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阅读试题及答案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宋代)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断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
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创作背景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就是离郴前所写。
赏析词的上阕在写景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出语便已入哀景之中,从后句“桃园望断无寻处”可以想到,楼台、津渡都是因情所设之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
是由词人内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怀,无处宣泄所生出无人问津之感。
热门-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1)此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3分)(2)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3分)(3)“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
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
(4分)参考答案:1)(3分)示例一: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示例二: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朦胧象征前途的迷惘;示例三: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艺术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2)(3分)“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2分),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
(3)(4分)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③去?[注]①此词大约作于1097年春三月,其时,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被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②幸自:本自,本来是。
③潇湘:潇水、湘江。
8、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9、此词末两句曾令苏轼击节赞叹,竟书于扇面。
这两句究竟好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5分)答:答案:8.雾失的“楼台”、月迷的“津渡”、无寻处的“桃源”、封闭的“孤馆”、悲鸣的“杜鹃”、料峭的“春寒”、惨淡的“斜阳”等意象(答出4―5个给1分,答出6个以上给2分),表达了一个屡遭贬谪的词人失意的怅惘(惆怅)、内心的凄苦和对前途的渺茫。
秦观《踏莎行—彬州旅舍》和《阮郎归》古诗词比较阅读
秦观《踏莎行—彬州旅舍》和《阮郎归》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彬州旅舍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萧湘去?阮郎归秦观①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②,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被贬郴州时。
①丽谯:城们楼。
《小单于》:唐代大角曲名,此借指角声。
1.请根据《踏莎行·郴州旅舍》上阕的内容,概括词人“恨”的原因。
2.《阮郎归》上阕中“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词人在“郴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句和“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句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1.(1)遭遇贬谪,不被重用、不被人理解。
(2)孤身飘零,对远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
2.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漫天风雨,庭院深深,城楼传来的曲声打破了夜的清寂漫漫的长夜就在孤独和冥想中悄然度过,描绘了一幅寂静凄清的画面,烘托渲染了孤寂哀伤的情感。
3.相同:都表现了远离家乡的羁旅思乡之情和孤寂哀伤之感。
不同:“郴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多了人生仕途、理想抱负难以施展所产生的愤懑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诗歌内容、意象、情感和创作背景来分析。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篇一」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1)此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3分)(2)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3分)(3)“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
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
(4分)参考答案:1)(3分)示例一: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示例二: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朦胧象征前途的迷惘;示例三: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艺术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2)(3分)“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2分),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
(3)(4分)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篇二」踏莎行①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①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
秦观因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答:(2)请从寓情于景的角度对词的上片进行简要赏析。
答6、(1)[答案] 抒发了作者因遭贬谪(2分)而产生的极度灰心失望的情绪。
(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要深入理解表情词语和注释。
(2)[答案] 作者借描写“迷雾”“孤馆”“春寒”“杜鹃”“斜阳”这些令人感伤的景物,(2分)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氛围,(1分)而这种凄冷氛围正是秦观内心极度伤感的写照。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踏莎行(雾失楼台)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苏幕遮(燎沉香) 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 踏莎行(雾失楼台)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苏幕遮(燎沉香)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踏莎.行(shā) 贬谪.(zhé)B.驿.使(yì) 冉.冉(rǎn)C.蘅皋.(ɡāo) 燎.沉香(liào)D.溽.暑(rǔ) 小楫.(jí)2.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堪(哪堪,哪里经受得住)尺素(代指书信)B.幸自(本自,原来是)冉冉(缓慢流动的样子)C.一川(一片山川)初阳(初升的太阳)D.侵晓(临近拂晓的时候)凌波(形容丽人步履轻盈之态)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晏幾道,字叔原,号小山;秦观,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
二人都是“古之伤心之人”。
B.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出自他的《清平乐》。
C.贺铸,字方回,号庆湖遗老。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为他赢得了“贺梅子”的美称。
D.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著有《清真居士集》。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梦后楼台高锁,____________________。
(晏幾道《临江仙》)(2)从别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幾道《鹧鸪天》)(3)百啭无人能解,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庭坚《清平乐》)(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5)若问闲情都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贺铸《横塘路》)(6)小楫轻舟,____________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练习题《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练习题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及注释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⑴踏莎行:词牌名。
⑵郴(chēn)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⑻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⑼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⑽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参考文档】踏莎行诗词阅读答案介绍-推荐word版 (2页)
【参考文档】踏莎行诗词阅读答案介绍-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踏莎行诗词阅读答案介绍
踏莎行
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注】①游丝:细长飘柔的柳枝。
②飞絮:柳絮。
阁定:停住。
(1)上片写的是什么内容?请结合所用的典型意象简要分析。
(4分)
(2)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词以此作结有何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4.⑴上片写的是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送别场景等大意对即可,2分)。
游丝飞絮一以喻情,一以喻人,含蓄地点出离别季节,交待了送留之情事。
一
溪烟柳兰舟等意象巧妙地点出送别地点与行人所用的工具。
这样,一对恋人在
绿柳垂丝,柳絮飞舞的春光中,在水边依依惜别的情境生动地凸现在读者的面
前(关键意象以及作用等明确即可,2分)。
⑵这两句表达了离别之后恋人相思之苦,孤独、苦闷、难以排遣的愁绪绵
长无尽(下片主要写别后的相思,2分)。
以疑问句作结,推想别后的一时一刻
都备受煎熬,将思念之苦写到极致,启人思考,给人印象深刻,久久难以忘怀(2分)。
[ 踏莎行诗词阅读答案介绍 ]相关文章:。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练习题《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练习题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及注释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⑴踏莎行:词牌名。
⑵郴(chēn)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⑻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⑼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⑽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古诗《踏莎行》阅读理解附答案
古诗《踏莎行》阅读理解附答案
古诗《踏莎行》阅读理解附答案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答: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
(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
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
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
(3分)
答: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
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
(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2022年(有答案)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2年(有答案)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________》)(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________。
(秦观《踏莎行》)(3)《师说》中年龄、学问相仿的士大夫耻于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 重阳佳节,学校书法社的同学们到养老院做志愿者,想为老人们写一幅书法作品增加节日气氛,你认为内容合适的一项是()A.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B.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C.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D.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尽管越来越多的文化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十分重视文化问题,但是,____,相反,____。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____;二是____。
①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的探讨和研究,导致文化内涵日益丰富②不同学者探讨文化问题的视角、层面、问题域都差异很大③关于文化本身的界定并未由此而形成公认的、一致的意见④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和无所不在的特性,导致文化界定困难A.②①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二、阅读(7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文学的真实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是文学现代性的后果之一。
古代文学不是那么讲究“真实”,苏东坡轻蔑地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燕山雪花大如席”“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古代诗人从不以这种夸张为忤;传奇、笔记乃至《三国演义》《红楼梦》之中出现一些神魔鬼怪或者灵异事件,没有人觉得会有什么不妥。
然而,借用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祛魅”。
自然科学清除了种种魑魅魍魉,物理学、化学或者生物学的世界清晰可解,科学实验让世界一一再现。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
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
示例一: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和孤馆、杜鹃、斜阳有机结合起来;示例二: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朦胧象征前途的迷惘;示例三: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
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赏析这首词题为“郴州旅舍”。
大约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
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
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
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
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
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
“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其地在武陵,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
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专题10《踏莎行》(雾失楼台)导学设计(含答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一、词人名片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十五岁丧父,侍母家居,研习经史,喜读兵书。
元丰七年(1084年)拜谒苏轼于徐州,苏轼大为赞赏。
三十六岁中进士。
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等职。
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今广西藤县)。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
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二、诗词故事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一首《满庭芳》(山抹微云)词风传天下,苏轼叫他“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的女婿是黄山谷的学生、史学家范祖禹的儿子范温,他为人沉稳少语,在宴席上常一言不发。
一次,席间,一位歌妓故意问范温是否也懂词,范温笑而作答:“你可知道我是‘山抹微云’的女婿吗?”一时传为佳话。
从中可见秦观及其词在当时的声名。
三、文题背景这首原词题为“郴州旅舍”。
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三月。
此前,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
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获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
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
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此词写的是迁谪之恨,可谓“悲绝、哀绝、凄绝”,令人不忍卒读。
踏莎行.郴州旅舍翻译、解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断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
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创作背景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就是离郴前所写。
高二语文《踏莎行(雾失楼台)秦观》参考答案
踏莎行参考答案一、自主学习1.上片写景,描写登高怅望所见和谪居环境,景中有情。
下片抒情,写谪居生活中的无限哀愁,情中带景。
2.前两句写的是意想之景。
“楼台”、“津渡”喻指词人心中的理想与希望。
“桃源”是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
(作者苦苦追寻,多方探寻,却“望断无寻处”)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3.①对仗:“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②用典:“桃源望断无寻处。
”③虚实结合:楼台、津渡、桃源为虚景,孤馆、斜阳、杜鹃为实景。
④情景交融:由于屡遭贬谪、理想破灭,心中凄苦幽怨,想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又由心中之景转向现实之景,情景交融。
二、疑难探究1. 这两句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
“馆”字,暗示羁旅之愁。
“孤馆”更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
而“孤馆”又紧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心情之凄苦可想而知。
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
杜鹃鸣声,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游子归思的意象。
以少游一个羁旅之身,所居是寂寞孤馆,所感是料峭春寒,所听是杜鹃啼血,所见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
诗人运用“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暮”等多种感情色彩强烈的意向,从视觉、听觉、心理感觉等多个角度渲染,营造出孤苦凄迷的意境氛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2.“砌”字在这里是“堆叠”之意。
(第一步,释义)因为离别,那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
(第二步,描述景象)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
(第三步,表达作用以及表现感情)3. 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4. ①“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
”(胡云翼《宋词选》)②“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③“在深重坚实之苦恨中,面对无情之天地,发出的无理问天之语。
《踏莎行》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踏莎行》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踏莎行》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
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
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
(3分)
答:
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
(“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①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
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
(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踏莎行(雾失楼台)》同步练习1
《踏莎行》同步练习一、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1.上片开头三句词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词人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一幅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鹃声里斜阳暮”这句词,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个“暮”字,以为多余,你是怎么认为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
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3.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词上片________,下片________,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 4.试简要谈谈“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中“举”字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运用5.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2010年11月12日晚上20时在广州海心沙隆重开幕。
45艘不同装饰的花船搭载了45个亚洲国家的运动员,通过珠江巡游的形式把运动员送往开幕式主会场海心沙。
最后一艘花船正是万众期待的中国代表团花船,船上装饰了广州亚运会会徽、中山纪念堂模型、广州新电视台“小蛮腰”模型、五星红旗。
中国代表团花船的出现把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中国代表团花船的出现写一段现场解说词,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词】: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④流下潇湘去。
【注释】:①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这首词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时所写的。
②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③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④为谁:为什么。
【翻译】:夜雾如厚重的帷帘把楼台掩蔽,月亮迷失方向我找不到渡口的痕迹。
我极目远望,桃源仙境你在哪里?怎忍受,孤寂的客馆在春日寒风中紧闭,还有杜鹃的哀啼,斜阳无声地落去……驿站转给我友人馈赠的梅花,驿使捎来的是亲人的信息――如今却堆砌成无法数得清的离愁别绪。
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为什么――竟向潇湘水流去?【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
词人因党争遭贬,远徒郴州(今属湖南),精神上倍感痛苦。
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
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上片写人生的悲伤。
起三句写向往的美好地方渺不可寻,“可堪”两句写自己所处之地:驿馆孤单,周围是春寒日暮,杜鹃哀鸣,以自己凄凉的处境与所向往的美好地方相对比,更加深了处境的可伤,人生的可悲。
下片写客地思乡。
起三句写远方亲朋寄来的礼物与书信,本来极可宝贵,却又给自己带来无限的离恨,“砌”字化抽象为具体,表现离恨的积累与坚固。
最后词人发出苦闷的呼喊:郴江本来绕着郴山,为谁又流下湘江去,而不陪伴我解除这寂寞的离愁呢?无理的发问,深刻地表现了离愁的深重【阅读训练】:(1).“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请你谈谈“砌”字的表达效果。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 踏莎行 横塘路 苏幕遮同步测试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十踏莎行横塘路苏幕遮同步测试(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1.上片开头三句词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词人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一幅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词人站在旅社,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园。
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和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的心情。
2.“杜鹃声里斜阳暮”这句词,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个“暮”字,以为多余,你是怎么认为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多余。
夕阳偏西,是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
这三字表明时间的推移,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而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
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3.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词上片________,下片________,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写景叙事看到荷塘景色而触发乡思,表现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以及对久客京都的厌倦之情。
4.试简要谈谈“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中“举”字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句写荷花的神态,一个举字刻画出了荷花的动态。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
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
示例一: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和孤馆、杜鹃、斜阳有机结合起来;示例二: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朦胧象征前途的迷惘;示例三: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
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赏析这首词题为“郴州旅舍”。
大约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
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
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
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
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
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
“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其地在武陵,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
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共7分)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⑴“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
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
(4分)⑵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3分)参考答案::10、⑴(4分)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
)⑵(3分)“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2分),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