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总论共85页
总论
3. 膨胀度的测定 含有黏液、果胶、树脂等成分的药材。 含有黏液、果胶、树脂等成分的药材。 4. 酸败度 含油脂的种子类药材。 含油脂的种子类药材。 5. 色度检查
6. 有害物质检查 (1)残留农药 ) (2)黄曲霉毒素 ) 铬等) (3)重金属(铅、汞、镉、铜、铬等) )重金属( (4)砷盐 )
二、各类中药的采收原则 1. 植物药类 根及根茎类—秋 冬及春初。 根及根茎类 秋、冬及春初。 茎木类—秋 冬两季。 茎木类 秋、冬两季。 皮类—春末夏初。 皮类 春末夏初。 春末夏初 花类—花蕾期、花初开及花盛开时。 花类 花蕾期、花初开及花盛开时。 花蕾期 果实种子类—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 果实种子类 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 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 全草类—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 全草类 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 植株充分生长
一、中药鉴定的法定依据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二、取样 所取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和均匀性。 所取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和均匀性。
1. 抽取样品数目的原则: 抽取样品数目的原则: 1) 药材总包件数目在 药材总包件数目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 件以下的,取样 件 件以下的 2) 100-1000件,按5%取样 - 件 %取样. 3) 超过 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 件的,超过部分按 %取样. 件的 4) 不足 件的,逐件取样. 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件的 5) 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2. 抽取样品数量的原则: 抽取样品数量的原则: • 一般药材100-500g。 - 。 一般药材 • • 粉末状药材25g。 。 粉末状药材 贵重药材5- 。 贵重药材 -10g。
中药鉴定学总论1_PPT幻灯片
金钱草 (报春花科过路黄)
广东金钱草 (豆科广东金钱草)
海桐皮
豆科植物刺桐的茎皮
川桐皮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茎
浙桐皮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的茎皮
广东海桐皮
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茎皮
“同名异物”
大青叶
十字花科菘蓝 蓼科蓼蓝 爵床科植物马蓝 马鞭草科路边青
番木瓜
木 瓜
同物异名:是指同一药用材料在不同地 区称呼不同的名字,作不同的中药使用。
中药资源存在的问题:
¡ 人们需求量增大 ¡ 环境改变使一些优质资源减少或消失 ¡ 有些品种产量低,供不应求(牛黄) ¡ 某些品种珍稀濒危(羚羊角)
寻找和扩大药源的途径
发掘民间药、民族药 以亲缘关系为线索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 以药理和临床疗效为线索 古代本草中寻找 人工栽培、养殖、合成,代用品研究 组织培养、生物工程:
德庆巴戟天和何首乌、雷州高良姜、肇庆芡实、 连州玉竹、化州橘红和广佛手。 四大藏药—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西红花
四川:川芎、川牛膝、川贝母、川木香、川乌 (附子)、草乌、黄连、厚朴
江苏:茅苍术、薄荷(太仓县) 吉林:人参(抚松)、五味子、鹿茸 云南:三七、云木香、儿茶 青海:大黄、冬虫夏草 山东:北沙参、金银花 宁夏:枸杞 内蒙:黄芪 广东:砂仁(阳春县) 甘肃:当归(岷县) 福建:泽泻、乌梅 山西:潞党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中药鉴定学发展三个阶段
古代(秦汉——清朝) 近代(建国前) 现代(建国后)
古代由于药物中植物类药占大 多数,所以古代把记载药物的 书籍称为“本草”,把药学称 为“本草学”。
从古代本草沿革看中药鉴定的发展
名称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本草拾遗》 《证类本草》
《中药鉴定学知识》word版
第一章中药鉴定学总论第一节中药材鉴定的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现已取消不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的法典。
它规定了药品的来源、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
全国的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等单位都必须遵照执行。
五十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先后出版了七版,从1963年版起,开始分一、二部,一部收载药材和成方制剂,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物制品和各类制剂。
1986年卫生部颁布了进口药材标准,载药31种。
1992年卫生部又颁布了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载药101种。
国家药典对药品的品种和质量均有明确的规定,其鉴别和检查手段不断提高,如1995年版一部,收载中药材522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398种。
比 1990年版新增药材17种,新增制剂125种。
药材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在量和质上都明显高于1990年版,如有显微鉴别项目的有322种(包括横切面和粉末),薄层鉴别的150种,含量测定的105种。
有11个品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3个品种采用了气相色谱法。
41个品种采用分光光度法,17个品种采用薄层扫描法。
第二节中药材的取样方法药材取样是指选取供检定用的药材样品。
取样的代表性直接影响到检定结果的正确性。
因此,必须重视取样的各个环节。
取样前,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件式样是否一致,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作详细记录。
凡有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单独检验。
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检定用样品,原则如下:①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②100~1000件,按5%取样;③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④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对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可用采样器(探子)抽取样品,每一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取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①一般药材100~500g。
中药鉴定学-总论解读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6)果实种子类: 果实---果实成熟: 山楂 栀子 未成熟幼果:枳实 青皮 随熟随采:木瓜 种子---果实成熟 :牵牛子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7)全草:茎叶茂盛时 (8)藻、菌、地衣:视品种而定
茯苓:立秋 马勃:子实体成熟
2、采收的一般原则(动物)
一般规律:全年采收 其 它:依品种而定
(1)中医学院的成立
1956年:成立了四所中医学院 现 今:中医高等院校26所
(2)中药鉴定学的诞生
1964年:开设“中药材鉴定学”课程
教材先后出版5次: 第一版:1977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二版:1980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三版:1986年南京任仁安主编; 第四版:1996年北京李家实主编; 第五版:2003年我院康庭国主编。
产地和混淆品种考证等。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5、《开宝新祥定本草》(开宝本草) 作者:刘翰、马志等 年代:宋(973年) 内容:共21卷,载药983种,新增药133种
974年重加详பைடு நூலகம்为《开宝重定本草》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6、《图经本草》
作者:苏颂等 年代: 宋( 1061年) 内容: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
(3)国家成立的中药机构
1954年:各省市成立了药材公司。
中医药管理机构。
1955年: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
成立中药研究所。
1958年:成立中医中药研究和管理机构。
检验监督机构:
中央、地方都成立了药检所
并设有中药室。
(4)药典及配套书籍
《中国药典》: (53、63、77、85、90、95、2000、2005、2010); 部颁《药品标准》:共20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粉末显微鉴别彩色图集》。
中药鉴定学总论-1
❖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包括新中药材、新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制定和老药 再评价等内容。
第四节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一)中药资源 ❖ 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 和矿物药资源。又分为天然中药资源和人工栽培
(三)中药资源的保护
❖ 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共354种。 ❖ 1987年公布了第二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共400多种。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的捕采,我国的一些宝贵的天然中药资 源如野生人参、雪莲、石斛、贝母类和一些药用蛇类处于濒危品种。
❖ 为保护野生中药资源,国务院于1987年颁布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 理条例》。条例规定: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物种分为三级。
❖ 一级为濒临灭绝状态的稀有珍贵野生药材物种; ❖ 二级为分布区域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态的重要野生药材物种; ❖ 三级为资源严重减少的主要常用野生药材物种。 ❖ 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禁止采猎,二级和三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的采猎,必须按
⑨品种虽同,在一定条件下,性效可变论; ⑩研究中药品种,立足本国,放眼世界论。
第二节 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 中药的真伪优劣,即中药的品种和质量。 ❖ “真”即正品,凡是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均为正品; ❖ “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
或者以它种药材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③有意掺伪作假,以假充真。
❖ 如金钱白花蛇:有用银环蛇 成蛇纵剖成条,接上它种蛇头后盘成小盘;也有用 其它带环纹的幼蛇或 用白色油漆划出环纹等
❖ 三七 的伪品有: 竹节参、菊三七、莪术、水田七、藤三七、淀粉、树脂等伪制
中药鉴定学PPT课件
35
中药材产地加工的要求不同,一般 来说都应达到形体完整、含水分适度、 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 质破坏少等要求,以保证药材质量。
36
• 中药材加工的方法
• 拣、洗 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
37
• 熏硫 有些药材为使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在干
燥前后用硫黄熏制,如山药、白芷、川贝母等 。 • 发汗
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 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 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 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厚朴、杜 仲、玄参、续断等。 • 干燥
茎类中药 药用部位包括茎藤、茎枝、茎刺、茎的髓 部等。
木类中药 药用部位主要采用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以 内的各部分,通称为木材。
一般木材可分为边材和心材两部分。 边材含水分较多,颜色较浅,心材由于蓄积了较多的 挥发油和树脂类物质,颜色较深,质地亦较致密而重 。木类中药大多采用心材部分。
2019/9/20
25
地方本草
• 《滇南本草》(明·兰 茂)为地方性本草 的代表。该书刊于明成化12年(公元 1476年),记述药物多用土名,收载了 一些当时别的医著上根本没有的药物, 多数为热带药物,为研究道地药材的光 辉范例。
26
二、 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国内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
1、研究、仲裁管理机构 • 研究机构:中医药研究院和所 • 仲裁管理机构:药品检验所(中国药品生物制
• 中药品种的真伪是指中药品种的真假 • 原因: ①无专业知识的人误种、误收、误售、误用; ②个别人有意源自伪、做假; ③正品短缺。9
中药鉴定学 总论
➢ 通过对中药商品的调查和药材资源的普查,采集标 本,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与技术进行科学分类,澄清 混乱品种。
➢ 国家非常重视:《常用中药的品种整理与研究》。 ➢ 近年采取了一定措施,如取消地方标准、实行中药
品牌和批号等。 ➢ 中药指纹图谱是大力提倡的方法。 ➢ 由于中药来源的特殊性,解决中药品种真实性的问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著作
年代 作者 载药数
特点
《神农本草经》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
本草》 《本草纲目》
东汉 不详 365种 唐代 苏敬等 850种 北宋 唐慎微 1746种 明代 李时珍 1892种
已知最早的药物学 专著
世界上第一部国家 级药典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 本草
对中药材的性状鉴 别记载较为完善
精选课件
一 国外生药学的发展
➢ 传统的本草学(或药物学)时期 ➢ 近代商品生药学时期 ➢ 现代生药学新时期
精选课件
二 我国中药鉴定学的发展
萌芽
性状记述
药图兴起
系统描述
1977年成 立
精选课件
重点内 容
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2、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任务。 3、掌握中药、中药材、饮片及中成药的定义。 4、熟悉中药材品种及质量鉴定的相关内容。 5、掌握重点本草的特点。 6、了解中药的分类与命名。 7、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
精选课件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1 核心任务
2 基本任务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基本任务
1 鉴定中药的品种与质量 2 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
3 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 4 扩大和开发中药资源
精选课件
1 内容
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总论
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总论大纲(一)中药材的采收加工1.采收原则2.加工方法(二)中药鉴定的依据1.国家药品标准2.地方药品标准(三)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1.检品登记2.取样3.鉴定4.鉴定记录及鉴定报告书(四)中药鉴定方法1.来源鉴定2.性状鉴定3.显微鉴定4.理化鉴定(五)中药质量标准中药材质量标准的项目内容细目一中药材的采收加工要点采收原则(一)植物药类1.根和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节,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
半夏、太子参、延胡索等——植株枯萎前采收。
2.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
3.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
苦楝皮——秋冬两季采收。
肉桂——春季、秋季各采一次。
4.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叶片繁茂,颜色青绿,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5.花类:多在含苞待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红花、洋金花等;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
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
6.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
有的采收幼果,如枳实、青皮等。
种子类药材需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7.全草类: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如青蒿、穿心莲、淡竹叶等;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香薷等;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绵茵陈”,秋季—“茵陈蒿”。
8.藻、菌、地衣类:如茯苓立秋后采收较好;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收;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二)动物药类1.昆虫类:桑螵蛸——应在深秋至次年三月中旬前采收土鳖虫等——均应在活动期捕捉斑蝥等——有翅昆虫,宜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2.两栖类、爬行类:多数宜在夏秋两季捕捉,如蟾蜍、各种蛇类中国林蛙——在霜降期捕捉3.鸟类及哺乳类:大多数全年均可采收,如鸡内金、牛黄、马宝等鹿茸——在5月中旬至7月下旬锯取,过时则骨化麝香活体取香则多在10月份进行(三)矿物药类全年均可采收,大多结合开矿采掘。
《中药鉴定学总论》课件
中药的储存与保管
01
中药储存与保管的概念
中药的储存与保管是指对采收的中药材进行合理的储存、保管和维护,
以保持其质量和药效的过程。
02
中药储存与保管的方法
主要包括干燥、防潮、防虫、防鼠、防霉等措施。同时,根据不同中药
材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储存和保管方法。
03
中药储存与保管的注意事项
储存和保管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污染、交叉感染和混淆,确保中药材质量
理化鉴定
总结词
理化鉴定是通过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等方法 对中药进行鉴定的方法。
详细描述
理化鉴定主要依据中药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 质进行鉴别,如采用光谱分析、色谱分析、 质谱分析等方法对中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复杂成分的中药具有较 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理化鉴定需要 使用较为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且操 作较为繁琐。
可靠、安全有效。同时,还要注意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储存设备,确
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04
中药的鉴定方法
基源鉴定
总结词
基源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础,通过对中药的植物种类、动物种类、矿物种类进行鉴定,确定中药的来 源。
详细描述
基源鉴定主要是通过观察中药的植物形态、花、果实、种子等特征,动物形态、骨骼、器官等特征, 以及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来确定中药的来源。在进行基源鉴定时,需要掌握大量的植物、动 物、矿物知识,以及各种特征的鉴别要点。
感谢观看
量进行鉴定和评价。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 门必修课程,也是中药学领域
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
重要性
1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对于保 证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质量可控性 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定学总论篇
第一章中药鉴定学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一门应用学科。
2中药鉴定学基本任务:(1)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2)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3)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4)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3中药品种问题多多:(1)一药多源(贯众6科35种);(2)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3)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4)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5)人为制假(广藿香)有复杂品种问题的约占50%4影响中药质量因素多多:(1)野生与家种(牛膝)(2)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3)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4)运输贮藏(细辛)(5)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6)提取过的残渣(丁香)第三章起源与本草1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上、中、下三品排列。
2梁·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排列,载药730种.记载了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始载火试法和对光透视法。
3唐·李勣、苏敬《新修本草》(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载药850种.附图经7卷,药图22卷,首次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增药114种,外来药:龙脑、安息香等。
4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政类本草) 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载药1746种,新增628种。
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自立分类系统,将药物按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自然分类的先驱。
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9幅。
第四章中药资源概况著名“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
著名“浙八味”:白术(于术)、杭白芍、浙玄参、延胡索(浙元胡)、杭菊花、杭麦冬、山茱萸(杭萸肉)、浙贝母。
著名“四大南药”:槟榔、砂仁、巴戟天、益智仁著名四大藏药: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西红花著名“秦药”:秦皮、秦归、秦艽。
中药鉴定学-总
中药鉴定学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第二章中药鉴定的发展史最早的本草—《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可能系东汉医家所著载药数:365种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1. 唐朝政府指派苏敬等增修《本草经集注》2. 唐显庆4年(公元659年)颁行,又称《唐本草》3. 载药844种,附药物图谱(图文对照)4.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早883年!古代药物巨著—《本草纲目》1. 作者: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2.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是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整的文献。
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一般采收原则根及根茎类药-在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初春发芽前。
叶类及全草类-植物生长旺盛时。
皮类-春夏之交。
花类-花开放时;花蕾入药的以花蕾期。
果实种子类-成熟时。
藻、菌、孢子类;动物类-按各自情况才收。
发汗-药材加热后堆积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外溢,变软,变色增加气味或减少刺激性利于干燥。
★干燥意义:杀酶保苷,保存药效;保证质量利于贮藏。
常用干燥的方法:(方法、优缺点、药材)阳干法(晒干法)不宜用晒干的药材有含挥发油的药材易变色变质的药材如花类、叶类、全草类。
日晒后易开裂的药材如郁金、厚朴、白芍等。
烘干法可控制温度,含脂肪及保酶的药材可用此法。
阴干法质地较轻的药材可用此法如叶、花、全草类。
低温冰冻干燥法(冻干法)贵重药材可用此法。
★中药变质现象虫蛀-霉变-变色-药材固有颜色发生变化走油-泛油:含油药材;含粘性多糖药材风化-矿物自燃-含油较多的药材药材贮藏的新技术应用:气调养护第四章中药的鉴定★中药鉴定的方法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原动(植)物鉴定定义:又称分类学鉴定、来源鉴定。
应用动(植)物分类学的指示,对生药的来源进行鉴定。
目的:确定中药材正确学名,保证应用中品种的真实性。
方法:观察形态核对文献核对标本性状鉴定定义:又称宏观分析法或直观分析法,主要是利用人类的感官,通过看、摸、闻、尝以及水试、火试等方法,对中药材的性状(形态、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现象、气味等)作为依据,进行鉴定的方法。
中药鉴定学基础知识-PPT精品文档
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
药、秦药、淮药、北药、南药因素
传统的道地药材 如:河南的“四大怀药”:牛膝、地黄、山
药、菊花。以及内蒙的黄芪,山西的党参,甘肃
的当归,宁夏的枸杞,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 子,四川的黄连、川芎、乌头、贝母。广东的陈 皮、砂仁,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云南的三 七、茯苓等。
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植物名实图考》
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一、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包括品种、种质、产地、生态环境、栽培
技术、生长年龄、药用部位、采收、产地加工、
包装、运输和储藏等。
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二、道地药材
指那些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疗 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中药材。 十五个道地产地
3)皮类:春末夏初;少数秋冬,如:肉桂 。
4)叶类: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
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5)花类:花蕾(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 等);花初开时(红花、洋金花等);在花盛开 时(菊花、番红花等)。 6)果实种子类:成熟(五味子)或近成熟(枳
壳)时;有的采收幼果(枳实);成熟经霜(山茱
萸)。种子类药材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第一章 概论 五、真伪优劣的含义:
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 均为正品; 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 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 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 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 量规定的中药。
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三)干燥: 凡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 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 温干燥”表示(一般不超过60℃);
中药鉴定学总论
地区习惯用药 产生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
01
全国海风藤—————胡椒科风藤和石楠藤的藤茎。
02
湖北
03
胡椒科风藤和石楠藤-称作“岩香藤”
04
夹竹桃科络石藤——称作“石楠藤”
05
桑科霹雳—————称作“络石藤”
06
松萝科松萝————称作“海风藤”
07
1.1.3 品种是变化的 物种的本质具有二重性。 种既存在又不存在: 一方面按形态和生殖的不连续性标准划分的种在自然界有一定普遍性,另一方面至今还没有一个把所有有机体都划分成统一的生物学单位的不连续性标准。 种是又间断又连续的,连续的部分发生在种和种的交叉处,变异是多元化的,中间过渡的。 在生态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品种也发生变化,优劣是量变,真伪是质变。
品种混淆
大黄泻热通便,治疗急腹症效好,但一段时间发现毫无疗效,延误病情。1980年对陕西种植大黄调查,30%面积是波叶大黄,有一个地区全是波叶大黄,大黄属波叶组有抗菌作用但不含泻下成分番泻苷。 半夏商品 有半夏和水半夏,水半夏无止呕作用。 天南星为天南星属植物的块茎,但半夏属虎掌南星治宫颈癌有效,商品称虎掌南星。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1.4.1.4 药食两用动物 “新三鸡”(乌骨鸡、珍珠鸡、七彩山鸡) 新三鸟(鹧鸪、鹌鹑、肉鸽) 新三龟(草龟、金钱龟、金头龟) 我国出口的药用营养型动物有乳鸽、甲鱼、黄鳝、泥鳅、鳜鱼、墨鱼、草鱼等近百种,尤其活甲鱼、金钱龟、桂花鱼、活黄鳝、活泥鳅最为抢手。 一是动物类药材需求急剧增长,二是野生药用动物资源日趋枯竭,标志养殖药用动物的黄金时期到来。 珍珠养殖仍然是中药生产的重要产业。 据预测,今后较长时期营养型药用动物价挺货紧,大力发展药用动物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