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原本非语法化、非规范化的表达方式逐渐变为语法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形态句法是语言中用来表达句子结构的形态成分,即词类、时态、语气等的变化和组合方式。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多种动因和机制的影响。
形态句法在汉语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汉语时期。
古汉语的形态构词比较简单,语法规则相对较为灵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汉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动因的影响。
第一,语言接触和借用。
汉语历史上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和借用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与阿拉伯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使得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变体。
例如,借用自阿拉伯语的“啊拉”、“穆斯林”等词语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形态句法功能。
第二,社会文化变迁。
社会文化的变迁和语言使用环境的改变也对形态句法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改革等,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形态句法不断发展和演变。
同时,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的出现也推动了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例如网络词汇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形态句法的变化更加快速和多样化。
第三,语言内部的逻辑演变。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受到语言内部逻辑演变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原本没有明确词性的词汇逐渐被赋予了特定的词类,并出现不同的形态变化规则。
例如,汉语中的副词“很”在古汉语中没有词性,但在现代汉语中被归类为副词,并出现了形容词短语“很好”、“很高兴”等形态的变化。
形态句法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变化和句法规则的调整。
首先,语音变化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变化,这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古汉语中的兼容性标记“而”逐渐变为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的”。
其次,语义变化也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
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工具也在不断演变。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语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和趋势,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汉语的语序变化在现代汉语中,语序的变化是最显著的。
传统汉语的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
然而,随着外来语的影响和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汉语的语序逐渐变得更加灵活。
例如,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序是“主谓宾”,另外还有“主宾谓”、“宾主谓”等。
这种灵活的语序使得表达更加丰富多样,能够更好地满足沟通的需求。
二、洪水猛兽式的借词现象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来词进入汉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些外来词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对汉语的语法产生了影响。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借词现象。
洪水猛兽式的借词使得汉语的语法结构发生了变化,如动词化、名词化、形容词化等。
这些借词的引入使得句子结构更灵活,表达更准确。
三、词类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一些词类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新的词类。
例如,“有点儿”、“真的”等表语副词被广泛使用,它们既可以修饰形容词,也可以修饰动词。
这些新的词类的出现丰富了词语的表达方式,使得汉语的语法更加灵活。
四、语体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的语体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书面语和口语之外,现代汉语还出现了新的语体,如网络语言、微信语言等。
这些新的语体在语法上往往更为简洁、直接,更注重表达的效果。
这些语体的出现使得汉语的语法变得更加多样化,适应了不同场景和用途的需求。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主要体现在语序的变化、洪水猛兽式的借词现象、词类的演变以及语体的多样化等方面。
这些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汉语的语法变化将会持续发展,形成新的趋势。
语言是活的,它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而我们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来适应和理解这些变化。
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态势
2020年第5期(总第112期)海外华文教育OVERSEASCHINESEEDUCATIONNo.52020GeneralSerialNo.112㊀㊀㊀㊀收稿日期:2020⁃09⁃15㊀㊀作者简介:陈振艳,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法学和语义学㊂Email:emmachen2009@126.com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汉语特征的多元语法理论探索(多卷本)“(项目编号:20&ZD297)和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20YCX162)的经费支持㊂感谢‘海外华文教育“匿名审稿专家的意见,文中不妥之处概由作者本人负责㊂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态势陈振艳(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中国北京100083)摘㊀要: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态势包括:1.在新理论的创建上,在借鉴和对比的基础上创新;2.在研究生态上,从单一层面的静态研究走向多层面㊁多角度的互动研究;3.在研究驱动力上,从描写驱动的研究走向解释驱动的研究;4.在研究方法上,逐步从概括归纳走向假设 演绎 检验;5.在研究范围上,从词法㊁句法层面向广延拓展;6.在汉语具体语言事实的重新认识上,或者基于新的认识重新解释,或者基于新的理论框架重新审视㊂最后,探讨了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发展所受到的跨学科影响和科学哲学背景㊂关键词:新世纪;语法研究;发展态势中图分类号:H14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221⁃9056(2020)05⁃0066⁃11DOI编码:10.14095/j.cnki.oce.2020.05.007一㊁引㊀言‘马氏文通“(马建忠,1898)开启了汉语语法研究的传统;而现代汉语语法学则始于‘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1924)㊂在此后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现代汉语语法[1]研究走过了一个从机械借鉴到基于借鉴和对比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探索㊁不断前进的过程㊂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成绩斐然:不仅成果卓著,人才辈出,而且对语言学的其他领域和后世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 中国语言学研究最活跃㊁最具前沿性㊁成果最为丰富,同时也是争议最为突出的领域 ,处于引领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地位㊂(施春宏㊁李晋霞,2014)对此,龚千炎(1987㊁1997)㊁邵敬敏(1990㊁2011)㊁陆俭明(1993㊁2019)㊁陈昌来(2002)等重要文献已经做出了阶段性或通史性的梳理与反思㊂新世纪各种语法理论异彩纷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理论方法的运用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㊂但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理论边界,有其自身的适应性和解释的偏向性㊂正如陆俭明(2019)所言: 目前任何一种语法理论及其所运用的分析方法,都不能包打天下;都只能解释一定范围内的语法现象,解决一定范围内的语法问题,超出了这个范围,就得另换分析的视角,另找分析的手段㊂如此㊃66㊃第5期陈振艳: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态势螺旋形的不断延伸发展㊂ 在语法研究大放异彩㊁多元理论百家争鸣的新形势下,总结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成果,概括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思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未来的走向就显得十分必要㊂本文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但不局限于新世纪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联系过去,展望未来,从理论研究和本体研究方面对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做出宏观的总结与思考㊂二、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态势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理论研究和本体研究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其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在新理论的创建上,在借鉴和对比的基础上创新;在研究生态上,从单一层面的静态研究走向多层面㊁多角度的互动研究;在研究驱动力上,从描写驱动的研究走向解释驱动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逐步从概括归纳走向假设 演绎 检验;在研究范围上,从词法㊁句法层面向广延拓展;在汉语具体语言事实的重新认识上,或者基于新的认识重新解释,或者基于新的理论框架重新审视㊂(一)在新理论的创建上,在借鉴和对比的基础上创新‘马氏文通“以来,借鉴与吸收国外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框架已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特色,传统语法㊁结构主义语言学㊁形式语法㊁功能语法㊁认知语法在汉语语法研究领域的递相兴起就是最好的说明㊂但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新世纪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理论发展方面正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借鉴和对比的基础上创新㊂如刘丹青倡导的库藏类型学,冯胜利开创的语体语法和韵律语法,沈家煊的 名动包含 说,以及徐通锵㊁潘文国㊁鲁川的 字本位 理论㊂刘丹青自2011年倡议建立语言库藏类型学以来,以之为框架,探讨了普通话及方言中诸如量词㊁动词㊁连动结构㊁话题结构㊁主次复句等若干显赫范畴以及寄生范畴㊁目标范畴等语义范畴(刘丹青,2012a㊁2012b㊁2013㊁2018),并提出了语言库藏的物尽其用原则(刘丹青,2014)㊂在语体语法领域,学界从语体角度考察语法事实,探求语体规律,分析语体机制和生成动因,构建语体语法规则和体系㊂陶红印(1999)㊁张伯江(2007)认为语体不能停留在口语和书面语的传统二分上,还需要更细的分类,张伯江(2005)提出 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语法 ,他们的研究对汉语语体语法研究具有引导之功㊂冯胜利(2010㊁2011)从直接交际出发提出构成语体的两对基本范畴:正式/非正式㊁典雅/通俗,提出 语体必两极对立而后成存 的理论,且各具不同的词汇系统和句法系统,并构建出语体三维坐标结构㊂冯胜利㊁施春宏(2018a㊁2018b)建构了 一体两翼 式的语体单位的层级系统,发展出一套具有准公理性质的语体语法系统,并将语体语法视为语言系统中的一个独立范畴㊂施春宏(2019)将目前汉语学界的语体语法研究概括为 双峰并峙,三江汇流 ,并将冯胜利开创的语体语法归入形式语体学㊂目前,语体语法已经发展成为以形式 功能对生律(冯胜利㊁刘丽媛,2020)为原理,以语体交际调距为机制,以人㊁事㊁地㊁意为鉴定法的新型语法理论㊂(冯胜利,2019)在汉语语音和语法领域,冯胜利致力于建立韵律语法学㊂韵律语法以韵律学为基础来研究语法,研究韵律和语音㊁词法㊁句法㊁语义㊁语体等不同层面法则的界面互动,即韵律界面的语法现象㊂其中,韵律句法学是基于当代韵律音系学和形式句法学研究韵律和句法界面互动的理论,主张 韵律制约句法 ㊂从Feng(1991㊁1995)构建了一个韵律制约句法的理论框架以来,冯胜利又提出了 韵律词 最小词条件 一句一调 韵律 句法层级对应模式 等观点,韵律句法学获得了长足发展㊂施春宏㊁李晋霞(2014)认为 将韵律看作一种制约语法结构规则的形式,是近20年来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发展 ㊂陆俭明(2019)认为其 既让汉语韵律句法研究得以走向世界前沿,又推动国际韵律语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㊂名动包含 说㊂为解决汉语中 NP+的+VP 结构(如 这本书的出版 )与布龙菲尔德 向心㊃76㊃海外华文教育2020年结构 理论之间的矛盾,沈家煊(2007㊁2009a㊁2010a㊁2010b)提出了 名动包含 说,即现代汉语的动词是名词的次类,并加以论证㊂沈家煊(2020)进一步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来审视英汉 名动分立 和 名动包含 的词类区分模式,认为这体现了演绎思维和类比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㊂对名动包含 说支持者有之,如吴长安(2012);质疑者也有之,如陆俭明(2013㊁2015)㊂字本位理论最早由徐通锵(1994a㊁1994b)提出㊂徐先生认为,汉语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字,字一字组一句子㊁句群是句法单位的结构序列,一个字对应一个音节㊁一个概念,字本位理论初步建立㊂字本位理论的观点还包括:字是 音义关联的基点 , 因字而生句 ,汉语是话题 说明的结构框架㊂(徐通锵,1998㊁1999㊁2005㊁2007㊁2008)潘文国㊁鲁川都是字本位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动者㊂潘文国的‘字本位与汉语研究“(2002)提出了 音义互动 论,是字本位理论在语言中的应用之作㊂鲁川(1998)提出汉语是 语义型语言 ,汉语语法研究应加强 意合法 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字本位理论㊂(二)在研究生态上,从单一层面的静态研究走向多层面㊁多角度的互动研究语法研究生态指的是,语法研究跟语言学中其他领域的研究以及语言学研究之外其他学科的研究之间的关系,即语法研究在当前科学研究中所处的环境(施春宏㊁李晋霞,2014)㊂这里主要指语法研究与以不同层级的语言单位(如语素㊁词㊁短语㊁句子㊁篇章)和不同的语言部门(如音法㊁词法㊁句法㊁韵律㊁语体)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内部研究之间的关系㊂结构主义语法注重静态的片段的形式研究,只关注句法平面,不重视甚至回避意义;50年代乔姆斯基革命诞生的形式语法,认为句法是一个自足独立的系统,将语音㊁语义都排除在句法部门之外,聚焦于句法平面,其关注点也是形式㊂因此二者都是单一层面的静态的片段研究㊂在汉语语法学界,80年代是结构主义语法一统天下的时期㊂直到 三个平面 及 两个三角 理论的提出,实现了第一次转型㊂80年代,胡裕树㊁范晓(1985)㊁胡裕树(1992)提出语法研究的 三个平面 理论,邢福义(1990㊁1991㊁1993㊁1994)提出两个 三角 理论 表里值 小三角㊁ 普方古 大三角分析理论,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由 静态的片段研究发展为动态的多角度研究 , 研究视点的多角度避免了孤立地单线索地解释语法事实的现象 (华萍,1991),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从单一层面的静态研究走向多层面㊁多角度的互动研究的第一次转型㊂第二次转型是80年代 大语法 观念的出现㊂对于 大语法 的范围,学界有两种观点,通行的观点认为 大语法 是涵盖了词法㊁句法㊁篇章㊁语义㊁语音㊁语用㊁韵律㊁语体㊁修辞等语言系统内部各界面㊁语法系统内部各层面诸要素在内的规则体系,语义语法㊁语用语法㊁韵律语法㊁语体语法等都包括在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大语法是指包括语言学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如心理语言学㊁病理语言学㊁神经语言学㊁社会语言学㊁人文语言学㊁数理语言学等)在内的语法规则体系㊂不论作何种理解, 大语法 观念的提出,都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二次实现了向动态研究的转型㊂语法范围的突破,使得学界开始关注语法内部各要素之间㊁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㊂本文对语法的看法取第一种 大语法 观,将包含词法和句法的 语法 看作 小语法 ㊂本文的 语法 ,浑言之指 大语法 ,析言之指 小语法 ㊂在对大语法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的考察中,有的学者从两两互动的视角加以考察,如语法与词汇的互动㊁语法与修辞的互动㊁语法与语体的互动㊁语法与韵律的互动等;有的学者从多重互动的角度进行考察㊂语法与词汇的互动㊂汉语形式语法学者秉持 动词决定论 动词投射 原则所做的研究,袁毓林(2013㊁2014)㊁宋作艳(2011)等的生成词库论研究,袁毓林(1992㊁2010)对于现代汉语动词和句式配价的研究等,都在句式和词项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实现了语法与词汇的互动㊂语法与修辞的互动㊂刘大为(2010a㊁2010b)提出了修辞构式的概念,认为修辞构式 语法构式构成了一个连续统,修辞学和语法学是一个学科统一体㊂前者主要关注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可推㊃86㊃第5期陈振艳: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态势导性的修辞构式,后者主要关注经过修辞构式稳定发展而来的,具有不可推导性和稳定性的语法构式㊂陆俭明(2016)提出了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的演化发展过程的观点,认为 修辞构式 是修辞学研究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的研究新视角㊂刘大为(2019)认为语言表达的下行动因是修辞化,语法化和修辞化共同作用塑造了构式系统或语法系统㊂我们认为, 修辞构式 的提出,使得修辞学和构式语法理论为彼此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实现了二者的互动与对接㊂学界意识到,采取和坚持语法和修辞㊁语法学和修辞学双向互动(bidirectionalinteraction)的 互动论 已经成为认识语法和修辞两者之间关系的新观念 (施春宏,2012)㊂陈永禹(2011)提出在语法与修辞兼顾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语言学与修辞学之间的关联㊂许长谟(2012)认为修辞学与语言学的结合不仅存在于语法层面,也必将拓展至词汇㊁篇章以及语音㊁语义和语用层面㊂多重互动㊂施春宏(2016㊁2018)的 互动构式语法 ,倡导 多重互动观 和精致还原主义(so⁃phisticatedreductionism)/精致整体主义(sophisticatedholism)的方法论原则㊂互动构式语法认为,一切构式都处于各种互动关系之中,都是互动作用的结果,这种互动既包括语言系统内部不同层级㊁不同界面之间的互动,也包括语言系统内部与语言系统外部的互动㊂在方法论层面,倡导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析模式相协调㊂(三)在研究驱动力上,从描写驱动的研究走向解释驱动的研究结构主义语法之前的研究基本上都以语法事实的充分描写为追求,而乔姆斯基则提出将解释作为语法研究的最高追求㊂这标志着语法研究从描写驱动的研究范式向解释驱动的研究范式的转变㊂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功能语法学派也将解释语言现象作为理论追求的目标,但其注重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功能,主张从语言结构的外部寻求对语法现象的解释㊂而这个 外部 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语言的功能来解释;二是从认知上来解释;三是从语言的历时演变来解释语言的共时结构㊂(沈家煊,1996)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中,汉语语法研究同样也经历了基于结构主义观念的语法研究一统天下,进而形式语法㊁功能语法进入历史舞台的转换,研究范式从描写驱动的研究走向了解释驱动的研究㊂新世纪的汉语语法研究,无论是从国外引进的形式语法及其新发展 句法制图理论,功能语法及其新兴分支 互动语言学,认知语法及其支流 构式语法,还是国内汉语学界有所发展和创新的语法理论,如互动构式语法㊁库藏类型学㊁韵律语法㊁语体语法等,都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以寻求理论体系内的解释作为自己的目标㊂因此,新世纪的汉语语法研究是基于描写的解释驱动的研究㊂在形式语法方面,黄正德(2008)从 他的老师当得好 谈起,对各种 伪定语 句式[2]的生成机制,从词义分解(lexicaldecomposition)和核心词移位(headmovement)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 伪定语 句式都是动词核心向上移入轻动词位置的结果㊂沈力(2009)对汉语蒙受句式(村里断水了㊂/他家病了一个人㊂)的生成机制进行了解释,认为是轻动词AFFECT分别选择隐现事件和变化事件做补语的结果㊂邓思颖(2016)在制图理论的框架下,用联合结构说(Tang,2015)分析汉语助词,提出 事件>时间>焦点>程度>感情 的句末助词连用排序,认为助词是联合结构的内并连语㊂此外,学者们还对领主属宾句㊁新被字句㊁ 打碎了他四个杯子 的单宾/双宾结构类型㊁致使句㊁存现句㊁状语语义指向宾语句( 浓浓的煮了一壶咖啡 )㊁双主句( 张三一条腿断了 )㊁连字句㊁重动句等汉语中的特殊句式进行了形式化的解释㊂在功能语法方面,张伯江㊁方梅的‘汉语功能语法研究“(1996)在现代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㊂沈家煊(2002㊁2006㊁2009b)分别对把字句的语法意义㊁ 王冕死了父亲 的生成方式以及一些特殊句式[3]的主观性问题进行了论述㊂宗守云(2016)从行域㊁知域㊁言域三域的角度对 还X呢 构式进行了解读,其子构式分别表示贬抑㊁否定㊁嗔怪,并提出在构式研究中应排除同形构式,以保持构式同一性㊂㊃96㊃海外华文教育2020年互动语言学从交际过程寻求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关注交际意图㊁认知㊁人际互动等因素㊂乐耀(2016)分析了让步类同语式(如 这双鞋好是好,可就是太贵了 )表达主观评价立场的互动属性及其遵循的先扬后抑的总体原则㊂李先银(2015)认为 真是 作话语标记时核心意义是话语否定,其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强度的表现㊂认知语法运用范畴化与原型理论㊁隐喻与转喻㊁意向图式㊁意象与认知域㊁象似性㊁心智扫描方式㊁图形与背景㊁有界与无界等概念来研究汉语㊂沈家煊是汉语认知语法研究的大力践行者㊂沈家煊(2000a)提出了句式配价或句式论元的概念,并提出描写动词词义的 理想认知模型 ㊂沈家煊(2000b)通过对 偷 和 抢 句法差异的认知解释,建立起了凸显角色⊃非凸显角色的单向蕴含式㊂张敏(2019)从三个角度重新审视戴浩一(1988)提出的时间顺序原则,认为时间顺序原则只在对称型的结构中有预测力;在非对称型的结构中起作用的是距离象似性(即语义接近原则,见陆丙甫,2004)等其他原则㊂(四)研究方法:从描写 归纳法逐步走向假设 演绎 检验法从科学哲学的发展来看,早期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信奉描写,逻辑实证主义奉行证实和归纳,而证伪主义则践行演绎㊂ 归纳的实质在于在概括的基础上作预言㊂但这样的预言只是假说的性质,而不具备证明的效力 (朱晓农,2008:103),而假设 演绎 检验法是 使语言学走上科学而非史学的精密化㊁数学化道路 的科学研究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将迫使我们作出预言,并接受进一步材料的检验,从而使语言研究向更高的科学阶段解释期发展 (朱晓农,2008:269)㊂ 科学研究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提假设㊁作发现㊁想点子的随机探索过程㊂第二步是逻辑评价的递归过程㊂归纳是假设的来源之一㊂在第二步只有演绎逻辑派得上用场㊂ (朱晓农,2008:104)语法研究中假设 演绎 检验法追求的目标是对语法现象做出预测性的解释㊂随着汉语语法研究驱动力从描写转向解释,研究方法也逐渐从描写 归纳走向假设 检验 演绎,研究方向从概括走向预测㊂在这样的转向中,新世纪各语言学流派的汉语语法研究,也都向自身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上着力㊂假设 演绎 检验法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构建模型,做出预测;二是注重证伪㊂形式语法和句法制图理论是将假设 检验 演绎法利用得非常充分的代表性语法理论㊂对于句法结构层级的普遍性,句法制图理论内部有强预测和弱预测两种观点㊂强预测观点认为,某一功能中心语及其投射只要在某一语言中显性存在,那么它一定在其他任何语言中存在,只是存在方式有显性或隐性的不同㊂弱预测观点则认为,句法结构层级在库存清单这种意义上具有普遍性,不同的语言在类型和数量的选择上会有差别㊂司富珍(2019)支持强预测观点㊂对于证伪,形式语法和句法制图理论通常采用最小对立对的方法㊂蔡维天是将最小对立对方法运用得非常充分的学者,如蔡维天(2007㊁2015㊁2016)㊂形式语法和句法制图理论注重在研究中构建模型和采用最小对立对,凸显了假设 演绎 检验法预测的研究方向和证伪的(falsification)研究策略㊂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其基本假设是 一切行为都是有动机的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言语行为是人受到刺激后做出反应的结果㊂结构主义语言观说明,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虽常以描写 归纳为主,但并非倡导仅做归纳,不做演绎;仅做概括,不做预测㊂新世纪的结构主义汉语语法研究,更是在其自身理论基础上注重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和预测,如施春宏(2003)用词义衍化过程假设来概括词义衍化过程,认为比喻义的产生是结构隐喻的结果㊂文章据此预测了容易生成比喻义和可有比喻用法的词语㊂假设的部分内容已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得到了验证㊂施文体现的预测精神是,预测内容不一定必然出现,但如果出现,出现的必然是预测内容;如果预测内容没出现,如能得到解释,则不构成反例:体现了一种强预测的观点和证伪的策略㊂认知语言学的语法研究强调弱预测,认为许多语法现象只是体现为一种倾向性,语法学者能做㊃07㊃第5期陈振艳: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态势的只有对语言现象的形成动因做出充分的解释,从这种意义上说是一种 弱预测 ,语法研究的目标介于解释和预测之间(沈家煊,2004)㊂(五)在研究范围上,从词法㊁句法层面向广延拓展研究范围向广延拓展,主要表现为研究视野从词法㊁句法拓展到篇章语法㊁语体语法㊁韵律语法等㊂其中,篇章语法主要基于语篇考察某些话语标记及语法范畴在语篇衔接㊁话语互动中的地位和功能,关注语篇与交际对语言形式的影响与塑造,以探求语言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㊂因此,篇章语法与功能语法㊁互动语言学互通㊂如张谊生(2002)发现 就是 从共时看有六种语篇衔接功能,从历时看经历了一个从判断的谓词性短语虚化为衔接连词的过程,语用是主要虚化动因㊂方梅(2018)认为引语标记 说是 具有传信标记㊁模棱语㊁态度标记三种元话语功能㊂饶宏泉(2019)则基于认识斜坡理论和新的分析框架,讨论了 来着 的情态功能㊂除此之外,也有直接从篇章出发的研究,如陈满铭(2013)认为章法包含篇法,以阴阳二元为基础呈现逻辑结构关系㊂这种逻辑结构由移位与转位实现横向扩展,由包孕实现纵向推深,从而形成系统㊂(六)对汉语具体语言事实的重新认识在某些汉语具体语言事实的重新认识上,汉语学界或者基于新的认识重新解释,或者基于新的理论框架重新审视㊂这些认识在很多研究上形成了前后相继㊁路径多样的清晰的研究链,这不仅有助于学术后辈从不同角度认识汉语具体语言事实及其理论蕴含,而且也体现出学术 百家争鸣 之风㊂学界关注较多的语言事实如 差一点 这本书的出版 ㊁旁格述宾结构㊁ 王冕死了父亲 ㊁动宾倒置复合词㊁多项定语的语序等㊂差一点 有 企望说 (朱德熙,1959)㊁ 色彩说 (毛修敬,1985),范晓蕾(2018㊁2019)基于北京话的考察又提出 预期说 ㊂这本书的出版 之类的 NP的VP 结构,在运用布隆菲尔德(Bloomfield)的向心结构理论进行分析时遇到了困难㊂为解决这个困难,汉语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背景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㊂新世纪之前提出的解决方案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修改布氏理论(朱德熙等,1961;朱德熙,1961㊁1984);第二种是动词名物化(施关淦,1981㊁1988);第三种是前两者都维护(项梦冰,1991)㊂新世纪之后,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㊂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研究路径:第一种是形式主义的研究路径,如陆俭明(2003)㊁司富珍(2004)㊁熊仲儒(2005a)㊁石定栩(2008)㊁彭家法(2012)等㊂形式主义的方案认为,这类结构是名词性短语NP或DP, 的 是整个结构的核心,是该结构的功能核心㊂第二种是功能主义的研究路径,如周国光(2004㊁2007)㊁金立鑫(2019)㊂周国光(2004)认为这类结构是指称性的主谓结构,来源于陈述性的主谓结构, 的 是实现功能转化的助词 的4 ;周国光(2007)提出 N的V 是指称性的结构, V 也是指称性的,且是该结构的核心㊂金立鑫(2019)则认为,在主谓结构 NP+VP 中插入 的 之后, NP的VP 就变成了名词短语,NP是结构核心,VP则变成了对NP进行述谓的后置从句定语㊂第三种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如沈家煊(2007㊁2009a)用 名动包含 来解释这类结构,认为汉语的动词㊁名词是语用范畴,其语法意义分别是指称和陈述㊂ 出版 既是陈述语(动词),也是指称语(名词),在 这本书的出版 里凸显指称语的语法功能,在 这本书刚出版 里凸显陈述语的语法功能㊂旁格述宾结构(写黑板㊁吃大碗㊁吃食堂㊁陪床㊁打主力㊁听耳机㊁哭鼻子)也是汉语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㊂学界对其生成机制进行了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句法配位㊂袁毓林(1998:135-140)认为该类结构是外围格述题化后占据宾语位置并成为信息焦点的结果㊂谓词隐含㊂郭继懋(1999)用结构中暗含有表示事理关系的语义成分 谓 来解释这类现象,并认为 谓 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介词(+方位词)抑或连词,如 睡仰脚 是 睡+用 姿势+仰㊃17㊃。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词类划分及术语演变问题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词类划分及术语演变问题一、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回顾(一)30年代以前的词类研究:1898年,《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诞生。
受国内与国外语言学的双重影响,他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这可以看出,该书以词汇意义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
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中,将词类分为9类,那时还未出现“词”这种说法,而是叫做“字”,故词类均称为“X”字,分别为实字和虚字。
这个体系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后来的一系列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这一基本格局之上,只有些许变动,数词和语气词分别从静字和助字中独立出来,增加了拟声词和量词。
黎锦熙先生的著作《新著国语文法》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本书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汉语语法,在汉语语法史上影响甚大。
黎锦熙先生提出“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1](P19)他开始引入句子成分这一标准,他认为要按照词在句子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来分辨词类,词类不能离开句子。
书中将词类划分为9类,和《马氏文通》里的分类大体一致,只是名称略有变动,有了“词”的叫法。
(二)30——40 年代的词类研究:20世纪30——40 年代的词类研究,主要受到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和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影响,主张以词汇意义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产生于这一时期,书中认为划分词类的标准在于意义的虚实。
吕叔湘先生按照意义和作用把词归为7类,他认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意义比较实在,归为实义词一类;并指出凡是意义不及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实在的,一概称为辅助词,属于这一类的有限制词(副词)、指称词(代词)、关系词、语气词;为了便利起见,还添列了一些名称,如方所词、时间词以及日期等等。
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既有规律的描述,又有理论的阐述,从而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汉语语法新体系。
关于词类划分标准,王力先生从意义出发,但虚词的划分考虑到了语法的意义。
他认为“汉语里,词的分类,差不多完全只能凭着意义来分。
现代汉语的变化与演变
现代汉语的变化与演变现代汉语作为汉语语系中最主要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变化和演变。
本文将从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对现代汉语的变化和演变进行探讨。
一、语法的变化与演变语法是语言的基础,也是语言变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在语法上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首先,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变得更加简洁明了。
与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减少了冗余的成分。
例如,在动词谓语中,现代汉语更倾向于使用单音节动词,而古代汉语中往往使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动词形式。
其次,现代汉语的语序发生了一些变化。
古代汉语以主谓宾的语序为主,而现代汉语则更加注重主谓宾的顺序变化。
例如,“我吃饭”在古代汉语中可能是“吾食饭”,语序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
再次,现代汉语的时态和语态系统相比古代汉语也有所演变。
现代汉语的时态和语态系统更加完善,增加了一些新的时态和语态形式。
例如,现代汉语中引入了表示现在进行时的“正在”、“在……中”等表达方式。
二、词汇的变化与演变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也是体现语言变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现代汉语的词汇经历了词义扩展、词义变化和新词的生成等过程。
词义扩展是词汇变化的一种常见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词汇的词义得到了扩展。
例如,“手机”原本指的是可以随身携带的电话,现在也可以指代可以上网、安装应用程序等功能的智能设备。
词义变化是词汇演变的另一种方式。
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些词汇的词义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酷”原本指的是温暖的、寒冷的,后来演变为形容时髦、时尚的意义。
此外,现代汉语也产生了大量新词。
新词的生成涉及到社会、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
例如,“微信”、“支付宝”等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新词,它们代表了新的概念和技术。
三、语用的变化与演变语用是语言实际运用中的一种变化和演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现代汉语的语用也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首先,现代汉语中逐渐出现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中文语法研究现状及趋势
中文语法研究现状及趋势在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汉语的语法特点和结构不易于清晰表述。
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汉语语法研究者在寻求表述汉语语法特征和结构的方法时,主要采用了传统的类比、转换及影响分析等方式,而非及时探索汉语自身的语言规则。
这也让中文语法研究陷入了一个长期被动的状态。
然而,在新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不断涌现下,中文语法研究逐渐获得了新的机遇。
本文将从中文语法研究的现状及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中文语法研究现状中文语法研究现状可以从语法特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1. 语法特点中文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形态、语序、修饰关系、主谓关系等方面。
(1) 词汇形态:中文的词汇变化比较少,而且没有时制、语态等变化。
因此,在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和状态转换时,常常需要使用副词、助词以及特定的语序方式等手段来表达。
(2) 语序:中文的语序比西方语言更加自由。
尽管汉语的主语一般位于谓语之前,谓语动词位于句子的中心位置,但是在句子的不同部分中,词语的先后关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变化。
(3) 修饰关系:修饰关系在中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汉语中,一个名词可以被多个形容词修饰,或者一个形容词可以修饰多个名词。
(4) 主谓关系:和其他语言相比,中文的主谓关系比较紧密,同时,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其他成分可以插入。
2. 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来看,中文语法研究主要采用了传统的比较、归纳、类比等研究方法,而较少使用现代的语料库研究、实验研究和计算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
这是由于中文语言学研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相对较晚,而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
因此,对于中文语法研究来说,要尽快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拓宽研究方法的范围,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二、中文语法研究趋势中文语法研究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涉及众多分支领域,因此,未来的中文语法研究也将继续朝多元化、细分化方向发展。
1. 语言习得和教学语言习得和教学一直是语法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未来也不例外。
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探究汉语语法的现代演变
现代汉语作为一门复杂而丰富的语言,其语法有着独特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语言的演变,汉语语法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探究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揭示汉语语法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转变。
首先,现代汉语语法注重主语的清晰表述。
与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注重主语的明确,强调谓语动词和主语之间的一致性。
这一特点在句子结构和句法关系的表示上得以体现。
例如,现代汉语中,主谓宾结构是最常见的句子结构,主语、谓语和宾语的语序相对固定,清晰而直接。
这一特点简化了句子结构,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准确和高效。
其次,现代汉语语法注重时态和语气的明确表达。
语法时态用于表示动作和状态发生的时间,汉语中通过动词的变化来表示不同的时态。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时态系统丰富多样,可以表达过去、现在和将来等多种时态。
此外,汉语也注重语气的表达,通过词语的选择和语序的变化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如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命令语气等。
第三,现代汉语语法注重信息的前置和突出。
在句子结构中,现代汉语通常将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的前面,通过倒装、借宾补结构、主谓倒装等手法来突出重点内容。
这一特点反映了现代汉语注重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使得句子的意思更加明确和易于理解。
另外,现代汉语语法注重语法的简化和简洁性。
相对于古代汉语复杂的语法结构,现代汉语注重简化语法规则,使得语法更加简洁易懂。
例如,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系统相对较为简单,相对于古代汉语的繁杂助词系统,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使用较少,语法结构更加简洁。
最后,现代汉语语法注重语义的准确表达。
现代汉语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强调和修饰等语义信息。
例如,在修饰词语的选择上,现代汉语中存在多种形容词、副词的表达方式,可以准确地表达不同的语义信息。
总之,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
现代汉语注重主语的明确表述、时态和语气的明确表达、信息的前置和突出、语法的简化和简洁性,以及语义的准确表达。
这些特点使现代汉语成为了一门准确、高效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
第一章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简史
第三节 借用到吸收
一 借用与逐步适应 1 美国描写语言理论: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布龙菲尔德 2 1948 赵元任 《国语入门》《中国话的文法》
注重构词法、造句法中组合关系; 并列 动宾 主谓
主语、宾语不在同一语法层次; “动+宾”,“主+动”之间存在各种关系;
动宾结构的关涉性理解
一 流派争鸣
从描写语言研究转入全方位研究:语音 语法 语义 语用 从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 从形式描写转向对语言解释; 与其他学科交叉;
二 新研究方法
传统分析方法;(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转换生成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义指向分析法;
观念认识:
《中国语文》 1989 第五期 编辑部“汉语研究四十年” “到目前为止,汉语语法基本上只是勾勒了一个大致的框架, 它是否符合汉语事实,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语法中的许多 问题,大至汉语语法的特点,词和词组的划界,词类的区分, 单、复句的划界以及句型的归纳等,小至一个个常用词的具 体用法,都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方法上也需要继续探索、 创新。
3 具体删改与增补
(1)词素改称“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2)简化词的语法特点,词的划分标准改为语法功能兼顾语
法意义。 (3)取消名词和动词的附类的提法。 (4)取消合成谓语的术语。 (5)取消复杂谓语的名称和讲法。 (6)取消“特殊句子成分”中复指成分的说法。 (7)取消宾语前置的说法。 (8)取消动词和形容词名物化的说法。
叠音词
潺潺 翩翩 猩猩 匆匆 巍巍 拟声词:
丁冬 轰隆 扑通 哗啦 叽里咕噜
音译外来词
咖啡 扑克 坦克 沙发 拷贝
合成词
概念: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语。 类型: 1、复合式 (1)联合式 A 语言 土地 询问 收获 购买 美丽 刚才 B 眉目 领袖 开关 骨肉 笔墨 方圆 C 国家 质量 窗户 任务 妻子 忘记
第一章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简史
四 词义 词所承载的所有内容(信息)。 1、特点 (1)客观性 (2)概括性 (3)模糊性 (4)民族社会性
2、词义的演变 (1)扩大 河;同志;果实 (2)缩小 虫;国家; (3)转移 兵;走;闻;爱人;
3、词义的类型 (1)概念义 又称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内容,是 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意义,也是词典解释中 最重视的意义。
基本义不等于词的本义(词源) 注:“兵”的意义
转义 (1)引申义 由基本义或本义推演发展出来的意义。 深: 基本义:指从上到下的垂直距离大。 引申义: 从到里的水平距离大; 深奥; 感情厚,交情密切; 浓; 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很、十分;
比喻义 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并逐渐 固定下来的意义。 如: 帽子:原指戴在头上防雨、遮太阳或装饰品的
3 多义词 具有几个互相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 “好”: 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 友爱、和睦; 痊愈; 使人舒服、惬意; 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 赞许、同意; 多或久; 程度深;……
词语的多义性是词义发展变化的结果。
多义词的基本义和转义
基本义:一个词在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 最常见、最基本的意义。 (常用义 中心义)
二 借鉴与意识到汉语特点
1952 丁声树《汉语语法修辞讲话》 1956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1982 朱德熙 《语法讲话》 1985 《语法答问》 大量现代汉语教材出现
汉语语法的特点
非形态性语言; 语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基本一致;
50年代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
第四节 语法研究趋势
3、重叠式 由两个相同词根重叠而构成的合成词。 妈妈 爸爸 哥哥 妹妹 星星 注意: 叠音式单纯词和重叠式合成词的区分 妈妈 姥姥 星星 猩猩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述
“汉语语法研究,始终指向一个目标,这 就是: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 邢福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一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述
一、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 汉语语法研究已有很久的历史。古代学 者,为了读懂古书,对书中的虚字和一些语法 现象进行了分析,这种研究是文献学的。 把汉语语法当作一个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 究的,始于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此后 这类著作渐渐多了起来。 一百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大体经历了三 个时期:
1. 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所谓“抽象”指的是对具体东西进行 类的概括。 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说的话中 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 比如建立“名词”这个类:这就是从 词的用法对语法单位类别的抽象。 再如“动宾结构”:这是从结构形式 对语法关系类别的抽象。
2. 语法规则具有强大的递归性。 所谓“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 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语言中句子格式和长度各种各样,即 便抽象也不可能不断增加新的规则,这时 就还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起作用。 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 以反复使用的规则。
3、探求期(20世纪7O年代末期—现在), 已有30多年。
基本倾向是接受国外理论的启示,注重通 过对汉语语法事实的发掘探索研究的路子, 追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思路和研究 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重要著作: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和 《语法讲义》(1982)。
1、套用期(19世纪末期——20世纪30年代 末期),大约40年。
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其原因
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其原因作者:周翔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2期【摘要】通过从总体上评价了句子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等几种研究方法。
并梳理已有汉语研究方法的利弊得失,来考察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其演变原因。
【关键词】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一、句子成分分析法我国最早的现代汉语研究方法就是句子成分分析法,也称作中心词分析法。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是我国最早将此法运用到汉语分析上的著作。
在汉语语法研究教学中,一直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作用:(一)这种分析法在一般的语言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它能够通过确定中心词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个句子的基本脉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更加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句子正确意思。
(二)成分分析法对于发现句子中的语病有一定的作用。
因为它将句子各个成分提出,所以便于检查句子成分有无缺失,搭配是否恰当。
(三)成分分析法有助于归纳句型。
事实上,要确定句型离不开成分分析法。
二、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在具体切分过程中采取二分法,故层次分析法也称作二分法。
它认为句子是由两个直接成分构成的,复杂句子有多层,每层同样是由两个直接成分构成。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一)层次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反映了语言结构的内部层次,具有科学性。
语言会依照时间顺序组合成一个结构序列,具有线性特性,但是句子结构是逐层组合而成,并不是一次组合而成的,层次分析法能够找出链式语言结构中有相互关系的多个组合成分。
(二)层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相比,更能够分化歧义句,消除歧义能力更强。
对于因结构关系相同而结构层次不同,或不止一种结构关系等原因所造成的歧义,具有很强的分化能力。
(三)层次分析法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
层次分析不仅可以用于句子分析,也可以用于词组分析,只要涉及到内部结构分析,都缺少不了它,由此可见适用范围相当大。
三、变换分析在中国,朱德熙先生是最早将变换分析引入汉语研究中。
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变化
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变化近现代汉语是指从晚清以来至今的汉语演变过程。
在这个时期,汉语发生了许多语法上的变化。
本文将从主要方面介绍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变化,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一、词序变化在近现代汉语中,词序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汉语中,一般采用主谓宾的词序,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而在近现代汉语中,主谓宾的词序逐渐变为了主语+宾语+谓语的形式,这与欧洲语言的词序相似。
这种变化可能是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也可能是为了更加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需要。
二、虚词的使用虚词是连接句子成分或修饰其他词的词语,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
在近现代汉语中,一些虚词的使用发生了变化。
例如,动态助词“了”的使用范围扩大,不仅用于表示过去的动作完成,还用于表示现在的动作。
另外,一些介词的用法也发生了变化,如“对于”、“关于”等介词的使用频率上升。
三、动词时制的变化在近现代汉语中,时制的使用发生了变化。
传统汉语中,使用的是以“了”标志的过去时,但在近现代汉语中,过去时不仅可以用“了”来表示,还可以使用“过”、“过去”等表达方式。
此外,现在进行时的使用也逐渐增加,以表达动作正在进行的状态。
四、疑问句的变化在近现代汉语中,疑问句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汉语中,一般使用疑问代词或者疑问副词来构成疑问句,如“谁”、“什么”、“怎么”等。
而在近现代汉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吗”来表示疑问,如“你去了吗?”、“他赢了吗?”等。
这种变化可能是为了更加简洁明了地表达疑问。
五、句子结构的变化在近现代汉语中,句子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汉语中,常使用主谓宾的句子结构,但在近现代汉语中,出现了更多的主谓补结构、主谓状结构等。
这种变化可能是为了更加灵活地表达思想和观点。
六、词性的转化在近现代汉语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了转化。
比如,“快”可以作为形容词表示速度快,也可以作为副词表示动作迅速。
另外,“要”一词也发生了转化,可以表示意愿,也可以表示必要性。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五篇材料)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五篇材料)第一篇: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
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
《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
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
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
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
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
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
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
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
汉语语法研究史
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厚的语言,汉语的语法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主要讲述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语法研究
汉语语法研究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论语》和《孟子》等古籍,这些古籍中的句子大多是简短的俗语和格言,语法结构比较简单。
古代语法学家王力等人在研究这些古籍时,开始逐渐形成了对汉语的基本语法认识。
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开始发生巨大变革,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更广泛的研究对象。
郑张尚芳发表了《汉语语法概要》,其中以《复句》、《疑问句》为重点,这些文章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开篇之作。
三、汉语语言学发展
20世纪30年代,汉语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直接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
梅毓鸿、方言汇编等学者在语言变化的研究中大量使用了语法分析手段,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快速发展。
四、汉语语法描述研究
1950年代以后,研究者对汉语语法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从句法、词法、语音等各个层面分别展开研究。
这些研究促进了汉语语法描述研究的成熟。
五、现代语法研究
现代语法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即生成语法理论。
这种理论对汉语语法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这种理论将语言视为具有普遍规律和普遍特征的抽象的符号系统。
综上所述,汉语语法研究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汉语语法研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精彩的理论成果。
从汉语语法描述到现代语法研究,汉语语法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析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其原因
试析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其原因作者:李红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2期摘; 要:本文主要就对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演变等进行重点探讨,其中会从多个分析方法深入分析有关现代汉语的几种研究方法,并对演变的原因给予归纳。
以此能够更好地了解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历史演变。
关键词:现代汉语;研究方法;演变及原因作者简介:李红霞(1982.5-),女,内蒙古卓资县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苏州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1针对现代汉语研究方法,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以及语言特征等。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有效利用,在了解现代汉语演变原因上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下文就针对现代汉语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所具有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是我国最早使用的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简称为中心词分析法。
对于句子成分分析法所具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证明,将这种分析法应用在语言教学中,具有的优势比较多。
具体来说就是能够对中心词进行确定的一种方式,帮助学生对某个句子的基本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对句子内部所存在的结构关系进行明确,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成分分析法可检测句子中所存在的语病。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能够准确提出句子中的各个成分。
主要检测句子成分有无缺失。
(三)成分分析法在归纳句型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中,对句型的确定必须阿要借助成分分析法。
二、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的应用,需要在具体切分过程中使用二分法,因而这种分析法也被称为二分法。
在使用层次分析法中,则认为句子是由两个直接成分构成。
而层次分析法的作用,具体如下:(一)层次分析法所具有的优势中,就包括对语言结构内部层次的是有效反应,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在实际中,现代汉语会在时间顺序的组合下逐渐形成相应的结构序列。
新中国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3、时态与句式丰富现代汉语时态和句式非常丰富,包括现在、过去、将来 等不同的时态,以及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不同的句式。这些时态和句式的 运用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语义和情感,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三、现代汉语语法的重要性
1、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掌握现代汉语语法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正确的语法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歧义和误解。同时,语 法规则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他人语言的深层含义,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
4、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现代汉语语法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也具有重要 意义。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正确的语法可以消除沟通障碍,增进 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同时,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也是提 高语言水平的关键。
总之,现代汉语语法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准确表达、连贯性 表达和降低歧义风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因此,我 们应该重视现代汉语语法的学习和运用,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奠定坚实 基础。
在研究语序的影响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的语言学家们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语言的语序差异,揭示了语序在表达语义和语用功能方面 的作用。在汉语中,语序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句子的意思和语气。例如,“他吃 了苹果”和“苹果被他吃了”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但语序的差异使得句子语气 有所不同。因此,对语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还可以指导汉 语教学和机器翻译等领域。
综上所述,新中国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参考内容
引言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丰硕成果。专家语法作为学术 界的热点,与教学语法之间存在密切。然而,二者间的关系仍未得到深入探讨。 本次演示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专家语法与教学语法关系的深入研究,为理解二者 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并为完善汉语语法研究提供借鉴。
语法的演变
近代汉语的语法
在这期间,动词词尾“着”“了”、形容 词词尾“的”、副词词尾“地”都已经普 遍使用,日趋规范统一。由古代汉语发展 而来的句末语气词 “么”“吗”“呢”“呀”,在近代汉语 书面语中已经广泛出现,它们通过典范的 文学作品(《水浒》、《红楼梦》、《儒 林外史》等等),推广到全民语言中去, 使汉语的书面形式越来越规范了。
王力认为各期汉语的特点
上古汉语的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于动词前 3.入声 有两类 中古语法的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 成为必须的句子成分 2.处置式的产生 3.完整的 “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使用 4.词尾 “着”“了”的产生 5.去声字的产生 近代汉语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 消失 2.-m韵尾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3.入声在北 方话里的消失
名词在过去没什么标志,从东汉起,开始出现 作为人名和亲属名词的词头“阿”和另一名词 词头“老”。由实词虚化为名词词尾的 “子”“头”“儿”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动词在先秦也没有任何语法特征,但是到了魏 晋南北朝,开始有了动词词尾“着”“了”的 出现。最初,它们的实词性还是很强,到了近 古时期的唐代就完全虚化了。它们分别表示动 词的进行体和完成体。
语法演变中的类推
a. 语法类推是一种结构规则类比推广的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是有意识地将新 的规则类推到更多的语词或句子上去的。 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人们有意识地将弱 式的规则推广运用于强式动词,使强式动 词按照弱式动词的变化规则变化。
结构的重新分析
语法演变中另一种常见的方式是结构的重新 分析。它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 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 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 结构的重新分析在语法演变中比较常见,它 往往造成前面提到的语法范畴的消长或新的 词类、新的虚词、新的结构的出现。比如, 介词“把”、“被”,动态助词“了”、 “着”、“过”、结构助词“得”在上古汉 语的句子中身份都是动词,中古以后才成为 虚词。再比如,上古的一些连动结构到中古 变成了述补结构。
浅谈现代汉语语法发展及相关问题思考
浅谈现代汉语语法发展2012.8.20于北京回首即将过去的2012年,我们不禁感慨祖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同时,作为国粹与交流工具的汉语言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在这个日趋五彩斑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中。
行走在大街小巷,很容易听到“高富帅”、“白富美”、“屌丝”、“元芳”、“切糕”等新兴词汇,而一些新颖的语法也广为流传,如“很男人”、“很淑女”。
现代汉语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普遍地与语用还有实际使用习惯联系在一起。
以前很多错误的语法现象,如果变成了大多数人都乐于接受的说法,那就成了当代合法的语言现象。
例如“很男人”,按照原来的语法习惯,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可是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此类语法现象,很多语法习惯也逐步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这种现象正能体现出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首先,语言是语法存在的基础。
语言会在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展变化,所以我们无法用硬性的语法规律约束语言的发展变化,这样就是舍本逐末了。
其次,语法是从大多数词句中总结的规律,既是大多数,则必有例外,名词修饰副词则就是一个例外。
按照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副词用来做状语,而状语是谓词性短语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所以副词不用来修是名词。
但一些谓词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的副词不多,有“就,仅,仅仅,只,光,单,单单,几乎”等,表示限定人或事物的范围,例如:“只这几家商店开始营业”、“今天就你一个淘气”、“光书就有十箱”、“单单这一点就够了”。
刑福义在《关于副词修饰名词》中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并归纳出四种副名结构。
强调了这类说法产生的文化背景,即特定的文化修养的人对物体的“异质感受”,正是特定文化背景促使该说法的产生与发展。
从语法角度来说,词类活用现象屡见不鲜。
副词修饰名词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词类活用现象。
即,副词加名词,名词被活用为形容词。
如:“很淑女”就可以被视为形容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
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
《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
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
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
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
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
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
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
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
这个时期的语法研究还有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即教学语法。
中国第一次有了全国统一使用的教学语法体系——“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它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往往对每类词的语法特点都详加说明,分析句子时采用中心词分析法,在确定主语宾语时不依据施受关系,而大体依据位置的先后。
到了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空前活跃,空前繁荣,空前深入,是语言学科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部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朱德熙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影响深远。
80年代以来,研究的实践越来越证明,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来说,“多角验证”的思路是既宽展又有效的。
90年代以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比以往更加活跃,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语法的各个方面,研究队伍更加壮大,取得的成果更加引人注目,新的理论、新的见解被提出来。
“三个平面”理论、本位理论、配价语法、汉语的时体研究等问题都成为二十世纪末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
这个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句法语义的研究和思索,开展了汉语形式语法学、汉语功能语法学和汉语认知语法学的研究,重视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语法问题的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中语法问题的研究。
二、各个阶段的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一)从重意义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我国早期的语法研究,重意义而轻形式。
其后受结构主义语法的影响,重视结构分析,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又忽略了意义。
近年来提出的“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主张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区别开来,在作具体分析时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以期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等著作的学术价值不可否认,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属于西方传统语法一类的。
传统语法理论在指导描写汉语的实际、建立汉语语法学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也有局限性,主要是过分重视意义而忽视形式。
划分词类凭意义(概念),分析句子凭意义,各有各的道理。
这样既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语法研究的发展。
五十年代的两次语法专题的大讨论,实际上是对传统语法理论过分偏重意义倾向的检讨。
1953-1955年问的词类问题的讨论,否定了单凭意义标准来划分词类,引进了结构语法的分布理论;1955-1956年问的主宾语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这些都是对以往研究片面性的纠正。
两场讨论都在客观上扩大了形式分析法的影响。
结构主义语法重形式,它的理论和方法比起传统语法来有着明显的进步,但是这个学派的一些学者,在实践上往往过分重视形式而忽略了意义,甚至回避了意义。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忽视甚至回避意义,单从结构方面去研究和分析,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朱德熙在《语法答问》中指出:“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
讲形式的时期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1985年,胡裕树、范晓在《新疆师大学报》上发表长篇论文《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前三部分分别论述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平面各自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三个平面之问的关系,明确提出:“要使语法学有新的突破,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相互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这篇文章提出的研究方法比以往的进步之处在于更全面的审视汉语事实,充分考虑到各方面问题。
它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框架己初步形成。
从《新著国语文法》到“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从重意义到主张相结合句法、语义、语用相结合,更全面地研究汉语语法,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
(二)从中心词分析法到变换分析法传统语法在对句子进行分析时采用“中心词分析法”,如教学语法和“暂拟系统”。
它的主要特点是:把主谓词组看作句子,认为句子总是由主谓词组组成的;遇到偏正词组时,首先找出中心语,遇到述宾述补词组时,也首先找到谓语中心语,即把主语和谓语看作句子的主干成分;设立句子的六大成分,并分为三个层次,主语谓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语是次要成分,定语状语是附加成分;每个实词和句子成分一一对号,只承认联合词组和主谓词组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
中心词分析法缺点明显,缺乏层次和关系观念,联合词组和主谓词组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其他却不行,必须以词的省份进入句子,导致句子成分有的是此有的是词组,在理论上不一致。
另外,把修饰成分看作是附加的,不重要的,致使在语义理解是出现错误。
1952年《中国语文》连载了丁声树等人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这是借鉴结构主义语法理论方法研究汉语的一部代表作。
该书分析句子采用层次分析法,从而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形成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形式分析法,具有明显的结构主义语法特点。
在这之后,结构主义语法的理论和方法风靡一时。
不过,结构主义语法真正取代传统语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地位是在八十年代初期。
其具体表现就是在1981-1982年间开展的析句方法讨论之后,层次分析法在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结构主义语法主张通过形式来谈意义,它的理论和方法比起传统语法来有着明显的进步;但是这个学派的一些学者,在实践上往往过分重视形式而忽略了意义,甚至回避了意义。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忽视甚至回避意义,单从结构方面去研究它,分析它,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1982年的析句方法大讨论之后,结构主义的层次分析法占了压倒的优势,基本上取代了传统语法的成分分析法。
但层次分析法的另一个局限也是明显的,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构造层次和“显性语法关系”即句法关系,不能揭示和句法结构相关的“隐性语法关系”即语义结构及其成分问的关系,不能用来分化歧义结构。
于是有人提出了变换分析法。
变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句子的结构,因此,他常用于区别歧义句。
有些歧义句运用显性语法规律区别不了,在变换式中却能够显现出来。
变换有助于辨析句法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发现造成歧义的词语的语法小类,不论组合上还是聚合上都把语法分析往深推一步,在分析上显然是更加细密了。
变换分析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发现造成歧义的词语的语法小类但是它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根本原因,而语义特征分析恰好弥补了变换分析这一方而的不足。
语义特征分析是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领域里开始采用的一种分析手段。
它着眼于分析概括同一句式中处于同一关键位置上的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以解释说明代表这此实词的句式之所以独具的某此特点,之所以将该句式跟与之同构的句式加以分化的原因。
对句法结构意义的分析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可能对语法形式的研究给予合理的解释。
语义指向理论可以帮助分析情况复杂的语法结构,重点是分析没有直接组合关系的语法成分间的语义关系。
如“他掉了朋友送的钱包”中的“掉”与“钱包”在语法关系与语义关系上是一致的。
而“他伤心地走开了”中的“伤心”与“走开”的语义关系与语法关系不一致,“伤心”是指向“他”的。
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用指向分析法进一步实现了形式与意义的结合。
从层次分析法到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分析法的过程,是汉语语法研究在句法、语义方面的分析逐渐走向深入、细致的过程。
这种方法论的演进体现了汉语语法在静态的语言单位研究中取得一些巨大的成绩。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从成分分析法到语义特征分析法不是句子的分析方法 ,而是短语的分析方法 ,充其量也只是对抽象的句子所作的句法分析 ,这种传统的所谓句子分析方法注重句法或语义 ,排斥语用 ,分析的“句子”实际上是排除句调以及“挂在句子身上的语用零碎”以后剩下的词语组合。
同一个句子强调的重点不同甚至表达的含义不同,这就涉及到语用。
句子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既可以分析抽象的句子 ,也可以分析具体的句子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析句子的方法。
(三)从一元到多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从开始的单纯引进西方传统语法理论,结合汉语特点借鉴结构主义的描写语法理论,到改革开放后扩展视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现代汉语语法。
形式语法、转换语法、功能语法、格语法、认知语法等各种各样的语法理论层出不穷,汉语语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最初以描写事实为主,近些年学者们试图寻找一些能解释这些汉语语法事实的深层机制,探寻汉语语法的本质、规律。
重视新的理论、方法的探索,尤其重视用认知学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汉语语法现象,以语用为基础,打破了过去研究局限于结构主义过分重视语言结构的静态描写而忽略语言的动态考察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