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孟子民为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二单元 三、民 为 贵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贼 仁者谓之贼 . 2.终身忧辱 . 3.苟不志 于仁 . 贼: 损害 辱: 遭受耻辱 志: 立下志向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民为贵 . (2)君为轻 . (3)其何能淑 . 2.形容词使动用法 诸侯危 社稷 . 危: 使„„危险、危害 贵: 最重要的力量 轻: 不重要的力量 淑: 善,好结果
介词,替 连词,和 动词,给 动词,结交,亲附
介词,向 介词,在 介词,到 介词,从 介词,比 介词,对于
宾语前置标志 谓也 ①此之 . 代词,这个人 天下 ②不能使天与之 . ③三年之丧毕 结构助词,的 . 5.之 动词,到 尧之子而之 舜 ④讼诉者不之 . . ⑤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 (状语后置,应为“尧于天荐舜而天受之”) (三)宾语前置句 此之谓也 (宾语前置,应为“谓此也”)
[课文· 译注]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评析] 百姓是最重要的(力量),国家居第二位,国君是不
重要的(力量)。
这是孟子的著名主张。他认为,民心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 衰、安危、存亡和天下的得失,把民放在第一位,社稷放在第 二位,国君放在第三位。首先,国君轻于民。这是因为获得民 心,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信任,才能成为诸侯;得到诸侯 信任,才能成为大夫;否则,失去民心,就不能成为天子。所 以,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与民相比,君轻于民。其次,国君还 轻于社稷,这是因为,诸侯无道,危害国家利益,就要改立贤 君,所以君又轻于社稷。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 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积极的影响。
2.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评析] 好的政治赢得了百姓的财,好的教化赢得了百姓的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民为贵》课件(共40张PPT)
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今之乐犹古 之乐也。”在整个论辩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 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然后 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 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 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两者雅俗的区分明显,无论 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 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 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 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 自己想说的领域。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明确:“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暴政的行 为。
3、第3节选文中孟子的观点是什么?主要采用 了什么论证方法?
观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① “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说明老
百姓对有仁德国君的渴望和归顺; ②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谈自己的 人生理想
2011年2月 12日在春节团 拜会上,温总 理新春讲话: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 人大会议开幕式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 次提出,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19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引入话题 →转换话题 →直切正题 →得出结论
24
• 5、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 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 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 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高中语文 2.3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得天下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 其何能淑?
4.注意下列重点语句的翻译。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于百姓,君主 的 地位更要轻些。
(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 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译:残害仁的人叫贼,残害义的人叫残;残、
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 听说臣杀君啊。 ( 3)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译: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 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 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1.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 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二、自读课文,梳理知识
1.给蓝字注音
社稷( jì
)
)
jié
放桀(shì
)
(
tă )
弑君(zh n
)
)
x
獭(
)
2). 通假字 为鹯丛驱(爵(通
艾( )
雀))
胥(
)
()
zī chén粢g 盛( zhòu kuàng 伐纣 què
ài 走圹( nì
驱爵 (
三年之
溺
3.解释下列描红的词语的意思。 民为贵,社稷次之。 于传有之。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2.“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暴政的行为。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 下,不仁则失。主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 喻论证方式。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2.3民为贵
4.以陷于死亡 古义:被诛杀或逃亡 今义:死去 五、词类活用 1.贼仁者谓之贼 2.欲无王,不可得己 3.终身忧辱 4.诸侯危社稷
名词作动词,损害 名词作动词,称王 名词作动词,遭受耻辱 使动用法,使……受损害
六、文言句式
1.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判断句
2.祭祀以时
状语后置句
3.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
归纳主旨
本课所录5则选文均是围绕“民为贵”的思想来展开 论述的。在这5则选文中,孟子不仅极力宣传得民心者得 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而且还指明了得民 心的根本途径,就是施行仁政,用“仁”“义”治天下, 用仁义道德教化百姓。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选读
三、民 为 贵
孟子名言集锦
1.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 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 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A项,“其”代天下;B项“之”代舜;C 项“之”代天把天下给了舜。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得则其舜民有有..天道下也
B.贼 此仁 之者 谓.谓 也.之贼
C.载 舜.胥相尧及二溺十有八载.
D.所 今欲 之.与 欲.之王者聚之
解析:A项,与“无”相对;占有,拥有。B项, 叫,称;说的是。C项,加强语气的助词;年。D项, 均为“想,想要”。
答案:D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3课《民为贵》优秀教学设计(2课时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3课《民为贵》优秀教学设计(2课时4页)《民为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教学重点本文常见文言实词、虚词;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教学难点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预备知识和工具复习高考考点的18个文言虚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讲读第1则1、“读”与“释”2、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下台。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
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
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二)、作业:1.阅读、思考第2、3则,初步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是什么?第二课时(一)、提问导入孟子“民本思想”是什么?(二)、朗读第2、3则(三)、讲读第2则1、“读”与”释”2、译文: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
”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
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杀君主一类的事情。
”3、解读:这一则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段千古名章。
它是什么意思呢?齐宣王可能动了很久的脑筋想着怎么为难他的老师孟子,终于给他发现了一个反击老师的漏洞。
他兴冲冲的找着老师孟子,马上就请教道:“老师,商汤把夏桀干掉了,周武王把商纣王干掉了,是不是有这样的事啊?”孟子是谁?不愧是千古名师,虽然不知道齐宣王想做什么,但发现这小子来者不善,马上“狡猾”的回答道:“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好一个“于传有之”啊!给自己留下无限的回旋空间!笨宣王却没有发现这点,马上按照预定计划发起总攻:“臣子杀死君王,下级杀死上级,这也可以?”(因为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学说)齐宣王以为自己这招是拿儒家的矛戳儒家的盾,自以为很高明啊!不过怎么高也没有孟子老师高,因为孟子老师是守正不阿的!老师耐心的对齐宣王说:“侵犯仁爱的人是贼,侵犯道义的人是残,拥有‘残’和‘贼’这两种品质的人叫‘一夫’(独夫民贼),我只听说把独夫民贼纣杀掉了,没有听说杀的是君王!”4、中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权合法有限性理论和革命性思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百家”(课件PPT)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三课民为贵(共46张PPT)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Biblioteka 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2.3《民为贵》教学设计
《民为贵》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2、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3、进一步领会孟子的的论辩风格及语言特色。
教法设计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的特点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难点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主要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选文,学生通过预习尽量掌握字音,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结合现实分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当今现实的意义。
1、课前完成预习2、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这是哪个地方?(生答:鳌山书院),对,这是我们学校后面的“鳌山书院”,书院的墙上刻有孔子的《弟子规》,相信同学们在诵读中学到了孔子的“礼”与“仁”的思想。
我们的“鳌山书院”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的思想。
一百多年来,我们的书院培养了许多的人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
二、放动漫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放朗读五、学生个别读1、2则,集体读第3则六、检查预习并思考分析课文内容(一)、检查字音:稷 jì粢盛zī chéng 桀jié獭tǎ圹kuàng 鹯zhān 爵 què1,于传有之2,虽欲无王,不可得已3,所恶勿施4,苟为不畜,终身不得5,三年之艾Zhuàn wàng wù xùài(二)、检查文意疏通并思考分析课文内容第一则:词:1、社稷:2、是故:3、牺牲:4、粢盛:句式:祭祀以时明确:1、“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2、因此 3、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3 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 孟子说:“让他主持祭祀,百神都享用了祭祀,这是天接
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 受了他;让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好,百姓习惯于他主持政事,这
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 是百姓接受了他。这是天把天下给他,百姓把天下给他,所以说,
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 天子不能把天下给别人。舜辅佐尧二十八年,不是人能够做到的,
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 来祭祀的谷物已经很干净了,并且按时举行祭祀,如果这样
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却仍然遭受旱灾或者火灾,那么就要重立新的土神和谷神。”
2.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事吗?”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孟子回答道:“在史传中有这事。”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 ‘这样怎么能有好结果呢?只会全部掉进水中被淹。’说的就是这个
谓也。” 道理啊。”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4.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孟子说:“不。天子不能把天下给别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万章说“既然这样,那么舜拥有天下,谁给他的?”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 君即使不想称王,也是不可能的。现在的想称王的人,就像患了七
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 年的病仓促间要找干了三年的艾草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聚,一辈
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 子也不能得到。如果平时不在仁政上立下志向,就会终身忧
辱,以陷于死亡。《诗》云: 愁并蒙受耻辱,甚至陷入到被诛杀或逃亡的境地。《诗经》上说:
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从前,尧向天推荐舜后,天接受了舜,天向百姓显示舜后,百姓接受了舜。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3课《民为贵》经典课件(42张)(共42张PPT)
孟子说:“夏桀、殷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他们失
去了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办法:得到天下的百姓, 就得到天下了;得到天下的百姓有办法:得到百姓的心,就得到百 姓了;得到百姓的心有办法: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 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百姓归附有仁德 的国君,就像水流向低处、兽跑向旷野一样(是很自然的)。所以 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丛木赶雀来的是鹯;给商汤、周武王赶百 姓来的,是暴虐无道的夏桀和殷纣。
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 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待人民, 不搞特权,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 民的拥护。
(2)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 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 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的高度。
文本感知
孟子认为“汤放桀,武王伐纣” 是什么行为?
—— “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暴 政的行为。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 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 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 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 也;为汤武驱民者,桀 与纣也。
(1) 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了民心,民心是什么?
仅仅是要吃要穿吗?民心就是人民大众公认的、约定俗成 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理!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 违背了社会公理,人民就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而人民不 承认你这个统治者,就会跑到他们认为好的地方、好的国 家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三、民为贵》教学设计(表格式)
教学反思
学习《先秦诸子选读》,目的是为了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借助工具书或互联网等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著作者情况、相关文化背景合论注重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障碍。有侧重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把握论著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布置作业:
研究性学习作业
知识技能应用
个性化
教学
补充课外知识,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对孟子思想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强调文言文语言点,让基础薄弱的同学首先夯实基础。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结
构
设
计
板书
设计
民为贵
得民心的天下
实施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外部民之归仁,犹水之就下比喻论证
内在久病求艾
形成
性
评价
1.作为高二的学生,应该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对文言语法现象进行判断分析,而不是机械记忆。
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3.引导学生体会比喻论证的好处。
4.引导学生感受十八大以来国家以人为本,提高民生的举措。
内容分析
本文出自《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力图破除君权至上观念,确立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运用形象的比喻论证,把应该何去何从的道理说的生动形象。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论证的好处。
质疑解疑
引导解决阅读疑惑
相互解疑或讨论解疑
PPT出示学生阅读疑惑
深化对课文思想认识
拓展延伸
补充视频资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三、民为贵》课件(共11张PPT)
1.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 词及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分 析该思想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孟子》
字词梳理一
1.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2.牺牲既成,……然而旱干水溢,则变易社稷.
1.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2.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1.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2.此之谓也
——摘自《十九大报告》
资料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习近平
资料卡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 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 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 变为现实。
预习疑惑展示
预习பைடு நூலகம்惑展示
预习疑惑展示
预习疑惑展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 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 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 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 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 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 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摘自《十九大报告》
研究性学习作业
高中语文民为贵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第四课《民为贵》【教课目的】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2、意会孟子散文气吞山河、感情激越的特点【教课方法】1、朗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经过频频朗读来意会孟子散文气吞山河、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议论法:议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波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认识《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余。
【教课假想】本课包含五则,从不一样角度论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看法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 “天子不可以以天下与人。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等都要熟读、精思后联合现实进行剖析。
所以,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侧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波及“民本思想”,剖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其余要联合前几课,进一步领悟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尝《孟子》善用比喻、对照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以前方孟子对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导入(联合“引入话题”)“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重民。
二、朗诵全文(在预习的基础上)三、整体感知(议论、发问、明确)1、孟子为何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国君和社稷都能够改立改换,只有老百姓是不行改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诛一夫”的行为,使颠覆暴政的行为。
3、《孟子 ?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如何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一样?孟子的主张反应了什么思想?——万章的见解: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予的。
孟子的见解:天子个人并无权益把天下拿来授予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益。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差别?——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孟子》选读 三 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侯能荐人于天子(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云:‘其何能淑?载胥 经》说:‘这样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只会相
及溺。’此之谓也。”
所欲:名词
继都掉进水中被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性短语,所
想要的东西。①与:为、替。勿施:不要施加。尔也:如此而已。 就:去向。圹kuànɡ:原野。爵:通“雀”。鹯zhān:一种似鹞
鹰的猛禽。②仁:名词用作动词,施行仁政。无王wànɡ:不 成就王业。七年之病:主谓倒装句,病之七年。畜:积聚。淑:善。
就重新立一个贤君。用来祭祀社稷的牲畜如全羊等 既成,粢盛既洁,祭祀
已经是合格的了,稻粱已经很洁净了,并且按时祭祀
26
以时,然而旱干水溢, 从来没有错过或漏掉,可是国家还是遭受旱灾或者水灾,
则变置社稷。”
社稷:土
那么就毁掉原来的社稷,重立新的社稷。”神和谷神。
由于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二神,后来就用社稷代指 国家。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指庶民、众民。
17
4.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①虽欲无王.( ②今之欲王.者( ③苟不志.于仁( ④谆谆然命.之曰( (2)形容词活用
) ) ) )
①百姓安.之(
)
②暴.之于民(
)
③其何能淑.(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民为贵》课件 (共59张)
译文: 万章又问:“天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舜, 是怎么样一回事儿啊?”
孟子说:“天子能把人举荐给天,但不能使天把天下给 这个人;诸侯能把人举荐给天子,但不能使天子把诸侯的封 国和人民给这个人;大夫能把人举荐给诸侯,但不能使诸侯 把大夫的封地和人民给这个人。从前,尧向天举荐舜而天接 受了他,把他显露给百姓而百姓接受了他。所以说,天不说 话,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他罢了。”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此之谓也。”
译文:如果舜强行住进尧的宫室,逼走尧的儿子,这 样的话就是篡位,而不是天把天下给了舜。《泰誓》 说:‘天视由我百姓视,天听由我百姓听。’说的就 是这道理啊。”
思考
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 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 么思想?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 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 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 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 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译文:舜帮尧处理国政长达二十八年,尧驾崩以后才 即天子之位,不是靠人力能做的,是天帮助他的结果。 尧驾崩,三年丧期完毕以后,舜躲避尧的儿子到南河 以南(为着使他能够继承天下)。但是天下诸侯朝见 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不到 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用歌唱或言辞等赞美 歌颂人的不歌颂尧的儿子而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意 啊。然后舜回到国都,登上了天子的位子。
然命之乎?”
予他的。”
曰:“否;天不言, 万章问道:“天把天下
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给舜这件事儿,是说天耐心
恳切地任命他、叮嘱他吗?”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课件第二单元三民为贵
不成就王业。畜:积
聚。淑:善。胥:皆。
(《孟子·离娄上》)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
诸?”
万章:孟子的
万章说:“尧把天下给了舜,有这件事吗?”弟子以天下与人。” 孟子说:“没有。天子不能拿天下给别人。”
“然 则 舜 有 天 下 也,孰 与 之?” 万章说:“这样的话,那么舜拥有天下,是谁授予他的呢?”
归纳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均是围绕“民为贵”的思想来展开论 述的。在这些选文中,孟子不仅极力宣传“得民心者得 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还指明了得民心 的根本途径就是施行仁政,用“仁”“义”治天下,用仁 义道德教化百姓。
孟子曰:“民为贵, 社 稷 次之,君为轻。 孟子说:“庶民最重要,国家居第二位,国君不重要。
求三年之艾 也。
人病了七年之久,猝然间去找干了三年的艾草一样(肯定不会有什么
苟 为 不 畜, 结果的)。久病者如果不事先积攒下一些治病的艾草(而总是猝然间去
终身
不 得。 苟 不 志 于仁,
找三年的陈艾),那么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国君)如果平时不施行仁政,
终身
忧辱,
以 陷 于 死 亡。
那么终身都有丧失天下人民的隐忧,以致陷于被诛杀或者逃亡的境地。
这句话体现了孟子对暴君的痛恨。孟子的话是对最高 统治者的警告。残民害民就是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必然 会被人民推翻。中国历代革命的历史事实都无可辩驳地证 明了这一点。
2.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 也。
答:
[赏析] 孟子认为,践行仁义的行动比宣扬仁义的 言语更能深入人心,使仁义礼智深入人心的教化比良好但 令人生畏的政治更能赢得民心。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 诸侯,得乎诸侯为 大夫。 因此赢得了庶民就做天子,赢得了天子就做诸侯,赢得了诸侯就做大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译文:
•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 国家的土神谷神为其次,国君为 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 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 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 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物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 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 就 改立土神谷神。”
探究创新
•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 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死父母。此处指臣杀死君主。 • (3)贼:损害,毁灭。 • (4)一夫:言众叛亲离的独夫。《书》
曰:“独夫纣。”
◎【译文】
• 齐宣王问孟子曰:“商汤王流放夏桀, 周武王讨伐商纣,有这样的事吗?”孟 子回答说:“在古代传记中有这样的记 载。”齐宣王又问道:“为臣的杀死他 的国君,可以吗?”孟子答道:“毁灭 仁爱的人叫作贼,毁灭正义的人叫作残。 毁灭仁义的人叫作独夫。我只听说过周 武王杀了个‘独夫’殷纣,没听说过杀 死君主的。”
• 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 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 了什么思想?
“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拓展思索
1、孟子“民贵君轻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 者失天下”的例子吗? 3、《孟子•万章上》选章中哪些方面体 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4、结合“善政”与“善教”谈谈你对 现代社会中“法治”与“德治”的理解。
(13)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14)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 (15)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16)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17)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18)以行与事示之。
(1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20)使之主事,而事治。 (21)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22)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 (23)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24)善政,民畏之。
※探究思考
“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 为?
•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 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简析
• 针对齐宣王问题,孟子毫不回避地说古书中记载了商 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的事。于是齐宣王又问: “臣弑其君,可乎?”对孟子来说,这个问题真是咄 咄逼人。因为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的秩序是不可以 侵犯的。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也宣扬: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而另一方面,孟子又把商汤看成是“以德服 人”的代表,对于周武王的德行,孟子也是高度肯定 的。一方面强调君臣父子的秩序,一方面又肯定流放 夏桀的商汤和讨伐殷纣的周武王,这样孟子面对齐宣 王,似乎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孟子的回答…… 他首先作了个出人意料的界定:贼害仁的人叫贼,贼 害义的人叫残,残害仁义的人叫独夫。由于桀和紂残 害仁义汤武诛之就只不过诛灭了残暴无道、众叛亲离 的独夫而已,不存在以臣弑君的问题。这一回答,又 机智,又锐利,又深刻。
※疏点第二章
• 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 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 “于传(1)有之.”曰:“臣弑 (2)其君,可乎?”曰:“贼 (3)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 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4).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注释】
• (1)传(zhuàn):传记。 • (2)弑(shì):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
◎【译文】
• 孟子说:“夏桀、殷纣两个暴君之所以会失去天 下,是由于失去了天下的百姓,之所以失去了天 下的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取得天下是有途 径的:得到天下的百姓就取得了天下;得到天下 百姓是有途径的:得到民心就得到天下百姓;得 到民心是有途径的:他们所需要的就为他们集聚 起来,他们所讨厌的就不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 老百姓们趋向仁政,就像水向低处流,野兽向旷 野里跑一样。所以说,替深渊赶来游鱼的是水獭, 替森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商汤和周武王赶来 百姓的是夏桀和殷纣。如果今天的国君能喜好施 行仁义的话,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驱赶来百姓即 使他不想做君王,也是不可能的。现今那些
• 妄想一统天下的人,就好像患了七年的久 病,需要谋取三年的陈艾来医治一样,如 果不事先做准备的话,那么一辈子也不会 得到。如果国君平时不施行仁政,那么他 会一辈子忧患受辱,以至于陷入死亡的境 地。《诗经》里说:“胡作非为怎么能办 好事情呢?到时候还是一块儿陷入深渊。” 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 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注释】
• (1)有道:有途径,有路。 • (2)斯:就。 • (3)与之聚之:与,替,为;聚,集聚,积累。 • (4)就:趋向。 • (5)圹:同“旷”,旷野。 • (6)獭(tă):水栖食鱼动物。 • (7)爵(qùe):同“雀”。 • (8)鹯(zһān):一种像鹞子一样的猛禽。 • (9)艾:是一种可以用来治病的中草药。 • (10)《诗》云:淑,善;载,则;胥,都。
➢ “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 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 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 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托尔斯泰)
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 来创造自己的新道德。(高尔基)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社稷( )jì 粢盛( )z(ī )ché汤ng 放桀( ) jié 伐纣( z)hòu弑君( )sh走ì圹( )kuàng 獭( )tǎ 驱爵( )què鹯( )zhān 三年之艾( )ài 淑( )shū胥( )xū 溺( )nì 谆谆( )zhūn践( )jiàn 暴之于民(pa)ò 朝觐( C)ha(ó )jìn讼狱( )sòng 讴歌( )ōu 篡( )cuàn
※解释下列红体字。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 (4)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5)汤放桀。 (6)于传有之。
(7)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8)得天下有道。 (9)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10)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1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12)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简析
•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 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 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 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 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 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 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 引用。
※疏点第三章
• 原文: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 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1):得其民,斯(2)得 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 道:所欲与之聚之(3),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4)下、兽之走圹(5)也。故为渊驱鱼者, 獭(6)也;为丛驱爵(7)者,鹯(8)也;为汤、武 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 之驱也。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 病求三年之艾(9)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 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 载胥及溺。(10)’此之谓也。”
※各章关键词句
• 第1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
• 第2则:“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第3则:“得民心者得天下” • 第4则:“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 第5则:“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疏点第一章
•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②而为 天子,得乎天子为诸 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 置。牺牲③既成,粢盛既洁④,祭祀以时, 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