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区域地理-天气与气候
全册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电子版原版
![全册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电子版原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149b7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e.png)
全册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电子版原版第一章地理绪论第一节地理与地理学- 地理的概念- 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地理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地理学习的途径- 地理学习的方法- 地理学习的评价第二章自然环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认识- 地图的类型与使用- 经纬网的应用第二节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气温与降水- 气候类型的分布第三节地形与地貌- 地形的分类- 地貌的形成-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节河流与湖泊- 河流的形成与特点- 湖泊的类型与分布- 河流湖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章人文环境第一节人口与城市- 人口的增长与迁移- 人口的分布与特点- 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类型与分布- 工业的类型与分布- 农业与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节交通与通信- 交通的类型与分布- 通信的方式与特点- 交通通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节商业与旅游- 商业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的资源与开发- 商业与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章区域地理第一节北方地区-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区域发展问题与对策第二节南方地区-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区域发展问题与对策第三节西北地区-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区域发展问题与对策第四节青藏地区-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区域发展问题与对策第五章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一节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的类型与特点-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第二节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青少年与可持续发展附录-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与总结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内容请以教材为准。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原版全套电子教程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原版全套电子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b1c90c6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7.png)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原版全套电子教程引言本电子教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而编写的。
本教程将详细解析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并提供相关的例题和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目录1. 第一章地理科学素养1.1 地理学科的特点1.2 地理学科的意义2.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2.1 地球的结构2.2 地图的阅读与制作3. 第三章人类与地理环境3.1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2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4.1 天气系统4.2 气候系统5. 第五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5.1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5.2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6. 第六章区域地理6.1 中国的地理特征6.2 世界的地理特征第一章地理科学素养1.1 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社会、人文等多个方面。
它既有自然科学的定量研究,也有社会科学的定性分析。
地理学科的特点包括:1. 空间性:地理学科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空间性。
2. 综合性:地理学科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3. 实践性: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和观测来验证理论和解决问题。
1.2 地理学科的意义地理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人们的地理素养:地理学科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提高人们的地理素养。
2. 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可以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 服务国家决策:地理学科可以提供关于国家地理特征和资源状况的信息,为国家的决策提供支持。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2.1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幔位于地壳下面,由粘稠的岩石组成。
地核位于地幔下面,由铁和镍组成。
2.2 地图的阅读与制作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包括平面图、地形图、卫星图等。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大题培优易错试卷)及答案解析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大题培优易错试卷)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8a13a7763231126edb11f6.png)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1.读北半球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据图可知,人口稠密地区大多分布于()A.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区B.中低纬度的内陆地区C.中高纬度的临海地区D.中高纬度的内陆地区(2)甲处人口稠密,其适合人口居住的气候条件()A.冬冷夏热B.冬雨夏干C.终年高温多雨D.终年温和多雨【答案】(1)A(2)D【解析】【分析】(1)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区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
(2)由图可知,甲位于欧洲西部,该地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点评】(1)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
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
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
(2)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度到6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由于常年受温和的盛行西风的控制,形成了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降水在年内分配比较均匀,温差较小,冬不冷夏不热。
主要分布在西欧地区。
2.一天中,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A. 正午B. 深夜C. 日落前后D. 日出前后【答案】 D【解析】【分析】一天中,最高气温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故答案为:D。
【点评】一天内气温的高低变化,为气温的日变化。
一般情况下,陆地上一天中的最高温值出现在14时前后,最低温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正午12时太阳辐射达到最高值。
此时,地面温度随着吸收太阳辐射而升高,地面辐射逐渐增强。
13时左右,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此刻正是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
由于地面增温后,将热量传递给大气需要一段时间,故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此刻正是大气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
14时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温度不断降低,地面辐射不断减弱,气温也随之下降,到日出前后,气温达到最低值。
2023全国新课标地理
![2023全国新课标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b248e9f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2.png)
2023全国新课标地理摘要:一、背景介绍- 2023年全国新课标地理的考试大纲和命题趋势- 考试涵盖的知识点范围和分值分布二、考试大纲解析- 自然地理部分1.地球与地图2.地球运动3.天气与气候- 人文地理部分1.人口与城市2.经济与发展3.文化与社会-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1.区域地理特征分析2.地理问题综合分析三、命题趋势分析-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强调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关注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四、备考策略- 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培养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关注热点问题和实际生活案例- 加强模拟考试和真题训练正文:2023年全国新课标地理考试大纲已经发布,对于备考的学生来说,了解考试大纲和命题趋势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全国新课标地理的考试大纲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备考策略。
一、背景介绍全国新课标地理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用于指导全国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和复习备考的纲领性文件。
2023年全国新课标地理考试大纲在延续以往地理考试大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强调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考试大纲解析全国新课标地理考试大纲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三部分。
自然地理部分包括地球与地图、地球运动和天气与气候三个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和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文地理部分包括人口与城市、经济与发展、文化与社会三个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对人文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和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区域特征、地理问题综合分析以及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命题趋势分析根据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2023年全国新课标地理考试将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强调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关注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应关注这些趋势,调整学习策略。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 教学课件4天气与气候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 教学课件4天气与气候](https://img.taocdn.com/s3/m/f5f2031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e.png)
②最冷、最暖和极端气温分布 a.最高温度不是出现在赤道上,冬季在 5°N~10°N 处,夏季 在 20°N 附近,这一带冬夏月平均气温均高于 24 ℃,称热赤道。 暖中心出现在北半球夏季低纬大陆北部热带沙漠地区。索马里 测得 63 ℃的最高记录。 b.北半球冷中心出现在冬季、高纬度大陆东部、西伯利亚和 格陵兰岛: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最低气温是-69.8 ℃,奥依米亚康 测得-73 ℃。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测得-90 ℃(东方科考站-72 ℃)。 c.我国绝对最低气温-53 ℃出现在黑龙江漠河;绝对最高气 温 48.9 ℃,出现在新疆吐鲁番。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 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 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 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 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 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2)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下图)
(3)天气预报 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3.气温 (1)气温的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气温在不断变化。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 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 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教材整体感知
知识点一 天气 [认知导学]
1.概念: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 的具体状态。对天气状况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晴,雨,气温高,气 温低,风力大,风力小……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多变。
2.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1)认识卫星云图 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总能看到像下图这样的卫星云图。仔 细观察这幅卫星云图,分析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哪些地方有雨或 者是阴天。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同步课件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同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cecc9a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0d.png)
2.分别归纳甲乙两地的降水特征,比较两地的降 水差异。
甲地降水季节变化小,降水比较均匀。乙地降水 集中在7、8月,降水季节变化大。
3.分别归纳甲乙两地的气候特征,比较两地的气 候差异。
甲地全年温和湿润。乙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 冷干燥。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说一说,这些热带景观有什么差异?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 主要分布在热 带雨林气候的 南北两侧,大 致在南北纬 10°至回归线 之间。这里终 年高温,一年 中有明显的干 湿两季,生长 着较高的草和 稀疏的树木。
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大陆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
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年降水量远不及热带雨林气候区,而且降水的年内分 布很不均匀,半年多雨,半年少雨。在雨季里,大草原一片葱绿,生机盎然。 到了旱季,天气燥热,满目枯黄。这里没有茂盛的森林,在莽莽草原上,间 或有一些耐旱的孤树。许多动物为了生存,追逐水源而进行迁徙。非洲的热 带草原气候区,是斑马、长颈鹿、角马等植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以这些动 物为食的狮子、猎豹、鬣狗等,也时常出没其间。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 局部地区气候。
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 灌溉工程,可以使局部地区气 候有所改善。
人工造林 修建水库 灌溉工程
“热岛效应”
气流流向
由郊区流向市区 郊区
地面气温变化曲线 气温(℃)
33
32 ➢ 左图中市区
31 气温比郊区__高__,
上升气流
30 降水比郊区__多__。
读图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
阅读气温曲线图,分 析该地的冷热状况。
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分析该地的干湿状况。
该地最冷的月份(1 月)平均气温在10℃以 上,最热的月份(7月) 平均气温在23℃以上。 由此得出:该地冬季温 和,夏季炎热。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篇 世界地理 第二单元 世界地理概况 第2课时 课件(人教版)(40张PPT课件)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篇 世界地理 第二单元 世界地理概况 第2课时 课件(人教版)(40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6e8f9dbceb19e8b8f6bad1.png)
及分布规律。
区 域 地 理 · 新 课 标 版
因素。
返回导航
1 2 3 4
读 图 夯 基 精 讲 点 拨 跟 踪 演 练 课 时 作 业
第二篇 世界地理
读 图 夯 基
区 域 地 理 · 新 课 标 版
返回导航
第二篇 世界地理
一、世界的气温
1.气温 一般把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刻气温值的平均数,叫做日平 均气温。同理一个月日平均气温的平均数叫做月平均气温,十二个月月平均气 温的平均数叫做年平均气温。
区 域 地 理 · 新 课 标 版
返回导航
第二篇 世界地理
2.气温的时间变化
区 域 地 理 · 新 课 标 版
返回导航
第二篇 世界地理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 14时左右 ______________ 一天中气温最低值 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
A地气温日较差=31℃-24.5℃=6.5℃。
区 域 地 理 · 新 课 标 版
返回导航
第二篇 世界地理
(2)气温的年变化 北半球 大陆上 月平均气 温最高值 月平均气温 最低值 7月 ________ 1月 北半球 海洋上 8月 2月 南半球 大陆上 1月 ________ 7月 南半球 海洋上 2月 8月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一年中最冷月平均气温
④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降水较少,如图中D地区。
区 域 地 理 · 新 课 标 版
返回导航
第二篇 世界地理
(2)时间(季节)分配
①全年多雨区,如图中a地区。 ②全年少雨区,如图中c地区。 ③夏季多雨区,如图中e、b地区。 ④冬季多雨区,如图中f地区。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2课时)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472908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e.png)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2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世界的气候”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重要内容。
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对世界气候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地球自然环境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如区域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教材首先引入气候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这是学生理解气候相关知识的前提。
接着,教材从气候的地区差异入手,展示了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导致气候类型的多样。
然后详细阐述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等内容,包括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类型以及特殊的高原山地气候。
最后,探讨了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关系”这一地理学科核心思想。
(三)教材编写特点注重与生活实际联系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和图片,将抽象的气候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如不同地区的景观、人们的着装等,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的差异和影响。
强调地理图表的运用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图表,培养学生读取、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探究性学习教材内容的编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气候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等基础知识,对影响气候的一些因素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时,在学习天气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已经了解了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观测和表示方法,这为学习气候知识提供了一定的铺垫。
(二)认知能力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感兴趣,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但对于气候这种较为抽象、复杂的地理概念和现象,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三)学习特点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缺乏系统性和主动性。
2020-2021备战初中地理培优(含解析)之天气与气候及答案
![2020-2021备战初中地理培优(含解析)之天气与气候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f94d54770bf78a64295489.png)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1.世界各地气温地区差异很大。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1)结合上图,分析得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是()A.从低纬向高纬递减B.从赤道向两极递增C.从海洋向陆地递减 C.从海洋向陆地递增(2)甲地形成低温中心,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人类活动【答案】(1)A(2)C【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故答案为:A。
(2)读图可知,甲地位于亚洲的青藏高原。
受地形影响,海拔高,气温较低,甲地形成低温中心;故答案为:C。
【点评】(1)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有三条:①从纬度位置看: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③从海拔高度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2)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由于本区海拔高,气候寒冷,“高”和“寒”成为本区最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气温低也成为制约本区农牧业的主导因素,本区的农牧业为一种特殊的高寒农牧业。
2.读北半球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据图可知,人口稠密地区大多分布于()A.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区B.中低纬度的内陆地区C.中高纬度的临海地区D.中高纬度的内陆地区(2)甲处人口稠密,其适合人口居住的气候条件()A.冬冷夏热B.冬雨夏干C.终年高温多雨D.终年温和多雨【答案】(1)A(2)D【解析】【分析】(1)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区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
(2)由图可知,甲位于欧洲西部,该地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点评】(1)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
经典:高二区域地理-天气与气候
![经典:高二区域地理-天气与气候](https://img.taocdn.com/s3/m/ddf6304b453610661fd9f43f.png)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1011 12
北半球,大陆上, 7 月最高, 1 月最低; 海洋上, 8 月最高, 2 月最低。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比热不同)
问:南半球呢?
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总结: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
与地球自转有关
正午过后(约14时)
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
最低气温出现在 日出前后。
(1)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形成规律 的原因?
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 纬度位置(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原因是什么?
原因:南半球海洋较广阔性质较均一
海陆位置
A B
(3)造成同纬度A、B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海陆位置
一月气温分布图
A地气温数值范围是 0 -10 ℃, B的气温数值范围是 10 -20 ℃。
• ②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太阳 辐射)影响;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 影响显著。
• ③等温线是封闭状曲线,线内气温高,为盆地、低 地,线内气温低,为高原、山地。
• ④北半球与南半球等温线弯曲分布的规律:高高低 低规律(气温高向高纬度弯,低相反向低纬度弯)
如夏季陆地气温高,向高纬凸,而夏季海洋气温低,向低纬凸; 地势低,气温高,向高纬凸;地势高,气温低,向低纬凸;暖 流经过气温高,向高纬凸;寒流经过气温低,向低纬凸。
50 0
12345678
月份 910 11 12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区。由于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多雨;分布 分布在大陆的东岸(热带、亚热带季风、
在南、北纬40º~60º附近大陆的西岸温带海 温带季风气候区),另外热带草原气候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1)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b156565a65ce050877321319.png)
教学设计一、课题: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二、课标解读:〔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可见,本节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识记“天气〞和“气候〞的定义,而在于在生活中能够区分描述天气和描述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地描述某地或某时的天气和气候。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从实例中归纳出结论,并学会描述。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课程标准对“天气符号〞和“天气图〞作出了说明,是指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的常用天气符号和简单天气图。
本条“标准〞的意图是:学生通过地理课的学习,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后,从而更加关注生活,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真正地贯彻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开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三、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分为六大板块:让我们走进地理、认识地球、学用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及世界的开展差异。
从内容上表现出: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的知识结构。
本章是自然地理的开端,是对前面地球环境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日后各章的学习,尤其是区域地理的学习的必备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主要涉及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天气预报和天气符号等知识,为后面章节中“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教学打下了重要的根底。
本节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本节首先以“清晨,当你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到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的描述,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接着简单地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归纳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最后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并附有主要天气符号、卫星云图的图片,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而本节提供了三个活动,分别是:预报天气、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
2024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计划(4篇)
![2024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计划(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3c6f2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f.png)
2024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积极进行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从“懂得地理”走向“利用地理”。
二、情况分析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
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同时,因地理课一直不受学生、家长和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使得同学们难以认真学习地理。
但是,因为学生刚刚升入初中,第一次接触地理,所以让同学们认识到地理的重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上好,还是可以让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
再加上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我有信心做好。
三、具体措施1、抓好地理课堂教学常规。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虚心向外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7、每次单元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
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9、争取结合地理学科内容多点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教学效率效果。
2024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计划(二)一、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在学校主管教学校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气候(41张PPT)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气候(4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631f0c7f524ccbff121848e.png)
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图
基本概念
天气 气候
气温
降水 气温 降水 组合
气温的分布 气温的变化
基本概念 降水的分布 降水的变化
世界主要气 候类型
等温线图 气温曲线图
降水量图 降水柱状图
名称 分布 特征
自然 景观
雷电交加 全年干热 雨后初晴 长冬无夏 大雾弥漫 四季如春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一、天气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共同点: 月均气温都在15°C以上,终年高温。 不同点:
年雨型 季雨型(夏/冬雨型) 少雨型
1、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规律: 10°S-10°N之
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2000mm) 成因: 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
练习
没有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的大洲是( B、C) A. 非洲 B. 亚洲 C. 欧洲 D. 北美洲
亚热带和温带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亚热带和温带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1、地中海气候:
分布规律:30—40°S、N之间的大陆西岸。 除南极洲外,其他各大洲均有分布
40°N 30°N
亚热带和温带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温带气候类型
分布
亚热带季风气 亚洲东部 候
地中海气候 中低纬大陆 西岸
温带大陆性 气候
中纬大陆内 部
年平均气温
温
各月平均气温
反映某地冷热状况 及其季节变化
气
最热月、最冷月
某地的
月份及气温
气候特征
降
年平均 降水量
反映某地干湿状况 及其季节变化
水 各月平均降水量
(降水的季节变化)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https://img.taocdn.com/s3/m/de3fa09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1.png)
②让学生扮演各大城市居民,看一看你家乡的天气并说一说这种天 气对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出示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图,请同学们说出 这张图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引出空气质量和污染指数的概念。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空气对人类的影响。 板书:我们需要清洁的空气 过渡:空气的质量对人类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 空气的质量呢?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影响空气的两个因素。 教师:其中哪个因素是可以改变的呢?(回答:人类活动) 学生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影响了空气的质量?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 况? 学生活动:在纸条上写上不同的职业,如工人、农民、城市居民、农 村居民、学生等等。让学生抽签扮演不同的角色,说一说在你的生活 和生产中有哪些影响环境的事情发生,如何解决? 教师小结:同学们,空气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环境,防止大气污染,让我们的地球更加 美丽。
习
专题一 多变的天气
所需课
课内共用 2 课时,每周 2 课时 时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分“天气”与“气候”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简易的天气预报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本地天气变化,激发学生气象观测兴趣,增强科教兴国意识;
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从加强 环境角度考虑,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 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和“降水与降水的分布”这两节教材的结构 和编写思路是一样的。主要讲了气温、降水与生活的关系;气温、降 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三个方面内容。气温、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关 系是多方面的。教材通过活动设计,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或已有知 识,思考气温、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气温、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 间分布,这部分内容中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是学习地 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教材将这些要求安排成活动,以培养学 生的该项技能。
初中地理七年级《天气与气候》单元分析
![初中地理七年级《天气与气候》单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22833ca98271fe910ef978.png)
《天气与气候》单元分析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显著的,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特征,必须掌握该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特征,因此《天气与气候》一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章节,是学生未来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
本章首先需要掌握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差别,第2节和第3节阐述了组成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其中涉及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气温降水图的画法和阅读等。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是前三节的综合和深化,是未来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降水现象,降水类型 2.利用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特征 3.利用等降水量线,自主学会分析全球降水变化规律 4.通过全球降水分布规律,掌握内在规律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 1.利用大气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因素、洋流因素、 下垫面,解释各个纬度带降水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降水量分布规律;降水分布规律的成因 2.难点:降水分布规律的成因
8
海℃洋
再比较同一纬度两侧A、B两点的温度高低 B>A,A温度低于两边,寒流
方法二:等温线弯曲方向就是洋流运动方向,由高温到低温,暖流(对沿 岸增温);低温到高温寒流(对沿岸降温)
(4)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的特殊性(洋流和地形)
12℃
山\丘
10℃
C
8℃
陆地
问:图示当中的点C可能是什么?
向高温突出,中间气温低,属于山地
全年少雨
气 流
N
90° 60° 极地高压带
全年多雨
气上 流升
30° 0°30° Nhomakorabea赤道低压带
全年少雨
下 沉
60°
S
90°
极地高压带
4、降水的空间分布
60° 30°
问:描述30°N/S附近大陆东西两侧降水的特点? 分布规律—回归线到30°纬线,大陆东侧降水丰富;大陆西侧降水 少。
18℃
15℃
南
12℃
A
北 B
22℃ 25℃ 28℃
(3)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的差异性
问:南北半球等温线弯曲程度有什么差异性? 规律—北半球更弯曲,南半球相对平直 原因—海陆因素,北半球陆地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更弯曲。
问:北半球一月时,北美大陆海洋和陆地的等温线弯曲方向?
规律—北半球一月为冬季,此时,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海 洋向北。南半球也是如此,但是不突出。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 半球一月夏季时,陆地升温快, 海洋升温慢,使得同一纬度, 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
问:北半球一月时,北美大陆海洋和陆地的等温线弯曲方向?
规律—北半球七月为夏季,此时,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弯曲,海 洋向南。南半球也是如此,但是不突出。
大陆
6℃ 海洋
8℃
16℃ 14℃
10℃
海洋
20
最热月
15 10
是7月
5
0
-5
-10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1011 12
北半球,大陆上, 7 月最高, 月1 最低;
海洋上, 月8 最高, 月最2低。
问:为什么海洋与大陆的最冷或最热月不同步?
3、等温线图——可以表现气温的水平分布状况
4、世界气温的(垂直、水平)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2℃
大陆
A
B
A图北半球1月份
B图南半球7月份
问:A、B两图分别是什么半球的几月份(1或7)?
一月陆向南,七月陆向北
练习 下图反映全球一月份等温线分布规律的是 C
(4)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的特殊性(洋流和地形)
寒流
8 ℃
12 ℃
10
10
℃
℃
12
A
B 海℃洋
问:图示当中图一和图二的洋流是哪个半球的什么类型的洋流? 方法一:画一条横线表示同一纬度
小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纬度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海陆位置 (3)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 ℃ 。 ——地形 此外洋流和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也是世界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
二、降水
1、 降水的形成条件:
A气温降低或者气流上升,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 B有凝结核 C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2、 降水的类型: 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锋面雨
3、降水的季节变化 ——常用降水量的柱状分布图
降水量(毫米)
250 200 150 100
新加坡
50
0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1)气温的垂直分布
规律: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平均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原因:空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辐射,海拔升高,地面辐射减少。 并且随着海拔升高,空气密度下降,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 减弱。
1.A的气温数值范
围是-10-0 ℃ ,
B的气温数值范围
是 10 -20 ℃ 。
2.试着判断出A地
一月北半球
海
陆
19℃
22℃
A
B
0° 问:A、B谁是海和陆?同一纬
度A、B两点温度的高低? A高于B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 半球一月冬季时,陆地降温快, 海洋降温慢,使得同一纬度, 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
一月南半球
C 海
0°
22℃
D
陆
19℃
问:A、B谁是海和陆?同一纬
度D、C两点温度的高低? D高于C
是 青藏高原 地区。
3.思考造成A、B两 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地形的不同
-10 ℃ 0℃
0℃
A
0℃
B
10 ℃ 20 ℃
(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的一般性
问:从赤道到两极气温有何变化规律? 规律—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北半球向北递减,南半球相反 原因—纬度因素,低纬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高纬相反
问:依据等温线的变化确定A、B两地的南北半球?
区域地理-天气与气候
气候的主要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一个地方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是衡量当地气候特征的重要指标, 通常用气温月变化曲线和降水月分配柱状图来表示,在北半球,1月 代表冬季,7月代表夏季,南半球则相反;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变化通 常用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来表示。
如:
1、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的日较差
气温℃
最低气
温出现 在日出
前后
30
25
20 15
最高气
10
温出现
5
在午后
0 -5
14时
-10
时
2 4 6 8 1012 14 16 18 20 22 24
问:一天中,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
问:内陆和沿海,晴天和阴天气温日较差谁更大?
2、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较差
气温℃
最冷月 是1月
30
25
降水量(毫米)
250 200 150 100
开罗
5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问:描述两地的年降水变化特点?
4、降水的空间分布
60° 30°
问:描述赤道和极地年降水的特点? 分布规律—赤道附近降水丰富,在2000mm左右;极地附近降水少, 200mm左右。
思考:为什么赤道附近降水丰富,极地附近降水少? 原因:与大气环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