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与按键功能,掌握计算器的开关机、清屏、数字及运算符号的输入等基本操作。
2.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复杂运算。
3.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购物找零、计算速度、面积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然后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解决。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相互交流计算器的使用心得,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经验。其他同学可以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借鉴,提高计算器的使用能力。
5.培养学生遵守计算器使用的规范和道德,爱护公共财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充满兴趣。在数学学习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方法和技巧,但对于计算器的使用还较为陌生。在此基础上,本章节的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对计算器的认知程度: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器有初步的了解,但仅限于简单操作,对于计算器的更多功能和技巧掌握不足。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计算器基本操作和复杂运算方法,让学生明确计算器的使用技巧。
2.总结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经验和方法,强调将计算器应用于生活的重要性。
3.强调计算器只是辅助计算的工具,不能完全依赖,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能力。
2.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生活实际,自选一个场景,使用计算器解决相关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和结果写成解题报告。例如,可以计算家庭每月的电费、水费等费用,或者计算外出旅行的费用预算。

2019秋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2019秋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用计算器进行运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进行复杂计算的情况?”(如购物找零、计算成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计算器运算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计算器的使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让我感到欣慰。然而,通过观察和互动,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讲授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时,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解释,并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大多数学生能够迅速掌握,但也有部分学生显得有些迷茫。我意识到,对于这部分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个别辅导和耐心指导,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课程进度。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计算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019秋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19秋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二章第12节:“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与按键:介绍计算器的各个按键及其功能,如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于键、清除键等。
2.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器解决整数、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混合运算。

北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_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2_教学设计 教案

北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_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2_教学设计 教案

北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内容】2.12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1.进一步熟练掌握有理数的运算。

2.培养学生的运用计算器的能力及正确、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用计算器的能力及正确、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的运用计算器的能力及正确、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

【教学工具和方法】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题: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长2.32cm,高为7.06cm,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我们知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因此,计算这个圆柱的体积就要做一个较复杂的运算:π,这种计算,我们可以利用电子计算器(简称计算器)来完成。

计.22⨯⨯06.732算器是一种常用的计算工具,利用计算器可以进行许多种复杂的运算。

二、讲授新课:1.例题:例1:①用计算器求345+21.3。

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只要按算式的书写顺序按键,输入算式,再按等号键,显示器上就显示出计算结果。

解:用计算器求345+21.3的过程为:键入,显示器显示运算式子345+21.3,366.3,∴345+21.3=366.3。

②做一做按例1的方法,用计算器求105.3-243.例2:①用计算器求31.2÷(-0.4)。

解:用计算器求31.2÷(-0.4)78,∴31.2÷(-0.4)=78。

注意:(1)31.2÷(-0.4)不能按成 3 1. 2 ÷- 0.4 =,那样计算器会按31.2-0.4进行计算的。

(2)输入0.4时可以省去小数点前的0,按成 .4 。

②做一做按例2的方法,用计算器求 8.2×(-4.3) ÷2.5。

例3:①用计算器求62.2-4×(-7.8)。

这是减法和乘法的混合运算.对于加、减、乘、除法和乘方的混合运算.只要按算式的书写顺序输入,计算器会按要求算出结果.因此,本题的按键顺序是:。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运算,数学上,运算是一种行为,通过已知量的可能的组合,获得新的量。

运算的相交处本质是可数之间的映射。

以下是整理的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北师大版数学初一微电脑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2.12用计算器开展运算: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自学提问、探索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器面板上的按健名称和功能。

2、了解笔记本电脑的形状、款式、功能不同的基础上,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婚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运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节约、节能环保等诸方面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介绍常指单键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作战经验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下工夫之上。

学生是计算机科学学习的主人,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计算器是机器如今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计算工具,对学生来说并不孤单,所以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带的计算器,结合教学目标自学课本,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中认识计算器,学会基本操作方法,并在应用中感受到计算器带来快捷的方便,体会到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带来的成功的应用快乐。

教具、学具准备:1、每个学生自备一个计算器。

2、教师的计算器,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吗?我昨天也试著了超市,并收纳了好多东西,可是,要到付款的时候,我有点犹豫,我就带了1000元钱,也不知道够不够,这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算一算)师:怎么才能又可信赖可靠又快地算也来呢,你想到了什么计算工具?(计算器)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不但在哪见过计算器?它们有什么作用?师: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顺便计算器。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设计

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一、学生知识状况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非常有兴趣来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关键要照顾好不能准确记忆每个键功能的学生,教师及时帮扶,通过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弱势群体来学习本节课知识 。

二、教学任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1经历探索计算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器按键功能,会使用计算进行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按键顺序,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计算 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计算器的使用及技巧。

.本节课难点是难点是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繁琐的运算和探索规律,关键是熟练准确的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一)、 动手操作 掌握运用内容:1、熟悉常用功能键:ON AC DEL SHIFT = + (-) x 2 x y … .2、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总结按键顺序规律.(1)41.9×(-0.6); (2)6523 ; (3)1.22; (4)124. 目的:此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科学计算器操作简便,快捷高效的优越性;感受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对简单运算的尝试操作,归纳和发现科学计算器的按键顺序与手写算式的顺序保持一致,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耐心,细心,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注意事项与效果:用计算器在进行计算时,学生在进行分数和乘方的按键操作,要借助与第二功能键,这时对于学生来说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在此加强引导,做好示范,鼓励学生通过类似训练,总结出按键顺序的规律,从而为下一个环节中较复杂的计算的操作做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 例题讲解 熟能生巧内容: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523)5.42.3(12-⨯-)( ()[]⎪⎭⎫ ⎝⎛÷+⨯56-12-323)( 2 测量一种圆柱形饮料罐的底面半径和高,精确到0.1厘米.用计算器计算出这个饮料罐的容积(π取 3.14),结果精确到整数,并将你的结果与商标上的数据进行比较。

北师大初中数学七上《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word教案 (3)

北师大初中数学七上《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word教案 (3)

2。

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经历探索计算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器按键功能,会使用计算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按键顺序,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目标达成:1. 了解计算器按键功能,会使用计算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按键顺序,学习流程:【课前展示】1熟悉常用功能键:ON AC DEL SHIFT = + (-) x 2 xy … . 2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总结按键顺序规律.(1)41.9×(-0.6); (2)6523⨯; (3)1.22; (4)124. 【自学导航】1熟悉常用功能键:ON AC DEL SHIFT = + (-) x 2 xy … .【合作探究】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523)5.42.3(12-⨯-)( ()[]⎪⎭⎫ ⎝⎛÷+⨯56-12-323)( 【展示提升】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测量一种圆柱形饮料罐的底面半径和高,精确到0.1厘米.用计算器计算出这个饮料罐的容积(π取3.14),结果精确到整数,并将你的结果与商标上的数据进行比较。

【强化训练】尝试练习 巩固新知内容:【归纳总结 】熟记常用的计算器功能键及注意在运算时的按键顺序。

【板书设计】2.11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反思】1.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操作熟练快捷,获悉按键功能比较顺利,所以应该放心的让学生去操作发现按键功能,不必教师讲解,而且教师讲授远比不上学生自己实践的效果好,但应注意的是学生发现按键功能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条理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记忆。

2. 学生体验到计算器处理复杂计算的优越性后,必然会产生对计算器的依3. 赖心理,实践证明,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离不开计算器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对估计、笔算、心算的学习,所以在本节课后,应随时控制计算器的使用,教育学生不能随意使用计算器,而应按学习要求,适当选用各种算法。

新北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1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北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1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1.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一、情境导入任选1,2,3,……,9中的一个数字,将这个数字乘以7,再将结果乘以15873,你知道积是多少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是怎样算出的?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学会了计算器的使用,这些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1)(-498 765)×239-6 989 329;(2)-177.解析:(1)中按键顺序为(-)498765×239-6989329=,计算器显示结果为-126194164;(2)中按键顺序为(-)17x■7=,计算器显示结果为-410338673.解:(1)(-498765)×239-6989329=-126194164;(2)-177=-410338673.探究点二: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利用计算器计算:(1)0.012,0.12,12,102,1002,1 0002;(2)0.013,0.13,13,103,1003,1 0003;(3)通过(1)(2)的计算探究乘方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解析:先利用计算器求出结果,再对比结果观察得出规律.解:(1)0.012=0.000 1,0.12=0.01,12=1,102=100,1002=10 000,1 0002=1 000 000;(2)0.013=0.000 001,0.13=0.001,13=1,103=1 000,1003=1 000 000,1 0003=1 000 000 000;(3)由(1)(2)两题可以发现小数点每向左(或向右)移动一位,它的平方的小数点就相应地向左(或向右)移动两位,而它的立方的小数点也相应的向左(或向右)移动三位.方法总结:探求乘方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需观察分析乘方前各底数小数点的位置,再比较相对应的各数乘方后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可发现一般规律.探究点三:求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按括号中的要求取近似数.(1)0.6328(精确到0.01);(2)7.9122(精确到个位);(3)47155(精确到百位);(4)130.06(精确到0.1);(5)4602.15(精确到千位).解析:(1)把千分位上的数字2四舍五入即可;(2)把十分位上的数字9四舍五入即可;(3)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然后把十位上的数字5四舍五入即可;(4)把百分位上的数字6四舍五入即可;(5)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然后把百位上的数字6四舍五入即可.解:(1)0.6328≈0.63(精确到0.01);(2)7.9122≈8(精确到个位);(3)47155≈4.72×104(精确到百位);(4)130.06≈130.1(精确到0.1);(5)4602.15≈5×103(精确到千位).方法总结:按精确度找出要保留的最后一个数位,再按下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即可.三、板书设计观.。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计算器进行运算》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各种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开方、百分比等。

教材通过具体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并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计算器也有初步的认识。

但一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熟练使用计算器,对于一些特殊的运算符号和功能可能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要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各种运算功能,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开方、百分比等运算。

2.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各种运算功能,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各种运算。

2.难点:对于一些特殊的运算符号和功能,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操作实践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操作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计算器。

2.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运算实践。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进行计算的情况,你们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意识到计算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计算器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计算器的各种运算功能,包括加减乘除、开方、百分比等。

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熟悉计算器的各个按键功能。

七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
2.话题设置:提出具有探讨性的问题,如“计算器有哪些功能键?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利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等。
3.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探究计算器的使用技巧,然后进行全班分享,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提问: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计算器吗?它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回顾对计算器的认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展示:展示不同类型的计算器,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功能键等,引导学生关注计算器的发展历程。
(4)解决问题: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
4.教学评价:
(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计算器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计算器的操作熟练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基础练习:完成课本第15页的练习题1-5,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长签名确认,以检验学生对计算器基本操作方法的掌握。
2.实践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收集身边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折扣、家庭用电量计算等,运用计算器进行解决,并将解题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案)

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计算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器按键功能,会使用计算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按键顺序,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计算器的使用及技巧。

.难点是难点是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繁琐的运算和探索规律,关键是熟练准确的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非常有兴趣来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关键要照顾好不能准确记忆每个键功能的学生,教师及时帮扶,通过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弱势群体来学习本节课知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方面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

学生刚学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可以将纸笔计算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相对照,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索现实问题和需要进行复杂的运算时,应当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慢慢养成像使用纸笔那样使用计算器的习惯。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1、经历探索计算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器按键功能,会使用计算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按键顺序,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计算器的使用及技巧。

北师大版数学7年级上册教案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北师大版数学7年级上册教案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功能键.2.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3.掌握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正整数次幂运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过程与方法1.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熟练使用计算器的经验以及培养细心操作的习惯.2.通过计算器的实际操作、使用感受到计算器在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材料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在进步,时代在前进.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记清计算器中常用功能键的用法,多进行实际操作,逐步熟悉计算器的用法.难点:准确地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题: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2.32 cm,它的高为7.06 cm,求这个圆柱的体积.我们知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因此,计算这个圆柱的体积就要做一个较复杂的运算:π×(2.32)2×7.06.如果用草稿纸进行演算,速度很慢,我们为何不借助先进的计算工具呢?这种计算,我们可以利用电子计算器(简称计算器)来完成.引出课题——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二、讲授新课计算器的功能:计算器是一种常用的计算工具,虽然它的体积很小,但它却具有许多功能.它既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各种复杂的数学计算,解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还可帮助我们理解数学概念.有的计算器还可以编制各种程序或绘制各种图形,有的甚至还可以进行算式的运算,真是功能强大.三、例题讲解【例1】用计算器求345+21.3.解:用A型计算器求345+21.3的过程为:345+21.3显示器显示运算式子345+23.1,再按=,第二行显示运算结果为366.3,所以345+21.3=366.3.用B型计算器的按键顺序与A型相同.用C型计算器也可如上法键入,算得结果,但不显示运算式子.【例2】用计算器求31.2÷(-0.4).解:用A型计算器求31.2÷(-0.4)的按键顺序是:31.2÷(-)0.4=显示结果为-78,所以31.2÷(-0.4)=-78.B型计算器也是如此.如果用C型计算器,那么它的按键顺序是:31.2÷0.4+/-=注意:(1)输入0.4时,可以省去小数点前的0,按成.4(2)不同型号的计算器可能会有不同的按键顺序.如输入负数-5,A、B型计算器是(-)5,C型计算器为5+/-.【例3】用计算器求62.2+4×7.8.这是加法和乘法的混合运算,对于加、减、乘、除法和乘方的混合运算,只要按算式的书写顺序输入,计算器会按要求算出结果.因此,本题的按键顺序是:62.2+4×7.8=显示结果为93.4,所以62.2+4×7.8=93.4.【例4】用计算器求2.73.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正整数次幂,不同的计算器会有不同的按键方式.解:用A型计算器求2.73,可以使用求立方的专用键,按键顺序是:2.7x3=显示结果为19.683,所以2.73=19.683.也可以使用乘方的专用键x y,按键顺序是:2.7x y3=注意:若求一个数的平方,不少计算器都有专用键.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用x y求一个数的n次方运算,计算时要注意按键的正确操作方法.。

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新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新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概念。计算器是一种可以进行数学运算的电子设备,它是帮助我们提高计算效率的重要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计算器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计算,避免人工计算的错误。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四则运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高级功能的使用和有效数字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开关机、清屏、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的使用。
(2)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理解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则。
(3)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正确设置数据和运算步骤。
举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强调计算器四则运算的优先级,如先乘除后加减,以及括号内优先运算的规则。
其次,关于计算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和问题。这说明他们在思考和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同时,我也观察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被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计算器的应用还不够熟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计算器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计算器的基本运算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计算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案1-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案1-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应用计算器进行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及混合运算。

2、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的活动。

3、使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通过类比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是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及技巧.四、教学难点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繁琐的运算和探索规律.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计算问题,如到市场去买菜,到超市去买生活用品,到银行去存款,到商店去买学习用品等都会遇到计算问题,大家发现人们是怎样计算价格的?同学们的回答肯定各种各样:口算、用计算器、用算盘、电脑,综合同学们的回答作如下引导,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心算快捷用于简单的运算,算盘用于较为麻烦的运算,但是用的人越来越少,计算器使用范围广,操作简便,男女老少都能用,电脑在银行、超市中使用准确,快捷)由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大家知道计算器的发展历史吗?由学生回答后教师作简单的讲解。

(二)讲授新课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请大家拿出自己的计算器运算1.22 1.2423×38.2 41.9÷(-0.6)23×115(2)、合作交流:学生把答案交流订正,讨论计算方法及有关键的功能,可分组,也可同桌交流,得出上述题目的计算方法。

2、、理性归纳得出结论:特殊键的功能,借助多媒体展台向学生展示各功能键的功能及运用:(见课本P68)3、运用反思,拓展创新例1 用计算器计算:(1)、(3.2−4.5)×32−25(2)、[3×(−2)3+1]÷(−65)解:(1)、按键顺序为:计算器显示结果为−12110,可以按键切换为小数格式-12.1,所以(3.2−4.5)×32−25= -12.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算术运算》的一部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各种运算,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地区差异,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机会经常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使用并不熟练。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对电子产品的操作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2.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各种运算。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计算器进行各种运算。

2.教学难点:计算器的的高级功能,如科学计算器、统计计算器等的使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使用。

2.准备一些运算题目,用于课堂练习。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你需要计算1000乘以200,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运算。

然后引入计算器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开机、关机、数字输入、运算符号输入、清除等。

同时,教师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高级功能,如科学计算器、统计计算器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运算题目,如加减乘除、开平方、求倒数等,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北师大初中数学七上《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word教案 (1)

北师大初中数学七上《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word教案 (1)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教学难点: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学情分析认知基础:本节课是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最后一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学生对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什么情况下需要笔算,什么情况下需要心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没有对计算器的使用产生依赖心理.也就是说,今天研究什么情况下需要计算器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算法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经验基础:计算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并使用过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先尝试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然后通过交流总结出计算器的用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问题及探索性问题,使学生逐步熟悉计算器的用法.但学生对计算器的特点、种类、功能等知识缺乏系统的认识.教学目标1.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3.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创设出问题情境后,通过观察、操作计算器的实践活动,再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逐步熟悉计算器的用法.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采用分析对比法、小组比赛法等,从而使学生在对比和竞争中提高认识、熟练技能.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设计说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新知识的有效切入点,既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提出问题:你去过超市吗?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收银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收银员会算得那么快呢,你知道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进行运算”.二、认识计算器1.阅读教材请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自学例题前面的内容.问题1: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问题2:计算器的面板如何构造?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观察计算器,时间大约为5分钟.教学说明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同学生一起观察、操作自己手里的计算器并思考、讨论、交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学时间可适当调整.2.知识总结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归纳.问题1:计算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超市购物时、在菜场买菜时、在书店买书付账时等等.问题2:计算器的面板由键盘和显示器两部分组成.显示器用来显示输入的数据和计算结果,有单行显示的,也有双行显示的.键盘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和功能键,它们是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的.例如功能键:(1)开ON(2)关OFF(3)清除DEL(4)第二功能键:先按组合键shift.教学说明在解答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并先请其他的学生予以评价,再适当地以追问的方式结合学生手中的计算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算器.三、使用计算器1.进行复杂的计算设计说明这些小题在本章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通过笔算解决,这里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运算,是使学生意识到计算器可以使我们从繁杂的运算中解脱出来.教师出示问题,请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24×7.6;(2)0.6+2.4÷23;(3)8-(-4)÷23×3.解:(1)182.4;(2)4.2;(3)9.5.请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用计算器算这几个题的,结合学生计算中的错误使学生意识到,要想保证运算的质量,第一,输入的数据要正确;第二,按键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最后出示练习开展小组运算比赛,比一比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准.(1)7×32÷3+(-3)2;(2)-5+(-2)4-24÷(-2)3;(3)(-28)÷(-6+4)+(-1)×5;(4)2÷(-2)+0÷7-(-8)×(-2).解:(1)30;(2)13;(3)9;(4)-17.教学说明通过小组比赛的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率.对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请学生认真寻找出错的原因.2.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做一做”.让学生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3.探索规律设计说明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教师先出示问题请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 122÷34=111 222÷334=11 112 222÷3 334=再出示:(1)你发现了什么?(2)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111 111 111 222 222 222÷333 333 334的结果吗?解:(1)33、333、3 333.发现最后的结果每一位上都是3,结果的位数与被除数中“1”的个数相同.(2)333 333 333.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后,再小组合作交流计算的体会,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规律,例如:商3的个数和被除数中1和2的个数相同;商3的个数和除数的位数相同;商3的个数比除数中3的个数多一位等,教师都予以充分的肯定,进一步请学生思考通过这组练习有什么体会,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计算器不但能进行复杂的运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4.辩证地看待计算器的使用设计说明通过笔算与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劣比较,知道什么情况下需要计算器,避免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产生依赖心理.教师提出要求:最后我们来一次比赛,分两组:一组用计算器,一组用笔算.愿意用计算器的请举手.先出示第一组题目:3+7=__________;2×5=__________;25×4=__________;198+2=__________;再出示第二组题目:28 042+13 208=__________;172×56=__________;25 144÷449=__________.计算结束后,请学生思考通过这次比赛有什么感想?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对于一些较简单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反而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好.四、课堂总结问题1:什么情况下用计算器计算较为简便?问题2:用计算器计算,认为自己解决的最好的问题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对计算器的使用应采取既防又用的策略,计算器能帮助我们进行复杂的计算,又能帮助我们探索规律,这是使用计算器的原因.但计算器的使用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很多情况更需要学生口算、笔算或估算,应防止对计算器的使用产生依赖心理.评价与反思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从繁杂的运算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使用计算器都方便,例如较简单的运算就应鼓励学生笔算或口算,这就是防止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第9~12节设计者:刘景军)。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在上节课基础上,学生能够非常有兴趣来学习计算器使用方法. 关键要照顾好不能准确记忆每个键功能学生,教师及时帮扶,通过动手能力强学生带动弱势群体来学习本节课知识.二.教学任务分析计算器和计算机逐步普及,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因此《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 探索性数学活动中去” . 一方面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繁琐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另一方面,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影响. 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 学生刚学了有理数运算法则,可以将纸笔计算与计算器计算结果相对照,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在探索现实问题和需要进行复杂运算时,应当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慢慢养成像使用纸笔那样使用计算器习惯. 根据本节课内容及学生特点,设置教学目的标及重难点如下:1 经历探索计算器使用方法过程,了解计算器按键功能,会使用计算进行有理数加.减. 乘.除. 乘方运算.掌握按键顺序,2 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活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复杂运算.3 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本节课重点是计算器使用及技巧.本节课难点是难点是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繁琐运算和探索规律,关键是熟练准确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动手操作掌握运用;例题讲解熟能生巧;尝试练习巩固新知;探索规律活学巧用;反思小结布置作业.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动手操作掌握运用内容:1熟悉常用功能键:ON AC DEL SHIFT = + (-) x2x y…2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总结按键顺序规律.(1)41.9 X( -0.6 ) ; (2) 23 5; (3)1.2 2;(4)12 4.6目的:此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验科学计算器操作简便, 快捷高效优越性;感受科学技术重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对简单运算尝试操作,归纳和发现科学计算器按键顺序与手写算式顺序保持一致,从而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耐心,细心,一丝不苟学习习惯养成.注意事项与效果:用计算器在进行计算时,学生在进行分数和乘方按键操作,要借助与第二功能键,这时对于学生来说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在此加强引导,做好示范,鼓励学生通过类似训练,总结出按键顺序规律,从而为下一个环节中较复杂计算操作做一个很好铺垫作用.第二环节例题讲解熟能生巧内容: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值.2 3 6(1)(32 4.5) 32 - (2)3-2 1 -一5 52测量一种圆柱形饮料罐底面半径和高,精确到0.1厘米.用计算器计算出这个饮料罐容积(n取3.14),结果精确到整数,并将你结果与商标上数据进行比较.目的:此处设置是让学生熟悉计算器上有关按键功能,掌握按键操作顺序,体验计算器强大计算功能,感受数学程序思想,并能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注意事项与效果:用计算器在进行含有多层括号计算时,特别是在(2)中,底数是负数乘方运算时,教师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按键顺序,适时指导纠正,并通过屏幕幻灯片演示,与学生共同完成较复杂易错计算,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下次出错.第三环节尝试练习巩固新知内容:(1)(-345)421;Q12.236 (-2.3);⑶ 135;(4)-1553;1 2 5⑸—(3.87-2.21)152 1.352目的:此处设置是让学生进一步熟练使用计算器时按键顺序,能用计算器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第四环节活学巧用探索规律内容:我照卜一面的歩驟做一做:妙选几个数试-•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与同伴交流祢的 理由.目的:此处设置是让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器操作,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过程,提高语言表达和说理能力;特别是把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 和解决问题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探索性数学活动 中去,对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想.推理.交流等能力大有好处,从而改 变学生学习方式•第五环节反思小结布置作业内容:小结:熟记常用计算器功能键及注意在运算时按键顺序 .布置作业:教科书第94页知识技能1,问题解决23目的:此处设置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阐述自己观点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参与 度•布置作业是复习巩固本节知识,训练计算器操作技能,提高解决问题 能力.教学反思1.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操作熟练快捷,获悉按 键功能比较顺利,所以应该放心让学生去操作发现按键功能,不 必教师讲解,而且教师讲授远比不上学生自己实践效果好,但应[忙越1・A3,釧5血畀启*9中购二个数疔] 将■数字乘9Iff tmW*12 349 679注意是学生发现按键功能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条理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记忆.2. 学生体验到计算器处理复杂计算优越性后,必然会产生对计算器依赖心理,实践证明,在今后学习过程中,学生离不开计算器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对估计.笔算. 心算学习,所以在本节课后,应随时控制计算器使用,教育学生不能随意使用计算器,而应按学习要求,适当选用各种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设计
2、出示课件
做一做: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各功能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下面计算熟悉计算器:
3.出示课件 做一做 :
例1 用计算器计算:
解:按键顺序为
计算器显示结果为 6115
()2
2
1(3.2 4.5)35
-⨯-
1
.125
2
3)5.42.3(2
-=-⨯-()()3
623-21-5⎛⎫⎡⎤⨯+÷ ⎪⎣⎦⎝⎭
此时,若按键则结果切换为小数格式19.16666667.
这一结果显然不是准确值,而是一个近似数.在用计算器计算时,所得到的结果有时候是近似数.为了得到所需精确度的近似数,常采用四舍五入法.
3、出示课件:
试一试:
1、用计算器计算并填空:
152=________,252=________,352=________,
452=________.
(1)你发现了什么?
(2)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算出852,952吗?
解:(1)发现后两位均为25,前面的数等于原数中十位数字乘比它大1的数.
(2)852=(8×9)×100+25=7225,952=9025.
2、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将结果填写在横线上:
999×21=20979;999×22=21978 ;
999×23= 22977 ;999×24= 23976 .
(1)你发现了什么?
(2)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999×29的结果吗?用计算器验证一下你写的结果.
解:(1)999×21至24的正整数时,得到的五位的个位数字从9依次减少1,千位数字从0依次增加1,而十位,百位,万位数字不变,分别是7、9、2;
(2)999×29=28971.
正解
3、计算:111111111×111111111=
分析与解:用计算器恐怕都麻烦,怎么办呢?
(1)观察:1 ×1= 1 11 ×11= 121
(2)猜想:111 ×111=12321
(3)验证:1111 ×1111=1234321
(4)递推、总结规律:结果为 123456789876543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