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系统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பைடு நூலகம்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2000字):
1.图书馆发展的总体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拓展了服务范围,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水平。知识经济的崛起,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传统的图书馆到现代化的图书馆,其管理方式、服务方式、工作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馆正逐步走上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发展道路,网络化、资源化、数字化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使用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逐步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用户使用、选择信息的行为方式,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图书馆作为最大的信息收集、发散源,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一些非赢利组织和商业公司也已经在网上建立起虚拟图书馆,如果单一的停留在传统的一次文献流通和简单参考咨询的水平上,必将落伍而被社会淘汰。因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图书馆管理系统,如何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理念对其进行深化和拓展,使其适应图书馆发展的新形势,以便尽可能的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培云.因特网给中国图书馆带来了什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99(1).38-40.
[2] 芮文军 郑成增.基于Web服务的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20(6).50-53.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今“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知识化和信息实体虚拟化”这一新型图书馆模式下,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一体,实施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水平全面建设,将信息、管理与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使图书馆功能最大化、服务最优化、管理规范化,是现代化图书馆管理的必然。
2.分析图书馆发展历程及其弊端,提出解决策略
据相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有统计在册的图书馆数量约有15万5千家左右,其中有12万家左右的小型图书馆尚处于初级阶段,即已经配置好了相关的计算机设备,但仅仅只是应用于图书馆的新书编辑工作,这一部分小型图书馆占全国图书馆总量的80%。在很多小型图书馆中,由于存在时间长,历史悠久,往往都积累了大量的数以万册的图书,其中还不泛部分图书精品。但由于尚未形成可综合利用的数据库,缺乏好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致使图书的检索查阅很不方便,导致了大量图书资源的浪费。
国外图书馆管理系统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先后经历了由仅用于图书流通或编目工作的试验阶段到实际应用阶段的转变、系统集成化和商品化阶段、网络化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集成化管理系统、目前的电子化、数字化阶段。国内图书馆管理系统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大致经历了单机实现个别业务管理的起步阶段,局域网或多用户方式下实现图书馆的采访、编目、流通、期刊、参考咨询、联机检索等业务工作的集成化、网络化发展阶段,以及商品化、数字化阶段的历程。图书馆步入网络化、数字化建设阶段后,逐步实现了网络系统阶段、客户机/服务器阶段、浏览器/服务器阶段和因特网阶段的有机结合。图书馆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两者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借阅信息、还书信息等,因此,这就需要突破传统图书馆的时空限制,对读者资源、借阅信息、还书信息等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及时处理各个环节中产生的数据,以读者为中心,面向读者合理的规划和组织管理系统,展现图书馆浓厚的文化氛围,将本馆馆藏、外购及自建的数据库等作为主要资源,以读者需要的资料为主题,以所设各学科为核心,突出图书馆的特性,为读者提供便捷、系统的信息服务,以提高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将计算机的使用往往看成是“手工劳动”的替代品,局限于图书资料的日常加工和流通各环节,而忽视了计算机强大的信息统计、分析功能,更多地考虑了“加工、使用的自动化”,没有或较少的考虑到“管理的科学化”,导致“人”、“机”分离,如此以来,也就难免限制了计算机在图书馆工作中的深入使用,影响了图书馆信息管理与服务功能的发挥,难以适应和满足知识经济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同时,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的建设使得文献信息的传播和利用更加广泛、便利和快捷,借助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契机,图书馆间的合作正在不断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不断进展。目前,全国联合编目中心已经发展了六百多家成员馆,加强了文献联合采购工作;在2000年北京“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中,确定了包括“中文元数据”在内的多个国际合作项目,使全球中文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受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数百所高校已经参与合并,使原来局限于一个校区一个图书馆的业务工作被分散在多个校区的多个图书馆,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将各分馆“联系起来”,实现联合采购、分工协作等,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需求。再者,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浏览器/服务器(B/S)作为C/S结构的一种改进,正在日益取代C/S结构,成为Web应用系统结构的主流。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浏览器来实现的,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客户机、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体系结构,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和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此系统可以灵活地部署在校园网或Internet网上,使得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和易用性。通过浏览器,用户能实现图书的查询与检索,系统管理员能进行诸如图书信息和用户信息管理、图书借阅管理、在线咨询等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处理,因此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优化了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使图书馆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 进一步实现了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数据化,增加了管理深度,促进了管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1.图书馆发展的总体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拓展了服务范围,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水平。知识经济的崛起,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传统的图书馆到现代化的图书馆,其管理方式、服务方式、工作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馆正逐步走上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发展道路,网络化、资源化、数字化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使用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逐步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用户使用、选择信息的行为方式,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图书馆作为最大的信息收集、发散源,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一些非赢利组织和商业公司也已经在网上建立起虚拟图书馆,如果单一的停留在传统的一次文献流通和简单参考咨询的水平上,必将落伍而被社会淘汰。因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图书馆管理系统,如何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理念对其进行深化和拓展,使其适应图书馆发展的新形势,以便尽可能的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培云.因特网给中国图书馆带来了什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99(1).38-40.
[2] 芮文军 郑成增.基于Web服务的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20(6).50-53.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今“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知识化和信息实体虚拟化”这一新型图书馆模式下,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一体,实施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水平全面建设,将信息、管理与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使图书馆功能最大化、服务最优化、管理规范化,是现代化图书馆管理的必然。
2.分析图书馆发展历程及其弊端,提出解决策略
据相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有统计在册的图书馆数量约有15万5千家左右,其中有12万家左右的小型图书馆尚处于初级阶段,即已经配置好了相关的计算机设备,但仅仅只是应用于图书馆的新书编辑工作,这一部分小型图书馆占全国图书馆总量的80%。在很多小型图书馆中,由于存在时间长,历史悠久,往往都积累了大量的数以万册的图书,其中还不泛部分图书精品。但由于尚未形成可综合利用的数据库,缺乏好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致使图书的检索查阅很不方便,导致了大量图书资源的浪费。
国外图书馆管理系统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先后经历了由仅用于图书流通或编目工作的试验阶段到实际应用阶段的转变、系统集成化和商品化阶段、网络化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集成化管理系统、目前的电子化、数字化阶段。国内图书馆管理系统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大致经历了单机实现个别业务管理的起步阶段,局域网或多用户方式下实现图书馆的采访、编目、流通、期刊、参考咨询、联机检索等业务工作的集成化、网络化发展阶段,以及商品化、数字化阶段的历程。图书馆步入网络化、数字化建设阶段后,逐步实现了网络系统阶段、客户机/服务器阶段、浏览器/服务器阶段和因特网阶段的有机结合。图书馆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两者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借阅信息、还书信息等,因此,这就需要突破传统图书馆的时空限制,对读者资源、借阅信息、还书信息等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及时处理各个环节中产生的数据,以读者为中心,面向读者合理的规划和组织管理系统,展现图书馆浓厚的文化氛围,将本馆馆藏、外购及自建的数据库等作为主要资源,以读者需要的资料为主题,以所设各学科为核心,突出图书馆的特性,为读者提供便捷、系统的信息服务,以提高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将计算机的使用往往看成是“手工劳动”的替代品,局限于图书资料的日常加工和流通各环节,而忽视了计算机强大的信息统计、分析功能,更多地考虑了“加工、使用的自动化”,没有或较少的考虑到“管理的科学化”,导致“人”、“机”分离,如此以来,也就难免限制了计算机在图书馆工作中的深入使用,影响了图书馆信息管理与服务功能的发挥,难以适应和满足知识经济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同时,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的建设使得文献信息的传播和利用更加广泛、便利和快捷,借助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契机,图书馆间的合作正在不断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不断进展。目前,全国联合编目中心已经发展了六百多家成员馆,加强了文献联合采购工作;在2000年北京“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中,确定了包括“中文元数据”在内的多个国际合作项目,使全球中文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受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数百所高校已经参与合并,使原来局限于一个校区一个图书馆的业务工作被分散在多个校区的多个图书馆,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将各分馆“联系起来”,实现联合采购、分工协作等,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需求。再者,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浏览器/服务器(B/S)作为C/S结构的一种改进,正在日益取代C/S结构,成为Web应用系统结构的主流。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浏览器来实现的,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客户机、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体系结构,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和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此系统可以灵活地部署在校园网或Internet网上,使得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和易用性。通过浏览器,用户能实现图书的查询与检索,系统管理员能进行诸如图书信息和用户信息管理、图书借阅管理、在线咨询等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处理,因此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优化了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使图书馆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 进一步实现了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数据化,增加了管理深度,促进了管理质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