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2019新高三第一次月考测试卷(语文参考答案)

2019新高三第一次月考测试卷(语文参考答案)

衰弱下去(“机体”或“生命体”1 分,“衰弱”1 分)③其他生物也需要(1 分)
21.在“因此”前面加上“但其合理内核是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有转折意味(使
第一句与“因此”后面的句子衔接平顺)(2 分)、“合理内核”或类似表述、(2 分)“合理内核” 的所指内容(也可以用笼统表述,如“超越时空的有益价值观念”)(2 分)。此外,将“取其
天赋出众,传统文化功底深厚。③对艺术的态度和做法方面:把绘画当成使命,一生画笔 不辍,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随性而画、自成一家。 【参考译文】
陈从信字思齐,亳州永城人。恭敬谨慎很有能力,思虑谋划精细敏捷。太宗在晋王府时, 命令他主管财物费用,王宫里事无大小全部委任给他。多次升官任右知事押衙。开宝三年 秋,三司报告皇帝:仓储月俸只能维持到第二年二月,请分驻各地的军队率领所有民船, 以资助长江、淮河的漕运。太祖非常愤怒,斥责道:“国家如果没有九年的储蓄叫不足,你 们不早作打算而使仓库的储备将近用完,这才请求驻军调集民船来运送,这可以仓促办到 吗?如今设置你们这三司有何用?假使供给短缺,就要定你们的罪来告诫众人!”三司使楚 昭辅害怕,到太宗那儿请求免罪,使他得以竭尽全力。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展 特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等 20 分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显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显创意
个别地方有深意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
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
精华,去其糟粕”调换顺序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 分。本题最多得 5 分。

2019届高三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届高三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王向荣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

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

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

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

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

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

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专题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

“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

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

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

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

“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

去不断,来无际。

”(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

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

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

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高三年级 12 月月考语试卷第I 卷阅读题(70 分)一、现代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字,完成 1~3 题。

互联网的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但有一些人对网络空间主权存在模糊认识。

有人认为,主权具有天然排他性,强调网络空间主权与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精神相冲突,将导致全球互联网碎片化;有人认为,网络空间主权与网络自由相对立,一些国家出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需要设立防火墙,会阻碍信息的自由流动。

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不利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从这个角度说,网络空间主权无疑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维护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就是尊重和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以及国家核心利益。

正因如此,以窃取他国公民甚至国家领导人通讯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棱镜计划”,不仅被视为对他国网络通讯自由的侵犯,而且被视为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侵犯。

因此,认为网络空间不应该存在主权,并不利于全球互联网治理。

主权国家是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要力量。

传统的国家主权确实具有天然排他性,它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对外具有不可侵犯的独立性。

与之相反,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讯自由等。

这也是一些人排斥网络空间主权的理由。

但是,在看到互联网发展无国界、无边界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今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体仍然是主权国家。

如果一味强调网络互联互通与网络自由,忽视甚至不承认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各主权国家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就会丧失话语权、主导权,就无法承担起治理主体的职责和义务。

江苏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高三上学期月考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评卷人 得分一、选择题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与众多欧西事物的“迁地弗良”不同,文学史这一著述形式进入中国以后,很快便__ ,而今已经变得枝繁叶茂。

欧洲十九世纪兴盛一时的文学史,在十九世纪末遭遇了来自审美主义的 ;二十世纪中叶,在美国学院占据主流的“新批评”更是公然拒绝文学史;尽管后来随着文学社会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研究路径的展开,文学史一度有复兴之势,但对这一学科进行理论反思的声音,一直 。

A .落地生根 置疑 不绝如缕 B .入乡随俗 质疑 若隐若现 C .落地生根 质疑 不绝如缕 D .入乡随俗 置疑 若隐若现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对观众来说,看综艺、追偶像的目的除了放松、娱乐之外,汲取正能量也是一大需求。

从《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屡受热捧,到《最强大脑》等节目选手被视为榜样,都证明了这一点。

不仅上述棚内综艺, , , , , , 。

在新一季的许多档真人秀中,我们都可以欣喜地看到明星地位正在弱化,文化与正能量输出的意识逐渐增强。

①在这个过程中正能量的传递变得更加重要 ②户外真人秀在这方面也应大有作为③与观众获得共鸣④户外节目能够突破舞台和场景录制的限制⑤利用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时代素材 ⑥让观众在欢笑之余进行更多的自我观照 A .⑤①②⑥③④ B .②④⑤③⑥① C .③②④①⑥⑤ D .④②①⑥⑤③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正值赵兄乔迁新居之际,小弟我无以为贺,唯有献上拙作一幅,聊供补壁。

天津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天津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天津市 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一、基础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吐( t ǔ)槽社会不公,抱怨怀才不遇,因而踟( ch í)蹰不前,这不过是找一个堂皇的借口而已。

..当你拂去往日心灵的积弊与尘垢,用婴儿水晶般的瞳孔打量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即使是在严冬季节,周遭仍然暗涌着奇迹抽芽带来的层层新绿。

B. 中华文明硕果累累( l ěi ),仰韶的彩陶、良渚( zh ǔ)的玉器、唐之金银、宋之陶瓷,元明清不胜枚举,这些手艺不经意间将生活艺术化,让后人仰而视之,诚惶诚恐。

C. 雄心期决胜,壮志在必克。

我们要多些一往无前的进取意识、乘.(chénɡ)势而上的机遇意识、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汇聚全体国民的磅礴力量,再接再厉,砥砺攻艰,铿(kēng)锵前行,争取更大的胜利。

D.站在兵马俑( yǒng)坑前,我们看见的秦朝文物几近全部。

细心倾听,甚至可以听见金戈铁马的嘶杀声。

这令人震惊的兵马俑,不过是秦文明中的沧海一粟(sù)。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为了搞清事故的原因,公安部门决定立案。

( 2)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干扰中剥离出“演绎”的成分,去伪存真,真相,呈现出万事万物的真实状态。

( 3)为了弄清这句话的出处,判断对方说法的真伪,老先生跑了许多图书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A. 侦查厘清披阅B. 侦查理清批阅C. 侦察理清披阅D. 侦察厘清批阅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蓟县滑雪场九成以上受伤者为初学滑雪者,大部分在未接受专业指导或训练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中高级滑道,从而导致自己受伤或撞伤他人概率更大。

B.全球主要客源市场的跨境旅游需求推动了全球游客数量的增长,中国、加拿大、法国、美国等国持续表现出稳定的跨境消费增长。

C.气象条件如果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对京津冀大部分区域来说,即使是周边地区同时依据“大气国十条”规定的标准减排,也难以实现它所要求的浓度目标。

2019年高三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2019年高三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2019年高三年级语文月考试题【篇一】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东北师大附中、重庆一中等六校2019届高三1月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

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的象征。

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

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

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山水绘画承载人们对中华文化所产生的感知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在山水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乃至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营造及文化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意象审美、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

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150分,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受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重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两个挑战。

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为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

[精品]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人教版 新版

[精品]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人教版 新版

2019高三9月份月考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2019-202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

2019-202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

2019-202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端倪(ní) 悲怆.(chuàng)旖.旎(yí)绿.林豪客(lù)B.炽.热(zhì)坍圮.(.pǐ)甄.别(zhēn)别出机杼.(.shū)C.悠邈.(miǎo)犄.角(jǐ)饿殍.(piǎo)锲.而不舍(qì)D.戕.害(qiāng)稍.息(shào)蛮横.(hèng)铩.羽而归(shā)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羁绊自怨自艾蛰伏前倨后恭B.寒喧入不敷出颤栗熠熠闪光C.矫饰良辰美景寰宇兴灾乐祸D.丰腴直截了当迷惘根深底固3.依次填入下列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近年来,内地作家_____ 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以市场经济为题材的好作品。

②他上任以后,除旧布新,这项工作便_____ 开展起来了。

③他决定用最_____ 的方法,解决这个令他头痛的问题。

④孩子,坦率地说,我无法_____对你的期望,我虽不致横蛮专制到干涉你对“志愿”的选择,但也实在希望你能考进大学。

A.作客逐渐简洁抑制B.作客逐步简捷抑制C.做客逐步简洁遏制D.做客逐渐简捷遏制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春节期间,王府井大街上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B.我国乒坛健儿在第四十三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以三比二力挫瑞典队勇夺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雨声。

C.曾经的蛮荒之地上建起了幢幢高楼,这些安土重迁....的人们欢天喜地搬入了新居。

D.陈继明的《微澜的水》以一种处变不惊....的叙事姿态,细致地展示了一个失去家庭的男人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执着眷恋和对人生的深切思悟。

精品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 版

精品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 版

2019 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考试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切勿答错位置。

考试完毕交答题卡。

第I卷阅读(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唐朝的政府官员,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

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有所不同。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所谓“悬车①”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

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

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唐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等。

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

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后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以制度应对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

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所有待遇不变,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

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

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了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

另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

开元十五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

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

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由于朝廷需要,致仕官员更有起复的现象。

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

至德二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

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身份再次致仕。

第二年,皇帝又重新任命他为侍中。

2019高三 年级 月考考试 语文 试卷

2019高三 年级 月考考试 语文 试卷

蛟河市第二高级中学校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②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但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③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即使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有,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④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很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高三年级(2019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利用传统街区发展经济,早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趋之若鹜的举措,大家热衷于把这些街区“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招徕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

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无可厚非。

但是在对传统街区新意迭出的“打造”中,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导致传统街区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令人痛心。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以及该如何保护和利用。

所以,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②传统街区的价值就在于其“传统”,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比如西安的西羊市,元朝时即已出现。

传统街区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长期创造和积累,由住宅区、崇祀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等的构成,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

传统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体。

以此观之,传统街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更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

③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

把原住民大量迁走,对街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招商,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

因为,若没有对街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街区的文化特色将逐渐失去,其内涵必然会受到重创,所谓的招商引资能否产生长久效益十分令人怀疑。

十年前的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就是前车之鉴:迁走了老住户,推倒了旧房屋,建成了气派的新街道,招来80多个京城老字号以及许多国际连锁品牌店,后来却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本地居民及游客均不买账,有数十家店铺又陆续撤走。

④当前对待传统街区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号称将其打造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

2019届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届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届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

答卷前,同学们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号数及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使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黑色方框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请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折叠,不乱涂乱画。

第Ⅰ卷(阅读题共6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史官作为信史的记录者、编著者与守护者,其职守显得神圣而庄严;而《周易》则常被人们视为“卜筮之书”。

在不少人眼中,作为卜筮之书的《周易》有几分神秘,甚至有几分荒诞。

然而,内涵、特点等方面似乎相去甚远的史官与《周易》之间,在先秦时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先秦,史官所掌职责范围很广泛,主要有:记言记事、卜筮祭祀、掌天文历法、保管图书文献档案、草拟诏令等等。

在先秦史官的这5种职责中,有3种与《周易》有着密切关联。

一是先秦史官保管图书文献档案的职责。

二是先秦史官掌卜筮祭祀的职责。

春秋时期,人们据《易》筮占吉凶,预测未来,或引《易》议事论物,评判是非,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而史官是占卜祭祀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及记录者,推动了《周易》及《易》筮流行。

三是先秦史官记事记言的职责。

卜筮方式如果是用《周易》来预测的筮占,则史官所记就相当于《周易》的应用案例写实。

职掌卜筮,是先秦史官与《周易》关系之最突出的纽带。

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官们对这一职责的履行可谓是不遗余力。

阅读先秦文献的记载,人们有时会为史官们据《易》筮占的准确而感到惊讶。

如何来解释史官们所做的这一类“神奇的”预测呢?其关键,是先秦史官对《周易》变化观精髓的理解和运用。

《周易》是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

前人称“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易等。

不少先哲认为:“易”之精义实为“变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新世纪以来,文化的翻译研究呈现出对空间与记忆问题十分关注的新动向。

我国古代的域外书写基本上可以归为对他者文化的空间书写。

通过这些域外书写文献的翻译研究来探讨一带一路沿线空间的跨文化建构,探讨沿线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跨界传播等问题,是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翻译不仅是在某一空间中发生的跨文化实践,它本身也在不断塑造和建构他者空间,促进我们反思自我文化的空间存在。

简言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空间实践。

在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空间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实体,而是越来越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历史、生活、想象等都是空间的构成要素,为其赋予意义和价值。

那么,古代域外书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间跨文化叙述与建构,在转译和传播过程中又经历了什么?不同的译者如何处理中国先人的空间叙事,与之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形与重构?其背后有哪些可能的影响因素?体现了怎样的跨文化空间政治?这样的翻译与跨文化空间实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空间中如何被接受并产生社会效应?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思考空间的翻译与重构、空间意义的跨文化流变等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将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同文化记忆传承密不可分。

所谓“文化记忆”,即一个文化群体所共享的记忆,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器物、民俗等方式展现和传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在我国古代域外书写文献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宗教、民俗、景观等记载中,痕迹清晰可辨。

那么,这些用古汉语书写的他者文化记忆在跨语言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再现?文化旅行有没有产生记忆的流变与重构?如果有,哪些记忆得以较好地再现,哪些发生了变形、扭曲,哪些又被遗忘?这体现了怎样的记忆政治?有哪些因素在其背后发挥作用?这样的跨文化记忆传播如何影响其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类似的翻译传播问题,其学术与现实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

一带一路是促进世界和平、均衡发展的新范式。

深入考察被书写对象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于做好“一带一路”的故事讲述,对于探索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路径与策略,都有重要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我国对域外的国家和民族所作的书写都是对域外文化的空间书写。

B.跨文化空间实践的翻译对塑造和建构异域空间以及反思自己的文化都有作用。

C.不同的译者会使与域外书写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发生变形与重构。

D.域外的文化记忆在翻译传播过程中会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提出了新世纪以来对古代域外书写的文献翻译研究成了新时期重要课题的观点。

B.第二段将翻译研究领域与社会学等领域的空间概念进行对比,说明其具有独特性。

C.第三段所提的众多问题说明“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与文化记忆密不可分。

D.末段论述了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作为中国发展新范式的一带一路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今历史机遇下,对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研究与传播运用有助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B.古书《大唐西域记》对域外的政治、宗教等系列的空间记述可理解为对其社会文化的跨文化建构。

C.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传承的域外文化记忆,今天都已经在文化的发生地被重新发现。

D.对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优秀翻译,不单有学术上,在现实中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圣敦煌记于坚并非所有的沙都被风吹散。

莫高窟后面是巨大的沙堆,凸出沙漠和戈壁滩十多米,像几匹皮毛光滑的骆驼伏卧在苍天下。

莫高窟是沙堆前面的一排丘陵般的砂岩,挡住了滚滚流沙。

砂岩上开凿了一排排洞窟,里面供奉着赞美佛陀以及无数神祗的塑像、彩绘和经书。

砂岩前面是一条河,水已经干了,只是河岸上白杨林立,摇曳多姿,活泼泼地,仿佛河水顺着黑暗之根流到树身里去了。

狂沙过后,莫高窟继续。

沙漠环绕着敦煌,就像一种迷恋。

朝拜者像狂沙般滚滚而来,又像沙一样消失。

莫高窟的沙堆上经常呈现这种景象,一队轻沙如骑兵奔袭突击,忽然勒马升腾起来,在空中轻烟般散去,无影无踪,天空继续湛蓝,沙岗再次安静,等着下一回来袭。

旅游团的小白旗在沙风中耀眼地晃着,我提着一瓶矿泉水,跟着那些来袭的干沙走向莫高窟。

袭来和消失态势不同,袭来是新鲜地聚集,很给力、很兴奋、很张狂、很好奇,渴望着席卷裹挟一切。

消失则不规则,千姿百态,各色各样,或渗入黑暗,或漏进缝隙,或飞扬万里,落到大海那边的浅滩上。

但作为整体的沙漠一直都在,每一粒沙都在它里面消失了。

我抓起一把,如果我的未来就是其中某一粒,我现在就是我自己的上帝,我也辨认不出我将是谁。

沙的特征就是对具体、细节的遗忘,我们记得沙漠一词,但永远回忆不出任何一粒沙子,虽然它们绝非模子里倒出来那般一模一样。

莫高窟神奇,它在沙之内创造了那种不是沙的东西。

我在2011年的秋天来到敦煌,那是8月24日。

为这次旅行我准备了三十年,我一直想去敦煌,这种愿望并非我独有,我周围许多人都想去敦煌,那是一种召唤,似乎你在世,此生没有去敦煌走过一遭,就白来一趟似的。

敦煌在召唤什么?我不知道,三十年间,敦煌不断地在我生命中掠过,有时候是回来的人的口头赞美,有时候是一段文字,有时候是某本书中的一幅插图,有时候是一场舞蹈……敦煌,干得只剩下天空和粉末。

沙是干的,宗教也是干的。

只有洞窟中的那些塑像壁画经书不干,只有朝圣者的队伍不干。

他们来敦煌干什么,烧香吗?敦煌研究院是禁止烧香的。

敦煌的佛爷如今也没有香火旺盛、有求必应的名声,在20世纪的中国,宗教声名狼藉,大多数人将它视为迷信。

但一听到这个名词:敦煌!就蒙召似地来了。

这个圣地是圣在哪里?此时代的人们不像过去时代那么封闭,闭关锁国的门已经一道道打开。

人们见识过各种圣地——希腊的神庙、玛雅人的祭坛、吴哥窟、泰姬陵……或者现代主义的圣地——埃菲尔铁塔、纽约帝国大厦、蓬皮杜中心……莫高窟极不显眼,没高出世界一寸,深陷于大地的黑暗中。

要不是人流滚滚,粗心些的旅行者大部分都会漠视它,就像漠视沙漠本身。

几排参差不齐的洞*,害怕似的,藏在土*的砂岩上,犹如原始人的寓所。

砂岩前面立着一个简朴的木质牌坊,穿过这个牌坊,就进入了莫高窟。

它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被瞻仰的圣地,它其实从来也没有被作为一个纪念碑或者祭坛来建造。

人们创造它,只是出于朴素虔诚的信仰甚至迷信,他们得找个地方来表达自己的诚意、迷狂。

莫高窟起源于一个传说,说是有位僧人曾在此地见到金光在砂岩上一闪,这就是佛陀的指示。

佛陀的指示来自佛经,也来自大地,而且通常来自大地,一棵树,一处水源,一块石头。

为什么指示在此地出现而不是别处呢,原因或许都差不多吧,不仅仅是神的理由,也是人的理由。

是什么力量,什么胶水将它们黏合起来?只有佛陀知道。

更现实的理由恐怕还是那条神秘河,它带来了水,生命得以存在。

即使超越如佛陀者,也是从水开始,他觉悟于菩提树下。

如果没有水,这地球至今也就像月球一样,寸草不生,更不会有什么宗教了。

敦煌,起源于宗教狂热,但最终超越了它而不朽。

那些佛教徒,那些匿名于狂沙的伟大艺人创造了超越宗教的东西——圣敦煌。

人们穿越沙漠来到敦煌,顶礼膜拜的是圣泥塑、圣壁画……圣泥金、圣砖、圣竹简、圣书、圣吴带当风、圣曹衣出水、圣第45窟、圣第154窟、圣第99窟……圣敦煌。

无数匿名于沙漠的工匠艺人创造了敦煌。

他们像恒河沙数一样,环绕着自己的作品.风将他们吹去,他们又从别处回来。

入夜,敦煌的天空满天星子,一颗颗旋转着,就像被解放的沙子。

下面,黑暗里,莫高窟在黑暗里,就像一个沙漏。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将莫高窟比作皮毛光滑的骆驼伏卧在苍天下,形象地写出了莫高窟高耸突出、易于发现的特点。

B.第四段中作者用沙子之于沙漠的结果来衬托莫高窟之于沙漠的结果,以此来写出莫高窟的非物质的神奇。

C.作者在文章中对于“三十年”和“8月24日”的记述,旨在表明莫高窟对“我”有着强烈的召唤力以及“我”十分渴望去看一看莫高窟。

D.文章开篇的一句初看意义直白,但读完文章之后,你会发现它表意含蓄蕴藉,与文章的题旨密切相关。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5分)6.文章的题目是“圣敦煌记”,请探究“圣”字于文章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校园欺凌是一种长时间持续、对个人施以心理恐吓、身体和言语侵害的恶意攻击。

欺凌让受害者感到痛苦、羞耻、尴尬、恐惧、忧郁,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

欺凌有三大显著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的不均衡性。

校园欺凌的加害方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

通常来讲,男生比*更容易受到肢体欺凌,*受言语欺凌或性*扰的比例较大。

大多情况下,因为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有权力、体型、体能等方面的不对等因素,受害者无力进行有效反抗。

通常有三类学生容易被欺负: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

这些学生大多人际关系不佳,潜在欺凌者会基于情绪(看不顺眼)及工具(钱及地位)目的而展开攻击。

受凌者因力量失衡而无力反抗,或害怕被报复不敢告诉他人。

这越发会让欺凌者得寸进尺、不断重复。

(选自南方网《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学生?》)材料二:对于欺凌这一社会问题,加拿大一些学生家长和专家有不同看法和主张。

有人认为孩子面对肢体欺凌时要打回去,而“停止欺凌”机构的专家则认为,这样可能会导致暴力升级,有时会造成伤害程度加深。

有人认为经历被欺凌可以磨炼孩子的性格,而专家指出欺凌会使孩子失去对他人的信任,损害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

有人也悲观地认为欺凌不可避免,孩子们总会这样做。

专家指出,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一起努力,就可以消除欺凌。

欺凌行为可能是模仿家长、电子游戏、电视或*中看到的行为。

根据反欺凌网站BullyingCanada.ca的调查,93%的视频游戏对暴力行为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对孩子会是一个不良的暗示。

(选自新华网《加拿大校园欺凌面面观》)材料三: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外,学校管理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数据分析显示农村学校在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发生率上都要高过城市的学校。

(选自《光明日报》的《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材料四:精神医学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对记者表示,不同的孩子被欺负后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有的孩子会生气、闷闷不乐。

有的孩子可能会对施暴者产生怨恨,出现明显的报复心理,而且可能长期存在这种报复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