的来龙去脉,知道的再细致、理解的再透彻、分析的再理性,都不如真真切切用心去感受一下当时的历史情况。
我们赞美孙中山先生,不仅仅因为他在特殊的历史事件段里为中国的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当时那样的时期,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要想根据当时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总结并发展出三民主义,并且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同样,我们对辛亥革命的理解,不单单停留在当时的历史阶段,还要看它对日后的影响;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不单单局限在中国大陆,也要涉及台湾甚至其他国家。
2.把辛亥革命放在长远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有三次腾飞,辛亥革命算第一次腾飞,辛亥革命的影响不是短期能够突出的,总要经过一些事件。
它当时的任务就是解决帝制,建立共和。
当然三纲五常没有最后消灭,也就是为什么后面出现了五四运动。
当然辛亥革命也为日后中国的发展做好了铺垫,日后新中国怎么一步一步的走过来。
辛亥革命本身肯定也不是完美的,没有一个历史改革或者革命是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因为历史是曲折的,这也就引申了中国日后的发展。
再往后,就是1949年的变化,这次是全民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制度根本的变化,章开沅先生感慨道:“作为过来人,我们最欣赏的还是工农的翻身,尽管这个问题没有全部解决,但是至少当时一个政策体现上,以及他们的地位,他们的思想面貌等等,实际上工人比农民更好一点。
1949年是根本上的独立。
从民权来讲,工农的解放还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
另外就是我们也曾有过辉煌,比如改革开放,邓小平的英明,作为草根一分子来讲,我感觉是第三次解放。
我们现在正在争取第四次解放。
”3.把辛亥革命放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在辛亥革命的直接影响下, 1912 年,旅居中国的越南侨民组织了越南独立党,提出了民族解放和建立独立共和国的主张。
1913 年,受到辛亥革命的鼓舞,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等地的侨民建立了民族协会和群众大会。
朝鲜、菲律宾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了新的发展。
辛亥革命不仅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在革命运动中也有相当多的国际力量的加入,如作为孙中山朋友的日本人的参与。
这些人的社会身份的多样化和作为其指导思想的“大亚洲主义”的复杂性,也告诉我们研究辛亥革命需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人类历史的进阶,在不断向前进的过程中,却是“两点之间,曲线最短”。
熊培云说过“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想来社会变革也是如此吧。
是的,它发展得十分缓慢,甚至是以一种螺旋上升的形式,但是不经历循环往复不断摸索的过程,又怎么能实现最后里程碑式的飞跃呢。
参考资料:[1]章开沅.就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答台北学者[J].近代史研究,1983( 2) .[2]章开沅.国内外辛亥革命史研究综览[M].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社,1991.[3]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 .[4]史晓风.恽毓鼎澄斋日记:第二册[ 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4 .[5]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6]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国父全集:第4 册[ M] .台北: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73.[7]《中国近代史纲要》教科书[8]《章开沅:辛亥革命需探索上下三百年》采访稿[9]丁健《辛亥革命再思考》[10]彭剑《从政体转型角度看辛亥革命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