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卷(带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睛: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时间入手,结合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1913-1920年期间处于一战时期,由此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科举考试在1905年被废除,B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之后才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A可能发生;《申报》是在1872年创办的,武昌起义发生的时间是1911年,C项的说法正确;中山装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D项说法正确。故选B。
4.以下为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厂家
资本
工人
1913年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人
1920年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人
A.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
5.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1908年某天某宴请,面对左一个“大人”右一个“老爷”,迎客师张某把头都叩晕了
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5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6.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大生纱厂经营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
3.1927年中国的工业品总产值是67.01 亿元,至1936年增长到12.74亿元。交通方面,公路通车里程由北伐前的1千余公里增长到1935年底的9.6万公里;铁路由8干公里增长至1.3万公里。农业方面总的趋势是不断增产。以上发展成被出现在
A.晚清政府时期B.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A.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B.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C.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D.废除科举制度
9.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28年12月,形式上统一全国,它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晚清政府时期是从1840年到1911年,故A不符合题意;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是从1912年4月到1928年,故B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是从1912年1月到本年4月,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C
解析:C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到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914年到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所以出现了表格中的现象。AD项表述错误;B项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选C。
A.洋务运动的刺激B.政府政策的放宽C.列强侵华的放松D.社会思潮的推动
24.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做成了戊戌维新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改革。材料指的是
A.创办新式学堂B.派遣留学生
C.废除科举制度D.建立新式海军
25.58.民国时期,西装在沪上极为流行,银行职员,大的百货公司店员,再穷也要“淘”一件二手西装。而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西装革履……已成为“摩登先生”的标准装束,这说明了()
1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源于中式服装短褂,并结合了西服的特点,表明文化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是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并推广的新式服装,因此被命名为“中山装”,B项符合题意;ACD均与孙中山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10.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A.挽救中华民族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推翻清朝政府D.建立民主共和国
11.孙中山在与各省代表商谈组织临时政府时指出“从前改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并推广的新式服装是
抗战时期
遭摧残
日本的经济掠夺
解放战争时期
陷入绝境
美国商品的涌入
A.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国家独立是展开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前提
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8.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组史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
A.兴办实业B.创办学堂C.筹划海防D.编练新军
21.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行”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已被西方完全控制
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外部因素”,结合图表信息可知,第3阶段是从1912年到1919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7.A
解析: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剪发辫,易风俗:男子开始流行西装和中山装,女子开始流行穿旗袍。改称谓,废跪拜:以先生、某君代替以往的大人、老爷,以鞠躬、脱帽、握手代替行李、跪拜、作揖。禁缠足,倡女权:女性展开放足运动,进学堂读书,婚姻自由;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不属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④排除。仔细审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可以获得的信息是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C正确;ABD在题文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
1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救亡图存,仁人志士身先士卒从事变法、革命、实业,B项是康有为变法的目的,CD项是孙中山革命的目的,张謇主张实业求国,他们的共性是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A。
13.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国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教育发生巨大变化。近代新式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是
A.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同文馆
B.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
C.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D.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制度
14.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干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民族工业的
A.社会性质的改变B.习俗风尚的变革
C.辛亥革命的成功D.人们生活的富裕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旗袍原来是满洲妇女的基本服装……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A选项符合题意;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说法不正确,B选项不符合题意;男女社会地位趋向平等的说法不正确,C选项不符合题意;地区发展变化不平衡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A.汉服B.中山装C.唐装D.旗袍
12.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马来西亚,读书在英国,娶了个日本女子为妾,在北洋政府做官,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是东洋、仕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近代中国逐渐对外开放B.近代中国主要向日本学习
C.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A.甲午中日战争前
B.“一战”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7.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包括
①剪发辫,易风俗
②改称谓,废跪拜
③禁缠足,倡女权
④废科举,办新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张謇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B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前、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不符合题意,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A.民主政治的进程
B.新式教育的出现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化
19.张春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他的奋斗目标是“实业救国”,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应该是在( )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B.甲午战后
C.“一战”期间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20.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他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A.艰难产生B.初步发展C.黄金时代D.走向衰落
15.胡适曾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英雄,这是谁都个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从中看出张謇的主要贡献是( )
A.师夷长技B.开办军事工业
C.实业救国D.发动武装起义
16.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易错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旗袍原来是满洲妇女的基本服装,20世纪20年代,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 )
A.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B.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与张謇选择实业有关的企业是
A.福新面粉公司B.大生纱厂C.轮船招商局D.汉阳铁厂
23.19世纪末,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对于民间资本的残酷排挤是极其不合理的。在此背景下,近代中国所有厂矿企业的资本额中,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上升到70%。材料表明,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是由于()
2.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曲折而又艰难的路程,它的发展可以分为7个阶段。如图中出现第3阶段状况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甲午战后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扫除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障碍
C.帝国主义忙于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A.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17.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
阶段
民族工业状态
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短暂春天
列强放松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萧条
列强卷土重来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等,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出现了“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灭……”的现象,ABC三项都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不符合题意;而废除科举制度是1905年,它属于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不属于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并且中华民国还没有成立,D项符合题意;故选D。
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科举考试在1905年被废除,B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之后才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A可能发生;《申报》是在1872年创办的,武昌起义发生的时间是1911年,C项的说法正确;中山装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D项说法正确。故选B。
4.以下为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厂家
资本
工人
1913年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人
1920年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人
A.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
5.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1908年某天某宴请,面对左一个“大人”右一个“老爷”,迎客师张某把头都叩晕了
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5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6.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大生纱厂经营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
3.1927年中国的工业品总产值是67.01 亿元,至1936年增长到12.74亿元。交通方面,公路通车里程由北伐前的1千余公里增长到1935年底的9.6万公里;铁路由8干公里增长至1.3万公里。农业方面总的趋势是不断增产。以上发展成被出现在
A.晚清政府时期B.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A.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B.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C.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D.废除科举制度
9.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28年12月,形式上统一全国,它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晚清政府时期是从1840年到1911年,故A不符合题意;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是从1912年4月到1928年,故B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是从1912年1月到本年4月,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C
解析:C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到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914年到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所以出现了表格中的现象。AD项表述错误;B项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选C。
A.洋务运动的刺激B.政府政策的放宽C.列强侵华的放松D.社会思潮的推动
24.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做成了戊戌维新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改革。材料指的是
A.创办新式学堂B.派遣留学生
C.废除科举制度D.建立新式海军
25.58.民国时期,西装在沪上极为流行,银行职员,大的百货公司店员,再穷也要“淘”一件二手西装。而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西装革履……已成为“摩登先生”的标准装束,这说明了()
1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源于中式服装短褂,并结合了西服的特点,表明文化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是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并推广的新式服装,因此被命名为“中山装”,B项符合题意;ACD均与孙中山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10.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A.挽救中华民族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推翻清朝政府D.建立民主共和国
11.孙中山在与各省代表商谈组织临时政府时指出“从前改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并推广的新式服装是
抗战时期
遭摧残
日本的经济掠夺
解放战争时期
陷入绝境
美国商品的涌入
A.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国家独立是展开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前提
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8.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组史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
A.兴办实业B.创办学堂C.筹划海防D.编练新军
21.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行”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已被西方完全控制
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外部因素”,结合图表信息可知,第3阶段是从1912年到1919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7.A
解析: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剪发辫,易风俗:男子开始流行西装和中山装,女子开始流行穿旗袍。改称谓,废跪拜:以先生、某君代替以往的大人、老爷,以鞠躬、脱帽、握手代替行李、跪拜、作揖。禁缠足,倡女权:女性展开放足运动,进学堂读书,婚姻自由;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不属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④排除。仔细审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可以获得的信息是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C正确;ABD在题文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
1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救亡图存,仁人志士身先士卒从事变法、革命、实业,B项是康有为变法的目的,CD项是孙中山革命的目的,张謇主张实业求国,他们的共性是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A。
13.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国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教育发生巨大变化。近代新式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是
A.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同文馆
B.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
C.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D.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制度
14.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干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民族工业的
A.社会性质的改变B.习俗风尚的变革
C.辛亥革命的成功D.人们生活的富裕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旗袍原来是满洲妇女的基本服装……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A选项符合题意;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说法不正确,B选项不符合题意;男女社会地位趋向平等的说法不正确,C选项不符合题意;地区发展变化不平衡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A.汉服B.中山装C.唐装D.旗袍
12.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马来西亚,读书在英国,娶了个日本女子为妾,在北洋政府做官,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是东洋、仕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近代中国逐渐对外开放B.近代中国主要向日本学习
C.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A.甲午中日战争前
B.“一战”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7.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包括
①剪发辫,易风俗
②改称谓,废跪拜
③禁缠足,倡女权
④废科举,办新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张謇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B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前、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不符合题意,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A.民主政治的进程
B.新式教育的出现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化
19.张春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他的奋斗目标是“实业救国”,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应该是在( )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B.甲午战后
C.“一战”期间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20.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他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A.艰难产生B.初步发展C.黄金时代D.走向衰落
15.胡适曾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英雄,这是谁都个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从中看出张謇的主要贡献是( )
A.师夷长技B.开办军事工业
C.实业救国D.发动武装起义
16.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易错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旗袍原来是满洲妇女的基本服装,20世纪20年代,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 )
A.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B.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与张謇选择实业有关的企业是
A.福新面粉公司B.大生纱厂C.轮船招商局D.汉阳铁厂
23.19世纪末,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对于民间资本的残酷排挤是极其不合理的。在此背景下,近代中国所有厂矿企业的资本额中,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上升到70%。材料表明,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是由于()
2.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曲折而又艰难的路程,它的发展可以分为7个阶段。如图中出现第3阶段状况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甲午战后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扫除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障碍
C.帝国主义忙于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A.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17.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
阶段
民族工业状态
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短暂春天
列强放松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萧条
列强卷土重来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等,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出现了“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灭……”的现象,ABC三项都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不符合题意;而废除科举制度是1905年,它属于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不属于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并且中华民国还没有成立,D项符合题意;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