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和民俗特点

合集下载

第四讲 中国交通民俗

第四讲 中国交通民俗

东汉客货两用陶船模型
明朝闭关锁国,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 业由此衰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为最 后的辉煌篇章。
清末,以蒸汽为动力的火车、火轮船、 汽船传入我国。
郑和宝船复原模型
二、中国古代交通网
1.西周至战国
国家政权的出现,使原始的分散道路产生 了根本性的转变,交通道路的建设成为社 会总体行为,大规模的道路网络开始形成。
第四讲 中国交通民俗
交通民俗是指与交通运输、信息通讯 有关的民俗事项。
《说文》:“交,胫也。” 《说文》:“通,达也。”
一、中国古代交通工具的类型
1.车辆
传说中黄帝是车的发明者,因此被称 为轩辕氏。
我国的畜力车和人力车几乎是同时期 出现的,商周的先民已经懂得驾驭牛 车、马车。
车的构造:
三彩鞍马
鞍马之外的骑驮:
驮牛:节奏稳重,适合妇孺出行。 骆驼:沙漠之舟,是丝绸古道上的象
征。 驯象:骑乘与游赏并用。
唐彩绘骑骆驼陶俑
3.肩舆:肩行之车
秦汉魏晋之际,帝王根据出行需要,创造 出出行步辇。
唐代肩舆种类增多,始设顶、障、帘,以 示等级尊卑。
唐宋之后,肩舆演变为更加舒适的轿椅。 南宋肩舆始称轿,民间乘轿之风盛行。
三、交通运输业的五大职业传承
车家:路地交通职业者 船家:水上交通职业者 脚夫:负责搬运及赶马帮 店家:为行人提供方便 牙子:为人拉生意对缝
“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水陆交通日臻完善。 中国和海上诸国联系频繁,形成了上海丝 绸之路的雏形。
隋代修建了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大 运河。
唐代建设了多条通往异邦的交通道路,使 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唐代之前称亭馆,唐代之后称驿站。后代 又有长亭,短亭之分。五里一短亭,十里 一长亭。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问: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民俗学2物质生产民俗(商业交通运输业)

民俗学2物质生产民俗(商业交通运输业)
▪注意体现企业的文化理念 ▪挖掘历史内涵:如酒、食品 …… ▪突出现代观念:如时装、化妆品、信息产品…… ▪抢注商标潮
广告: ▪各式广告、橱窗、店堂的布置、着装……
促销方式: ▪博览会、展销会、时装秀、模仿秀……
二、交通运输及民俗特点
▪ 交通民俗:交通运输过程中反映出的各通运输的两大 要素——交通运输设施和运输工具反映出来的。
计 6. 论宁波老字号***。 7. 论传统手工业与现代DIY。 8. 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策划。
车神奚仲
奚仲姓任,据传为黄帝的子孙,是夏 禹手下的大臣,曾经辅佐大禹治水。 夏禹治水的时候,陆行用车,便任命 奚仲为车正,让他负责造车。奚仲和 一些能工巧匠共同努,设计和制造了 各种各样的车,如人推的车、畜拉的 车、人坐的代步车、战车等。车的出 现,为人们解决了路途遥远所带来的 不便。
奚仲因为造车,被人们奉为车神。为 了纪念奚仲,让后人知道奚仲造车, 为人造福,人们自发地兴建了很多奚 仲庙,时常祭祀,以表示对车神的敬 畏,也希望车神可以保佑人们出入平
(二)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 1.交通行业的分工
车把式、脚夫(包括马帮与驼队)、 轿夫、滑竿
水上的船家、筏子客。 交通站口、码头的店家。 脚行与牙行(代运商)。 2.行业习俗 各自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信仰、 禁忌。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信仰传承
▪ “行神”的历来有不同 说法,现在较为普遍的 观点是黄帝的妻子“雷 祖”(嫘祖),《山海 经》记载:黄帝巡游天 下,元妃嫘祖死于道, 帝祭之以为徂神,即路 神,也就是后来的行神 。
赵州桥
索桥又称吊桥、绳桥或悬索桥
泸定桥
泰顺廊桥
溜索,是索桥的一种形式
3.陆上传统交通工具 人力: 独轮车、架子车、人抬轿子、黄包车 等。 畜力:

交通民俗文化

交通民俗文化

“船灵魂”:因为它安装在船上水舱里,又称“水活灵”。 根据渔民的古老风俗,在新船的骨架搭成后,用一块小木头, 挖个小孔,里面放进铜板、铜钱或银元等物,放进水舱的梁 头里。表示这是船的灵魂。俗信铜或银等金属能镇邪驱灾。 有的小岛还用妇女身上的东西或生活用品,诸如头发、手帕 之类,缚在铜钱上,一起放进小孔里,他们认为女人身上的 东西,有辟邪的作用。 船菩萨,渔民称呼船关老爷。旧时,不论建造大小渔船,都 得造个特殊的舱口,叫“圣堂舱”。这里设有神龛,是供船 菩萨神像的地方。渔船出海、谢洋,海上遇险,都得祭拜船 菩萨,仪礼隆重,态度虔诚。船菩萨有种种说法。有关云长、 鲁班、妈祖娘娘等。 海泥鳅。新船打造好后,船屁股上总要画一条大泥鳅。老渔 民传海泥鳅是海龙王的外孙。在东海上封为鱼皇帝。东海水 族都由它管束,见到它的形象,大鱼均会躲避,这样渔船就 安全了。
二、桥及造桥习俗
“桥”的类型
独木桥、石拱桥、石板桥、石墩木桥、木板桥、 索桥、风雨桥等,水面阔的河岸则有以船只搭成的 浮桥。
索桥
浮桥
廊桥(风雨桥)
西塘送子来凤桥
造桥习俗
在中国古代,桥的修建,往往是宗祠出资,也有乐善好 施者出资的。有些地方还有专门的桥会组织,有固定的租息, 年年维修,并立有碑记,写明捐造者姓名、建造日期、筹款 数目、建造原因等项。 旧俗造石桥时,要在桥面铺石板,面向上游方向摆两只 铁娱蚣,一头一只。俗信认为,如果不摆铁蜈蚣,桥造好后, 龙会在水里兴风作浪,把石桥掀翻毁掉。后来人们根据龙怕 蜈蚣的习性,每造一座石桥就摆二只铁蜈蚣,让其头露在外 面,俯视水面,于是龙就不敢兴风作浪了。 新桥造好后,要请村上年纪最大的老人过桥,有的地方 要村里最长寿的一对夫妻走第一步。年高寓意此桥也长寿、 牢固。游桥时老人要身穿新衣,脚穿红布鞋,同时要放鞭炮, 焚香点烛,敲锣打鼓庆贺。老人游完桥,人们还要向他们讨 长寿钱。 桥俗:桥神信仰,走三桥

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

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

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学校:新疆师范大学学院:历史与民族学学院班级:历史系08-10学号:20080307141025学生:闫雅晴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摘要:交通工具狭义上指一切人造的用于人类代步或运输的装置。

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火车,船只及飞行器等。

其中也包括马车,牛车等动物驱动的移动设备,从这一点来说,黄包车、轿子也可以算是交通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变化关键词:交通工具、发展、科技如果说在“衣”、“食”、“住”、“行”习俗的变迁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传统的民族形式的话,那么,在“行”的问题上,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总是来者不拒,欣然接受,对旧有的交通方式并无多少留恋之情。

不过,在一些边远的区,交通方式并无多大变化。

在早些时候,人类还没有“交通工具”这一代名词,那时,人们主要是靠步行来相互走访联系的。

所以,那时候的科技、政治、经济等等都很不发达,毕竟相对距离较远的两地无法很好的沟通,人们不能相互交流融合,发展也极其缓慢。

后来,在人们的智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后,有了马车等畜力交通工具,也算是交通工具史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了,这也相对的促进了部落间、朝野间的交流,形成小范围内的良性循环,之后不久,水上的交通工具也逐渐成型。

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正如西方史学著作《全球通史》所指出的,19世纪,随着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

①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交通建设情有独钟,他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国家贫富,可以由交通定之。

”可见,交通关乎民生国计。

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

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此外,平民若想外出,多为步行。

新式公共交通在中国兴起,经过了人力车到电车、公共汽车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前,中国处于典型的“步行城市”时代,城市空间和人口规模比较小,交通运输主要是依靠人力或畜力,人们出行除了步行以外,主要靠轿子、畜力车、骡马、舟楫等,与这些交通运输工具相对应的城市交通设施,包括市内道路、桥梁以及道路的附属物也都相对落后。

《民俗学概论》物质生产民俗知识框架

《民俗学概论》物质生产民俗知识框架

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民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地域性:人民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形成随天体季节性和周期性。

•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

脱离这个需求的物质生产民俗是不存在的。

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

•科学性:物质生活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农业民俗(中心地位)•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它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

•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农业耕作的时许、节令习俗•农历二十四节气•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对农业生产起指导作用。

•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反映的民俗心理是共同的•人们通过这类习俗,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灵的庇佑,获得幸福;或对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的恶神,予以禳解或消除。

这是在我国农业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我国农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禁忌、祭祀习俗・农业禁忌习俗・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人们期望通过这类原始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需求。

・这类习俗、信仰的产生和形成,主要原因是农业科学技术落后,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其局限性也表现在这里。

・农业生产过程习俗・这类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

・既可以起到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等作用;又成为农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3. 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4.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

交通民俗_精品文档

交通民俗_精品文档
• 北人乘马、南人乘船,马帮穿行在云 贵川的崇山峻岭中、驼队跋涉在西北 的沙漠上,黄河上漂着羊皮筏,乌苏 里江上行使着桦皮船,特定的地域环 境选择了不同的交通民俗。。
二、古人出行的动因
• 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 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 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
• 庄子:云将东游、雀跃而游、庄周梦蝶 • 苏秦、张仪、荆轲等纵横家和武士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旅游者。 • 魏晋:阮籍等七贤 • 南朝:谢灵运:游山玩水,山水诗 • 唐朝:李白、玄奘 • 宋代:苏轼 • 明代:徐霞客
4、经商
• 古代商人虽然处于四民之末,经商被视为末 也,商人的地位不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与重要。 “商人重利轻别离”,一方面点出商人逐利 的本质,同时也说明经商活动需要商人经常 出行这一特点。
• 在现代的旅游交通建设中,在不影响交通条 件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采用传统的民俗 形式,力争使交通本身就成为旅游景观,丰 富旅游者旅游途中的旅游感受。
• 当然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在短距离的旅游景 区内,交通与旅游要协调发展,就必须做到 “进得来”、“散得开”。
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 1.博物馆方法
• 如陈胜吴广起义、孟姜女; • 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百姓服劳役的情景: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 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 息。” • 杜甫的《兵车行》中对此也有反映。
兵车行
•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 2. 动物类交通工具
• 动物除了用于牵引车辆外,还可以单独作为交通工具使用。 民间常用的动物主要有马、牛、骡、骆驼、牦牛、狗、羊等。 用马拉货物,组成马帮,曾流行于云贵川地区。沙漠之舟是 人们对骆驼的誉称。牦牛是藏族人在雪域高原上常用的交通 工具,可以骑乘,也可以栽物。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交通运输的文化传统与特色

交通运输的文化传统与特色

提供无障碍设 施:如轮椅通 道、盲道等, 方便特殊人群
出行
提供人性化服 务:如提供热 水、纸巾、雨 伞等,满足乘
客需求
提供安全保障: 如设置安全门、 监控摄像头等, 保障乘客安全
提供文化宣传: 如播放公益广 告、宣传传统 文化等,提升 乘客文化素养
绿色出行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出行:提倡步 行、骑行、公共交 通等低碳出行方式
现代汽车:流线 型设计,展现科 技与美学的结合
交通建设的艺术设计
桥梁设计:注重结构与美学的结合,如拱桥、悬索桥等 道路设计:注重线条与环境的融合,如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 车站设计:注重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如火车站、地铁站等 交通工具设计: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如汽车、火车、飞机等
交通设施的景观美学
民族地区的交通文化
藏族:以牦牛 为主要交通工 具,形成了独 特的牦牛文化
蒙古族:以马 为主要交通工 具,形成了独
特的马文化
维吾尔族:以 骆驼为主要交 通工具,形成 了独特的骆驼
文化
苗族:以竹筏 为主要交通工 具,形成了独 特的竹筏文化
旅游地区的交通景观
交通方式:汽车、火车、飞 机等现代交通方式
特色交通:马车、牛车、人 力车等传统交通方式
现代交通运输的变革
汽车工业的兴起:19世纪末,汽车开始 取代马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铁路网络的发展:19世纪中叶,铁路成 为长途运输的主要方式
航空运输的兴起:20世纪初,飞机开始 用于商业运输
集装箱运输的普及:20世纪中叶,集装 箱运输成为海运的主要方式
高速公路的建设:20世纪中叶,高速公 路开始普及,提高了汽车运输的效率
智能交通技术:包括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 智能交通信:如智 能交通诱导系统、智 能交通信息发布系统、 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等

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民俗

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 的习俗
你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习俗吗?
在节令转换的时刻,占卜农事丰歉, 祈求免除灾害。 例: 棉农在元宵节用灯花大小占卜棉花的丰 歉; 江南水乡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二的秤水卜
四、农业祭祀、禁忌习俗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的人口一直占绝对优势。农业生产,在科 学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主要是“靠天吃饭 ”,将收获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护佑和恩 赐,因此要定期祭祀,不得稍有怠慢。因 而形成了许多禁忌习俗。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农历二十四节气: 同学们能记住多少个?
农历二十四节气: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雨水 小满 处暑 小雪 惊蛰 芒种 白露 大雪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清明 小暑 寒露 小寒 谷雨 大暑 霜降 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蒙古人的狩猎禁忌
猎人出发前,须经自身火净仪式和狩猎工具涂抹仪式。禁忌他人从自己衣 物上迈过,尤其妇女更不得跨过衣物。狩猎工具一经涂抹仪式后,特别禁 忌别人使用或触摸。潮湿的地方禁忌存放弓箭。禁忌说出具体出发时间、 猎场、猎物名称
不打幼小动物、有孕动物和哺乳中的母兽,禁猎正在交精的野 兽。禁忌用毒药毒杀猎物。禁忌破坏鸟巢,取鸟蛋或抓雏鸟。 禁忌杀候鸟。
脱粒桶
连 枷
脱粒工具:扇车(俗称风车)
七、农业娱乐风俗
踩高跷源於古代先民 为采集果实, 便於高 处活动的生活经验, 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 舞蹈, (为古代百戏 之一, 据传为春秋战 国时代宋人兰子所创 ) 。於公元前五百多 年便普及民间,之后 进而成为一种群众性 的技艺表演
扭秧歌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 》记述说:每年春耕时 ,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 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 ,一人敲起了大鼓,鼓 声一响,“群歌竞作, 弥日不绝”,称之为“ 秧歌”。它最早是以唱 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 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 形式.

第五章 交通民俗

第五章  交通民俗

元代的京杭大运河,是 世界上最古老、里程 最长、工程最大的运 河。
②其他交通设施还有渡口、港口、船闸、航标等。
作用:供客人歇脚、食宿、存取货物……
2、交通工具 ①舟船 ☆独木舟 《易经· 系辞》里记载:“刳木为舟”。
黎族的平 底独木舟
江苏武进淹 城出土的尖 头方尾的独 木舟
江苏武进淹城 出土的尖头尖 尾的独木舟— —天下第一舟
——其他设施 在各重要交叉路口及交通沿 线都有凉亭、车马店、关塞、货栈、码头 之类供客人歇脚、食宿、存取货物之用, 它们都是民间传统交通设施中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
关塞 建在国境里面,城防完备的叫做关,建在边界险 要地方的叫做塞,现在统称为关。
山海关
嘉峪关
居庸关
丝绸之路上的玉门关
②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是载人载物用于运输的工具,陆路 交通工具主要有直接附着于人体的工具,如 扁担、背篓等,各种车辆、动物,以及用于 冰雪路上的雪橇等等,是交通民俗的重要组 成部分。 ☆头顶、前额负物、肩挑、手提 朱辅《溪蛮丛笑》中记载,古代五溪蛮“负 物不以肩,用木为半枷之状,箱其顶,以布 带或皮条系之额上,名背笼。”
Δ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石拱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
位于赵县城南2.5公里处,南北飞架于洨河之上。赵县古称赵州,故 世人多称“赵州桥”、“赵州大石桥”。赵州桥,建于隋代开皇至大 业年间(595—605年)。据唐代中书令张嘉贞《石桥铭序》记载: “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石阶路
冰雪道。 是冬季严寒地区利用天然河道,或用冰雪 人工修建的道路。冰雪道路可以通行滑板 类交通工具,如雪橇、爬犁、冰床,也适 合行人使用冰鞋或滑雪板。
城镇道路。 在民间传统上,根据路的大小和用途,分别称为 街、巷、弄、胡同。弄和胡同,现在都已经作为 旅游资源在开发。北京民俗旅游中,串小胡同, 看四合院,颇受旅游者欢迎。

古代中国的交通文化与民俗

古代中国的交通文化与民俗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交通发展也有 深远影响,如驿站制度、关隘制度等 ,体现了国家对交通的重视和管理。
经济发展与交通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交通的繁 荣,如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交通 要道的形成,为古代交通文化奠定了 基础。
民俗与交通的密切关系
出行习俗
古代中国的出行习俗丰富多彩, 如出门择日、行旅禁忌等,反映 了人们对平安出行的祈求和信仰
竹筏和木筏
用竹子和木头扎成的筏子,是古 代中国南方地区常见的水上交通 工具。
交通设施与道路建设
驿站
古代中国设立的官方交通设施,用于提供马匹、车辆和住宿等服 务,便利官员和信使的传递。
桥梁
古代中国在河流上建设了许多桥梁,以便人们跨越河流,如赵州桥 等著名古桥。
道路
古代中国的道路建设较为发达,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 交通网络,如丝绸之路等重要的商路。
古代中国的交通管理体现了浓厚的民俗特 色,如交通规则中的礼仪和习俗、交通标 志中的象征意义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深入挖掘交通文化与民俗的关联
进一步探讨古代中国交通文化与民俗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它们在历 史进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拓展研究领域和视角
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文化与民俗,比较 其异同和特点,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的交通文化与民俗。
相互影响
交通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民俗的演变,而民俗的传 承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了交通文化的形成和变迁 。
相互渗透
交通文化与民俗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相互渗透,彼 此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的文化格局。
05
古代中国交通文化与民俗的现代价值
对现代交通文化的启示
尊重自然

交通运输及其民俗特点

交通运输及其民俗特点

西藏墨脱的藤网桥
交通工具
①车辆
1、用人力推拉的小型车辆:独轮车和架子车 2、专用于城市交通的:人抬轿子、畜拉轿车、黄包车 3、在家畜驯化基础上产生的:马帮、驼队、各种畜力 4、东北地区冬季在冰封江河和雪地上使用的狗拉雪橇
独轮车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分布,川人称“鸡公车”,
江南称“羊角车”,一般可载重两三百公斤。在近现代交 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特 别在北方,几乎与毛驴起同样的作用。过去的独轮车,车 轮为木制,有大有小。小者车盘平;大者高于车盘,将车 盘分成左右两边,可载物,也可坐人,但两边须保持平衡。 在两车把之间,挂“车绊”,驾车时搭在肩上,两手持把, 以助其力,独轮车一般为一人往前推,但也有大型的独轮 车用以载物,前后各有双把,前拉后推,称作“二把手”。 特点:由于车子只是凭一只单轮着地,不需要选择路面的 宽度,所以窄路、巷道、田埂、木桥都能通过。这样非常 适用于茶区生产运输,又由于是单轮,车子走过,地面上 留下的痕迹,是一条直线或曲线,所以又名“线车”。
勒勒车又名大辘轳车、罗罗
车、牛牛车,“勒勒”原是牧 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因 常以牛拉动,故也叫蒙古式牛 车。勒勒车是为适应北方草原 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 而制造的交通工具,牧场迁徙 时行李的运载和秋季牧草的首 个运输都要靠它!
交通工具
②水上交通工具
1、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大木排 2、东北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桦树皮船 3、西藏的牛皮船 4、南方的木船和竹筏
交通工具
③古老惊险的渡河方式
3、平溜索则需臂力,力弱者往往力大者牵引,才能到达 对岸。
其它交通设施
自古以来, 各重要交叉路口 及交通沿线都有 凉亭、车马店、 货栈、码头之类 供客人歇脚、食 宿、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是不死的活化石。

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

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又称为模式性7、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8、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第五章-中外交通民俗

第五章-中外交通民俗

乌篷船
(二)中国少数民族交通民俗
1、以牲口为动力的交通工具 (1)“草原之舟”——勒勒车(蒙古式的牛车) “草原之舟”的来历: 将草原喻作绿色的大海,勒勒车有了“草原之舟”的
美名
勒勒车名称的来历:“勒勒”是赶车的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 用途:
①牧民倒场,勒勒车用来搬运蒙古包; ②干旱时节,勒勒车用来拉水;临近严冬,勒勒车用来运送燃料; ③牧民嫁娶,勒勒车用来送聘礼运嫁妆。
中国桥梁之最
我国最短的石梁桥——锦带桥 地点:此桥在杭州西湖中; 长度:仅1米。如果你不留意,从桥上走过,还不知道
已过了桥。桥旁的清清湖水,千姿百态的山石和绚艳的 花木,更衬托出锦带桥的幽雅有趣。
我国最重的石梁桥 ——虎渡桥
中国桥梁之最
我国最重的石梁桥——虎渡桥 地点:它架设在福建省漳州九龙江上; 结构:桥墩上巨大的石梁每根均有1米多宽,1米多厚,
2、水路交通民俗
①水道——航道——航线 黄金水道——航运安全、使用频繁的水道 分类: 按形成过程:天然水道、人工水道 按地理位置:内河水道、海上水道……
2、水路交通民俗
②其他交通设施 渡口 港口 船闸 航标……
2、水路交通民俗
③舟船、筏 舟船:独木舟——现代巨轮 分类:按材料——木船、桦皮船、兽皮船、鱼皮船
1、交通民俗的特征
1、地域性 地域环境——交通工具——交通民俗 2、神秘性 陆路——山神、树如:古代的馆驿
4、行业性 陆上——车把式、脚夫(马帮、驼队)、轿夫 水路——船家、筏子客 码头——店家、脚行、牙行(代运商)……
(二)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1、陆路交通民俗 交通设施、交通工具 2、水路交通民俗 3、空路交通民俗
……
2、水路交通民俗

南北方民族的交通民俗

南北方民族的交通民俗

南北方民族的交通民俗谚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地缘广大的中国使居住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各有其迥异的文化特征。

民间谚语作为各民族的口承文化形式,记录了各地方风土人情,汇聚了久远传承下来的社会生活中的伦常法度、信仰观念等,民间谚语所反映的民俗事像,构成了不同民族社会形态的独特类型,谚语是人们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言简而意丰,对民俗而言极有研究价值。

古谚“南船北马”源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子·齐俗训》中已经有了“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

作为流传千年的民间谚语,“南船北马”简洁生动地描述了南北民族极有特色的交通运输民俗,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不同文化心态。

船马在各自群体中的重要地位1.生产中的交通工具交通运输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但受到生产状况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生产内容和生产形式不同,交通运输民俗也不相同。

我国地貌的两大分疆——河谷与草原,界定了南方农耕民族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区域。

从历史上看,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主要在黄河流域,逐渐向南扩展到荆楚、吴越、巴属,跨五岭直达南海。

我国南方各民族的地理位置多江河湖海,古人的交通往来主要靠河海提供舟楫之便,船的产生由来已久,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之一。

《周易·系辞》记载黄帝时“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由此可知,最迟在商代前期,船已是人们常用的水上工具了。

后来则是用木板造船,船越来越大,是南方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

考古工作者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出了六只木浆,这六只木浆做工细致,有柄部和叶部,说明当时南方吴越的先民不仅用船普遍,而且已经有了相当的造船水平。

在南方水乡,船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工具,靠它渔猎而食,运输代步。

《吴越春秋》中形容吴越之人“以船为家,以辑为马”。

《春秋大事表》则说吴人“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

由此可知船在古南方民族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5交通民俗

5交通民俗

横跨岷江的安澜索桥
横跨岷江的安澜索桥
溜索
溜索为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交通工具,一 般设置在两山对峙、江面较窄的地方。 传说中,一对分别居住于怒江两岸的傈僳 族恋人,在无法相会的苦恼之中,受到彩 虹的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条溜索。 从此,这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两岸的人 们广泛运用。
怒江上的溜索有两种--平溜和陡溜。平 溜的溜索两头一样高,平越大江,来往都 可过,但溜到江心后得双臂用劲,攀到对 岸。陡溜有一定的倾斜度,一头高,一头 低,自然滑向对岸,十分轻快。陡溜一般 都是两根,倾斜方向相反,来回都很省力。 为了安全,溜的构造除溜索本身外,尚有 一块硬木或竹子做成的溜板和一根栓在腰 间的麻绳。
越南
摩托车是越南人身份的象征,最经典的一 句话是:在越南,不会骑摩托车等于残废。
越南的出租车
交通民俗的特征
地域性
交通设施、交通工具和交通的信仰、禁忌等等,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域环境。北人乘马,南 人乘船;马帮穿行在云贵川的崇山峻岭中,沙漠 驼队,黄河羊皮筏子,乌苏里江桦皮船。
侗族风雨桥 风雨桥为侗族交通设施,一般长60-100米, 宽四五米,青石作桥墩,杉木铺桥面,上 建瓦顶长廊。 长廊中段建有若干座宝塔形楼亭,飞檐交 错,层层叠叠,长廊的瓦檐、柱头、栏杆, 皆有雕饰。
二、交通工具:载人载物用于运输的工具 陆路交通工具主要有直接附着于人体的工具, 如扁担、背篓等,各种车辆、动物以及用于冰雪 路上的雪橇。 车辆:独轮车、两轮车、三轮车、四轮车;人力 车和畜力车 动物类交通工具:马牛驴骡骆驼牦牛狗羊驯鹿 (马帮,羊帮,牦牛商帮,骆驼商帮) 其他类交通工具:冰雪交通工具:冰鞋,滑雪板; 以人载物的:轿子,滑竿
纤道,是古代水上交通的陆路辅助设施, 为纤夫提供拉纤的通道。这种道路曾经普 遍存在于各地的水上交通线。现今不仅有 如浙江萧山、绍兴、上虞的浙东运河古纤 道,而且还有西南一些地区现在仍在使用 的纤道 盘山道和石阶路 冰雪道 城镇道路:街,巷,弄,胡竹桥和藤桥 按结构可分为梁桥、拱桥、浮桥、索桥和 吊桥。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3. 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4.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建于明代的蹬步桥
福建晋江安平桥(梁桥)
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 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 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享有 “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安平 桥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 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 里桥。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 式石板平桥,桥全座用花岗岩和 沙石构筑,双边船形墩,两端成 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 而较宽的主要港道,始建于南宋 绍兴八年 (1138),历时十四年 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 安平桥全长2255米,桥面宽3~ 3.8米,共361墩。。桥面以5~8 条巨型石板铺架,石板长5~11 米,宽0.6~1米,厚0.5~1米。 两侧设有栏杆。
二、形式
有多跨式木梁桥、木拱桥、浮桥、吊桥等
三、相关图片
木梁桥
木吊桥
浮桥
浮桥古时称为舟梁。它用船舟来代替桥墩,
故有“浮航”、“舟桥”之称,属于临时性 桥梁。由于浮桥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军 事上常被应用,因此又称“战桥”。 ①传统形式。在船或浮箱上架梁,梁上铺桥 面。②舟、梁结合形式。舟(箱)体、梁、桥 面板结合成一体,船只首尾相连成纵列式, 或舟(箱)体紧密排列成带式。上、下游设置 缆索锚碇,以保持桥轴线的稳定。桥两端设 栈桥或跳板,以与岸边接通。为适应水位涨 落,两岸还应设置升降栈桥或升降码头。
赵州桥(拱桥)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
赵县洨河上。建于隋 代(公元581-618年) 大业年间(公元605- 618年),由著名匠师 李春设计和建造,距 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 史,是当今世界上现 存最早、保存最完善 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因赵州桥 是重点文物,通车易 造成损坏,所以不允 许车辆通行。
四川乐山大Leabharlann 景区 的九曲栈道天门山玻璃栈道
纤 道
纤道是指架设在水面上的、由一座座石桥连接而成的水上 通道。供纤夫背纤和躲避风浪用。因多为官府出资修建, 亦有官道、官塘之称。
浙东运河古纤道
冰 雪 道
是冬季严寒的地区利用天然河道,或用冰雪人 工修建的道路。可通行滑板类交通工具
城 街、巷、里弄、胡同等 镇 道 路
索桥
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 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古书 上称为絙桥、笮桥、绳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 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其做 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 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 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 索作为扶栏。
独溜索桥
四川灌县珠浦桥(多孔多索索桥》
泸定铁索桥座落在泸定县城
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 年,建于45年(1706年).康 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 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 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 里,9根做低链,4根分两侧作 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 全桥体重40余吨,两岸桥墩为 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为 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 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 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 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 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栈道”又称“栈阁”之道,这是古代交通史上一大发明。人们为 了在深山峡谷通行道路,且平坦无阻,便在河水隔绝的悬崖
道 绝壁上用器物开凿一些棱形的孔穴,孔穴内插上石桩或木桩。
上面横铺木板或石板,可以行人和通车,这就叫栈道。为了
防止这些木桩和木板不被雨淋变朽而腐烂,又在栈道的顶端
建起房亭(亦称廊亭)这就是阁,亦称栈阁。相连贯的称呼,
就叫栈阁之道,简称为栈道。
大西南的西 蜀栈道最为 著名。 其修筑工程 之艰巨,方 法之巧妙, 在当时是上 乘。
近近 景景
远景
长江三峡古栈道
三峡古栈道全长约五六十公里。瞿塘峡段从 奉节县草堂河口东岸起,至巫山县大溪对岸的 状元堆山,长约10公里;巫峡段从巫山县对岸起, 至川鄂两省交界处的青莲溪止,长30公里; 期其余则零星分布在西陵峡中。栈道包括道 路、石桥、铁链、石栏等,高出江面数十米
梧州金龙巷 北京胡同
上海西塘乡的弄堂
桥梁
一、定义
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建筑物, 称为桥。 桥梁一般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附属构造物组成, 上部结构主要指桥跨结构和支座系统;下部结构包括桥台、 桥墩和基础;附属构造物则指桥头搭板、锥形护坡、护岸、 导流工程等。 二、意义
桥梁是陆上交通的创造性延伸和补充,它们解决了河流山 涧阻隔的困难,极大地方便了两岸民众的贸易和往来。并且 有的桥还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三、分类 (1)、按结构分:梁桥、拱桥、浮桥、索桥、吊桥…… (2)、按建材分:木桥、石桥、砖桥、铁桥、竹桥、藤 桥……
交通运输及其民俗特点
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 的越来越频繁,远古时代那种靠步行去远 方,以及用手提、肩扛、头顶作为负重和 运输的原始交通和运输方式,已很难适应 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兴 建与运输工具的制造便应运而生,并在其 长期传承中,形成了不同的运输行业和他 们的生产习俗。
我国传统的交通设施 及运输工具

最早的陆地道路,是远古人类为了
路 采集、狩猎而踩出来的小路。
盘山道和石阶路。是人类创造出的适合山地地形 起伏较大的道路。
盘山道
石阶路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
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 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 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 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 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 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 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 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石 主要有蹬步、梁桥和拱桥。 桥
1、蹬步(踏石):在水浅的河流溪涧上,均 匀安放的石块,踏石过河。 2、梁桥: 我国石桥最多的形式;
福建滨海地区最集中; 晋江安平桥为其中之最。 3、拱桥: 东汉时期开始建造; 现存最老的是赵州桥; 侗族风雨桥为石桥之变异形式—— 既有拱桥,又有梁桥,上有亭廊,以避风雨。
广西三江程阳桥(风雨 桥,又称为花桥、廊桥)
贵州都匀的风雨桥
木桥
一、定义
木桥以天然木材作为主要建造材料的桥梁。由 于木材分布较广,取材容易,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 明而且采伐加工不需要复杂工具。所以木桥是最早 出现的桥梁形式。其具有重量轻,强度较高,加工 及各部分连接的构造简单等优点。但其也有易燃, 易腐蚀,承载力和耐久性易受木材的各向异性及天 然缺陷影响等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