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爱之梦》的结构与意境分析.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一单元《爱之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一单元《爱之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学科:音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简谱)年级:六年级(下)课题:《爱之梦》一、教材分析:《爱之梦》是被誉为“钢琴之王”的匈牙利音乐家弗朗茨.李斯特的一首钢琴独奏作品,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1——第25小节是呈示部,旋律宽广平稳、反复环绕,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第26——第58小节是展开部,音乐情绪热情;第61——第76小节是乐曲的再现部,主题旋律在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中出现,充满纯净的梦幻色彩,整曲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二、教学目标:情:通过欣赏钢琴独奏曲《爱之梦》,感受乐曲委婉柔美又热情奔放的情绪,体会美妙的旋律,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对钢琴曲的喜爱之情。

过:通过演奏、视唱的方式记忆主题音乐,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对比的方式体会音乐的情绪变化,区分乐曲段落。

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简单了解“钢琴之王”李斯特的生平,感受这首作品的风格,初步记忆主题旋律,能区分乐曲段落,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乐曲委婉柔美又热情奔放的情绪教学难点:记忆主题旋律、区分段落四、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导语:快乐的音乐课开始了,让我们先请出我们的乐器朋友——陶笛。

用陶笛吹奏主题旋律,老师指导学生视奏曲谱。

2、老师指导生视唱乐曲主题旋律曲谱(基本旋律)(二)感受体验1、师为主题旋律加入分解和弦并演奏(乐曲的第一部分),生欣赏老师演奏,感受主题音乐的感情色彩。

2、生谈感受,师适时小结。

3、生随乐曲第一部分录音视唱主题曲谱,并听辨加入的旋律节奏的规律,师指曲谱,引导学生视唱,进一步记忆主题。

4、生复听第一部分,师随录音画图谱,生感受主题之外的分解和弦。

5、揭题,师:曲作者还运用了其它的方式丰富主题的感情色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世界钢琴名曲《爱之梦》6、过渡语:刚才我们欣赏了这首乐曲的第一部分,现在我们来欣赏第二部分,请你仔细听,作曲家在第二部分为主题旋律加入了几条旋律线?7、师演奏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生听辨加入几条旋律线,师画两条旋律线图谱8、师:“与第一部分相比,第二部分在力度、速度、情绪上有什么变化?”完整听第二部分,生感受情绪9、小结第二部分情绪及特点10、师完整画出第二部分的图谱12、导入欣赏第三部分,师:乐曲的第三部分与我们刚才欣赏的哪个部分在情绪和旋律线上比较相似?作曲家在高音区加入两次柱式和弦,请你仔细听是在第几拍和第几拍的位置加入的?13、师演奏第三部分,生听辨在哪两拍加入了高音区演奏的和弦,感受情绪14、添加第三部分的图谱,生用轻拍腿方式表现15、完整听第三部分,感受情绪16、完整欣赏乐曲,师:请同学们用默唱主题旋律、画旋律线、轻拍腿的方式参与欣赏。

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音乐和声分析

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音乐和声分析
梦 ; 钢琴 ; 和声 ; 曲式
第1 3 —2 4 小节是新的对比乐段 B,旋律的节奏十分紧凑 , 环 紧扣一环 ,在这里,通过转调的手法,既从一个低点一一 A大调 向上进行 到大三度一一C大调,使人 明显感受到作 者 内心 的荡漾 。接着 又 回归 到了最初 的静谧 的氛围里 。通 过调 式的交替使音乐淋漓尽致的宣泄 了内心的情感 。 接 着 ,和 声通 过 二 次 阻 碍 终 止 : D. s i i ,最后落在 b a小 调 的 VI I 级 音上 ,呈 开放 式和声排 列 。同样 ,李斯 特并没 有用 时期 。 个 主和 弦来 为这个 终止画一个 句号 ,而是 继续用华 彩性 的 弗 朗茨 ・ 李斯 特 ( F r a n z L i s z t l 8 l 1 . 1 8 8 6 ) ,匈牙 利人 ,1 9 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著名 的的作 曲家、钢琴家,被 人们誉为 “ 钢 链接 代替 了主和弦 的出现 。是音 乐的情绪 一步步 的积 累并且 琴之 王 ” 。 同时 他 还 是 一 位 具 有优 秀 的 文 化 底 蕴 与 独 特 的 哲 学 升 华 二、中段和声分析 思想 的音 乐家 。 中段 的结 构为 : 1 8 5 0 年, 李斯特将 自己创作的三首歌曲 《 崇高 的爱情》 、 《 幸 福的死》 、 《 爱吧 ! 》改编为钢琴夜 曲, 题为 《 爱之梦》 。《 爱吧 ! 》 ( 2 5 . 3 0) + ( 3 1 . 3 6) + ( 3 7 . 3 9)+ ( 4 0 . 4 8)+ ( 4 9 - 5 7) ( 作 品6 4 )是这三首夜 曲中最被世人所熟知的一首。 中部 的材料是对 呈示部 的主题材 料进行 了加工 ,中段的 李斯特 《 爱之梦 》( 第 三首 ) , 作 者 仿 佛 希 望 通 过 表 达 最 真实 的情感 ,来表 达 内心深处最纯 洁最美好 的 自己。因此在 和声 、织体基本 上使用呈示段的骨架 。但是在情绪 的表达 上, 最终, 难 以抑制的 内心对爱的全 部热情, 音乐 的进行 中,并没有单 纯的追 求音响上 的和谐与 圆满。而 有 了更进一步 的增长 。 是通 过使用 大量 的不 协和和 弦,不协和和 弦的不解 决,表达 终于爆发 出来 。 了内心 的矛盾 ,挣扎 ,激情。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动力 。 音 乐继续 向前进 行,在第 3 4 小节 ,作 曲家在这 里使用 了 个新颖 的和声 语汇一一等 和弦 ,B大 调的 D —S I I ,这个和 《 爱之梦》是按 照音 乐主题 的发展 , 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 首部 ( 1 - 2 6 ) 、 中部 ( 2 6 . 5 8 ) 、再 现部 ( 6 1 . 7 6 ) 。 其 总 体 结 构 弦等 音为 C大调 的 DV I I / D,通过 这样 的手段 ,是远关系转调 变得轻而 易举 ,而且 在音乐 的发展上更 具有动 力,在音 乐的 图示 为 : A + 十 A。 色 彩 上 , 形成 了 突变 而 非 渐 变 。 呈 示段 和 声 分 析 在 李 斯 特 的 和 声 语 汇 中 ,等 和 弦 的运 用 占 了相 当 大 的 比 呈 示段 结构 为 : 例 。因 为 在 浪 漫 主 义 音 乐 的 和 声 中 ,远 关 系 转 调 最 方 便 最 简 a +a ’ + b +c ( 1 - 6) - t -( 7 —1 2 )+ ( 1 3 —1 8 )+ ( 1 9 —2 4) 洁的方式就是对等和弦的使用 。 然后变成 了四个 声部 ,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 以长音为主 , 第1 - 6 小 节旋 律在 中音 区 出现 ,a为主 题 的第一 次陈 述, 中间用 分解和 弦穿插其 中,音乐是一 步步用 小跨度 的音 程变 这6 个 小 节 主题 的和 声 排 序 为 : I —I I I 一vI , 一I I 一V 一I 。 此处 ,仿佛一位 恬静柔 美的女子 从远 处款款走来 。平稳 成 了大幅度跨越的音程。一步一步的走向乐曲的高潮 。 的音 调,如 同从 心 中缓 缓流 出的爱恋 ,李 斯特用简 约、质朴 三 、再现段和声分析 的 分 解 和 弦 写 出伴 奏 部 分 ,把 音 乐 深 沉 , 婉 约 , 平 和 的 特 点 再 现段 与 结尾 的结 构为 : a( 5 8 —6 3 )+ a ’ ( 6 4 —7 3 ) + c o d a( 7 4 —8 2 ) 。 表现得淋漓尽致 。 呈示部 不是完全再现 ,再现主题结构具有动 力化的特点 。 在 和 声 的分 析 上 ,此 处 还 有 另 一 种 解 释 , 第 一 小 节 出 现 V—V—I 的正格完满终止 。 了 常 规 的主 和 弦 后 ,接 着 便 通 过 属 功 能和 弦 的连 锁 进 行 到 副 在尾声之前 ,形成 了一个 I 第7 8 小 节 恢 复 了 力 度 , 直 至渐 弱 一 渐慢 一 消 失 。 第 7 9 . 8 0 和弦T S v i 级 ,而 后 继 续 在 副 和 弦 中进 行一 一 S i i 级 的 属 和 弦进 7 . 7 8 小节 的下行小二度模进 ,巩 固乐思。之后在 行音乐 的发展 ,接着 回到原 调的属和 弦,这时 ,才 真正地 出 小节则是第 7 强 拍 上 出 现 了一 个 那 不 勒 斯 六 和 弦 ,使 音 乐 的 色 彩 又 有 了 新 现 属和 弦 。 1 小节处 出现 了一个 在 A 段音 乐进 行的时候 ,属和 弦功 能的连接反 复被利用 , 的渐变 。音 乐缓缓 向前流 动,虽然在第 8 通过 在不 同 的调性 上一一 中段 的 B大调 和再 现 的 A大调 部 f( 强 )的和 弦,但 那只是灵 光一现,而后又终 归平静 ,在梦 般甜蜜的感觉中,恋恋不舍地结束全 曲。 分, 通过转调实现色彩 上的明暗变化 。而且又共 同强调 了 “ 和 综上所 述 ,可 以得 出这样 的结论 :李斯特 在继承 古典主 声主题 ” 。这个 “ 主 题 ”在 末 尾 补 充 终 止 部 分 ( 第7 9 _ 8 0 小节 ) 又 再 次 出 现 ,通 过 多 次 的 变 化 重 复 , 明 确 了 主 题 ,统 一 了 乐 和 声的 同时 ,同时也在 不协和和 弦的使用 上得心应手 。在调 式 调性方面 ,利 用等音和 弦远关 系转调 ,在 连接部运 用半音 曲整 体 的结 构 。 第1 — 1 2 小节 的旋律集 中在 中声部,优美 的旋律在 中声部 阶 的进行 ,使 得音 乐 的发展更为 流畅 自然 。同时也为 之后 的 缓 缓流 出,因此给人更 平稳 的感 觉。此处 的结构是 一个平 行 音 乐风格发展埋下 了萌芽 。 乐 段结构 。呼应 了主题,此 时通过变化 主音 上方大 二度音 C 的位置 ( 三 音 一 根 音 一 五 音 )来 继 续 音 乐 的 进 行 。 如 歌 的 分 参 考 文 献 解 和 弦 衬 托 着 梦 幻 般 的 旋 律 。 仿 佛 使 人 身 临 其 中 , 感 受 到 了 [ 1 】 康德著 : 《 论优 美感 与崇高感 》. 商务印书馆 ,2 0 0 9年版 [ 2 2 ] 于润洋 : 《 西方音 乐通 史》. 上海音 乐出版社 ,2 0 0 1 年版 醉 人 的甜 蜜 。

风格迥异的诉说——李斯特《爱之梦》三种演奏版本分析

风格迥异的诉说——李斯特《爱之梦》三种演奏版本分析

乐曲曲式分析图二、钢琴家简介卡蒂雅·布尼亚季什维莉,是1987年出生第比利斯的格鲁吉亚钢琴家。

三岁开始学钢琴,六岁就已经有和乐团合作的经历了。

她才华横溢、美丽大方,是世界上最受好评的美女钢琴家之一。

她从战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特经历,她无法不令人瞩目的美好外型,都令她成为音乐厅舞台上备受关注的焦点。

辻井伸行,是1988年出生在日本的钢琴家,出生后就全盲,好在辻井伸行的妈妈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发现了他对钢琴有特殊才能,于是四岁的时候,辻井伸行就开始了专业的钢琴学习。

学习的过程比一般人都要艰苦,他必须一手摸着点字谱一手弹奏,很多时候都是听着老师弹奏的录音反复听反复练习。

这些年的坚持与努力使他乐曲呈示部分析图从呈示部演奏的时间来看,三位钢琴家演奏的都是一分二十多秒,瓦伦提娜呈示部演奏的时长稍稍长些,就力度而言,瓦伦提娜演奏的力度振幅最弱,辻井伸行演奏的力度最强。

对于呈示部的乐段的处理,卡蒂雅的a乐段非常的安静优美,a旧安静,只是伴奏声部比a乐段丰富了起来;辻井a乐段并没有特别乐曲展开部分析图展开部的演奏时间都是一分三十秒左右,力度而言,从图中可2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9以看出卡蒂雅演奏的力度是由强到弱到更弱,辻井伸行弹得是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瓦伦提娜演奏的力度是由弱渐强再渐弱。

展开部包含着整个乐曲的高潮,从谱面上来看,乐曲的高潮点是b 2乐段的g 3音,接下来我们分析三位钢琴家对乐句高潮的各自的理解。

乐曲高潮分析图如图所示,选取的是三位钢琴家b 1b 2与连接乐段,划线处是乐曲的高潮点,卡蒂雅这里将高潮处处理的旋律线条向下,给听众一种神秘优雅的感觉,随后的消散弹的也非常的安静。

笔者对于卡蒂雅这里的理解是乐曲到达了另一种境界,所谓物极必反,这也是一种高潮的诠释。

辻井伸行这里处理的就是依照谱面上旋律线条上行作乐曲的高潮,高潮后乐曲有层次的消散,慢慢的到了连接处才消散安静了下来,而瓦伦提娜演奏的高潮点不是特别的明显,仿佛整个b2乐段都被她设置成了乐曲的高潮,由图示可以看出,瓦伦提娜高潮后的消散做的很明显。

音乐专业论文探寻钢琴曲《爱之梦》的音乐表现

音乐专业论文探寻钢琴曲《爱之梦》的音乐表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唯美的浪漫主义音诗——探寻钢琴曲《爱之梦》的音乐表现Beautiful romantic tone poem - explore the piano song"Dream of Love" musical performance总计:毕业设计(论文)9页表格:0个插图: 3 幅唯美的浪漫主义音诗——探寻钢琴曲《爱之梦》的音乐表现音乐学专业[摘要] 李斯特在钢琴上改编了交响乐、歌剧、艺术歌曲等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爱之梦》就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首。

整首钢琴曲都充满着富有想象力的和声、美声式的主题旋律,让这首钢琴曲变成了一首令人回味的情歌。

本文在简介钢琴曲《爱之梦》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从唯美、浪漫、诗意三方面总结了《爱之梦》的艺术表现,并结合自身的演奏体会,进一步从细腻的分句、准确的力度、富于韵律的弹性速度、灵活的踏板运用等方面,重点探讨了《爱之梦》的艺术表现对演奏的要求,从而使演奏者更深入地理解该作品,增强演奏该作品的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 唯美;浪漫;钢琴;爱之梦;演奏Beautiful romantic tone poem - explore the piano song"Dream of Love" musical performanceMusicology ProfessionalAbstract:Adapted on the piano liszt symphony, opera and art song works, with high artistic value, "the dream of love" is one of the most classic. The entire piano piece is full of imaginative theme melody, harmony, bel canto make this piano piece into a evocative love song.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iano music "the dream of love", on the basis of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summarized from three aspects as beautiful, romantic, poetic art manifestation of "the dream of love", and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playing experience, further from the exquisite clauses, accurate, full of rhythm in elastic speed, flexible pedal use, etc., mainly discusses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dream of love to play, so player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 enhance play the works of music expression..Keywords: Only beautiful; Romantic; The piano. Dream of love; play目录前言 (1)1 钢琴曲《爱之梦》简介 (1)1.1 作者简介 (1)1.2 作品简介 (1)2 钢琴曲《爱之梦》的音乐表现——唯美、浪漫与诗意 (2)2.1 钢琴曲《爱之梦》的唯美 (2)2.1.1美声式的主题旋律 (2)2.1.2绚丽的华彩乐段 (3)2.2 钢琴曲《爱之梦》的浪漫 (3)2.2.1富于想象力的和声 (3)2.2.2自由奔放的表达方式 (3)2.3 钢琴曲《爱之梦》的诗意 (4)3 钢琴曲《爱之梦》的音乐表现对演奏的要求 (4)3.1 细腻的分句 (4)3.1.1根据歌词进行分句 (5)3.1.2与分句情绪一致的气息控制 (6)3. 2 准确的力度表现 (6)3. 3 渐强渐弱的处理 (6)3.3.1对主旋律与伴奏声部的力度处理 (6)3.3.2富于韵律的自由速度 (7)3.3.3灵活的踏板运用 (7)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9)前言浪漫主义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大概是传奇或小说。

李斯特《爱之梦》(S.307 S.308 S.298)的音乐特征分析

李斯特《爱之梦》(S.307 S.308 S.298)的音乐特征分析

李斯特《爱之梦》(S.307 S.308 S.298)的音乐特征分析蔺丽娜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2()2
【摘要】弗朗茨·李斯特创作的《爱之梦》具有典型的音乐与艺术美感,将诗意与技巧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弗朗茨·李斯特生于19世纪,是匈牙利极具盛名的钢琴家与作曲家,由于其惊人的创作天赋与表现能力,弗朗茨·李斯特拥有了“钢琴之王”的称号,直至今日,他的作品仍在被反复演奏和研究,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弗朗茨·李斯特作品的钻研,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华丽的钢琴演奏技巧及巧妙的艺术创作思维,既有利于音乐从事者丰富自身的音乐视野,又有利于大众共同享受音乐的魅力与价值。

本文以《爱之梦》作为主要的研究作品对象,希望通过对弗朗茨·李斯特的这一作品的深入分析,从其音乐特征等不同角度入手,全面详细的阐述这一作品所蕴含的内涵。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蔺丽娜
【作者单位】阳泉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论美学中音乐与情感的表达——以李斯特《爱之梦》为例
2.浅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以李斯特《爱之梦》和拉赫玛尼诺夫《悲歌》为例
3.浅析李斯特《爱之梦》音乐风格和演奏分析
4.音乐与诗歌的美妙融合——浅谈李斯特《爱之梦》的音乐风格
5.李斯特抒情歌曲《爱之梦》音乐浅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斯特《爱之梦》第三首作品赏析

李斯特《爱之梦》第三首作品赏析

李斯特《爱之梦》第三首作品赏析摘要:李斯特在匈牙利音乐史上乃至欧洲音乐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的钢琴作品中深厚的民间风格、独特的现代钢琴表演艺术风格和标题性原则与交响思维是其主要特点。

《爱之梦》第三首是他的改编的具有奏鸣曲式的钢琴曲之一。

笔者将对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音乐形象和乐曲的情感做以阐述。

关键词:李斯特;爱之梦;音乐;赏析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十九世纪匈牙利杰出的钢琴家。

有“钢琴之王”和“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的美称。

他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

他在创作领域涉猎比较广泛,其中尤以交响诗、标题交响曲和钢琴音乐方面贡献突出。

在钢琴作品创作方面,他不仅作有大量的原创作品,另外他还擅长将他人和自己的作品进行改编。

他无论在创作上和演奏上,都不断地追求钢琴艺术表现方法上的革新,并且都尽量的发挥和丰富钢琴这个乐器的表现性能。

李斯特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其中,狂想曲第六首和爱之梦第三首常常在现在音乐会中演奏。

《爱之梦》第三首是李斯特优秀钢琴作品之一,李斯特于1850年将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编成的三首抒情性钢琴曲,题作《爱之梦》。

其中以第3首降A大调的最著名,一般只要说起李斯特的《爱之梦》,指的就是第三首。

《爱之梦》的歌词大意:爱吧,能爱多久,愿爱多久就爱多久吧。

你守在墓前衷诉的时刻快要来到了。

你的心总的保持炽热,保持眷恋,只要还有一颗心对你回报温暖。

只要有人对你披露真诚,你就得尽你所能教他时时快乐,没有片刻愁闷。

还愿你守口如瓶:严厉的言辞容易伤人!天啊——本来没有什么恶意——却有人带泪分离。

李斯特用钢琴曲的方式吧原诗低沉的情绪和伤感的生死别离之情表现出来,刻画了一种沉浸在爱情幻梦之中的纯洁心灵。

他用那种无限的爱恋、用沁人肺腑的音乐来反复地述说着这千百年来被重复过无数次却永远是那样新鲜动人的美妙话语。

论李斯特《爱之梦》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李斯特《爱之梦》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李斯特《爱之梦》的音乐美学思想作者:廖阔来源:《金田》2015年第02期摘要:《爱之梦》是李斯特重要创作时期的作品,此曲不但旋律优美,而且还蕴含着崇高的美学意义。

《爱之梦》带给我们强烈的美的感受,对于当代人美的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本文从《爱之梦》的概况和曲式出发,对《爱之梦》中所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李斯特作品深层内涵的理解。

关键词:李斯特;爱之梦;音乐美学思想前言伟大的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被世人称为“钢琴之王”。

他的钢琴作品大都以艰深的技巧而闻名,同时作品本身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爱之梦》创作于1850年,这段时期李斯特的名声达到了巅峰,之后退出了舞台,与他相爱的,在他生命中、艺术生涯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人物——维特根斯坦公主定居魏玛。

同时,创作进入了重要阶段,每首作品都有重要的和声创新。

世人常说爱情是伟大的、崇高的,是灵感的源泉,《爱之梦》就是李斯特谱下的爱的旋律,它是如此之优美。

从古希腊以来,美的范畴之网从最初的优美纽结开始编织,至今己形成了一个包括优美(exquisite)、崇高(sublime)、悲剧(tragedy)、喜剧(comedy)四大范畴在内的完整体系。

李斯特的《爱之梦》具备了“优美”与“崇高”两种美的质素,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优美给人灌注爱慕之情,崇高给人灌注尊敬之心,二者作为一种审美价值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一个人要做到“秀而不俗”,必须以崇高作为基础;而崇高若没有优美相伴随将沦为怪诞。

一个人若要做到“高而不怪”,必须以优美作为依托调和。

一个美的形象必然要兼容优美与崇高两方面的品质。

《爱之梦》带给我们强烈的美的感受,对于当代人美的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李斯特《爱之梦》的概述李斯特的音乐作品数量多,体裁多样,其中大部分是钢琴音乐。

他在有生之年共创作了上百首钢琴曲,大致分为原创作品、改编曲和幻想曲。

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爱之梦》《爱的罗曼斯》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爱之梦》《爱的罗曼斯》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爱满人间《爱之梦》《爱的罗曼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爱之梦》是被誉为“钢琴之王”的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的一首钢琴独奏作品。

这首乐曲是他为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诗作所写的三首歌曲的曲谱。

其中第三首流传最广。

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呈示部,旋律宽广平稳、反复环绕,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第二部分是展开部,音乐情绪逐渐活泼热情;第三部分是乐曲的再现部,主旋律在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中出现,充满纯净的梦幻色彩,整首乐曲给人一种甜蜜而优雅的感觉。

《爱的罗曼斯》是法国电影《被禁止的游戏》的主题音乐。

此曲格调高雅、清新脱俗曲调略带伤感、感人肺腑。

几乎所有学习吉他的人都熟知或者弹奏过它,多年来这首旋律优美淳朴的音乐小品不仅拨动过无数人的情感心弦,也唤起过许多人失去的热情和浪漫情怀。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储备和音乐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听、多想、多说、多体验,从自身出发体会不同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习惯。

2.聆听和感受多首以“爱”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从中感受爱的存在,领会爱在生活中的不同意义。

3、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感受两首乐曲不同的风格和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两首音乐作品对相同情感的不同诠释。

四、学习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2、聆听和感受多首以“爱”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从中感受爱的存在,领会爱在生活中的不同意义。

3、展开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吉他六、教学过程1、初听全曲(PPT播放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首乐曲,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钢琴。

充满纯净的梦幻色彩,整曲给人一种甜蜜而优雅的感觉)【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乐曲,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不同以“爱”为主题的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

2、揭题《爱之梦》。

这首乐曲是被誉为“钢琴之王”的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的一首钢琴独奏作品。

李斯特爱之梦钢琴曲

李斯特爱之梦钢琴曲

追寻爱之梦——浅析李斯特的钢琴曲《爱之
梦》
李斯特爱之梦钢琴曲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之一,也是李斯特的代表作之一。

该曲曾经被许多音乐家视为“天才之作”。

本文将对该曲进行浅析。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爱之梦是一首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曲子。

第一部分是忧郁的旋律,第二部分则是热情奔放的华彩结尾,整个曲子都以柔和的乐调包裹着情感丰富的音乐。

这种极具情感张力的构图是李斯特的体现,也是该曲深受音乐爱好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其次,从演奏技巧上来看,爱之梦是一首技巧高超的钢琴曲。

其中涉及到的许多技巧,如双手跨度大、快速连续音符等,都对演奏者的技巧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在演奏爱之梦时,演奏者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技巧,才能演绎出曲子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最后,从音乐意义上来看,爱之梦传递了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

无论是旋律的起伏,还是节奏的变化,都透露出一种浓郁的情感。

这种情感也是李斯特一直想表达的,正是他对音乐深厚感情的体现。

综上所述,爱之梦是一首情感丰富、技巧高超、具有深刻意义的钢琴曲。

对于喜欢李斯特的音乐爱好者来说,演奏这首曲子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对这位音乐大师的一种纪念和致敬。

李斯特《爱之梦》第三首的创作思维与技法

李斯特《爱之梦》第三首的创作思维与技法

李斯特《爱之梦》第三首的创作思维与技法作者:李娟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3期[摘要]弗朗兹·李斯特,浪漫主义繁荣时期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教育家以及音乐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思想与实践具有历史前瞻性和预见性,不仅在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上做出重大贡献,并且在钢琴音乐的表现性上提出了史无前例并沿用至今的侧对观众的演奏位置,由于他强劲狂放的风格更是促使了钢琴制造的完善,而他在和声上的大胆尝试则启示了世纪末的作曲家们更加新颖和激进的创作。

[关键词]李斯特;《爱之梦》;创作思维;技法一、曲式结构本曲按三部性结构原则组织而成,曲式结构为有尾声和再现的单主题中部的复三部曲式,在6/4拍上以优雅的快板奏出,首部主题单音旋律与分解和弦音型化织体的结合,温婉甜美且深情舒展,中部以首部的主题材料为基础,改变调性并进一步作更加激烈的展开,情绪高涨,再现部为动力再现,之后接一个简短的结尾结束全曲。

其结构图示如表1所示:二、极富歌唱性的旋律与伴奏从表1可以看出,本曲由两个基本主题构成,其中a句材料是核心中的核心,在曲中利用次数最多。

a句时,旋律从属音的弱起小节开始,向上大六度进行到中音,并在中音上以不同时值多次停留,伴奏始终在音群强拍弱位进入,分解和弦织体以流动的6/4拍缓缓奏出,音乐婉转动人,好似一段深隋告白,奠定了全曲的浪漫气息。

曲中的13-17小节处为本曲的第二个主题材料。

此时旋律从主音开始,小二度下行之后回到主音大二度上行,伴奏织体依然持续,像是一种由衷的倾诉,随着力度的变化深隋款款,娓娓道来。

主题材料首先在降A和声大调上,然后上三度模进于C和声大调。

整个首部的旋律都在中音区和内声部,显得尤为深沉饱满,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交相辉映,与流动连贯的分解和弦伴奏和细微的力度对比,加上之后的双音华彩过渡,首部的情绪达到高潮,一起为本曲营造了一种既静谧安详又深远悠长的爱情梦幻情景。

三、大胆丰富的和声材料与进行古典时期多为调性和声,强调其功能性,四、五度和弦的连接是其主要进行,特别是主与属的连接更是占据了主要地位。

李斯特音乐作品《爱之梦》赏析

李斯特音乐作品《爱之梦》赏析

李斯特音乐作品《爱之梦》赏析摘要:李斯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 《爱之梦》是最主要作品之一, 也是学习者必学曲目之一, 本文通过对作家作品的简述, 及对作品的曲式、音乐的分析, 并进行总结, 试图为学习此曲者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李斯特; 音乐风格; 音乐表达;李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 他首创了钢琴独奏音乐会的形式, 大大拓展了钢琴演奏的形式, 为钢琴在音乐历史上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李斯特通过练习曲、狂想曲等曲目, 大力拓展了钢琴的表现力, 而后在1865年, 担任神父, 因此创作了一些宗教音乐, 这些音乐充满了哲学型的思考, 在李斯特的一生当中, 音乐的风格多样, 感情真挚, 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一、《爱之梦》的作家及作品概述他的音乐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情感, 这种情感的表达充分的在《爱之梦》中得到体现。

这首作品作于1845年, 在音乐的历史上, 此曲流传广泛, 这也是李斯特根据自己的歌曲进行改编的再度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目;这首作品是夜曲体裁, 歌曲来源于德国浪漫派革命者佛拉里拉特的诗集《一瞬间》中的抒情诗"爱吧!你可以爱的这样久";, 此诗表达了人们分开时的情绪, 但在改编后曲目则焕发出强烈的热情, 曲目中, 用悠扬的旋律述说着人们的情感, 刻画了人们沉浸在幻想中的心灵, 在这音乐的发展中, 人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感受到李斯特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 也让人们记住了这首旋律优美、音乐丰富的钢琴作品。

二、《爱之梦》音乐分析此曲是夜曲体裁, 三部曲式A (1-25小节) , B (26-59小节) , C (60-结束) 。

A段是(1-25小节) , 由左手但因低声部引进旋律, 而后紧接着由中声部承接, 右手流动音型的高声伴奏声部, 为中声部的凸显起到了烘托音响的作用, 好似浅浅的声音在诉说诗人佛拉里格拉特的情感, 因此在弹奏时, 要有控制的去弹奏, 为和中声部、低声部的旋律吻合, 右手的弹奏需要用到指腹的部位触键, 从而得到稍微厚实且有内容的音色, 同时大量的四分音符出现, 也体现了旋律稳步向前推进的音乐形象, 也为后端的音乐发展做了铺垫,这样与旋律声部也可相融合, 使音色更为统一, 也在声音上表现得更为饱满, 符合音乐至深情感的表达。

李斯特《爱之梦》第三首的演奏分析与情感表达

李斯特《爱之梦》第三首的演奏分析与情感表达

7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5李斯特《爱之梦》第三首的演奏分析与情感表达张芮宁摘 要:弗朗茨·李斯特是浪漫主义鼎盛时期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钢琴家,在他众多的钢琴作品中,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爱之梦》最能体现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本文以他的《爱之梦》第三首为例,这是李斯特众多以文学名著为题材的钢琴作品中最能体现他艺术价值和追求的一部作品。

本文从这首钢琴作品的演奏分析与情感表达来探究李斯特钢琴作品的艺术情怀。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张芮宁(1998-),女,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李斯特《爱之梦》第三首的作品分析李斯特(匈牙利人)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1850年将自己写的三首歌曲《崇高的爱情》《幸福的死》《啊,爱情》改编成钢琴作品,命名为《爱之梦》。

其中以第三首最为出名,最受人欢迎,也是李斯特众多以文学名著为题材的钢琴作品中最能体现他艺术价值和追求的一部作品。

笔者将从这首作品的演奏分析与情感表达的方面去探求李斯特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

这部作品的旋律、和声特点、曲式结构中都体现着浪漫主义时期注重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联系;注重音乐作品中个人情感的表达;注重与民间音乐的紧密联系等特点。

下面笔者从这部作品的旋律、曲式结构、和声特点三个方面分别来阐述。

(一)旋律特点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到鼎盛时期,李斯特的旋律体现出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自由奔放。

他创作《爱之梦》的灵感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弗莱里格拉特所创作的第二部诗集《瞬间》中的一首抒情诗《爱吧!你可以爱得这样持久》。

李斯特在此曲的创作过程中不但保留了原诗的低沉情绪和生离死别的伤感情绪,而且还突出了其热烈的感情。

《爱之梦》第三首为降A 大调,1-24小节以右手的旋律为主,呈现出优美的律动感,悠扬动听,第25小节之后逐渐加快速度,是双音同时向前的准华彩性乐句,使听众耳目一新,随后第26-36转到B 大调,旋律基本上与主题相同,但由于转调使旋律上出现色彩性差异。

李斯特抒情歌曲《爱之梦》音乐浅析

李斯特抒情歌曲《爱之梦》音乐浅析

他 的音 乐具有 高超 的演 奏技 巧 和丰 富的音 乐情 感 ,这种 情感 的表达充分 的在 《 爱 之 梦 》 中得 到 体 现 。这 首 作 品作 于 1 8 4 5 年 ,在 音 乐 的历 史 上 , 此 曲流 传 广 泛 , 这 也 是 李 斯 特 根 据 自 己 的歌 曲进 行 改 编 的再 度 创 作 的 钢 琴 独 奏 曲 目; 这 首 作 品 是 夜 曲体 裁 ,歌 曲 来源
样 有 利 于 加 速 后 的手 至 快 速 弹 奏 。 B 段是 ( 2 6 — 5 9 小节) 此 段 的 音 乐 情 感 高涨 、 热 情 ,在 这 一 段 主体

爱 之梦 的作家及作 品概述
多次 出现在B 大调 、c 大调 、E 大调上 ,在B 段 的开 始部分, 由四声 部 引进 ,音 响立体 ,和声丰 富,左右手流动 的音 型和旋律相配合 ,情
1搡 隶
李 斯 特 抒 情 歌 曲 爱 之 梦 音 乐 浅 析
杨 柳 青
( 湖北第 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 3 0 2 0 5 )
摘 要: 李斯特 是一位伟 大的音乐家 ,在他众 多的作品 中, 《 爱之梦 》是 最主要作 品之 一,也是学 习者必学 曲 目之


本 文通 过 对 作 家 作 品 的 简 述 ,及 对 作 品 的 曲式 、音 乐 的 分 析 , 并进 行 总 结 , 试 图为 学 习 此 曲者 提 供 一 点 参考 。
绪 也 由前 面 A 段 喃 喃 低 语 渐 渐 演 变 成 情 感 的 尽 情 宣 泄 ,浪 漫 派 的 和 声 语 汇 得 到 充 分 的发 挥 , 同 时 右 手 高 声 部 单 音 用 指 尖 触 键 ,之 间 的 力 量 较 为 集 中 , 因此 可 与 中 声 部 的 流 动 音 型 有 所 对 比 ,可 区分 两 个 声 部 , 高 声 部 虽 然 只是 一 个 音 ,但 还 需要 手 臂 的 重 量 落 下 ,指 尖 触 键 ,第 一 关 节 不 能 塌 ,起 到 支 撑 的 所 用 , 并 且 手 腕 和 手 掌 要 放 平 ,

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赏析

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赏析

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赏析1. 李斯特的钢琴创作和《爱之梦》的创作背景弗朗茨·李斯特(Ferenz Liszt,1811-1886)是19世纪匈牙利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及教育家,享有“钢琴之王”和“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美誉之称。

1.1李斯特的钢琴创作“他常常从文学题材或绘画中汲取灵感,但他并不着意讲一个故事或描述一个场景;他更力求于表达自己被一幅特定的绘画或诗歌所唤起的心境;或者他也试图用音乐语言来阐述一些他所关心的心理和哲学问题。

”在钢琴音乐方面,他不仅创有诸多的原创作品,他也擅长改编他人和自己的作品。

1.2《爱之梦》的创作背景李斯特在同时代音乐家的影响下,将纯粹的钢琴音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作品,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改编曲。

这些作品摆脱了单纯炫技的“空洞”,更好地表现出音乐的诗意和深刻的内涵。

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编为三首夜曲。

2.《爱之梦》第三首的结构简析2.1《爱之梦》的曲式分析这部作品共有三大段,可以看做是奏鸣曲式的缩影,即呈示段(1-25小节)、展开段(26-60小节)、再现段(61-85小节)。

呈示段由a(1-6小节)组成。

第1个展开段由al(7-12小节)、b(13-24小节)三个乐句和一个小连接(25小节)组成。

第2个展开段由a2(26-31小节)、a3(32-37小节)、b1(30-40小节)、a4(41-46小节)、a5(47-58小节)五个乐句和一个小连接(59、60小节)组成。

再现段由a6(61-66小节)、a7(67-76小节)两个乐句和尾声(77-85小节)组成。

2.2《爱之梦》的主题分析该乐曲的主题以冗长的同音反复和动力感强的级进和大跳为主,开始处弱起到强拍上的大六度音程仿佛将我们带入了爱的天堂,继而长音符的同音反复似乎在表达着爱的柔情与缠绵,最后主题在音阶的上行中找到高点后又下行结束于主音。

这段短小而又简单的主题变化贯穿于全曲,在表现迥异的音乐形象之时,结合了不同的音乐形式要素,将乐曲的情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赏析

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赏析

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赏析作者:邓炎树来源:《师道·教研》2013年第11期【内容摘要】李斯特的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是他的改编曲之一。

本文简述了李斯特钢琴创作的风格特点和钢琴改编曲《爱之梦》的创作背景。

对乐曲的曲式、主题、旋律、调性、和声以及音乐风格、情感表达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欣赏。

【关键词】李斯特;《爱之梦》音乐风格;赏析1. 李斯特的钢琴创作和《爱之梦》的创作背景弗朗茨·李斯特(Ferenz Liszt,1811-1886)是19世纪匈牙利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及教育家,享有“钢琴之王”和“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美誉之称。

1.1李斯特的钢琴创作“他常常从文学题材或绘画中汲取灵感,但他并不着意讲一个故事或描述一个场景;他更力求于表达自己被一幅特定的绘画或诗歌所唤起的心境;或者他也试图用音乐语言来阐述一些他所关心的心理和哲学问题。

”在钢琴音乐方面,他不仅创有诸多的原创作品,他也擅长改编他人和自己的作品。

1.2《爱之梦》的创作背景李斯特在同时代音乐家的影响下,将纯粹的钢琴音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作品,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改编曲。

这些作品摆脱了单纯炫技的“空洞”,更好地表现出音乐的诗意和深刻的内涵。

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编为三首夜曲。

2.《爱之梦》第三首的结构简析2.1《爱之梦》的曲式分析这部作品共有三大段,可以看做是奏鸣曲式的缩影,即呈示段(1-25小节)、展开段(26-60小节)、再现段(61-85小节)。

呈示段由a(1-6小节)组成。

第1个展开段由al(7-12小节)、b(13-24小节)三个乐句和一个小连接(25小节)组成。

第2个展开段由a2(26-31小节)、a3(32-37小节)、b1(30-40小节)、a4(41-46小节)、a5(47-58小节)五个乐句和一个小连接(59、60小节)组成。

再现段由a6(61-66小节)、a7(67-76小节)两个乐句和尾声(77-85小节)组成。

李斯特《爱之梦》赏析

李斯特《爱之梦》赏析

李斯特《爱之梦》赏析李斯特是匈⽛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乐活动家,浪漫主义⾳乐的主要代表⼈物之⼀,被⼈们誉为“钢琴之王”。

他曾在钢琴上改编了包括他⾃⼰在内的许多作曲家的作品,如歌剧、歌曲、交响⾳乐等。

在他为⾃⼰的歌曲所改编的钢琴曲中,三⾸《爱之梦》则是较为著名的,“其中最出⾊的是第三⾸根据德国诗⼈弗莱⾥格拉特写的著名诗作《爱吧,你可以爱的这样久》改编的,诗的⼤意为:爱吧,能爱多久,愿爱多久就爱多久吧,你守在墓前哀诉的时刻快要来到了。

你的⼼总得保持炽热,保持眷恋,只要还有⼀颗⼼对你回报温暖。

只要有⼈对你披露真诚,你就得尽你所能,教他时时快乐,没有⽚刻愁闷!还愿你守⼝如瓶:严厉的⾔辞容易伤⼈。

天啊--本来没有什么恶意,却有⼈含泪分离。

”《爱之梦》为快板,降A⼤调,单主题三部曲式,采⽤了夜曲的题材,乐曲的开头以恬静柔和的旋律贯穿其中,右⼿的分解和弦具有流动感和起伏感,烘托出浪漫主义时期特有的⾳乐氛围。

深情婉转的旋律深深的打动着每位听者的⼼。

“李斯特的华彩⼿法极其讲究⾊彩的丰富与技巧的辉煌。

并要传达出诗意的柔美⾊调。

”乐曲的中段情绪不断⾼涨,热烈⽽激昂从⽽逐渐推向⾼潮,体现了对爱的渴望和执着追求之情。

乐曲再现部分的主题旋律⼜回到开始时的那种抒情、宁静、安详的⽓氛中。

那丰满的和声与优美如歌的旋律让听者久久沉浸于其中,难以忘怀,默默地享受着那幸福甜蜜的感觉。

句尾旋律的律动渐⾏渐慢,使⾳乐变得空旷⽽辽阔,让⼈意犹未尽,在梦⼀般美丽的感觉中,恋恋不舍的结束全曲。

浪漫主义⼤师李斯特的钢琴曲《爱之梦》,是⼀⾸婉转优美,充满了爱恋、期盼、回忆的曲⼦。

情意绵绵的旋律、梦⼀般的境界。

[word格式]李斯特《爱之梦》音乐分析

[word格式]李斯特《爱之梦》音乐分析

[word格式] 李斯特《爱之梦》音乐分析李斯特《爱之梦》音乐分析84——音乐美学李斯特爱之梦音乐分析文/吕华1850年李斯特将自己的三首歌曲至高的爱,《幸福的死,《爱吧!》改编成三首抒情钢琴曲,并将它们一并题为”爱之梦》.这三首乐曲都采用了夜曲体裁,其中以第三首最为着名.本人拟在爱之梦乐曲的意境来源,音乐情绪,音乐形象等方面作一些细致分析.弗朗兹?李斯特fFranzLiszt1811—1886),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钢琴家有”钢琴之王”的美誉.除了担任职业钢琴家之外,他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作品.大致分为原创作品,改编曲和幻想曲.许多改编曲的影响之广甚至超出了原曲,钢琴曲《爱之梦》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一李斯特爱之梦歌词分析《爱之梦))(Liebestraume)作于1847年,是李斯特优秀的钢琴作品之一.正如副主题所示,这三首小曲颇具肖邦的”夜曲”风格.但它们并非一开始就为钢琴所作而是李斯特为德国浪漫派革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FerdinandFreiligrath,181O一1867)的第三部诗集瞬间》里的着名抒情诗无限爱意》所配的三首歌曲的声乐曲谱].第一首降A大调《至高的爱》,由德国浪漫派诗人乌兰德《1787--1862)作词.第二首E大调《幸福的死》也是根据乌兰德的诗写作而成的. 第三首降A大调是李斯特同时代人弗莱里格拉特(1810—1876)作词的《爱吧!你可以爱得这么持久》.歌词大意为:爱吧,能爱多久,愿爱多久就爱多久吧!你守在墓前哀诉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你的心总得保持炽热,保持眷恋.只要还有一颗心对你回报温暖.只要有人对你披露真诚,你就得尽你所能使他时时快乐,没有片刻愁闷.还愿你守口如瓶:严厉的言词容易伤人!天啊——本来没有什么恶意——却有人带泪分离.歌词作者弗莱里格拉特是一个走过曲折道路的德国诗人.他在19世纪4O年代所作的激进政治诗被图书审查机关禁止出版.1845年二月在布鲁塞尔和马克思相识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和马克思一同编辑《新莱茵报》.1848年回国,因煽动革李斯特命罪名被捕审讯,后来又流亡英国.1866年重返德国,和马克思疏远,作品中的革命精神也渐渐消失.李斯特选用的这首《爱吧》,则是一首寓有哲理思想的抒情诗.李斯特根据这首诗创作乐曲但他并没有局限于歌词的内容——原诗的情调低沉,表现生死离别的伤感情绪,而李斯特却使钢琴曲的形象焕发着充沛的热情.这三首小曲中以第三首最为着名它通常被称为《爱之梦第三首》(Liebestraume3)直到现在仍然是各种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曲目.二,爱之梦意境来源分析“爱情,你能维持多久7”李斯特多彩多姿的情感世界.也许是因为他的不安全感在作崇孤寂的心灵像沙漠”.这说明他是个害怕孤独的个体口].情为何物?爱在哪里情与爱之间有多少关心与开怀7在李斯特还年仅16岁时,他满腔的爱就这样地蔓延开来?…??当年李斯特父亲病重时,留下了勿让女人毁了你一生的遗言给他.然而父亲过世后没多久,在巴黎以授琴为生的李斯特随即爱上学生嘉洛琳?圣格雷.但这对师生恋人却在女方父亲圣格雷伯爵的极力反对下.硬生生地被拆散.李斯特在23岁时认识大他6岁的玛丽达古伯爵夫人.达古伯爵和他的年轻妻子相差了20岁,因此李斯特这个才华洋溢的少年,很快地吸引住玛丽.两个人私奔到日内瓦.当年12月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布兰丁诞生.1837年第二个女儿柯西玛出世,两年后幼子达尼埃尔也在罗马出生.1847年李斯特赴俄举行演奏会时,在基辅认识了维根斯坦王妃.这位美丽的王妃在18岁那年就奉命嫁给大她2O岁的俄国王子.情形与达古夫人非常相似,而她更是热情自动地向李斯特投怀送抱.两人在威玛同居了11年.但是在一起后两个人常为名分”的事争吵.1861年,50岁的李斯特觉得两人这样没名没分地同居下去并非长久之计,于是决定到罗马去完成正式的结婚手续.没想到王妃的前夫出面阻挠,使他们的结婚计划遭到罗马教皇的反对,两人最后仍未能成为正式夫妻.后来王妃在罗马进入了修道院.而李斯特对宗教的信念也更深了,他在1865年获得神父职衔.然而.投身圣职之后的李斯特.浪漫的个性依『E1.1869年.58岁的李斯特爱上了足以当他孙女的19岁少女欧尔嘉?梅耶多尔,一直到7O岁高龄时仍纠缠不清.海涅曾说:李斯特的琴声表达出最精纯的爱意,在他手指下乐器消失于无形,独留音乐”.有人统计李斯特的爱情史有26段之多,是个十足的多情种.也许这样的多情是自私的,也许这样的多情是饱受伤害的,我们却在爱之梦》里,解读出李斯特爱情柔美的一面.三,爱之梦音乐分析1呈示部125小节作品16小节音乐由中音区出现的一个轻声吟颂,情意绵绵的旋律开始.宽广而平稳,如同从心中涌出一样.在长达22 小节的行进中,固定节奏,固定音型只发生些许变化,它就像饶1:3令那样地绕来绕去.作为全曲的爱情主题,这样做.恰当地以羞怯的婉转,替代了大胆的直言.同时,以二至三度音的微弱变化,造成一种蒙咙的梦幻般的感觉.正是这种似真似假, 若有若无的情中梦,梦中情.给听众带来了浓浓的审美情趣p]. 作品25小节,出现了一串平缓舒展以二度音型为主的下行音阶,是一个较长的双音华彩乐句,富于流动感和起伏感.李斯特的华彩手法极其讲究色彩的丰富与技巧的辉煌.并要传达出诗意的柔美色调.如果说,第一乐段是一个主观的爱的表达, 那么,这一串二度下行音型的跳跃式华彩行进.快速.连贯.轻盈似梦非梦对爱情的向往在这里已达到了神化的境界.2展开段26—58小节展开段是用呈示段的材料发展,变化,推进,形成的一个展开性中段.这是一个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从第26小节开音乐美学——85座桥梁,由呈示段宁静,深沉的情绪到展开段热烈,激昂的情绪转变过程中.它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尽管李斯特在这段开始处写着活泼而热情激动(Piuanimatoconpassiono).但在演奏中不应操之过急.笔者认为开始第一句应承袭前段的基本情绪和力度(p-弱)来演奏.这样可以很自然地从前段过渡过来. 不会给人一种突然感.在第二句中才真正应该做一个很充分的(Pococresc-渐强).将情绪烘托出来,从而将音乐导入热烈的第二部分.在音乐的表达上,我们可以听到.在经过呈示段述离的幻觉之后,梦已渐渐苏醒.羞怯已转化成勇敢.这就是热情和激动的原因所在.第36小节,音乐旋律达到了一个高潮.但这个高潮只能算是小试牛刀.在愿望没有满足之前.努力便不会终止.为此,音乐在继续为推进高潮而积聚力量.38-40小节.旋律在高声部并用和弦的形成加厚,使音响更丰满,宽广而有力.具有乐队合奏的效果.这段可称是主题旋律在整首作品中最高亢嘹亮.最激动的陈述.听一听旋律及和声织体便会发现伴随着情绪的不断高涨,原来是含情脉脉的内心独白.已发展成大胆而炽热的爱情倾诉.散发着火一般的情思,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难以抑制的热情终于爆发出来,旋律线的发展也冲向了全曲的最高点. 至59小节出现左右手三度平行的半音下行音阶为高潮后的华彩乐句.这是全曲在整个节奏,旋律形态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24小节后由主观转化为客观这一次是由炽热转为平静.如同夜莺在夜晚的啼唱,清亮.谐和.我们不必深究转化的原因.作为一部音乐作品,对比才是最重要的审美要求.《爱之梦》由热转冷,不仅产生了艺术的对比.也是对爱情的执着程度提供了一次新的考验.速度越来越慢.氛围也越来越宁静它既是为后面的重要变化作准备.也表示爱情已经遭到了挫折.3再现部61,76小节再现部分的主题旋律是在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中原调再现.主题旋律再次出现,速度还原.声音柔美而和谐,并且似乎暗示这段应体现出一种爱与被爱的双重幸福和甜蜜之感.像睡梦中,像诗像画.像天使般祥和,纯净.理想依I13是梦想.愿望仍然得不到满足,乐曲不得不在带有悲剧色彩的尾声中结束.此时,只能把乐曲最后三小节中那涟漪般波动的旋律,化作几声叹息.正是这个多余的结尾,使梦的审美价值,体现得更加完美,也更加耐人寻味.我们可以用一句名言来体验这段最终的乐思那就是”含着眼泪的徽笑.参考文献【1]西方现代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2】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j]钱仁康,钱继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001作者简介:吕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器乐系讲师。

浅析李斯特《爱之梦》的音乐风格、演奏特点及影响

浅析李斯特《爱之梦》的音乐风格、演奏特点及影响

浅析李斯特《爱之梦》的音乐风格、演奏特点及影响作者:谢伟赢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8期弗朗茨·李斯特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音乐文化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

在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作品中,钢琴改编曲占有重要的地位。

《爱之梦》是李斯特优秀的改编曲作品之一,作于1850年,是李斯特根据自己所写的三首艺术歌曲《崇高的爱》《幸福的死》《爱如朝露》改编成钢琴曲,并一起提名为《爱之梦》。

在这首作品中李斯特很好的将诗意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用音乐更深刻的诠释了诗中的内涵,深刻的表达出最纯真的爱情。

本人结合自身演奏体会,结合平时老师教学中所教的钢琴演奏技巧,作为理论依据,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完成论文写作。

一、《爱之梦》作品简介随着浪漫主义音乐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钢琴音乐的欣赏在听觉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追求表面眼花缭乱的炫技曲,而更多的关注作品的“内涵”。

李斯特在同时代音乐家肖邦的影响下,将纯粹的钢琴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作品,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改编曲,这些作品摆脱了单纯炫技的单调,更好的将音乐诗情画意和内心深化的“内涵”体现出来。

1847年李斯特在俄国进行巡回演出时,认识了波兰的卡洛琳·冯·赛因——维根斯坦公主,极富才智和修养的维根斯坦公主与李斯特在不断的接触中相爱,这让李斯特欣喜不已。

正是同年,李斯特选用德国著名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著名抒情诗《尽情的爱》为歌词,创作了同名艺术歌曲。

在成为魏玛宫廷乐长之后,1850年李斯特又将曾经写的三首艺术歌曲《崇高的爱》《幸福的死》《爱吧!》一并改编为三首抒情的钢琴曲,取名为《爱之梦》。

可以说,李斯特的这首《爱之梦》也是他自身的生活写照。

二、《爱之梦》的演奏特点1.主题此曲为优雅的快板,降A大调,6/4拍。

乐句1—6小节音乐由音区出现一个轻声吟颂、情意绵绵的旋律开始,宽广而平稳。

在1—22小节进行中,固定节奏和固定音型只发生了少许变化,这一段形象地表现出一位帅气的男士在他心爱的女人深情表白、倾诉衷肠,非常的浪漫,给听众带来了浓浓的审美情趣。

钢琴曲《爱之梦》的结构与意境分析.doc

钢琴曲《爱之梦》的结构与意境分析.doc

钢琴曲《爱之梦》的结构与意境分析一、引言《爱之梦》这首钢琴曲是李斯特在自己的三首歌曲上改编的钢琴曲 , 取名《爱之梦》。

每一首都是根据诗歌编写而成。

第一、二首的题诗是德国诗人乌兰德的《崇高的爱》和《幸福的死》;第三首的题诗是弗莱里格拉特的《爱吧》。

这三首音乐深情婉转 , 李斯特使大家在听音乐的时候把听众带进音乐里面 , 使观众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 , 体会到了李斯特当时的心境。

二、《爱之梦》的创作背景《爱之梦》是李斯特在 1850 年改编自自己的三首歌曲的抒情钢琴曲 , 《爱之梦》三首钢琴曲都采用夜曲的题材 , 由于前两首不经常演出 , 其中第三首是具有奏鸣曲式的钢琴曲之一 , 所以一般只要提起李斯特的《爱之梦》 ,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第三首 , 这第三首尤为着名。

它改编自德国浪漫派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第二部诗集《瞬间》里的《爱吧 ! 你可以爱的这样持久》 , 这首原诗的情调比较低沉 , 诗的内容表达了生离死别的情绪 , 李斯特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 , 并没有受这首诗情调的限制 , 相反 , 这首钢琴曲形象的表达出来充分的热情和张力 , 并没有原诗作的悲伤情感。

三、《爱之梦》结构分析1.《崇高的爱》《崇高的爱》是《爱之梦》三首钢琴曲里面最安静、最温柔婉约的一首曲子 , 这首曲子充满了爱恋回忆。

乐曲在多生分解和弦的衬托下, 从一个高声部开始 , 旋律柔美 , 情意绵绵 , 宽广平稳 , 就如同自己置身于爱的海洋一样。

乐曲在不同的曲调都向观众表达着不同的心情, 在 A 段中 , 李斯特以分解和弦作为背景, 是曲调连贯也有跌宕起伏的特点, 演奏时对于声部的处理也是十分精致, 声音饱满充实 , 就像赐予每一个音符生命一样, 它们缓缓的从指间流淌出来, 流向观众的内心当中。

在之后的小节中 , 音乐逐渐加快节奏 , 也加快了朗读部分的节奏 , 使曲子在原先的平静基础下迎来了第一个高亢部分 , 就像风平浪静的海面上突然掀起了风浪一样 , 打破了观众平静的内心 , 这次之后又一次更强的风浪出现了 , 他的双手就好像被赋予魔力一样在键盘不停的敲击 , 犹如惊涛骇浪直击观众内心 , 将整场音乐推向高潮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琴曲《爱之梦》的结构与意境分析
一、引言
《爱之梦》这首钢琴曲是李斯特在自己的三首歌曲上改编的钢琴曲 , 取名《爱之梦》。

每一首都是根据诗歌编写而成。

第一、二首的题诗是德国诗人乌兰德的
《崇高的爱》和《幸福的死》;第三首的题诗是弗莱里格拉特的《爱吧》。

这三首音乐深情婉转 , 李斯特使大家在听音乐的时候把听众带进音乐里面 , 使观众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 , 体会到了李斯特当时的心境。

二、《爱之梦》的创作背景
《爱之梦》是李斯特在 1850 年改编自自己的三首歌曲的抒情钢琴曲 , 《爱之梦》三首钢琴曲都采用夜曲的题材 , 由于前两首不经常演出 , 其中第三首是具有奏鸣曲式的钢琴曲之一 , 所以一般只要提起李斯特的《爱之梦》 ,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第三首 , 这第三首尤为着名。

它改编自德国浪漫派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第二部诗集《瞬间》里的《爱吧 ! 你可以爱的这样持久》 , 这首原诗的情调比较低沉 , 诗的内容表达了生离死别的情绪 , 李斯特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 , 并没有受这首诗情调的限制 , 相反 , 这首钢琴曲形象的表达出来充分的热情和张力 , 并没有原诗作的悲伤情感。

三、《爱之梦》结构分析
1.《崇高的爱》
《崇高的爱》是《爱之梦》三首钢琴曲里面最安静、最温柔婉约的一首曲子 , 这首曲子充满了爱恋回忆。

乐曲在多生分解和弦的衬托下, 从一个高声部开始 , 旋律柔美 , 情意绵绵 , 宽广平稳 , 就如同自己置身于爱的海洋一样。

乐曲在不同
的曲调都向观众表达着不同的心情, 在 A 段中 , 李斯特以分解和弦作为背景, 是曲调连贯也有跌宕起伏的特点, 演奏时对于声部的处理也是十分精致, 声音饱满充实 , 就像赐予每一个音符生命一样, 它们缓缓的从指间流淌出来, 流向观众的
内心当中。

在之后的小节中 , 音乐逐渐加快节奏 , 也加快了朗读部分的节奏 , 使曲子在原先的平静基础下迎来了第一个高亢部分 , 就像风平浪静的海面上突然掀起了风浪一样 , 打破了观众平静的内心 , 这次之后又一次更强的风浪出现了 , 他的双手就好像被赋予魔力一样在键盘不停的敲击 , 犹如惊涛骇浪直击观众内心 , 将整
场音乐推向高潮部分。

接下来音乐逐渐恢复平静 , 就好像缓了一口气一样 , 之后换了一个节奏 , 变成三连音琶音 , 此时旋律也由高声部换成了中声部 , 有双手一起弹奏完成 , 在此 , 分解和弦依旧是整曲的主体 , 在这首曲子的最后 , 李斯特依旧用柔和安静的弹奏与乐曲的开头相互照应 , 但是不同的是结尾旋律略显沉重 ,
诉说了心中对于爱情的无限思念。

此曲跌宕起伏但又不失深情, 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和向往 , 更突显了主体《崇尚的爱》。

2.《幸福的死》
《爱之梦》第一首曲子描述了如同初恋般细腻的爱情 , 这第二首曲子描述的就是过了初恋年级的开放的爱情 , 就好像从小女孩长大变成了女人一样。

李斯特把题目取为《幸福的死》 , 但是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你一点都感受不到死亡的沉闷及阴暗 , 这个曲子从头到尾都是一首颂扬爱情充满了温暖的曲子。

《幸福的死》与前两首不同 , 第一首采用的分解和弦作为背景 , 第二首是以柱式和弦和琶音作为背景的 , 曲风温馨美好。

曲子从开始就走比较沉稳的路线 , 因为这首曲子代表的是“成熟之后的爱恋” , 所以这里没有跌宕起伏 , 象征了爱情作者对于爱情的坚定和执着。

曲子在 A 段的时候采用双手交替式的琶音坚定了主体 , 并将前面的旋律变得更加宽广 , 充分为了后面的高潮部分做了铺垫。

在节奏进入 B 段的时候 , 力度也逐渐加强 , 速度也跟着逐渐加快 , 节奏层层递进 , 把情绪都推向了乐曲的巅峰 , 将之后的热情如同泉水一般全部倾泻而出 , 给观众奏出以豪迈奔放的爱情乐曲。

这首曲子演奏热情 , 但也不至于过于生硬 , 这也就是李斯特大师的特点。

最后结尾的部
分又回归于安静的音色 , 给观众呈现出了一副置身于天堂之间的画面 , 这就是成熟的爱恋 , 尽管多轰轰烈烈 , 最后也将回归于平静。

3.《爱吧 !你可以爱的这样持久》
《爱吧 !你可以爱的这样持久》是《爱之梦》三首中最为着名的一首 , 李斯特及其他着名音乐家都常常在演唱会上演奏 , 整首曲子也是跌宕起伏 , 震撼观众的心灵。

这首曲子时而温婉就像表白时的心情, 时而热情奔放就如同表白成功后激动的心情, 仿佛向全世界倾诉自己爱情一样。

这首曲子采用的主要背景材料和《崇尚的爱》一样都是分解和弦 , 在 A 段, 曲调就好像竖琴的音色一样, 空灵动人 , 在中声部的旋律仿佛大提琴的音色一样深
沉饱满。

音乐的26 小节就好像一座桥梁一样, 使由平静沉稳的音乐过渡到了热
烈激动的情愫。

在乐曲的 36 小节出 , 曲子旋律到达了一个小高潮, 但是这还并不
是曲子真正的高潮所在, 这是在为之后的更加有力量的部分在积攒能量。


38-40 小节处 , 整首旋律处于一个高声部 , 音色比之前更加丰满有利, 这段可谓
是整首曲子最高亢、最激动、最震撼人心的一段。

和前两首一样 , 曲子的最后有回
归于平静 , 仿佛清晨的小鸟在低声吟唱一样 , 那么清脆、美好。

曲子最后速度越来
越慢 , 气氛也越来越低沉 , 这象征着爱情遭受到了挫折 , 暗示了一种伤感的心境。


也正如这首诗中的一句话“有人含泪分别” 。

四、《爱之梦》的意境
这首曲子也正如作者李斯特本人一样 , 从最初初恋的美好、平静的生活到最后爱情的落幕。

李斯特在一生中有 20 多段的爱情 , 最后的结果都无望而终。

无望的爱
情是饱受苦难的 , 李斯特也通过《爱之梦》向大家传递了这种心境 , 同时这首曲子也
表现出了李斯特对于爱情的解读 , 不管怎样 , 爱情终究是美好的。

五、结语
李斯特改编的钢琴曲在全世界的音乐界中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 他的编曲不仅保留了原作的风格, 也融入了他本人的一些演奏技巧, 不仅没有打乱原作的风格, 也用他自己的方式感染了多种不同风格不同年龄的人们。

在《爱之梦》
中, 他很好的将音乐旋律和诗歌完美结合 , 给大家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演奏意境 ,
用钢琴音乐诠释了诗歌中的内涵 , 不愧被称之为“钢琴之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