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酮体的生成及定性
酮体的定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酮体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意义。
2. 掌握酮体的定性实验方法。
3. 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酮体是由肝脏生成的一种脂肪酸代谢产物,主要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
酮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含量较低,但当机体糖代谢紊乱或脂肪代谢增加时,酮体含量会升高,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形成酮尿。
本实验通过定性检测尿液中酮体的含量,以了解机体酮体代谢情况。
三、实验材料1. 试剂:亚硝基铁氰化钠、冰乙酸、氨水、尿样。
2. 仪器:试管、试管架、振荡器、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1. 取新鲜尿液5ml,置于试管中。
2. 加入亚硝基铁氰化钠约250mg,振荡均匀。
3. 加入冰乙酸约0.5ml,再次振荡均匀。
4. 将试管放入振荡器中,振荡约2分钟。
5. 沿试管壁加入280g/L氨水约2ml,静置。
6. 观察尿液颜色变化,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阴性:尿液颜色无变化,无紫色环出现。
2. 微量:尿液颜色呈淡紫色,出现紫色环。
3. 阳性:尿液颜色呈深紫色,出现紫色环。
实验结果显示,尿液中酮体含量与颜色变化呈正相关。
酮体含量越高,颜色越深,紫色环越明显。
六、讨论1. 酮体是机体在糖代谢紊乱或脂肪代谢增加时产生的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含量较低。
本实验通过定性检测尿液中酮体的含量,可以初步判断机体是否存在酮症。
2. 实验过程中,亚硝基铁氰化钠和冰乙酸用于沉淀尿液中的蛋白质,氨水用于与酮体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通过观察尿液颜色变化,可以判断酮体含量。
3. 本实验操作简单,结果直观,适用于临床诊断和科研研究。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酮体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意义,掌握了酮体的定性实验方法,并学会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尿液中酮体含量与颜色变化呈正相关,为临床诊断和科研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总结]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实验目的】了解酮体的生成部位及掌握测定酮体生成与利用的方法。
【实验原理】在肝脏线粒体中,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的过量乙酰辅酶A缩合成酮体。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化合物。
肝脏不能利用酮体,只有在肝外组织,尤其是心脏和骨骼肌中,酮体可以转变为乙酰辅酶A而被氧化利用。
本实验以丁酸为基质,与肝匀浆一起保温,然后测定肝匀浆液中酮体的生成量。
另外,在肝脏和肌肉组织共存的情况下,再测定酮体的生成量。
在这两种不同条件下,由酮体含量的差别我们可以理解以上的理论。
本实验主要测定的是丙酮的含量。
酮体测定的原理:在碱性溶液中碘可将丙酮氧化成为碘仿。
以硫代硫酸钠滴定剩余的碘,可以计算所消耗的碘,由此也就可以计算出酮体(以丙酮为代表)的含量。
反应式如下:CH3COCH3十3I2十4NaOH CHI3十CH3COONa十3NaI十3H2OI2十2Na2S2O3Na2S4O6十2NaI【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试管;移液管;锥形瓶;滴定管及架。
2. 实验试剂(1)0.1%淀粉液。
(2)0.9% NaCl溶液。
(3)15%三氯乙酸。
(4)10%NaOH溶液。
(5)10%HCl溶液。
(6)0.5mol/L丁酸溶液:取5ml丁酸溶于100ml 0.5mol/L NaOH中。
(7)0.1mol/L碘液:I2 12.5g和KI 25g加水溶解,稀释至刻度1L,用0.1mol/L Na2S2O3标定。
(8)0.02mol/L Na2S2O3: 24.82g Na2S2O3·5H2O和400mg无水Na2CO3溶于1L刚煮沸的水中,配成0.1mol/L溶液,用0.1mol/L KIO3标定。
临用时将标定Na2S2O3溶液稀释成0.02mol/L。
【实验操作】1.标本的制备:将兔致死,取出肝脏,用0.9% NaCl洗去污血,放滤纸上,吸去表面的水分,称取肝组织5g置研钵中,加少许0.9% NaCl至总体积为10ml,制成肝组织匀浆。
酮体的代谢
8.3酮体的代谢酮体的代谢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乙酰CoA,在肌肉和肝外组织中直接进入TCA,然而在肝、肾脏细胞中还有另外一条去路:生成乙酰乙酸、D-β-羟丁酸、丙酮,这三种物质统称酮体。
酮体在肝中生成后,再运到肝外组织中利用。
1、酮体的生成酮体的合成发生在肝、肾细胞的线粒体内。
形成酮体的目的是将肝中大量的乙酰CoA转移出去,乙酰乙酸占30%,β—羟丁酸70%,少量丙酮。
(丙酮主要由肺呼出体外)肝脏线粒体中的乙酰CoA走哪一条途径,主要取决于草酰乙酸的可利用性。
饥饿状态下,草酰乙酸离开TCA,用于异生合成Glc。
当草酰乙酸浓度很低时,只有少量乙酰CoA进入TCA,大多数乙酰CoA用于合成酮体。
当乙酰CoA不能再进入TCA时,肝脏合成酮体送至肝外组织利用,肝脏仍可继续氧化脂肪酸。
肝中酮体生成的酶类很活泼,但没有能利用酮体的酶类。
因此,肝脏线粒体合成的酮体,迅速透过线粒体并进入血液循环,送至全身。
2、酮体的利用肝外许多组织具有活性很强的利用酮体的酶。
(1)乙酰乙酸被琥珀酰CoA转硫酶(β-酮脂酰CoA转移酶)活化成乙酰乙酰CoA心、肾、脑、骨骼肌等的线粒体中有较高的酶活性,可活化乙酰乙酸。
乙酰乙酸+琥珀酰CoA→乙酰乙酰CoA+琥珀酸然后,乙酰乙酰CoA被β氧化酶系中的硫解酶硫解,生成2分子乙酰CoA,进入TCA。
(2)β—羟基丁酸由β—羟基丁酸脱氢酶催化,生成乙酰乙酸,然后进入上述途径。
(3)丙酮可在一系列酶作用下转变成丙酮酸或乳酸,进入TCA或异生成糖。
肝脏氧化脂肪时可产生酮体,但不能利用它(缺少β—酮脂酰CoA转移酶),而肝外组织在脂肪氧化时不产生酮体,但能利用肝中输出的酮体。
在正常情况下,脑组织基本上利用Glc供能,而在严重饥饿状态,75%的能量由血中酮体供应。
3、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酮体是肝内正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肝输出能量的一种形式。
酮体溶于水,分子小,能通过血脑屏障及肌肉毛细管壁,是心、脑组织的重要能源。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总结]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实验目的】了解酮体的生成部位及掌握测定酮体生成与利用的方法。
【实验原理】在肝脏线粒体中,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的过量乙酰辅酶A缩合成酮体。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化合物。
肝脏不能利用酮体,只有在肝外组织,尤其是心脏和骨骼肌中,酮体可以转变为乙酰辅酶A而被氧化利用。
本实验以丁酸为基质,与肝匀浆一起保温,然后测定肝匀浆液中酮体的生成量。
另外,在肝脏和肌肉组织共存的情况下,再测定酮体的生成量。
在这两种不同条件下,由酮体含量的差别我们可以理解以上的理论。
本实验主要测定的是丙酮的含量。
酮体测定的原理:在碱性溶液中碘可将丙酮氧化成为碘仿。
以硫代硫酸钠滴定剩余的碘,可以计算所消耗的碘,由此也就可以计算出酮体(以丙酮为代表)的含量。
反应式如下:CH3COCH3十3I2十4NaOH CHI3十CH3COONa十3NaI十3H2OI2十2Na2S2O3Na2S4O6十2NaI【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试管;移液管;锥形瓶;滴定管及架。
2. 实验试剂(1)0.1%淀粉液。
(2)0.9% NaCl溶液。
(3)15%三氯乙酸。
(4)10%NaOH溶液。
(5)10%HCl溶液。
(6)0.5mol/L丁酸溶液:取5ml丁酸溶于100ml 0.5mol/L NaOH中。
(7)0.1mol/L碘液:I2 12.5g和KI 25g加水溶解,稀释至刻度1L,用0.1mol/L Na2S2O3标定。
(8)0.02mol/L Na2S2O3: 24.82g Na2S2O3·5H2O和400mg无水Na2CO3溶于1L刚煮沸的水中,配成0.1mol/L溶液,用0.1mol/L KIO3标定。
临用时将标定Na2S2O3溶液稀释成0.02mol/L。
【实验操作】1.标本的制备:将兔致死,取出肝脏,用0.9% NaCl洗去污血,放滤纸上,吸去表面的水分,称取肝组织5g置研钵中,加少许0.9% NaCl至总体积为10ml,制成肝组织匀浆。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二、实验原理
在肝中,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 再合成酮体,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 丙酮三种化合物。但肝不能利用酮体,必须经 血液运至肝外组织特别是肌和肾,再转变为乙 酰辅酶A而被氧化利用。 本实验利用丁酸作为底物,与肝组织匀浆 (含有酮体生成酶系)保温后即有酮体生成。 酮体可与含亚硝基铁氰化钠的显色粉反应产生 紫红色化合物。
中保温。 4.40~50 min后,取出各管,各加入15%三氯 醋酸20滴,摇匀混合,离心5 min(3 000 r/min)。 5.分别取出上述各管离心液放于凹白瓷反应板上, 每凹放入显色粉一小匙,观察所产生的颜色反应, 并说明原因。
五、实验思考
1.简述酮体的概念、肝酮体的生成有何生理
三、实验材料
1、家兔或小鼠。
2、组织匀浆机。
3、恒温水浴锅。
4、离心机。
5、试剂。
四、实验方法
1.肝匀浆和肌匀浆的制备
取家兔(或昆明种小
鼠)一只,处死后,迅速剖腹取出肝和肌组织,称 重后剪碎,分别置入匀浆器中,加入生理盐水(按 重量:体积比为1:3),制备成匀浆。
2.取试管4支,编号后按表9-17加入各种试剂。 3.将上列4支试管摇匀后,放置于37℃恒温水浴
意义? 2.本实验加15%三氯醋酸起何作用。 3.已知肌组织不能产生酮体,但试管4有时也 产生较浅的紫红色,为什么?
最新【报告】酮体的生成实验报告
最新【报告】酮体的生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酮体的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为理解酮体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材料:1. 哺乳动物肝脏匀浆2. 葡萄糖溶液3. 脂肪酸4. 酮体检测试剂盒5. 缓冲溶液6. 离心机7. 恒温水浴8. 分光光度计9. 试管、离心管等基本实验器具实验方法:1. 制备肝脏匀浆:取新鲜哺乳动物肝脏,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用匀浆器制备成10%肝脏匀浆,离心去除不溶物,取上清液备用。
2. 酮体生成实验:取适量的肝脏匀浆,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脂肪酸,模拟体内不同能量供应状态。
3. 条件设置:设置多个实验组,包括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脂肪酸,以及不同pH值和温度条件,以探究这些因素对酮体生成的影响。
4. 酮体检测:反应一段时间后,使用酮体检测试剂盒对各实验组进行酮体含量的测定。
5.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各实验组的酮体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酮体生成的主要因素。
实验结果:1. 各实验组的酮体含量显示,随着脂肪酸浓度的增加,酮体的生成量增加,而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对酮体生成的影响较小。
2. 在不同的pH值和温度条件下,酮体的生成量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接近生理pH和体温条件下酮体生成量最高。
3. 实验数据分析表明,脂肪酸是影响酮体生成的主要因素,而葡萄糖的作用相对较小。
结论:本实验通过模拟不同的体内环境条件,成功地观察到了酮体的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脂肪酸是促进酮体生成的主要物质,而葡萄糖在酮体生成中的作用有限。
此外,实验还发现pH值和温度对酮体的生成有显著影响。
这些发现对于深入理解酮体在生物体内的代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酮体的生成定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酮体的生成过程和条件;2. 掌握酮体生成定性实验的操作方法;3. 通过实验,加深对酮体生成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酮体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脂肪酸氧化产物,主要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化合物。
在肝脏中,脂肪酸经过β-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进一步缩合形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再还原生成β-羟丁酸,最终转化为丙酮。
酮体生成是肝脏特有的功能,肝脏不能利用酮体,但酮体可被肝外组织如心脏、骨骼肌等氧化利用。
本实验通过观察酮体生成过程中颜色变化,定性检测酮体的生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新鲜猪肝;- 生理盐水;- 15%三氯醋酸;- 10%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溶液;- 淀粉酶;- 1mol/L盐酸;- 氯化钠溶液;- 酮体试剂(A液、B液、C液);- 滴管;- 离心机;- 移液器;- 恒温水浴锅;- 试管;- 烧杯;- 玻璃棒;- 移液管;- 研钵。
2. 实验仪器:- 新鲜猪肝;- 生理盐水;- 15%三氯醋酸;- 10%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溶液;- 淀粉酶;- 1mol/L盐酸;- 氯化钠溶液;- 酮体试剂(A液、B液、C液);- 滴管;- 离心机;- 移液器;- 恒温水浴锅;- 试管;- 烧杯;- 玻璃棒;- 移液管;- 研钵。
四、实验步骤1. 将新鲜猪肝洗净,去筋膜,切成小块,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2. 将猪肝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研磨成匀浆;3. 取1ml匀浆,加入15%三氯醋酸溶液1ml,混匀,静置10分钟;4. 将混合液离心,取上清液;5. 将上清液加入试管中,加入1mol/L盐酸溶液2ml,混匀;6. 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锅中,水浴温度控制在37℃,水浴30分钟;7. 取出试管,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2ml,混匀;8. 加入淀粉酶溶液2ml,混匀;9. 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锅中,水浴温度控制在37℃,水浴30分钟;10. 取出试管,加入酮体试剂A液2ml,混匀;11. 观察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酮体生成和意义 5组
的呕吐,重症子痫不能进食,消化吸收障碍等 尿酮体阳性。
氨基酸代谢能产生酮体
产生酮体的氨基酸:
亮氨酸、赖氨酸(生酮氨基酸)、色氨酸、苯丙氨酸、酪 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生酮兼生糖氨基酸)
部位: 肝中产生酮体
脱氨基作用生成α—酮酸, α—酮酸进一步代谢,可转化 为酮体
所以需要血液运输到肝外组织氧化利用
意义
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
酮体可通过血脑屏障,是肌肉尤其是脑组织的重 要能源。
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维持血 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的消耗。
多种因素调节
拓展
糖尿病性酮尿: 仅见于重型糖尿病晚期,是酮症酸中毒的前
兆。
非糖尿病性酮尿: 儿童,可因为发热,严重呕吐,腹泻,未能进
酮体的生成和意义
5组成员
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
原料:脂质分解过程产生的乙酰CoA 部位:肝线粒体 过程:4步
肝内酮体的生成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HMG-COA
HMG-COA裂解酶
CH3COCH2COOH +
乙酰乙酸
乙酰CoA
第四步
酮体在肝外组织的氧化利用
肝组织有活性较强的酮体合成系 肝缺乏利用酮体的酶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脂肪酸的β一氧化作用—酮体的生成及测定
脂肪酸的β一氧化作用—酮体的生成及测定徐云剑一、实验目的:1.了解脂肪酸的β一氧化作用2 . 过测定和计算反应液内丁酸氧化生成丙酮的量; 3. 掌握测定β一氧化作用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实验原理:在肝脏内脂肪酸经 β一氧化的作用生成乙酰辅酶A ,两分子的乙酰辅酶A 可缩合生成乙酰乙酸。
乙酰乙酸可脱羧生成丙酮,也可还原生成 β一羟丁酸。
乙酰乙酸,β一羟丁酸和丙酮总称为酮体。
肝脏不能利用酮体,必须经血液运至肝外组织特别是肌肉和肾脏,再转变为乙酰辅酶A 而被氧化利用。
酮体作为有机体代谢的中间产物,在正常的情况下,其产量甚微,患糖尿病或食用高脂肪膳食时,血中酮体含量增高,尿中也能出现酮体。
其反应历程如下:CH 3 | CH 2| CH 2 |COOH (丁酸)CH 3 | CH‖ CH |COOH (丁烯酸) CH 3 |CHOH| CH 2 | COOH(β-羟基酸) CH 3 | C=O —→ | CH 2 | COOH(乙酰乙酸)脱羧2乙酰辅酶ACH 3COCH 3 (丙酮)本实验用新鲜肝糜与丁酸保温,生成的丙酮可用碘仿反应滴定。
在碱性条件下,丙酮与碘生成碘仿。
反应式如下:2HaOH+I 2===NaOI+NaI+H 2OCH 3COCH 3+3NaOI===CHI 3+CH 3COONa+2NaOH剩余的碘可用标准Na2S2O3滴定NaOI+NaI+2HCl===I 2+2NaCl+H 2O I 2+2Na 2S 2O 3===Na 2S 4O 6+2NaI根据滴定样品与滴定对照所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之差,可以计算由丁酸氧化生成丙酮的量。
22H H -+−−−→←−−−2H -−−−→HOH−−−→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一)实验材料家兔(或鸡或大鼠)的新鲜肝脏(二)实验仪器1、匀浆机2、剪刀、镊子、漏斗3、50毫升锥形瓶3个4、碘量瓶4个5、试管若干及试管架6、5毫升微量滴定管7、玻璃皿8、恒温水浴锅9、电子天平(三)实验试剂1.0.1%淀粉溶液(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中)2.0.9%氯化钠溶液3.0.5mol/L正丁酸溶液:取4.5毫升正丁酸,用1N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pH=7.6,并稀释至100毫升。
脂肪酸的β一氧化作用—酮体的生成及测定
脂肪酸的β一氧化作用—酮体的生成及测定徐云剑一、实验目的:1.了解脂肪酸的β一氧化作用2 . 过测定和计算反应液内丁酸氧化生成丙酮的量; 3. 掌握测定β一氧化作用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实验原理:在肝脏内脂肪酸经 β一氧化的作用生成乙酰辅酶A ,两分子的乙酰辅酶A 可缩合生成乙酰乙酸。
乙酰乙酸可脱羧生成丙酮,也可还原生成 β一羟丁酸。
乙酰乙酸,β一羟丁酸和丙酮总称为酮体。
肝脏不能利用酮体,必须经血液运至肝外组织特别是肌肉和肾脏,再转变为乙酰辅酶A 而被氧化利用。
酮体作为有机体代谢的中间产物,在正常的情况下,其产量甚微,患糖尿病或食用高脂肪膳食时,血中酮体含量增高,尿中也能出现酮体。
其反应历程如下:CH 3 | CH 2| CH 2 |COOH (丁酸)CH 3 | CH‖ CH |COOH (丁烯酸) CH 3 |CHOH| CH 2 | COOH(β-羟基酸) CH 3 | C=O —→ | CH 2 | COOH(乙酰乙酸)脱羧2乙酰辅酶ACH 3COCH 3 (丙酮)本实验用新鲜肝糜与丁酸保温,生成的丙酮可用碘仿反应滴定。
在碱性条件下,丙酮与碘生成碘仿。
反应式如下:2HaOH+I 2===NaOI+NaI+H 2OCH 3COCH 3+3NaOI===CHI 3+CH 3COONa+2NaOH剩余的碘可用标准Na2S2O3滴定NaOI+NaI+2HCl===I 2+2NaCl+H 2O I 2+2Na 2S 2O 3===Na 2S 4O 6+2NaI根据滴定样品与滴定对照所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之差,可以计算由丁酸氧化生成丙酮的量。
22H H -+−−−→←−−−2H -−−−→HOH−−−→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一)实验材料家兔(或鸡或大鼠)的新鲜肝脏(二)实验仪器1、匀浆机2、剪刀、镊子、漏斗3、50毫升锥形瓶3个4、碘量瓶4个5、试管若干及试管架6、5毫升微量滴定管7、玻璃皿8、恒温水浴锅9、电子天平(三)实验试剂1.0.1%淀粉溶液(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中)2.0.9%氯化钠溶液3.0.5mol/L正丁酸溶液:取4.5毫升正丁酸,用1N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pH=7.6,并稀释至100毫升。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三、实验材料
1、家兔或小鼠。
2、组织匀浆机。
3、恒温水浴锅。
4、离心机。
5、试剂。
四、实验方法
1.肝匀浆和肌匀浆的制备
取家兔(或昆明种小
鼠)一只,处死后,迅速剖腹取出肝和肌组织,称 重后剪碎,分别置入匀浆器中,加入生理盐水(按 重量:体积比为1:3),制备成匀浆。
2.取试管4支,编号后按表9-17加入各种试剂。 3.将上列4支试管摇匀后,放置于37℃恒温水浴
意义? 2.本实验加15%三氯醋酸起何作用。 3.已知肌组织不能产生酮体,但试管4有时也 产生较浅的紫红色,为什么?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定性测定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证明肝有生成酮体的作用。 2、学习生物分子提取和鉴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肝中,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 再合成酮体,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 丙酮三种化合物。但肝不能利用酮体,必须经 血液运至肝外组织特别是肌和肾,再转变为乙 酰辅酶A而被氧化利用。 本实验利用丁酸作为底物,与肝组织匀浆 (含有酮体生成酶系)保温后即有酮体生成。 酮体可与含亚硝基铁氰化钠的显色粉反应产生 紫红色化合物。
中保温。 4.40~50 min后,取出各管,各加入15%三氯 醋酸20滴,摇匀混合,离心5 min(3 000 r/min)。 5.分别取出上述各管离心液放于凹白瓷反应板上, 每凹放入显色粉一小匙,观察所产生的颜色反应, 并体的概念、肝酮体的生成有何生理
酮体的生成过程及生理意义
酮体的生成过程及生理意义
酮体的生成过程及生理意义
酮体是糖酵解发生时产生的一种有机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和生理功能。
因此,了解酮体的生成过程及其生理意义非常重要。
酮体的生成过程:
1、葡萄糖的转化过程:葡萄糖受到糖酵解酶的作用,首先分解为葡萄糖-6-磷酸(G-6-P),然后经过连续的反应,产生出酮体。
2、三磷酸腺苷的转化过程:其实,三磷酸腺苷也可以参与葡萄糖的分解,不过最终产物不是酮体,而是二磷酸腺苷,这一过程称为葡萄糖-6-磷酸与三磷酸腺苷的双磷酸腺苷循环,可以产生出大量的ATP,因此也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3、氨基酸的转化过程:氨基酸的分解也会产生酮体,但其产物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有些会产生氨酸,有些会产生β-氨基丁酸,等等。
酮体的生理意义:
1、维持葡萄糖水平:酮体可以通过分解葡萄糖的过程来维持细胞的葡萄糖水平,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活动。
2、维持能量代谢:酮体在糖酵解的过程中,可以分解成葡萄糖-6-磷酸和三磷酸腺苷,这些物质可以作为细胞活动的能量来源,维持正常的能量代谢。
3、益生作用:酮体可以有效抑制性致病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有利于维持肠道健康。
4、生物合成:酮体也可以作为生物合成的基础物质,如参与胆固醇、甘油三酸酯的形成,参与胆汁鞣质的合成,参与荷尔蒙合成等。
总之,酮体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和生理功能,可以维持细胞的葡萄糖水平,参与能量代谢,具有抗菌及生物合成的作用,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为保持机体健康而有重要的意义。
生化实验七 酮体的生成与测定
实验七酮体的生成目的要求1.在复习和掌握酮体生成和利用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学习酮体生成和测定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进一步掌握滴定法的操作过程。
原理在肝脏中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后可缩合成酮体,尤其在糖代谢异常使得草酰乙酸含量不足时,酮体生成增多;而肝脏不能氧化酮体,因此肝内生成的酮体必须经血液运输到肝外组织氧化利用。
本实验以丁酸作为底物,与肝组织糜一起保温,观察肝组织糜中酮体合成酶体系利用丁酸生成酮体的量。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本实验以测定丙酮含量反映酮体的生成量。
在碱性条件下,碘可将丙酮氧化成碘仿,以硫代硫酸钠滴定剩余的碘,再与对照管比较计算出丙酮的生成量。
图1:酮体的生成示意图丙酮碘化过程如下:一般认为反应历程分两步进行:碘过量时,可继续碘化:碱化后三碘取代的丙酮水解:剩余的碘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操作方法1.取新鲜猪肝,用预冷的生理盐水洗净血迹,并用滤纸吸干水分,准确称取2份肝组织各1.0g,分别剪碎成直径约1mm3小块的组织糜备用。
2.取2支大试管,按下表操作:3.取两个三角瓶,分别各加入测定管滤液4.0ml;另取两个三角瓶,分别各加入对照管滤液4.0ml,然后依次加入0.1mol/L碘液5.0ml,10%氢氧化钠5.0ml,摇匀后室温静置10分钟,再加10%盐酸5.0ml后摇匀。
4.用0.025mol/L硫代硫酸钠溶液快速滴定,当溶液由褐色变为浅黄色时加入0.5%淀粉3滴,用力振荡并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为止。
5.计算:丙酮(mg )/100g 肝组织=(A-B )×497.0×411×1100式中:A 为对照管滴定所用硫代硫酸钠溶液的平均毫升数;B 为测定管滴定所用硫代硫酸钠溶液的平均毫升数;497.0为1ml 0.025mol/L 硫代硫酸钠相当的丙酮毫克数。
注 意 事 项1.本实验以用新鲜动物肝组织为宜,标本夏日在冰箱可保存3日,冬天可稍长。
08酮体的生成及定性
【目的】
1.通过实验证明肝有生成酮体的作用。 2.学习生物分子提取和鉴定的基本方法。
【原理】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与丙酮三种复合 物。肝脏组织中含有合成酮体的酶系,用丁酸作为 底物和肝脏组织匀浆一起保温后,即有酮体生成, 酮体与含亚硝基铁氰化钠的显色粉(酮体粉)反应产 生紫红色的化合物。与此对照,经同样处理的肌肉 匀浆,因为缺乏酮体生成的酶则不产生酮体,无显 色反应。
【步骤】
1.肝匀浆和肌匀浆的制备 取兔肝和兔肌肉各3g,剪碎,分别放入两个研 钵内,各加2ml生理盐水,研磨成匀浆,各以生理 盐水稀释至6ml。 实验中,可以两个小组之间合作,分别研磨肝 匀浆和肌匀浆。
2.取试管4支,编号,按下表操作:
试剂(滴) 洛克氏液 丁酸 磷酸盐缓冲液 肝匀浆 肌匀浆 蒸馏水 1 15 30 15 8 --2 15 -15 8 -30 3 15 30 15 --8 4 15 30 15 -8 --
摇匀,37℃水浴40min
三氯醋酸
20
20
2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
离心2500rpm, 5min
分别取上清滴入白瓷板小孔,加酮体粉, 搅拌,观察颜色
结果 粉色 浅粉色 无色 浅粉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骤】
1.肝匀浆和肌匀浆的制备 取兔肝和兔肌肉各3g,剪碎,分别放入两个研 钵内,各加2ml生理盐水,研磨成匀浆,各以生理 盐水稀释至6ml。 实验中,可以两个小组之间合作,分别研磨肝 匀浆和肌匀浆。
2.取试管4支,编号,按下表操作:
试剂(滴) 洛克氏液 丁酸 磷酸盐缓冲液 肝匀浆 肌匀浆 蒸馏水 1 15 30 15 8 --2 15 -15 8 -30 3 15 30 15 --8 4 15 30 15 -8 --
酮体的生成及定性
【目的】
1.通过实验证明肝有生成酮体的作用。 2.学习生物分子提取和鉴定的基本方法。
【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与丙酮三种复合 物。肝脏组织中含有合成酮体的酶系,用丁酸作为 底物和肝脏组织匀浆一起保温后,即有酮体生成, 酮体与含亚硝基铁氰化钠的显色粉(酮体粉)反应产 生紫红色的化合物。与此对照,经同样处理的肌肉 匀浆,因为缺乏酮体生成的酶则不产生酮体,无显 色反应。
摇匀,37℃水浴40min
三氯醋酸
20
20
20
20
离心2500rpm, 5min
分别取上清滴入白瓷板小孔,加酮体粉, 搅拌,观察颜色
结果 粉色 浅粉色 无色 浅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