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海经》看远古先民的审美习尚-2019年文档
《山海经》中的形象应用价值研究
078《名家名作》·研究一、《山海经》中形象的演变古代绘图基本为纸本绘画,其材质主要是宣纸,因为传统绘图工具有限,绘图方式单一,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当代《山海经》运用不同的绘制手段,色彩更加丰富,造型风格博采众长,并且融入了作者的想象和当代观念,使得《山海经》中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出现在当代大众视野中的《山海经》与传统的绘本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十驎的《山海兽》,材料和色彩等元素使用现代化多媒体制图以及接近西方化的大胆用色与油画写实手法。
这些创作方式虽然缺少了中国韵味,但是十驎将中国画风与现代绘画技术融合起来并融入情感。
相比于传统绘本,其形象更加灵活生动、耐人寻味。
二、《山海经》从传统传播媒介的价值到现代传播媒介的价值转化推动中国现当代艺术传播媒介转化的三大动因是技术的沿革、商业的发展和政治的干预,三者归位于社会转型中生活方式的变化。
三大动因形成一股合力,又各司其职:技术推动媒介转化,获得新的载体,商业塑造媒介转化的布局,政治引领媒介转化的方向。
技术发展为媒介转化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基础和载体。
经济需求是媒介转化的驱动引擎,同时形成产业布局。
当今艺术作品的载体随着科技发展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早期《山海经》主要是通过纸媒进行了很长时间的传播,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图像、数字影像以及当今新式印刷的纸媒等迅速发展,进入了数字媒体的时代并产生了大量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新的传播媒介如戏曲电影、美术动画、歌舞电影、插画和IP等,都把《山海经》这一民族传统静态叙事资源和文化重新诠释,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使观者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中国经历了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诸多历史阶段。
电影、广播、机械印刷、电视、互联网等多样化的新媒介形式纷纷介入艺术传播,推动着媒介转化的频繁发生。
中国现当代艺术传播中的媒介转化,不仅反映了这一时期艺术传播的独特路径和基本模式,同时也涉及了艺术创作和语言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艺术接受活动的变化与影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艺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等价值。
克罗齐美学视域下《山海经》审美意识研究
55美学随笔美学作为一门哲学门类源远流长,其中艺术美学是以艺术学科美的本质及其意义为研究对象。
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是审美范畴、审美意识及审美对象的关系。
美学一词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在文化现代化及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传统美学逐渐被工业化的浪潮冲击,传统插画的表现形式逐渐被数码时代的潮流影响。
在中国远古时代,图腾与插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图腾是插画演变至今的一个开端。
而《山海经》作为中国上古神话的开端,其美学价值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大的探究意义。
应重新审视中国美学的审美意识与西方美学的审美意识之共性,研究探讨达成审美共识的可能。
一、克罗齐美学关于艺术的解析贝尼德托·克罗齐(1866-1952)是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等,同时也是一个将美学提到独立高度上并加以认识,且将美学还原到人本主义原点来考察的美学家[1]。
(一)克罗齐美学的思想主张克罗齐主张的“诗性精神”意在强调人类创造性精神活动所带来的人性展现,在精神领域中设立人本主义思想。
这种精神可以在美学、艺术、历史等领域发挥其作用,他为人们提供坚定的理论支持,使之艺术成为真正的艺术。
在其美学方面,从直觉与表现出发,探讨审美的或艺术的事实,从而进一步研究审美活动与心灵其他活动。
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曾这样评价克罗齐:“贝尼德托·克罗齐的美学是二十世纪所产生的最有影响的理论,它不仅在意大利美学界占领统治地位,而且在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是如此。
”[2](二)建立以“直觉”为核心的美学体系克罗齐美学思想主要是以“直觉”为核心建立起的美学体系,他对于直觉的定义在其著作《美学原理》中有着详尽的解释:“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想象得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不是关于个体的,就是关于共相的;不是关于诸个别事物的,就是关于它们中间关系的;总之,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
”[3]1他意在表明直觉的形式主要为感知、意象并具有独立个性的存在,是人的个体精神活动的展现。
从远古神话看华夏先民崇高审美心理的发展
从远古神话看华夏先民崇高审美心理的发展
从远古神话看华夏先民崇高审美心理的发展
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崇高美形象的演变,反映了华夏先民的崇高审美心理的发展。
这种心理最早来自对高山的巍峨与永恒的赞叹,于是有昆仑山与朴父夫妇的具“时间”与“空间”之崇高的形象;继之,华夏先民认识到人的力量,于是创造出龙伯国人、任公子的具“空间”与“力”之崇高的形象;继之,华夏先民又进一步意识到力之使用须有益于人类的生存,于是又创造出盘古、女娲等新的具“空间”、“力”与“精神”之崇高的形象;其后,华夏先民的崇高审美心理又再次发生质的飞跃,即开始意识到人的本质特征,于是又创造出消退“时间”、“空间”崇高,而以“力”与“精神”崇高为主的羿和禹的形象,以及最为高级的“悲剧性崇高”,如鲧、刑天的形象。
至此,华夏先民的崇高审美心理已发展到最高水平。
作者:翁银陶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刊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 英文刊名: SOCIAL SCIENCES IN HUBEI 年,卷(期): 2002 ""(10) 分类号: B932 关键词:远古神话崇高审美心理悲剧。
【毕业论文】《山海经》神话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山海经》神话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摘要:《山海经》中收录了上百个神话故事,450多种神话形象,各具特色。
本文从神话形象的形成、特质、文化表征等三个方面,总体阐述《山海经》的形象,探求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山海经》形象文化内涵神话是通俗文学的一种,来源于远古时代人民口口相传,“氏族社会里的各种宗教行为和神话传说都不是真正个人的东西,它们实际上是某种集体意识的表现”,它囊括神鬼的奇异故事和英雄的史诗传说,神话形象也由中产生。
一.神话形象的形成古代先民认为生命可以永生,可是这与他们恶劣的生活环境、疾病威胁下脆弱的生命体又是自相矛盾的。
于是他们构建了一个灵魂永生的世界,承载生命的肉体虽然消逝,但生命可以通过灵魂或者精神的永生来延续。
死亡,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重生。
鲧死后腹中生禹,生命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得以传承与延续:“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此外,还有大家熟悉的女娃溺亡东海化为精卫鸟填海报仇的故事等,都是生命体因灭亡转化为另一种形态,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永生。
远古先民多有自己的图腾,图腾崇拜也促使后来神话形象的产生。
洪荒时期,先民的生命随时面临威胁,又以猛兽袭击为甚。
远古先民崇拜一些瑞兽,祈求护佑;也崇拜一些恶兽,希望真诚的供奉可以使自己免于祸害。
这些动物的某些特点或优点被人们加以放大。
因而有了九尾的狐狸,九个脑袋的鸟。
例如至今仍是吉祥鸟化身的凤凰:“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二.神话形象的特质古希腊诗人色诺芬认为:“假如马和狮子有神话的话,它们的神也一定是马和狮子的样子。
”神话的产生与人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山海经》中神的形象许多为人兽同体:“奢比之尸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
兽形神也有很多,多是杂糅几种动物形象而成,并对某一特征夸大。
这类神出现时能给人带来祸害或是祥瑞:“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谈《山海经》的信仰民俗及其文学价值
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侵权行为。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愿意承担由本声明而引起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日期:年日月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西民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日期:年年日日月月谈《山海经》的信仰民俗及其文学价值摘要传世典籍《山海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目前学术界将该书定位为具有重要神话学价值的巫书,从价值评判视角观照,似乎不完全符合该书文本的实际情况。
比如在该书中,起码还存在着丰富的民风民俗现象等,而其中蕴含的众多信仰民俗及其所反映的文学价值,更是值得我们探索与解读。
本文首先提出了重新讨论《山海经》文本性质的必要性,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继而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对《山海经》研究的文献状态进行了综述性质的阐述。
而在讨论本文使用的一些概念时,则集中界定了与信仰民俗研究相关的某些概念,以及信仰民俗的定义、范围和特征,乃至图腾信仰与龙凤图腾及神话思维等。
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了《山海经》文本中蕴含的信仰民俗:山石水火信仰、动物植物信仰、天象信仰、祖先英雄信仰。
在此基础上,从思维方式的视角,分三个方面(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想象空间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神话传说对文学创作题材的影响、原始生命观对文学审美取向的影响)进一步解读了这些信仰民俗的文学价值。
本文在探索《山海经》信仰民俗及其文学价值时,除了运用民俗学、民间文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之外,还尝试使用了心理学和美学的理论与方法。
(完整版)《山海经》与文化
目录:1《山海经》简介1.1《山海经》内容简介1.2《山海经》的特点2《山海经》与中国文化2.1《山海经》与中国文学2.2《山海经》与中国民间文化2.3《山海经》与地理学3 小结1《山海经》简介1.1《山海经》内容简介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巨著,有人说这是一本古人幻想出的神话志怪图书,也有人说这是一本记述风土人情的地理科普书,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我们都不能否认这是一部纵横上古千万年、神州千万年的文化奇书。
远古的神话传说,奇特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仙妖异兽,任然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山海经》一共18卷,大体上分为《山经》、《海经》、《荒经》。
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
《山经》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
《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
《荒经》则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1.2《山海经》的特点1、语言简练易懂。
《山海经》作为一本先秦时期的著作,语言简明扼要,和同为先秦典籍的《易经》相比,可谓是非常易懂的了。
2、内容丰富。
上至神话学、宗教学、历史学,下至地理学、民俗学、医学。
3、充满奇幻色彩。
《山海经》可谓无奇不包,无奇不有。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等神话都源自于《山海经》。
西王母、鲛人、烛龙、比翼鸟…也都来源于《山海经》4 、反映远古时期的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与反抗。
在远古时代,自然之力是不可抵抗的,渺小的人类只有通过想象与大自然抗争,于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样的神话就出来了。
2《山海经》与中国文化《山海经》对中国文化具有多层次的影响:首先是《山海经》的神话内容与其他典籍一同构成了中国的神话系统,文学内容成为文化内容:其次是历代学者把《山海经》作为文化之源,使《山海经》影响后世几千年;然后是以道教为主的宗教文化与《山海经》密切相关;最后是《山海经》对民间文化的影响。
2.1《山海经》与中国文学文学的发展常常受制于时代的客观条件,与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氛围、舆论评价是不可分割的。
《山海经的民俗》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海经的民俗》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山海经的民俗》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一、寒食习俗自单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五山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论《山海经》神话的审美意识特征
论《山海经》神话的审美意识特征蔡萍【摘要】《山海经》作为记载中国上古神话最集中的典籍,已经成为中国神话研究的基石,其中的原始神话思维具有美学发生学意义.《山海经》中的审美意识具有推崇自然美、以“怪诞美”为主、爱憎分明、主张物我合一、崇尚生命、重视伦理价值等独特而丰富的美学特征,对中华美学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山海经》;神话;神话思维;审美意识【作者】蔡萍【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山海经》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千古奇书,其性质历来众说纷纭。
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历史说、巫书说、地理说、百科全书说、神话说、神话政治地理和天文书说等,显示出这部经典的无限丰富性和极大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神话说”的研究视角来展开论述。
由于神话与宗教有密切关系,西方社会受宗教传统影响,所以也比较重视神话研究。
而我国社会受神话历史化的学术传统和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实用理性影响,我国的神话研究长期未得到广泛重视,相对薄弱。
20世纪初西方“神话”概念传入,中国神话研究进入一个发展迅速的新阶段。
明确界定《山海经》为神话集是比较晚近的事情,20世纪20年代茅盾首先说它“大概是秦末的喜欢神话的文人所编辑的一部杂乱的中国神话总集”[1] 。
《山海经》中的确记录了大量体现新石器时代高级阶段先民思维特点的较为朴野的神话,是保存中国上古神话最集中的典籍。
近一个世纪来,《山海经》已经成为中国神话研究的基石。
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2] 。
他还认为“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3] 。
可以说,神话是一个民族无法超越的最初心理历程和难以磨灭的永恒记忆。
最能体现神话生命力的不是浩博的神话故事,不是众神的超凡形貌及行为方式,而是神话思维。
1725年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最早提出“神话思维”这一概念。
高中生山海经观后感(5篇)
高中生山海经观后感(5篇)第一篇:高中生山海经观后感《山海经》包含了地理、历史、神话、宗教、民族、植物、动物、矿产、医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书。
书中记载的生物几乎是世上没有的,但也有一些是和动物很像的。
比如“闾”像羊,“黾”像青蛙等。
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山海经观后感,欢迎查阅。
山海经观后感1我和妈妈刚刚亲子共读完了《山海经》青少版,这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名著,有些地方夸张的手法,让我想起了《吹牛大王历险记》,但风格截然不同。
《山海经》从女娲补天、神农氏炎帝、精卫填海、轩辕氏黄帝、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等神话故事一直讲到启建立夏朝,故事一个比一个神奇,一个比一个精彩。
书中还描写了分布于东西南北中的名山大川和名山大川中的奇异动植物以及当时被称为海内、海外的许多周边古国或部落的奇特风土人情。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当黄帝势力日渐强大超过炎帝,炎帝战败,他的部下蚩尤要找黄帝报仇时,炎帝说:“我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是在战争中让百姓牺牲。
”这充分说明炎帝是个很关爱百姓的好首领。
让我感到奇特的是:北部山川中有一种鱼,长了一个头,八个身子,真奇怪;还有一种鸟,长了一个头,三只眼,四只翅膀,三只尾巴,稀奇吧!让我感到好笑的是:南部山川中有一种鱼,身体象蛇一样,脑袋却象人,吃了它的肉人可以长命百岁。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对“凤凰涅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书中说凤凰是南方群山中的一种象征吉祥的鸟,凤凰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的生命力,这就是“凤凰涅槃”。
凤凰只有在天下太平时才会出现,并且只在梧桐树上栖息,怪不得生活中人们常说“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呢。
《山海经》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建议大家有时间都来读读,一定会有收获。
山海经观后感2这本书的确不错,因为每一种生物,每一个不同种族,都有一幅图画,还是彩色的。
刚打开这本书,立刻就被山海经总貌的地图所吸引,当时似乎水平面还高点,我的老家山东竟然还有一小半在水里,而且每一种神奇的动物,植物所在的山峰、河流都一座座串联起来,看后简直说不出话来。
最新 上古主流神话中的美学意蕴-精品
上古主流神话中的美学意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综合体,其形成孕育的过程中创造并流传下来无数的神话,下面是小编整理推荐的一篇关于神话中的研究论文范文,欢迎阅读了解。
引言其中华夏、东夷、苗蛮三部族流传下来的神话构成了中华民族上古神话的主流。
在这众多的神话中包蕴了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发明创造神话、自然神话、起源神话等丰富的类型。
“神话具有较强的审美功能,即使是最简单的神话,也蕴含着潜在的审美因素。
”[1]中华民族上古的主流神话沉潜着朴素而丰厚的美学内蕴,其如同一个丰富的人文矿藏,需要今人与后来者不断地探索和挖掘这些神话的美学因子,以培育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内蕴。
一、人文肇始:文明与野蛮并存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科学与文化的研究者,要真正认识其自身民族的历史源流,都必须要追寻到神话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宝地中去探寻。
正如密尔顿所指出的那样,“神话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海洋,无边无际,苍苍茫茫,在这里长度、宽度、高度和时间、空间都消逝不见。
”[2]当我们探寻华夏民族上古文化的篇章时,通过神话这一载体,感受到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是与野蛮和杀戮并行的,只不过随着时光河流的前行,文明的浪潮越来越大,而野蛮与杀戮则像水流挟裹的石块,逐步地沉入河底。
华夏民族的主流神话中,许多丰富的篇章,都已具备了文明启蒙的意义。
上古先民就行进在不断克服、打破自身蒙昧,开启新的文明之旅的道路上。
在这些神话中最让人眷念的便是那些为造福苍生,甘受苦难的神祇。
其中鲧禹父子二世治水的神话,影响巨大。
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3]472寥寥数语的记载中,揭示出当时人类所遭遇的巨大灾难“洪水滔天”,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作为“帝之元子”[4]的鲧发现了民间的灾情后,立即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天帝(鲧之父)的宝贝息壤偷了出来,去拯救天下受洪水之困的苍生。
《山海经》读后感
《山海经》读后感《山海经》读后感1《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它主要记述了古代的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了一些古代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还记载了许多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奇怪事件,称得上是我国古代一部奇特的百科全书。
该书所记事物的地理位置是以中国的中原为中心,向四面展开铺叙。
其中描述《山经》五卷是从南方开始,依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最后到达九州中部;海经八卷分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也是依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来描述;大荒经四卷则是依照东、西、南、北的顺序进行描述;最后一卷是海内经。
《山海经》成书以来,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是所谓的“荒诞不经”,所以,历经几千年,该书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因而也很少被后人改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书的风貌和许多珍贵的远古资料信息。
我在20__年写《白庙子山岩画断想》时通读了几遍《山海经》原文及白话文,有所感触,下面把有关的感想写出来,粗浅理解,旨在学习,重在参与,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同仁指正。
一、对《山海经》的争议旷日持久对《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和内容等至今在学术界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山海经》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知。
《山海经》的书名最早见之于《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直到约百年后的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
《山海经》涉猎面广,内容十分奇杂,从古至今对《山海经》该归于那类书籍都多有分歧。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数术略的形法类中,《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是“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则将它视为“盖古之巫书”。
因此,《山海经》问世之后,围绕其内容、成书时间的争论,对它的作者是谁也一直是众说纷纭未成定论。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是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
浅析《山海经》原始先民审美意识与当代艺术形象创作
浅析《⼭海经》原始先民审美意识与当代艺术形象创作⼤众⽂艺2020,(09),96-97《⼭海经》是⼀部包揽万象的古籍,有着庞⼤数量奇灵异兽形象的描述和具有创造性和想象⼒的神话故事。
这些是原始先民⾃我意识觉醒后对于⾃然界夸张化的描述,表达了对⾃然敬畏与向往之⼼。
当代学者亦是对《⼭海经》中的⼈⽂,地理,宗教,神话等进⾏探索研究,⽂章将以美学⾓度⼊⼿分析原始审美产⽣的可能性,并结合当代美学趋势,浅要分析《⼭海经》对于当代艺术形象创作产⽣的影响,使⼭海经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审美与发展趋势,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海经;⾃我意识;艺术形象创作;审美;作者简介:刘雪琪(1999-),⼥,汉族,河北省⽯家庄市、东北⼤学艺术学院、学⼠学位、《⼭海经》插画设计。
;基⾦:关于《⼭海经》⽂化产品的视觉化创新研究:200011;⼀、原始先民审美产⽣与《⼭海经》的浅析1.原始先民审美产⽣审美是⼈类从教化和经验中得到的判断能⼒,其可以先天或后天进⾏培养形成。
审美本⾝是⼀种感性的感知,建⽴于⼈的⾃我感知和意识之中,产⽣在精神交流之中,进⽽对外在事物产⽣影响。
再者,基于⿊格尔的理论体系,不难看出⼭海经中原始先民对于图腾崇拜是⾃我意识的现实确证,所衍⽣的图腾形象是对于抽象⾃我意识的感性表达。
其源于产⽣条件及⽣产⼒⽔平较低,适应环境的能⼒较差,不易的⽣活状态下,⼈们对于⾃然产⽣敬畏之⼼,从⼯怒触不周⼭只中不难发现。
随着部落的发展,聚聚⽣活增加⽣存概率和⽣活⽔平,和⽣产器物的提⾼,使得⽣产⼒⽔平有所保障,⼈们产⽣了征服⾃然的反叛⼼理,夸⽗逐⽇便可以看出。
创造出⼀系列的神灵,并在不断的与“神”的较量中并产⽣了⼀系列怪诞的神灵异兽形象。
这些都是⼈类对于⾃我感性描绘的作证,其怪诞的形象更是反映了其独特的审美。
所以,⼭海经原始审美带来的是不⼀样的视觉观感,是带有原始先民意识的集中反馈。
2.⼭海经⾃我意识及审美⾃我意识包含⾃我对于世界的认识,可能是⽭盾的,也可能是相互吸引的,⾃我情感思维意识,每个⼈都是⽭盾体,遵循着对⽴统⼀规律。
《山海经》的文学审美
《山海经》的文学审美1《山海经》概述1.1山海经的基本组成系统《山海经》不仅是社会科学从业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还是读者了解古代的知识宝库[1]。
《山海经》内容丰富,只需阅读其一本,便能了解古代的山川地貌,怪物异兽,神魔种族,金玉宝藏以及诸多神话典故。
根据传说记载,《山海经》是三大古代奇书之一,是夏禹、伯益所写,时间跨度为战国时期到汉初。
《山海经》共有18册,涉及40多个州国,550座山脉,300条江河溪流,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个神灵和怪物。
书中囊括地理,历史,神话,宗教,种族,植物,动物,矿产,医学等许多方面的知识,但全书字数只有31,000多个,精简而又不失内涵,是具有特殊想象力的古代百科全书。
全书包括五册山经和四册海外经,四册海内经,四册大荒经和独立出来的一册海内经。
内容繁多的同时,每一册的组织结构都具有清晰的前后延伸顺序。
五册山经分为五座山,分别为南山、西山、北山、东山和中山,各山脉的道路和方向以经度和纬度表示,系统地描述了每座山的地理位置、方向、山中树木和事物的特性。
并且将重要的矿物质分布做了详细说明,包括其颜色,光泽,硬度等,还记录了古人比较在意的各种动植物的形状和药物价值。
描述山中河流时,着重描述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以及主要水系和支流的分布。
描述地区时,大多数记录都是从南方开始,然后逐渐向西延展,再而到达北部,最终到达大陆的中部(九州)。
又以大陆中部为中心,讲述在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海并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海岸”,而是指九州以外罕为人知的遥远国土。
山经中的《南山经》又细分为三小册: 《南山一经》、《南次二经》和《南次三经》。
他们主要记录了中国南部的一系列山脉系统以及这些山脉中的河流。
这些山脉和河流如今位于浙江省舟山岛群以西,湖南以西,广东南海以北。
这些地区都是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和神灵的家园,并包含各种有价值的矿物质。
山经中的《西山经》包含四小册:《西山一经》、《西次二经》、《西次三经》和《西次四经》,它们描述了一系列源自中国西部山区的山川河流。
汉民族原始神话中的审美意识分析
汉民族原始神话中的审美意识分析Analysis of Han Nationality Original Mythology in Aesthetic Sense摘要汉民族原始神话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远古先民的生活印记。
汉民族原始神话中的审美意识就是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是质朴的,不自觉的情感体现。
远古先民在劳动生活以及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和萌生的审美意识在汉民族原始神话中得到了具体的表现。
本文通过对汉民族原始神话的研究来探索汉民族原始神话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
汉民族原始神话中的审美意识主要有悲剧美和崇高美,这体现了远古先民审美意识从敬畏自然,认识自然到认识自身、欣赏自身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了审美意识在其萌芽阶段的功利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汉民族原始神话;审美意识;发展;体现;特征中图分类号:I01AbstractHan nationality original myth is wisdom of working people, the ancient ancestors of living imprint. Han nationality original mythology aesthetic sense i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king people, is pristine,unconscious emotional expression. Ancient ancestor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course of working life and transform the nature of the obtained and aesthetic sense has been the initiation of specific performance in the original mythology of Han Nationalit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Han nationality original myth to explore the Han nationality original mythology demonstrated by the aesthetic sense . Han nationality original mythology aesthetic sense of beauty and sublime tragedy mainly the United States , which reflects the aesthetic sense of the ancient ancestors from reverence for nature ,understand nature to know themselves ,the enjoy their own development process ,while also showing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its infancy Utility and Limitations .Key words: Han nationality original myth;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 Develop; Reflect; Feature神话是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是原始思维的产物,是人类精神童年的想象,也是古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
山海经的思想认知与其文学价值及神话特色
摘要《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上古神话的古代典籍。
书中的神话类型繁杂,从中反映出先民认为是神祇创造世界的世界观和通过历史事件反映出先民的天命思想。
从《山海经》的神话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奋勇拼搏、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华民族精神。
《山海经》的神话还具有为后世文学作品的艺术虚构提供了原始素材;深刻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的文学价值。
以及神话种类丰富、情节短小、具有早期的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意识的神话特色。
关键词:山海经思想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神话是什么?鲁迅先生曾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1]马克思说:“一切神话都是在想象中和通过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
”我国著名文学家、神话学者茅盾则认为,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却信以为真。
”[2]神话,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是叙述原始时代或人类进化早期的一个事件或故事;2,传承的后辈必须对这些故事信以为真;3,它必须由古代各民族人民集体创造和传承,如果是单独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继承和群众参与创造的,那故事再如何离奇也不能称之为神话。
《山海经》中的神话属于中国神话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古典神话。
古典神话较好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和先民的生活状况,内容涉及到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动植物神话、冥界神话等各种神话类型,虽然没有进行系统的阐述,但也能足以窥见中国神话的伟大与美丽。
一、《山海经》所反映的先民早期的世界观与历史观(一)早期先民的自然观、生死观等思想认知1.世界观形成初期的思想认识世界是怎样诞生的?是一开始就是现在山河湖海的景状,还是由一片混沌中渐渐产生的呢?那么我们人类,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关于万物起源的问题,是每一个民族在童年时期就曾经探索过的。
在探索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丰富的创世神话。
从《山海经》看中国古人的山崇拜信仰
从《山海经》看中国古人的山崇拜信仰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无法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先民相信,山川河流,都有神灵存在。
因此,在古代中国,人们对山一直都有崇拜心理。
《山海经》不仅描写了上古神话中众多的诸神异兽以及古怪奇国,更提到了遍布于华夏大地之上的名山大川,一共记载了26条山系,447座大山,其中《南山经》40座,《西山经》77座,《北山经》87座,《东山经》46座,《中山经》197座。
作为一部中国古代人文神话地理著作,《山海经》显示了古人的山崇拜信仰。
山海经1山:神灵的居所古人对山的崇拜,同时也将山人格化,造就了山神的崇拜。
人们对自然界的现象,比如风雨雷电等产生了敬畏心理,人们认为山也如人一样是有灵魂的,他们在守护着山中的宝物,由此产生了人格化的山神形象。
比如,五斗米道在给人治病时,要把写有病人名字及其所犯罪过的“三官手书”中的一份,锐于山中,以此献给天神。
因此,山在古人眼中是神秘而崇高的,通常只有神灵可以居住。
《山海经》中,有几座山是“帝下之都”,有神灵居住和守护,如昆仑山、青要山、槐江山。
其中,在中国古代的山崇拜里,“昆仑山”被塑造成了仙界殿堂,成为了山崇拜的代表之山。
比如,《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
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此后的各种典籍亦称昆仑山为一座神山,人登之即可不死。
同时,神居住的地方,尽是仙山琼阁,所以山可以庇佑子孙后代,帝王的后裔也是不同于凡人的。
从而古人认为他们也居住在山上,如成山“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摇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
(《山海经·大荒西经》)由于山是神灵的居所,所以,古人认为,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神圣的,是不可伤害的。
秦始皇深信山中有神仙,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东巡郡县,对泰山封禅之时,就有人说:“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上之土石草木。
《山海经》读书心得体会
《山海经》读书心得体会《山海经》读书心得体会1千年华夏人,十年仙剑梦。
女娲,又是一个从《山海经》中走出的人儿啊!在苗疆杜鹃湖畔人面蛇身日变七十的女神,捏土造人,炼石补天,给我留下了太多的遐想。
而今似乎是在兜兜转转之后又与她再次相遇,真真觉着只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才能道出我的心境。
可是,这种又遇故人的心情总有些心酸。
只因“改”,已经深入人心。
假借他人之名,改出己之风。
文学确实多元化了,但是,又有多少和女娲一样,被些许愚昧者改得面目全非的还在祸害人眼呢?罢了,自闭视听绝不可取,还是只能默默忍受。
唯独这《山海经》,因为它敲碎了《尚书》的捆绑,摒弃列入“正史”的诱惑,甘于不被诸子所撰。
自然地,这刚从山巅海底采集的珍馐便完完全全的保留了独有的原汁原味。
哪怕还有泥土的芬芳、海风的腥咸,也正是我所渴望的纯正。
就像品汤,原味的醇香绝对比味精的搅和来得更美。
或许装这这些美味的容器玲珑小巧,远远望去总会让人感觉没有大盆巨鼎来得痛快。
可是,事实总是出人意料的。
这一篇篇短小精干的__,竟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小说之祖。
煎炸炖煮焖炒烤,万变不离其中。
道是《山海经》,却引领了中国整个小说文化,将五千年的中华神话文化精华集于寥寥几万字之中。
若不是着寥寥数万字,怎来红楼一梦?怎来四人西游?怎来屈原“书离骚招魂回天问九歌”?拨动时钟的指针,仅仅三万字的时间,山与海,天与地,顿时熠熠生辉。
六界,岂止一个“奇”字足矣?茫茫国学似海洋,《山海经》不过只是沧海一粟。
而这一粟,足矣让我咀嚼不停歇。
若真是有国学弱水三千,我便只饮这一滴。
仅此一滴从远古流来的甘露,便撑起了小说的天空,滋润了我痴于写作的心,更加明白了鲁迅先生他的神往,他的渴慕。
《山海经》读书心得体会2阿长,一个妇女。
她落入俗套,生老病死,平平凡凡。
阿长,一个女工,她背井离乡,操劳一生,而不普通。
阿长,一个并不美丽。
甚至黄、矮、丑的女人,看起来很平凡,却从平凡里生出了她自己的不凡。
从《山海经》看远古先民的审美习尚
从《山海经》看远古先民的审美习尚【摘要】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经典之一的《山海经》,前人多从神话学、地理学、历史学等角度对它进行解读,很少有人注意到该书在美学上的意义,基于此,笔者试图从美学角度解读《山海经》,发掘《山海经》时代先民们的审美习尚。
【关键词】《山海经》远古先民审美习尚《山海经》一书,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含义具有相当的丰富性。
历来关于它的说法很多,有人说它是一部地理书,有人说它是一部历史书,有人说它是一部神话总集,鲁迅先生甚至把它说成是中国最古的小说。
我在通读《山海经》原文及相关的一些著述后,觉得前人的说法固然有其言之凿凿的道理,但我们如果在经典面前总是拾人牙慧,没有自己的创见,那经典只能死在我们手上。
基于此,我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山海经》,发现该书虽未体提及任何一个我们今天所通行的美学范畴,但在该书貌似平淡的对当时人类所想象或所经历的海内海外以及大荒世界的描述中,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着大量的美学因子,这些美学因子体现了远古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并且其中有不少成分在后世不断被发扬光大。
《山海经》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我们考察远古审美文化的最重要典籍。
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尚广尚大尚力,追求崇高之美在《山经》中,作者按南西北东中的顺序,依次描述了以当时所谓“中国”为中心的五个方位众山的辽远与广大,如: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南山经》)右西经之山,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西山经》)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
(《北山经》)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大凡六万四千零五十六里。
(《中山经》)《山经》中使用了一系列看似确凿的数字,描画出一个广大无垠的“国人”居地,而事实上当时的“中国”是远没有这么大的,那么为什么要把它写得这么大呢?不难想见,当时人的交通工具是极其落后的,而且道路也远不及后代发达,对于他们来讲,即使终年穷月也很难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因此,世界在他们眼里就显得极其广大。
《山海经》读书心得
《山海经》读书心得《山海经》读书心得《山海经》读书心得1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
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
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
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
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
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沧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
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
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
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3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人物形象分析记人之作最忌事无巨细写成一篇流水帐,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格的叙述之中。
本篇在繁简取舍方面极见功力。
长妈妈的姓名、经历,鲜为人知,便用三言五语带过。
长妈妈踏死哥儿最喜欢的隐鼠一事,因在前一篇《狗·猫·鼠》中已有叙述,本篇自然无需重复。
而她的“讨厌”之处,亦即喜欢“切切察察”和夜间睡成“大”字,要言不烦,却写得生动而具体。
作者怎样从厌她、烦她到敬她,是本篇的主要部分,写起来就是浓笔重彩,不厌其“繁”了。
在作者笔下,长妈妈之讨人厌,无可辩解;她之令人烦,却应加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山海经》看远古先民的审美习尚《山海经》一书,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含义具有相当的丰富性。
历来关于它的说法很多,有人说它是一部地理书,有人说它是一部历史书,有人说它是一部神话总集,鲁迅先生甚至把它说成是中国最古的小说。
我在通读《山海经》原文及相关的一些著述后,觉得前人的说法固然有其言之凿凿的道理,但我们如果在经典面前总是拾人牙慧,没有自己的创见,那经典只能死在我们手上。
基于此,我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山海经》,发现该书虽未体提及任何一个我们今天所通行的美学范畴,但在该书貌似平淡的对当时人类所想象或所经历的海内海外以及大荒世界的描述中,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着大量的美学因子,这些美学因子体现了远古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并且其中有不少成分在后世不断被发扬光大。
《山海经》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我们考察远古审美文化的最重要典籍。
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尚广尚大尚力,追求崇高之美在《山经》中,作者按南西北东中的顺序,依次描述了以当时所谓“中国”为中心的五个方位众山的辽远与广大,如: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南山经》)右西经之山,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西山经》)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
(《北山经》)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大凡六万四千零五十六里。
(《中山经》)《山经》中使用了一系列看似确凿的数字,描画出一个广大无垠的“国人”居地,而事实上当时的“中国”是远没有这么大的,那么为什么要把它写得这么大呢?不难想见,当时人的交通工具是极其落后的,而且道路也远不及后代发达,对于他们来讲,即使终年穷月也很难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因此,世界在他们眼里就显得极其广大。
这当然反映了一种所谓“想象的事实”。
但我认为这同时体现了著书者或传书者一个明显的意图,那就是故意把所谓“中国”的疆域写得很大,在他们看来,辽远广大的五臧山经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而这种辽远广大又让人产生一种康德所说的崇高感,这是一种“数量上的崇高”。
这种对广大辽阔的喜尚在《海经》和《荒经》中亦可很容易被看到。
又: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大荒东经》)这一则神话以排山倒海之势,挟雷霆万钧之力,刻画出至尊帝王黄帝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黄帝威严崇高的地位是借以奇兽夔的皮为鼓,并以其骨为橛来获得的,换言之,黄帝威严崇高的地位是建立在对猛兽夔的征服基础之上的。
夔在黄帝形象的塑造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黄帝对它的征服正是为了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
这里,我们看到的黄帝的形象是崇高的,这是一种“力量上的崇高”。
先民对黄帝的崇拜在另一层意义上则是对于“力量”的崇拜。
二、贵“生”与乐“和”并重,追求“善”美在《山海经》的《海经》和《荒经》中,有不少关于不死草、不死树、不死药和不死之人等记载,如: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
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海外西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
一曰在穿匈国东。
(《海外南经》)。
开明北有……不死树。
(《海内西经》)有犬戎国文马,“乘之寿千岁”。
(《海内北经》)大荒之中……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
(《大荒南经》) 这种神话式的描写,看似荒诞不经,其实它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们生命意识的初步觉醒,表现了他们对于长生久视的幻想。
在他们看来,像神仙一样长生不死,自由自在,是无比快乐的。
这种幻想是很能引起他们精神上的愉悦的,虽然是功利性的,但主要又是精神性的。
《海外西经》中还描述了一个远古时代人兽安处、和谐自乐的动人图景:“此诸天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
所欲自从也。
百兽相与群居。
”这是一幅动人的图景,表现了古人对于社会和谐的愿望。
这里且不说功利上的追求,单看那一幅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的景象就足以让人陶醉,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种描绘已经属于康德所谓“非功利而生愉悦”的美了。
另外,在夸父神话中,“弃其杖,化为邓林”这短短七个字,不但表达了夸父至死不屈的英雄性格,还表达了古人战胜干旱、客服干渴的强烈愿望。
而那一片葱郁、茂盛、鲜花盛开的桃林也因为这种美好的愿望而显得更其艳丽动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图景。
三、死而不屈的悲剧之美《山海经》中塑造了一批在强大的势力面前战败、战死,却不愿屈服,依然顽强作战的悲剧英雄。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海外北经》)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海外西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北次三经》)以上所引第一则神话讲夸父与太阳竞走,在即将战胜太阳――“入日”的关键时刻,口渴难耐,死在“北饮大泽”的路上,终于功亏一篑,失败了。
夸父败于口渴,他虽然失败了,但他并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在临死之前不忘将自己的手杖插在地里,让它化为一片繁茂的桃林,为后来者继续与太阳斗争创造条件。
第二则神话则塑造了一个“猛志固常在”①的斗士形象,刑天在被“帝断其首”后,不甘失败,依然斗志不息,以自己的双乳为眼睛,以肚脐为嘴巴,手里仍拿着盾牌、斧子与“帝”作战。
如果说前面两则神话中的主人公与对手的实力相差还不算太大的话,第三则神话的最大特色则在于:它为我们描述了一场“弱小对强大”的战争。
女娃在东海游泳时被淹死,肉体虽死,但她的精魂却不愿做一个屈死鬼,“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以它弱小的身躯,要去填平浩瀚无垠的东海,成功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但它并不因此而有丝毫气馁,仍然终年不停地进行着这场永无胜算的战斗。
这三个神话人物中,夸父和刑天最显著的性格特点是至死不服输,精卫的性格带有很明显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特点,他们的性格都是悲剧性的,他们的命运能够使人们“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②这也表明,《山海经》时代的先民们已经领略到所谓的“悲剧美”了。
四、书奇写怪的“丑”学凡读过《山海经》的人都知道,它最大的特色在于,描写了一个奇特而古怪的海外世界。
难怪胡应麟视之为“古今语怪之祖”③。
司马迁亦感叹云:“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 余不敢言之也。
”④也正是基于它虽嫌简朴的形象刻画,鲁迅把它视为中国小说的源头。
书中描写了八十多个半人半兽的神,一百多个形形色色的国。
我们且看一些例子:有神焉,其状如?S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视歌舞,实为帝江也(《西山经》)相柳者,九首人面,蛇神而青。
(《海外北经》)北方禺疆,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海外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
(《海外南经》)灌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啄,方捕鱼。
一曰在毕方东,或曰灌朱国。
(《海外南经》)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
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
(《海外西经》)《山海经》所刻画的神?o,特意于生理结构上增加或减少部分身体器官,并通过与异类的整合,组合成以畸形为外部特征的整体意象。
综观这些奇形怪状的神仙和大多数海外诸国的奇形怪状的人,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如果非要用一个美学术语来形容这些海外的神仙和人类的话,那就是“丑”这个范畴。
这里我们权且不去论证产生这种怪奇形象的缘由,只看这些意象在后人的阅读中所产生的阅读效果就可以了。
这些奇形怪状的意象,如果让我们直接去面对的话,是会让我们感到恐惧不安的。
但由于我们是通过文本阅读来欣赏这些形象的,我们和这些意象之间就有了审美(丑)的距离。
“有了审丑的距离,对象就不会直接引起主题的不愉悦感,而可能产生一种相反的感觉――优越感。
”⑤进而,如果我们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阅读文本,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所谓“审丑的乐趣”。
毕竟,“丑是一切非功利反标准的游戏的愉快对象。
”⑥由于先民们在创造这些形象时,主要是靠想象来进行的,所以,他们对这些形象的感觉可能非常类似于我们阅读时的感觉。
如此看来,《山海经》时代的先民们似乎已经懂得“丑”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崇高”的甚至是“喜剧”的对象了。
总的来说,《山海经》中蕴藏着很多有待我们进行发掘的美学元素。
通过它,我们可以发现远古先民们的审美习尚。
对于它的进一步研究,或许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先民们的美学观念。
注释:①龚彬.陶渊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②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③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M].中华书局,1958④司马迁.史记[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4285⑤姜约.“丑”义新探《大众文艺》2008年6与刊67页⑥姜约.“丑”义新探《大众文艺》2008年6与刊67页姜约,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
尹伯文,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