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4可直接打印

合集下载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词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②姮娥,即嫦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波”即指月光,“飞镜”喻指天上月亮,一个“磨”字写出了月光分外皎洁。

B. 词上片最后句,词人向嫦娥发问,摧肝裂胆,流露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孤苦之情。

C. 词人乘风直上万里长空,视角由上而下,俯瞰大好山河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

D. 本词联想想象丰富,天上地下意境开阔,情感上气势豪迈,体现了辛词豪放特点。

(2)请简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含义。

【答案】(1)C(2)①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可以让月亮洒给人间更多的清辉;②“桂婆娑”象征(比喻)阻挡光辉的黑暗,即主和(投降)派,甚至入侵的金人;表达词人扫荡黑暗,收复失地,把光明洒向人间的决心。

【解析】【分析】(1)C项,“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错,“皆被金人占领”字不合事实;“悲痛万分”不准确,下阕后两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表达了词人希望铲除黑暗势力以取得抗金胜利的豪情壮志。

故选C。

(2)解答此题,首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

然后揭示其内在含义,由注释“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可知,诗句中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年高考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年高考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年高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鉴赏资料】: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

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

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

专题04评价诗歌的思想与情感-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含解析)

专题04评价诗歌的思想与情感-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含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4 评价诗歌的思想与情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

高考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要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不能主观臆断。

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诗歌评价题型一评价诗歌的思想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

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解题策略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表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便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

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地把握该诗(词)的感情基调。

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

“乐景”表示“乐情”,“哀景”表示“哀情”。

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典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2019届高三语文专题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专题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3模2真+技巧点拨)2019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重难点突破必备参考资料诗歌鉴赏13.L2018·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

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4分)(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4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第一小题时,可先说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解答第二小题时,可先分析诗人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然后再分析达到了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诗歌赏析】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

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题(形象意象类)(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题(形象意象类)(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题(形象意象类)(含答案)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薄命妾辞元好问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

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

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

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首先用“如花”写女性的貌美,并以“画不成”强调其“美”的程度。

B.“自合”、“谁教”语似平常,实则包含对不平命运的愤感和对自我的指责C.女子虽遭命运播弄,却对爱人一往情深,聚散的命运与不变的感情恰成对照。

D.“江南岸”并非实写环境,而是以江南的广阔来反衬女子的形单影只的孤苦。

【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辦析。

题中ABC 三个选项考核诗歌的内容,D 项考核诗歌的手法,其中 B 项,没有“自我的指责”之意。

所以本题选 B 项。

(2)这首词通过具体的形象把“薄命”写得十分可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这首词以“叶”、“浮萍”、“杨柳”、“云”、“月”、“鸳鸯只影”等具体形象把“薄命”写得有形有色,十分感人。

①用薄“叶”形容命薄,具体可感。

②以“浮萍”作比,写其身如飘萍无根蒂,生活无定。

③以“杨柳”作比,写其迎来送往,暗示其卑微的身世。

④以“云”聚散无定、“月”盈亏变化,喻指生活的变化不定。

⑤以“鸳鸯只影”写其不能与情侣欢聚,形单影只,孤独伶傳。

这些形象从不同角度展现红颜女子的悲惨命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的能力,要求分析如何把薄命写得十分可感;通过诗歌中的内容“颜色如花”“命如叶薄”“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云聚散,月亏盈”“鸳盎只影”枯荷等形景的写出红频女子命薄”生活无定“卑徴”形单影只”孤独伶们的思修命运。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年高考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年高考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年高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卷)柳梢青·送卢梅坡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容具体说明。

【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鉴赏资料】: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

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

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过在京城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

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019届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及答案

2019届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及答案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人借思妇委婉地流露出自己的忧国之思。
19.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B. “篱花犹及重阳发”写出了虽然故人不在,但是篱下的菊花仍然在重阳时节绽放,寄寓着友人高洁的情操。
C. “邻笛那堪落日听”用向秀《思旧赋》之典,写诗人徘徊在故人旧居庭院里,正当落日时分,听到邻家传来笛声,更增添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D. “秋来芳草自为萤”句中“萤”指萤火虫,多于夏季就水草产卵,幼虫入土化蛹,次年春天变化为虫,古人因此误认为萤是由腐草化来的,故在写到幽冷凄清的氛围时常写到“萤”这一意象,用以烘托诗人孤寂凄苦的感受。
15. 简析“孤坟何处依山木,百口无家学水萍。”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答案】14. B 15. ①颔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哀悼之情,以及对友人身后家属无处可归的怜悯之情。②诗人不知友人葬于何处,无法亲自到坟前拜祭;只知友人离世之后,众多家人生活困窘、漂泊流离,犹如那水上无根的浮萍。
【解析】
【14题详解】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4)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4)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4)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王维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②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释】①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

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

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

大历五年卒于长安。

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

②扶桑:传说中的地名,相当遥远。

近现代“扶桑”指日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国的渺远难即,以便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和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

B.“向国”联写面对自己的国家只能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

C.“乡树”联是说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晁衡的家住在那孤岛中,言下之意是说日本国比扶桑更远。

D.“别离”联向友人提出了殷切的忠告:分别之后将要天各一方,我们应该努力保持互通音信,不能失去联系。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一联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5可直接打印(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5可直接打印(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9 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5 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

1.[送别怀人诗]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2.[羁旅思乡诗]临江仙·暮春赵长卿①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别来此处最萦牵。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①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

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专项04+诗歌鉴赏(附答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专项训练(北京版)

专项04+诗歌鉴赏(附答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专项训练(北京版)

专项04 诗歌鉴赏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的(作者姓名)。

2.结合语境,说出画线句的原意及蕴含的哲理。

3.颈联写出了人们的活动,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同时写出了人们衣着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的赞美。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本诗叙述了诗人闲居江南农村时的一次经历。

全诗以“游”字为主线,先写诗人到农家做客,享受了“① ”的农家盛情;再写他在村中游走,见到人们庆贺“春社”,赞美了① ;最后通过“① ”一词,表明了自己将多次前来,体现了不尽的游兴。

5.本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各自蕴含了怎样的哲理?阅读《望岳》,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本诗八句没有一个“望”字,“望岳”之意却贯穿全诗。

首联写远望,“① ”写出泰山的苍翠绵延。

颔联写仰望:“钟”字意为① ,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意为分割,表明同一时间山之南北明暗不同,写出泰山① 的雄姿。

颈联两句更从细节处写“望”,由“归鸟”可知时间已近① ,而诗人仍然注目“岱宗”,为尾联的抒情蓄势。

7.结合诗意,说说你从本诗尾联读出了青年杜甫怎样的情怀。

阅读《已亥杂诗》,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本诗的情感富于变化。

下面是两位同学画的情感变化曲线图,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并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说明。

()A.B.选择:理由:9.下列诗文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不相近...的一项是()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19届高三诗歌鉴赏近五年高考真题集萃(刘)

2019届高三诗歌鉴赏近五年高考真题集萃(刘)

2021/5/27
6
2018高考课标全国卷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 观达点的一:,同你意。是①否这同两句意诗这是种精卫解坚读韧不?拔请、结前赴合后诗继奋句斗说精明神的你自的我抒理发; 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由能完。成(移6山分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
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2诗021/的5/2最7 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1本2 。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 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A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019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2019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2019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2019东城高三期末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共12分)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1】叶梦得霜降碧天静,秋事【2】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3】。

注释:【1】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

当时叶梦得六十一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九月望日,与幕下诸将操练弓箭,因病而未能上场习射。

【2】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

【3】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篇四句以“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突出了深秋的寥廓与凄清。

B.“起瞰”三句,写词人午夜登高远眺,不由生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借酒浇愁。

C.下片写了西园习射的情景,诗人因病不能竞武,看到虎士矫健英武的表现,感慨万千。

D.结尾“回首望云中”一句,诗人借汉代古地名表达了自己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心愿。

15. 下列对词中加点词语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促西风”的“促”字,不仅写出了秋风强劲,而且体现出敌情急迫、战事紧急。

B.“中夜入梧桐”中的“入”字,生动地描绘出风吹入梧桐的枝叶深处,鸣响不止。

C.“客争笑”中的“争”字,极写宴饮时宾客的欢笑,与诗人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

D.“老矣真堪愧”中的“堪”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因虚度年华而一事无成的惭愧。

16. 明人毛晋《石林词跋》说叶梦得“不作柔语殢(tì, 纠缠)人”。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6分)17.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8分)诗仙李白想象瑰奇,他诗中的意象常带有奇特的神话色彩,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专项训练23:诗歌鉴赏(四)-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

专项训练23:诗歌鉴赏(四)-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

专项训练二十三诗歌鉴赏(四)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鼻城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渔家傲谢逸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

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

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1)“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表达技巧。

(2)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苏轼①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

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

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

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

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上阕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C.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2019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2019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7
按体裁分
新诗
新体诗(自由诗) 旧体诗(格律诗)
(1919年“五四”始)
诗歌 古体诗 古诗 近体诗
四言古诗:出现最早 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 古体诗 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 乐府诗 绝句 五言绝句 :如王之涣《登颧鹊楼》 七言绝句 :如杜牧《泊秦淮》 五言律诗:如杜甫《春望》
古诗
律诗
近体诗
七言律诗:如杜甫《登高》 排律
( C )
解析 据对仗特点选。
(3)这是一首 近 体诗。(只填一个字)
15
二、从体式入手读懂古诗 高考考查所选的诗体主要是近体诗和词,偶尔涉及古体 诗和散曲。近体诗和词在体式结构章法方面既同又异。抓住 这“同”和“异”,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诗歌,甚至可以解答 结构思路方面的题目。 1.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 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 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 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25
1.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①结构章法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 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 诗 近体诗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 起承转合 四句抒情(主) 首句渲染气氛 上片主句写景 写景(次) 词 尾句过渡 下片:抒情(主)
①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照时 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 者的思想感情。 ②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 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 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 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 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 杀敌,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 ④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 争,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诗歌鉴赏(题目)语言方面及答案

诗歌鉴赏(题目)语言方面及答案

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一鉴赏诗歌的语言★考点过关题1.(北师大附属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至后①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①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

②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

③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④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冬至”点题,冬至之后,白日渐长,写出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的现状。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叛军。

诗人此时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洛阳胜地金谷园、铜驼陌受到战争破坏,让诗人心生国破家亡、物是人非之感。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在愁苦之余本想写诗遣愁,诗成之后却心生寂寥倍感凄凉。

(2)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3. (揭阳市三中2019届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小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411.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崔 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

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2.咏史(其二)左 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①,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岂不伟③,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指汉代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②七叶:七代。

珥汉貂:珥,插。

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1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

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

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

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

E.诗人认为冯唐是很有才能的,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

13.野人送朱樱杜 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 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

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B.“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C.“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D.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昨日”,第三联——“昨日”,第四联——“今日”。

E.诗人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痛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象。

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14.行香子赵 鼎草色芊绵。

雨点阑斑。

糁飞花、还是春残。

天涯万里,海上三年。

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谩凝眸、老泪凄然。

山禽飞去,榕叶生寒。

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

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

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2A.“草色芊绵。

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

E.“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15.客 游李 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

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

④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16.沉醉东风·渔父白 朴黄芦岸白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3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1)下列有关内容是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父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小令中的渔父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父,因为渔父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D.结尾句虽然表达出词人坚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保持高风亮节之意,但更主要的是体现出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倾向,这是不可取的。

E.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父形象。

17.春 雪韩 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 雪刘方平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注】。

【注】 洛阳东: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韩诗第一句中的“都”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B.韩诗的第二句表达了诗人见到满园春色、其溢于言表的欣喜,一扫遗憾之情。

C.刘诗三、四句写富人看春雪似花,强烈表达出作者对社会贫富差异的愤慨之情。

D.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早春的白雪,并借此抒发情怀。

E.“白雪却嫌春色晚”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灵动之气,与“雪却输梅一段香”有异曲同工之妙。

18.咏 竹4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作铺垫。

C.“无人”两句意思是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

D.“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E.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奋发向上、不甘人下的豪壮情怀。

19.虎丘①题壁陈恭尹②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清代诗人。

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

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

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住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

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5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E.古诗词中的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数字和本诗中“千家笛”“万里天涯”中的数字都是实指。

20.水仙子·咏雪乔 吉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

大灰泥漫了三千界①,银棱了东大海,探梅的心噤难捱。

面瓮儿里袁安②舍,盐罐儿里党尉③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注】①三千界: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

②袁安,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记载:“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出行视察,至袁安门,无有行路。

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③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雪夜拥炉酌酒,热得出汗,“扪腹徐行”,说:“天气不正。

”(1)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与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前两句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积雪像飘落满地的梨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

B.第四句的“棱”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

第五句的“噤”字指冻得从心里打战。

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袁安的宅舍雪大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的积雪像洁白的盐堆,歌舞的亭台被大雪变成了粉缸。

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的曲子,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雪”字,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手法突显描写对象。

E.这首元曲先俗后雅,大俗与大雅形成强烈对比,显示出俗对于雅的调侃,于是产生了喜剧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

1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

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答案 AE612.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C 项,“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误,从诗歌中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

E项,“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分析错误,此处用典是为了证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冯唐与金张两家不在同一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