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理解“中国特色”内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准确理解“中国特色”内涵

如何准确理解“中国特色”内涵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李小佳李捷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高扬,“中国特色”这一科学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人群还存在对“中国特色”的模糊认识。例如,是否中国社会特有的一些现象就能冠以“中国特色”?与西方不同的都叫“中国特色”吗?既然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为何还要强调“中国特色”?为什么越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越要强调“中国特色”?等等。如何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定义有专指:不可与阶段性国情和现象混为一谈本报记者李小佳(以下简称记者):“中国式……”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人们常用其形容具有阶段性国情和国人习惯特征的一些社会现象,例如前一段时间舆论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等。但这些现象能被称为“中国特色”吗?李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概念,其中“中国特色”也有它的科学含义,即专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

形成的实践特色和理论特色。“中国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旗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安排,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则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支撑。中国社会确实存在有别于西方社会的内在运行逻辑,中国人也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点。把握这些逻辑,有助于增强我国社会管理的有效性,甚至更多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等的有效性。但应该说,这些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更不能把违反公共秩序等陋习称作“中国特色”。恰恰相反,乱穿马路等不仅不属于“中国特色”,而且是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要逐步革除的陋习。此外,“中国特色”是不断发展的,也是开放的。不断发展,是指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剔除被实践证明是对马克思主义教条的、僵化的理解。开放,是指“中国特色”不是封闭的,而是兼容并包的,这个开放包括向世界的开放。在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学习了大量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例如,借鉴了市场经济机制等。然而,这种学要结合中国实际,不能照搬照抄,不能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价值取

向和追求。总的来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制度文明、建设经验包括西方的现代化建设经验,我们都可以学习,过去要学、现在要学、将来还会继续学。这不但不违背马克思主义,恰恰相反,“中国特色”的优越性正体现在这个方面。历史辩证看:传统文化不会天然构成“中国特色”记者:在当今一部分人群中,似乎涌起一股传统回归的潮流。例如,有些家长热衷于让孩子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各种各样的“国学班”也开始火起来。请问,传统文化是否构成了“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李捷: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包含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吸收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能真正走出一条新道路;但生吞活剥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一股脑儿地不加辨析保留下来,也会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常常讲,在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同时,也就提出了“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的历史任务,这就是指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优秀的,但其中也存在封建糟粕。所以说,它不会天然地就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要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其进行梳理、分析,把封建糟粕的东西去掉,把优秀的东西充分吸收进来。让小孩读读《弟子规》等,我是赞成的。这是因为,书中大部分内容还是精华,是中华

文明积淀的成果。但是,当孩子长大了,到了学习人类发展史、一些基本历史知识时,还是要告诉孩子《弟子规》等传统读物里,哪些内容是要不断弘扬光大的,哪些内容是属于封建糟粕的。读国学经典,目的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新时代的人,同时又有较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但主导还是要孩子成长为新人,而不是做传统文化里的旧人。所以,对传统文化兴起的社会现象要看到两重性:一是积极性,是主流。从文化的角度说,这有利于加深对过去认为是糟粕而抛弃,

但事实证明是优秀的、可吸取的东西的客观认识,以此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二是消极性,是次要的,但又必须予以注意。例如,在多元多变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己的前途、命运、人际关系有很多不确定感,一部分人就可能会求助一些虚幻的迷信的东西。这说明,今天人们思想观念中还有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进步的东西。但也要切记,剔除文化糟粕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不能通过行政压制,而应该加强教育和引导,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来实现。探索无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彰显学说真理

记者: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为什么还要讲“中国特色”?这似乎是个易引起混淆而又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理论问题。李捷:说马克思主义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是指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

的。例如,世界各国走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有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有西方英美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有北欧国家的高福利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等等。各个国家虽然在共同的社会发展规律支配下,但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又是不同的。这说明,人类社会规律的共同性和人类各国文明的多样性并行不悖,而且两者缺一不可。规律性不是以牺牲多样性为前提的,而恰恰要以多样性的存在来彰显规律性。这就与自然界一样,新陈代谢开花结果是客观规律,但开出的花是五颜六色的、结出的果是各式各样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有一个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的问题。这个具体实际,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民族和历史传统等。今天,我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通过这条新路,创造性地把许多人认为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东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这种探索,是建立在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探索好自己的道路、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大文章基础上的。反过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当花开得越灿烂、果实结得越多之时,也就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属性。记者: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成立当代中国研究所国情调研(上海)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