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篇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最新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4)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考试必背知识点
地理必修Ⅲ笔记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2、区域的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②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③区域之间的差异性、④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⑤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乡村地域是城市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空间分布形式:①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②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③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④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发程度、对外联系。
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表现为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1.3 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东部13个省(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中部6个省(晋、豫、鄂、皖、湘、赣)西部12个省(内蒙古、青、藏、新、陕、甘、宁、云、贵、川、渝、桂)东北3个省(黑、吉、辽)③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东北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L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c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1: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5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0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6.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吾、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者、豫、皖、鄂、质、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第一节
1、什么是区域?区域有什么主要特征?
2、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区域的空间分布形式有哪些?
4、什么是产业结构?我国是如何划分三次产业的?
5、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各自有什么特点?
第二节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特点和区域发展状态各
自是什么?
2、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结构、经济特点和区域发展状态各自是什么?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经济特点和区域发展状态各自是什么?
第三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2、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化、城市化和对外开放有什么差异?
3、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目的和西部大开发的范围是什么?
4、西部地区有什么优势?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
第四节
1、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是什么?
2、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有什么意义?。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划分的,是农业、工业、交通业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的综合体。
2、区域的特点:⑴区域有一定的界限(如国界、气候区等)⑵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⑶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⑷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主要由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常见的空间分布形态:城市与工业—点状;交通运输业—线状、网状;农业—面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4、区域的产业结构:至三次产业及内部的比例关系。
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了一、二产业的其他各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一> 三> 二农业文明前期一> 二> 三农业文明后期二> 一> 三工业文明前期二> 三> 一工业文明中期三> 二> 一工业文明后期5、区域发展阶段:总体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比值、人文指数(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区域发展阶段:农业阶段;工业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二、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2、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东部:⑴优势:主要农业基地(黄淮平原、珠三角、长三角,水产丰富);主要工业基地(辽中南、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交通便利;国际化程度高;对外贸易发达;高科技文化水品(45%的大学、60%的科学家、工程师)⑵问题:能源原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长江下游防洪问题严重⑶发展方向:发挥沿海优势,成为对外贸易、金融、海洋开发基地,增强竞争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优势,开拓高新技术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中西部:⑴优势:能源矿产丰富,煤、石油等储量居全国首位;农业较发达,天然林场牧场;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发达;对外贸易优势(国境线长)⑵问题:运输能力不足,煤炭外运压力大;生态问题突出,水土流失、过度放牧、乱砍乱伐、洪涝、土地沙漠化……⑶发展方向: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能源原料生产基地;改善生态,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草原;加强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发展农业基础,建设商品粮基地,发展林业等农业生产差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生产作物、种植制度南北方气候差异:角度: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降水变化量,水热组合南北方气候差异:同: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异:南方气温年较差小,目的:缩小地区差异,加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范围: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优势:政策支持、市场广阔……(同西部优势)劣势:人才技术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意义:⑴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⑵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⑶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大意义三、区域经济联系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向保护性、外向竞争性)、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具体表现:亚太经济组织、欧盟、东亚经济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一是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二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三是在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日益密切;四是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互相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Ⅲ知识点总结1.1 地域的基本含义1、地域的看法: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其余基础上,按必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地域的基本特点:拥有必定的界线、地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地域拥有必定的优势、特点和功能。
地域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一个地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域。
3、地域的空间结构:地域中各因素的相对地点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平时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地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地域的家产结构:传统的农业地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域,第一家产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地域或加快推动工业化的地域,第二家产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域,第三家产比重较大,三次家产的产值比重体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地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地域发展水平的标记: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公民收入、三次家产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地域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地域发展阶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段阶段经济发展水水平低,人均公民生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水平高,人均公民生产总平产总值少推动值高传统农业据有较大比第二家产比重迅速上第三家产发展超出第二产家产结构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升,第三家产加快发业,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展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程低,对外贸易规模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小,表现出自给自足度高度增强特点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交通运输建设明显加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稀少快步完美城市化水平低,缺少大型中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水平高,地域内部差异小心城市于地域发展阶段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均衡增添高水平的均衡状态1.3 地域发展差异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 省区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含港、澳、台地域);中部9 个省区 <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 <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上课讲义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2、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简述:具有一定的界线;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1)自然地理条件(2)社会经济活动(3)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4)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56、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概念: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表现:(1)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3)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4)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5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区域类型:(1)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2)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doc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认识大洲一、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b)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之间,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二、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d)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受气候、地形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读世界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高频考点)(1)A 山脉,B河,C山脉,D 海峡,E 运河,F 海峡。
(2)甲是洲,乙是洲,丙是洲,丁是洲,戊是洋,己是洋,庚是洋。
(3)B 河流的流向大致是,决定B河流流向的因素是。
(4)甲洲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这说明该洲地势特点是。
第二节认识地区一、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b)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
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
二、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c)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境内冰川地貌广布。
气候特征:总体特征是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海洋性性特征显著。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西部,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全年降水均匀。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汇总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它涉及着人类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是高二地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该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一、自然地理1. 陆地与海洋- 大陆漂移理论:介绍阐述了大陆漂移的概念、证据和原因。
-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板块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 地震与火山:讲述了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活动特征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2. 气候与气象- 气候要素:介绍了温度、湿度、降水、风等气候要素的测量与记录方法。
- 气候类型:对世界各地不同气候类型进行了分类和特征描述。
- 气候变化:论述了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3. 水资源与利用- 水循环:解析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运动和转化过程。
- 水资源类型:介绍了地下水、湖泊、河流等不同类型的水资源。
-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探讨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变化与分布:概述了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的变化趋势。
- 城市化过程:分析了城市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 新型城镇化: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方式和发展方向。
2. 农业与农村- 农业与环境:论述了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农业的概念。
- 农村发展模式:介绍了传统农村和现代农村发展模式的区别与特点。
- 农业现代化:探讨了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和路径。
3. 工业与能源- 工业分布:分析了工业分布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
- 能源资源类型:介绍了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不同类型的能源。
- 能源可持续利用:探讨了能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方法。
三、地理信息技术1. 地球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应用进行了介绍。
- 地图制作与分析:讲述了地图制作的步骤和地理数据分析的方法。
- 地球信息系统的应用: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 遥感技术- 遥感基础知识: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常用遥感设备。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考试必背知识点
地理必修Ⅲ笔记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2、区域的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②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③区域之间的差异性、④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⑤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乡村地域是城市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空间分布形式:①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 ②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 ③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④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发程度、对外联系。
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表现为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1.3 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东部13个省(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中部6个省(晋、豫、鄂、皖、湘、赣)西部12个省(内蒙古、青、藏、新、陕、甘、宁、云、贵、川、渝、桂)东北3个省(黑、吉、辽)③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东北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湘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作者:————————————————————————————————日期: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产业分布特点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工业经济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特点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三、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对外经济联系对外经济联系较少对外经济联系加强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生态破坏主要是环境污染主要是环境污染5.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1.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定义和功能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1.3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的阅读技巧地图的分析和应用第二章气候与天气2.1 气候系统气候的定义和分类全球气候系统:热带、温带、寒带2.2 气候的影响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2.3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2.4 极端天气现象飓风、台风寒潮、热浪洪水、干旱第三章陆地与海洋3.1 陆地地形五大陆地地形: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地形的形成:构造运动、侵蚀作用3.2 海洋地理海洋的定义和分类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洋资源的利用3.3 海陆相互作用海陆风和海陆温差海岸线的变化海洋对气候的影响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4.1 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4.2 主要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4.3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破坏: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矿产资源枯竭、水资源短缺4.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循环经济、绿色能源第五章人口与城市化5.1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5.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城市化的问题:城市扩张、城市贫困5.3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城市管理:交通、卫生、公共安全5.4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建设生态城市第六章经济地理6.1 农业地理农业的定义和分类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土壤、水源6.2 工业地理工业的定义和分类工业区位因素:原材料、劳动力、市场6.3 服务业地理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服务业区位因素:信息、人才、交通6.4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概念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七章人文地理7.1 人文地理概述人文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内容7.2 人口地理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人口迁移的地理影响7.3 城市地理城市的地理特征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的影响7.4 文化地理文化的定义和分类文化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湘教版本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三学习知识点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地区的主要特点特点: 1)地区拥有必定的界限(有虚有实)。
2)地区内部表现出显然的相像性和连续性,地区之间则拥有明显的差别性。
3)地区拥有必定的优势、特点和功能。
4)地区之间拥有二、地区空间构造1.地区空间构造的观点和影响要素地区空间构造影响要素:、、、地区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2.农村地区地区范围家产活动认为主城市地区地区范围家产活动认为主是城镇地区发展的依靠, 城镇地区会对农村地区产生宽泛的连续的带动作用. 3.地区空间散布形式农业体现状;交通运输线路体现状城市和工业状;城市群和工业区状三、地区家产构造1.家产构造是三次家产及其内部的比率关系。
我国三次家产的区分:第一家产:农业第二家产:;第三家产:除第一、二家产之外的其余各业2.家产构造的差别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人口散布特点家产散布特点家产构造特点对外经济联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四、地区发展阶段权衡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1 常用指标:、、2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经过、、、三项指标来反应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3.总地区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三次家产比重经济发展水平区内经济差别对外开放程度区内发展状态五、地区发展差别(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区分依照:、、、西部:川、渝、黔、滇、藏、陕、宁、甘、青、新等10 个。
中部: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等9 个。
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 个(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别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自然要素地形天气自然资源社会要素城市化水平科技、教育和文化对外开放程度经济要素发展基础家产构造交通运输情况(三)南方与北方的差别南方与北方往常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_为分界限。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要素地形天气植被土壤社会经济要素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家产构造交通运输对外开放(4)西部大开发目的:西部地区:西部经济地带的10 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和东部地带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界、异同、特色、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有虚有);2)区域内部表出明的相似性和性,区域之具有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是相互系的,一个区域的展化会影响到周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位置关系和空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活、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外系等。
4)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地域范大小,村大于城市;活,村以活主,城市非活主;② 系:村地域是城地域展的依托, 城会村生广泛的持的作用。
5)地域空分布形式:通常表面状;交通运路表状和网状;城市和工表点状;城市群和工区表状。
3.区域构1)概念:三次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展水平、源配置状况、力素等。
3)的划分:①第一:②第二:工和建筑③第三:除第一、二以外的其他各4.构的差异1)表:比重、就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展水平低;第二比重大:工化程度高;第三比重大:展水平高。
地区工地区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第一人口占第二人口比重大第二、三人口比重大分布特点占相当大的比重工比重上升第三增速超第二构特点第一所占比重比大第二所占比重大第三、第二所占比重大外系外系少外系加外系密切生境的影响主要是生破坏主要是境染主要是境染5. 区域展段1)衡量区域展水平的常用指:人均国内生、人均国民收入、三次比重等。
合指:人文展指数(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
2)体展:平衡-不平衡-平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少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水平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以资源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产业结构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三产业加速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增强程度自给自足特征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阶段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6.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 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 9 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 10 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7.南北方差异(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8.西部大开发2)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3)范围:10+3-----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自治区。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4)优势:①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③政府政策扶植;④社会环境优良;⑤西部有潜在的广阔市场。
5)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
6)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7)意义:①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②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③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④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9.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欧盟、东盟、APEC等)10.区域经济一体化1)特征:①内向的保护性: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②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竞争能力和政治地位。
2)类型: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3)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1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投资加大;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4)实现合作双方共赢。
13.南水北调:1)线路: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
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2)意义:①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②可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③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防洪,排涝等经济效益;④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14.西气东输1)主体工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上海。
2)影响:①社会经济: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输入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②产业结构调整:输出地——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输入地——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极大程度上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③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省区基建、商运等的发展潜力,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输入地——东部地区各省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极大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④生态环境:输出地——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但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输入地——改变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生活质量。
15.西电东送1)含义: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2)原因: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能源需求量不平衡)。
3)意义:①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促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③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16.产业转移1)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类型:①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②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机电、IT、化工等行业(劳动力、市场、发展机会);③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发达地区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
3)影响:①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②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趋向紧张。
第二章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我国西北)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沙漠化)、水蚀荒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②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土壤——土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大。
②人为原因: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
4)云贵高原石漠化的原因:自然——地形崎岖坡度大,土地贫瘠;降水集中,多暴雨;人为——植被破坏。
5)荒漠化的危害: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6)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洞庭湖)1)含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3)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
4)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3.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美国田纳西河)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
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
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①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②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④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①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②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4)解决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5.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国鲁尔区)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②新技术革命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