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古老产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古老产业,也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

而藏药是我国中药产业中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一朵奇葩,是我国中医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中国行业面临着难得的国际市场机遇和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中药乃至藏药产业也不例外。

在藏药的国际化道路中,如何把握国际医药市场,尤其是天然药物市场的发展趋势,是事关我国藏药产业能否顺利走出国门并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

我们既要看清藏药国际化的广阔前景,也要认识到藏药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艰巨任务,充分发扬民族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找准适合藏药自身发展的国际化道路,并制定出使之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藏药概述
(一)藏药的涵义
藏药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大食医学和阿拉伯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门类齐全、理论完整的临床医药体系,是现当代中国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

目前,藏药已制定了统一的用药规范,即由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等6省区合编的《藏药标准》,共收载藏药227种,其中植物类197种、动物类17种、矿物类13种,常见的藏药材有冬虫夏草、雪莲花、五味子、毛诃子、余甘子等。

(二)藏药的特点
藏药治病很少使用单方。

许多药方配药都在20种以上,有的甚至多达七八十种乃至100多种。

藏药的加工与炮制十分讲究。

《四部医典》记载,藏药的采集加工应做到“适地采集,适时采集,干燥拣选,分清陈旧,炮制去毒,调伏增效,适当配制”等工序。

其中主要炮制的方法有3种:火制法、水制法和水火合制法。

(注:同上。

)制好的成药一般有散剂、水丸剂、汤剂、膏剂和脂剂5种。

二、藏药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是战略选择之前,对影响分析对象及其战略措施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它包括对自身的内部分析和对环境的外部分析。

(一)内部自身因素分析
1、藏药的优势。

首先,藏药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注:顾海、雷婷:《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战略探析》[J],《上海医药》2004年第9期,第415—417页。

)的优点。

其次,藏药完善的理论体系和长期的医疗实践,使新型藏药的研究开发变得物美价廉,投资较少、周期较短、风险较低。

如西藏奇正藏药厂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出的传统与现代并蓄的藏药产品——“奇正消痛贴膏”,荣获1998年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博览会发明金奖,实现了藏医药科技成果在国际舞台上零的突破,成为藏药开发成功的实例,大大增强了研发藏药的动力。

第三,藏药的消费群体日益扩大。

除了藏族,在广大的藏区,藏药的特殊魅力正在缓慢推进和传播当中。

例如在我国青海省的非少数民族聚集区,由于疗效高费用低,已经有超过60%的普通汉族消费患者也在使用藏药进行救治。

2、藏药的劣势。

首先,藏药组方过于庞大,使得在药理作用的判断和研究、有效成分的确认和提炼上,困难重重。

传统的藏药组方往往是由几十种药材组成。

过多的药材组成的复方,无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做出相关解释,使得人们很难说清楚究竟是哪种活性成分或有效部分在起作用。

而且作为一个集合的组方,药材种类越多,就越不容易维持药品的稳定性。

虽然国际上也开始改变药品必须是单一化合物的观念,许可含有多种成分的天然药作为药品。

但实际上,目前大多数国外消费者都还无法接受10余种药材组成的复方,这对藏药的国际化是一个挑战。

其次,投入过少导致创新不足。

医药产业是一个技术创新型的产业。

近年来,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对传统医药的科技投入,其科研和生产已驶入了现代化轨道。

国际著名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一般占营业收入的1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

(注:余坚:《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市场战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2期,第98—102页。

)而我国藏药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一般仅为1%—3%。

低水平的研发投入,造成藏药技术创新能力远远低于国际水准,再加上我国历来注重对传统理论和产品的继承,推陈出新更加难以实现。

第三,缺少新型药学专业人才。

目前,缺少的是既精通藏医药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又熟悉国内外专利及药品注册法规或者能熟练运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二)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我国地大物博,天然藏药材资源极其丰富,为藏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尤其是80%以上的藏药是在高原地区取材的。

在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日照时间长,温差大,光合作用强,是世界上少有的无污染区之一。

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植物有效成分积累多,生物活性成分一般较其他地区同种植物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但是,人为的环境破坏使部分重要藏药材短缺状况加剧,目前,一些大宗、常用藏药材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

以红景天为例,仅西藏以红景天为主要原料生产药品和保健品的企业就有10多家,西藏自治区藏药厂每年消耗的红景天在400吨左右。

照这样的速度,再过5年左右的时间,西藏的野生红景天资源便会枯竭。

(注:张学虎、朱霞:《保护濒危藏药资源刻不容缓》[N],《甘肃日报》2000年4月4日。

)又如延龄草,由于掠夺性采挖,再生能力遭受破环,分布区域缩小,濒临衰竭,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药用物种。

(注:赵以莲、曹文虎、张超远:《藏药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J],《青海科技》2003年第3期,第11—13页。

)目前,冬虫夏草也面临着无序滥挖的状况。

2000年7月,瑞士红十字会在拉萨举办的“关于保护和开发处于濒危野生藏药材资源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藏医药界权威人士和药材种植方面的专家学者,对青藏高原范围内已处于濒危的动、植、矿物药材进行调查分析后,列出濒危藏药药材达68种之多,其中一级濒危药材25种,二级濒危药材22种,三级濒危药材有21种。

(注:中国藏医藏药网http:.)
2、法律因素。

由于药品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属特殊产品,历来受政府法规严格管制。

特别是随着贸易保护意识的增强,很多国家加强了对进口药品安全卫生保障的强制性要求。

因此,了解和把握各国有关药品法规动态,成为国际化战略分析中重要的一环。

和中药类似的情况是,藏药中也含有比较高的重金属、少量微生物残余及农药残余,远远达不到国际上有关药品的安全性要求,很难让国外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专家学者相信并认同。

再有就是藏药的作用机理比较模糊,难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加以明晰的解释,使西方社会对藏药的有效性产生怀疑。

近年来,各国对天然药物在法律法规的限制上有所松动和开放,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已取消了对中国传统药的限制,使之有了合法的地位。

在英国,仅伦敦就有近1000家中药店,每年进口中药1000多万美元。

(注:杨来科、廖春:《论我国中药产业的成长性及国际化战略》[J],《社会经济发展》2003年第4期,第3—15页。

)德国和法国政府的医药界都承认草药可作为合成药物的替代品,草药已有许可证,并可在药店以药物或OTC药物销售,其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就连限制最严格的美国,也对中药产品的认定不再要求是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和安全可靠的混合物。

这些对天然药材限制的逐步放松,也给藏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3、文化因素。

直到目前为止,中药,包括藏药,仍然被多数西方国家排斥于正规药学之外,仅能以替代医疗的方式存在。

通常是作为保健食品增补剂或食品添加剂,不能标明其
作为药物的适应症和治疗范围,不能作广告宣传,也很少能被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价值观和文化的差异。

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哲学思想也大相径庭,东方人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对西方人来说是难于理解的。

更不要说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藏族人民对医药的理解,与西方人的理解就更具有鸿沟了。

藏医藏药是以实践经验为主体、以复方和整体治疗为特征的科学思想体系,对疾病进行调理性治疗、非定量描述,这些与西医药形成鲜明对比。

而且,在西方科学及医药理论中也找不出准确、清晰地说明藏药的概念性词汇。

因此,要西方社会理解、接受和使用藏药还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文化交流的过程。

但是,另一方面,新世纪消费结构的变迁,回归自然和绿色消费浪潮的兴起,为藏药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近年来,随着化学药物毒副作用与抗药性以及药源性疾病的增加,使得人们开始寄希望于天然药物来解决问题。

尤其是针对许多疑难杂症、慢性病、老年性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保健,天然植物药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三、藏药的国际化战略选择
(一)目标确立
国际化战略首先要立足国内。

应当进一步巩固藏药的地方支柱产业的地位。

以四川省为例,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也是全国中药材资源最丰富的省份,2001年,中药材对全省农民平均增收的贡献率为87.3%,(注:吴明桦:《甘孜藏族自治州发展中藏药产业的思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第10—12页。

)中药材生产已成为该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随着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在四川省的推进,“中药农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那么作为藏药,除了对经济的贡献,发展藏药的积极意义,还体现在提高民族自尊心,继承发展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

其次,国际化战略要放眼世界。

目前,国际市场的中药及植物药销售额每年达300亿美元以上,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

其中,日本汉方药占70%以上、韩国汉方药约占10%,而我国却仅占5%的份额,更不用说藏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地位和市场大小了。

2002年10月,国家科技部、发改委、药监局、中医药管理局等八部委联合下发的《中药现代化纲要》,把中药国际化作为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提出到2010年要有2—3个品种以药品身份正式进入欧美主流医药市场。

(注:张平:《基于合作的中药国际化战略思考》[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1期,第174—175页。

)改变“目前国内90%的中医药制药企业面向的是国内市场,仅10%的企业对外出口”这一现状。

藏药大有可为,我们要充分发挥民族特色和优势,努力把“民族的”藏药,打造成“世界的”藏药。

(二)战略措施
1、产品改进。

①剂型改进。

传统藏药剂型用量大,不便于服用和携带,也不利于卫生指标的控制,和国际药品剂型流行与发展趋势格格不入。

藏药要走出国门,应研制和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新剂型,如:胶囊、片剂、口服液等。

在对传统剂型进行改造和创新的同时,应注意保留药材的质、气、味,以满足藏医辨症施治,随症加减的需要;努力提高药品质量标准,采用现代化检测方法;尽量做到体积小、重量轻、剂量准确、易于服用、包装精美、标签详尽、说明准确等。

②工艺改进。

传统藏药多是将生药研成粉末,直接制药。

这样制成的药物崩解度不好,不容易被人体吸收。

现代藏药应充分采用现代工业的制药技术,例如用水、酒精提取药物中
的有效成分,经过浓缩成稠膏,再将稠膏经真空喷雾干燥制成药粉,经过分离过滤等方法去除杂质,最后制成成药。

2、产研结合。

医药企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企业的任务不是简单的模仿生产,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新药的研发上,走创新之路。

目前,许多藏药生产企业都有了自己的科研院所,如西藏自治区藏药厂成立了藏医药研究所。

或者,另一个选择是医药企业与现有的科研单位组建战略联盟,这样可以加强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在分担研发风险的同时,有利于对社会资源的再次整合,如西藏诺迪康药业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联合组建了“藏药现代化研究中心”,进行藏药新品种的开发和研制;而奇正藏药集团公司则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组建了藏药与天然药物联合实验室。

3、国际合作。

以我国大部分藏药企业目前的实力,在国外设立全资子公司并不容易,因此借助海外合资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对塑造国际知名品牌、扩张产业规模、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际合资与合作中,我国藏药企业应严格把握投资比例,特别是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时,轻易放弃控制权可能导致知识产权和未来收益的流失。

因此企业应该尝试尽可能地掌握主动权,充分挖掘合作收益。

此外,在国际合作中,还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商标保护,能申请保护的及早申请,通过法律的手段使民族资源创造的财富得到保护。

4、文化传播。

藏药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药国际化首先必须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藏族文化的国际化。

藏药长期封闭在藏区的狭小范围内,“养在深闺人未识”,普通人对藏药的一些肤浅了解,也大多是通过广告、媒体得来,认识偏差较大。

藏药的推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藏族文化从藏区到全国、再从全国到全世界的传播过程。

消除文化屏障,以科学的态度宣传解释藏医药的有效机理和文化内涵,才能让世界范围内更多的人们理解和信赖藏药。

具体传播方法包括:①藏医经典古籍文献的现代翻译和出版;对藏医药文献中重要概念和词汇的英译名进行统一界定;对外发行外文版藏医药专著、杂志和报刊,建立相关网站。

②加强藏药领域的国际交流,鼓励藏医药研究单位和生产企业积极与国外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扩大藏药在国际医药界的影响,如1993年西藏自治区分别组织了中国藏医代表团和藏学代表团赴欧洲11个国家和南美5个国家进行访问讲学,使印度、尼泊尔、泰国、意大利、美国等相继成立了藏医药学研究机构。

(注:贡布、占堆:《发展藏医藏药,振兴民族医药产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5年总第73期,第63—64页。

)③一些藏药龙头企业的做法也是值得借鉴的,例如奇正藏药通过建立藏医药文化展示馆,让消费者亲身体会藏医药与藏文化的奥秘,通过文化的薰陶使消费者理解和最终接受藏药。

5、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藏药的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绝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保护藏药材资源首先应当加大对藏药材资源的管理力度,通过政府宣传和立法双重渠道来加以保护,并严厉打击非法采集捕杀和买卖珍稀藏药材资源的行为。

其次,投入资金研究药材的生态环境和品种基因,以实现野生资源的人工驯化栽培;建立野生藏药保护基地;应用生物技术开发新药源,寻找和使用珍稀濒危藏药材资源代替品的研究工作等。

通过这些多重渠道来保护、扩大和再生产药用资源,以解决发展藏药产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藏药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2、杜建彬:《浅谈中药产业的国际化战略》[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第49—54页。

3、王建平、翟铁伟、郝小良:《探析中药国际化战略的实施》[J],《药业论坛》2005年第11期,第15—1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