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之《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 复习课
授课计划
授课时间:____ 年____ 月____ 日第 ___ 周周____
主备人:沈秀萍
课题:《天时不如地利》复习课
教学目标:1.梳理中考考点,落实中考字词的字义以及重要句子翻译 2. 巩固文章的内容理解。
教学重点:梳理中考考点,落实中考字词的字义以及重要句子翻译
教学难点:当堂掌握
教学媒体:面授
课外作业:订正错题并积累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来复习《天时不如地利》一文。
二.考点巩固与深入
1. 朗读课文,抽默字词、巩固易默错的字
郭、粟、疆、寡、畔
2. 将默错的字巩固4遍。
3. 温习文学常识
①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②《孟子》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行。
4. 中考字词:
①实词:得、胜、兵、去、故、戚
(落实实词的字义)
②虚词:以、之
(落实虚词的字义及用法)
③通假字:畔
5.重要句子(落实句子中中考字词的字义)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内容理解
1.一个中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作战取胜的三个条件: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是核心。
3. 文章思路:引论——本论——结论
四.练习巩固
积累有关“人和”的名言:人心齐,泰山移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升初考试语文试卷 附答案 (24)
⑤今年夏天,邻居家儿子再一次走进了高考考场。最后,成绩一公布,我们整个小区都沸腾了,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复旦大学录取。这可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因为按照我们小区规定,只要是本小区业主子女,凡考入名牌大学者,都可获得2万元的现金奖励。这样一来,他大学四年的部分开销被小区开发商“埋单”了。
③据悉,北京奥运会的金牌、银牌、铜牌分别由“白玉”“青白玉”“青玉”制作。玉环的内环周长31.9毫米,外环周长为57.7毫米,厚为3毫米。
④昆仑玉体积大于新疆和田玉,最大块体超过10吨,质地细密(柔嫩 柔润),加工处后光莹温润、洁透高雅、美观坚固,是国际珠宝界认定的优质级别玉石种类。此外,青海昆仑玉储大,大块材料多,可满足同等奖牌使用相同质地成色材料的需要,能为北京奥运会奖牌的制作提供足的原料来源。青海昆仑玉与新疆和田玉处于昆仑山脉同一条成矿带上,由于新疆和田玉资源储已十分稀少,近年来青海昆仑玉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了较大的(份额 分量)。
⑥我恰巧在楼道里遇见了领奖金回来的邻居一家人,我赶忙向他道贺。他的笑容和去年夏天的几乎没有二致,依然是那样的波澜不惊。他说:“去年落榜是我欠痛苦一杯羹,理应还它。今年考中是因为依米花开了,我一定会格外珍惜的。。。。。。。”
⑦“依米花开?”我疑惑不解,打断了他的话。男孩父亲微笑着对我说:“我告诉他这样一个故事。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在许多游人眼里,它就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但它要开花。在某个清晨,它会突然绽放出光彩夺目的花朵。依米的花期只有两天。为了等待这一天,它需要付出一生的时间。所以,我对孩子说,任何守望都有一定的时间与距离,抵达需要足够的毅力和耐心。”
小升初语文(部编版)专项训练——积累运用(谚语、歇后语)
小升初语文(统编版)专项训练——积累与运用(2)(前言: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面的语文园地都有日积月累,作为学生日常熟记一些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诗歌,成语和文艺常识,本次整理的是1-6年级的谚语和歇后语部分)一、谚语1、送君千里,()。
2、天时不如地利,()。
3、蚂蚁搬家蛇过道,()。
4、()不出门,()行千里。
5、(),来年枕着馒头睡。
6、有雨山戴帽,()。
7、早晨下雨当日晴,()。
8、予人玫瑰,()。
9、平时肯帮人,()。
10、(),不如雪中送炭。
11、兵来将挡,()。
12、(),焉得虎子。
13、(),耳听为虚。
14、(),近墨者黑。
15、种瓜得瓜,()。
16、前人栽树,()。
17、千里之行,()。
19、有山皆图画,()。
20、一畦春韭绿,()。
21、忠厚传家久,()。
22、上有天堂,()。
23、(),黄山归来不看岳。
24、(),理不辩不明。
25、(),无理寸步难行。
26、一时强弱在于力,()。
27、(),泰山移。
28、二人同心,()。
29、三个臭皮匠,()。
30、一个篱笆三个桩,()。
31、一叶落而知()。
32、立了秋,()。
33、(),乱穿衣。
34、(),秋霜早。
35、(),十场秋雨要穿棉。
36、八月暖,(),十月还有小阳春。
37、尺有所短,()。
38、(),时不再来。
39、(),谬以千里。
41、(),驷马难追。
42、比上不足,()。
43、天下兴亡,()。
二、歇后语1、徐庶进曹营,——()。
2、螃蟹过街——()。
3、()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4、()之心——路人皆知。
5、()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6、()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7、泥菩萨过河——()8、八仙过海——()9、千里送鹅毛——()10、()——人人喊打。
11、()——一清(青)二白。
12、狗拿耗子——()13、芝麻开花——()14、竹篮子打水——()15、十五个吊桶打水——()16、狐狸尾巴——()17、狐狸给鸡拜年——()18、狐狸吵架——()19、黄鼠狼和狐狸结亲——()答案:一、谚语1、终有一别2、地利不如人和3、大雨不久就来到4、朝霞晚霞5、冬天麦盖三层被6、无雨山没腰7、晚上下雨到天明8、手有余香9、急时有人帮)10、与其锦上添花11、水来土掩12、不入虎穴13、眼见为实14、近朱者赤15、种豆得豆16、后人乘凉17、始于足下18、百尺竿头19、无水不文章20、十里稻花香21、诗书继世长22、下有苏杭23、五岳归来不看山24、灯不拨不亮25、有理走遍天下26、千秋胜负在于理)27、人心齐28、其利断金29、顶个诸葛亮30、一个好汉三个帮31、天下秋32、把扇丢33、、二八月34、、夏雨少35、一场秋雨一场寒36、九月温37、寸有所长38、、机不可失39、、差之毫厘40、病从口入41、、一言既出42、比下有余43、匹夫有责二、歇后语1、一言不发2、横行霸道3、周瑜黄盖4、司马昭5、猪八戒6、曹操7、自身难保8、各显其能9、礼轻情意重10、过街老鼠11、小葱拌豆腐12、多管闲事13、节节高14、一场空15、七上八下16、藏不住17、没安好心18、胡言乱语19、臭味相投。
小升初真题汇编填空题(二)(江苏专用)-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小升初真题汇编填空题(二)(江苏专用)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1.(2022•泗洪县)选择题,填序号。
(1)如果编制一份“孤岛生活指南”,以下哪一项是不需要的。
A.顽强奋斗的毅力B.坚持心中的信念C.必不可少的食物D.随遇而安(2)鲁滨逊流落荒岛的第一个夜晚是在度过的。
A.船上B.帐篷C.树上D.木屋(3)唐僧收徒的先后顺序是。
A.孙悟空猪八戒白龙马沙僧B.孙悟空白龙马猪八戒沙僧(4)红孩儿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炼成了A.干柴烈火B.九天玄火C.火眼金睛D.三味真火2.(2021•盐城)下面各题中,都有一项注音或字形是错误的。
把它找出来,将序号填在横线里。
(1)A.瘦削.xuēB.参.cān差C.徘徊.huái D.丑恶.è(2)A.元宵.xiāo B.搅.拌jiǎo C.逃窜.cuàn D.书藉.jiè3.(2021•东台市)读语段,根据拼音写词语。
奶奶一个人住在乡下,那是个piān pì的小渔村。
虽然这里环境清幽,但生活很jìmò。
今年端午,我和爸妈一起回老家过节。
一到家,爸爸忙着给爬上zhàlan 的丝瓜施肥,妈妈在厨房里包起了jiǎo zi ,我yīwēi 在奶奶的怀里陪她liáo tiān ……4.(2021•东台市)美文感人。
(1)朱自清在《匆匆》里这样写光阴流逝:“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我的日子,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2)《学弈》一文中,“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一人虽听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这里“通国”的意思是,“弗若”的意思是。
5.(2021•东台市)竹韵悠悠。
竹,挺拔修长,四季青翠。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
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带有“竹”的成语。
我们用“势如破竹”来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用“”来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天时不如地利》自测题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曰:“天时(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地利不如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围)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这)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兵器)革(皮制甲衣)非不坚(坚固)利(锐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抛弃)而去(离开)之,是(这)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所以)曰:域(限制)民不以(用)封疆之界,固国(巩固国防)不以山溪之险,威(建立威信)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多助,失道者(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寡(少)助。
寡助之至(达到极点),亲戚(亲属)畔(同“叛”,背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服从)之。
以(用)天下之所顺(顺从),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孟子》,作者是(孟子),他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和孔子以“孔孟”并称。
二、内容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全篇把“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两两对比,第二段写围城不胜的例子,突出了“(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用守城者拥有有利的优势却弃城而逃,突出了“(地利不如人和)”。
3、本文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天时”“地利”“人和”之间比较,在“得道”和“寡助”之间进行比较。
4、本文在论证思路结构上,属于(层进)式。
4、第三段运用了四个(排比)句,从(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四个方面加以强调守方者拥有的(地利)的优势.。
最后用三个排比句,指出“天时”“地利”都靠不住,只有“(人和)”才是关键。
7、“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实行仁政。
获得人心。
实行仁政就会获得人心,获得上下的团结。
)三、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小升初考试必考文学常识选择题
小升初考试必考文学常识选择题最新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小升初考试必考文学常识选择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升初考试必考文学常识选择题小升初语文该如何备战?在语文复习过程中有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文学常识就是一种,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小升初考试必考常识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小升初考试必考文学常识选择题1:“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A)A、月亮B、姻缘2:李先生的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李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C)A、新婚B、搬家C、妻子生了个男孩D、考试通过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敬重,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当: (A)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5. 我国的京剧脸谱颜色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A、忠耿正直B、刚愎自用6. 《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A、浑水摸鱼B、反戈一击C、笑里藏刀D、反客为主7.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A、窗户B、卧具C、井上的围栏8.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B)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9. 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纳水墨画来表现? (C)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0.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D)A、隔岸观火B、暗度陈仓C、背水一战D、破釜沉舟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像?(B)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C、公生明,偏生暗1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A、《孟子》B、《庄子》13、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B)A、李贺B、李商隐1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15、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A)A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和练习
【今语对释】孟子说:“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譬如有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小城,(敌人)包围攻打它却不能够胜利。
(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却没有胜利,这正是说明有利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
(又譬如,另有一座城池,)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的)武器和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离开了它,这是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所以说,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建立威信。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用全天下都顺从他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若战,就一定会获得胜利。
”【阅读指南】1.孟子是儒家著名代表人物,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本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
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
2.全篇结构紧密。
文章把“天时”“地利”、“地利”“人和”两两对比,交织立论,提出“天时不如地利”(第二段)“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的观点。
这部分内容紧紧扣住了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第四段又紧接前面的“人和”加以申述,层层深入,蝉联直下,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3.本文在论证思路结构上,是层进关系。
“天时”、“地利”、“人和”逐层论述,不可颠倒。
小升初考试必考文学常识选择题
小升初考试必考文学常识选择题小升初语文该如何备战?在语文复习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记忆的东西,文学常识就是一种,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小升初考试必考常识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小升初考试必考文学常识选择题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A)A、月亮B、姻缘2:李先生的 QQ 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 ,李先生近来的喜事是:(C)A、新婚B、搬家C、妻子生了个男孩D、考试通过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里的“屠苏”指的是: (C)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5.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A、忠耿正直B、刚愎自用6. 《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 (B)A、浑水摸鱼B、反戈一击C、笑里藏刀D、反客为主7.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A、窗户B、卧具C、井上的围栏8.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B)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9. 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C)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0.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D)A、隔岸观火B、暗度陈仓C、背水一战D、破釜沉舟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 (B)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C、公生明,偏生暗1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 (A)A、《孟子》B、《庄子》13、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B)A、李贺B、李商隐1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15、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 (A)A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被人们称为亚圣 ,在儒家仅次于孔子,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一【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课文题解】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原文: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孟子说: 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课文结构】本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论断,点明主旨.【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文章开头两句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来论证观点.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 ,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思维训练】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本文的论据是什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两个论据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先用环攻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论据证明论点;然后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排比. 增强论述的语气.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得道者6.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天时、地利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7.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施行仁政.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二教学目标: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教学流程:一、导入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 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畔、夫三、把握中心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道的本意是道路 ,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施仁政、民贵君轻爱百姓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道3、本文的论证中心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 ,要表达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写作的意图是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4、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会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议论过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再读文章.四、论证过程1、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通过军事引起君王的兴趣,再通过层层说理慢慢将君王引入自己设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从军事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举出事实论据,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使用双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正反论证,加强说服力. 双重否定句增强语气.4、你认为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因决定外因.有了人和 ,其他问题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5、孟子讲完军事之后,将人和最重要的道理类比到了治国的领域之中,在第四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属于道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道理论证;增强语势,更有说服力6、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正反论证.7、至此你认为孟子的道理说清楚了吗?请理出孟子的论证过程.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 看似教君王怎么打仗,其实文字背后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随随便便打仗的,君子爱好和平,只有万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热衷于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见孟子的狡猾五、复习总结1、请同学们回顾以下,孟子是怎样从吸引君王的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君王,最终把君王引向孟子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君王听说孟子要谈论打仗的办法,一定认真聆听,经过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以及从军事类比到治国方略,便会被孟子严密的论证牵着鼻子走,打心底里认为要打胜仗,治理好国家确实需要人和 .这时,落入孟子事先布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问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2、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些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3、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教学目标: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了解课文层层递进的写法.教学重点:积累字词,正确理解作者观点.一、导入课文我们刚学了《论语》八则,了解到孔子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称为圣人 .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 .我们今天要学的《天时不如地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散读、齐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3.说说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五、作业1. 背诵2.分类积累词句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圈划出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子的翻译.2、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班级讨论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3、积累几个实词和虚词之: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环而攻之:指城郭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然而不胜者, :这样却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去:委而去之放弃域:限制,名词作动词.畔:通叛 .4、掌握几个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四、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1、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一段: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三段:分析论点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 ,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第四段:总结论点,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 ,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 ,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 , 仁政之道 .由此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2、关于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四、朗读训练五、作业1. 背诵2.分类积累词句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天时不如地利PPT课件
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 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 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 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 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 人少到了极点,内亲外戚都 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 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 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
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 民心所向,上下内部团结。 环 围。
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是 这。
如地利也。
兵革 武器装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委 放弃。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域 限制。
.
18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 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
第二段:战例一〔攻方失利〕论 证了分论点一:
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第三段:战例二〔守方失例〕论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表现了孟子----------------------
反对不义之战,主张
-“--仁--政---”--统---一--天---下--。--------的思想。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孟子被人们称为“亚圣”,在儒家仅次于孔子,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课文题解】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
义 的 孟
题并不完整,你能把它加完 整吗?说说你的理由:
子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讲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仁 利。(治国亦以人和也!)得道者 政 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 孟 两个句子中间承前省略了一句 子 话,你能把它加上吗? 你的理
由是什么?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表现了孟子
__反__对__不_义__之__战_,__主______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__张__“__仁_政__”__统_一__天_的思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想下。
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
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战国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孟子反对不义战争,他向往尧舜功 绩,到处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使天下归 顺,达到“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孟子继承发展了前代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 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 一定的作用。
讲
这篇课文标题“天时不如
仁 地利”,但是我认为这个标
中 考
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
题
戚之所畔,故君子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有不战,战必胜矣。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1996年吉林题)
革之利。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 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 能取胜。能包围着攻打 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 令的有利条件了。虽然 这样,却还是不能取胜 (的原因),这是因为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
天时不如地利三篇古文复习
《论语》八则一、词句理解1.子曰:“学而时习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说.乎?有朋自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说.朋.自.乐.知.愠.君子..翻译:道理:2.子曰:“知之...。
”(《为政》)..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是.知.也.翻译:道理: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知.之.者.好.乐.翻译:道理: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三.焉.其.善.者.从.翻译:道理: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知.可以..为.翻译:道理: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岁.然后..知.之.凋.翻译:道理: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1.不达;见小利,则.2.大事不成。
”(《子路》)无.欲.速.见.则.1.则.2.翻译:道理: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尝.寝.以.益.翻译:道理:二、课文理解1、本文节选自,是散文著作。
作者是,记录的是。
(人名)是(朝代)国人。
名,字,我国古代著名、、。
是(学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2、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认为对于自己学过的知识,应该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与同门的人相识是快乐的,所以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对待事物应持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活中,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随时以周围的人为借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⑨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④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⑥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⑦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⑩,亲戚畔⑧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郭]外城;3[池]护城河;4[兵革]兵器甲胄;5[委]舍弃;6[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7[山溪]山河;8[畔]通“叛”:背叛;9[环]包围10[至]极点11[天时]指天然的时运,自然形成的时机,机会;一说天气和时令。
12[地利]地理优势。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宽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得到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得到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不作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简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精品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精品教案《天时不如地利》通过课文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精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流程:一、导入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你认为什么叫做“仁”?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
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
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
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畔、夫三、把握中心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
《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和译文
《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和译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之《天时不如地利》
(六年级下)复习指南(本文为背诵篇目)
一、字句解释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关键字: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如:比得上。
句译: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
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1)而不胜。
关键字: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之(1):代词,指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城池。
句译: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攻打它却不能胜利。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关键字:夫:发语词。
得:得到。
是:这。
句译:(敌人)能包围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却不能够胜利,这是因为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者,……也——判断句)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关键字: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武器。
革:用革制成的甲、胄、盾。
坚:坚固。
利:锐利。
句译: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
5.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关键字:委:抛弃。
去:离开。
之:代词,指代这个城池。
是:这。
句译:但是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逃离了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判断句式同上)
6.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关键字:故:所以。
域:限制。
以:用。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限。
固:巩固。
国:国家。
威:建立威信。
句译:所以说: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限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用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用兵器和盔甲的坚固锐利来在天下建立威信。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关键字:得:得到。
道:道义。
得道者:指施行仁政,得民心之人。
寡:少。
句译:施行仁政得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没有施行仁政,不得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关键字:之至:达到极点。
之:到。
至:极点。
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亲,指族内(亲属)。
戚,指
族外(亲属)。
畔:同“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句译:缺少帮助达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
9.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关键字:以:凭。
君子:得道的君子,即上文的得道者,施行仁政,得民心的人。
句译:凭着天下人都服从他的优势来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如果进行战争,就一定会胜利。
二、内容理解
1.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主张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
本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
2. 第一段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的中心论点。
接着对以上两点分别举例论证。
第二段用了一个攻城的事例论述“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段用了一个守城的事例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第四段紧承上文的“人和”进一步论述如何才能达到“人和”。
作者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指出只有得道——施仁
政,得民心——才能拥有“人和”,才能取得胜利。
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本文不仅论述严密,富有说服力,而且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