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钢12X4规格切分轧制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钢12X4规格切分轧制

二棒车间

2012.12.12

信钢12X4规格切分轧制

信钢精棒线生产能力为100万吨/年、最高轧制速度15米/秒,采用150毫米X12米钢坯。主要产品Φ12mm---Φ

25mm的热轧带肋钢筋。全线轧机共有18架,呈平立交替布置(其中16#机架、18#机架为平立可转换轧机)。由粗轧机组Φ610X6架、中轧机组Φ480X6架、精轧机组Φ370X6架组成,全部为高刚度短应力线轧机。粗轧机组1#孔型为箱型、2#孔型为方形、其余为椭—圆交替孔型,中轧机组孔型为椭—圆交替孔型,精轧机组采用活套无张力轧制,有效的降低了辊耗、提高了孔型共用性。中轧后设有预穿水装置,精轧后设有高强度、耐磨冷却穿水管装置,实现控冷控轧轧制工艺,提高钢材的组织和性能。

产品规格包括:其中Φ12 毫米、Φ14 毫米螺纹钢采用三线切分轧制技术生产,Φ16~20 毫米螺纹钢采用两线切分轧制技术生产,Φ22 毫米、Φ25 毫米螺纹钢进行单线轧制。2011年7月引进四线切分轧制技术生产Φ12 毫米螺纹钢。目前,该生产线两线、三线和四线切分的生产能力全部达到了日产3000吨以上,其中Φ18 毫米、Φ20 毫米螺纹钢最高日产达到日产4000吨以上。

四线切分轧制技术在信钢的试生产情况

信钢连轧精棒生产线于2011年7 月采用四线切分轧制

技术试生产12 毫米螺纹钢,设计终轧速度14米/秒, 机时产量为150 吨/小时,采用17架轧机、双预切轧制。在调试生产的五个班次中,共生产出了合格产品3018吨。在随后的六个月中,共生产了12 毫米螺纹钢46960 吨,由于存在轧机堆钢多、加速辊道摆动堆钢、裙板乱钢频繁和质量不稳定等问题而达不到设计水平,作业率低于60%,日产量徘徊在2000 吨以下,没有把四线切分轧制工艺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上述情况说明我们在这六个月的试生产期间,各类事故量较高、各种技术经济指标较低,没有真正掌握四线切分轧制技术的诀窍。为此,我们必须对四线切分轧制技术进行充分的分析,消化吸收并优化创新。

根据生产中各阶段事故发生集中区域分为:

一.12#为扁形孔进入13#时因两架轧机距离26米,容易出现扭转造成13#不进堆钢。

原因分析:

12#为立轧容易出现辊错。解决方法:

1.在机架上加焊两个双孔立板、并装四根顶丝可快速进行辊错校正。

2.在两架轧机间辊道上安装2-3个压板强制对扭转轧件

进行校正。

3.12#轧槽槽底磨损不均匀易出现扭转,一般轧制5000吨-7000吨进行轧槽更换。

4.11#平辊磨损较快、容易出现扭转,一般3000吨-4000吨进行轧槽更换。

5.12#入口导辊间距过大或导卫与轧槽不在同一中心线。

6.11#轧件宽展与12#轧件上下面尺寸相差4毫米以上同

样容易出现扭转。

二.切分刀粘铁皮出现单线窜钢或顶切分导卫造成堆钢。

原因分析:

1.切分导卫鼻尖、切分轮中心线、切分刀中心线不在同一中心。

解决方法:安装、调整切分导卫时一定要紧固好各类螺栓,不允许出现上下或左右窜动。

2.切分轮间隙调整过大或过小。

解决方法:1.双切分轮间隙一般调整在0.3毫米-0.5毫米(部分厂家调整在0.1毫米)。出现两长刀外侧粘铁皮一般为双轮间隙过大造成。出现两外侧轧件头部在轧出切分导卫时撞击接料口两侧较为严重,一般为双轮间隙过小造成。2.单切分轮间隙一般调整在1.0毫米-1.2毫米(部分厂家调整在0.5)。出现双刀内侧粘铁皮一般为单轮间隙过小造成。出现短刀粘铁皮一般为单轮间隙过大造成。

3.切分轮磨损严重、造成切分带撕开角度不符生产要求,造成切分刀粘铁皮。

4.切分轮或切分刀窜动、偏移,造成切分刀粘铁皮。

5.预切或切分架次因入口偏、导辊间距过大、轧机大斜面、黑头钢、头部肥等出现弯头或线差,造成切分刀粘铁皮。

6.预切或切分架次轧槽磨损严重,切分带过厚造成切分刀粘铁皮。

7.切分导卫冷却水量不足造成切分刀粘铁皮。

三.17#、18#不进或17#、18#顶出口造成堆钢事故。

原因分析:根据事故现象分析原因如下:

1.头部肥是出现事故的主要原因。在原设计料形的基础上尝试对所有架次进行料形尺寸下调,粗轧下调2-5毫米、中轧下调1-2毫米,精轧确保充满度并没用耳子。

2.堆拉关系造成的头尾肥。主控台根据电流趋势图和现场观察轧件运行情况,合理调整堆拉关系。标准调整活套设定高度,减少活套起套高度不稳造成的拉钢现象。

3.导卫与轧槽间距过远使轧件头部咬入时出现偏移,造成咬偏或侧弯带来顶出口事故。

4.导卫内孔过大或过小。内孔过大容易出现轧件运行不稳,来回摆动时咬入轧槽出现头部咬偏堆钢事故。内孔过小容易卡钢或轧件碰撞内壁造成头部偏移产生咬偏堆钢事故。

5.导卫左右、高低与轧槽不在同一中心线。轧件头部咬入轧槽后出现侧弯(镰刀弯)、翘头、栽头等顶出口事故。

6.万向节震动。因联轴器摆动严重,造成轧件头部咬入轧槽的瞬间出现弯头、翘头、栽头等顶出口事故。

7.轧件因辊错较大尺寸不符生产要求。来料轧件头部因

辊错出现单侧或双侧耳子,轧制时出现轧件头部不稳或产生扭转造成弯头、翘头、栽头等顶出口事故。

8.线差原因造成事故。因料形、堆拉关系、导卫等原因

造成四线尺寸出现偏差,单面偏肥或偏瘦,造成轧件不进或顶出口事故。

9.轧辊两侧辊缝误差。如精轧出现轧辊两侧辊缝误差较大,同样会产生轧件运行不稳定产生事故。

10.入口滚动导卫间隙过大或过小时产生轧件头部咬入

时摆动,轧制后头部出现侧弯(镰刀弯)造成顶出口事故。

11.成品入口前分料口因单个磨损或整体高低与入口导

卫夹板不在同一水平线,轧件咬入后出现头部摆动造成弯头。四.成品出口至倍尺剪之间辊道堆钢。

原因分析:

1.倍尺剪超前率设置不合适。因12规格钢筋较细,在剪切过程中如剪切过慢易出现剪刃碰撞下一段轧件头部出现

辊道堆钢事故。如剪切过快易出现连带下一段轧件头部翘起造成辊道事故。

2.辊道电机转速达不到成品速度要求。因电机型号、辊

面磨损等原因出现剪切后轧件运行低于成品速度,造成辊道堆钢事故。

3.因线差过大造成轧件在加速辊道运行速度不一致,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