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总结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总结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总结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总结组织行为学2011级政管03班---陈志意1.组织—p.2答:是指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结合形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2.组织行为—p.6答:泛指组织条件下组织中的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内隐的心理和外显的行为。

3.组织行为学—p.8答:是指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4.晕轮效应—p.30答: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通过知觉对象的部分特征推论其他特征。

5.归因—p.30答: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6.定势—p.31答: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到以后心理活动的进行。

7.归因偏差—p.32答:(1)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行为者与观察着偏差:行为者倾向于强调外部环境等不可控的因素,作出外部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为者本身的特质因素,进行内部归因。

(3)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倾向于给人留下好印象,自我标榜。

8. 印象管理—p.33答:就是个体试图影响和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或者对自己的归因的过程。

包括:自我提升的印象管理策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加出色或者试图增加自己对某个积极结果的影响作用。

防御式的印象管理策略—就是尽量避免别人将某个消极结果的责任归因于自己。

9.人格—p.37答: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0.自我效能感—p.40答:就是个体关于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包括:水平、强度、概化程度。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

复习篇: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组织行为学:概念: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从五个方面理解:组织行为学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行为规律,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则;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两个基本问题(双向问题);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地而是系统地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2、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认识→理解→预测→引导→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

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 .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 .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的使用人才;3 .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 .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的变革和组织发展。

3、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研究内容性质&特点:多学科交叉性多层次性(个体→群体→组织→环境,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4、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基础:学科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基础学科基础: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人际关系学说,正式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行为科学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就是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组织行为学是把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运用于各种组织管理上的产物(如政治行为学、教育行为学、消费行为学、犯罪行为学等)。

理论基础: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为核心,由一切与研究行为有关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

方法基础:1.心理分析技术;2.群体动态分析方法:关注内在需要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社会测量方法:根据图表测量人际关系。

5、人际关系学说的新观点人际关系学说(人群关系学说)是行为科学产生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复习小结

组织行为学复习小结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阐释人际技能在工作场所中的重要性P4人们的行为决定着管理者的效用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高绩效的员工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要求日趋提高的工作环境中,管理者单凭技术不可能取得成功。

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技能。

2.描述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P6管理者: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的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目标。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人际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人信息传递者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谈判者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3.界定组织行为学是什么组织行为学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4.解释在组织行为学中进行系统研究的价值行为总体上是可预测的,对行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是做出精确预测的一种方法。

询证管理EBM是对系统研究的补充.对于“人们做事的动机”这一问题,系统研究和EBM可以完善我们的直觉。

5.了解其他主要的行为科学分支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P116.阐释为什么组织行为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人类是复杂的,几乎没有……P137.使用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列举管理者面对的主要挑战和机遇(1)回应经济压力(2)回应全球化:日益增多的海外任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关注地劳动力成本国家的就业趋势(3)管理劳动力多元化(4)改善顾客服务(5)改善人际技能(6)激发创新和变革(7)应对临时性(8)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9)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冲突(10)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11)改善道德行为8.明确本书中提到的组织行为学模型的三种分析水平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P219.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组织公民行为自变量:个体水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第二篇个体第二章组织的多元化。

《组织行为学》课程总结

《组织行为学》课程总结

《组织行为学》课程总结姓名:学号:《组织行为学》课程就这样结束了,现在回想一下整个课程的学习,发现其实收获还是挺大的。

无论在以后的学习还是生活工作上,我认为这门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很宝贵的知识和意见,比如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巧、领导行为、激励、情绪控制与心情、冲突的协商等等,都是我们平时经常接触到的,但是却又不太懂得如何处理的事情。

我认为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这也是我第一次学习组织行为学。

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在接触组织行为学所讲的东西,但是却无法对其进行概念上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很多小细节、小环节是我们经常忽略的东西,但是通过这门课程让我们能够更加注意和留心。

还有一点就是,《组织行为学》原来和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如此相近的地方,这也是我在第一堂课程认识到的东西。

下面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论一下通过对《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学习的一些感悟。

(一)论组织行为学中沟通的重要性通过课堂学习及案例分析,我顿时感觉到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什么要沟通?这个问题咋听起来,好像问别人“为什么要吃饭”或“为什么要睡觉”一样愚蠢。

吃饭是因为饥饿,睡觉是因为困倦。

同样,对于我们来说,沟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必需的、无所不在的活动。

通过沟通可以交流信息和获得感情与思想,在人们工作、娱乐、居家、买卖时,或者希望和一些人的关系更加稳固和持久时,都要通过交流、合作、达成协议来达到目的。

对企业来讲,沟通更是企业组织的生命线。

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没有沟通,管理就只是一种设想和缺乏活力的机械行为。

如果说企业是个有生命的有机体,那么沟通就是机体内的血管,通过流动来给组织系统提供养分,实现机体的良性循环。

因为信息的采集、传送、整理、交换,无一不是沟通的过程。

通过沟通交换有意义、有价值的各种信息,生活中的大小事务才得以开展。

实用技巧山东省考研管理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实用技巧山东省考研管理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实用技巧山东省考研管理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山东省考研管理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点总结管理学是现代商务社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而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山东省考研管理学的复习中,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的重点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你提供一份实用的技巧,帮助你组织行为学的复习和备考。

以下是组织行为学的重点知识点总结:(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在组织环境中个体和团队的行为、决策和互动的学科。

它涉及了组织结构、领导、沟通、决策等方面的内容。

(2)个体行为与工作动机:个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表现,工作动机是个体参与组织行为的动力。

了解个体行为和工作动机的理论模型和影响因素对于理解组织行为学非常重要。

(3)团队与团队动力学:团队是由多个个体组成,共同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集体。

了解团队的形成、发展和解散过程,以及团队中的角色分配、决策过程、冲突解决等问题对于研究组织行为学具有重要意义。

(4)领导与领导力:领导是影响他人行为的过程,领导力是个人具有的影响和激励他人的能力。

研究领导和领导力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技巧对于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非常重要。

(5)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各种职能部门和员工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于分析和优化组织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6)决策与沟通:决策是组织成员在特定情境下做出的一种选择,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了解决策过程和沟通技巧对于提高组织的决策质量和沟通效果至关重要。

以上是组织行为学的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于山东省考研管理学的复习和备考有所帮助。

在复习过程中,建议多读相关教材和论文,刷题,参加模拟考试等活动,以加深对组织行为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祝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组织行为学期末知识点复习

组织行为学期末知识点复习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知觉: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积极是一种积极能动的认识过程。

胜任感:是指希望自己担当的工作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相适应,工作带来挑战性,负有更多的责任,工作能取得好的结果,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也能得到增长。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态度。

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责明确的群体。

群体规范:是群体对其中的成员应该(或不应该)表现出的行为的界定。

规范约束其中成员的行为准则,也是群体成员相互期待的基础。

在组织中,正式成文的行为规范是制度化了的期待。

沟通:为了设定的目标,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发送者通过一定的媒介或通道,以语言、文字、符号等表现形式为载体,与接收者进行信息(包括知识和情报)、思想和情感等交流、传递和交换,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组织形态和组织文化的综合,是指有意识地、系统地、持续地吸收、积累、分享、利用各种知识以不断适应变化的内外部环境的组织。

组织变革:指组织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其组成的各个要素进行调整、改变和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二、简答题1、对组织行为学的辩证分析答:(1)、人的自热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2)、个人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的辩证统一;(3)、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和变化发展;(4)、辩证地看待人的需要;(5)、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2、隐含偏爱模型的步骤答:(1)识别问题,并对其进行简化处理使问题变得清晰而单一;(2)确定偏爱的方案。

(3)确定选择性备选方案。

(4)确定证实性备选方案。

(5)建立决策标准和权重。

(6)选择隐含偏爱方案。

3、团队形成的阶段答:(1)、成立阶段团队的成立或者创建阶段要完成团队方案的制定和其他准备工作。

在这阶段,首先要考虑团队的定位问题,形成团队的内部结构框架;其次建立起团队与外界的初步联系;最后团队的成立必须得到上层领导的支持。

组织行为学实训总结报告

组织行为学实训总结报告

一、前言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行为规律的科学,对于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高组织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我们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组织行为学实训。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目的1. 增强对组织行为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素养。

2.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4. 提升自我认知,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训内容1. 组织行为学导论: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 个体行为:研究了个性特质、动机、情绪、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3. 群体行为:探讨了群体结构、群体动力、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4. 组织结构:分析了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5. 领导与激励:研究了领导风格、激励理论、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6. 组织沟通:探讨了组织沟通的重要性、沟通技巧、沟通障碍等方面的内容。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方式,系统学习组织行为学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组织行为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观点。

4. 实践操作:根据实训内容,设计实际操作方案,进行实践操作。

5. 总结汇报:对实训过程进行总结,撰写实训报告。

五、实训收获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本次实训,我对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奠定了基础。

2. 实践能力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使我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 团队合作方面:在实训过程中,我与小组成员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4. 沟通协调方面:在实训过程中,我与小组成员、老师以及其他同学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提高了我的沟通协调能力。

组织行为学复习课件

组织行为学复习课件

认为人们可通过观察和直接经验两种途 径来学习;而且承认知觉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社会学习的基本模型:
认知
学习是认知 行为和环境三要素相 互作用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任一
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其它两个因 行为
素;都会影响学习的结果
环境
18
塑造行为:一项管理工具
塑造行为的四种方法: 正强化 负强化 惩罚 忽视
2 什么是归因理论 它在解释组织行为 方面有什么意义
3 大多数情况下;组织中的个人决策是 一个非理性的过程
28
第四讲 价值观 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一 价值观 二 态度 三 工作满意度
29
一 价值观
价值观指个人群体或组织对周围客观事物 重要性和有用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原因: 当那种绝对地 黑白分明地掌握价值观的方
10
天才; 2 从能力结构分: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3 从能力涉及的心理与行为领域分:认知能力 操 作能力 社交能力 管理能力; 4 从能力的创造程度分:模仿能力 再造能力 创造能力
能力的差异
1 类型差异:艺术型 思维型 中间型 2 水平差异:智商呈常态分布 3 表现早晚的差异 4 性别差异
48
三种需求理论
麦克利兰提出了工作场所的三种相关动机或需求: 1成就需要 追求卓越 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内 驱力 2权力需要 使别人去做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不 该做的行为的需要 3亲和需要 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欲望
49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为的心理过程: 佛隆的期望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13
性格与管理
大五模型
美国;巴里和芒特;1991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2、上司承诺:是指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的时候,表现出为情感、连续和规范的承诺。

3、积极性: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

4、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规范:是指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6、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7、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的统称。

8、需要:是指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9、优势动机:在人的行为的整个动机结构中,总只有某一动机最为强烈,成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就成为优势动机。

10、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11、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2、组织承诺:一般是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

13、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它以事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略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14、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中多数人行为保持一致的现象。

15、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组合体。

16、组织变革: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

第一部分:导论:一、管理的职能(一)计划: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二)组织: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三)领导: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

(四)控制: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监控以保证事情按预期方向发展,以及纠正重大偏离。

二、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三、管理者的三大技能技术技能: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人际技能:无论是独自一个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能力;概念技能: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的智力水平。

四、组织行为学(一)含义:组织行为学(OB)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1)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2)基本模型:A.因变量:一个受某自变量影响的反应 (也是组织行为研究者想了解的).生产率:对效果(实现目标)和效率(以低成本实现目标)两方面的测量。

缺勤率:指的是没来上班的现象流动率: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织,这可能是主动行为也可能是非主动行为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工作满意度:代表的是态度而不是行为;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B.自变量: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因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3)研究方法:(4)历史发展(了解)第二部分:个体一、传记特征:对人的了解,最简单的、最容易得到的就是其基本状况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等。

这些信息被成为传记特点(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组织行为学复习课件

组织行为学复习课件
1、哪些生理特点能最好地预测生产率、流 动率、缺勤率及工作满意度?
2、管理者怎样匹配员工的能力与工作? 3、气质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智力水平。 4、遗传是决定个人性格的惟一因素。 5、描述间断强化的四种类型。 6、管理者对问题员工进行惩罚有何缺点?
20
第三讲 知觉和个人决策
1、知觉的涵义 2、影响知觉的因素 3、社会知觉 4、归因 5、知觉和个体决策模型
4、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指态度之间或态度与行为之间的 不和谐。
33
5、A—B关系的测量
早期假设:态度与行为之间是因果关系。 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态度与行
为之间没有联系,或者最多只有很小的联系。 这种关系可通过中介变量得到改善。 中介变量: 具体态度和具体行为 社会对行为的限制 态度的体验
13
性格与管理
大五模型
美国,巴里和芒特,1991
随和性
情绪的
外倾性 大五模型 稳定性
责任心
经验的 开放性
14
五、学习
定义:由于经历而导致行为相对永久性的改 变,是一个新的行为模式形成的过程。
学习的理论
经典学习理论 操作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15
经典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模型 反应
(核心:S—R) (分泌唾液) R
10
能力的分类
1、从能力水平高低分:能力、才能、天才; 2、从能力结构分: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3、从能力涉及的心理与行为领域分: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 4、从能力的创造程度分: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创 造能力。
能力的差异
1、类型差异: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 2、水平差异:智商呈常态分布 3、表现早晚的差异 4、性别差异

组织行为学复习与总结

组织行为学复习与总结

一、导论1.1产生的基础1.学科基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如何提高个体生产效率)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1)企业经营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2)管理的14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管理职能和组织结构)梅奥人际关系学说:(1)霍桑试验•工作场所照明试验照明条件vs.生产效率: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继电装配室试验福利vs.生产效率: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工作态度vs.生产效率:正相关•大规模访谈人际关系vs.生产效率:正相关•接线板接线工作试验非正式组织(2)人际关系学说《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人是社会人•企业存在非正式组织•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态度及人际关系(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1935年陈立《工业心理学概观》第一次从环境、疲劳、激励等方面,系统论述中国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我国两个工业心理学的专门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的工程心理学2.理论基础(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3.方法基础(心理分析法、群体动力法、社会测量法)特征:共同目标、人的集合、分工协作、内外互动二、心理特征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价值观等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情景气质的动力特征•强度、速度、灵活性、稳定性、指向性•气质的体液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Hippocrates•提出气质类型学说•划分气质类型罗马医生盖伦Galen:提出“气质”的概念气质类型:血液:多血质•粘液:粘液质•黄胆汁:胆汁质•黑胆汁:抑郁质抑郁质机要员、秘书、人事、编辑、化验员、档案管理员、保管员等热闹、繁杂环境下的职业性格与气质个性理论1.卡特尔特质理论:动力特质、根源特质、表面特质、共同特质、目标特质、能力特质、气质特质、体质特质、环境特质、独特特质测量工具: 16PF常用公式:心理健康者人格因素:C+F+(11--O)+(11-Q4)专业成就者人格因素:2Q3+2G+2C+E+N+Q2+Q1创造力强者人格因素:2(11--A)+2B+E+2(11-F)+H +2I+M+(11--N)+Q1+2Q2环境适应者人格因素:B+G+Q3+(11--F)2.荣格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结构•意识:能被直接知道的心理活动•个人潜意识:被压抑的、无形成意识印象的经验•集体潜意识:遗传的、共有的潜意识人格类型•行为倾向性--外倾型:重视外在世界,活跃开朗,容易适应环境等--内倾型:重视主观世界,冷漠寡言,难以适应环境等•心理活动机能--感觉:告诉我们是否存在着东西--思维:告诉我们它是什么--情感:告诉我们它是否让人满意--直觉:告诉我们它来自哪里、将到哪里测量工具: MBTI3.塔佩斯大五因素模型外倾性: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

组织行为学复习总结提纲.doc

组织行为学复习总结提纲.doc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1、考试方式:案例分析,其中一篇以富士施乐收购为背景,企业文化为考试范畴。

2、写作要求•理论分析•决策分•解决方案•行动建议3、篇幅要求:每篇不少于400字。

4、考试范围:组织沟通、组织冲突、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沟通1、沟通的功能(控制、激励、情绪表达和信息)2、沟通的过程(发送者、编码、信息、渠道、解码、接受者、噪声、反馈)3、沟通的方向(上行沟通、下行沟通、横向沟通)4、组织沟通(链式沟通、轮式沟通、全通道式沟通)5、沟通模式口头:会议、视频会议、电话。

书面:信件、ppt、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文本通讯、社交媒体、博客、其他。

非语言沟通:肢体语言6、沟通渠道的选择信息丰富度(口头〉书面>非语言)信息安全性7、说服性沟通自动处理和控制处理、兴趣水平、先验知识、人格、信息的特点8、有效沟通的障碍过滤、选择性知觉、信息超载、情绪、语言、沉默、沟通恐惧、撒谎。

9、全球化层面的意义(文化障碍、文化情景、文化指南)10、小结沟通与员工满意度之间的联系;信息不确定性越低,工作满意度越高。

信息的失真和模棱两可,言语信息与非信息之间的不一致,都会提高不确定性,进而降低员工满意度。

11、对管理者的启示•沟通方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沟通的有效性•不管通过何种方式沟通,都要从员工那里获得反馈,以确保信息被正确理解。

•书面沟通产生的误解比口头沟通多;尽量以面对面会议的方式^员工进行沟通。

•确保所采用的沟通策略适合接受者以及信息类型。

•留意沟通中的障碍,比如性和文化。

二、组织冲突1、冲突的定义当一方感觉对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或将要产生不利影响时随之产生的一个过程2、冲突的类型和范围类型M壬务冲突、关系冲突、程序冲突;范围:二元冲突、群内冲突、群际冲突;3、冲突过程((潜在的对立或失调、认知和人格化、行为意向、行为、结果)4、谈判谈判策略(分配式谈判、整合式谈判)谈判过程准备与计划、确走基本规则、阐述与辩论、讨价还价与问题解决、结束与实施第三方谈判(调停人、仲裁人、和解人)5、本章小结冲突对群体或组织单元的作用具有建设性或破坏性。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1、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排成阶梯,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2、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3、人的需要层次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情感与归属)→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阿德弗——ERG需要理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1、生存需要(existence)2、联系需要(relatedness)3、发展需要(growth)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不同之处:1、人的需要并不是刚性的:“ERG”理论并不认为各类需要层次是刚性结构,比如说,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2、“受挫——回归”思想:当一个人在某一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那么作为替代,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

3、如果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那么,ERG理论则偏重于带有特殊性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ERG理论对不同需要之间联系的限制较少。

*4、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启示:1、了解员工各个层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满足。

2、防止“受挫——回归”现象的发生。

【附: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基本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归属需要。

豪斯:途径——目标理论关键点:1、确定领导方式。

指导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成就型领导(指令性程度逐渐降低)2、分析情境、任务性质、下属特点。

常规性程度越低,指令性程度越高;下属自信程度越高,指令性越低。

模型:自变量:领导者行为(上面4个类型)因变量:效果(绩效,满意度)影响因素:环境的权变因素(任务结构,正式权力系统,工作群体)下属的权变因素(控制点,经验,感知到的能力)赫塞和布兰查德:生命周期理论关键点:1、领导风格行为。

根据关系行为和工作行为维度划分为4种领导风格——指示、推销、参与、授权。

四川省考研管理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核心理论总结

四川省考研管理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核心理论总结

四川省考研管理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核心理论总结在管理学的领域中,组织行为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它关注的是个体和团队在组织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决策过程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规律。

通过对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组织中的各类问题。

在四川省考研管理学的复习中,对组织行为学的核心理论进行总结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在下文中,将对四川省考研管理学复习资料中的组织行为学核心理论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个体行为理论个体行为理论是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它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表现和决策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墨克斯伯格的认知评估理论、维尔弗的期望理论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按照层次结构组织起来,从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

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表现和动力取决于不同级别需求的满足程度。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经验中有两类因素:满足因素和不满足因素。

满足因素包括成就、成长、认可等,可以提升工作满意度和绩效;而不满足因素包括工资、福利、工作条件等,只能减少工作不满意度,但无法提升工作满意度。

墨克斯伯格的认知评估理论则关注个体对于工作的认知和评估过程。

他认为,个体通过对工作输入和输出的评估来判断工作的价值,决定是否继续从事该工作。

评估结果包括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两个方面。

维尔弗的期望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工作中的期望和努力投入。

他认为,个体在工作中的努力投入取决于期望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和期望实现目标后的回报价值。

二、团队行为理论团队行为理论研究的是团队在组织中的行为表现和协作机制。

对于管理学考研复习,重要的团队行为理论包括:图克曼的团队效能理论、贾金斯和罗斯的团队动态理论、阿隆森的社会支持理论等。

图克曼的团队效能理论认为,团队成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团队的表现和绩效。

当团队成员对自己的能力和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心越高,团队的整体表现和绩效就会越好。

组织行为学复习

组织行为学复习

重点
群体和团队的概念及区别 群体的分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群体发展的阶段 群体规范的概念 群体规范的功能 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第八讲 工作团队与沟通
重点
沟通的概念 沟通的分类 沟通的形式和方法
第九讲 领导
本讲主要内容
1. 领导概述 2. 领导过程的参照框架模型 3. 领导的特质理论 4. 领导的行为—风格理论 5. 领导的权变理论 6. 领导理论的前沿发展
组织行为学复习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二章 个体行为基础 第三章 知觉与个体决策 第四章 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第五章 激励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 群体行为 第七章 工作团队 第八章 领 导 第九章 权利与冲突 第十章 组织结构与设计 第十一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第三讲
知觉和个人决策
本讲主要内容
感觉与知觉 社会知觉 个体决策
重点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的概念以及分类
社会知觉过程的偏差类型(概念)
第四讲 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重点
价值观的概念 态度的概念 态度改变的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心理学家海
德的平衡理论 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第二讲
个体行为的基础
本讲主要内容

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传记特点

个性因素

学习
重点
1、个性的概念 2、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结构
个性心理特征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能力 气质 性格

组织行为学总结复习

组织行为学总结复习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一、组织1、组织的涵义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根据该界定,组织的存在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2、组织和管理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管理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二、组织行为的涵义组织行为:组织中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可以从三个意义上来理解,或者说组织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处于组织环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第二个层次是群体行为,个体总是生活与工作在群体之中,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他们的行为与独处时是不同的,所以研究组织中人行为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行为规律;第三个层次是整个组织的行为,也就是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三、组织行为学的涵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管理人员理解、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工作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理解、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其本质是一门现代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是管理学的两大支柱,而组织行为学则集中了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同时,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也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组织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管理理论深化的产物。

一、早期研究与实践阶段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古代和工业革命时代两个阶段。

古代的组织管理实践和研究:人类对组织活动有效管理的历史已超过六千年,埃及金字塔、巴比伦古城、中国万里长城等宏伟的古建筑就是人类早期组织管理能力的生动证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1、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2、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3、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2000)4、积极组织行为学阶段(2000—现在)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知觉特征:1.整体性: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2.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3.相对性: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4.恒常性:条件发生变化时,直觉影像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的亮度、形体、大小等颜色方面的恒常性。

内涵:指的是个体为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并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一个人是活在知觉中的。

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

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十分重要知觉防卫机制的内涵: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应的倾向。

错觉: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

类型:常见错觉、图形错觉:缪勒-莱伊尔错觉、波跟道夫错觉社会知觉的集中表现形式:1.对他人的知觉:表情、性格2.人际知觉3.角色知觉4.自我知觉: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社会知觉偏见: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归因:人们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进而解释和推测其原因和动机的过程归因的参照点: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海德的归因理论:内因与外因(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为难的归因理论:个人决策当中不确定判断的三种启发:(1)代表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就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高。

(2)可得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容易回想起的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3)锚定和调整启发式是指在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

前景理论假设理论:(1)回避损失是指损失的效用要比等量收益的效用得到更大的权重。

(2)参照依赖是指人们对资产的变化比对净资产更敏感,因此人们根据参照点来定义价值,而不是根据净资产本身。

(3)捐赠效应是指对于获得的自己财产之外的东西,人们倾向于给予更高的评价。

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个性: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个性倾向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四种气质类型以及其具体特征和职业范围:典型心理测试方式:1.麦尔斯—吉尔斯类型指标测验2.“大五”个性因素模型3. 加州心理测验4. 投射测验第四章价值与态度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信念和看法,从个体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与之相反或不同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综合态度,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分类:奥伯特价值观、洛克期工具与目的价值观、格雷福斯的价值观、霍夫斯泰的价值观。

态度的含义:是指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它是价值观的具体反映。

结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向因素。

态度改变理论:认知平衡理论和认知失衡理论转变员工态度的方法:宣传说服法、员工参与法、组织规范法员工满意度调查方法:问卷、面谈、行为观察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

包含:工作本身、报酬、升职机会、上司、同事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年龄、职业阶层、教育年限、组织规模、领导风格、工作的丰富程度如何提升满意度:(1)把员工的需要同企业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满足员工的需要。

(2)让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使其有主人翁责任感及对企业的归属感。

(3)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管理人员帮助实现,以满足员工实现自我成就感。

(4)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5)管理人员实行走动管理,经常与职工自由交谈,保持上下沟通,促进了解,消除误解。

(6)重视员工培训。

(7)建立精神的激励机制组织承诺: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感,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

组织承诺代表了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包含:情感承诺、规范承诺、继续承诺第五章激励理论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在任何组织中,员工会注意如下三个问题,即:第一,如果我努力的话,我能不能达到组织要求的工作绩效水平?第二,如果我尽力达到了这一绩效水平,组织会给我什么样的报酬或奖赏?第三,我对这种报酬或奖赏有何感想,是不是我所迫切希望得到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社会比较,且有就近比较的倾向。

投入与报酬的比较员工的投入包括教育、技能、工作经验、努力程度和花费的时;报酬包括薪酬、福利、成就感、认同感、工作的挑战性、职业前程等外在和内在的报偿。

比较的对象自我比较:当事人将目前自己的报酬/投入与自己过去的报酬/投入相比较。

社会比较:当事人将目前自己的报酬/投入与他人(包括组织内或组织外的其他人)的报酬/投入相比较。

强化理论:第六章群体的行为和心理群体类型: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特征:1、自发性2、成员的交叉性3、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任务4、排他性和不稳定性。

意义和作用:积极作用1,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2,融洽员工的感情3,激励和培训员工4,保障员工的权益负面作用1,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2,削弱管理者的权力3,控制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群体行为:从众行为、顺从行为、暗示、模仿和感染群体动力的主要内容: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或标准。

这些标准为群体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群体压力的作用:(1)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和群体的存在与发展。

(2)群体一致的行为,可以增加个人的安全感。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它的组成成员的内在吸引力。

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方法:(1)群体的规模(2)群体内部的一致性(3)外部的压力(4)群体的领导方式(5)群体内部的奖励群体士气:影响群体士气的因素:1.对群体目标的赞同2.合理的经济报酬3.对工作的满足感4.群体成员间的和谐5.优秀的管理者6.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7.良好的身心工作环境团队:一个组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相互合作、一致努力的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共同体有效团队:清晰的目标轻松的气氛良好的倾听建设性冲突共同的认识良好的沟通角色的多变第七章管理沟通沟通类型:按沟通方式的组织化程度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按沟通所借用的媒介不同分为:——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按沟通的方向不同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群体沟通网络: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由群体中多数人共同进行决策,它一般是由群体中个人先提出方案,而后从若干方案中进行优选。

参与群体决策的成员可能包括组织的领导者、有关专家和职工代表。

方法:会议讨论决策法,列名群体决策法,头脑风暴法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是指被人们知觉到的一种价值观或目标上的矛盾状态,并伴有敌意阻碍对手取得成功的行为以及情绪上的敌意。

产生原因:⒈沟通方面⒉组织方面⒊个人方面如何管理:顺其自然法、粉饰太平法、支配法、订定规则法、和平共存法、讨价还价法、弃子投降法、全力支持法、携手合作法、重组群体法有效沟通:保证正式沟通渠道畅通、改进组织沟通技术、学会积极倾听相互作用分析(PAC):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上的“自我状态”,即认为每个人在心理性格上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

分别用P、A、C表示,在每一个人身上,三种心理状态的比重并不相同。

周哈利窗口模型:按自我、他人对自己的信息的了解程度,沟通分为四个窗口。

即竞技场或公众我、门面或隐私我、盲点或背脊我、无知或潜在我。

第八章权力政治权力:在组织中,权力是指个人或群体(A)影响或控制其他个人或群体(B)行为的能力。

不管这些人(B)是否愿意合作都会依照(A)所希望的去做。

权力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动态的。

它会随着个人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类型与应用:法定权(正式组织群体当中,通过组织职位所拥有的法定权力)强制权、奖赏权专家权(来源于专长、技术和知识)参照权(对拥有理想的资源和个人特质的人的认同)。

权力核心:依赖性影响因素:1. 重要性2. 稀少性3. 不可替代性政治行为:组织中的政治行为是指那些不是由组织正式角色所要求的但又影响或试图影响组织中利害分配的活动。

政治行为分为正当的政治行为和不正当的政治行为。

影响因素:1.组织因素:组织信任度低、角色模糊、不明确的绩效评估系统、零和或非得即失的报酬分配体系、民主化决策、以高压手段追求高绩效、自私自利的高层管理者。

2.个体因素:对权力的需求、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倾向、控制点,控制点可将人们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两类、冒险倾向。

印象管理:是指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印象的形成过程,简称IM。

高度自我监督者最关心印象管理。

社会情境是舞台。

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演法,有不同印象管理的方式。

权术:在组织中,权术指的是员工如何将权力基础转换为具体的行动。

权力拥有者在试图行使权力,或对别人的行为施加影响时,几乎都会采取标准化的方式。

7种方式:合理化、友情、联盟、谈判、独断、高层权威、规范的约束力。

第九章领导理论领导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领导是领导者对下属施加影响的过程;(2)领导作为一种组织行为,指向组织目标和任务;(3)领导作为组织导向行为,具备引导组织发展方向的作用,其中包括制定目标、制定规范和用人方面;(4)领导是领导者对下属进行激励和鼓舞的一种行为管理方格理论:PM和CPM理论:PM是指团体技能概念,任何一个团体都具有两种机能:一种是指团体的目标达成机能,也指工作绩效,简称P(Performance);另一种是指维持强化团体的机能,也指团体维系,简称M(Maintenance)。

CPM理论认为,领导行为应包括工作绩效P(Performance)、团体维系M(Maintenance)和个人品德C(Character and Moral)。

菲德勒模型:1.领导风格是影响领导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2.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情境对领导者是否有利①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②工作结构③领导者的职权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将工作与关系两个领导行为维度与下属的成熟度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