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经络简介知识之三—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二)
初学经络,基础知识系统讲解

初学经络,基础知识系统讲解【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经络的内容(表一)经络系统表经络可以把体内脏腑和体表各种组织密切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以及维持机体、机能的平衡和协调作用。
其主要内容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类。
(见表一)一、经络生理病理的反映经络在生理上具有运行气血、联系上下的作用。
因此经络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气血运行及联系功能的异常,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支节,当人体感受外部致病因子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气血失调时,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必然会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1.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它与脏腑直接发生关系。
在腑经与脏经之间,还有着表里配偶关系。
从肺经到肝经,循环不息,以濡养周身。
其气血流注的次序如下: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见表二)2.奇经八脉:是调节气血的一些特殊通路,它不与五脏六腑发生直接联系,更无表里相配的关系,但在功能各方面,能补充十二经脉的不足,特别是督、任、冲、带四脉更为重要。
督脉与十二经脉中腑的经脉交会,具有总督各条脏经的经脉作用;任脉和脏的经脉发生交会,具有担任各条脏经的作用;冲脉具有通调十二经的作用,阴跻脉、阴维脉具有联系脉经的作用。
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有赖于经络的联系;当机体受到内、外致病因素的侵扰时,经络也是疾病传导的途径,疾病的变化反映为各种症候,临床上可以从症候的分析来辨别脏腑经络受病的浅深。
(表二)十二经循行部位与所属病候外在致病因素侵袭人体,皮毛肌肉受病,再通过经络而传入内脏;人体内脏的病变,往往也通过经络而反映到肢体。
所以经络对人体的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每条经络,都有它一定的循行部位与内脏联系,因此脏腑和经络所属的病候,也有它一定的规律。
一般从病变的不同特征,均可辨别它属于那一经。
例如胃病上腹痛吐酸水,常在十二胸椎两旁胃俞穴或十一胸椎旁的脾俞穴有压痛点;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常在第九胸椎两旁肝俞穴和第十胸椎两旁肝俞穴有压痛点。
人体经络概述

人体经络概述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针刺、艾灸、按摩及导引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精气,达到舒经通络、交通阴阳而最终实现驱邪治病,使机体回复阴平阳密的和谐状态。
一、经络的作用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2.运行周身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到信息,调节脏腑功能。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为经络系统的主体,被称为“正经”,其在体表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三、十二经脉腧穴主治及体表循行图1.手太阴肺经腧穴主治喉、胸、肺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2.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手少阴心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5.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咽喉、胸胁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6.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太阴脾经腧穴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8.足厥阴肝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9.足少阴肾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肾、肺、咽喉病证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0.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胃肠病、神志病和头、面、眼、鼻、口、齿疾患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1.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2.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二级教授,国家中医心血管病重点专科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经络基础知识的介绍:
1. 经络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络系统遍布全身,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联系起来。
2. 十二经脉:人体有十二条主要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这些经脉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具有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等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气血得以通畅运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4. 穴位:经络上的特定点位称为穴位,穴位是气血输注的地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5. 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
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调节身体机能。
6. 整体观念:经络学说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身体的健康与经络的通畅与否密切相关。
7. 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是根据经络气血运行的规律,按时辰选择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它认为在不同的时辰,经络气血的流动有一定的规律。
对经络的研究和应用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络的实质和作用机制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
3、经络简介知识之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一)

3、经络简介知识之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一)经络简介知识之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一)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经脉,及其外围联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经络作为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能够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
—卜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为十二皮部。
上述内容列简表如下(表1—1)。
经脉、络脉、经别、经筋,以及奇经八脉,均可分为阴阳两类:其中十二经脉,根据其所属脏腑又可分为五行。
经络系统的对合关系见下表(表1—2)。
(1)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句话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分布于躯体。
又因为经脉是“行血气”的。
其循行有一定的方向,即所说的“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
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支,互相联系,就是所说的“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十二经脉“外络于肢节”。
支,指四肢;节,指骨节,又可指穴位。
这些体表部位能反映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以《灵枢·师传》说:“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
关于“节”,《内经》多处作了阐述,《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言:“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意思是指细小的络脉分布到各穴位,这里不同于一般的皮肉筋骨,而具有特殊性,它能渗灌气血,反映病痛,并接受针灸等治疗刺激以补虚泻实、防病治病,故《素问·调经论》言:“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经络系统密切相关。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对于理解中医理论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络的起源、经络系统的构成、经络的功能及其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经络的起源经络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其主张人体内存在一种与经脉相通的通道系统。
这种通道系统源自人体的胚胎发育过程,最初是在胚胎形成时期即已形成。
经络通过与经脉相连的特定路径,在人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分布广泛、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
二、经络系统的构成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和穴位组成。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通道,主要有十四条经脉,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和任督二脉等。
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和连接部分,承担着与局部组织关联和能量输送的功能。
穴位为经络系统中的特殊点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
三、经络的功能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生命活动通道,其功能涉及气血运行、营养输送、防御调节等多个方面。
经络系统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稳定。
同时,经络又与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紧密联系,从而参与到人体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中。
四、经络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中医疾病诊疗的理论基础是通过经络的观察和判断来进行。
中医师会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等特征,结合经络系统的理论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物、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也都是基于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发挥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医的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经络作为人体内部的通道系统,通过调节气血、营养输送等功能,确保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在中医诊疗中,经络的观察和应用成为判断疾病及治疗的重要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经络系统,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和发挥中医的疗效,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的经络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价值,是中医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一、基础知识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
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
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
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
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
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
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
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
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
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
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 '循经治疗'。
关于经络图解知识点总结

关于经络图解知识点总结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连接人体各个部位的通道系统。
经络在人体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通过这个网络,气血可以在体内顺畅地流动,从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包括十四个主经络和数以百计的络,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部位。
经络的形成是在人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它与脏腑、五脏六腑和八脏的功能息息相关。
经络不仅可以通过手法、针灸等治疗手段进行调理,还可以通过药物、穴位按摩等手段进行治疗。
2.经络的分类经络可以分为经络和络。
主经络是指在人体内部最为重要的经络,这些经络与人体脏腑的功能紧密相关。
主要包括任脉、督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等。
络是指从主经络分出的次要经络,这些络与主经络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
络的数量比主经络多得多,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
3.经络的流注方向经络的流注方向是指气血在经络内部流动的方向。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内的气血流注方向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对于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经络的流注方向,中医师可以判断出患者气血流注的不畅的部位,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进行调理。
经络的流注方向大多是单向的,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是双向的。
4.经络的特点经络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中医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
首先,经络具有一定的路径规律,不同的经络在人体内部走行的路径是相对固定的。
其次,经络可以相互联络,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
这种联络关系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次,经络具有辐射性,它可以通过不同的穴位影响到其他部位的功能。
最后,经络的气血流注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对于中医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5.经络图解的作用经络图解是中医学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它对于理解经络的形态、走行、流注方向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图解,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经络的走行路径,从而更好地掌握经络的相关知识。
同时,经络图解也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之一,医师可以通过图解了解患者经络的气血流注情况,从而指导中医治疗。
十二经脉内容

十二经脉内容经络系统基本内容1.经络系统组成: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1)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将人体内外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起到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联系的作用。
(3)十五络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外行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4)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的经脉,对十二正经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5)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经络的外部筋肉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别称: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正经”。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名称组成: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
(1)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
(2)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
(3)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少。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多少):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表里相合关系: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
分布位置:人体上肢内侧为阴,分布有手三阴经(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外侧为阳,分布有手三阳经(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
下肢内侧为阴,分布有足三阴经(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外侧为阳,分布有足三阳经(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灵枢·海论》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是气血运行和信息传导的主要通道;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网络全身。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说明经络是运行气血、沟通联系脏腑肢节的通路。
在经络中运行的气称为经络之气,简称经气。
经气是一身之气分布到经络的部分,与脏腑之气相通。
经气是信息的载体,有感应和传导信息的作用,是经络沟通联络脏腑形体官窍的中介。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
(一)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
正经有十二条(左右共二十四条),故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有表里关系。
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又称“十二经别”。
分别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最大分支,与十二经脉有别,但也属于经脉的范畴。
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奇经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如《圣济总录》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
盖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二)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
别络是络脉中较大者,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可加强十二经脉相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到达的部位,可补正经之不足,还有统领一身阴阳诸络的作用。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中医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体经脉络络分布的系统。
经络系统在中医学中扮演着调节气血流动、协调身体各部分功能的重要角色。
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和理念。
一、经络系统的起源与发展中医经络学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古人通过观察人体表面的血管分布,逐渐形成了经络学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不断的演化与发展。
《黄帝内经》是最早对经络系统提出了系统阐述的著作,它对经络的区域和功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了调节经络的针灸疗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络学逐渐成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系统的基本理论中医经络系统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经脉”、“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络”等。
以经脉为基础的理论强调气血运行的重要性,认为经脉是气血运输的通道。
络脉则强调了经络的分布与联系,它们通过气血的运行调节人体各部分的功能。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络则是经络系统的重要分类,它们分布在人体不同的部位,并发挥着不同的调节作用。
三、经络系统对中医治疗的意义经络系统在中医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系统可以平衡人体的阴阳,调理气血。
中医的针灸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其他治疗方法,如中药疗法、推拿按摩等也都基于经络系统的理论进行调理。
四、经络系统与现代科学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医学研究也开始对中医的经络系统进行了探索。
通过使用现代仪器技术,科学家们证实了经络系统的存在,并验证了一些中医经络学中的理论。
例如,电针疗法的实践与研究表明,电流可以在经络上产生特定的作用,进而产生治疗效果。
这些研究为中医经络学的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经络系统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总结起来,了解中医的经络系统对我们理解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和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调节网络,通过调节经络系统可以达到平衡气血、改善身体健康的目的。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一、概念: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2、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3、原穴的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二、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2、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3、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1.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外邪,反映病症。
4.传导感应,调节虚实四、经络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2、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3、指导针灸治疗4、循经取穴五、十二经络的主治规律:六、柱状图分析方法:(1)胃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胃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胃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胃经营养正常。
2、胃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胃偏寒。
中医经络知识点

中医经络知识点中医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内部的经脉和络脉系统。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它贯穿全身,连接着各个器官和组织。
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的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是指人体内部的经脉和络脉系统。
经脉是主要的通道,共有12条,分布在人体的四肢和躯干上。
络脉则是辅助的通道,共有六条,分布在头部和脸部。
经络的流动方式经络的气血流动是通过气血运行来实现的。
气血是中医术语中的重要概念,它代表了生命力量的运行和调节。
气血通过经络系统传输,从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经络系统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其次,它可以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保持身体的平衡。
此外,经络系统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经络的疾病与调理如果经络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疾病往往是因为经络系统的阻塞或失衡引起的。
因此,调理经络系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调理经络系统的方法有很多种。
首先,可以通过按摩经络的方式来促进气血的流动。
其次,可以通过艾灸、针灸等手段来刺激经络的穴位,以调理气血的运行。
再次,可以通过草药调理来改善经络的状况。
经络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中医经络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很多研究表明,经络系统在人体内部的分布和结构与神经、血管等现代医学所研究的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可以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人体健康的发展。
总结中医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内部的经脉和络脉系统。
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经络系统的气血流动是通过气血运行来实现的。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具有调节气血、脏腑器官和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作用。
调理经络系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可以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人体健康的发展。
3.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3.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足太阴公孙冲脉
胃、心、胸
手劂阴内关阴维
手少阳外关阳维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
足少阳足临泣带脉
手太阳后溪督脉
目内眦、颈耳、肩胛
足太阳申脉阳蹻
手太阴列缺任脉
胸、肺、膈、喉咙
足少阴照海阴蹻
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
八穴中,列缺、公孙、内关、外关原为络穴,可表里同治;
后溪、临泣原为输穴,可主体重节痛;而申脉、照海又分出阴阳跷脉,
临床应用广泛,被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推举为"针道之要""流注
八穴"和"交经八穴"。
2021.8.13网络下载。
人体经络系统及穴位详解

人体经络系统及穴位详解人体经络图经络理论是中医最基础的理论,无论是中医的外治疗法,如针灸、推拿还是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中,经人体经络图开始,人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络理论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认识中医就从了解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犹如直通的径路,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指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细小分支。
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精髓之一,与脏腑、气血等基础理论一起,对中医各科特别是对针灸的临床辩证和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体经络图,是经络养生、经络保健、经络疗法的先决条件,不明经络,开头动手就错,古往今来的注明中医学家都对人体经络有着很深的研究,比如鼎鼎大名的李时珍除了编写出了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在经络研究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奇经八脉考就是其对经络研究的总结。
人体经络图由十二经络图和奇经八脉图组成,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图、手厥阴心包经图、手少阴心经图)、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图、手少阳三焦经图、手太阳小肠经图)、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图、足少阳胆经图、足太阳膀胱经图)、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图、足厥阴肝经图、足少阴肾经图)。
奇经八脉图片包括督脉图、任脉图、冲脉图、带脉图、阴维脉图、阳维脉图、阴蹻脉图、阳蹻脉图共8条。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
奇经八脉的“奇”有“异”的意思,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学习、记忆经络理论的方法经络穴位众多,而且名称怪异,走行方向也复杂,对于现代人来说,初次接触经络、穴位完全是阅读天书,很难理解,名词生涩,不容易理解,因此学习经络的方法主要就是反复背诵,形成印象,可以先从熟悉人体经络图开始。
熟能生巧,取穴简便的方法很多书上有介绍,比如体表标志取穴、简便取穴法等,以及一些歌诀,我就不介绍了,不论哪种简单方法都一样还需要个人用心、下工夫去背记。
经络学说PPT课件

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
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
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
节(环跳穴GB30)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
季胁(8、9、10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
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
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即悬钟
穴SJ1),交于手少阳三
焦经。
第26页/共30页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
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 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 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 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 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 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 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 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 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 部,沿耳后(翳风穴SJ17: 乳突前凹陷,平耳垂后下 缘),直上出耳上角,然后 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进入腹中,属脾,络
胃。向上穿过膈肌,
沿食道两旁,连舌本,
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
上行通过膈肌,注入
心中,交于手少阴心
经。
第22页/共30页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
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
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
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目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
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
(一)经络的概念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道。
经:“路径”之意。是经脉。 纵行分布、位置较深、有一定循行路线。
络:“网络”之意。是络脉。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第1页/共30页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

相表里的手三阳经交会;
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从手走向头,在头面与足
三阳经交会;
足三阳经均起于头面部,从头走向足,在足趾各
与其表里的足三阴经交会;
Hale Waihona Puke 足三阴交均起于足趾,从足走向胸腹,在胸部各
与手三阴经交会。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足太阳膀胱经(一)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直至巅顶,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的百会穴。
足太阳膀胱经(二)
任,有担任,妊养的含义
任脉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任脉穴位
主要病候: 下腹部、男女生 殖器及咽喉疖的 病变。 保健概要: 男女生殖器官、 咽喉。
足厥阴肝经
起手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下至足大趾外侧端(大敦穴),沿足背向上,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隔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于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交会与巅顶百会穴。
足厥阴肝经穴位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经 络
古人有“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之说。
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均须通过经络系统的运输传导、联络调节才能得以实现,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涵义
督脉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后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颈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龈交)处。
督脉穴位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
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
故曰:“经者,径也。
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
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
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
”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
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一)经脉系统1.十二经脉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
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
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
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二)络脉系统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经络概述

经络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针灸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以腧穴的临床 应用为依据,阐述人体各部之间的联系通路, 即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 由于经络系统的联系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一理论贯串到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 治疗等各个方面
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十二经别主要作用:
(1)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脏腑)之 间的联系。
(2)扩大了经穴主治的范围。例如阴经经脉在头 项部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别,这样就加强了 阴经经脉同头面部的联系。
四、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一条络脉,加上脾之大 络,称为十五络脉。
分布特点:
(1)分布在人体体表,属经脉在体表的联属部分;
(二)特点: (1)奇经八脉不隶属于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 (2)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有自己的独立腧穴外,其他六条 经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正经与任、督脉之中。 (3)奇经八脉的循行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而且与正经在人 体多处相互交会,因而奇经八脉有涵蓄十二经气血和调节十二 经盛衰的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 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经脉
意义
路径
经络中的 地位
分布
主干部分 纵行的(直大深长)
深度
深
数量
少,有一定数目
络脉
网络
分支
主要是横行(横小 浅短) 浅
除十五络脉外多无 具体数目
功能上
主导作用,是气血运行的通 道
补充作用、纽带作 用起渗濡灌注气血 的作用
第一节 经络系统概貌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经络说学概述

经络说学概述
济人学堂今天
一、经络的概念及系统组成
(一)经络概念
经络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贯穿表里的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中的“经”,指经脉,就如途径,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呈纵行分布,位置较深固定;“络”,指络脉,就如网络,是经脉的分支,其呈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着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主要部分是经脉系统,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二、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名称、分布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
有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阴经(脾、肝、肾)、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人体左右两侧,循行于于上肢为手经,循行于下肢为足经;行于肢体内侧为阴经,行于肢体外侧为阳经。
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
表8-1-2 十二经脉名称及分布表
叉之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二)走向和交接规律
(三)流注次序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其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机体平衡。
(二)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
1.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疾病的诊断
3.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简介知识之三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二)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踽脉、阳踽脉、阳维脉、阴维脉。
奇是奇异、零奇的意思,是指这八条经脉的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是十二经之余;又因其无络属脏腑的表里配偶关系,故有人认为“奇”字应读作“奇偶”之“奇”(音箕)。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其中督脉行于后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各有本经所属穴位;其余冲脉、带脉、蹒脉、维脉的穴位均见于以上各经。
冲脉行于腹部第一侧线,交会足少阴经穴;带脉横行于腰部,交会足少阳经穴;阳蹒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交会足太阳等经穴;阴蹒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交会足少阴经穴;阳维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顶,交会足太阳等经及督脉穴;阴维行于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和颈部,交会足少阴等经及任脉穴。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及其交会于他经关系如下表(表1—6):
(3)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别行部分,分布于胸腹和头部,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与脏腑的联系,其间有“离、合、出、人”的关系。
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别),进入胸腔和腹腔称“人”,于头颈部出来称“出”,又与表里经脉会合称“合”。
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六合”。
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其所行路经,都从肘、膝以上的正经别出,经过躯干,深入内脏,上至头、项;并于头项之处,其阴经合于阳经,阳经合于本经而上抵头面。
例如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下合于胭,人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本经。
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下合毛际,人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本经。
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下合于髀,人走脾胃,上出鼻额,合于足阳明本经。
手太阴、手太阳经别,下合于腋,人走心与小肠,下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本经。
手厥阴、手少阳经别,先合于胸,人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本经。
手太阳、手阳明经别,沟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本经。
所以,手足三阴经俞穴能治头面范围的疾病,就是因为经别与经脉有其内在的联系。
十二经别分布概况如下表(表1—7)
(4)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上躯干部的任脉络(身前)、督脉络(身后)及脾之大络(身侧),总称为十五络脉。
四肢部的十二络,主要沟通表里两经,又有循行路线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驱干部的三络,分布于身前,身后、身侧,起渗灌气血的作用。
络脉与经别都是加强表里两经间的关系,所不同的是:经别主内,没有所属穴位,也没有所主病症;络脉则主外,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十五络脉的穴名和分布部位如下表(表1—8):
(5)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其主要作用是联结筋肉、骨骼,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筋”,《说文解字》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是筋附着于骨骼的部分;由此可见经筋与肌肉系统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所以说经筋也是按摩的主要部位,但又不是简单的肌肉放松。
全身的筋肉按部位分为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
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象经脉那样属络脏腑。
筋有大小,或散布成片。
杨上善说:“筋有大筋、小筋、膜筋……其有起维筋、缓筋等皆是大筋别名”。
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是:经筋联属于十二经脉,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其循行走向,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如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行股外上行结于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腰外上行于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指,循牖内上行结于胸部。
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除如上述手足三阳三阴经筋在头、面、胸、腹部分结合以外,各经循行于踝、胭、膝、股、髀、臀、腕、肘、臂、肩、颈等关节或筋肉丰满处,并与邻近的他经相联结。
十二经筋的分部部位,按四肢、躯干、头部列表如下(表1—9):
(6)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
如《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都也”。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
如《素问·皮部论》说:“额知皮部,以经脉为纪。
”由于皮部居于人体的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当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
正如《素问·皮部论》中所说的:“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合于脏腑也”。
这是外邪由表人里的一个方面。
反之,当机体内脏有病时,亦可通过经脉、络脉而反应于皮部,如所说的:“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
由此可见,皮部与内脏也是密切相关的。
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
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膏药等法,保健按摩中的推法、擦法、拍法等直接作用于皮肤的手法,都结合了皮部理论的运用。
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相通,所谓“上下同法”。
杨上善说:“阳明之脉有手有足,手则为上,足则为下。
又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明在头为上,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余皆仿此”。
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各有传名,这在六经辨证上有重要意义。
其名称见下表(表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