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合集下载

登高诗中的意象及特点

登高诗中的意象及特点

登高诗中的意象及特点
《登高》一诗中前两联以写景为主,涉及到了不少的意象,下面我将就这些意象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诗歌意象具有巴蜀地区的自然风貌特征。

"风急天高猿啸哀"中涉及到的意象有"风"、"天"、"猿",每个意象都有自己的独特意含和表现功能,其中"风"是急的,可见风力之大;天空是高远辽阔的;山间是常有猿猴出没的,且发出阵阵哀鸣,这都显示出巴蜀地区的独特之处。

这与杜甫长期流寓巴蜀,受到当地的人文熏陶有很大的关系,巴蜀的秀丽山川、神奇的自然风光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其次,从格式塔理论看意象的整体性解读。

格式塔理论解读诗歌其实就是强调诗歌解读的整体性。

登高意象和意境赏析

登高意象和意境赏析

登高意象和意境赏析登高,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喜爱的一种活动。

登高可以让人放眼远方,俯瞰山川河流,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辽阔,也可以让人放空心灵,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扰。

登高的意象和意境在文学艺术中被广泛运用,成为了许多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从登高的意象和意境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赏析和探讨。

首先,登高的意象在文学艺术中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在许多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登高常常被描述为一种解脱和超越,登高者可以远离尘世的琐事和纷扰,站在山巅俯瞰大地,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壮丽,这种感受常常让人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心灵得到了洗涤和净化。

在杜甫的《登高》中就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表达了对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登高的意象也常常被用来象征追求梦想和追寻理想,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就有“我要登上高楼,看尽人间繁华”的名句,表达了对理想和远方的向往。

其次,登高的意象在文学艺术中还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许多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登高常常被描述为一种与自然融合的过程,登高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和壮丽,感受到山川河流的气息和生命力,这种感受常常让人产生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苏轼的《题西林壁》中就有“山光忽一转,遂逐杳然去”的名句,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登高的意象也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敬畏,比如余光中的《登高》中就有“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名句,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敬畏。

再次,登高的意象在文学艺术中还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悟。

在许多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登高常常被描述为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悟,登高者可以站在山巅俯瞰大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这种感受常常让人产生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悟。

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就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悟。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雄浑豪放:这首诗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心情。

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句子,既描绘出江水之滨的景色,也展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

2. 意象丰富:这首诗中有很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这些意象不仅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寓含着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3. 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以语言精练著称,《登高》也不例外。

诗人通过精确地使用每一个字词,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深远,寓意深刻。

4. 情感深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深深的乡思和愁绪。

在诗人描绘的壮美景象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国的忧思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综上所述,《登高》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雄浑豪放、意象丰富、语言精练和情感深沉等方面。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卓越的诗歌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原文、译文及赏析

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原文、译文及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鉴赏】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与文化内涵之以登高为例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与文化内涵之以登高为例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与文化内涵之以登高为例古代诗人们在创作诗歌时常常善用用典,运用各种典故来丰富诗歌的内涵与意境。

这其中的一种常见手法是通过描写登高景物展示人物情感及思想,以登高为例,古诗中的用典与文化内涵再次得以展示。

在古代诗词中,登高常被用来表达对追求理想、追求自由以及思考人生意义的内在渴望。

登高作为一种行为,既是面向自然、面向广阔天地的一种情感发泄,也是欣赏自然、接近天地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以下是几首古代诗词中关于登高的用典与文化内涵的分析:其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首先通过描写登高的方式展示了壮阔的自然景色,将大自然的辽阔与人的心灵相结合,使人产生一种拜物敬天的感慨。

其次,作者所引用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亦是一种用典,暗示了人对追求理想的不断追求,对进步与超越的追求,体现了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其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以庐山瀑布为背景,通过描写瀑布的气势和瑰丽的景色,展示出壮丽和奇特的自然景观。

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是运用了典故,与道家思想中的仙境、天人合一等观念相联系,体现了李白追求超凡脱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内在追求。

其三,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以描绘高山、长江等自然景观的方式,展示了自然的壮丽和浩渺。

其中,“猿啸哀”、“鸟飞回”等描写手法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荣耀和力量。

此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述的落叶和滚滚长江,形成了古代登高者的寂寥和无法承受的力量的对比,表现了作者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痛苦与无奈。

通过以上几则诗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登高一词所展示出的用典与文化内涵具有丰富的意象和词藻,拓展了作者的思维空间,又增添了诗歌的内涵与深度。

古诗鉴赏登高的意象和意境

古诗鉴赏登高的意象和意境

古诗鉴赏登高的意象和意境登高,作为一种古老而广泛的主题,经常被用来描绘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追求的渴望。

在古代中国文人的诗歌创作中,登高这一主题被反复探索和描绘,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意象和意境。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诗中登高的意象和意境,并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进行解析。

首先,登高在古诗中常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感慨。

古人登高,往往能够俯瞰山川河流,远眺蓝天白云,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广阔。

在诗歌中,这种登高的视角常常被称为“临高”,通过临高的视角,诗人们能够以更加宏大的视野来观察和感受自然,使读者也能够沉浸其中。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中写道:“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苏轼以临高的姿态来描绘自己心中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通过登高来表达对江水滚滚东流、自然万物变幻无穷的赞美之情。

其次,登高在古诗中也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心境。

登高往往给人一种放眼世界、解脱尘俗的感觉,因此,诗人们常常选择登高这个场景来倾诉自己的忧愁和快乐,或者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以登高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向上的心态,通过登高来超越现实,追寻更高的境界。

此外,登高在古诗中还常常与离别和思乡相联系。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往往要长时间离开家乡,登高成为了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宣泄。

诗人们常常在登高时,对故乡和亲人们心中滋生出别离之情。

例如,王勃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勃以登高的形式,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前程和未来的向往和期待。

总之,登高作为一种古代诗歌主题,在古诗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意象和意境。

古人登高往往可以俯瞰自然美景,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慨;登高也可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心境,倾诉忧愁和快乐;登高还可以与离别和思乡相联系,成为一种情感的宣泄和寄托。

杜甫诗歌《登高》鉴赏

杜甫诗歌《登高》鉴赏

登高,悲秋,叹此生,忧国运众所周知,杜甫是中国诗坛上的一大文豪。

他以真实务实的笔触,记录了历史事实,悲欢离合。

他善陈实事,诗风沉郁顿挫。

他这样真实明朗的特征使他拥有了自己独具一格且无人能及的风格,造就了他“诗圣”的崇高地位和“诗史”的永垂青史。

《登高》无疑是他的代表作。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从细处着笔,写具体景物。

时值深秋重阳,天高气朗,山风猎猎,猿啼声哀。

此联写明作者登高之时,所见之景。

这一联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此时节气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

此联描写出立体的深秋三峡图,而且为下文垫定悲苦的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感想。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联想到时光流逝飞速,韶光已尽,不禁感慨自己的壮志难酬。

此联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且意义深远。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整首诗的绝妙之笔。

此联第一次明确的点明“秋”的主题,以“悲秋”承接上文两联,且引出作者的悲苦命运。

作者离家万里,独自登高,悲伤之情压抑在心中,更受眼前的肃秋风景影响,不禁将压抑在心中的情绪流泻出来。

此联巧妙地运用意象的叠加,是典型的意象密集型诗句。

此联包含了八种“悲”,以八种“悲”写明作者流离奔波的愁苦命运。

分别是:秋天的悲;离家万里的悲秋;离家万里作为游子的悲;离家万里,作为游子常年作客的悲;多病的悲;年事已高多病的悲;独自登台的悲;带着多病的身体独自登台的悲。

读完此联,在我眼前展现的画面是这样的: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身体虚弱,拄着拐杖,站立在高高的山巅上,萧瑟的秋风无情地吹动他的头发,衣服。

他用已经被泪水模糊的双眼向家乡的方向痴痴地凝视着,也许他也知道,望穿秋水,他也无法望到他在万里之外,亲爱的家乡。

此联着重描写了作者的羁旅愁思,忧国忧民。

登高山的诗句

登高山的诗句

登高山的诗句篇一:标题:登高山的诗句正文:登高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常见的意象,它代表着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意义。

在诗歌中,登高山常常被用来表达追求更高更远目标、追求更高更远境界的精神。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登高山诗句,供您参考:1.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背面一城钟,丹凤街头白发翁。

——唐·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张九龄《赋得古原草送别》3.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4.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笛复。

唤起唤起,不知何处是归舟。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5.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宋·陆游《游山西村》这些诗句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通过登高山,诗人可以开拓视野,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恢宏,也可以激发灵感,启迪思想,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天地。

篇二:标题:登高山的诗句正文:登高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经典的场景,许多诗人都留下了关于它的诗句。

以下是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句:1.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 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 苏轼《赤壁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除了以上的诗句,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诗人也留下了关于登高山的诗句,例如唐代的李白、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轼等等。

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登高山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追求更高远、更宏大的精神追求。

登高唐杜甫古诗赏析

登高唐杜甫古诗赏析

登高唐杜甫古诗赏析
《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充分展示了他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一、诗文原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赏析:
1.情感深沉,忧国忧民: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忧虑。

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表达了他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局的悲哀。

杜甫常以个人的境遇寄寓对国家的忧虑,表达了深切的爱国情怀。

2.个人遭遇的悲凉:诗中“百年多病独登台”和“艰难苦恨繁霜鬓”展现了杜甫晚年生活的困苦和身体的衰老。

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3.自然景象与情感的交融:开头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落叶和滚滚长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4.诗意深邃,意象丰富: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和个人的感慨,构建了一幅深沉而广阔的画面。

杜甫通过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对国家、民众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5.风格含蓄,哲理深远:杜甫的诗风通常内敛而深沉,这首诗也不例外。

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登高》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反映。

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杜甫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

古代诗歌典型意象

古代诗歌典型意象

古代诗歌典型意象古代诗歌典型意象一、山水景色在古代诗歌中,山水景色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诗人们常以山水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山水景色的典型意象:⒈山:代表高远、稳固、坚强和威严。

山的形象常常与壮丽、孤独、幽深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例如《登高》:临岐无弟,山头见松柏。

⒉水:象征着柔软、流动、变幻和宽广。

水的形象常常与柔情、浪漫、清澈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例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⒊云:代表变化、飘逸、悠远和神秘。

云的形象常常与风、雨、霞等景观相伴,表达出世界万物无常的道理。

例如《登鹳雀楼》:霞绕岭头云蔽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⒋星:象征着光明、神秘、遥远和梦想。

星的形象常常与夜晚、古代文人、希望等联系在一起。

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二、花鸟动物花鸟动物在古代诗歌中也是常见的意象。

它们给人以美丽、生动、自然的感觉。

以下是一些花鸟动物的典型意象:⒈花:代表着美丽、娇艳、繁华和短暂。

花的形象常常与春天、爱情、离别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⒉鸟:象征着自由、灵动、婉转和欢乐。

鸟的形象常常与天空、枝头、歌声等联系在一起,表达诗人对自由和追求的向往。

例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⒊鱼:代表着自由、活泼、纯洁和坚强。

鱼的形象常常与水、游动等联系在一起。

例如《临江仙》:山高水长鱼如箭,画船空里共鸥还。

⒋虫:象征着小巧、细腻、勤劳和顽强。

虫的形象常常有蜜蜂、蚂蚁、蝴蝶等,表达诗人对生命的赞美和敬畏。

例如《蜀道难》: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川行奈若何?三、岁月变迁古代诗人们常以岁月的变迁来表达他们对光阴流逝的感慨和人生的哲理。

以下是一些典型意象:⒈春:代表着新生、希望和生机。

春的形象常常与花开、燕归等联系在一起,表达新的开始和美好的未来。

例如《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⒉夏:象征着炎热、繁荣和热情。

夏的形象常常与太阳、麦浪、蝉声等联系在一起,表达生命的活跃和充实。

【9A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9A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摘要:登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属于特定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

然而在诗中,登高却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象,一种已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的文学符号。

登高意象在古诗中频繁的出现是以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几种形式体现的。

无论是登楼还是登山,在无数次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诗歌情景中,它所积累的情感蕴涵与深层的文化心理已成为一种为创造者和接受者共同认同的并应用的承载丰富的象征主义的载体和艺术符号,研究登高意象从简单的“能指”到复杂的“所指”的发展演变以及具体诗境中意象的分类与阐释是非常必要的。

这不但可以使我们彻底了解一种意象可能包含的所有意蕴,而且,使我们对一些古诗的抒情脉络和文化阐释的理解与归类变的迎刃而解。

关键词:诗歌古典登高意象SummarR:ItissubordinatedtotheneedofparticularlifemoodindailRlifetoascendaheight,oftendeepc ulturedoesnotcontain.Butinthepoem,ascendaheightandturnfromakindofdailRcustomintoakindofc ompoundimagewithmulti-laRerconnotation,onehave,mean,taketheplaceoffunction,emotionfunct ion,literaturesRmboltoeRpressthemeaningfunctionalreadR.Ascendaheightimagefrequentappeara ncebereflectedintheformofclimbingthemountain,steppingonthefloor,goinguponthestage,stepping onseveralkindssuchasthetoweramongancientpoetrR.Nomattersteponthefloorormountaineering,i nthepoemsceneofthemanRtimesconcretespecialindividualcharacter,emotionitaccumulatecontain withdeepculturewhompsRchologRbecomeoneforcreatorandwhomrecipientadmittogetherandem ploRalreadRbearingtheweightofabundantcarrieringofsRmbolismWiththeartisticsRmbol,studRima geofascendingaheightandconcretepoeticconceptionandbackgroundlikeclassificationofelephantan deRplanationverRessentialfrom"canmean",developingtocomplicateddevelopmentthat"mean"sim ple.ThisnotonlRcanmakeusunderstandallconnotationthatakindofimagemaRincludecompletelR,mo reovermakewetosomeancientpoetrRoflRricaltrainsofthoughtandunderstandingthatcultureeRplain sandsortoutchangeeasilRsolved.KeRword:PoemClassicalAscendaheightImage登高能博见,所见可以描绘,进而成诗。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运用:《登高》的意象分析 - 教案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运用:《登高》的意象分析 - 教案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运用:《登高》的意象分析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唐代诗歌的繁荣背景1.1.2杜甫生平及其诗歌特点1.1.3《登高》的历史地位和影响1.1.4诗歌意象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重要性1.2教学目标1.2.1理解《登高》的基本内容和情感1.2.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及其作用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1.2.4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1.3教学准备1.3.1预习《登高》的文本及相关背景资料1.3.2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1.3.3设计互动环节和讨论话题1.3.4准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二、知识点讲解2.1意象的定义和分类2.1.1意象的概念解释2.1.2意象的分类(如自然意象、人文意象)2.1.3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2.1.4意象与象征、隐喻的区别和联系2.2《登高》的意象分析2.2.1诗歌的整体结构和主题2.2.2主要意象的识别和解读2.2.3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联2.2.4意象与时代背景的关联2.3意象运用的技巧和效果2.3.1意象的选择和组合2.3.2意象与语言的结合2.3.3意象的创造性和独特性2.3.4意象对读者感受的影响三、教学内容3.1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3.1.1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学环境3.1.2杜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3.1.3《登高》的创作背景和意义3.1.4杜甫的其他相关作品介绍3.2《登高》的文本解读3.2.1诗歌的结构分析3.2.2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3.2.3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3.2.4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及其作用3.3教学互动和讨论3.3.1学生分享对《登高》的理解和感受3.3.2讨论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和意义3.3.3分析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系3.3.4探讨《登高》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4.1.1学生能够准确背诵并翻译《登高》4.1.2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诗歌中的意象4.1.3学生能够分析意象如何增强诗歌的情感表达4.1.4学生能够比较《登高》与其他诗歌意象运用的异同4.2过程与方法4.2.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2.2学生通过写作练习,加深对意象的理解和应用4.2.3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源的辅助,增强视觉和听觉的感受4.2.4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学生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和尊重4.3.2学生理解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价值4.3.3学生通过诗歌学习,增强对自然和人文的感悟4.3.4学生培养面对困难时积极向上的态度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意象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5.1.2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的分析5.1.3诗歌情感与时代背景的结合5.1.4学生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5.2教学重点5.2.1诗歌意象的识别和解读5.2.2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系5.2.3诗歌的整体结构和主题思想5.2.4学生对诗歌的背诵、翻译和理解5.3教学策略5.3.1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展示意象5.3.2设计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5.3.3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价值观5.3.4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音频、视频)6.1.2诗歌文本和背景资料6.1.3白板和彩色笔(用于板书和图示)6.1.4教学课件(包含诗歌分析、意象解读等内容)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文具(用于记录和练习)6.2.2诗歌选集或相关教材6.2.3小组讨论材料(如问题卡片、讨论指南)6.2.4写作练习纸(用于诗歌分析和创作)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登高》的背景7.1.2学生分享对杜甫的了解7.1.3齐读《登高》,初步感受诗歌情感7.1.4提问激发学生对意象的兴趣7.2诗歌分析7.2.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教师指导疑难词汇7.2.2讨论诗歌的结构和主题7.2.3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7.2.4探讨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系7.3教学活动7.3.1小组讨论: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7.3.2写作练习:运用意象创作短诗7.3.3角色扮演:体验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7.3.4学生展示:分享小组讨论和写作成果7.4课堂小结7.4.1回顾诗歌意象的分析和讨论7.4.2强调意象在诗歌创作和理解中的重要性7.4.3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7.4.4布置作业:深入分析《登高》中的意象运用八、板书设计8.1诗歌和作者8.1.1《登高》8.1.2杜甫8.1.3诗歌创作年代8.2诗歌结构分析8.2.1四联八句8.2.2押韵格式8.2.3对仗工整8.3意象解读8.3.1主要意象列表8.3.2意象与情感的关系8.3.3意象与主题的关联九、作业设计9.1诗歌翻译和背诵9.1.1翻译《登高》全文9.1.2背诵诗歌并理解其意9.2意象分析9.2.1选择一个意象,写一篇短文分析其意义9.2.2比较杜甫其他作品中的意象运用9.3创作练习9.3.1尝试创作一首包含意象的短诗9.3.2描述一个场景,运用至少三种意象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学生对意象的理解程度10.1.2教学方法和材料的有效性10.1.3学生参与度和互动情况10.1.4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10.2.2探索唐代其他诗人的意象运用10.2.3研究意象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应用10.2.4开展诗歌朗诵和创作比赛重点关注环节的补充和说明:1.意象的识别与分析: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需要通过详细的文本解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意象的具体含义和在诗歌中的作用。

高一语文登高古诗知识点

高一语文登高古诗知识点

高一语文登高古诗知识点古诗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登高》则是古代诗歌中一个常见的题材。

最早的《登高》诗目前可追溯到唐代,但这一主题在以后的朝代中仍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演变。

在高一语文学习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登高》的起源和演变,还需要掌握有关古诗的相关知识点。

首先,我们可以从《登高》的意象入手,这是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形象描写手法。

《登高》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山、江、云等。

这些意象不仅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还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山在诗中常常象征着坚定、高傲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江则常常代表着变幻莫测、思绪万千的心境;云则可以用来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波动。

通过了解这些意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登高》诗的深意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其次,我们还需要了解《登高》这一题材的发展和变革。

《登高》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在杜甫、白居易等人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唐代的《登高》诗歌大多以壮志豪情和国家风云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社会现实的关切。

而到了宋代以后,《登高》逐渐从政治议题转向了个人感慨和人生哲思。

宋代的《登高》诗多以写景和抒情为主,更加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蕴。

古人在《登高》主题上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内涵变化,使得这一题材在古代诗歌中显得尤为重要和丰富。

对于高一语文学生而言,了解这些相关知识点对于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是十分必要的。

登高古诗既丰富多样又有深度,通过阅读和分析《登高》诗歌,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还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除了以上所述的内容,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古诗鉴赏知识。

在读《登高》古诗时,我们需要注意押韵和格律的运用。

古诗一般采用七言或五言绝句的形式,行数和字数有固定的要求。

在韵律上,唐代的古诗常用押韵方式,韵部通常是平声韵。

通过对古诗的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韵律的美妙和诗歌的节奏。

总之,高一语文学习中的古诗鉴赏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登高 杜甫 表达技巧

登高 杜甫 表达技巧

登高杜甫表达技巧
在杜甫的《登高》中,他运用了许多表达技巧来描绘自己登高的心情和所见所感,使诗歌更加生动丰富。

1. 使用意象描写: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描写,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高山和大自然的景象,表达出作
者壮志雄心、志在高远的情感。

2. 运用拟人手法:诗中通过拟人手法,将山、河、浪等自然元素赋予了具体的行为和形象,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使诗句更加生动,也表达了作者追求卓越的精神。

3. 借景抒情:杜甫巧妙地将自己登高的行为融入到自然景色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美丽壮阔,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4. 运用对比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事之间进行对比,如将高山江河与权贵富贾进行对比,以此凸显自然景色的壮美和人事的渺小,表达出对尘世的抱憾和追求高尚的情怀。

5. 利用押韵和音乐节奏:诗中利用了押韵和音乐节奏,使诗句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白日依山尽(韵脚“尽”、“便”);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韵脚“目”、“楼”)。

这些押韵的词语和
平仄的韵律,使整首诗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通过这些表达技巧,杜甫成功地将自己登高的心情和追求高远
的精神传达给读者,使其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理想的追求之情。

《登高》的山水意象与壮美景观

《登高》的山水意象与壮美景观

登高的山水意象与壮美景观引言《登高》是一首中国古代诗歌,以描绘壮美的山水景色和抒发登高之情为特点。

这首诗词通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展现出山水景观的神奇魅力和壮丽景象。

本文将探讨《登高》所描绘的山水意象以及其中蕴含的壮美景观。

1. 山水意象的描绘在《登高》中,作者通过精巧的文字表达了丰富多彩的山水意象,给人带来了视觉上和心灵上的享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山水意象描述:1.1 山峦起伏诗中经常出现起伏不平、连绵不断的山峦形容词,如“巍巍”、“雄伟”、“峻拔”等。

这些词语使读者可以想象到群山突兀地耸立于天地间,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1.2 滔滔江水江河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而重要的自然元素之一,也是《登高》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意象之一。

作家通过形容江水“滚滚”、“汹涌”,使读者感受到它的浩荡和壮丽。

1.3 蓝天白云蓝天白云是《登高》中常见的景象,意在展现出高山之巅清新的自然氛围。

诗中常用“碧空如洗”、“白云朵朵”等描绘手法,让读者感受到轻快愉悦的心情。

2. 壮美景观的赞美《登高》不仅通过描绘山水意象,还赞美了其中所呈现的壮美景色。

作者运用独特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大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壮美景观的描述:2.1 高山峻岭在《登高》中,“万山红雨连青海”这一名句形容了壮丽而多彩的群山景观。

作者将山峰比作红色雨露,表达了对高山峻岭壮丽景色和奇幻颜色变化的称赞。

2.2 江水奔流作者通过描绘江水急流,“横绝峡谷无数桥”一句,表现出江河奔腾而过、跨越山脉的壮观景象。

这种景色给人以浩渺和宏伟的感受。

2.3 天空明净《登高》中通过描述碧蓝的天空、朵朵白云等创造了一个明净而澄清的环境。

作者对纯净、无尘的天空景观表达了赞美之情,使读者感受到宁静和自由。

结论通过描绘丰富多样的山水意象和赞美壮美景观,《登高》让读者沉浸在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中。

这首诗歌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也让读者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山水意象和自然景观所寄予的深厚情感。

赏析古诗《登高》唐 杜甫

赏析古诗《登高》唐 杜甫
4
《登高》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登高》在杜甫诗歌中的地位
《登高》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作,被誉为“诗史”
01
《登高》在杜甫诗歌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诗史之首”
02
《登高》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03
《登高》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赏析古诗《登高》
唐 杜甫
演讲人
目录
01.
《登高》的创作背景
03.
《登高》的艺术特色
02.
《登高》的诗歌内容
04.
《登高》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1
《登高》的创作背景
杜甫生活时代背景
唐朝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杜甫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朝政治动荡:杜甫生活在唐朝的晚期,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仗:通过对仗的手法,使诗歌的形式更加整齐和优美
诗歌的情感表达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出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
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通过描绘与亲朋好友的交往,表达出对他们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对自然景观的赞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04
后世对《登高》的评价
后世誉为“七律之冠”,被誉为唐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后世诗人纷纷模仿《登高》的写作风格,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登高》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登高》:杜甫的背景与写作风格

《登高》:杜甫的背景与写作风格

《登高》:杜甫的背景与写作风格引言登高,是一首由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诗歌作品。

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极富才华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个人情感以及对人生与世界的思考。

本文将介绍《登高》一诗的背景、内容,并探讨杜甫的写作风格。

杜甫的背景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家,父亲是一位从政的官员。

然而,由于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杜甫的家庭处境变得困难。

他的父亲被贬谪到江陵,而杜甫则流落他乡,生活贫困。

在流亡生涯中,杜甫目睹了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他积极参与反对安史之乱(755年-763年)的行动,但最终事态不如人愿,他的希望和努力都化为泡影。

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杜甫的创作,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登高》的内容《登高》是杜甫创作的一首反映他个人抱负与社会现实的诗歌。

诗中,杜甫描绘了自己登上高山的情景,表达了他积极向上、追求真理的精神。

他希望通过观察天地万物,寻找宇宙的奥秘,超越现实的束缚,达到一种精神的高度。

诗中的景物描绘生动,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给人以壮丽的视觉感受。

同时,杜甫也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兴味浩无穷,豪情犹未已。

苍生结庐敝,社稷生涯讥。

”整首诗以想象力丰富的语言描绘了杜甫的理想追求和社会关怀,展示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杜甫的写作风格杜甫的写作风格独具特色,深受后世诗人的推崇。

他的诗歌以直抒胸臆、真实感人为主要特点,他善于运用具体的细节和形象描写,让读者产生共鸣。

他的写作风格也体现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呼吁。

他通过描绘社会的不公和贫困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改革的期望。

他的诗歌中常常透露出悲凉、忧伤的情感,给人以深深的共鸣和触动。

此外,杜甫的诗歌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善于运用山水描写,以及对植物、动物的细腻描绘,使诗歌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和美感。

浅论古代诗歌中的登高意向

浅论古代诗歌中的登高意向

浅论古代诗歌中的登高意向登高而饮,赏菊心醉,高处觅知音。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古代诗歌中对“登高”这一意象的运用是广泛而灵活的,登高在古代诗歌中的意向大致上是描写九九重阳节登高望远、缅怀亲人,抑或是描写赏菊饮酒的闲情逸志,抑或是为了表达对现实不满而登往高处去寻觅内心的释放,抑或是登高而呼,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以及心中理想等等。

总而言之,登高意向在古代诗歌中是深刻而带有深厚感情基调,给人以鼓舞与感动。

在杜甫的《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丛山小。

”诗人在做此诗时正处在人生低谷,诗人赴洛阳应试,落第后北游齐赵,过泰山有感而作。

诗中,我们看不到一点常人受挫后的沮丧,只能感受到作者超然物外的志趣和胸怀天下的抱负。

这点,从作者笔下的泰山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可略知一二。

诗的前两句写泰山的高峻挺拔;三、四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但仍有参天耸立的雄姿暗含其中;五、六句由整体转入局部,用山腰的白云、飞鸟烘托直入云天的泰山的雄姿,使泰山之高显得更神秘莫测;最后两句在以上描写的基础上表明自己征服泰山的勇气和决心。

诗人的这种胸怀,既是诗人的“诗史”中忧国忧民情结的最好注脚,也是我们确立志向的最好参照,特别是最后蕴含深刻哲理的两句,更应成为我们自励自强的信条而置之座右。

在此诗中登高是表达作者内心对未来的一种希望以及渴望能够登上高处的远大抱负,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看是积极进取的,表现得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诗人通过对登高景物的描写释放了内心的压抑,豪情壮志溢于言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摘要:登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属于特定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

然而在诗中,登高却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象,一种已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的文学符号。

登高意象在古诗中频繁的出现是以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几种形式体现的。

无论是登楼还是登山,在无数次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诗歌情景中,它所积累的情感蕴涵与深层的文化心理已成为一种为创造者和接受者共同认同的并应用的承载丰富的象征主义的载体和艺术符号,研究登高意象从简单的“能指”到复杂的“所指”的发展演变以及具体诗境中意象的分类与阐释是非常必要的。

这不但可以使我们彻底了解一种意象可能包含的所有意蕴,而且,使我们对一些古诗的抒情脉络和文化阐释的理解与归类变的迎刃而解。

关键词:诗歌古典登高意象Summary : It is subordinated to the need of particular life mood in daily life to ascend a height, often deep culture does not contain. But in the poem , ascend a height and turn from a kind of daily custom into a kind of compound image with multi-layer connotation , one have , mean , take the place of function , emotion function , literature symbol to express the meaning function already. Ascend a height image frequent appearance be reflected in the form of climbing the mountain , stepping on the floor , going up on the stage , stepping on several kinds such as the tower among ancient poetry. No matter step on the floor or mountaineering,in the poem scene of the many times concrete special individual character, emotion it accumulate contain with deep culture whom psychology become one for creator and whom recipient admit together and employ already bearing the weight of abundant carriering of symbolism With the artistic symbol, study image of ascending a height and concrete poetic conception and background like classification of elephant and explanation very essential from " can mean " , developing to complicated development that " mean " simple. This not only can make us understand all connotation that a kind of image may include completely , moreover make we to some ancient poetry of lyrical trains of thought and understanding that culture explains and sort out change easily solved.Keyword: Poem Classical Ascend a height Image登高能博见,所见可以描绘,进而成诗。

登高这种日常行为很早就受到诗人的重视,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一直存在大量的登高描写,这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是一个十分醒目和引人注目的现象。

登高在现实中是一种普遍的日常行为,但是,当它受到诗人的注目,反复地出现于他们的作品中,它的内涵就丰富起来,逐渐成为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象。

登高意象在诗史中的流变登高这一意象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是随着诗歌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和完备的。

所谓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是与典型意境一样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例如:明月、菊花、青松、流水、登高等。

”[1](P209)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登高描写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305篇,直接描写到登高的就有近10篇。

《鄘风·定之方中》有“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2](P189)诗人以赋的手法写卫文公为建楚丘而登上漕虚,观察形势,相地之宜并且占卜的全过程。

《小雅·车舝》中有“陟彼高冈,析其柞薪。

析其柞薪,其叶湑兮。

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2](P243)诗人以登山取木喻女,以析薪喻娶妻迎新。

在这两首诗里,所写的“登高”并没有什么文化涵蕴,只具有它的本来意义,即“登上高处”。

《小雅·北山》的第一章“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

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2](P198)写到登山采杞。

这一章是用了起兴,“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正是兴句。

后两句则是写王事奔波,不得养父母之忧。

若只看兴句,那么这里的登高也就只有“登上高处”的本来意义。

但是《诗经》中的兴句与诗歌的其他部分并不是毫无联系,完全割裂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往往是情感内蕴上的贯通。

从全章来看,登高也就不仅仅是登上高处,而附着上诗人对父母的担忧之情。

在《卫风·氓》和《周南·卷耳》中,登高不再只是登上高处这一动作的描写,更多的是对诗人怀念所思的展现。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3](P193)妇人所期之男子居在复关,故望之,不见,“泣涕涟涟”,见之,“载笑载言”。

登高望所思,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想念,体现出缠绵悱恻的情感。

“陟彼崔嵬”、“陟彼高冈”、“陟彼砠矣”是思妇在想象远行的丈夫因思念自己,而跋涉登山,人困马乏,愁苦不已,借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关切。

《鄘风·载驰》和《魏风·陟岵》中的登高所附带的感情又有所不同。

《鄘风·载驰》为许穆夫人在卫国为狄人所灭时回卫国吊唁卫侯,忧念家国之作。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抒写忧国之情。

《毛诗郑笺》称“升丘采贝母,犹妇女之适异国,欲得力助安宗国也”。

诗中所写之登山采蝱是许穆夫人身在他国,心系故国的象征。

《魏风·陟岵》每章首句“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2](P163)都是写征人登高远望,“首章望父,二章望母,卒章望兄。

”(《毛诗正义》)征人登上高处,遥望故乡,对故乡充满了思念。

故乡有父母兄弟,征人望乡实际上是在望亲人,思乡和思亲在登高这一意象中被统一起来。

从《诗经》中这些作品所描写的登高来看,有用其本意的,有展现男女之思的,有表达思乡之情的,也有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的。

可见,在《诗经》中,登高这一意象就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后代诗人在运用登高意象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诗经》有所继承。

《诗经》在运用登高意象表达感情时,简单直观,明白晓畅。

抒情是即事抒情,登高的意蕴随着主人公诉说的结束也全部展现。

所抒发的感情朴素真挚,缠绵悱恻。

《楚辞》的创作在很多方面受到了《诗经》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比兴手法,实际上对《诗经》中诗歌意象的继承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楚辞》同《诗经》一样,多次出现登高这一意象,登高意象在某些诗篇中仍用来思乡和怀人的感情,这是对《诗经》中这一意象的直接继承。

《九歌·河伯》中“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4](P47)几句即是借登高抒发怀人之情。

日暮忘归,故宿于昆仑山,既寤而犹怀,所以登山远望,望河伯之所在,从登高中流露出对河伯的思念之切。

《楚辞》在使用登高这一意象的时候,继承《诗经》用其表达思乡怀人的作品并不多,更多的作品是使用这一意象来比喻品德地位之高,表达政治志向,政治失意的心境,或是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这是对登高意象的重大发展。

《九歌·少司命》“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

怂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4](P179)就以登高来赞美大司命。

“登九天兮”并不是真正地登上九天,而是比喻大司命所处之高,独为万民之正,故能除天下之恶,保天下之善。

《九章·涉江》中屈原也以登高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5](P47)“登昆仑”言所至之高,世俗混浊,屈原不愿与世俗人同流合污,昆仑所居为圣人,屈原所养之高洁,只求知于圣人。

屈原《离骚》有“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阆风而絏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诗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便离开混浊的世间,登上神山求神女。

神女象征的是明君,诗人借登神山求神女阐发了欲求明君圣主的政治理想,但结果却是“哀高丘之无女”,登高意象由此又附染上政治失意,理想失落的悲痛。

在《九章·哀郢》中屈原写道:“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5](P102)登大坟远望,本欲聊以舒己之忧心。

然而故国之平乐之风早已远去,漂泊于大江之际,又使诗人之心更悲哀。

在这里登高远望既表达出诗人心中对故国的牵挂和关怀,也寄托了屈原对社会民生的忧虑。

宋玉的《九辩》学习《离骚》,同样也以登高意象表现政治失意,“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