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质人教版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五篇)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质人教版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五篇)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质人教版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五篇)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2.会读比、写比、知道比的各个部分名称。

3.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一、初步理解比是一种关系1、引入比。

(1)问题:一个摸球游戏,在盒子里要放黄球和红球两种球,要求黄球和红球按4比1,应该怎么放方案1:黄球4个,红球1个。

方案2:黄球8个,红球2个。

讨论:8个对2个应该是8:2,为什么也可以说成4:1,你能说明理由吗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1个看作1份,4个就是4份,2个红球也可以看作1份,黄球有这样的4份,所以是4:1。

黄球个数是红球个数的4倍。

方案3:红球12个、白球3个;红球16个、白球4个;......讨论:为什么这些方法都是4:1(2)红球和黄球的比呢(3)小结:黄球个数除以红球个数等于4,黄球除以红球等于1/4。

两个数的比其实就是两个数相除,4:1就是4除以1,1:4就是1除以4。

2、认识比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中间象冒号的叫做“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后面叫做比的“后项”。

二、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1、出示羊毛衫图。

(1)讨论:从这个2:3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交流:兔毛是羊毛的2/3;羊毛是兔毛的1.5倍;兔毛是这件衣服的2/5。

羊毛是这件衣服的3/5。

……(2)2:3是羊毛和兔毛的比,那么,3:2是谁和谁的比2、出示新生儿图。

(1)讨论:这里的1:4是什么意思交流:1:4是指新生儿的头长是身长的1/4,身长是头长的4倍。

(2)如果新生儿的头长是10厘米,那么身长是多少头长是15厘米呢新生儿的头长是1米呢说明新生儿的头长是有一定范围的。

一般新生儿的身高在40到60之间。

(3)讨论:(指名以为学生)这位学生的头长与身长的比是:4吗那么你估计大概是多呢也就是说这个1:4是特指新生儿的。

3、举例。

三、完善比的意义1、出示:我坐飞机从杭州出发到成都,飞行的路程大约上1800千米,大约飞行了3小时。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通用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通用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通用教案:认识比一、教学内容1.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

2. 学会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前项、后项、比值。

3. 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比。

2. 学生能够掌握比的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找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例子,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

难点:找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如两家餐厅的菜价比较,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比较这两家餐厅的菜价呢?2. 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情景,发现可以通过比较两家餐厅的菜价来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比的方法来表示这两家餐厅的菜价。

3. 讲解比的概念:教师通过示例,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4. 练习比的应用:教师出示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比较两家商店的商品价格,找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认识比比:前项后项比值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第57页的“做一做”。

答案:(1)8:3 = 2.67(2)12:5 = 2.42. 找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用比的方法表示,并找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答案:如:一家水果店苹果的价格是5元/斤,香蕉的价格是3元/斤。

苹果和香蕉的比是5:3,其中5是比的前项,3是比的后项,5÷3 = 1.67是比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了比的概念,掌握了比的意义,学会了比的读写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第2课时)参考教学方案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第2课时)参考教学方案人教版

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比”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比的概念、比号、前项、后项、比值等基本知识,以及求比值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比的基本概念,理解比号、前项、后项、比值之间的关系,能够求出简单的比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难点是理解比号、前项、后项、比值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PPT、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比号前项后项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前项÷ 比的后项 = 比值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判断题: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数叫做比值。

(对/错) 25:3012:18答案:1. 对2.25 ÷ 30 = 0.8312 ÷ 18 = 0.67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加强练习。

在课后,可以让学生们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思考一下,比的概念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运用比来解决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细节需要特别关注。

对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的讲解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这是学生们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关键点。

比号、前项、后项、比值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

作业设计中的计算题是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需要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计算中。

对于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的讲解,我会详细解释比的意义和用途。

比如,比可以用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或者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求比值的方法是通过将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结果,这个结果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对于比号、前项、后项、比值之间的关系,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来进行解释。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认识》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比的概念,学会用常见的比例表示比的关系。

2.掌握比的大小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和推断。

3.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的认识,解决相关问题。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比较、推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比的概念和基本定义。

2.掌握比的大小关系,学会用比例表示。

3.训练学生将比的认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难点1.比例的转化和运用。

2.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比例的图示和实际例题。

2.课堂教具:尺子、书本、糖果盒等。

3.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实际生活中的比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比,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比的概念。

2. 讲解1.介绍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比。

2.讲解比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比例的大小。

3.展示比例的具体表示方法,让学生掌握用分数、百分数表示比的技巧。

3. 练习1.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比较练习,巩固比的大小关系。

2.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让他们尝试将比的认识应用到更多领域。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比的练习题。

2.思考并解决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比例问题,写出解题过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帮助学生打好比的基础,但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仍需继续加强。

下节课将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前段时间在上海举办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盛会,知道是什么吗(世博会)对,老师也去参观了,参观中,老师还拍下了我最喜欢的建筑(出示:中国馆),知道这是什么吗(中国馆)对,中国馆的造型很独特,寓意也很深刻,老师想把他放大放到家里做装饰品,看看,哪一副图是按比例放大后的照片,为什么生:第二幅只扩大了长,宽没变,第三幅图只扩大了宽,长没变,第三幅图长和宽都扩大了。

二、探索新知师:通过观察选择了第三幅图,如果给出相应的数据,你能结合前面学习的比例知识和大家说一说,为什么选第三幅图吗(给出数据:20cm、10cm,30cm、15cm)师:有道理,根据这两幅图,你还能写出哪些比例(生独立写)反馈板书:20∶30=10∶1530∶15=20∶1010∶15=20∶3020∶10=30∶15讲解:内项与外项刚才我们用四个数组成了多个比例,在数学里,我们把组成了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其中中间的两个数叫做比例的内项,外面的两个数叫做比例的外项。

(板书)观察:组成比例的内项和外项,你有什么发现,并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反馈: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师:同意吗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板书:20×15=30×10)师:每一个人再写一个比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学生写并小组内交流。

谁再来说一说这一发现师:PPT出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a×d=b×c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结果怎样说一说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例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4.1比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4.1比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3.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比的各部分名称,如前项、后项、比值等,并能正确书写比的形式。
4.引导学生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比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比的价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比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商场里的商品标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比在实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活中的应用。
2.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比吗?它有什么作用?”
3.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如:“我们已经学过除法,那么除法与比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在制定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以“培养学生比的意识,提升数学应用能力”为目标,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创设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商品的标签上的比值,引发学生对比的思考。
2.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比的概念。通过展示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掌握比的意义。
3.演示求比值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求出一个数的比值。如:“求比值就是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
4.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件商品的原价是120元,现在降价了30元,现价是原价的多少?”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如:“你们小组能用比来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吗?试试看!”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设计理念: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一、从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导入并引入。

制造冲突,也为后面的思考题做理论铺垫,顺便起到引入课题,探索性质后回应开头的知识,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请勇敢的同学配合老师)师:xx你出生的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根据学生的回报板书两次分子分母上下易位,同为比例的外项)你还想知道教师内谁的生日,请他告诉你.(板书一次,做一个内项,那么括号应该怎样填呢)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迅速的填出了。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探索发现新知。

1.引用练习中的3:8=9:24为例子,比例中的四个数叫什么名字呢两端的两项叫做什么,中间的两项叫做什么(自学课本) 学生回报,师完成板书:(注意板书的时候教师的手势要指明确到位)2、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80:2=200:56:10=9:151/2:1/3=6:40.2:2.5=4:502.4:1.6=60:403、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可以说的具体一些。

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和创新、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具准备:圆的实物、剪好的圆片、圆规、直尺教具准备:细线、图钉、剪好的圆片、三角板教学过程:一、悬念产生好奇,好奇带入新课(一)设置悬念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课件展示、图文并茂)1、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2、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呢?3、枪口、炮口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师:同学们,这些问题你们暂时还不必回答,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马上回答,这三个问题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回答是“圆”时,教师板书课题)师:当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对圆有一定认识后,你们再回答这三个问题,相信你们的答案会更完整、更圆满。

(在黑板的一侧板书:圆满)[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用心扑捉圆在生活中、自然中的原型,巧妙地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带着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向往与追求的意向,以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

同时,在“暂时还不回答”的关子下,把“三个问题”集中在“圆”上,旗帜鲜明地拉开了这节课的序幕,这一导课不仅意味深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始不知不觉地渗透了“圆的文化特征”意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在猜想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一)生活中的圆师:生活中你们见到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学生回答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已准备的实物举起展示)(二)运动中的圆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4.3比的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4.3比的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中思考、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4.教学策略多样:本节课采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的知识。同时,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4.3比的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小学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4.3比的应用于实际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掌握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合理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比的定义、比的性质、比的大小比较、求比值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情境为导入,让学生感知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操作,探究比的性质和运算方法。在对比的求值和实际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比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比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自评,鼓励学生积极评价他人,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3.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4.对比的认识教学进行总结与评价,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学案例将围绕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比的认识展开,以上教学策略的制定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如比较两件物品的价格、两个运动员的速度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的存在。
2.设计有趣的数学故事,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比的图形、数轴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4.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如除法、比例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比的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精神,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引导学生认识到比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5.通过对比的认识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讲授新知
1.对比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与除法的关系。
2.教授求比值的方法,如用除法计算、求比值等,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3.讲解化简比的方法,如先找到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然后进行约分等。
4.结合实例,讲解如何判断比例是否成立,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在实际中的应用。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通用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通用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材,主要涉及第九章第一节《比的概念及其性质》。

详细内容包括:比的定义、比值的计算、比例及其运用、比的基本性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值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使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例的计算与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比例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学校运动会上的跑步比赛,让学生观察比赛中的快慢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种关系。

2. 新课导入(1)介绍比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工具。

(2)讲解比值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比值的意义。

(3)引入比例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及运用。

3. 例题讲解(1)计算比值的例题:如2米与4米的比值为多少?(2)比例的应用例题:已知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比值。

(2)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5. 知识巩固通过提问、解答、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的概念2. 比值的计算3. 比例及其运用4. 比的基本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 3千克 : 300克② 5米 : 2.5米(2)已知比例尺为1:1000,求实际距离。

2. 答案(1)① 10 : 1② 2 : 1(2)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比例尺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比的概念、比值计算、比例运用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将比的概念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如何比较价格、速度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的求出比值;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这样两个问题。

1.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60km,汽车行驶100分钟可以到达,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二)探索新知播放“天宫一号”发射过程视频。

出示教材情境图:杨利伟在飞船内展示国旗提问:这面国旗就是杨利伟叔叔展示的国旗,长15 cm,宽10 cm。

比较这面国旗长和宽的关系,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预设1:长比宽多几厘米宽比长少几厘米15-10=5(cm)预设2:长是宽的几倍15÷10预设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追问1:刚才我们用15÷10来表示长是宽的几倍,我们又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请同学们想一想,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怎么说追问2: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能随便调换两个数字的顺序吗介绍“神州”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引导学生用比来表示。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预设:相同点,都用除法,又都能说成几比几。

不同点,第一个例子中的比是同类量的比,第二个例子中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得到的是一种新的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的是速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人体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

本信息窗以学生熟悉的人体为素材,简明地呈现了头长、臂长、腿长、身高等数据信息,借助“姆巴佩的头部长与身长有怎样的关系呢”等问题,引入对比的意义的学习。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除法的相关知识以及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本课是对这部分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对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求出比值。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探索过程,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比与除法、分数之间联系与区别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1.(出示课件)谈话:观察这幅情境图,你了解到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引导:同学们都能够围绕着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非常好。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足球运动员的身体数据作情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1.借助素材,分类对比谈话:你想知道他身长与头部的哪些关系?预设:身长比头部长多多少厘米?头部长比身长短多少厘米?身长是头部长的多少倍?头部长是身长的几分之几?引导:观察一下,你能给这四种关系分分类吗?为什么要这样分?小结:用减法表示出了头部长与身长的相差关系,用除法表示出了它们两个的相除关系。

相除关系的两个量可以用“比”来表示。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分别表示出两种量之间的相差关系、相除关系和用比表示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感悟到比和倍数关系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使学生对比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认识》人教版教学内容《比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中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包括:1. 比的定义:理解比是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数学用语,掌握比的形式和意义。

2. 比的计算: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掌握比的计算方法和运用。

3. 比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比的知识。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的定义,学会比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热情。

教学难点1. 比的定义:理解比的概念,明确比的意义。

2. 比的计算: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熟练运用比的计算方法。

3. 比的应用:将比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比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比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3. 比的计算: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计算方法。

4. 比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比的知识。

5.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板书设计1. 《比的认识》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巩固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拓展练习:完成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比的知识进行解决。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比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比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比的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1认识比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1认识比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1 认识比人教版教案:认识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求比值,以及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体会比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 使学生掌握比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求比值。

3. 让学生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的读写方法,求比值的方法。

难点: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上课之初,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场篮球比赛的情景,并提出问题:“如果小明投篮5次,进了3次,我们该如何表示小明投篮的效率呢?”让学生思考,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比的含义接着,我解释比的意义,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同时,我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比的读写方法。

3. 求比值在此环节,我提出问题:“如果小明投篮5次,进了3次,那么小明的投篮效率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计算比值。

然后,我讲解求比值的方法,即将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4. 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5. 实践运用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跑100米用时15秒,小华跑100米用时12秒,谁跑得快一些?”让学生求出两人的速度,并比较谁跑得快。

六、板书设计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求比值的方法、比与除法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红有24颗糖,小明有18颗糖,小红比小明多几颗糖?答案:小红比小明多6颗糖。

2. 题目: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0公里,两辆汽车的速度比是多少?答案:两辆汽车的速度比是3: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掌握了比的读写方法和求比值的方法,以及理解了比与除法的关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认识》人教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可以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相比产生一个新的量。

2.认识比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使学生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赛中的比分与数学中的比的区别;理解非同类量相比的比值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了解学情,诊断起点课前已经让学生们预习了这节课,学生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比的读、写和各部分名称已经知道,学生板书2:1(也可能是其他的比,这里暂定为2:1)一个比,读一读,请学生根据课前预习介绍比的相关知识。

二、创设情境,辨析疑点交流: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在哪里听过或者见过这样的几比几?2.学生们说出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比。

这时出示老师的照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上面存在的比,学生一眼就看出眼睛和鼻子(或者其他器官)的数量存在比,为2:1。

然后加入语文老师照片,再让学生去观察两者有什么变化,比是多少。

紧接着去追问:能不能再增加?学生再说出一系列比后。

师:眼睛数量在改变,鼻子数量也在改变,那么它们之间什么没有变。

这时学生就很容易看出两者之间存在倍数关系。

既然存在倍数关系,学生会联系到之前学过的除法,从而让比和除法建立起联系。

学生很自然的明白两个数的比又表示两个数相除。

这时继续让学生去观察照片,除了数量之间存在倍数关系,长度之间也纯在倍数关系。

由数量比转入长度比。

师:在保证不改变样子的前提下,能不能改变照片的尺寸,这时的长和宽的比是多少?学生说出一系列比后,展示照片的变化。

让学生感受比。

接着出示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比,让学生感受这些比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特点一样吗?出示足球比赛照片,让学生说说这里的比和之前讨论的比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呈现信息:现在两队比分是2∶1。

3.提出问题:比较这两个2∶1,你有什么想说的?(1)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2)引导进一步辨析两个2∶1。

《认识比》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8.59页。

【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符号,会读比。

2.理解比值的概念,并会求比值。

3.培养比较、抽象、概括和自主探究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符号,会求比值。

2.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师:你们喜欢打乒乓球吗?谁来说说两个球队之间的比赛是从哪一方先开球的?又是怎样决定胜负的呢?(学生自由说)师: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比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比的知识。

(板书课题:认识比)二、自主探究1.初步认识比。

(1)师:两个球队之间比赛的结果通常用比来表示。

比如说,我们两个班级进行乒乓球比赛,每边出5个人,总共10个人进行比赛。

比赛结果可以写成5 : 5或10 : 10。

板书5 : 5和10 : 10,教学读法。

(2)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比赛结果用比来表示的?想好后和同桌说说。

(学生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3)师:同学们说了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比,看。

(出示图片及相应信息)如,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时侯,中国和俄罗斯飞船的速度之比是9:7;还有世界著名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城市广场有一个塑像,上面的撒尿小孩于连的身高和尿柱高之比是1∶1.05;老师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比的资料。

(出示图片及相应信息)如,人的身高与脚长的比大约是7∶1;英国的比尔泰晤士河桥与伦敦塔之间的距离与桥的总长之比大约是1∶200;美国黄石公园里,野牛奔跑时后脚与前脚之间的距离与它的整个身体长度之比大约是1∶5;科学家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奇妙的联系大自然数的比率7∶13与原子中电子排列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4)师:同学们真会开动小脑筋!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比。

这些比有的是表示数量关系,有的是表示倍数关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相关知识点。

具体包括比的定义、比值的概念、比的性质、比的化简、比的比较以及比的应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值的意义,能够求出一个比的比值。

2. 让学生掌握比的性质,能够对比进行化简。

3.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的化简,比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的定义,比值的概念,比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小明和小华赛跑,小明用时4分钟跑完1000米,小华用时5分钟跑完1000米,请同学们求一下小明和小华的跑步速度之比。

2. 讲解知识点:通过情景引入,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讲解比值的意义,以及如何求一个比的比值。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讲解比的性质,如何化简比。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化简比的练习题。

5. 比的比较:讲解如何比较两个比的大小。

6. 比的应用:讲解如何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比的定义2. 比值的概念3. 比的性质4. 比的化简5. 比的比较6. 比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运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甲乙两人同时出发,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75米,请问甲乙两人5分钟后相距多少米?答案:甲乙两人5分钟后相距150米。

(1)12:18答案:12:18 = 2:3(2)20:30答案:20:30 = 2: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比的概念和比值的意义。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掌握了比的性质和比的化简。

在比的比较和比的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在比的化简环节仍需加强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1认识比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1认识比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1 认识比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认识比”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基本概念、性质、应用。

学生将通过实例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计算和解决比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1. 比例概念的理解: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学生需要理解比例的意义及其与比的关系。

2. 比例性质的运用:比例的性质包括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等比性质,学生需要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比例的基本概念、性质,并通过例题演示比例的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比例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等。

通过清晰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的比例,巩固比例的计算方法。

2. 提高题: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拓展题:研究比例的等比性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篇教案共计约500字,未达到2000字的要求。

如需进一步扩充,可以在教学过程、练习题、课后作业等环节增加详细内容,例如加入更多的实例分析、练习题及解答、课后作业的详细要求等。

同时,还可以对教学难点进行更深入的解释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比的意义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比的意义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比的意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中,比的意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首先,我通过设计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比的存在。在故事中,小明和小红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他们发现苹果和香蕉的价格不同,引发了他们对于比的疑问。这个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解比的含义时,我可以设计一个购物情境。通过展示一张购物小票,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学生可以亲自计算不同商品的比值,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比的概念,还能够将比的应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可以是比较简单的问题,也可以是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计算比值:学生能够运用比的定义,通过除法计算出比值,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化简。
3.应用比的概念:学生能够将比的概念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与比相关的问题。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会在课堂上通过故事情境、实际操作和练习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最后,我注让他们相互解释比的意义,并共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中,通过教学比的意义,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1.理解比的概念: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意义,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示两个数或两个量之间的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

特别是对6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数学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需老师要有效的调控好数学课堂,与学生融洽配合。

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有效的设计教学环节和组织学生去学习领悟数学课的精髓..下面就有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上册六(2)班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2)班有男生21人,女生17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
(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
速度快?
A:3千克15元。

B、9元2千克。

C、12元3千克。

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

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

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

(1)求比值。

105:35 1.2:2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17:8 4:1 102:113
(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
A、4:12
B、12:4
C、
(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7.()
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
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
有挑战的。

”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

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