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本质在于建筑和城市文脉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合集下载

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

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

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的互动关系是当代城市研究的重要议题。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现,而城市精神则是城市文化的内在核心,是城市特有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从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定义、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的互动关系、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深入剖析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定义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城市的历史、人文、文化、风俗习惯、建筑风格、文化活动等方方面面。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是城市的独特标志,也是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

城市精神是指城市的独特精神特质和人文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内在核心。

城市精神包括城市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文化精神和精神追求等方面,是城市独特的人文精神。

二、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的互动关系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

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的表现形式,而城市精神则是城市文化的内在核心。

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城市文化对城市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可以塑造城市的独特形象和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从而激发和培育城市精神。

例如,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往往会有较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认同感,这种文化氛围和认同感就是城市精神的体现。

城市精神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内在核心,是城市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和引领城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城市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例如,一座具有自主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城市,往往会有较为活跃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艺术表现,这种文化创新和艺术表现就是城市文化的体现。

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还可以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城市文化可以激发和培育城市精神,而城市精神又可以引领和推动城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例如,一座具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往往会推动城市文化的绿色发展和环保表现,同时也会激发和培育城市居民的环保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良性循环。

2024年无锡市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无锡市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无锡市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城,作为大地上层积下来的数代人的奋斗结晶和文化记忆,是一种社会存在,也是一方心灵港湾。

【城·印象】一、积累与运用(27分)1、根据课文默写(8分)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二则》)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③,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④无限山河泪,。

(夏完淳《别云间》)⑤小锡在惠山古镇游玩时,走进一座小院,感觉环境清幽,绿意盎然,不由得吟诵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句子“,”。

⑥在一次次跋山涉水的艰难险阻中,徐霞客始终坚信“,”,终著成一代奇书《徐霞客游记》。

(用陆游《游山西村》中诗句作答)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9分)城市是古老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自然与人文碰撞和融合的场所。

【甲】伟大的城市犹如浩瀚的典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伟大的城市犹如宽广的海洋,汇聚着多元的文化,孕育着péng()勃的希望;伟大的城市犹如璀璨的星空,隐藏着无尽的ào()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它可能是我们离开了的故乡,可能是现在生活的地方,也可能是向往的远方。

【丙】我们在这里汲取力量,收获成长,播种梦想。

【丁】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我们用脚步丈量,用真心感受,书写青春的诗行。

愿你我都能在这里各得其所,与它。

(1)给加点字注音。

(1分)广袤()(2)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péng()勃ào()秘(3)下列词语填入语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因地制宜B.不期而至C.天衣无缝D.相得益彰(4)以上语段画线句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甲】句B.【乙】句C.【丙】句D.【丁】句3、在“城·印象”探究活动中,同学们的发言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些古人的称呼与城市有关,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被世人称作“柳柳州”。

城市设计的原则-策略与步骤

城市设计的原则-策略与步骤

城市设计的原则\策略与步骤摘要:在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病”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和严重。

要预防和治理发展过程中的这个问题,加强规划和依法建设,提高城市生活的品质和内涵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对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病“十二五”规划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并把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着力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作为重点任务,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能节地、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城市设计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

城市设计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引导实施城市规划空间形态的重要作用。

加强城市设计,体现了城市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为提高城市质量和发展内涵,确保城市有序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加强城市设计是提高城市质量和发展内涵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党全国提出了“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加快发展的机制和体制,形成了“三化”互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作为“三化”之一的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规划的水平、建设的规模,管理的层次均大幅提升,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涌现出一批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也出现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居住小区和地标性建筑精品。

可以说,这一时期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是最为辉煌和璀璨的。

然而就城市建设而言,冷静反思,过快的城市扩张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问题,留下了许多遗憾:城市局部建设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考虑;历史街区大拆大建,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被瞬间擦去;城市建设千篇一律,城市特色空间沦为平庸或丧失,环境品质日益下降等等,很多人将此综合称为“城市病”。

正如吴良镛大师所说:“一些城市中心区逐渐形成,高楼林立,但千楼一面、毫无特色;历史的城市,大拆大改。

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4年河北省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卷(满分100分时限120分钟)一、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20分钟。

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80分钟,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写)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

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草稿纸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资料1河北新闻网2014年2月13日报道:近日,河北蔚县剪纸艺人高佃亮制作的9幅冬奥会项目剪纸作品和李宝峰制作的《冬运中国娃》申奥题材剪纸作品,分别被张家口奥促会和北京奥促会选中为申奥宣传品。

由剪纸《冬运中国娃》与摄影“崇礼滑雪”等五幅作品构成的宣传折页,被中国冬奥代表团带往黑海之滨的索契冬奥会现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条件与决心。

蔚县剪纸是全国唯一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

近年来,剪纸内容从过去的花鸟鱼虫、戏剧脸谱向重大节庆、重大社会生活领域拓展,形成八大类6000多个品种。

目前,该县有16个乡镇、96个行政村分布着剪纸艺人,形成了28个剪纸专业村、30家集团式规模剪纸厂,剪纸专业户达1100户,从业人员3万余人,年生产剪纸作品600多万套,畅销美、日、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剪纸艺术源起窗花,“过春节,贴窗花”是中国南北方都有的传统习俗。

在石家庄的“周淑英剪纸艺术博物馆”内,著名蔚县剪纸艺人周淑英回忆她儿时所见场景说:“每年一进腊月,在蔚县一条南北向的十里大街上挤满了摆摊卖剪纸的人,十分壮观。

剪纸艺人都会摆个方桌,做块儿窗户样式的展板,在每个窗格里贴上剪纸,供人们挑选。

刚摆出的剪纸颜色鲜艳活泼,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惹眼。

”然而这种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剪纸艺术,长期以来处于零散的节前生产状态,唯一的县办企业“蔚县剪纸社”,生产规模和销售渠道都极其有限,影响面不大。

浅析城市特色

浅析城市特色

浅析城市特色作者:梁林辰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2期[摘要]:拥有城市特色是现如今城市设计发展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通过对全球化的城市特色危机的分析,解释城市特色的含义,主要以沈阳城市为例,分析其城市特色,并对打造其地方性城市特点做出一定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城市设计,特色,沈阳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引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建设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给城市带来了蓬勃生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在这种结果下,城市化导致城市建筑的千篇一律,没有了城市地方性,没有了城市文脉,没有了城市特色,使城市出现了城市特色危机,这是我们如今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将待解决的主要任务。

2. “城市特色危机”含义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格局、风貌正走向雷同,千城一面,由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和历史形成的城市文脉、肌理,自然生态特征和乡土文化标识正在迅速消失的现象。

由于城市全球化的产生发展,各大城市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历史特点及文脉,那些原本可以千姿百态的城市却变得越来越相似,如今走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当中,随处可见高楼林立的大厦,车水马龙的街道,方方正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如机械般冰冷而没有感情,让人根本无从分辨这是哪个城市,沈阳也是其中之一。

3. “城市特色”含义特色是指某一事物的突出或独有的性质和特征。

城市特色与城市个性、城市形象有密切的内在关联,系指一个城市在人的感知层面上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表正【1】,可分为无形特征和有形特征。

有一些城市特征比较明显的城市:例如:冰城夏都哈尔滨,有着俄式风情的建筑特点;古都西安,汉唐遗风,古香古韵的建筑特点;城市花园新加坡,宣扬绿化和绿色,有着绿色建筑的城市特点。

无论处于这些城市的哪个角落,城市的氛围和特点都会很鲜明的表现出来,让人印象深刻。

城市特色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体现在城市的性质、经济特点、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可见的内在特色,或称无形的特色;二是城市形态或城市环境表现在自然环境、城市布局与空间形态、文物古迹、建筑景观灯方面的可见的在特色,或称有形特色。

城市文脉:人文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城市文脉:人文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城市文脉:人文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刘 涛 钱 钰摘 要:“城市文脉”在当下已经成为学术探讨、政府文件及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词汇。

通过梳理影响城市文脉话语形成、流行的主要因素,参照“文脉”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使用习惯,可以将城市文脉定义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在特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反映。

城市文脉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反映了城市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合力,也代表了城市历史的深厚积淀和城市文化记忆的提炼浓缩。

对现实的城市文化建设来说,延续城市文脉与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之间的关系应该最为紧密,而整理城市文脉则需要重视城市文化重心的演进。

关键词:城市文脉;城市建筑;城市文化形象;文化重心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urban context has became a popular word in academic discussion,government documents and news reports.This article sorts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urban context’s formation and popularization,reviews its idiomatic usage in Ancient Chinese and Modern Chinese. Then, the urban context can be defined as reflection of the main trend of human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pecific cities. The urban context is reflected in every aspect of social activities.This definition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resultant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many elements such as materail city life,cultural tradition,geographical environment,etc .It also represents profound accumulation of city history and high concentration of city cultrcal memor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cultu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inuation of the urban context and shaping of the city cultural image should be the most close, and it’s finishing should follow the evolution of city cultural focus.作者简介刘 涛,河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博士。

弘扬城市主流人文精神彰显保定文化品位和特色

弘扬城市主流人文精神彰显保定文化品位和特色

弘扬城市主流人文精神彰显保定文化品位和特色刘文艳城市主流人文精神是城市文化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历史人文传统、精神积淀、城市面貌、社会风气、市民素质、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精神气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和共同追求。

它就像城市的名片,镌刻着这个城市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渊源。

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正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大市,辖区内虽然土地肥美,物产丰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融汇了旖旎的自然风光与无数的人文胜迹,不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城市主流人文精神还有待彰显和弘扬。

因此,在当前的保定文化名城建设建设中,迫切需要深入挖掘、提炼和涵养城市主流人文精神,并使之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城市个性魅力的内力。

一、城市主流人文精神的作用一个城市如果缺少精神文化上的认同,就会趋于平庸,就会失去特色。

城市主流人文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支柱,也是每个市民的精神支柱,是一种自觉的价值取向。

每一座优秀的城市,必有它独特的主流人文精神,如同硅谷的主流人文精神是创新,米兰的主流人文精神是时尚,伦敦是充满选择机会的城市,罗马是古典文化集萃的城市……这些城市的整体形象为城市文化创造了无穷魅力,所蕴涵的主流人文精神,已成为历史与时代的精神主题,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

国内的一些著名城市,也都因鲜明的主流人文精神和城市文化特色而名扬四海。

如北京的帝都文化、西安的汉唐文化、曲阜的孔文化、杭州的西湖文化等。

我们保定也应该有这类特色鲜明的城市主流人文精神。

城市主流人文精神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物质实体、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上;二是居民内在的文化素养、气质、性格及文化技艺上。

如果说城市经济增长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还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话,那么现代化城市的主流人文精神和人文特色则是不可“缺失”或“跨越”的。

现代化城市的主流人文精神和人文特色是在该城市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

在城市化进程中,保定一直突飞猛进的发展着,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城市文化名片与城市精神塑造

城市文化名片与城市精神塑造

城市文化名片与城市精神塑造作者:吴筠来源:《新阅读》2021年第12期深圳是一座建市仅42年的年轻城市。

40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一座充满魅力、活力、动力和创新力的创新型城市。

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在发展的过程中从未忽视文化建设,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同频共振,经济科技与创新创意共生共荣,一起推动形成了深圳非常独特的、鲜明的城市气质。

2008年,深圳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称号,是中国首个入选的城市;2013年,深圳荣获“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成为全球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这两张文化名片对于深圳的城市文化、精神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阅读深圳:城市的精神阅读塑造城市精神。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创新创业者。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创业的驱动和对知识的渴望有着密切的关联。

深圳人的求知和创业是水乳交融的,相互赋能,拉动了城市阅读与城市建设的契合度和关联度,通过求知、通过阅读推动创新创业,推动城市的运转和进步。

深圳人边闯边读、边读边闯,通过阅读去适应工作、独立创业,开辟新天地,在改革进取中建造这座城市,形成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

深圳是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的城市,读书成为无数追梦者圆梦的阶梯。

1996年,深圳第一次承办全国性书展——第七届全国书市,现场销售图书码洋2100万元,在当时是个非常巨额的销售量。

深圳的人均购书量连续31年居全国第一,这是40年的城市开拓奋斗史积累出来的,体现阅读对城市的内驱作用。

阅读在改变奋斗者命运的同时,也成就了深圳这座城市创新、品质、活力、包容等特质,为之提供了不竭动力,塑造了“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

深圳的阅读之路。

深圳的阅读文化推广之路可圈可点。

建市之初,“拓荒者”们就为这座移民城市植入了“热爱阅读”和“崇尚文化”的基因,让深圳人很早就由内生发出“文化自觉”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涵养。

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

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

30北京规划建设B EIJ IN G CI T Y PL CANN IN G &CONS TRU C TION R EV I EW 1999・3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王景慧近年来,城市形象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大家对城市形象的重视,反映了人们对城市文化功能的追求,对城市应具有精神、文化功能的认同。

而且,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丰裕,人们对城市文化功能的追求也会越来越高。

目前,群众对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对建筑设计上过时的“时髦”很不满意。

为更好的改进城市形象,形成独具风格的城市特色,取得为群众满意的效果,有必要对城市形象和城市特色作科学地剖析,以对它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城市形象所谓“形象”一般指的是外观,但对一个城市来说,只谈外表是不够的。

著名建筑师萨里宁曾经说过:“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那里的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

”所以,研究城市形象还必须涉及内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美好的城市不只要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城市面貌,还应有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健全的城市功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创造美好的城市形象,既要重视城市空间环境的艺术创造,又要考虑功能适用,体现对人的关怀,反映城市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2.城市特色城市形象是由多方面内容组成的,其中最直观的就是城市面貌。

所以,创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是塑造美好城市形象的重要环节。

城市特色的构成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指城市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山川名胜等,这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

如重庆是山城,苏州是水乡,西安为平原,从自然环境上它们已有明显的不同,在建筑及城市特色上也就会有鲜明的差别。

“人定胜天”曾经是我们的豪言壮语,现代科技的发展也赋予了人类过去难以想象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但是人们越来越发现,对大自然的巧取豪夺和恣意践踏终究是要自食其果的。

要把城市建设得具有特色,就要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表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果人工的建设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差异,那么特色也就在其中了。

城市更新关注的重点问题及规划应对——以南京浦口南门地区旧城更新为例

城市更新关注的重点问题及规划应对——以南京浦口南门地区旧城更新为例

城市更新关注的重点问题及规划应对——以南京浦口南门地区旧城更新为例赵毅【摘要】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相随相伴,往往促进着城市发展.城市更新关系城市发展全局,影响深远,对构建和谐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认为功能定位、城市特色、城市文化、建设强度、更新时序是城市更新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抓住并解决关键问题,其他问题迎刃而解.同时,笔者以南京浦口南门地区旧城更新实践为例,具体阐述了项目背景及规划应对,并期望对越来越多的旧城改造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4页(P126-129)【关键词】城市更新;重点问题;南京;南门地区【作者】赵毅【作者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4城市自产生以来,其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

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相随相伴,往往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其积极意义在于阻止城市衰退,促进城市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更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旧城更新改造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长期积累的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特色缺失等状况,城市面貌得到极大改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但是,在新形势下,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旧城更新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一些老问题也在新的环境中呈现新的表现形式。

城市更新或旧城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

建筑质量差、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体系不完善,问题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但笔者认为,问题虽然众多,但只要抓住重点,解决关键问题,其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1.1 功能定位功能定位是地区在整个城市或更大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合适、准确的功能定位能够引导城市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经历了内部社会经济转型和外部环境推动的双向过程,城市外部空间扩张和内部空间重组同时并存,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时推进。

建筑与城市文化建筑如何塑造城市形象

建筑与城市文化建筑如何塑造城市形象

建筑与城市文化建筑如何塑造城市形象建筑与城市文化:建筑如何塑造城市形象一、引言城市作为人类的居住和交流场所,不仅仅是一片土地上的建筑物集合,更是一个有着独特城市文化的存在。

而在城市中,建筑物作为城市的符号与载体,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实际空间,更在塑造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中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城市文化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如何塑造和表达城市形象的影响因素。

二、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相互关系1. 建筑反映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建筑物作为城市的符号,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例如,古代希腊的神庙建筑、中世纪欧洲的哥特式教堂,都是建筑与当时城市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

这些建筑物体现了当时社会、宗教和艺术的价值观,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建筑塑造城市的风貌和形象建筑物的外观和风格,直接决定了城市的风貌和形象。

例如,伦敦的白金汉宫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成为了这两座城市的标志,人们一提到这些建筑,就会立刻联想到伦敦和巴黎。

建筑物的高度、材料、色彩等方面的不同选择,会给城市带来不同的印象和形象。

三、建筑如何塑造城市形象的影响因素1. 地域和气候因素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建筑物的形态和特点有所不同。

例如,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多采用砖瓦结构,封闭性较好,以保持室内温暖;而南方炎热地区的建筑则更注重通风和遮阳。

这些不同的设计和材料选择,使得不同地区的城市形象有着明显的差异。

2. 历史和文化因素建筑物的风格和设计常常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以传统的檐角、屋顶和园林为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思想。

这些建筑物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将历史和文化传承给后代,也成为城市的独特魅力。

3. 社会和经济因素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也会对建筑物的选择和形象产生影响。

例如,富裕的城市倾向于建造高档的办公楼、购物中心和豪宅,以展示自身的财富和繁荣;而发展中的城市则更注重提供基础设施和民生福利建筑,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这些建筑物的功能和风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状况。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摘要:文化建设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探寻城市规划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对于加强我国城市文化塑造,追寻美好城市生活乃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采取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个性、塑造地域特色、打造城市轴线、实施文化工程等举措,促进了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文化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貌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是,当今城市的面貌似乎逐渐朝着具有统一的,模式化的,无区别的形态发展,高速经济发展前提下人们对城市精神文化、生活内涵的回归与追求越来越缺失。

因此,深入探讨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的深刻而紧密的关系,对我国城市文化的塑造,追寻美好城市生活乃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通过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个性、塑造地域特色、构建城市轴线等举措,以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精神支柱,是城市的一个精神亮点,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

在当代中国,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大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城市文化的繁荣为城市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发展的意志,是合理的,有效的,公正的创造有序的生活空间环境,是对人类生活空间的意志安排,是人类生活的意志导向,是人类生活空间的客观表现。

自城市创立之日起,城市文化就已经成为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的依据和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建设要加快,就必须全面构建高品位的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的现代化文化体系,不断增强城市文化中心的功能。

建筑与文化建筑师如何体现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

建筑与文化建筑师如何体现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

建筑与文化建筑师如何体现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建筑与文化:建筑师如何体现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人类文明的产物,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和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筑的形式和风格来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

建筑师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通过选材、形式、细节等方面的呈现,以及对文化符号的运用,成功地将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融入到建筑中。

一、选材与地域特色的体现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建筑师体现地域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资源特点,建筑师应该根据当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

比如,在南方湿热地区,建筑师常常选用竹木材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竹木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和透气性能,能够适应湿热环境。

而在北方寒冷地区,建筑师则更倾向于选择砖石等保温性能较好的材料,以保证建筑的保温效果。

此外,建筑材料也可以通过色彩和质感来体现地域特色。

比如,在西南地区,建筑师会选择较为暖色调的材料,如红色、黄色等,以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呼应;而在东北地区,建筑师则更倾向于选择较为冷色调的材料,如灰色、白色等,以凸显北方寒冷的气候特点。

二、建筑形式与民族精神的表达建筑形式是建筑师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建筑师应该通过建筑的形式来反映民族的精神特质。

比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屋檐翘起的特点,这样的形式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鸿运当头”的象征;而在日本传统建筑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低矮的建筑形式,这样的形式则展现了日本人追求简约和谦逊的精神。

此外,建筑师还可以通过建筑的布局和空间的安排来表达民族精神。

比如,在藏族寺庙建筑中,建筑师会将中心空间设置为佛堂,体现佛教在藏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蒙古包建筑中,建筑师会将内部空间分为多个功能区域,以适应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方式。

三、细节与文化符号的运用细节是建筑师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建筑的构造、装饰和陈设中,建筑师可以通过运用文化符号来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

城市建设彰显人文精神

城市建设彰显人文精神

城市建设彰显人文精神近年来,城市的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一种彰显人文精神的表达。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关注人民的需求,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而打造一个更加宜居、美丽、和谐的城市环境。

首先,城市建设需要关注人民的需求。

城市是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人们期望在城市中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人民的需求、倾听人民的声音。

这意味着要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教育资源、医疗条件等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城市建设还需要注重人民的参与。

通过建立民主决策机制,人民可以参与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重要决策过程中,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民主化、透明化。

其次,城市建设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空间,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魂魄,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在建设中,我们应当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发展。

同时,城市建设也需要文化的创新。

创新是推动城市进步的重要动力,通过引入创新理念和技术,使城市更加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的融合,为城市注入新的动力。

最后,城市建设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城市是人和自然共同生活的空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提倡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推动城市绿化和生态修复工作。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的传播,加强环境教育宣传,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彰显人文精神,需要注重人民的需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了这些人文关怀,才能真正打造一个宜居、美丽、和谐的城市环境。

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

浅析城市特色[摘要]:拥有城市特色是现如今城市设计发展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通过对全球化的城市特色危机的分析,解释城市特色的含义,主要以沈阳城市为例,分析其城市特色,并对打造其地方性城市特点做出一定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城市设计,特色,沈阳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引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建设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给城市带来了蓬勃生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在这种结果下,城市化导致城市建筑的千篇一律,没有了城市地方性,没有了城市文脉,没有了城市特色,使城市出现了城市特色危机,这是我们如今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将待解决的主要任务。

2. “城市特色危机”含义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格局、风貌正走向雷同,千城一面,由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和历史形成的城市文脉、肌理,自然生态特征和乡土文化标识正在迅速消失的现象。

由于城市全球化的产生发展,各大城市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历史特点及文脉,那些原本可以千姿百态的城市却变得越来越相似,如今走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当中,随处可见高楼林立的大厦,车水马龙的街道,方方正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如机械般冰冷而没有感情,让人根本无从分辨这是哪个城市,沈阳也是其中之一。

3. “城市特色”含义特色是指某一事物的突出或独有的性质和特征。

城市特色与城市个性、城市形象有密切的内在关联,系指一个城市在人的感知层面上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表正【1】,可分为无形特征和有形特征。

有一些城市特征比较明显的城市:例如:冰城夏都哈尔滨,有着俄式风情的建筑特点;古都西安,汉唐遗风,古香古韵的建筑特点;城市花园新加坡,宣扬绿化和绿色,有着绿色建筑的城市特点。

无论处于这些城市的哪个角落,城市的氛围和特点都会很鲜明的表现出来,让人印象深刻。

城市特色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体现在城市的性质、经济特点、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可见的内在特色,或称无形的特色;二是城市形态或城市环境表现在自然环境、城市布局与空间形态、文物古迹、建筑景观灯方面的可见的在特色,或称有形特色。

城市开发建设应体现特色文化的内涵

城市开发建设应体现特色文化的内涵
发展 的必然要 求 , 城市 现代 化 离不 开文 化 , 城市 文 化是 现代 化 的根基 , 是城 市 的气 质.
同样 的屋顶形式 、 同样 的立面划分 、 同样 的门窗材料使得建筑建构 同质化 , 近而导致城市建设 同质 化, 在新的城市建设中, 很少关注历史文脉的延续 , 很少从精神内涵和审美特征上去把握. 官员关注的是 城市 的使用功能 , 城市 的现代效率 , 改造城市过程 中对 G P增长 的刺激 , 中间还免不 了政绩 的需要. D 这
富于活力 ; 与此 同时 , 问题也暴露出来 了 : 缺乏个性 , 似曾相识. 长期 以来 , 人们 只看重城市的使用功能 ,
只关注城市物质性 的一面 , 比如城市 的居住 、 办公 、 交通 、 水电、 商业网络等, 这些都极其重要 , 必不可少,
但城市还有其精神性的一面, 即它的个性 、 历史 、 传统 、 习俗 、 记忆 , 以及特有 的美感 , 人们对此重视不够. 在城市的“ 改造” 片面服从城市使用功能的需要 , 中, 忽视精神 的内涵与价值的保护和开发 , 城市原有的
收稿 日期 :07— 3—1 20 0 9
作者简介 : , 6 年生 , 男 18 9 副教授 , 保定市 , 10 0 02 7
维普资讯
河 北 建 筑化 , 尊重人 居 , 也是 我 国优 秀 文化 的特点 之一 . 以 , 这 所 在进 行城 市营造 的时候 , 先应 首
开发商关心的是盖房卖房 , 愈快愈好 , 愈新鲜愈好销. 一些工程人员则缺乏人文视野与思考. 这就不免陷 入一味追求时髦和简单的相互抄袭. 这便是 当前 中国城市趋 同化 的症结. 提城市精神文化 , 就套用一大堆时尚的文化名词 , 却体现不 出 自己城市的独特精神文化 , 出现 了 精神文化同质化. 这些 同质化的城市精神文化不是某个城市 自己所独有的 , 而是 每个城市共有 的, 共有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镇风貌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镇风貌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镇风貌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效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本身就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重大发展战略,更是一项长期需要坚持的历史任务,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我们也需要重点意识到乡村发展的复杂,还有一些其他的规律与原则,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挖掘一些具有各项资源、要素潜力的乡村地区,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去计划乡村发展的模式,推动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的战略体系,激发乡村多元化文明以及培养其内涵的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风貌建设主要路径,满足社会大众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现代化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城镇风貌建设;问题;对策引言城镇是“城市之尾,乡村之首”,是兼具城市和乡村特色的空间载体。

小镇风貌是小镇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呈现。

既体现了小镇的空间景观,又蕴含着地域特色。

加强城市和建筑风格管理,增强文化自信,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城市精神,展现时代风貌,彰显中国特色。

风貌控制是改善和提升城镇风貌的有效途径。

城镇风貌引导控制规划是城镇风貌建设控制和开发建设系统化工作的最有效手段,符合政府、人民和参与发展各方的利益。

1城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1)经济基础较薄弱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更新改造的资金相对短缺相较城市,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不健全,过分依赖于部分城市遗留下来的产业,人均收入不高并且,小城镇的发展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实力不够后劲不足。

2)小城镇规划不合理小城镇建设不同于大城市,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且小城镇不重视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环境卫生也需要改善,车辆停放等无规划具有特色资源的小城镇定位模糊,未发挥出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服务能力落后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镇风貌建设对策2.1保护利用传统风貌,促进村庄持续发展要坚决稳妥推进这类农村的新型城镇化,就要在原有基础上,借助城市强大的产业基础,继续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外溢,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为新兴产业和企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解读城市设计场所文脉理论摘要:阐述了场所文脉理论的由来,并且简要对场所、场所精神以及城市文脉的内涵做出了相应的分析,通过实例理解场所文脉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对场所文脉理论应用于城市设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场所文脉;城市设计;海洋文化1、引言城市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积淀的变化过程,形式本身并不能充分说明它背后的原因,只有当我们熟悉了产生这种形式的文化时,才能真正的“解读”这种形式。

所以,我们只有对各种文化了解得更多,才能将相应的建筑环境理解得更好。

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城市设计中关于文化的探索越来越处于主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场所文脉理论。

2、正文2.1场所文脉理论的内涵“场所文脉”理论主张强化城市设计与现存条件之间的相互匹配。

简单来说,就是注重体现历史传统和地方感,以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人类为根本出发点,寻求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城市设计理论。

所以,将场所文脉理论运用于城市设计中,应尊重场所的特征和其特有的文脉。

2.2场所及场所精神“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就是所谓的“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小组10:”成员凡·艾克认为场所感是由场所和场合构成,在人的意向中,空间是场所,时间是场合,人必须融合到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中去。

概括而言,场所则是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连续。

阿尔多·罗西在城市设计中强调诸如记忆和纪念性,公共和私有等城市主题,他认为场所不仅由空间决定,更是由这些空间中所发生的古往今来的持续不断的时间所决定。

而所谓的“城市精神”就存在于它的历史中,一旦这种精神被赋予形式,它就成为场所的标志记号。

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是作为城市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城市物质形态与人类活动重叠的产物,是对于城市的主体最有意义的空间。

由此开始,场所理论第一次将人的心理情感和地域精神被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人是有意识、有感情的生命体,人在一个环境中生存,通过对环境的感知和经验的积累产生不同的感受,做出不同的趣味判断。

2021行测刷题言语第二组

2021行测刷题言语第二组

第二组1.文人墨客们喜欢把深山古刹形容为曲径通幽,但其实林子里充满了各种声音,只是被香客们选择性地忽略了而已,并不是真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杳无人烟B.闹中取静C.万籁俱寂D.世外桃源2.在“地球村”形势下,21 世纪的人类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远远超过各民族的利益。

我们不应把东方文化同西方文化起来。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狭隘对立B.各自混淆C.有限统一D.根本联系3.城市建筑着诸多功能,其名字应该符合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质,并与周围的建筑相协调。

那些不伦不类的“洋地名”不仅了城市的个性与文化内涵,而且损害了城市的历史根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具备掩饰B.承载湮没C.包含淹没D.具有破坏4.养老金制度改革已经,路径之一是多元化的基金补充机制;其次是建立灵活的退休机制。

应尽快实现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科学制定方案延迟退休政策,同时深入调整个人账户制度的管理模式,并进行实际的投资运营。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刻不容缓启动B.势在必行推动C.风生水起施行D.众望所归开展5.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支,在一千多年漫长的历史中,在融合各地域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地传播和,使得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演变扩充波澜壮阔B.演化扩张不绝如缕C.演绎扩大流光溢彩D.演进扩散生生不息6.在人类文明史上,古埃及人和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都曾创造过古老的文字。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文字早已消亡。

时至今日,的古老文字,唯有中国人创立的汉字。

作为伟大的汉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汉字依然,堪称当今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文字之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硕果仅存长盛不衰B.凤毛麟角源远流长C.出类拔萃博大精深D.鹤立鸡群方兴未艾7.近年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带来了铺天盖地的。

这在人们知识面的同时,也使得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 取代了“深阅读”。

浅谈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浅谈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浅谈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摘要:本文主要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去看城市景观的形成,以我国“道法自然”思想影响下,对地域文化的表达恰恰是景观设计体现本土化的主要依据。

本文提出了以自然为本的基于地域文化保护的设计思路,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本土化;道法自然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04-01一、城市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抱负。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文化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景观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是城市的亮点,是城市的眼睛,是认知城市文化与品牌的途径。

城市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留存于城市和建筑之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是文化的凝结。

透过景观设计的传达,人们可以探寻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气息、地域风貌,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城市的感知和记忆。

在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中城市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

二、做好文化定位,打造城市品牌文化使城市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特色印记,城市文化又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系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方性文化的具体体现和载体,是存在于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地域文化景观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而产生和发展保存了大量物质形态化的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化的传统习俗,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体系,并延续至今,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录,为了使城市景观设计更好的体现出其城市文化形象和影响力,成为可识别本土区域特色的视觉符号,我们赋予建筑以文化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成为灵魂的文化载体。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康有为对青岛的定义,传统的城市色彩某种程度上展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对其传承和保护就是对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青岛的形成和发展来看,青岛无疑是得益于山水自然的钟灵神韵,海的浩瀚和山的钟秀构成了青岛城市的自然文化情致,并内化为城市的精神气质,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伙伴城市,青岛成功承办了奥运帆船比赛项目,以此为契机,青岛正着力打造“帆船之都”这一城市品牌,作为一座现代化旅游城市,人文奥运理念的推进和青岛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凭借“帆船之都”这张名片,这种强烈的可识别性大大提升了青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根本上提升了青岛的软环境、软实力,同时也体现了市民对城市生活价值的认同感和趋同意识,青岛的城市竞争力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种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这些价值无限的文化资产,使山海和谐,自然而然,美不胜收的青岛更具人文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新文脉主义: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建筑学城市特色本质在于建筑和城市文脉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英国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工具并列。

对于城市及建筑的研究,无疑需要以文化的脉络,即“文脉”为背景。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相同或相似的城市文脉关系,不管城市形态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改变,必然会因循城市文脉关系,而文脉不是固定僵化的,会依据其内在发展规律持续的发展与自我更新,城市形态的发展根据城市文脉的发展呈现出双螺旋状空间结构,丰富而稳定。

推动着城市特色美,维持着丰富多彩的城市形态。

《后现代建筑语言》和《什么是后现代建筑》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等关于后现代书籍的陆续翻译出版凯文﹒林奇则从城市公众的认知印象出发来讨论其与城市真实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城市的连续性和印象性之所在,他的文脉观也被理解为路径﹑地标﹑边界﹑节点﹑区域的五要素文化概念,作为可想象的形式的文脉。

柯林·罗伊在《拼贴城市》中强调的文脉都是分属于不同时间范畴的产物,是一系列沉积的﹑片段的﹑微缩的与乌托邦式的文脉。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形态—类型学”理论,力图将历史和城市生活的连续性建立起来,他认为文脉是由地标和基质所组成。

这些从城市中认识主体—人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城市环境关系研究的观点及方法给当代的文脉思想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其目的不仅要建立新旧建筑的视觉连续、城市景观的和谐共生,而且要追求充满文化内涵,同时得到人们心理认同和富有生活情趣的城市场所。

9贴的设计方法展示一个地区的历史,因为时间无法倒流或者冻结,城市应该在文脉的观念中,充分引用和利用现代的、历史的、或不受时间限制的象征、联想和类型。

他认为设计城市必须要由能工巧匠式的设计师去完成,这种设计师一定对传统和历史极为熟悉,他能够从历史和传统中选择出典型的主题、部件和元素,随后对其进行发展、变化、错位、移接或重新组合,以拼贴出一个富有历史感的区域。

这种文脉的拼贴具有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两层含义。

从表层理解,是把拼贴视作一种技术手法,即解散、重组,把不同的元素用某种方式重新整合,从而造就新的整体。

它的深层含义,则包含着一种“生长”的观念,同质和异质的事物相互并置、融合、转换与组构,对于整体来讲,其实是一个尊重现状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更新的过程,这是文脉发展的过程。

对于城市空间的形态构成,城市肌理可以认为是最重要的拼贴素材之一。

明确的秩序是一种美,隐藏的秩序也是一种美。

“拼贴”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对终极的、纯净的、单向的秩序美学的质疑。

拼贴的方式所体现的是一种潜在的秩序,通过这种秩序将混乱的,彼此非关联的元素整合起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使用拼贴手法可以为城市公共空间带来变化与活力,具有积极意义。

⑤二十一世纪欧洲的城市复兴运动16 世纪,在以反宗教,宣扬人性为主要色彩的第一次文艺复兴运动以古罗马文化来对抗基督教的束缚。

在以产业革命为开端的现代化、战争破坏、以及现代主义风潮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第二次欧洲城市复兴运动,其核心还是文化复兴,实质上是后现代文脉主义再次新的表演,并在城市保护与更新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英国学者G·Adair 在他1992 年的一篇文章中说到:“文化,就像上帝和政治一样,是无处不在的。

”在城市复兴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些西欧发达国家的城市,尤其是传统工业城市或城市的部分地区,经过二战重建阶段后的长时间平稳高速的经济增长期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遇到了全球化所带来的产业转移,使得工业与制造业规模日渐萎缩,城市衰败随之而来。

这些城市面临着如何保持城市活力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双重难题。

实践表明,这些城市在努力恢复其活力的过程中,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旗舰项目的运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在西欧的城市复兴,就是对那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并且其社会、经济、环境和社区邻里也因此受到损失的城市,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使其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改善,再生其经济活力,恢复其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

西欧城市复兴进程中文化政策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8涵及环境的广泛关注却值得今日的建筑界所提倡,就这层意义而言,后现代的文脉主义具有永恒的价值。

③阿尔多·罗西与新理性主义新理性主义酝酿发源于六十年代的意大利,其代表人物阿尔多·罗西在当时将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提倡类型学,提出建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型中去,他的理论和运动称为新理性主义。

新理性主义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城市建筑结合传统表达历史意义的问题,认识到现代主义在城市建筑中的一些缺陷,即现代主义对城市发展的时空脉络缺乏理解,而在单体建筑设计中过分注重由内而外的设计而缺少考虑由外向内的设计过程。

现代主义强调的是对象本身,新理性主义更注重对象之间的脉络关系,尊重城市建筑发展的历史。

新理性主义从类型学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建筑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罗西的建筑思想是将城市的要素作为有意义的要素来感知。

他认为:“建筑的内在本质是文化习俗的产物,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编译进表现的形式中,绝大部分编译进类型中,其表现为表层结构,类型则是深层结构,需要通过潜在的类型来认识建筑。

”“类型可以从历史中的建筑抽取,抽取出来的必然是某种简化还原的产物。

因此,类型不同于历史上某一建筑形式,而又具有历史因素,至少在本质上同历史相联系。

”这实际上是一种建筑图示的文脉表述。

基于以上的理论,新理性主义者在设计新建筑或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首先要做大量城市变形形态的研究,详尽的比较选择各种建筑的类型,发现其文脉关联,寻找具备共同的文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加以重组及构成,最终形成了他们设计的方案。

新理性主义以继承历史传统作为其倡导理论的出发点,认为城市是人们对它的“集体记忆”。

所谓集体记忆,即人们对生活城市的心里沉淀所还原为共同的“原型”,历史传统是通过事件的集体记忆形成,城市被赋予形式的过程形成了城市历史,新理性主义强调传统的不断延续和传统的丰富性,认为“历史上的城市不是由纯物质组成的,城市的历史是一个人类激情的历史,在激情与现实之间的精妙平衡和辩证关系,使城市的历史具有活力”。

新理性主义强调城市活动的丰富性、活跃性,同时使历史与原有城市的脉络相吻合,这些和文脉主义的城市观点都不谋而合,新理性主义的理论对于发展城市和建筑的特色以及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连续性方面均具有积极地意义。

④柯林·罗伊的文脉“拼贴”理论柯林·罗伊认为城市是拼贴形成的。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城市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不同时代的东西层层叠加形成,类似一幅拼贴画,“断续的结构,多样的时起时伏呈现为我们所说的拼贴”。

罗伊不仅认为城市是拼贴的,还主张用拼7质等,对这些量度体系进行叠加来研判新建筑位于这个量度体系之中必须满足或遵守的条件,从而得出这个新来者的量度体系,而这个量度体系实际上就是新建筑应该遵从的文脉关系。

查尔斯·摩尔的“量度无数”理论,反应了现代社会对建筑的复杂要求,不再局限于建筑的物质功能方面,而是广义上的注重建筑与自然﹑人文、社会及精神方面的关系与要求。

不仅通过适应各地的气候﹑资源、地形和建造方法等量度关系,使各地的建筑形象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也通过适应各地的文化模式、人群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取向的量度关系,使建筑和群落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

通过分析研判使新建筑的量度体系以一种得体的方式介入到“旧”的量度体系之中,使新旧两组量度体系能彼此相融同时又有新发展,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从建筑的设计条件出发而产生的朴素的文脉思想。

建筑应该像生活那样丰富多彩,在风格上应兼收并蓄、多样并存,查尔斯·摩尔主张“建立一种让身体和精神都能在一起住进去的场所,这个场所能反映出人类的所有量度”,摩尔的主张顺应了社会的需求。

②罗伯特·文丘里与后现代主义罗伯特·文丘里、查尔斯·詹克斯、柯林·罗依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人物。

C·罗依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时期提倡的城市渊源主义实际上是文脉的另类表达,他着重研究了城市建筑物平面与场地之间的图形关系,在C·罗依看来,建筑类型及其与文脉的联系决定了城市的性格,城市文脉决定了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罗伯特·文丘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所著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也积极主张建筑与其所在地点的相互关系,认为新的设计必然带来场地的渊源关系,即来自建筑地点的特征及发展演变的历史。

查尔斯·詹克斯将文脉主义看成是发生于六十年代的某种哲学运动,认为文脉主义是追求新建筑亲近于环境——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工环境。

提出“特定性+都市化”,即一方面注重城市原有结构和脉络,另一方面注重城市的周围环境,他将文脉主义的内涵延伸到局部环境以外更深更广的范围,试图从城市历史的角度对环境关联做出某种解释。

文脉主义与隐喻主义、装饰主义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三大特征。

对后现代派建筑师来说,隐喻和象征手法是主要表达建筑含义的方法,他们认为象征主义手法赋予关联性,如果恰当运用,可以使建筑物获得建筑文脉的丰富联想及内涵。

但是后现代建筑师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却过分强调所采用手法的意义超过了象征的含义,他们往往采用非本地的历史文化象征来表达意义,这种过于广泛的意义往往使人混淆不清,常常受到反对者的指责。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脉主义,本身经历了由简单的关注建筑周围环境的文脉关联上升到重视历史文化传统内涵并把两者相结合,虽然后现代主义某些过分教条的方法和标签式的口号有些令人反感,但它对历史文化深层内6第一阶段是“重建时期”,在上世纪40 年代后期到60 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正处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重点被放在了经济增长、体形环境和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城市文化侧重于通过如歌剧、博物馆、公立剧院等“高雅”的或传统的文化服务设施来对公众实施文化教育。

第二阶段是“参与时期”,从上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初期,这一时期受到了1968 年之后的民主和社会运动,如女权主义、青年、同性恋和少数民族激进主义的影响,这些群体对“高雅”与“通俗”文化之间的传统区别提出了挑战,政府开始在文化方针中,给予城市规划和支持范围日益增加的少数者活动场所以更高支持,于是试验剧场、摇滚剧团和独立电视在这一时期比较活跃。

第三阶段是城市营销时期,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受到社会、政治的关注,作为对许多西欧国家经济结构性危机的反应,政府希望通过文化政策使本地经济基础多样化,补偿制造业损失的工作机会,这时文化政策的重点被放在了提升城市外部形象、吸引外来投资和建立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共同组成的合作伙伴组织上[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