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1)

合集下载

地理必修二高一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高一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高一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现象、社会地理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地理必修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包括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

以下是对该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1. 自然地理知识点1.1 大地构造大地构造是研究地球表面上各种地形的分布和形成的学科。

其中包括地壳构造、地质构造和地貌构造等内容。

通过学习大地构造的知识,可以了解地球上的地势分布规律和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1.2 地球环境与资源地球环境与资源是研究地球环境变化、自然资源分布及其利用等问题的学科。

该学科包括了气候与天气、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内容。

通过学习地球环境与资源的知识,可以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 社会地理知识点2.1 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研究人口分布、人口变动规律以及城市发展与规划等问题的学科。

其中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内容。

通过学习人口与城市的知识,可以了解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2.2 农业与农村农业与农村是研究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变迁以及乡村振兴等问题的学科。

该学科包括了农业类型、农田利用、农村产业结构等内容。

通过学习农业与农村的知识,可以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农村发展提供支持和建议。

3. 中国地理知识点3.1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中国地理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其中包括地形地貌、植被分布、气候类型等内容。

通过学习中国地理自然地理的知识,可以了解中国地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

3.2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研究中国地理经济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学科。

该学科包括了工业布局、交通运输、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

通过学习中国地理的经济地理知识,可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建议。

以上是对地理必修二高一知识点的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10、自然增长率=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12、原始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7、二战后,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方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有关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表示,重要指标是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的资源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相关。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1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丰富(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

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

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的学科,地理学可以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领域。

高中地理必修二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的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生物资源、地球的大气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2.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点位置的工具,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3. 地球的地形地球的地形包括大陆和海洋,地势高低不平。

4. 大气圈和气候区划大气圈是地球围绕着的大气层,气候区划是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划分的地球气候带。

5. 地球的地图及投影方式地球的地图通常通过投影方式呈现在平面上,不同的投影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变形。

第二部分:地球的水资源1. 地球的水资源分布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川和雪层等,分布不均匀。

2.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通过灌溉、供水和发电等方式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3. 水资源的保护由于地球水资源有限,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水资源,包括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

第三部分:地球的生物资源1. 生物资源的分布生物资源包括动植物资源,分布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2. 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通过农业、畜牧业、林业等方式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3. 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于生物资源有限,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生物资源,包括植树造林、禁止滥砍滥伐等。

第四部分:地球的大气环境1.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释放热量被大气层吸收和反射导致温度上升。

2. 大气污染工业、交通等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形成大气污染。

3. 大气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治理大气污染、促进清洁能源使用等保护大气环境。

以上所述便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地球资源,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 二战后, 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 ②民族经济的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4. 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 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 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

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其中: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全球: 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我国: 基本现代型9. 美国的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环境: 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影响: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迁入地】有利影响: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 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4.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成正比. ②科技发展水.(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运动方式。

地球的运动产生了许多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每天完成一次自转。

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是一天的基本单位。

2. 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即一年的长度。

地球的公转使得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同时也形成了地球的四季。

3. 地球的倾斜轴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之间有一个倾斜角度,这个角度为23.5度。

地球的倾斜轴使得地球的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导致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4. 地理现象的产生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轴导致了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如昼夜变化、四季交替、日照时间的变化等等。

这些地理现象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二:地球的板块构造与地震地理现象地球的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由若干块相对独立的大块组成,它们在地球上漂移、碰撞、分裂等运动。

地球板块的运动和交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等地理现象的发生。

1. 地球板块的构成地球板块主要有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两种类型。

大陆板块主要由陆地组成,而洋壳板块则主要由海洋组成。

2. 地球板块的运动地球板块通过地壳运动产生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面隆升等现象。

地球板块的运动也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理结构和地形的变化。

3. 地震的产生与影响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的结果,它的产生与地球板块的断裂和摩擦有关。

地震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如破坏建筑物、引发海啸等。

4. 地震的预测与防治科学家通过研究地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等现象,试图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

在地震发生后,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地震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

知识点三: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火山地理现象地球的内部结构对地球的地理现象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地球内部的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结构的表现之一,它对地球的地理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地幔则是位于地壳之下的岩石层,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坐标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得地球具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公转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地理坐标是一种用于确定地球上特定位置的方法,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3. 地球的地形和地貌地球的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地貌是地表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地地貌、河流地貌、冰川地貌、海洋地貌等。

4. 地图的制作与使用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通过等经纬线和符号图示可以表示出各种地理要素和地貌特征。

地图的使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分布规律等。

二、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的形成和特征太阳系是由一个恒星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八大行星以及众多的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构成。

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

2. 地球的形成和结构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早期,由于地球内部的不断分化和地壳的运动,使得地球具有了三层结构,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地球的外部层,由气体组成。

它不仅能够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还能够保持地球的气候和天气的变化。

4. 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下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和流动等。

水圈的存在使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三、人口与资源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的总和。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问题。

2. 资源与资源的利用资源是指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等。

资源的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四、经济地理1. 经济活动与地域联系经济活动是人类为生产和生活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根底;酸性红壤——种茶树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打算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需有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2、农业进展与区位的关系(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打算性的,A 培育良种、改进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B 依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展改造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展调整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建梯田;浇灌——改造水分(2)社会经济因素的进展变化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进展变化A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市四周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B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进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给东北部工业基地;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荷兰鲜花装饰世界很多大城市;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给国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3、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农业地域类型代表性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分类特点水稻种植业中国秦淮以南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劳动密集型自给农业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阿根廷的潘帕美、澳、西兰、密集农业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放牧业斯草原阿根廷、南非商品农业优良的自然牧场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宽阔的市场需求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中心大平原美、加、阿根廷、商品农业澳、俄、乌克兰种植业密集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水沃源、充分气、候温顺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兴旺的工业:为农业生产供给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先进农业科技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的墨欧洲、北美、南商品农业累-达令盆地非、澳、西兰密集农业〔背风坡;浇灌成为农牧业进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有较大的敏捷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市场宽阔交通便利4、影响工业区位因素(1)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2)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3)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类型名称原料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典型工业部门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相关特点所需原料丰富地区;原料不便运输接近产品消费地区;产品不便运输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一般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制鞋力地区集成电路、航天、航空、周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5、工业进展与区位的关系由于社会生产力进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进展,区位因素进展变化如下:(1)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2)一些兴旺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养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渐渐增加例:本地劳动力素养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类型:(5)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进展 (6) 国防的需要:如我国 20 世纪五六十年月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 工业惯性的影响 (9) 环境保护的影响: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气污、水污:化工厂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6、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1) 工业联系:A 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 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根底设施如:天津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 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2) 工业集聚好处:降低生产本钱;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类型:A 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B 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准时反响信息形成兴工业区7、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进展特点(1)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2)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1) 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进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2) 以钢铁等生产过程简单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进展潜力大,面积大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汽车城十堰代表工业区主要区位因素主要部门传统工业区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原料、廉价劳力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兴工业区 美硅谷;中关村人才、环境、交通电子、航天、生物进展特点:自然地理因素:械工程 工业地域特点 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进展集 聚而成分散为主 产品特点 重、厚、长、大 轻、薄、短、小 生产规模 大 小 科技人员比例 低 高 生产增长速度 慢 快 产品更换代周期 长 短 研发费用 低高 进展类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 价劳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市场 指向型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1、 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消灭城市的地区(1) 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别〕(2) 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农业技术创,消灭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根底其次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别〕——促进了城市消灭(3) 世界上最早消灭城市的地区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兴旺;但古代城市进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2、 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形成缘由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1) 地形:平原是城市发育的抱负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2) 气候: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3) 河流: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宜宾——长江与岷江集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集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集合处上海、广州——河口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 (1)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 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2) 交通: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集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集合处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铁路枢纽城市: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水道城市:扬州、济宁(3) 政治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我国 100 万人口大城市中 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进展 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4) 军事(5) 宗教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消灭: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3、 城市化标志(1) 城市人口增加(2)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3)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4、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兴旺国家 进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工业革命〕 晚〔二战后〕 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30-40%〕 城市化速度 先快后慢 先慢后快 城市化和经济发 经济进展的必定结城市化和经济进展 展之间的关系 果水平不相适应所处城市化阶段 后期;消灭逆城市 初期、中期化现象5、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问题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污染严峻〕: 1、大气污染 2、水污染 3、噪声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解决途径1、建立卫星城,开发区 如上海浦东区,北京周边 14 个卫星城华盛顿等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1) 治理污染 (2) 加强绿化建设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大纲要求:1.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消灭城市的地区。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人口。

1. 人口增长模式。

-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差。

-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农业社会和工业革命初期多为此种模式,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但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相对滞后。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多为此种模式,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等。

2. 人口迁移。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自然因素:气候(如美国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等。

- 经济因素: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生活条件等。

例如,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往往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机会。

- 社会因素:政策(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向西部迁移)、战争、宗教等。

- 人口迁移的影响。

- 对迁出地:有利方面,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等;不利方面,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等。

- 对迁入地:有利方面,提供劳动力,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等;不利方面,可能带来环境压力、社会治安等问题。

3. 人口容量。

-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地区或国家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其大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

-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它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二、城市。

1. 城市空间结构。

- 城市功能分区。

-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进行商业活动,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昼夜差别大。

- 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出生率和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 (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 2005/1/6)。

[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 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 人口自然增长率 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 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发达 国家 保持较低水 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 些国家的人口 数量还会逐渐 减少俄罗斯、德国、 日本发展 中国家水平较局人口增长很 快,世界新增 人口中,发展 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 死亡率卜降人口增长开始 趋于缓慢,很 多国家实施人 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 巴基斯坦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 出牛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 高 高 高 低 死亡率高 高 低 低 自然增长率 极低较低高 低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 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_ 丕断增长t分布 热带原始森 林等地区的 落后民族 较落后的发 展中国家或 地区亚、非、拉等洲的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 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 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1. 自然地理
- 地球及其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固体地壳、流动的岩石软流圈和外层空气组成的大型星球。

-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物环境,它们相互作用并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 自然地理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

- 气候和天气: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而天气则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气候状况。

2. 人文地理
- 人口与城市: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城市化等。

- 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影响。

- 经济地理:反映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

3. 地理信息技术
-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用于获取、存储、处理和展示地理信息的系统。

- 遥感技术:利用航空器或卫星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 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准确确定地球上任意点的位置。

4. 地理学的其他知识点
- 地图读图技巧:通过图例、坐标等方式解读地图上的信息。

- 地理研究方法:如实地考察、调查、统计分析等。

以上是高中必修二地理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知识点总结
思路分析:分布特点→分布原因
1.世界人口分布有何特点?
答:很不均匀。

一些地区人口稠密,一些地区人口稀疏。

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低平地区。

2.形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答:自然因素(海陆分布、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资源)和人文因素(经济、政治、军事、历史、文化、宗教)
(1)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条件:历史较悠久,对外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

(2)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
①自然条件恶劣: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湿热(干旱、寒冷等),水源短缺。

②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晚,对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

知识点总结:
一、世界人口分布
(1)纬度分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

(2)海陆分布: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垂直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二、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文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的知识点总结如下:
1. 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 地球具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公转使得地球围绕太阳运行。

2. 球面坐标与经纬度:
- 球面坐标系统是地理上常用的坐标系统,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 经度是指从地球的中心点开始,一直到地球表面的经线,以0°-180°东经和0°-180°西经为划分。

- 纬度是指从地球的中心点开始,一直到地球表面的纬线,以0°-90°北纬和0°-90°南纬为划分。

3. 地球的时间与日照:
- 地球由于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的时间是不同的。

- 根据经度的不同,把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5°经度。

- 日照是指阳光照射地球表面的时间和强度,影响到地球上的气候和植被分布。

4.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 地球不是一个完全的球体,而是由赤道和两个半径略短的极半径组成的椭球体。

-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km,极半径约为6357km。

两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地球的形状不是完全规则的球体。

5. 位置与区域:
- 位置是指一个地理事物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可以通过经纬度来表示。

- 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上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一部分,可以按照自然和人文特征进行划分。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汇集了很多地域性的知识点,当然地理涉及的方面也横多,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高中地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
结(人教版),一起来看看!
高考地理18种大题必背高中地理选择题蒙题口诀高中地理万能答题术语高
中地理必修一框架图
1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
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
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
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
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
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
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
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
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
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
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

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自然增长)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总趋势:增长。

2、决定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时间差异: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4、地区差异:人口数量,亚洲最多,非洲次之;人口增长,非洲第一,拉丁美洲次之。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类型,划分、特点、判定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生率高高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2、转化增长模式若发生改变,一定是死亡率先下降。

3、空间分布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已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

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4、我国的人口增长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一、定义: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二、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9世纪以前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迁出地旧大陆(欧亚非)迁入地新大陆(美洲、大洋洲)原因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二战后从发展中亚非拉等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二、国内人口迁移时间流向迁往自然和社农业经济的脆大批迁移会经济条件较弱、频繁的战好的地区争、自然灾害国家有组织、有计划从东部计划经济体有计划、有城市派员支援制、严格的户西部、内地和组织籍管理制度边疆;农民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内地→沿海;改革开放政自发迁移,山区→平原;策、地区发展流量增大农村→城市;不平衡贫困地区→发影响因素特点古代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达地区;出现大规模“民工流动”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二、环境人口容量:1、含义:与环境承载力内涵一致2、特点:3、影响因素:资源(最主要)、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4、估计:乐观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中间论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是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所得到的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经济发展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

人口增长模式分为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原始社会的人口增长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过渡型的人口增长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社会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问题包括老龄化问题和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老龄化问题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和社会负担加重,解决措施包括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和健全社保。

人口增长过快问题会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解决措施包括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和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矿产资源、森林和淡水。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和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人口容量有三个特点,即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

人口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而人口合理容量是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应该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对特定地区的人口数量有影响,但对全球总人口没有影响。

人口迁移的判断需要满足三个要素,即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和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包括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以及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农村等。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都有影响,包括利和弊。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其中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政治、社会和人口迁移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政治方面,国家政策、战争和政治中心的变更都会对城市产生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由内而外、自上而下,在“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上下功夫,深入推动学习型机关建设,唤得清风拂面来。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4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4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4章)高中地理必修二是研究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的基础课程。

本文将对第1-4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包括区域自然环境的特点、资源的分布特征以及地球自然环境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和规律。

第1章区域自然环境1.1 区域自然环境的概念和属性区域自然环境由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过程组成。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过程包括阳光辐射、大气环流、水文循环和生物地理过程等。

1.2 区域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区域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的原因有地质构造、气候变迁、水文过程等。

地质构造导致地貌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气候变迁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分布,水文过程包括河流水系的形成和水体的运动等。

1.3 区域自然环境的分类与特征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分布,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喀斯特地貌地区和西北高原地区等。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如东部沿海地区具有湿润气候和发达的河流水系,而西北高原地区则是干旱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1.4 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资源的分布,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地方条件选择适宜的发展方式,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和环境治理。

第2章资源与环境2.1 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人文资源包括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2.2 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自然资源的分布受地质构造、气候条件、水文过程等影响。

能源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有关,水资源的分布与气候条件和水文循环有关,土地资源的利用需要考虑土壤肥力和土地利用方式等。

2.3 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提倡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1、10万年来人口增长: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的自然增长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的共同影响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在人口变化过程中,首先下降的是死亡率,然后是出生率7、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为现代型,世界人口仍处于有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我国属于现代型。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 人口的迁移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5、 人口迁移效应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经济因素往往起着决定因素,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3、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数目少,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重要的标志)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看书)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二、农业地约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二、商品谷物农业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

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6、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7、 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看50页美国农业带图)8、 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区位优势:发展措施:二、乳畜业1、 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2、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章末总结1、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2、各农业地域类型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的区位选择2、区位因素: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二、工业区位的选择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科技水平提高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2、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3、科技进步的影响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4、5、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6、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2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的工业联系)②空间利用上的关系(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工业)2、工业集聚3、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二、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第3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传统工业2、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结构重;区位优;规模大;经历久3、德国鲁尔工业区(1)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利铁矿区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2)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3)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4、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异同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运输便利煤炭资源丰富铁矿、石油、海洋资源短缺公有制结构单一水资源不足辽中南工业区交通运输便利鲁尔工业区内河航运发达市场体制薄弱消费市场广阔水资源充足大量廉价劳动力市场体制健全二、新工业区1、“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①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意大利东北部、中部②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洲岛)3、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4、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5、新工业区特点:小——以中小企业为主;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