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7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与成熟

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与成熟

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与成熟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与变革,以求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创造了一批批杰出的思想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与学派,对于中国思想的变革和成熟有着不同的贡献。

一、思想界的兴起伴随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也呈现出了一派新的思想氛围。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一种危机感的状态,面对着外来的挑战和国内的混乱。

新思想在这种背景下迅速地兴起,以求寻找复兴之路。

新思想的兴起主要是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位思想家为代表。

康有为强调要求世界和平、普及教育,倡导民族自强、实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则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反对传统礼教和迷信思想,提倡爱国主义、民主、科学精神。

二、思想界的分化新思想的兴起激发了中国思想体系的变革,主义思潮以瞬间之速度盛行。

近代中国的思想界,表现出了兴盛、分化以及领袖的出现。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崛起。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成为一个火炬,引领中国思想界向前。

在阶级分化、民族危机、国家独立等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提供了理论指引,影响极大。

不过,随着不同的学派出现,马克思主义也出现了不同的解释与变格。

此外,还有蒋介石、孙中山等西化派的思想,倡导社会改良、国家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推动了一系列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改革。

三、思想界的成熟近代中国的思想界,不仅表现出了兴盛和分化,还逐渐走向成熟和发展。

这是国家问题的崛起促进的。

国家问题的崛起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看的是民族自信、对外交往的胆略和胆识。

仅有一个靠山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实力,要有携手,更要有心。

在经济方面,近代中国的思想家在经济管理与组织管理方面积极探索。

其中居于领袖地位的是“民生经济”学派,其主要思想是强调“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扶植经济基础、发展民族工业、推动农村增产、保证社会安定”的西方民主思想。

而在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不仅突破了旧文化桎梏,而且形成了精神文化,增强了民族复兴的实质。

“西学东渐”下的近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西学东渐”下的近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的中国人为列强的坚船利炮遽 然惊 醒, 惶四顾 , 惶 开始了长达一 革命 、 护国运动 、 护法运 动 )使 民主共 和国的观念深入人 心 , , 成
个半世纪 的“ 向西方学习” 的历程, 至今仍方兴未艾。 “ 西学东渐” 思想的演进 主要表现在 : 片战争前后 , 鸦 以林则
为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
西方的“ 长技” 所赖以生存的土壤 . _ _ 一经济 、 文化 体系 , 甚至提 强侵略的影响 、 中国传统文化 的根深蒂固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的 出学 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由于其 阶级属性使然 , 主张并不能 不充分等 因素的制约 ,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 中 这些
得以真正付诸实施 , 它为资产阶级 维新思想的产生奠定 了思 国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 。但是在欧风美雨的吹拂下 ,中国人 民 但

路。
近现代史上的第 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五四运动后 , 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 。 在
太平天 国后期 , 洪仁圩提 出了全面学习西方政 治 、 经济 、 科
技、 文化制度 的《 资政新篇》 虽然这是一个外来 侵略与洪仁矸个 中国共产党 的努力下 ,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世界无产阶级谋求 。 人因素相结合 的“ 历史的怪胎 ” 在农 民革命阵营 中也并无多大 自身解放 的科学理论与 中国革命 的主力军——工农群众密切结 , 反响 , 但它从某个角度折射出时代的曙光。 用” 的指导思想 , 高举“ 师夷长技 以制夷 ” 的旗 帜 , 创办军事工业 、
想基础 。 “ 向西方学 习” 不断递进 , 层层深入。从 “ 器物” 制度” 从君主 到“ ,
1 世纪末 , 9 代表 民族 资产 阶级上层利益 的维新 派登上 了历 立宪到民主共和 ,从照搬照抄别国的道路到将马克思主义与 中 史舞 台, 导演 了一幕 “ l 百e t 维新 ” 历史悲剧 , 量孱弱的改革派大 国国情相结合走 自己的“ 力 特色道路” 任何思想文化 的发展 , 。 都是

与时俱进——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理论成果与文化成就+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与时俱进——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理论成果与文化成就+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
北洋军 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促使资产
阀统治 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
前期 国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912~ (2)文化: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
传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 义的中心。
系统介绍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的介绍了马 克思主义学说;
建立社团
发展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甲午中 日战争 后至辛 亥革命 (1895~ 1912年)
(1)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宣 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的 潮流。 (2)民主共和思想: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使民 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实业救国思潮:甲午中日战争后,张謇等人提出实业救国思想,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潮
拓展1: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拓展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 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救亡图存:体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 特点。 (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 法运动的实现。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总结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经历了从封建时代到现代化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矛盾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经历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思想观念与西方现代化思潮的交融与碰撞,思想观念的变革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重要思想家进行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在这一时期,传统思想与现代理念交相辉映,各种学派和思潮并存。

尽管儒家传统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道家、佛家等传统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同时,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也迅速传入中国,包括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多元化的思想格局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思想解放与反传统观念的兴起。

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观念逐渐受到挑战,更多的人开始质疑和反思传统价值观念的合理性。

中国知识分子积极推崇科学、理性和进步的观念,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和人权。

他们对封建社会的束缚表示不满,并努力寻求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这种思想解放和反传统观念的兴起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第三个特点是思想与政治运动的联系紧密。

在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思想与政治运动,如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这些运动都与思想观念的变革密不可分,思想家们的思想理念为这些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由于政治运动的激烈和压力,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常常与政治关系紧密,思想家们的思想观念往往被政治实践所改造和利用。

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愚昧,引发了很大的共鸣。

梁启超则主张西方现代化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出了“中国人必须要先有中国心,然后才有国际心”的观点。

孙中山则提出了三民主义,强调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的重要性。

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变革有哪些特点

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变革有哪些特点

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变革有哪些特点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变革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这些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现代文化传统与思想变革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复兴在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变革中,传统文化得到了重新审视和重视。

中国学者开始重新研究古代经典,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和佛教教义。

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估和重建,使得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的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当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西方思想的引入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

自19世纪初以来,西方的近代科学、民主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想进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很大冲击。

这些新思想的引入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展开了一场思想的自由之旅,他们积极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思想,试图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道路。

三、文化的国族性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变革强调文化的国族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和民族一直被视为密不可分的。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人开始重新关注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这种强调文化的国族性的观念不仅在文化领域有所体现,还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四、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变革导致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思想观念往往是统一而稳定的。

然而,在近现代中国,大家对于社会问题、民主制度、道德伦理等课题有了不同的见解和论调。

这种思想多元化的现象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促使中国的思想界更加开放和宽容。

五、古今结合的创新思维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变革呈现出古今结合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开始尝试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以应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变革。

例如,他们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具有启示作用的元素,同时积极吸收和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变革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变革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变革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涉及了广泛而深刻的转变,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改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时期思想与文化变革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一、政治背景下的思想变革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是在政治背景下进行的。

封建王朝的衰落,帝国主义入侵以及列强的压迫使得中国人民对传统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开始质疑。

思想家们开始思考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政治制度和理念。

新思想的兴起使得中国人民逐渐摒弃了封建主义的思维方式,开始提倡民主、科学和国家独立等新概念。

二、科学与知识的传播推动了思想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知识。

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接触到更加先进的思想观念。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让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启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现象,提出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方案,积极参与了思想变革的进程。

三、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与文化变革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这场运动主要发生在20世纪初期,主张彻底改革传统文化,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思想家们积极倡导新文化,通过文学、杂志、报纸等载体,广泛传播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与发展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还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其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众多中国知识分子,成为中国思想变革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变革理论,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思想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重要角色。

五、思想与文化变革对中国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近现代中国思想总结

近现代中国思想总结

近现代中国思想总结近现代中国思想是指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期,中国经历了清末的崩溃和共和国的建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时期,中国社会形势变化巨大,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下是对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一些总结:1.现代化思想的兴起:在近现代中国,现代化思想风起云涌。

这一思潮不仅代表了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质疑,也代表了对科学、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的追求。

科学思维的普及、工业技术的引进以及西方文明的传播,使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的束缚,积极主张国家现代化建设。

2.思想解放运动: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潮更加积极活跃,新文化运动成为推动思想解放的重要力量。

这一运动倡导独立思考、尊重个人权利和人权,捍卫言论自由,提倡科学与民主的现代观念。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预示着中国社会的变革。

3.马克思主义的传入: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的知识分子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和理解,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立,并在20世纪中叶领导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和革命运动。

4.爱国主义思想的兴起:近现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家的危亡,爱国主义思潮迅速兴起。

爱国主义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主义之上,倡导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精神,成为动员人心、振兴国家的重要动力。

5.文化自信与文化反思: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提倡文化的自信与自强。

他们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倡导寻求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

这一思潮也反思了西方文化的过度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6.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辩证: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突与对立。

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自由化和个人自由权益的增加,强调个体发展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利益的重要性。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的发展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的发展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的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战争和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政治和经济,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的发展是从清朝末期到现代社会的一段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这个时期是中国社会和文化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本文将从重视现实主义,逐渐走向现代主义和批判理论的文化思潮的发展,多角度探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的发展。

重视现实主义的文化思潮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风云变幻,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逐渐从封建传统向西方现代化转变。

当时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按照文学史的分类标准来说,这部分作品属于“现代文学”的范畴。

在作家的创作思想中,强调描写现实、真实的生活,而这一思想主张史观,反对武侠、红楼梦等虚构之类的文学作品。

近代中国文化思潮中,重视现实主义的文化思潮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在20世纪40年代,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一场文化思想大革命,推动了一种文化变革,使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道路。

新文学运动注重描写城市生活,反映现实主义,同时借鉴了西方文学的经验,创造出了一系列新类型文学,如文学报告、小说、杂志、新类型诗歌等,这些文学形式深入中国文化中成为了中坚力量。

同时,新文学运动带来新思想、新意识,以自由人性意识为基础,反对传统封建观念。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一开端,后来便呈现出多样性的文学作品。

走向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俄国知识分子提倡现代主义,美国也有文艺复兴运动,文学现代主义思想上升到前台。

近代中国文化思潮得到了这股文化思潮的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开始追逐现代主义,表现为文学现代主义意识的逐渐普遍化。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出现了“朦胧诗派”,这一派诗歌表现手法独特,风格传统又现代,但又独立于西方文学影响。

与此同时,在文学领域以外的艺术领域,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更加明显。

20世纪初,中国引进了西方的油画艺术,其中印象派和立体主义的艺术思潮对中国影响很大,壁画、建筑也有逐步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趋势,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现代主义艺术风格。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议题。

自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塑造了中国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面貌。

本文将从政治思想、文化观念和知识分子运动等方面,探讨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发展。

一、政治思想与革命思潮近代中国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政治思想的剧烈变革。

封建制度的崩溃、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列强的侵略,引发了一系列的革命思潮。

其中,以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代表的革命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国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提出了人类平等、国泰民安的理念,对当时社会的封建观念产生了冲击。

戊戌变法则是晚清时期的一场政治改革尝试,提出了变法图强、学习西方的思想。

辛亥革命则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开端,推翻了满清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些革命思潮的兴起,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革新意识。

二、文化观念与传统价值的解构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变革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在传统社会中,中国一直强调孝道、忠诚、礼仪等传统价值观,社会以家庭为核心。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些观念逐渐遭受质疑与挑战。

西方思想的涌入,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并探寻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个运动中,科学、民主、平等成为了新的文化追求。

胡适、陈独秀等运动的先驱,开辟了中国启蒙思想的道路。

同时,女性解放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文化观念变革的重要方面。

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主张妇女平等和妇女教育,为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奠定了基础。

三、知识分子运动与思想领域的变革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变革离不开知识分子的作用。

他们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受到西方学术与思想的影响,他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

康有为、梁启超是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改革思想家之一,他们思考了中国的国家命运、政治体制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迁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迁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迁近现代中国是一个极其丰富而又多变的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与思想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变。

这种变迁不仅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也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近现代中国文化与思想的变迁。

一、政治思想与制度变革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与制度变革是文化与思想变迁的重要体现。

从晚清开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与思想,试图摆脱外来侵略与内部封建秩序的困扰。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无数思想家和政治家提出了各种政治理论和构建新制度的设想。

其中,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国共两党的兴起等都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和制度变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变革不仅推动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也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科学与知识的传播文化与思想的变迁离不开科学与知识的传播。

近现代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强烈的侵略压力下,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借鉴西方科学知识和现代教育制度。

近现代中国的科学家、思想家纷纷出国留学,引进西方学术和科学成果。

他们不仅将西方知识传播到中国,也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到世界。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的文化与思想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三、文化产业与全球化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变迁与全球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开放,中国的文化产业逐渐崛起,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的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等,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

同样,世界各国的文化也进入中国,为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带来全新的视野和观念。

这种互动与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也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四、价值观念与个人主义的崛起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迁还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个人主义的崛起上。

在传统封建社会中,个人主义思想受到压制,人们更多地注重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90 多总结发生在学校周边的安全小故事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听课欲望。

因为课本上的一些故事,在新书发下来的时候就已经被学生们读透了,反复的学习只会让其感到无聊,而他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则会表现得更为有兴。

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的《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中,先将前段时间在学校运动会当中发生的事情讲给学生们。

“运动会的早晨,同学们都高兴的来到学校,可是一年级三班的一个男生却住了院,原因就是在过马路的时候一边拉着爷爷的手,一边玩玩具,在到了马路对面后发现玩具小车的车轮掉在马路中间,他便摆脱爷爷的手,飞快跑到马路上去捡玩具,结果被过往的电动车撞到把小腿撞伤了。

幸好只是电动车,幸好只是轻微骨折,若是大货车,后果将不堪设想。

”学生们在听了老师的安全小故事之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还有些同学开始列举自己知道的类似安全事故,学生们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加上老师的简单分析,获得了相应的安全知识,对生命也就更加珍惜了。

3.情景模拟,提高能力。

听课仅限于理论认知范围扩大,只有参与实践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能力。

平时在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表演当中,去特定情境当中体验真实情景当中的人物情绪,然后和他人交流分享。

例如《今天你安全吗》一课,课上让学生扮演和陌生人交往过程,一个学生扮演陌生人,一个扮演小学生。

小学生机制回应陌生人,引得老师学生哈哈大笑,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境,这节课的内容不自觉的就可能会派上用场了。

同样,再以《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为例,让学生模拟如何拨打119报警电话,报警以后在等待救援工作的时候用颜色鲜明的衣服挑在窗户外吸引行人注意力,尽快让消防员发现自己。

通过各种表演,这些可能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应变能力就能够转变成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也能够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目标,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习充满乐趣。

四、结语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课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且类型多种多样。

高考历史大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活动主题7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

高考历史大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活动主题7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

活动主题7 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活动目标(1)阅读近代以来中国历次思想解放的相关材料,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发生的社会条件、重大历史影响。

(2)分析每次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影响的材料,总结思想解放对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规律认识。

(3)理解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认识“思想解放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火车头”这一历史结论。

活动内容类型材料探究问题学术情境材料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革命的内涵,如下图所示: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一词的众多新含义开始出现,表达知识分子风气或以诗言志的“诗学革命”、打破不平等的“女界革命”“经济革命”和推翻旧王朝的“排满革命”。

然后“社会革命”“家庭革命”“文学革命”“科学革命”“产业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出现,其含义均为这些领域发生彻底变化和相应主体在该领域实行根本变革之意。

问题 1 据上述材料指出戊戌变法前后“革命”观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试析其原因。

提示变化:从顺从天道进行周期性王朝更替,到社会的各领域发生彻底变化或实行根本变革。

原因: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加深;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是大动荡、大破坏的同义词;和平改造清政府以变法图强。

问题 2 新文化运动后期以来,“辩证唯物论代替进化论成为新的天道”是哪些原因促成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提示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惨烈程度,暴露出了传统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弊端,让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传统的民主政治的道路存在巨大的隐患;巴黎和会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对中国国家利益的任意处置,让相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1992年初“南方谈话”指导总结1.从思想解放层面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

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③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7、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德儒家思想。

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②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9、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⑵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⑶直接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⑷重要原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B、传播过程(略)②毛泽东思想A、背景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⑵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在近代中国,随着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汇,思想文化呈现出了多元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传入中国,融合了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一、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远在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宗教和科技文化就大大影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体制的日新月异,顽固的保守思想逐渐被打破,新思潮涌现。

新文化运动,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反传统、反封建的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特征是推崇科学、民主,倡导自由思想和人性解放,以其深远的影响力将整个中国的文化思想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毛泽东思想和马列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被引入中国,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一部分,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

毛泽东思想从1920年代初开始到现代化进程中,在中国现代化和革命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儒、释、道诸子百家思想的发展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中,儒、释、道诸子百家思想一直是主流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思想中,“和谐”与“仁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与理念之一,被认为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三种和谐共处关系的表现。

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强调生命的尊重、和谐的贵族信仰文化、人的坚忍自主和谦虚文化以及自由平等的价值观等等。

四、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近代中国的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同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歌曲、小说、电影、演出等文化形式,我国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深受人民欢迎。

民间文化和流行文化,同时也受到当时时政政策和舆论监管的影响。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包括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儒释道百家思想的传承、民间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拓展,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2014历史选择题百题精练:专题06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2014历史选择题百题精练:专题06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基础题1、(湖南省长沙县实验中学、汝城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

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2.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高中示范校2014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卷)美国战地记者斯诺访问延安后,断言“中国人已发展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

他所说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的局面开创于()A. 国民革命时期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3.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高中示范校2014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卷)下列对中共会议的论述中对应正确的是()①中共三大——国共合作的实现②八七会议——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③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④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的形成A. ③B. ①④C. ②④D. ①②③4.(浙江省教育考试院2014届高考抽测历史样题(A卷))右图是《青年杂志》的封面,上面印着法语“LA JEUNESSE”(青年)和“艰苦力行之成功者”、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头像。

这样的设计反映了创办者①精通法国语言文化②宣扬励志实干③宣传西方文明④致力思想启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广东省东莞市四校2014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文综试题)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答案】C【解析】6.(广东省东莞市四校2014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文综试题)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

主题7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

主题7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

高考历史“主题”复习全程突破指导——主题7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主题内容认知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阶段性。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

学习本专题历史,要掌握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和分析文化成就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掌握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各派政治力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活动和作用;加强对共性与个性特点的理解,提高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复习目标:把握近现代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发展线索,概括和归纳中共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程,分析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

主题知识概要:一、近代前期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洪秀全的探索,《资政新篇》。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1912年:洋务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孙中山三民主义。

二、近代后期1.1919~1927年:马克思主义传播;新三民主义。

2.1927~1937年: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3.1937~194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人民战争路线,持久抗战方针;整风运动;中共“七大”。

4.1945~1949年:党的优良作风建设;工作重心转移。

三、新中国建国后1.1949~1956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字方针,整风运动。

3.1978~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形成。

考点详情例析〔例1〕(2001年全国高考题)《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主题”复习全程突破指导——主题7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主题内容认知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阶段性。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

学习本专题历史,要掌握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和分析文化成就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掌握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各派政治力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活动和作用;加强对共性与个性特点的理解,提高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复习目标:把握近现代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发展线索,概括和归纳中共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程,分析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

主题知识概要:一、近代前期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洪秀全的探索,《资政新篇》。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1912年:洋务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孙中山三民主义。

二、近代后期1.1919~1927年:马克思主义传播;新三民主义。

2.1927~1937年: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3.1937~194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人民战争路线,持久抗战方针;整风运动;中共“七大”。

4.1945~1949年:党的优良作风建设;工作重心转移。

三、新中国建国后1.1949~1956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字方针,整风运动。

3.1978~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形成。

考点详情例析〔例1〕(2001年全国高考题)《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

该文件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不论从土地分配原则,还是从产品分配方案上看,都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思想,尤其产品分配方案,充分体现出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答案〕B〔例2〕(2001年全国高考题)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将历史事件置于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从而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的能力。

“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是革命战争时期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是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均应注意的问题。

而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意味着全国范围内的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新政权将定都北平,中共将取得和建立全国政权。

显然,“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和“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是这一形势下最需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因此,只有C项是正确的。

一些考生错误地选择B项或D项,表现出对题目所给信息不能正确分析其深层含义,对中共在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任务缺乏正确了解。

〔答案〕C〔例3〕(2001年全国高考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提出了哪些正确的方针政策?有何重要意义?〔解析〕本题所涉及的内容散见于教材不同章节,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回答本题需要考生准确再认再现有关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在审题时,应注意到题目具有综合性,开阔思路,突破和超越教材体系,就能回答的较为全面。

其次,平时养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范畴出发记忆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也有助于正确作答。

中共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过各种具有全局性质意义的方针政策,也制定过对各个具体领域的方针政策,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如果考生缺乏综合的、相互联系的思考问题的素养,就不能全面作答。

平时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历史问题的把握和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答案〕方针政策:(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

(2)经济方面,坚持了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3)政治方面,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科学文化方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编制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

意义: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主题学习范例范例一思想发展历程:从"西学东渐"到中国式发展道路知识梳理(1)鸦片战争时期,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中国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备。

(2)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先进人物,企图用拜上帝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轩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仿效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3)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和传播西方文化。

他们发动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提出了“三民主义”纲领。

后来,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5)新文化运动前期,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陈独秀等,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思想条件。

(6)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主张。

毛泽东思想是中共的指导思想。

(7)1956年,毛泽东总结中国建国几年来的建设经验,并借鉴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共“八大”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任务。

(8)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共“十三大”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1992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在进一步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同时,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致力于理论创新,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共对自己的使命有了进一步认识。

考点突破1.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的斗争;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基础。

不同点:(1)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为外国侵略者,第二次为清政府,第三次为北洋军阀政府及儒家思想。

(2)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为维新派,第二次是革命派,第三次是激进派。

(3)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君主立宪道路;第二次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第三次是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4)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探索历程:吸取大革命失败教训,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理论探索:毛泽东的三篇理论文章。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敌人力量强大并长期占据城市,而在农村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2)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深受地主阶级压迫,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3)无产阶级单枪匹马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只有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条件:(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内涵:“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战略基地。

范例二科技教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知识梳理(1)洪仁玕:提出反对迷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2)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4)辛亥革命时期: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提倡“自由、平等、友爱"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场“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5)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6)新中国成立后:①过渡时期:人民政府取缔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娼妓、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丑恶现象,使整个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②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大力整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7年底,恢复了高考招生制度。

考点突破1.以洋务运动为例看中国近代教育与旧式教育的区别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贡献就是催生了新式学堂的出现。

首先是教育目标的不同,科举制下的封建学校教育,为封建集权政治服务,其重要职能是培养封建官吏。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