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的判断以及简单机械等内容。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会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水果和蔬菜的知识,对科学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力的概念和平衡力的判断,他们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会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的判断。
2.难点:平衡力的判断,简单机械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生活实例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滑轮组、杠杆等。
2.学具:每个学生一组力的作用实验套件,包括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滑轮组、杠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如拉扯弹簧玩具、推动小车等,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效果。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让学生初步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汇报,给予评价和指导。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教案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感知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应用力与运动关系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概括等方法,探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感知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和运动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法: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力和运动的相关教具,如小车、气球、绳子等。
2.实验材料: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小车、彩纸等。
3.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如吹气球,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力和运动的相关概念,如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推小车、拉气球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本单元通过探究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践操作的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运动和力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加深。
同时,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方法的了解和运用,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理解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力的关系2.力的作用效果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尺子等3.教学视频或图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4.巩固(10分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规律,加深对力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8.板书(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回顾和复习。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和力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让学生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同时,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运动和力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运动和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他们对于运动和力的本质和规律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逐步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和理解运动和力的现象。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体验运动和力的作用。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和探索运动和力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具:准备《运动和力》的教材和相关的教具,如小车、球等。
2.实验材料: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绳子、桌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运动和力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运动和力的作用。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索运动和力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运动和力的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如运动、力、摩擦力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和力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现象。
但同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难点: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板、滑轮、绳子等。
2.教学课件:运动和力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作业材料:相关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运动和力的现象,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讲解,向学生介绍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运动,力是什么,力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斜面上的小车滑下时的速度、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等。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运动和力的关系,巩固所学的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力除了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做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拓展他们的思维。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022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教案
2022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的内容包括: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关系,掌握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但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的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3.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理解。
2.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3.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与力的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和分享,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小车、木块、斜面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发学生对力的作用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如弹簧被拉伸、小车被推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如弹簧的伸长、小车的运动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多样性。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如推动小车需要力,停止运动需要阻力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与力的关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备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掌握摩擦力、重力等力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运动和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具体理解和运用力的概念上,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学生掌握摩擦力、重力等力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重力等力的基本知识。
2.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计算方法,力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摩擦力实验器材、重力实验器材等。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3.布置实验场地,确保实验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力的作用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展示摩擦力、重力等力的基本知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针对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巩固所学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惯性现象等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种表现形式(推、拉、提),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认识惯性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运动和力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和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力的作用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种表现形式,认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了解惯性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种表现形式,力与运动的关系,惯性现象。
2.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惯性现象的解释。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力的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作用效果的图片、视频,力的三种表现形式的教具,惯性现象的实例。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球等。
3.课件:力的作用效果的动画,力的三种表现形式的动画,惯性现象的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推、拉、提等。
提问:你们知道力是怎么样的吗?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呈现(10分钟)利用动画演示力的三种表现形式:推、拉、提。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优秀教案(共9份)
根据2020年教科版四上新教材制定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教案(共9份)学校:姓名:日期: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材简析】学生在三年级是现已发现有时物体是相对停止的,有时是运动的。
那么这样让不同类型的车运动起来,本课的研讨就是从这个问题开端的。
本课共规划了2个首要活动:一是聚焦环节,查询不同类型的小车动力来历;二是探究环节,用垫圈作为动力,探求拉力巨细与小车运动的联系,包含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巨细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有什么改变。
然后引导学生知道不同类型的小车用不同的动力类型;而力可以使停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
【学情剖析】学生现已见过并体会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运动起来有必定的了解。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他们开始知道过“力”,开始知道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可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试验的角度研讨小车运动与力巨细之间的联系。
【教育方针】科学概念方针1.力可以使停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停止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科学探求方针1.查询了解不同类型的车的不同动力系统2.会装置用重力拉动的小车3.会研讨拉力巨细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联系4.能用试验数据证明自己的估测科学态度方针1.发展进一步研讨运动和力之间的爱好2.意识到要用试验数据作为依据科学、技能、社会与环境方针体会到生活中车辆类型是五光十色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教育重难点】重点:经过试验探求拉力巨细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联系难点:有序地进行合作探求,并用试验数据阐明拉力巨细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联系【教育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车、垫圈,棉绳、秒表、班级活动记载单小组:小车、垫圈,棉绳、秒表、计算器、学生活动手册。
【教育进程】一、聚焦:提醒课题(预设5分钟)1.出示划艇图片发问:怎样让停止的划艇运动起来?怎样让划艇运动更快?怎样让它停下?(预设:学生关注到是力影响了物体的运动)2.图片一次展现马车、推车、火车、轿车、自行车、太阳能小车发问: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发问: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车?都是怎样动起来的?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记载在班级记载表中3.出示小车,设问:你能让它动起来吗?提醒课题:让小车运动起来(板书)二、探究:探究小车运动与拉力巨细之间的联系(预设20分钟)[材料预备:小车、棉绳、垫圈、挂钩、秒表、计算器、学生活动手册]1.出示小车、绳子、垫圈,设问:你能用这些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吗?2.学生交流想法教师适时诘问: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才适宜?(并演示小车的绳子太长或太短会怎样)3.设问: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拉力是怎样发生的?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是垫圈的重力发生了拉力。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章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理解和应用方面,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感知和体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作用效果演示仪、运动和力关系演示仪、实验器材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彩纸等。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主要内容包括:力和运动的关系、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惯性现象、摩擦力等。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认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运动、惯性、摩擦力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但是,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惯性、摩擦力等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深入的探究来达成。
此外,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运动、惯性、摩擦力等;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发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惯性、摩擦力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惯性现象的理解和摩擦力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摩擦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科学教科书、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用力推一个静止的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学过的内容,如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引出本单元的主题——力和运动。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教案
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如运动、力、摩擦等。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感受和认识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力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具体理解和运用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理解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理解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解决问题。
2.使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验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小车、木板、滑轮等。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小车滑坡实验,引出运动和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一些运动和力的现象,如滑轮、摩擦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小车滑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感受和认识运动和力的作用。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和理解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如为什么物体会在滑轮上上升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力和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运动和力的经验,如拉扯物体、推动物体等。
但学生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发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可以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或球,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运动的?运动有哪些形式?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球等。
并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变化。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形式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并请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如摩擦力、重力等。
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思考。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案第三单元运动和力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目标1、了解车的发明历史,知道这些车是怎样运动的。
2、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的作用。
3、能够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再想办法让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
4、通过实验,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索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让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的方法。
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探索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手册的实验记录表、让小车动起来的实验材料、探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的实验材料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他们有的是静止的,有的是运动的。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列举出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
2、有的物体一开始是静止的,后来就运动起来了,有的物体一开始是运动的,后来就静止下来了。
那么,怎样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又怎样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呢?今天我们以小车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1让小车运动起来3、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见到各种各样的车。
那么,你们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呢?他们又是怎样动起来的?出示课本41页的“车的类型和动力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交流车的类型和动力,并填写好这张记录表。
全班交流,分别说一说车的类型和动力。
4、教师相机出示相应的车子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车的外形特点。
预设:车的类型和动力二、探索教师引导:我们怎样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
活动一: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1、出示垫圈、小车和绳子三样实验材料,提出要求: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2、全班交流,讨论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
出示课本42页的中间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方法及要求。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是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二力平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来分析问题。
但是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操作来进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小车、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
2.教学课件: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二力平衡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和理解力的作用。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进行巩固。
5.拓展(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是学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运动和力的本质认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讨论。
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科学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难点:学生对运动和力的本质认识,以及运用科学概念进行问题解决。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让学生发现和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体验和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科学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验器材、课件等。
2.学具准备:实验记录表、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物体运动和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科学概念解释和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拓展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其他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第三单元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科学探究目标1.调查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3.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4.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教学重点】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是运动的物体静止。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车、绳子、曲别针、垫圈、计时器第三单元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
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科学探究目标1.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
2.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
3.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2.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教学重点】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大气球、小气球、打气筒、小车、粗吸管、细吸管、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1.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主要内容包括: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让学生初步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物体运动和力的初步认识,他们能够观察到物体的运动,也能够感受到力的作用。
但是,学生对于运动和力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深化他们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2)能够解释力的作用效果;(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分析和解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描述;2.力的作用效果的解释;3.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方法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2.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3.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木块、斜面、绳子等;2.教学媒体:PPT、视频等;3.学习单:练习题和探究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和视频,介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3单元《运动和力》教案
第3单元《运动和力》教案第三单元运动和力3-1物体都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3-1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3-1在做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实验时,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
3-1 提供动力可以使小车启动,有阻力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3-2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2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3-2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3-3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3-3用橡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寓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4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3-4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仲得越长,示数也越大”的特征制成的。
弹簧秤由:(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弹簧)五部分组成。
3-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
3-4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中数量。
3-4跳板、健身球、撑杆和海绵垫、蹦床等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3-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3-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目标1、了解车的发明历史,知道这些车是怎样运动的。
2、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的作用。
3、能够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再想办法让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
4、通过实验,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索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让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的方法。
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探索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手册的实验记录表、让小车动起来的实验材料、探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的实验材料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他们有的是静止的,有的是运动的。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列举出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
2、有的物体一开始是静止的,后来就运动起来了,有的物体一开始是运动的,后来就静止下来了。
那么,怎样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又怎样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呢?今天我们以小车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1让小车运动起来3、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见到各种各样的车。
那么,你们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呢?他们又是怎样动起来的?出示课本41页的“车的类型和动力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交流车的类型和动力,并填写好这张记录表。
全班交流,分别说一说车的类型和动力。
4、教师相机出示相应的车子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车的外形特点。
预设:车的类型和动力二、探索教师引导:我们怎样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
活动一: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1、出示垫圈、小车和绳子三样实验材料,提出要求: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2、全班交流,讨论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
出示课本42页的中间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方法及要求。
实验方法:将小车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在小车的一端系上绳子,另一端系上钩子,钩上垫圈,垂在桌面下。
然后不停的加垫圈,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垫圈和绳子,让小车动起来。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结果。
3、教师引导:你们知道,这样使小车动起来的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力吗?出示课本42页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重力及重力的作用。
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4、理解这句话:重力有什么作用?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
生活中重力现象体现在哪些方面?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来,水往低处流。
不倒翁是很常见的玩具,它的设计原理就是运用了重心的位置。
骑自行车时遇到下坡路,即使不蹬自行车,车辆还能继续滑行。
羽毛球的下端做的重一些,就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羽毛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
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
5、教师小结:利用垫圈和绳子使小车动起来,除了利用重力之外,还有拉力。
在刚才的实验中,拉力的大小可以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垫圈的个数越多,表示拉力越大,垫圈的个数越少,表示拉力越小。
下面我们来探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活动二:探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1、引导学生预测:用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更大的拉力拉小车,小车运动的快慢会怎样变化?再增大拉力,小车运动会有什么变化?学生作出预测。
2、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对我们的预测进行验证,进一步探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车、绳子、垫圈。
实验方法:将小车摆放在平整的桌面上,小车的一端系上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上钩子,下垂到桌面下,然后在钩子上加上垫圈。
3、出示课本43页上面的一幅图及旁边的四点实验要领,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本次实验的要领。
(1)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因此垫圈要一个一个的加,表示拉力在慢慢的加大。
(2)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小车的运动,看一看加了多少个垫圈之后,小车的运动发生了变化。
(3)每一种情况至少要测量三次,然后求平均值,这样测出的数值更加科学。
(4)实验完成之后要完成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强调实验中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交流实验结论。
4、教师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挂的垫圈数量越多,说明拉力越大,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短,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三、研讨1、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又怎样才能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者需要用力。
力能够使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也能够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
2、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四、拓展出示课本43页下面一幅图,了解这幅图上的内容,并说一说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运动员用力就可以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使足球运动变快或慢,使足球启动或停止。
五、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车的发展历史,了解了车的类型和动力,并通过实验研究了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明白了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用气球驱动小车,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3.2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目标1.知道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懂得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就要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3.小组合作,动手组装使用气球反冲力作为动力的小车,并通过实验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4.学会推测,并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教学重点组装使用气球反冲力作为动力的小车,并通过实验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推测,并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教学准备大气球、小气球、打气筒、小车、粗吸管、细吸管、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你还记得吗?利用垫圈、绳子让小车运动起来。
将绳子和垫圈安装在小车上,将垫圈垂在桌面下方。
运用垫圈重力,转化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使它运动起来。
今天我们来尝试使用一个新的方法,同样也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3.2用气球驱动小车二、聚焦教师引导:同学们,当我们把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会怎样运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预设:我们自己也可以玩一玩试一试。
当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时,气球运动不是朝着一个方向,而是胡乱变化方向的。
那么,我们能用气球驱动小车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试一试。
三、探索活动一:探究气球喷气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的关系教师引导: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气球喷气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解释。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要求:用打气筒将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把手放在气球口感受喷出的气体;气球向下喷气时,把手放在气球上方,感受气球上升的力;气球需要朝着上下左右不同方向喷气,仔细观察气球运动方向。
重复进行实验,将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然后全班进行实验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实验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气球向下喷气时,气球所受的力是向上的。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推力叫反冲力。
活动二:利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师提出要求:给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的喷管,让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让小车运动起来。
活动三:改进小车,让小车行得更远教师引导: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使小车运动。
怎样才能使气球小车行驶的更远?学生进行预测教师引导:利用实验证明气球的大小和喷管的粗细是否会影响小车行驶的距离?学生分小组做对比实验,完成记录单。
用笔标出小车起点,同一个喷管分别吹成大小不同的气球,测试小车行驶距离进行比较。
选择粗细不同喷管、大小相同的气球,测试小车行驶的距离。
实验研讨:问题一:你知道气球是怎样使小车问题二:怎样改进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全班交流实验情况,各小组依据记录单的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1.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产生了和喷气方向相反的反冲力,小车就在这个反冲力的推动下向前运动起来了。
2.使用更大的气球,用更粗的喷管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四、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我们还知道哪些反冲力的例子?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列举反冲力的例子,感受生活中反冲力的应用。
体会到反冲力在生产生活的运用及发挥的巨大作用。
总结:过年时燃放的烟花也是靠火药产生的反冲力飞上天空的,乌贼是靠喷水产生的反冲力向前运动的。
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查阅更多资料了解这方面的实例。
3.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目标1、知道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这种力就是弹力。
2、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数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关系的记录表、小车、橡皮筋、砝码等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出示橡皮筋,问:同学们,我们平时都玩过橡皮筋,橡皮筋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拉伸,有弹性。
)上两课我们利用垫圈、绳子、气球等简单材料使小车运动了起来。
那么,我们使用橡皮筋能够使小车运动起来吗?板书课题: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二、探索活动一: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1、要想探究用橡皮筋能否驱动小车,就需要先组装一台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2、出示课本46页下面的两幅图,学生自由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两段文字,了解如何使用橡皮筋组装一台小车。
第1步:把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第2步: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
第3步:放开手,会发现车轮会转动起来。
3、学生分小组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并展示自己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4、讨论: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几圈后,为什么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呢?5、出示课本46页的资料,学生读一读,了解内容。
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
6、教师小结: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几圈后,为什么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就是因为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
我们今天所做的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其实就是利用这个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