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作者:***
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22年第10期
摘要: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广西工业技师学院提出充分运用校、政、行、企的教育资源优势,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平台下四方协同育人,实施“岗课赛证研”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创新与改革策略,以构建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双平台;四方协同;相互融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10-0045-06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
要推动经济高质量与创新性的发展,将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
基于发展需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及大国工匠为先导,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的发展。
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将达到30%,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将达到35%,中西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
最终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能够基本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2]。
技师学院作为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培育了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在支撑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
2012年起,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多次承办国家级、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新形势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五大问题,分析学院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成效,为切实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经验。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缺乏内在动力,产教融合广度深度不足
长期以来,因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仅停留在签约挂名、开展讲座、接收学生实习等单一和浅层次合作上。
究其原因,首先政府缺乏保障机制,职能部门协调联动不足,产教融合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职业院校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激发企业的热情。
其次,企业因顾虑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敬业精神,担心投入回报有限,加之合作过程中存在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导致其缺乏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及耐心[3]。
再次,职业院校没有建立起自身长效的运行机制,行业企业专家缺位,对产业发展的敏感度低,在专业设置、师资引入与培养、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改革及实施等方面滞后,造成毕业生专业学识及实践能力不足以胜任企业岗位需求。
最终,导致企业缺乏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的内在动力,产教融合广度深度不足。
(二)职业教育沿袭普通教育模式,缺乏类型教育的独有特征
由于历史原因,职业教育主要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实施等方面,依旧沿袭普通教育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人为分离,难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淡化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独有特征,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4]。
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创设与生产环境相似的教学环境,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由普通教育向类型教育的转变。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能力有待提升
“高师”才能带出“高徒”,要培养一流的高技能人才需要一流的培训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在师资结构和教师能力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专兼职教师占比不合理,企业兼职教师和企业导师匮乏,企业兼职教师在培训工作中缺位,企业导师未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缺乏教学经验,培训期间难以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二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无法胜任企业培训工作。
三是缺乏领军型的技能大师,引领教师队伍成长,教师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缺乏了解,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脚步。
(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与实际生产脱节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設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主要职能包括技能(生产)实训、师资培训、技能人才评价与服务、技能竞赛训练模式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技能展示、技术交流与服务等,为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5]。
因此,培训基地的规划与布局应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
由于培训基地建设方案制定过程中行业企业缺位,导致基地建设与企业实际生产环境相脱节,外加学校建设资金有限,培训基地难免出现规划落后、功能局限、实训设备来源单一且更新缓慢等问题,难以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基本保障。
(五)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亟需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能力测评逐步由技能测评向综合职业能力测评方向发展[6]。
我国对综合职业能力测评相关理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职业能力测评模型。
在现有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中,其评价标准及内容仍主要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缺乏对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需求的测评指标,无法全面反映被测评者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考评方式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考核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价方式单一,缺少过程性评价。
评价主体以政府和职业院校为主,忽视了行业、企业、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评价。
三、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针对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广西工业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深入分析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尤其是石化、汽车、机械、制糖等产业发展和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把政、校、行、企四方协同合作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从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备、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入手改革,建立较为系统的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体系(见图1),对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和培训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一)“四方协同”育人,促进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2019年,广西人社厅创新性地推出“双千结对”精准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在学院举办首届“双千结对”岗位培训现场签约活动。
学院以此为发展契机,发挥专业委员会指导作用,依托国家级高技能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化工分析与检验等4个重点建设专业为平台,实施“引厂入校”“送教进厂”“校企共建”“订单培训”相结合的“四合一”培训模式。
同时,与中国—东盟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格局,形成由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四方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多主体、多形态、多功能育人平台,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截至2021年12月,学院已与92家企业签订订单培训协议,与16家企业携手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培训总人数4275人,企业投入建设资金250.21万元,校企合作共建32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42本教材,年均培训高技能人才能力达到1200 人以上(见图2)。
(二)搭建“學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行”的育训双平台
1.创建基于英国BTEC教育理念的学历教育平台
目前,在校学生以接受学历教育为主,职业培训为辅。
学院借鉴英国BTEC(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教育理念,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兼顾培养学生的学术性与职业性素养,通过学业水平提升为学生提供继续深造或直接上岗所需的技能。
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三分之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即三分之一课堂教学、三分之一实训教学、三分之一课外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7],将岗位专业知识技能和技能等级考证知识点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专业技能培训,使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实现“教、学、做”有机统一的一体化教学。
2.开发基于MES 培训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包
职业培训以提升学员的岗位技能为主要目标,其特点是培训时间短、培训目标明确、培训成效显著。
职业培训运用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模块式技能培训包)结合企业需求,选取源于真实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岗位能力需求和考证要求为依据,开发和定制技能培训包,紧密对接企业生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灵活组合调整,确保受训人员的职业技能与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需求相匹配,强化其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三)构建“岗课赛证研”相互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综合育人模式,是国家倡导和强力支持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学院通过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岗课赛证研”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3)。
1.岗课融通
以满足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目标,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校、政、行、企共同研究制定专业建设方案,构建“六对接”课程体系,即课程结构对接典型工作任务和过程,课程目标对接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标准对接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教学内容对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前沿技术,教学组织形式对接典型产品或项目,实践教学环境对接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8]。
以解决教学与生产脱离的“两张皮”问题,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实现“岗课融通”。
2.课证融通
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行业企业要求为依据,将标准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的教学内容、项目资源进行重构设计,推动课程模块化、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组织教师开发与一体化教学过程性评价标准相对接的多元化考核评价题库。
建立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专家、技能大师、竞赛指导教师组成的结构化教师团队开展教学评价和考评活动,实现“课证融通”。
3.课赛融通
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工作实践的紧密衔接,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将大赛标准融入教学标准,大赛项目融入实践项目,大赛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大赛训练融入教学实践,发挥竞赛团队作用,带动教学团队能力提升,实现“课赛”融通。
4.课研融通
提升教师团队的教研和技术服务能力,打造“精品课程”。
对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前沿技术,将企业的最新技术、最新工艺和企业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典型案例列入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和改革,实现“课研融通”。
(四)“四轴联动”建设“双师型”高素质高技能师资队伍
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时代,建设一支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双全双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引领、发展中心推动、海外交流促进、校企互通完善的“四轴联动”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见图4)。
1.大师引领教师发展
选聘、推荐企业和学院内具有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及技能领军人才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载体,实施“技能导师”、“名师带徒”工程和“内铸素质,外塑形象”师德教育工程,着重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充分发挥带徒传技、技艺传承、技能攻关的作用,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
2.中心推动教师发展
成立“教研教改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六级递进”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完善教师培养制度,与政府、行业、企业、高校携手开展专项培训,强化“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研教改能力,提高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综合育人能力,实现“以培促教、以研促改、教研相长、提质增效”。
通过树典型、搭台子、压担子等措施,努力为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技术能手的成长成才“铺路搭桥”,培养既能讲授专业(工艺)理论课又能指导生产实习操作的一体化的新型教师。
(一)“四方协同”育人,促进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2019年,广西人社厅创新性地推出“双千结对”精准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在学院举办首届“双千结对”岗位培训现场签约活动。
学院以此为发展契机,发挥专业委员会指导作用,依托国家级高技能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化工分析与检验等4个重点建设专业为平台,实施“引厂入校”“送教进厂”“校企共建”“订单培训”相结合的“四合一”培训模式。
同时,与中国—东盟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格局,形成由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四方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多主体、多形态、多功能育人平台,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截至2021年12月,学院已与92家企业签订订单培训协议,与16家企业携手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培训总人数4275人,企业投入建设资金250.21万元,校企合作共建32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42本教材,年均培训高技能人才能力达到1200 人以上(见图2)。
(二)搭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行”的育训双平台
1.创建基于英国BTEC教育理念的学历教育平台
目前,在校学生以接受学历教育为主,职业培训为辅。
学院借鉴英国BTEC(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教育理念,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兼顾培养学生的学术性与职业性素养,通过学业水平提升为学生提供继续深造或直接上岗所需的技能。
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三分之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即三分之一课堂教学、三分之一实训教学、三分之一课外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7],将岗位专业知识技能和技能等级考证知识点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专业技能培训,使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实现“教、学、做”有机统一的一体化教学。
2.开发基于MES 培训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包
职业培训以提升学员的岗位技能为主要目标,其特点是培训时间短、培训目标明确、培训成效显著。
职业培训运用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模块式技能培训包)结合企业需求,选取源于真实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岗位能力需求和考证要求为依据,开发和定制技能培训包,紧密对接企业生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灵活组合调整,确保受训人员的职业技能与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需求相匹配,强化其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三)构建“岗课赛证研”相互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综合育人模式,是国家倡导和强力支持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学院通过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岗课赛证研”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3)。
1.岗课融通
以满足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目标,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校、政、行、企共同研究制定专业建设方案,构建“六对接”课程体系,即课程结构对接典型工作任务和过程,课程目标对接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标准对接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教学内容对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前沿技术,教学组织形式对接典型产品或项目,实践教学环境对接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8]。
以解决教学与生产脱离的“两张皮”问题,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实现“岗课融通”。
2.课证融通
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行业企业要求为依据,将标准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的教学内容、项目资源进行重构设计,推动课程模块化、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组织教师开发与一体化教学过程性评价标准相对接的多元
化考核评价题库。
建立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专家、技能大师、竞赛指导教师组成的结构化教师团队开展教学评价和考评活动,实现“课证融通”。
3.课赛融通
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工作实践的紧密衔接,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将大赛标准融入教学标准,大赛项目融入实践项目,大赛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大赛训练融入教學实践,发挥竞赛团队作用,带动教学团队能力提升,实现“课赛”融通。
4.课研融通
提升教师团队的教研和技术服务能力,打造“精品课程”。
对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前沿技术,将企业的最新技术、最新工艺和企业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典型案例列入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和改革,实现“课研融通”。
(四)“四轴联动”建设“双师型”高素质高技能师资队伍
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时代,建设一支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双全双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引领、发展中心推动、海外交流促进、校企互通完善的“四轴联动”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见图4)。
1.大师引领教师发展
选聘、推荐企业和学院内具有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及技能领军人才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载体,实施“技能导师”、“名师带徒”工程和“内铸素质,外塑形象”师德教育工程,着重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充分发挥带徒传技、技艺传承、技能攻关的作用,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
2.中心推动教师发展
成立“教研教改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六级递进”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完善教师培养制度,与政府、行业、企业、高校携手开展专项培训,强化“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研教改能力,提高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综合育人能力,实现“以培促教、以研促改、教研相长、提质增效”。
通过树典型、搭台子、压担子等措施,努力为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技术能手的成长成才“铺路搭桥”,培养既能讲授专业(工艺)理论课又能指导生产实习操作的一体化的新型教师。
(一)“四方协同”育人,促进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2019年,广西人社厅创新性地推出“双千结对”精准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在学院举办首届“双千结对”岗位培训现场签约活动。
学院以此为发展契机,发挥专业委员会指导作用,依托国家级高技能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化工分析与检验等4个重点建设专业为平台,实施“引厂入校”“送教进厂”“校企共建”“订单培训”相结合的“四合一”培训模式。
同时,与中国—东盟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格局,形成由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四方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多主体、多形态、多功能育人平台,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截至2021年12月,学院已与92家企业签订订单培训协议,与16家企业携手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培训总人数4275人,企业投入建设资金250.21万元,校企合作共建32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42本教材,年均培训高技能人才能力达到1200 人以上(见图2)。
(二)搭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行”的育训双平台
1.创建基于英国BTEC教育理念的学历教育平台
目前,在校学生以接受学历教育为主,职业培训为辅。
学院借鉴英国BTEC(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教育理念,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兼顾培养学生的学术性与职业性素养,通过学业水平提升为学生提供继续深造或直接上岗所需的技能。
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三分之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即三分之一课堂教学、三分之一实训教学、三分之一课外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7],将岗位专业知识技能和技能等级考证知识点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专业技能培训,使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实现“教、学、做”有机统一的一体化教学。
2.开发基于MES 培训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包
职业培训以提升学员的岗位技能为主要目标,其特点是培训时间短、培训目标明确、培训成效显著。
职业培训运用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模块式技能培训包)结合企业需求,选取源于真实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岗位能力需求和考证要求为依据,开发和定制技能培训包,紧密对接企业生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灵活组合调整,确保受训人员的职业技能与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需求相匹配,强化其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三)构建“岗课赛证研”相互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综合育人模式,是国家倡导和强力支持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学院通过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岗课赛证研”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3)。
1.岗课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