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超全汇总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33755e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c.png)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力学】1.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拉力等。
2.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定理、力的分解。
3.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它的加速度为零。
4.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5.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不同物体上。
6.杠杆原理:力矩的概念,杠杆的条件和应用。
7.斜面上的物体:斜面力的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计算。
8.自由落体运动: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计算。
9.平抛运动:水平初速度和竖直初速度,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计算。
10.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引力的大小与质量和距离有关。
【热学】1.温度与热量:温度的测量和单位,热量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2.热平衡与热量传递:热平衡的条件和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特点和应用。
3.物质的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相变时的吸热和放热。
4.气体定律:博意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应用于气体的状态计算。
5.热量计算:热量的计算公式,热量传递的应用。
【光学】1.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2.光的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公式,测量物体和像的实际与虚像的判断。
3.光的色散:白光在三棱镜中的分解,光的三原色和补色以及调和色的概念。
4.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表达和应用。
5.光的透射:透射的条件、全反射和光导纤维在通讯中的应用。
【电学】1.电流与电阻:电流的概念,电流的计算,电阻的概念和计算。
2.电压与电阻:电压的概念和计算,欧姆定律,串联和并联电阻的计算。
3.电能与电功:电能的概念和计算,电功的概念和计算。
4.电路中的元件:电源、开关、导线、电阻器、电灯等元件的特点和应用。
5.静电与电场:静电的产生和性质,电场的概念和电场强度的计算。
6.磁场与电磁感应:磁场的概念和磁感线,电磁感应定律,弗莱明左手法则。
7.电磁感应应用:电磁感应在发电机、变压器和电动机中的应用。
中考物理备考力学篇必备知识点
![中考物理备考力学篇必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26d805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f.png)
中考物理备考力学篇必备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力学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为了帮助同学们备考力学,下面列举了中考物理力学篇的几个必备知识点。
一、运动学1. 位移和速度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速度则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改变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位移:Δx = x2 - x1速度:v = Δx / Δt其中,Δx表示位移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2. 加速度和运动图象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大小和方向。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速度-时间图象来描述,根据图象的斜率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a = Δv / Δt其中,Δv表示速度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二、动力学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陈述了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有外力作用才会改变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之间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 = m * a其中,F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陈述了任何两个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必然相互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静力学1. 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时,合力和合力矩都必须为零。
合力的平衡条件是分量合力的合成为零,合力矩的平衡条件是物体对某个转轴的合外力矩为零。
2. 支点的作用在支撑物体时,支点的作用是保持物体平衡,并且产生与物体受力相反的反力。
四、动能和势能1.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的计算公式为:动能:E = 1/2 * m * v^2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2. 势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常见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化学能等。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整理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3bc6d3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2.png)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整理学习是一次独立的行动,需要探索、琢磨、积极应战、顽强应战,艰辛由你独自承担,胜利由你独立争取。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物理力学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考物理常用力学公式一、速度公式火车过桥(洞)时通过的路程s=L桥+L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二、密度公式(ρ水=1.0×103 kg/ m3)冰与水之间状态发生变化时m水=m冰ρ水>ρ冰 v水同一个容器装满不同的液体时,不同液体的体积相等,密度大的质量大空心球空心部分体积V空=V总-V实三、重力公式G=mg (通常g取10N/kg,题目未交待时g取9.8N/kg) 同一物体G月=1/6G地 m月=m地四、杠杆平衡条件公式F1l1=F2l2 F1 /F2=l2/l1五、动滑轮公式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2(G动+G物) s=2h六、滑轮组公式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n(G动+G物) s=nh七、压强公式(普适)P=F/S 固体平放时F=G=mgS的国际主单位是m2 1m2=102dm2=104cm2=106mm2八、液体压强公式P=ρgh液体压力公式F=PS=ρghS规则物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公式通用九、浮力公式(1)、F浮=F’-F (压力差法)(2)、F浮=G-F (视重法)(3)、F浮=G (漂浮、悬浮法)(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排水法)十、功的公式W=FS 把物体举高时W=Gh W=Pt十一、功率公式P=W/t P=W/t= Fs/t=Fv (v=P/F)十二、有用功公式举高W有=Gh 水平W有=Fs W有=W总-W额十三、总功公式W总=FS (S=nh) W总=W有/η W总= W有+W额 W总=P总t 十四、机械效率公式η=W有/W总η=P有/ P总(在滑轮组中η=G/Fn)(1)、η=G/ nF(竖直方向)(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3)、η=f / nF (水平方向)十五、热学公式 C水=4.2×103J/(Kg·℃)1、吸热:Q吸=Cm(t-t0)=CmΔt2、放热:Q放=Cm(t0-t)=CmΔt3、热值:q=Q/m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5、热平衡方程:Q放=Q吸6、热力学温度:T=t+273K7.燃料燃烧放热公式Q吸=mq 或Q吸=Vq(适用于天然气等)中考物理十六大考点之力学相关1.什么是力: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中考物理力学常考知识点及公式(必背)
![中考物理力学常考知识点及公式(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3d5f7d6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2.png)
中考物理力学常考知识点及公式(必背)力学常考知识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实验室测量力的工具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定义: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二力平衡: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三、功1、力学中的功①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②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③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2、功的计算:①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②公式:W=FS③功的单位:焦耳(J),1J= 1N·m 。
④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牛·米= 焦),不要把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e07cc3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2.png)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一、力学1. 基本概念- 质量和密度-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力的合成与分解2. 运动的描述- 速度与加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特点3. 牛顿运动定律- 惯性定律- 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作用与反作用4. 功、能和功率- 功的概念和计算- 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5. 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 滑轮系统- 斜面的原理和应用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 温度的概念- 热量的传递方式- 比热容和热值2. 热膨胀与热收缩- 热膨胀的原理- 常见物质的热膨胀系数3. 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 蒸发和凝结- 沸腾和凝固三、光学1. 光的反射- 平面镜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凹面镜和凸面镜2.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 透镜的成像原理- 透镜的分类和特点3. 光的色散- 色散现象- 光谱的形成四、电学1. 静电学- 电荷的性质- 库仑定律- 电场和电场线2. 电流与电路- 电流的形成- 电路的基本组成 - 串联和并联电路3. 欧姆定律- 电阻的概念- 欧姆定律的应用 - 电阻的串并联4. 电能与电功率- 电能的计算- 电功率的概念- 电功和电能的关系五、声学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机制 - 声波的传播介质 - 声速的影响因素2. 声音的特性- 音调、响度和音色-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3. 声的利用- 声音传递信息- 声音传递能量请根据以上概要在Word文档中创建文档,并按照实际文档的格式要求进行排版。
您可以添加或删除部分内容以适应具体的教学大纲或考试要求。
记得在文档中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并保持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中考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超全!
![中考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超全!](https://img.taocdn.com/s3/m/67d3a74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3.png)
中考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超全!一、力学基本概念1.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方法和研究内容2.力学研究的范畴3.物体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4.质点和刚体的概念及其特点二、力学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及其计算公式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4.万有引力定律三、运动学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平衡和不平衡力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4.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公式5.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绘制与分析6.速度、位移、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四、动力学1.物体的质量、单位质量和质点的概念2.物体的惯性和质量之间的关系3.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4.动量守恒定律和冲量定律5.牛顿第二定律与动量的关系6.加速度、冲量和力之间的关系7.动量变化率与力的作用时间之间的关系8.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曲线运动1.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的概念2.圆周运动中速度、加速度的计算3.抛体运动中的水平速度、竖直速度和时间的关系4.抛体运动中的斜抛和自由落体的概念与计算5.弹力、压力、摩擦力等力的分类和作用特点六、动力学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3.机械能守恒定律4.海拔高度和流速对机械能的影响5.杠杆原理和浮力的概念与计算七、机械功、功率和机械效率1.机械功的计算公式2.机械功的正负和计算3.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4.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5.机械效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八、轻质物体在水中的浮沉1.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游泳圈和气球的浮力计算3.潜水石块和漂浮物的浮力计算4.浮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影响5.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上就是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的超全介绍。
在复习时,可以结合教材、学习资料和习题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巩固。
同时,通过做大量的习题和实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这些重要的物理力学知识点,对于中考物理的备考将会非常有帮助。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总结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42d256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a.png)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总结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中考物理力学知识进行总结,包括牛顿三定律、匀速直线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等内容。
一、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的基础,也是解析物体运动的重要法则。
其三个定律分别是:惯性定律、动力学基本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一个停在路边的汽车,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的状态。
动力学基本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例如,当我们划船时,水对船的作用力大小与船对水的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理解和掌握牛顿三定律对于解析力学问题至关重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匀速直线运动在物理学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沿直线方向保持相同的速度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公式有: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v = d/t,其中d表示距离;s = vt,其中s表示位移,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利用这些公式来计算未知量,求解匀速直线运动问题。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指的是将两个或多个力合并成一个力的过程。
根据力的合成原理,我们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来合成力。
力的分解指的是将一个力拆分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
根据力的分解原理,我们可以利用正余弦定理来分解力。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析多个力共同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力的产生和作用。
四、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并相对运动时的力。
根据摩擦力的不同状况,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初三物理的力学知识点
![初三物理的力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6140f2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9.png)
初三物理的力学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的分支。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掌握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初三物理力学部分的一些核心知识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力的三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摩擦力:当两个物体表面接触并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性质和压力有关。
4. 弹力:物体在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当外力撤消后,物体能恢复原状。
5. 力的合成与分解: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等效力的过程称为力的合成;将一个力分解为几个分力的过程称为力的分解。
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6. 二力平衡:当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7.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 F = ma \]。
9.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10. 运动的描述: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
速度是物体运动快慢的量度,加速度是速度变化快慢的量度。
1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路径上以恒定速度运动。
12. 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路径上以恒定加速度运动。
13. 抛体运动: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仅受重力影响的运动,包括自由落体运动和斜抛运动。
14. 圆周运动:物体沿圆周路径运动,涉及到向心力和角速度等概念。
15. 功和能:功是力在物体位移方向上的作用效果,能是物体具有做功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等。
16. 机械能守恒:在没有非保守力(如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这些知识点是初三物理力学部分的基础,理解并掌握它们对于解决物理问题至关重要。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归纳总结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5827853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5.png)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归纳总结物理力学是中考物理科目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下面对中考物理力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是能够用数字大小表示并用单位加以标识的量。
力是物理力学中的基本物理量,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平衡、力的合成和分解平衡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时,受到合力为零的状态。
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点上时,合力等于这些力的矢量和。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力的合成。
三、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之间存在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的力。
根据摩擦力的不同情况,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四、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与地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五、压力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压力的计算公式为P=F/A,压力的单位是帕斯卡(Pa)。
六、浮力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浮力的大小等于被浸没物体的重力大小。
七、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指利用简单的装置实现力的转换和改变力的方向。
常见的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
八、功和能量功是力对物体作用产生的效果,功的计算公式为W=Fs,功的单位是焦耳(J)。
能量是物体由于位置、形状或其他因素而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九、机械能机械能是指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能的计算公式为Ek=1/2mv²。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势能的计算公式为Ep=mgh。
十、简谐振动简谐振动是指振动物体在恢复力作用下沿着某一轴向两边振动,且振动的加速度与位置成正比的振动。
简谐振动的周期和频率与振动物体的质量和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这些是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的一些基本内容和概念。
学生们在备考中需要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和解题。
希望以上总结对大家的备考和复习有所帮助,祝大家顺利通过中考!。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解析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7fc58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3.png)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解析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运动规律。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力学是必考的内容,因此掌握好力学知识点对于取得良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重点解析,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力的基本概念在物理力学中,力是引起物体运动、形变或者状态变化的原因。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受到的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
常见的接触力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而非接触力有电磁力、引力等。
二、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会保持下去,直到有外力作用才会改变。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三、重力1. 重力是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其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与地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重力的公式为:Fg = mg,其中Fg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约为9.8m/s²)。
3. 重力与物体所在位置无关,与物体所处的环境无关。
四、摩擦力1. 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并相互滑动或者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它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2.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静摩擦力是物体在没有相对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在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
3.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物体之间的粗糙程度以及相互压力之间的乘积有关。
五、牛顿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弹簧弹力:弹性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恢复力,其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
2. 载荷与张力:当物体被绳索或者线条悬挂时,张力是绳子或者线条对物体的拉力,其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3. 斜面运动:斜坡是一个常见的运动实例,应用牛顿定律和三角函数可以计算物体在斜坡上的加速度和速度。
中考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中考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9ca34b2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7.png)
中考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1. 动力学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物体相互作用,彼此产生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2. 热学
- 温度:物体分子运动的快慢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由高温到低温传递的能量。
- 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 热膨胀:物体受热后体积会增大。
- 热平衡:物体间热量的传递达到平衡状态。
3. 光学
-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 光的颜色:光的颜色由光的频率决定,频率越低光越红,频率越高光越蓝。
4. 电学
- 电荷:原子中带电粒子。
- 电流:电荷在导体中的移动。
- 电压:电荷在电路中移动时所受到的驱动力。
- 电阻:电流通过导体时所遇到的阻碍程度。
- 电路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5. 声学
- 声音的来源: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 声音的传播:通过介质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声音的特性:频率决定声调,振幅决定音量。
以上是中考初三物理的必背知识点精华,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考物理“力学”相关考点总结
![中考物理“力学”相关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15def6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1e.png)
中考物理“力学”相关考点总结中考物理力学部分主要包括以下考点:一、力和平衡1. 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法则,力的分解法则。
3. 力的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应用于力的平衡分析,力的平衡条件。
4. 物体的自由度:物体的自由度及其影响。
二、力的效果1.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力对物体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2. 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静止、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的影响。
3. 物体的变形:力对物体形变的影响。
三、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特点。
2. 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
3. 摩擦因数:摩擦因数的定义,静摩擦因数和动摩擦因数的关系。
4. 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四、斜面上的力1. 平行斜面上的力:斜面上的力的分解和合成。
2. 垂直斜面上的力:垂直斜面上的力的分解和合成。
3. 斜面上的物体滑动:斜面上物体的滑动条件。
五、力的测量1. 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两个物体之间的力: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测量。
3. 杠杆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和特点,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和特点,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七、小力的测量1. 小力的测量:小力的测量方法,测量误差的估算。
2. 弹簧秤:弹簧秤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八、重力1.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定义和性质。
2. 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的定义和大小。
3. 物体的重量:物体的重量与它所在的地球上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4. 物体的浮力:物体在浮力作用下的情况,浮力的大小。
九、力的能量1. 力做功:力做功的概念和公式。
2. 功的单位和功率:功的单位,功率的定义和公式。
2024年中考物理核心知识点考点归纳—力学部分
![2024年中考物理核心知识点考点归纳—力学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3ce90a1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6a.png)
2024年中考物理核心知识点考点归纳—力学部分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一:长度(1)测量工具:刻度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2)长度单位:○1基本单位:米(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单位换算:(3)常考长度估测:○1普通中学生的身高大约是1.6 m,腿长大约是80 cm;○2教室每层楼高约为3 m;○3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1.5 m;○4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3 cm;○5一百元人民币的长度约为15 cm;○6课桌的高度大约是0.75 m;○7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 cm,宽度约为18 cm.知识点二: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1.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如图所示刻度尺的量程为0~10m.2.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如图所示,常见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0.1cm).3.使用(1)看:看量程、看分度值、看零刻度线.(2)放:零刻度线要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3)读:视线要垂直刻度线,若零刻度线已经磨损,测量时可使待测物体的一端对准某一整刻度线,待测物体的长度等于末端所对应的刻度值减去初始端所对应的刻度值。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测量值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知识点三:时间及其测量1.国际单位:秒(s).其他常用单位:分钟(min),小时(h)等.2.单位换算:1 h=60min=360s.3.常用测量工具:秒表、电子表、机械表、钟表;在操场和实验室,经常用秒表来测量时间.4测量:看清停表的量程与分度值。
停表的读数=分针读数+秒针读数。
知识点四:错误和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误差是不能避免的,只能通过提高测量水平、改进测量手段就能尽量减小误差;但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或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也是不该发生的。
2024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
![2024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6a4077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5.png)
2024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中考物理是考查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理解的科目之一,也是许多学生认为难度较大的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本文将对2024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2024中考物理必考的重点之一。
以下是力学部分的知识点:1. 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和计算•直线运动、平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常见运动的特点和图像分析•等加速直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和计算•动态学因素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如:轨道半径、质量、初速度等)2. 力学•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的内容和运用•摩擦力、弹性力、引力、重力、弹簧力等基本力的性质、计算和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计算方法•简单机械的分类、作用和计算二、光学光学是2024中考物理重点,也是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部分。
以下是光学部分的知识点:1. 光的基本规律•光的传播规律,包括直线传播和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包括折射定律和折射公式的计算•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应用,如反光镜、凸透镜、凹透镜等2. 光的本质及现象•光的波粒二象性及常见光谱现象•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及其应用•光的电磁波性质及其在通信和生活中的应用三、热学热学是2024中考物理中较为陌生的部分,需要多做练习和理解。
以下是热学部分的知识点:1. 温度和热量•温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热量的定义和测定方法•传热的三种方式及其基本规律2. 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循环•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的内容和应用•热力学中的功和功率概念、计算和应用•热力学循环中的冷、热源、工作物质概念和常见的热力学循环四、电学电学是2024中考物理部分,同学们需要掌握基本的电知识和电路分析方法。
以下是电学部分的知识点:1. 电场和电势•电荷、电场、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电势能、静电场建立条件和影响因素2. 电流和电路•电流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电路中电动势、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特点和计算•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电势差和功率的计算五、总结本文总结了2024中考物理必考的知识点,包括力学、光学、热学、电学等。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整理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210384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4.png)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整理1.力和力的计算-力是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的作用,通常用符号F表示,单位为牛顿(N)。
-力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得:当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得合力,也可以通过力的分解求得分力。
- 力的计算公式为: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2.运动和物体的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质点在直线上做直线运动时,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匀速运动指的是物体以恒定速度进行运动,其速度不变。
-变速运动指的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速度发生变化,即加速或减速。
3.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是一个物体在运动中具有的性质,通常用符号p表示,单位为千克·米/秒(kg·m/s)。
- 动量可以通过动量的计算公式求得: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即p=mv。
-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触发前后,系统内所有物体的动量总和保持不变,即动量的总量守恒。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是物体对其他物体施加的力,反作用力是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的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时间上同时发生。
5.弹力和重力-弹力是由于物体变形产生的力,当物体恢复到原来形状时,弹力也会消失。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力,在地球上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弹力和重力都是力的一种,可以通过力的平衡求解。
6.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坡道上物体的停止-斜面是以水平线为基线,倾斜的平面。
-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可以通过将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斜面的两个分量来解决,其中平行分力是物体沿斜面方向的加速度的原因。
-坡道上物体停止的条件是,物体受到的平行于坡道的力等于重力的分力。
7.圆周运动和向心力-圆周运动指的是物体在沿着圆周轨迹运动时的运动。
-向心力是保持物体在圆周轨迹上运动的力,它指向圆心,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并与半径和角速度有关。
8.能量和功-能量是物体进行工作的能力,它有很多形式,如动能、势能、热能等。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物理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4c957a5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2.png)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物理中考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还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2024年中考物理的知识点归纳:一、力学基础1. 力的概念:包括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力的作用效果。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公式为 \( F = m \times g \),其中 \( m \) 是物体的质量,\( g \) 是重力加速度。
3.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力,包括弹簧的弹力。
4.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5.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运动学1.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位移。
2.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
3. 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包括自由落体运动。
三、能量和功1. 功: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与位移的乘积,公式为 \( W = F\times d \times \cos(\theta) \)。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 机械能:包括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四、热学基础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度,热量是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2. 热传递: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3. 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五、电学基础1.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流:电荷的流动,单位是安培(A)。
3. 电压:电势差,单位是伏特(V)。
4.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单位是欧姆(Ω)。
5.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公式为 \( I =\frac{V}{R} \)。
六、电磁学基础1.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力场。
2.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
3. 电流的磁效应:电流产生磁场的现象。
中考物理力学37个必考知识点
![中考物理力学37个必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b16dc3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be.png)
中考物理力学37个必考知识点1.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2.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杠杆和天平都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3.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4.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6.乐音三要素:①音调(声音的高低)②响度(声音的大小)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7.防治噪声三个环节:①声源处②传输路径中③人耳处。
8.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9.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0.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11.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大这一原理制成的。
12.弹簧测力计不能倒着使用。
13.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14.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15.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16.相互作用力是;A给B的力、B给A的力。
17.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拍打衣服上的灰、足球离开脚后向前运动、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甩掉手上的水)。
18.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19.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20.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①同一液体②液体静止。
21.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22.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23.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中考物理力学37个必考知识点
![中考物理力学37个必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e2950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0.png)
中考物理力学37个必考知识点物理力学是中考物理的一个重要模块,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点对于解答物理题目非常重要。
以下是中考物理力学中的37个必考知识点,帮助你系统地复习和掌握这一模块的内容。
一、质点运动的描述1.质点的定义和特点;2.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3.速度与位移的图线表示;4.加速度与速度、位移的关系。
二、匀速直线运动5.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6.位移-时间(位移-时间平均速度)图线表示;7.速度-时间图线表示。
三、变速直线运动8.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9.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10.位移-时间图线表示;11.速度-时间图线表示;12.加速度-时间图线表示。
四、自由落体运动13.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特点;14.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其数值;15.位移-时间图线表示;16.速度-时间图线表示。
五、受力和力的合成17.力的定义和特点;18.力的单位和测量;19.合力的概念及其计算;20.平行力的合成;21.非平行力的合成。
六、力的分解22.力的分解的概念及其方法;23.倾斜面上物体的分解力;24.斜面上的力的分解。
七、弹力和滑动摩擦力25.弹力的特点和计算;26.滑动摩擦力的特点和计算;27.绳上物体的张力;28.重物挂线的悬挂力。
八、平衡条件29.物体平衡的条件;30.一维平衡和三维平衡的区别;31.力的杠杆平衡条件;32.力的矩平衡条件。
九、简单机械原理33.力的传递原理;34.物体的稳定平衡条件;35.起重机的工作原理;36.杠杆的概念和杠杆平衡条件;37.滑轮的概念和滑轮原理。
以上是中考物理力学中的37个必考知识点的总结。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物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并能更好地解答与力学相关的题目。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复习和备考有所帮助!。
中考物理力学公式总结归纳
![中考物理力学公式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6b4bd9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d.png)
中考物理力学公式总结归纳物理力学是中学物理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力的作用。
在中考中,力学公式是解决与运动和力有关的题目的关键。
本文将对中考物理力学公式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
一、力学基本概念在学习物理力学公式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些力学基本概念:1. 物体的质量(m):物体所固有的属性,决定了物体的惯性和与物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力的效果。
2. 物体的体积(V):物体所占据的空间大小。
3. 物体的密度(ρ):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ρ=m/V。
4. 物体的速度(v):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率。
5. 物体的加速度(a):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基于以上基本概念,我们来总结归纳物理力学的公式。
二、速度公式速度(v)定义为物体位移(s)随时间(t)的变化率。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公式为:v = s/t三、加速度公式加速度(a)定义为物体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率。
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公式为:a = Δv/t其中,Δv为物体速度的变化量,t为时间。
四、位移公式位移(s)定义为物体位置的改变量。
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位移公式为:s = v0t + (1/2)at^2其中,v0为初始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五、力与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受到的合力(F)是其质量(m)与加速度(a)的乘积:F = ma六、力与压强压强(P)定义为力(F)对于垂直于力作用面积(A)的比值:P = F/A七、功和功率1. 功(W)定义为力(F)在位移(s)方向上所作的图示。
当力与位移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s2. 功率(P)定义为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大小。
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 = W/t八、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内,机械能(E)的总量保持不变。
机械能包括动能(KE)和势能(PE):E = KE + PE其中,动能(KE)定义为1/2mv²,势能(PE)定义为mgh。
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702132d8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6.png)
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一、力学:1、力的基本特征:力是一种物理量,它不同于位移、速度等物理量,是由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具有大小、方向、两个方向相反,且每个物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特点。
2、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惯性参照系中运动,当没有其它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保持不变;牛顿第二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情况受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所决定,该外力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其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互相施加着相等大小且方向相反的力。
3、功和能的概念:功的定义:物体施加的力使其运动时,该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施加的力成正比,则称功为力与路程的乘积;能的定义:功是物体施加外力使其运动所做出的努力,能就是该物体因而产生的运动能力。
4、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位移:指物体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最终位置的距离;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其单位是m/s;加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加速度,其单位是m/s2。
二、运动学:1、直线运动:当物体的运动是直线的时候,可以用位移-时间图来描述其运动轨迹,速度-时间图来描述速度的变化,加速度-时间图来描述加速度变化。
三、物理量的转换:1、功转换功率:功率是单位时间内能量变换、传递或消耗的速度,单位是瓦特(W),它可以表示为功与时间的乘积,即P=W/t;2、能转换物质的数量:能是指物质的总量,它的单位是焦耳(J),物质的数量可以用物质的质量乘上其摩尔质量来表示;3、动量的转换:动量是一个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守恒量,它除了物体本身,还和速度有关,可以表示为动量=质量(m)×速度(v),它的单位是千克米/秒;4、物体的机械能和热能:物体的机械能是指物体有定位移或运动时具有的能量,而热能是指物体因温度变化而具有的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比较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Ⅱ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三、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四、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第一定律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四、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3、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一、压强1、压力:①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②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③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2、压强: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②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③公式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④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
⑤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改变压力大小、改变受力面积大小、同时改变前二者二、液体的压强1、液体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2、液体压强的规律:⑴液体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⑵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⑶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⑷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公式:p=ρgh⑴、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⑵、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⑶、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4、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1、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⑴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⑵原理分析:在管,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
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⑶结论:大气压p0=760mmHg=1900px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⑷说明: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2、标准大气压——支持1900px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1900pxHg=1.013×105Pa ,可支持水柱高约10.3m3、大气压的变化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在海拔2000米可近似地认为高度每升高12米大气压约减小1毫米贡柱,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低空大气压减小得快,高空减小得慢,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
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4、测量工具:⑴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⑵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5、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什力1、浮力的大小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2、公式:F浮= G排=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五、浮力的应用1、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当它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2、浮力的应用轮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水量。
潜水艇:改变自身重来实现上浮下沉。
气球和飞艇: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实现上升下降。
六、功1、力学中的功①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②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③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2、功的计算:①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②公式:W=FS③功的单位:焦耳(J),1J= 1N·m 。
④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牛·米=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七、机械效率1、有用功和额外功①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有用功是必须要做的功。
例:提升重物W有用=Gh②额外功: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例:用滑轮组提升重物W额= G动h(G动:表示动滑轮重)③总功: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的和叫做总功。
即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W总=FS2、机械效率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公式:η=W有用/W总③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④说明: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机械效率总小于1①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②定义:单位时间所做的功叫做功率③公式:P=W/t④单位:瓦特(W)、千瓦(kW) 1W=1J/s 1kW=103W八、动能和势能1、动能①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②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③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2、势能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③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九、机械能及其转化1、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