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史的历史、意义与方法
昆廷·斯金纳观念史中的意涵与理解
观念史中的意涵与理解*昆廷·斯金纳撰任军锋译一观念史家1的任务应是研究和诠释经典文本。
书写这种历史的价值在于:那些涉及道德、政治、宗教以及其他类型思想的经典文本包含着表现为“普遍观念”2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智慧”(dateless wisdom)3。
这样,我们可望直接从研读那些有着持久相关性的“无时间性的成分”中获益匪浅。
4这就进一步向我们表明:接近那些文本的最佳途径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每位作者就某一“基本概念”5以及道德、政治、宗教、社会生活6中的“永恒问题”都说了些什么7。
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经典文本时,必须将其视为“似乎是出自一位当代人之手”。
8事实上我们也不得不这么做,完全专注于他们的论证,考察他们在那些永*原文标题为:“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最初发表于《历史与理论》(History and Theory, 1969)杂志,被认为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一般所认定的“剑桥学派”的奠基性作品。
在收入《政治的视野》(Visions of Politics, 2002)之前,斯金纳对文章做了进一步的修改。
本文中译所依据的是作者的修订版,见:Quentin Skinner (2002), Visions of Politics, vol. I, Regarding Method, Cambridge, pp.57-89. 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history of ideas”和“intellectual history”两个术语在文中都出现过。
在英语学界,有关两个术语的内涵及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有一定差别,不过大多数学者基本上将两者等同。
就Skinner 本人的立场来看,他所说的“intellectual history”要宽泛得多:不仅包括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哲学体系,而且包括普通人的信仰、情感、理想、成见、价值观等等,而且,Skinner更经常使用“history of ideas”。
历史认识历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历史认识历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关注的是对过去事件的研究和理解。
在这个学科领域中,了解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历史认识历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历史。
1. 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涉及到许多方法和技术,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1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历史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它涉及对书面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原始文献、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等,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从而重建历史的图景。
1.2 社会学调查法社会学调查法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通过调查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来了解历史。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面谈和观察等方式进行。
1.3 考古学方法考古学是对过去文化和人类活动的研究,通过挖掘和分析遗址、文物等,揭示过去的历史和文化。
考古学方法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证据,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
1.4 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一种将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历史进行比较和对比的方法。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找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进一步认识历史的演变。
2. 历史研究的意义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意义,以下是一些主要意义:2.1 了解过去,理解现在通过历史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的社会和文化。
历史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起源和背景,从而更好地评估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和挑战。
2.2 鉴别真相历史研究有助于鉴别真相和解开谎言的面纱。
通过仔细研究历史记录和证据,我们可以揭示历史事件中的真相,并纠正误解和误导。
2.3 培养批判性思维历史研究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学会评估证据、提出合理的解释和观点,并对史料来源和可靠性提出质疑。
2.4 提供经验教训历史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经验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通过研究历史中的成功和失败,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傅斯年思想研究——从观念史的角度分析的开题报告
傅斯年思想研究——从观念史的角度分析的开题报
告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傅斯年是中国当代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思想家,他的思想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
傅斯年的思想对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因此,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旨在从观念史的角度对傅斯年的思想进行分析,探究其思想内涵、影响因素和历史意义等问题。
具体研究问题包括:
1. 傅斯年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其思想来源和影响因素如何?
2. 傅斯年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 傅斯年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当代意义是什么?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傅斯年的思想内涵、其影响因素以及其在当代文化艺术领域的作用。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观念史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文化艺术作品的分析,探究傅斯年的思想来源和内涵,并分析其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影响。
同时,本研究还将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等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三、预期研究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对傅斯年思想内涵、影响因素和历史意义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傅斯年思想在当代文化艺术领域的作用及其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
同时,本研究还可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的视角,并有助于推动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交流。
四、研究进度安排
本研究的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1个月)
第二阶段:研究框架构建和理论整理(2个月)第三阶段: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2个月)
第四阶段:论文撰写和整理(3个月)。
人类对历史的理解与解读
人类对历史的理解与解读人类对历史的理解与解读一直是一个引发深思的话题。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通过对历史的理解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然而,由于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与解读常常有所偏颇或误解。
本文将探讨人类对历史的理解与解读的挑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途径。
一、历史的主观性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在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解释。
这导致了历史的多元性和相对性。
例如,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记载和解读。
这使得人类对历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盲点和误解。
为了应对历史的主观性,人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建立一个公正客观的历史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历史学家应该尽量避免个人偏见,通过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多方面比较来得出合理的结论。
其次,鼓励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历史对话和交流,促进不同历史观点的碰撞和思考。
最后,提倡历史教育的普及,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历史观点,增强历史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二、历史的数据收集和保存人类对历史的理解和解读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史料支持。
然而,由于历史的渐远性和数据收集的困难,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常常是片面和不完整的。
而且,历史数据的保存和传承也面临着许多困扰,如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历史档案被毁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推动历史数据的收集和保存。
例如,数字化技术可以使得历史文献更好地保存和传播,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电子文献库等方式,随时查阅历史资料。
此外,历史研究者可以加强协作,搭建共享数据库,共同存储和整理历史数据,促进历史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三、历史的解释与意义的重构对于历史的解释与意义的重构也是人们对历史理解的重要环节。
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意义常常随着时间和社会变迁而变化。
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时期和不同群体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解读。
例如,纪念一个历史人物的方式和目的在不同的文化中也会有很大差异。
成功理解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技巧
成功理解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技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是人类思想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我们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依据。
然而,由于历史富有复杂性、多样性、相对性,人们往往会被困扰于历史问题的认知、解释和评价中。
如何成功地理解和解决历史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思考和实践课题。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一些成功理解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技巧。
第一,识别主观偏见和价值观影响。
对于一件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由人们自身的价值观、思想倾向、文化背景等方面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要尽量客观、中立地看待历史,并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是否受到主观偏见和价值观的影响。
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偏见和成见时,不要轻易地推翻历史事实,而要尝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扩大认知面,摆脱偏见的束缚。
第二,理性分析历史背景和特点。
历史是在特定背景和条件下发生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政治语境。
我们要对历史进行具体情境的分析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事件的发展过程、影响和意义,进而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在历史分析中,我们要避免过于主观臆断,而是以各种证据为依据,在理性思考中逐渐得出合理的结论。
第三,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宽认知视野。
历史事件的性质、影响和后果往往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才能获得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在探究历史问题时,我们应该尽量融入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探讨,拓宽自己的认知视野,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第四,参考权威资料和专家意见,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历史研究需要权威资料和专家意见的支撑,在调查和分析历史事件时,我们需要积极查阅书籍、文献、报道和专家意见等权威资料,了解相关事实和细节,提高分析问题的准确性。
同时,我们也要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不盲从、不轻信,尽可能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第五,尊重历史事实和不同的历史观。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观念史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观念史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观念史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学批评观念演变、批评方法探索、实践回顾以及对外国文学批评的借鉴与交流等方面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为未来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文学观念的演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观念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对文学本质的理解逐渐从单纯的政治宣传转变为更加多元化的认识。
文学开始被视为一种独立的精神现象和人文价值,其意义在于反映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和社会现实。
同时,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文学观念也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呈现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特点。
二、批评方法的探索在文学观念演变的同时,中国的文学批评方法也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发展。
在传统上,中国的文学批评以感悟式和评点式为主,而随着西方批评方法的引入,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后殖民理论等批评方法逐渐被应用于中国文学批评实践。
这些新的批评方法为中国的文学批评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深度,推动了文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三、文学批评实践的回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关注国内文学作品,也对国际文学进行了广泛的介绍和评论。
同时,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历史、文化、社会等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为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四、批评队伍的建设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文学批评队伍也得到了建设和壮大。
越来越多的专业批评家和学者开始加入到文学批评的行列中来,他们通过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应用,为中国的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和学生开始关注和研究文学批评领域,为中国的文学批评事业培养了更多的后备力量。
五、对外国文学批评的借鉴与交流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文学批评也开始与国际接轨,对外国文学批评的借鉴和交流逐渐增多。
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和历史观念
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和历史观念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历史观念。
这些传统和观念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历史观念以及其影响三个方面详细探讨。
一、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通常以“尊周抑秦”为主线。
周代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政治制度得到广泛推崇。
周代的思想体系和礼制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认为,周代的体制是“君主立国”的典范,并对此进行崇尚和推崇。
此外,中国古代历史也强调命运与天命的关系。
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国家的兴衰和个人的命运都是由天命所决定的,相信所谓的“天意”。
这种观念导致了强调君权神授、人皇神选的思想,君主的合法地位和权威取决于上天的旨意。
这种历史传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念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念主要有循环史观和统一史观。
循环史观是中国古代历史观念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普遍认为历史是循环往复的,认为历史上的兴衰和循环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观念在中国文化和思想中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影响。
例如,孔子的“周易反复无常,可见道之行也”就反映了这种循环史观。
另一种观点是统一史观,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统一整体,强调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之间存在着一种宏观的联系和关系。
这种观念在中国历史研究和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后来的历史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和历史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和历史观念对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历史传统和历史观念强调尊周抑秦,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产生了影响。
这种传统给予了君主以神圣的地位和权威,塑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其次,循环史观使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智者注重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努力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这种观念促进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最后,统一史观使中国历史研究更加全面和宏观,推动了历史学科的发展。
这种观念强调各个朝代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使得中国古代史更具连续性和完整性。
《观念史论文集》笔记
《观念史论文集》阅读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对《观念史论文集》的简介 (3)2. 阅读的目的和意义 (4)二、核心论点梳理 (4)1. 论文中关于观念史研究的核心观点概述 (5)2. 对核心观点的分析与评述 (7)三、理论框架探讨 (8)1. 论文中构建的理论框架介绍 (9)2. 理论框架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分析 (10)四、研究方法评价 (12)1. 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描述 (13)2. 研究方法的创新性与适用性讨论 (14)五、案例分析 (16)1. 论文中选取的案例介绍 (17)2. 案例分析的深度与广度评价 (18)六、学术观点交锋 (19)1. 论文中的不同学术观点概述 (20)2. 对立观点的辩论与交流 (22)七、个人思考与见解 (23)1. 作者对论文中观点的个人理解 (24)2. 作者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5)八、结论 (27)1. 对《观念史论文集》的综合评价 (28)2. 论文中未尽的讨论与思考 (29)一、内容概览当我翻开这本《观念史论文集》时,我深感这是一次与思想巨匠们智慧碰撞的绝佳机会。
本书汇集了一系列关于观念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从多个角度对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这篇阅读札记中,我将主要关注本书的内容概览。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合理,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核心观念展开,既有深度又具广度。
作者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挖掘和分析,揭示了这些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对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深远影响。
在具体内容上,每一章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发现。
有的章节着重探讨了某一观念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流行与变迁,揭示了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如何塑造和改变人们的思想;有的章节则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比较不同文明中相似观念的异同,进而阐明观念传播与交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不仅仅是对观念史研究的介绍,更包含了许多作者独到的见解和批评。
这些观点不仅丰富了书中的内容,也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论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史理论
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 )近年逐渐被国内史学界重视,尤其是在讨论思想史时屡被提及。
比之思想史,观念史更具哲学渊源,但奇怪的是,尽管现代哲学巨擘之一,现象学创建者胡塞尔的哲学被定位为“观念论”,两者间的关联却一直被学界忽视。
实际上,尽管胡塞尔本人没有完全地提出“观念史”,甚至也没有完整地提出其历史学思想,但胡塞尔的现象学却可以指向观念史实践,并使这一研究方向推陈出新,影响到更广阔深远的历史学研究领域。
一、“观念史”与胡塞尔“观念论”当前历史学界讨论观念史时,基本没有关注胡塞尔思想,“观念史”也似乎与现象学没有关联。
“观念史”据说由狄尔泰在“E. Rothacker’s archiv für Begriffsgeschichte ”一文中率先提出,a 只是狄尔泰用的词是Begriffsgeschichte ,译为“概念史”更妥当些(但仅就此词而言,不可能源出狄尔泰,比如黑格尔就已经使用了它)。
目前通行的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 )术语,则主要源自美国人洛夫乔伊(Arthur O. Lovejoy )的《存在巨链》一书。
洛夫乔伊之所以提倡观念史,主要是为了与哲学史相区分。
b 此后,观念史常与概念史(history of concept )、思想史(history of thought )、心态史(intellectual history )等并论,常被视为思想史研究的一部分,或者索性“统统被翻译成‘思想史’”。
c 大概只有在科学史界提到胡塞尔弟子柯瓦雷(Alexandre Koyré)的“科学观念史”研究时,才会将其与“现象学”关联在一起。
实际上,不仅狄尔泰与柯瓦雷都受到胡塞尔现象学的重大影响,而且胡塞尔本人也直接提*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观念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研究”(2020YBLS17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卓立,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暨历史现象学研究中心副教授(重庆,401120)。
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及反思
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及反思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这些角度反映了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倾向。
本文将探讨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即经验主义、唯物史观和后现代主义,并对这些角度进行反思。
经验主义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历史理解方式。
经验主义者认为,真理只能通过观察和经验获得,历史也是如此。
他们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事件和人物的行为累积而成的,而这些事件和行为可以被描述和解释。
经验主义关注历史的细节和事实,试图通过将这些细节和事实组合在一起来理解历史。
经验主义的优点在于,通过对事实和细节的深入观察,能够获得对历史事件真实情况的了解。
但是,经验主义也有不足之处。
例如,实际上一些历史事件并非单一地发生,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来自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
仅仅通过描述事实和细节是无法全面了解历史的,必须通过其他角度进行补充和解释。
唯物史观是一种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历史理解方式。
唯物史观者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力量和阶级斗争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
例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使社会划分为了不同的阶级,引发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关注历史的原因和结果,试图从根本上解释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唯物史观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从较高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事件的方法,可以深入剖析历史事件的根源和发展趋势。
但是,唯物史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它忽视了历史背景、人文因素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过于简单地将历史归因于经济力量和阶级斗争,容易导致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动因。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以主观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为基础的历史理解方式。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历史是由不同的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经验和观点共同构成的。
他们认为,人们对历史的理解是受到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的。
后现代主义关注不同的个体和团体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试图探讨文化背景对于历史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多元化、视角开放的历史理解方式,能够重视历史事件的文化背景和多样性。
观念史的理论与方法
观念史的理论与方法观念史的诞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用以探索和解读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及转变,它以一种跨文化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这些差异和转变,成为当今研究多元文化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文旨在介绍观念史的理论框架及主要方法,为理解其对多元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提供一定的依据。
观念史的概念最早由亨利萨斯曼提出,他以“文本中存在的基本观念”为研究对象,主要关注文本中基本观念的表现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变化,从而揭示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及转变。
此后,观念史的理论模式逐渐完善,理论框架更加复杂,研究材料也不断扩展,包括文本、图像、建筑等。
观念史的理论框架是它的核心概念,它基于一种以“观念”为研究对象的“观念语境”,以社会学、文化学、社会历史学等多学科联合研究为基础,旨在探索“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及影响,从而窥探各个文化之间的类似点,以及他们相互作用的细节。
观念史的主要方法有实证研究、比较研究、演变史研究、联系研究和实验研究等。
实证研究是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究某一观念在具体社会历史背景中的表现和意义,比较研究则是从不同语境中比较一个观念在不同地域或文化中的表现和影响,演变史研究则是从观念变化的历史角度来分析一种观念在演变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联系研究则是探讨不同语境中的观念的互动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实验研究则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客观地考察一种观念的形成和影响。
观念史被广泛应用于多元文化研究,其理论与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多元文化,其理论框架能够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使研究者有办法去发现和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其主要方法更是使研究者得以更加客观和系统地研究不同文化对观念的影响。
因此,观念史的理论与方法对深入研究多元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观念史的理论模型,随后介绍了其理论框架及主要方法,最后论述了观念史的理论与方法对多元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对观念史的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可以得出结论:观念史理论与方法为深入研究多元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念与历史解读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念与历史解读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念与历史解读在各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貌。
历史观念指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而历史解读则是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阐释的方法。
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对历史的理解体系。
古代中国的历史观念主要包括朴素的历史观、命运观与宇宙观三个方面。
首先,朴素的历史观指的是古代中国人民对历史的朴素认知,即“事实描述”的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客观存在的事件组成的,人们只需还原历史本身的“真相”,通过客观的史实来揭示历史的真相。
这种历史观念主要在史书和史籍中得到体现,在历史文献中人们忠实地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并以此来验证历史的真实性。
其次,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念还与命运观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历史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趋势,人类的命运受到历史的影响。
这种历史观源自于中国古代对天命的崇尚,认为个人和社会的兴衰荣辱与天意有关。
因此,在历史解读中,人们常常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最后,宇宙观对中国古代历史观念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各种现象和事件都有其固定的规律和循环。
这种宇宙观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他们认为历史是既有变革又有延续的,历史的演进与宇宙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
基于以上历史观念,中国古代的历史解读主要包括经世致用、德治理国与道德教化三种方式。
首先,经世致用是指人们将历史作为丰富经验库,用于实际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
古代历史经典如《左传》、《史记》等,被广泛用于治国理政和军事指导,以指导未来行动,并帮助当代人从历史中学习智慧。
其次,德治理国强调统治者的德行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在这种历史解读中,人们认为一个美好的历史时期是由具备高尚品德的统治者才能带来的。
因此,统治者的德行成为评价历史的重要指标。
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夏朝的禹、商纣王、春秋时期的孔子等都被用来说明统治者的德行如何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历史的观念》是法国历史学家布洛克(Marc Bloch)所著的一本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布洛克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理论,对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受益良多,对于如何正确理解历史和进行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布洛克在《历史的观念》中强调了历史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历史是由许多不同的要素和因素交织而成的,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因此,研究历史应该避免过于简化和绝对化的观点,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来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
他指出,“历史不是单纯把事实发生的顺序叙述一遍,而是把多变的人类行为加以解释。
”历史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积,更是人类行为与意义的交织。
布洛克还强调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他认为历史学要像自然科学一样追求客观的真理,而不是只停留在个人或群体的主观观点上。
他主张历史学家应该严格遵循科学的方法,进行详实的研究和理论的构建,以确保他们的研究具有可信度和可验证性。
他指出,“真正的历史学研究应该象富有表现力的实验一样,遵循固定的条款。
”只有这样,历史学才能够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布洛克在书中还提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变革性。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承前启后,都与前后环境联系在一起。
历史并不是简单的断层和分割的现象,而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他还指出,历史是变化和发展的,不断演进,不可能停滞不前。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推断未来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布洛克还提到了历史研究的批判性和创新性。
他认为历史学家应该对已有的理论和观点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不断探索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他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是“不仅整理并重新解释封存千百年的资料,而是开辟出需要解释的问题,并探索方法解决它们。
”历史的研究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与时俱进。
在读完《历史的观念》后,我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回忆和故事,而是我们理解世界和未来的重要工具。
当代中国社会观念史研究简论
当代中国社会观念史研究简论翁子哲 南京大学摘 要:观念史呈现为“普通人眼中的世界”的变化历史,观念史变迁引导了客观历史的变迁。
研究当代中国的观念史,有助于揭示“当代”的历史构成。
关键词:观念史 主观世界 当代我们常说的历史,通常是客观世界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呈现为我们称之为“史实”的一系列描述。
这里的客观指的是这些历史是个体之外的历史,独立于每一个个体思想之外的历史。
还有一种历史,是个体精神世界的历史,是关于个体主观世界的变化、演进的历史,我们暂且称之为“普通人眼中的世界的变化历史”。
在任何时期,每个人都有对世界的看法和基本观点,这种世界观与外部世界相互照应,由于直接经验的距离的限制,个体的世界观总是外部世界的一个映像而已,如同洞穴中的观察岩壁上的影子。
整全的世界体现为个体的一种想象。
每个个体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获得的对整全的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念就构成了他的主观世界,每一个时代的个体都尝试着在了解一个基本问题:“世界是怎样的?”,并且根据这个问题去安排其他的问题,如“我是谁?”“我应该如何生活?”“在这个时刻我应该做什么?”等等,由此形成一个主观世界的体系。
在历史过程中,每一个个体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这个主观世界体系的主导下去实施的,“客观世界的人类历史”的每一步都脱离不了主观世界的影响。
这样的论述,熟悉斯金纳历史语境主义理论的读者都不陌生。
柯林伍德首先引起了研究者对主观世界历史的研究和重视,主张“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他认为,为了理解历史中的种种创造物,我们需要重现人们的思考过程,重构在历史中失去的问题。
他认为史物是对某一历史时刻人类社会全部交往关系的展现,古代的器物、工程,无不体现着当时的观念。
为了理解历史,研究者需要设身处地地回到历史情境中,沉浸到当时的生活中,以那个历史时期的个体的视角出发,去体验那种当时代的精神。
这是一种现象学式的主张。
现象学要求“回到事实本身”,柯林伍德的历史学思想,则要求“回到历史当时”。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历史,是一门研究古代学术思想和史学发展的重要学科。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的研究内容涵盖了从古代学术思想的起源到清代的学术思想发展等方面。
在中国古代,史学一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古代的历史学家主要采取了纪传体和编年体的方式来写作史书。
对于史书的写作,古代历史学家主要是以史事为中心,注重历史事实的记录和叙述。
其中以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最为著名。
同时,他们也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评价,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述。
这种写史的方式为后世的史家们提供了范本和借鉴,对于中国古代史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观念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史学家开始更加关注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历史演变的规律。
例如,唐代史家柳宗元提出了“因果报应”和“物理地理”等观念,认为历史事件是有其原因和因果关系的,同时还提出了历史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这种观点对于后来历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史学家主要采用了编年体和纪传体相结合的方式来写作史书,并提出了“疑古”、“考订”和“采用”等观念。
史学家开始关注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证工作。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采用”史料的观念,强调史书写作应该综合各种史料,从而得出一个全面和客观的历史图景。
这种史学观念对于后来历史学方法和研究手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进一步发展。
明代史学家刘基提出了“五时之变”和“商周之际”,并运用了历史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古代史料。
清代史学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同时,黄宗羲还提出了历史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历史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
这一时期的史学观念对后来的历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涵盖了从古代学术思想的起源到清代的学术思想发展等方面。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是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对中国古代史学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的深入探讨和分析。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的研究对象包括古代史家、史书、史学思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史家及其作品的深层内涵的分析和理解。
在这方面,雷家骥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一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该书详细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对史学观念的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古代史家的作品及其深层内涵进行了精深的分析和解读。
在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探讨史学观念与文化的关系。
这包括史学观念如何反映当时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以及史学观念如何影响和塑造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此外,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还关注古代史学的功能和作用。
古代史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学科,它还承载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秩序等重要功能。
通过对古代史学功能和作用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史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是一个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领域,通过对古代史学观念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观念史研究
观念史研究观念史研究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观念演变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人类观念的起源、发展和变革规律,揭示人类思维观念对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观念史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
在观念史研究中,观念被理解为人类头脑中的一种思维模式,是人们对于外界现象的理解、形成和表达的方式。
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它们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相关联。
观念也是人类自身意识和思维的产物,不同的观念反映着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和价值判断。
观念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观念的起源与发展、观念的变革与传播、观念与社会变迁等。
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考察社会语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观念差异,从而了解人类思维观念的多样性和发展规律。
比如,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人的本性、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等观念存在着差异,这些观念的变化和传播过程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密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历史。
观念史研究还涉及到一些重要概念,比如“观念结构”和“观念变迁”。
观念结构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观念体系,包括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等。
观念变迁则指的是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和转变。
观念变迁通常受到思想家、宗教、科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
观念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概念分析和比较研究等。
文献研究是观念史探索的基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察和分析,可以还原特定时期和文化中的观念体系。
概念分析则是对观念进行深入解构和澄清,揭示其内涵和外延。
比较研究则通过对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观念进行对比,寻找共同点和差异,以分析观念变迁和发展的规律。
综上所述,观念史研究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人类思维观念的起源、发展和变革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历史中的历史观念
历史中的历史观念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史观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历史观念是指人们对历史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是人们对历史的主观感受和认知方式的总称。
历史观念的形成和演变,既与时代背景、历史经验和文化传承有关,也与社会制度、政治因素和人类自身思维方式等息息相关。
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探究历史中的历史观念,并从历史观念的演变和多样性方面思考历史文化的思辨与传承。
一、历史观念的演变1. 古代历史观念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多以神话、传说和祭祀方式体现,认为历史是神灵和天地之间的互动,是祖先的传说和崇拜。
例如,中国的“三皇五帝”和“尧舜禹”的神话传说,希腊神话中的宙斯等等都充满了神秘和信仰色彩。
2. 宗教历史观念在宗教的影响下,历史观念也呈现出较为明确的宗教趋向。
例如,基督教认为历史是神的旨意,人类历史的终结会以耶稣的再临和审判为结局。
伊斯兰教认为历史是真主的安排,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伊斯兰教会承袭他的思想和教诲。
佛教则认为历史是因果轮回的体现,生死轮回是一种永无止尽的循环。
3. 古代史学在古代史学中,历史观念已经运用了一些理性的思维方式,例如:史家要严于史料,注重史实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代感;注重历史的叙事和分析,推测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力求概括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史学典范,还有塞壬提斯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希罗多德的《历史》等。
4. 近代西方史学到了现代,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兴起,历史观念迎来了深刻的变革和转型。
在经验主义、唯物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启蒙下,历史观念逐渐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束缚,更加偏重于科学性、理性性和人本主义。
例如,德国历史学家莱奥·普罗茨曼提出的历史的“客观性、实证性、遗产性、方法性”等特点,标志着近代史学对历史科学性的强调和推崇;美国历史学家卡伦·赫格尔曼提出的历史的“现代性、实践性、选择性”等特点,则指出了历史观念向人本主义和文化意义转向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念史的历史、意义与方法I?】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观念史的一般问题,第二部分论述艺术与观念史的关系,原计划将两部分合为上下篇发表在'美术史与观念史'创刊号上,以辅助阐明发起本年刊的旨意.记得早在20世纪8o年代末,范景中教授就提醒我们应当注意西方观念史的成果.后来,我有幸通过恩师弗朗西斯?哈斯克尔教授【ProfessorFrancisHaskell】认识伯林教授,在他逝世前不久曾与他谈起过我们将在中国编辑这部年刊的设想,他很赞同我们的想法,认为世界上还没有这种类型的艺术专刊,值得一为.他也同意我当时建议的英文名称TheIntel-lectualHistoryofArt.遗憾的是我们的年刊直到伯林逝世5周年后才问世,而令我感到惭愧的是,我迄今尚未完成论文的下篇.兹将上篇文字付梓(第3至5部分内容曾在本刊发表,现为论述完整性而重复,敬请读者谅解),谨以纪念伯林教授逝世八周年.2o06年11月3日记.f1】ChadesA.Beard在为John B.Bury的名着TheIdeoof Progress初版(1932年)所写的导论中,开篇就说,"在很大程度上,世界是受正确或错误的观念统治的."[The worldislargelyruledby rdeas,trueandfaIse.】其实,此语是Bury的书之篇首引言的概括:"Whenwe saythatideasrulethewodd. orexerciseadecisive powerinhistory,weare generallythinkingofthose ideaswhichexpresshuman aimsanddependfortheir realizationonthehumanwill,suchasliberty,tolera. tion,ecluardyofopportun什y, socialism."P.I.观念史的历史,意义与方法曹意强一,观念史的性质观念支配世界,观念改变世界.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IsaiahBerlin]断言,在后世的眼里,有两个突出的事件塑造了20世纪的人类历史:"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意识形态风暴.这两个标志20世纪特征的史实,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但都"始于人们头脑中的观念.这些观念,归根结底是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及未来关系的思想.美国观念史缔造者洛夫乔伊[Arthur0.Lovejoy]认为,观念史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探讨"人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正是为了探究这个重大问题,观念史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黑暗岁月里,从哲学史学科脱胎而出,成为一门独特的探索领域.观念史[thehistoryofideas]追溯人类观念的衍变.依据洛夫乔伊的定义,它是一门比哲学更具体但却更少限制的学科.然而,关于"什么是观念史,学者们众说纷纭,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这主要由对"观念[idea]一词的不同理解所致.据乔治?博厄斯[GeorgeBoas]统计,它有25个意思,其中最常见的两个意义源于希腊语:即"所知之物["that whichisknown"]与"所感知之物["thatwhichisperceived"].对研究对象"观念一词的多种解释,必然会引起学科定名的争端;长期以来,人们对究竟应以theHistoryofldea,还是theInw.1lectualHistory或theHistory ofConcept命名这门学科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迄今仍无定论.不过,从这些辩论中可以看出,不论称其为"观念史还是"智力史或"概念史,它显然有别于更倾向于哲学领域的theHistoryofThought.前两种叫法大同小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探索范围与方法上.本文姑且将theHistoryof Ideas译为"观念史,将IntellectualHistory译为"智力史,而将the HistoryofThought译为"思想史,以示区别.无论如何,通过对学科性质的讨论,探索者们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了某种共识:其任务是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假说,说明它们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所经历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一切历史都属于这个范畴.科学史家可以研究机体进化论的起源,政治哲学研究者可以探索自然人权理论的演变,宗教史家可以探讨关于自然与信仰启示的论辩.这种种观念模式,渗透着一个时代的思想,限定了它的智性问NewArts:V olume27,Number6,2006■题,暗示着寻求其答案的方向.哲学,政治,科学和文学史家对具体的哲学,意识形态,科学和艺术理论感兴趣,而观念史家则主要关注特定时代的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以及这类反思对其思想的影响.无疑,这种研究对理解相关时代的其他方面都是有益的,因为观念具有跨越自身范围而弥漫到其他领域的奇妙功能.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政治,社会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影响即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归根结底,人类历史是占统摄地位的思想模式的历史}这类模式不仅主导了人类的思想,而且控制了其行为,意识,道德,政治和审美诸方面.考察任何一种文明,我们都会发现,其最具特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都是特有的观念模式的反映,即是说创造这些文化产品的人无不受其主导.因此,若要理解一种文明,说明它的属性,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思想,情感与行为,就有必要将其主导性思想模式孤立出来,并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剖析.我们也可从类似的角度去认识观念史的性质.约定俗成的定义,仅能暗示所指学科的一般性质与研究取向,不可能给出明确的界定.要真正弄清"什么是观念史这个哲学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考察它的历史,看一看历史上的实践者是以什么样的个人方式探究"观念史的.观念史研究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思想的新颖性并不存在于其模式本身,而存在于成份的新组合.因此,一个比较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观念史定义有可能从其成份的组合与变异中自然地显现出来.二,观念史的起源与发展观念有其自身的历史,观念史亦然.观念史原本是西方哲学史的一个支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堪称其发端.在其第一书中,亚氏不仅阐述了苏格拉底之前的宇宙论,而且追溯了—般观念的发生与演化,由此而涉及了某些观念史问题及其衍生I生.质.亚里士多德将哲学门下的各学科分成"理论与"实践两种知识.前者是各种自然科学,后者包括政治和伦理学.他对前人的学说和具体学科进行了评述,而这种批评便是观念史的基本任务.这种与希腊哲学紧密关联的原观念史[proto-histoty ofideas],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有新的突破,其探索范围逐渐扩大,乃至包容"一切技艺与科学,成为百科全书式思想研究形式.克里斯托夫?米连[ChtistopheMilieu]将人类历史分为四部分,它囊括人类物质环境的"自然史[historianaturae],自由学科和机械工艺的才干史[historia prudentiae],统治史I-histofiaprincipatus3和智慧史I-histofiasapientiae]..智慧史所指的就是人类一般观念的历史,有点接近如今所谓的"智力一新美术:2006年第6期总第27卷【2】TheCrookedTimberofHurr~n#y:ChaptersintheHistoryofIdeas,FontanaPress,1990.P.1—2.学术和思想观念可以引起历史变迁,陈寅恪先生在'突厥通考序>中也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考自古世局之转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时学术趋向之细微.迨至后来,遂若惊臂破柱,怒涛震海之不可御遇.【3】TheHistoryofIdeas,AnIntroduction,NewYork,1969,P.3.在他先前的一篇文章中.他说"观念一词有42个意义.'SomeProblemsofIntellectualHistory",收入StudiesIn加tellectuolHistory,TheJohnsHopkinsPress.1953.P.3_21.【4】这场辩论是由洛夫乔伊的文童'1eStudyoftheHistory ofIdeas"f1936)和'"TheHis—toriographyofIdeas"(1938)所引发的,学者们发表了许多文章,探讨观念史的范围与方法.以下所举篇名,可使我们窥其全豹: FrederickJ.Teggart."A ProblemintheHistoryof Ideas"(Journo/oftheHIs-,oryofIdeas【以下简称朋,oc1..19401,HaroldA.Taylor,"FurtherReflec- flonsORtheHistoryofIdeas'' (TheJournalofPhEosophy,May.27,1943);RoyHarvey Pearce,"ANoteon MethodintheHistoryof Ideas"(Jun.,1948l:FranklinL.Baumer."Intel—lectualHistoryandItsProb- lem"(TheJoumolofMod-emil/trot>c,Sep.,1949);Rush WeIter,"TheHistoryof IdeasinAmedca:AnEssay inRedefinition":JohnC. Greene,''ObiectivesandMethodsinlntellectuolHis- tory''(TheMississippiV olley HistoricalReview,Jun., 1957):PhilipP.Wiener, "SomeProbIemsand MethodsintheHistoryof Ideas"foct.一Dec.,1961l:GeorgeBoas."Bias andtheHistoryofIdeas"f.,Ju1.一Sep.,1964), "SomeProblemsofIntel—lectualHistory''和''What1s theHistoryofIdeas"(见注3):HajoHolborn,''TheHis—toryofIdeas"feAmeri- canHistoricalReview,Feb., 1968):JosephAnthony Mazzeo."SomeInterpre—lotionsoftheHistoryofIdeos''f./HI,Ju1.一Sep.1972}; FelixGiIbert."IntellectuaI History:ItsAimsandMeth—ods"fHistodcolStudies Today,NewYork1972): LeonardKrieger''TheAu—tonomyofInteIIectuaIHis—tory"(舢1973).【5】JohnC.Greene"Obiec—tNesandMethodsinInlet—lectualHiston/'TheMissis-sippiV oileYHistorico/Renew,V olume44.Issue1(Jun.,1957),P.59?60.在80和9o~ft,我国就思想史的性质问题也展开了类似的讨论,其结果非但没有阐明问题的实质,反而说明中国观念史缺乏界际分明的概念.就如何命名这门学科而言,学者们提出了混乱的意见,有的甚至将问题的焦点摆在"学术史与.思想史的界定上,主张将两者分离开来.还有的干脆将不同的概念叠加在—起,称之为"学术思想史或.哲学思想史.这导致在实践中大多数学者分不清思想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的界线.无数冠以.思想史书名的着作,不是流于通史性叙述,就没有越出传统学案的范围.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参见韦政通所编'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台湾,1987年.史".而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研究,即是18世纪启蒙时代所兴起的"文化史的源头,所以,当今学者认为观念史与文化史有特殊的历史关联. 18世纪的欧洲,是一个思想丰产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具有反思和批评精神,亦即特别注重研究学术史脉络.诚如19世纪史学家莱斯利?斯蒂芬[LeslieStephen]描述的那样,"哲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出色的思想家身上,因为他们可以告诉我们,那[观念]的火炬是如何从笛卡尔传到洛克,从洛克传到休谟,最终又从休谟传到康德手中的.康德的出现,更加强了人们对学术史的重视.当时形成了两种与观念史发展相关的传统.一是"哲学史哲学[philosophiederphilo—sophiegeschichte],它不仅推进了对哲学史功能的思考,而且引发了对合适的思想史研究范围的讨论.其论争焦点是应采用"内在还是"外在的方法探讨思想史.康德的"先验哲学史[apriorihistoryofphilosophy]代表了"内在"方法的极端形式.与之相对的是"人类精神史研究,即将人类心理行为引入哲学史,并将之与人类学,地理学和气候影响等结合起来探讨这些心理学事实.当时不少法国通俗哲学家采用这种角度写作, 他们实际上把哲学史转化成了一种"心性史I-ahistoryofmentalit~s],离法国人后来所表述的l'histoiredesiddes仅一步之遥.顺便提一下,英语的"观念史之名源于法语.该学科名称的演变与歧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观念史形成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法国时代.第二个是德国时代,诚如斯塔尔夫人[Mine.deStae1]于1820年所说,"人类精神[dermenschlicheGeist]正在漂游,现已抵达德国.加在德语国家,观念史被表述为Ideen—geschichte或Begrif- fsgeschichte[概念史]."观念史研究的重心从法国转移到德国,这与德国哲学史的繁荣直接相关;仅在1772年至1809年这段时间里,德国就出版了50多部哲学史,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出于歌德门徒卡鲁斯[FAcarus]之手.卡鲁斯引进了历史心理学研究方法,在《哲学史的观念》[Ideendue GestdchtederPhilosophic]中,他重申,哲学不应仅论述智慧,还应论述错误.哲学史应讲述"人类学的哲学化精神的历史..z当时所说的"人类学即"心理学,主要关涉人类的"精神方面.卡鲁斯认识到,因果关系,智识原创性问题,民族性力量和语言的作用等智性问题,都是哲学史的内容."西方观念史研究的高峰是所谓"英美时代.1927年,以洛夫乔伊为首的学者创立了"观念史俱乐部[theHistoryofIdeasClub],宣告了这门特殊的历史研究学科的成立,而该俱乐部于1940年所创办的《观念史杂志[JournaloftheHistoryofIdeas]标志了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的成熟.至20世纪60年代,人们更倾向于把这门学科称为智力史,这也有NewArts:V olume27,Number6,2006—其历史的根源.伏尔泰是第一位相信人类心智是历史研究的真正对象的哲学家.在《风俗论》EEssai吖smea.rs]中,伏尔泰提出,政治史是外在变化的故事,而人类的心灵则经由宗教,哲学,艺术与科学发展的各个阶段而达至现时状态.他并不否定政治对人类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相反,他认为国际和平的倡导,国家法制的确立等政治形式是世界各文明繁荣的必要基础.但是,在他看来,依据理性将人类自身升华到一个更高的自我认识境界,则是历史的本质内容,比外在的政治形式更为重要.然而,伏尔泰的心智史缺乏观念史的动态特征.因为跟启蒙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样,他坚持认为: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人类在本质上保持不变,是外部环境,如习俗,偏见等因素,影响了其理性力量.伏尔泰的观念,其实是一个悖论,倘若人类心智的实质真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就无历史可言了.但无论如何,伏尔泰开辟了通往观念史的路径,他至少提醒人们,心智是一把开启历史进程内在机制的钥匙.不过,若要将他的静态观念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观念史,必须加入动态的精神发展理论.黑格尔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哲学家做到了这一步,由此,他们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观念,而且改变了思想本身的观念,为智力史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里,进步的观念是考察历史的一个天然的观念,而"精神"则是历史的生命动力.在此,黑格尔的Geist[精神]与伏尔泰的esptit[精神]有天壤之别.在黑格尔看来,历史是"普世心灵" [universalmind]在这个世界上的逐渐显现.这个普世心灵就是上帝,也就是绝对精神,它既是超验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活动于现实世界.不仅自然反映了绝对精神的结构,历史也是如此.这种绝对精神不仅显现于一切存在之中,而且显现于已然发生的一切事物之中.它是理性EReason],但并非是我们通常模糊地理解的那种理性.绝对精神涵盖一切思想范畴,它也是现实的范畴,包括心灵所具有的一切观念,一切可知的存在结构,不论从抽象的角度看,它们相互间是何等的矛盾对立都是如此.绝对精神使所有的对立范畴归于统一.那么,这个绝对精神是如何显现于历史的呢?在黑格尔眼中,历史在时间上渐进地揭示绝对精神.时间与历史同义,它们是永恒的移动图像.理解历史,就是理解上帝思想的显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思想和存在的统一,它存在于作为绝对的绝对形式的超验同一性之中,在时间上依照进步的法则,连续地展示自身,而通过这种法则,某种范畴引发其对立面,然后在更高的综合中得以统一.而这一更高的综合又产生新的对立范畴, 然后达到新的综合.马克思主义者将这种辩证法视为搏动历史命脉的动因, 其节律从命题转向反命题,再到综合,如此递进,直到时间结束为止.■新美术:2006年第6期总第27卷【6】如达尔文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后,激发了进步主义维新思想,.新科学,"新民",乃至"新中国"等观念部与之相关.请见JamesReevePusey的专题,ChinaandCharlesDarwin,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3年.【7】科林伍德的这旬名言"AIlhtoryisthehisto~/ofthought"常被我国学者误引为"思想史研究的理论依据.实际上,科氏的.思想史并非是我们所习知的'思想史'之同义语(余荚时,'论藏震与章学诚>, 三联书店,2000年,P.255),它旨在强调—种历史说明方法: 史学家应努力摸索—连串历史行为中的思想过程,以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而这一理解过程有赖于史学家的"移情(symparny},亦即科氏所谓的"内晷(reenaclment}.这与把思想演变本身当作历史材料加以研究的思想史有本质的区别.我国有些学者还认为,明人开创的学案"接近观念史.所谓.学案",相当于医生因病开方,恰如《明儒学案' 作者黄梨洲所说:"古人因病立方,原无成局.学案式研究似乎是中国学术史的主流,它以人物为中心题旨,探求其思想渊源,师承关系及其理论体系.《明儒学案'提出一家一个讲学宗旨,诸如墨子讲"兼爱,杨朱讲"为我",孟子讲"性善,苟子讲"性恶之类.对于一家思想的剖析,当然是观念史的内容之一,但纯以人物为中心判定一家学说,显然无法揭示某一思想或概念的纵横相关之各个因素,亦即无法明了该概念的生命史.再则,观念史的主要任务旨在了解思想,而非评论其有效性.观念史家应以超然的批评态度,避免将自己的判断当作对别人思想的理解.这与.学案"的"开方治病正好相悖.史华兹[Beniam.nSchwartz】在"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若干在黑格尔看来,这种神圣思想的递进显示,最清晰地体现于伟大的哲学家的着作中.正是通过伟大的思想家的心智,神圣心灵才得以显现,并实现自身.上帝借助并在人类思想中思想.时间的进程即历史本身,是上帝所设置的智识旅程,一种自我实现,自我显现的旅程.从人的角度看,这个旅程,始于人类哲学意识的觉醒,即是说,当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经验与思想进行反思时,便在这个旅程上迈出了第一步.换言之,唯当人类超越自然状态,发挥其潜能,运用所赋予的改变现实的思想与理f生力量之时,那普世心灵才会显露.但人类的理性特征,唯有在人类社会中实现.国家是道德的化身,它是维系个人与伟大的历史发展的枢纽,只有在国家中,"客观的心智才有了生命.反之,国家形式反映了人的理性力量和对自由的自我意识的程度,因为,"心智的本质是自由,而自由源于将世界认知为其属性.黑格尔竭力辨明,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其激情与欲望乃是行动的巨大动因.个人的意识受到个人情感的削弱,正是在个人欲望与意志博斗的驱动之下,普遍性心智走向了更高的层面.甚至那些"世界史伟人,如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大帝,其行动也受个人利益的驱使,但他们各自都生活在一个富有特殊潜力的时代:现存的价值,法律和权力体系可以使他们实现尚未实现的目标.通过打破现有秩序,他们创造了各自的新时代.他们并非是精神进步的发动者,而是"世界灵魂的执行者,黑格尔称这种状况为"理性的机巧[cunningofreason].世界受世界灵魂的支配.人类虽建立了客观心智的世界,但不过是世界灵魂的辛苦木偶而已.历史的进程通向自由,一旦人意识到这种自由,便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正因为如此,黑格尔心目中的哲学由宗教,艺术和科学所组成,它们不是客观而是"绝对心智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个人能够明了自己与"世界灵魂的联系.¨黑格尔的"精神虽与伏尔泰所说的"精神有本质的区别,但他们都把宗教视为"精神的核心成份.这一点对观念史的发展至关重要.事实上,在方法论上,是宗教史而非哲学史为它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模式.如前所述,观念史出现的内在动力是批评的精神.18世纪的哲学史家步宗教批评史家的后尘,开始意识到在研究中应同时关注正确的和错误的历史;寻找错误,必然强化批评的意识,因而当时盛行的哲学史常冠以"批评的哲学史[Histoirecritiquedelaphilo—sophie]之名.如果说伏尔泰的观念史缺乏历史感,那么黑格尔的普世论则取消了人类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然而,黑格尔的历史观念强调:唯有理性的东西,才具有真正的历史性,因为理性是隐藏在世界背后的NewArts:V olume27,Number6,2006■动力,决定历史依据其法则而推进.无疑,这种泛逻辑主义哲学,必然会将观念当作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使我们认识到观念不但是人类的根本成就,而且是区分连续不断的历史的各个时代的标志,如"黑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等时代称谓都是特定的观念的体现.黑格尔并未将所有的历史简化为哲学史.绝对精神不仅是理解与理性范畴的总和,而且这些范畴反之也是生成的范畴.事实上,在哲学家尚未发现表达世界精神的生命观念方式之前,它已显现于生命形式亦即具体的文化事实和历史事件之中了.例如,黑格尔会说,是活着的德意志人促使他们的思想家去赋予构成德意志民族本质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以概念性表现.思想史是依据观念而显现的文化事实和重要的生活形式,是存在的规范模式的表现.它们是思想与存在的普遍范畴之化身.唯当生命力已从一种特殊的生活模式消退,哲学才出现:"当哲学在灰色上涂抹灰色之时,一种生活方式已然老化.密涅瓦的猫头鹰在暮色中飞翔.哲学是文化的观念化表现.黑格尔的这一诗意化的哲学观,改变了西方的史学观,因为,他在各时代具体的文化生活[包括道德和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其在政治,宗教,艺术中的表现]与这些时代的哲学和科学思想之间架设了一座互通的桥梁.哲学和科学思想是具体文化生活的观念性表现.前者是思想,后者是生活.历史终究是理性范畴的渐进显现.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特定的文化阶段,皆受同一范畴或原则的主导.这个共同原则就是Zeitgeist[时代精神].因此,文化的历史就是Geistesgeschichte[精神的历史].5不难设想,为什么伏尔泰的学说对观念史写作并未产生什么深远的影响,而黑格尔的幽灵迄今为止却仍然在该领域的上空徘徊."精神[spiritus,esprit,Geist]观念的引进,是观念史从哲学史分离出来的一个关键步骤.诚如布罗[Bourreau]所言,从某种角度看,观念史等于人类精神史,至少是一种人类精神处于最高点的历史.硒在整个启蒙时代,法国的思想家,诸如杜尔哥[Turgot],孔多尔塞[Condorcet],库辛[VictorCousin]等,从智性的角度对精神史作了广泛的讨论,并高度赞颂人类精神的进步.19世纪黑格尔主义的精神说,虽与之大相径庭, 但在这一点上是声息相通的.不过,黑格尔主义的盛行,将孕育观念史的温床,从法国移到了德国.狄尔泰[WilhelmDilthey]堪称是近代观念史的先驱.他的"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en]将意识视为历史的重要事实.他反对将人文或文化研究附属于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态度;他甚至认为,连康德也犯了这个错误,将其知识论奠基于物理学,把历史与人文学科排除在科学之外.他立志要在可靠而科学的基础上建立文化科学,撰一新美术:2006年第6期总第27卷初步考察"一文中对观念史所提出的几个基本假说,值得我们参照(中译文见韦政通所编<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台湾,1987年,P.307?327).不过,我认为他的方法源于本文将讨论的法国年鉴学派巨擘吕西安?费夫尔.【8】DeScdbendauniversita#srefumhis/odalibn'quinque(Basel,1556l,quotedinDanaldR.Kelley,"WhatisHappeningtotheHisto~/ofIdecs",删V olume51,Issue1fJan.一Mor.,I990),P.5.【91Leslie~ephen,AH~toryofEuropeanThoughtintheEighteenthCenfury(London,18761,I,3.【10】引自J.T.Merz,AHBtoryofEuropeanThoughtintheNineteenthCentury(NewYork,1965),III,P.33.【II】详见MelvinRichter,Begd~fsgeschichteandtheHis—toryofIdeas,JHI,V olume48,Issue2(Apr.一Jun.1987). 【12】F.A.Carus,Ideendue GeshichtederPhi/osophie,Leip~g,1809,P.II,I10.【13】以上的论述,参考了DonaldR.Kelley的"What isHappetYngtotheHBtory ofIdeas7."有关前一观念史的部分内容.他的文章见Journa/oftheHistoryofIdeas,V olume51,Issue1,Jan-Mar..1990.【14】G.F.W.Hegel,/'hePh/loso- phyofH~tory,tr.J.Sibree. NewYork,1899,P.I7.【15】在西方人的心目中,黑格尔是极为晦涩难懂的哲学家,记得在牛津大学哲学史课堂听讲三年,每位讲演者似乎无一例外地都以下列方式开讲:讲黑格尔,我觉得是最困难的事,在座的恐怕都比霰更懂黑格尔."我们听众往往会尴尬地会心一笑.现存最好的英语导论恐怕依旧是W.T.Stace1923初版的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