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四大百货巨头的传奇故事
旧上海的百货商战
旧上海的百货商战作者:杰夫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9年第02期在上海的南京路上,迄今还耸立着四幢古老的欧式建筑,它们是曾在上个世纪名噪一时的“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四大百货公司的旧址。
如今虽已不再是显眼的建筑,而当年却是开启中国现代百货业的钥匙。
它们的创办人马应彪、郭乐郭泉兄弟、蔡昌、李敏周的发达轨迹也惊人地相似,如今仍在使用的“彩票”“礼券”“摸奖”“电台广告”等促销手段也都是最先由他们提出,他们的商业模式曾一度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乃至审美观念。
1840年代,华人劳工开始大量涌入澳大利亚,他们大都是来自中国南部乡村的农民。
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消息一传出,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蜂拥而至,其中就有约4万人的华人劳工。
到19世纪末,澳大利亚的金矿日渐枯竭,那些在采金区劳碌的华人劳工只能另谋出路,有的人就来到澳大利亚北部的昆士兰州,拿出他们种地的看家本领,从事蔬菜、果园等种植业。
香蕉在当时的澳洲非常畅销,很多侨民便萌发了种香蕉的念头,然而却苦于没有种子,于是有人想到了家乡的“香牙大蕉”,并在家书中提及此事,数月后,他们收到了来自中山的包裹,里面竟有香蕉种子。
昆士兰州的土壤很适合种植中山香蕉,头一年就大获丰收,口味也深受当地人喜爱,因而卖出了好价钱。
这时,一批中山华侨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在悉尼唐人街兴办了一系列经营香蕉批发的“果栏”。
因为经营有方,马应彪的“永生果栏”、郭乐的“永安果栏”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还联合办了一间“永泰果栏”,各取一个字,叫“生安泰果栏”,垄断了悉尼所有的香蕉生意。
不幸的是,这种状况立即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并出台了限制华人种植香蕉的政策。
精明的郭乐就在澳大利亚邻近的斐济群岛买地来种植香蕉,然后再出口澳大利亚,但后来,香蕉进口也被限制了。
马应彪和郭乐被逼无奈,只好回国。
先施先施百货的成功,吸引了海外华商纷纷前来上海兴办大型环球百货商场。
一场场不见硝烟的商战开始了。
四大百货的百年传奇
四大百货的百年传奇作者:潮墨来源:《人民周刊》2017年第11期谈起老上海,聊到当年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准会津津乐道南京路上的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
在那个提倡“实业救国”的年代,四大百货公司成为华人资本的一个典范。
先施公司先人一步1914年8月,在澳洲通过做香蕉生意淘得第一桶金,并在香港率先创办了先施百货公司的广东华侨马应彪来到了上海,开始筹建上海先施百货公司。
1917年10月20日,经过三年施工建设,先施公司的六层大楼掀开了神秘面纱。
这是当时南京路最高的建筑,也是上海第一家由华人开办的大型百货公司。
公司开业那天,上海市民蜂拥而至,他们第一次体会到了传统老店无法提供的消费快感。
先施公司不单纯是一个购物的场所,开业当日,其附设的先施乐园、东亚旅馆、先施浴德池、先施理发厅等也开张,杂耍、绍兴戏、京戏、变魔术的、吃点心的,一时间人山人海,甚至有人流连忘返,数日不归。
上海先施开业以后,为了方便女顾客,先施公司决定招聘女售货员。
无奈由于中国传统观念中女子应该在家伺候丈夫,不得抛头露面,因此招聘启事贴出一个多月,却没有人敢来应聘,老板娘霍庆棠一不做二不休,亲自披挂上阵做起了公司化妆品部的售货员,还带动两个小姑和她一起来售货。
她不但仪态端庄,而且善于辞令,熟识货品性能,周旋于顾客之间,深受男女顾客欢迎,一时间“三个女人同台站”的佳话传遍上海、香港和澳门,社会人士纷纷来到先施公司购物娱乐,都想亲眼看看这位勇气可嘉的老板娘,也想见识女售货员的服务是怎样吸引人的,公司生意倍增。
1937年8月中旬开始,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上海,战时艰难度日的上海先施公司在1954年结束,1956年上海时装公司进驻先施公司旧址,随后先施在大陆消失了40年,1993年先施公司重返上海南京路,新址在南京東路479号。
永安效仿斗先施正因为先施的成功,也引来了激烈的竞争。
1916年,正当马应彪建造上海先施公司大楼的时候,马应彪的老同乡、老对手也是老伙伴的郭乐、郭泉兄弟一路跟踪追击,跟到了上海滩、跟进了南京路。
上海百货业的始祖:先施公司
看准 了百 货 业 前景 , 望 用赚 到 的钱 希 投 资 于 自 己 的 祖 国 ,因 此 将 离 广 东 最 近 而 又 处 在 英 国 人 管 理 下 的 香 港 作 为 试 验 地 , 然 开 始 投 资 百 货 业 。他 在 毅 香港 开 设 的第一 家 百货 公司取 名先 施
华 的 南 京 路 离 不 开 四 大 百 货 公 司 。上 车 站 , 以 引来 外 地 旅 客 , 面 紧 靠 富 可 南
海 老 人 一 谈 起 老 上 海 , 到 当 年 纸 醉 人 居 住 区 。无 独 有 偶 , 期 被 马 应 彪 聊 先
金 迷 的 十 里 洋 场 , 会 津 津 乐 道 南 京 派 到 上 海 考 察 投 资 环 境 的 黄 焕 南 也 正 准
者 。翻 开 一 册 册 发 黄 的 老 档 案 , 大 百 四
马 应 彪 , 东 香 山 县 ( 广 东 省 中 广 今
山市 ) , 9 纪 末 随 淘金 大 潮 涌 入 人 1 世
结 货 公 司 的 故 事 依 然 鲜 活 而 生 动 , 大 公 澳 洲 , 果 发 现 淘 金 热 已 偃 旗 息 鼓 , 四
百货 公 司 ( e Sice e& C0 t )。 Th n r L d.
’ :初 创 时 的 先 施 公 司
“ 施 ” 词 ,出 白 中 国 传 统 典 籍 四 先 一
先 施 公 司 在 香 港 开 业 以 后 , 快 很
段 。日后 , 施 的发 展 证 明 黄 焕 南 这 一 先 招 非 常 管 用 ,当 年 并 不 十 分 繁 荣 的 南 京 路 , 短 十 几 年 成 为 东 亚 最 大 的 商 短 业 中 心 、 物 天 堂 。马 应 彪 考 察 了黄 焕 购
永安公司的“孤岛”繁荣与图存
永安公司的“孤岛”繁荣与图存作者:崔海霞来源:《管理学家》2013年第11期在战争年代,社会与经济发展严重受损、停滞,甚至倒退,然而总有很多企业不仅能顽强生存下来,并且通过改变经营策略创造了几乎不可能的繁荣。
以永安公司为代表的永安、先施、新新、大新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更换注册国求保护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对上海发起全面进攻,“八一三”事变爆发。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的百货业成为遭受日本轰炸损失较为严重的行业之一,很多企业纷纷将职员全部遣返回乡,停止营业,而永安、先施、新新、大新被人称为上海“四大公司”的四大百货公司却毅然选择了继续营业。
“八一三”事变之后,受日军在黄浦江驻扎战舰、抗日战事吃紧的影响,上海南京路上的人流量迅速减少,这条在平时极尽繁华的商业街忽然之间行人寥寥,“四大公司”业绩受其影响也大打折扣。
更为糟糕的是,1937年8月23日,先施公司突然遭受飞机炸弹轰炸(事后查明是中国空军的飞机误投所致),被炸毁了大楼东南侧的一角,部分建筑遭到破坏,当场被炸身亡的公司职工、顾客及南京路上的行人竟有255人之多,受伤者更是在500人以上,人员、财产损失惨重。
位于马路对面的永安公司也未能幸免,十七层高的永安新厦玻璃全部被震碎,当场死亡职工15人,受伤百余人。
这一次飞来横祸,给永安公司在战时的经营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永安的房屋建筑与商品损失惨重,尤其是“沿南京路的商场从底层到四楼各商品部的装置、设备和商品,几乎成为一片瓦砾,其中尤以毛巾、阳伞、内衣、西药、热水瓶、珠被、布匹等部毁损更为严重”,直接损失达到41万元。
早在公司注册成立之际,为了最大限度利于公司的发展,永安、先施、新新三家都是向港英政府注册的工商企业,所以,此时在他们看来,应该可以借助“租界”和“外商”的名头获得注册国的保护,然而情况却并非如他们所愿。
虽然“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上海的公共租界与法租界日军并未被日军占领,局势相对稳定,然而从此时直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四年时间里,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为了被困的“孤岛”。
告诉你上海四大公司不为人知的秘密
告诉你上海四大公司不为人知的秘密
倪政华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上半月》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先施公司(1917年开业)、永安公司(1918年开业)、新新公司(1926年开业)、大新公司(1936年开业)四大著名的华商百货公司可谓家喻户晓、闻名遐迩。
曾经引领近代中国新式百货业的上海四大公司是如何经营发家的?
【总页数】1页(P64-64)
【作者】倪政华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6.6
【相关文献】
1.蓝光的危害:不为人知的“蓝光”秘密——访江苏视博光学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方荣 [J], 傅维
2.“建德”品牌演绎百年住宅情结: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上海建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轨迹扫瞄 [J], 龚柏顺
3.公司绝对不会告诉你的七大秘密 [J],
4.维多利亚的秘密商店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诉上海锦天服饰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J], 无
5.维多利亚的秘密商店品牌管理公司诉上海麦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四大百货发展史
上海四大百货发展史
上海四大百货是指新世界、东方、和平和太平洋百货。
这些百货公司在上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影响力。
最早成立的是东方百货,它于1909年由富商胡雪岩创办,是中国最早的百货公司之一。
起初,东方百货只是一个小型商店,但随着上海商业的繁荣,它逐渐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并且影响力逐渐扩大。
接下来是和平百货,它由陈公亮于1924年创建。
和平百货以高品质和时尚的商品而闻名,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它不仅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百货公司之一,还在华中地区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太平洋百货则是在1926年由吴庆达成立。
太平洋百货在经营上注重与国际接轨,引进了许多欧美名牌商品,为上海市民提供了更多多样化的购物选择。
最后成立的是新世界百货,于1934年由伍连德创办。
新世界百货以精致的陈列和贴心的服务吸引了许多消费者。
它不仅在上海市中心有着独立的旗舰店,还在城市各个地区设立了分店,为更多人提供便利。
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的发展,标志着上海商业的繁荣和国际化的进程。
这些百货公司不仅成为上海市民购物的重要场所,还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至今,它们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为上海的消费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和优质的服务。
永安百货郭乐的商业传奇:百年前“全球购”这么做
永安百货郭乐的商业传奇:百年前“全球购”这么做波士财经 10-31 22:13商业的繁华与热闹,总有智者在推动。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电商大战又燃战火,马云与刘强东的营销套路再度全线出击,跨境电商与垂直电商纷纷跟进。
而在百年前,在曾经的时尚之都上海,也有一位叫郭乐的商人,引燃彼时商业的繁华节奏。
“跨境电商”、“全球购”等名词,在我们的消费生活司空见惯。
当此之时,我们该温习一下上世纪初一位百货商人的经营谋略,以及他的商业视野。
应当记得百年前郭乐们营造的商业模式,也一样“全球购”过。
时间让场景改变,智慧却迭代传承。
郭乐,上海永安百货的创始人,广东香山人,生于1874年,逝于1956年。
从他逝去之日算起,今年正好60年周年。
60年时间,世界改变之大,也不应忘却前驱者的精彩创造。
甚而,有些商业的思考,仍在隔代之间,遗存于我们这个时代。
这就是创新的价值。
1918年永安百货永安百货与市场调研永安百货公司创建于1918年,创办人是郭乐、郭泉兄弟。
在上世纪初,四大华资百货崛起在上海滩,一个繁华的世代在四幢建筑中开启,其中便包括永安百货,这幢欧式建筑仍存留于我们的这时代,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百货业的奇迹。
这是中国百货业态的萌芽。
永安百货立足于上海,并引领彼时上海的时尚与流行,致力高档百货并以“环球百货”为特色,一时风光并无第二者可遮。
波士财经注意到,郭乐在选址时,就有现代百货运作的理性思路,一个时髦的词“市场调研”,就被扎实地用上了。
好地段再贵也是宝,在当时的上海南京路,地价是贵得惊人,永安百货的选址地点每年的租金高达5万两白银,30年租期到期后,还要把地皮连同所盖大楼一并归还。
难能可贵的是,郭氏兄弟在一番摸底与调研后,还是决定在最贵最繁华的地段落子。
最有意思的是,关于“是在南京路的南侧还是北侧开店”这个问题上,郭氏兄弟精准营销的态度表露无疑。
当时场景大约是这样的:某一天的南京路上,两个男人各拿着两条麻袋守在路的南北两侧,一袋空着一袋装着黄豆,过一人在空袋里装一粒豆子,这两人忙得不亦乐乎。
近代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建筑类型学中的都市现代性解读
近代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建筑类型学中的都市现代性解读卢永毅;周慧琳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介绍了1910—193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的兴建背景和建筑特征,分析了百货公司作为一种从西方引入的建筑类型在近代上海的移植和转变过程,指出它们既是业主与建筑师合作的成果,更是民族资本的发展、先进技术的引入、商品博览的日常化、娱乐生活的集聚以及商业空间的竞夺等时代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从而揭示百货大厦作为消费主义纪念碑和摩登生活诱惑场所的都市现代性特征.
【总页数】7页(P4-10)
【作者】卢永毅;周慧琳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7.2
【相关文献】
1.都市青年基督徒信教动机的探索性研究——运用现代性语境中的世俗化理论解读[J], 张再云
2.现代性·货币·都市风格——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齐美尔货币哲学思想解读 [J], 杨
向荣
3.都市青年基督徒信教动机的探索性研究——运用现代性语境中的世俗化理论解读[J], 张再云
4.中国都市摄影的现代性解读 [J], 甘霖
5.陷落的游戏者——近代上海花榜演变中的现代性生成 [J], 徐一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后感
对上海四大百货、屈臣氏、日本百货的发展有感世间万物瞬息万变,昔日的辉煌成就将变成历史,值得我们回味的就是深沉的去领悟,去体会前人是怎么创业,怎么生存发展的,这有利于现今的我们汲取精华,成就新的一番天地。
上海四大百货、屈臣氏、日本百货他们的发展历经曲折,都获得了很好的成就,都给当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市场需求,有不同的人才,采取不同策略,在战乱中占据优势地位。
创新是进入市场,占据市场的重要因素,比如:上海的四大百货,首先,先施——南京路上打头炮,是上海第一家由国人经营环球百货的大型商店,在上海首创了很多行规,比如商品明白标价不二价、售货开发票、营业员周日休息等等,而且先施也是上海第一家雇佣女店员的百货公司;其次永安——“老二”靠美貌女店员插了红旗,第一不希奇,第二插红旗。
永安的老板发明了礼券,又懂得用漂亮的女营业员招揽顾客,很快就成为了上海百货业的老大;然后新新——先施经理跳槽,开了“日日新、月月新”的百货公司,最有意思的是新新的“玻璃电台”。
这可是上海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广播电台,因为电台四周用玻璃隔断,俗称“玻璃电台”。
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的消息就是这个电台最早播出的。
新新百货也是上海第一家冷气开放的百货公司;最后大新——“小阿弟”却拿了地下商场和自动扶梯两个“全国首创”,大新游乐场内有“天台16景”,京剧、话剧、电影、滑稽、魔术……样样有。
专卖廉价商品的大新“地下商场”和底层大厅中央的自动扶梯都是国内首创。
还有屈臣氏的经营战略、市场定位、营销战略、创新,日本百货的礼券等,这些无不是根据当时的时代发展,找出市场需求,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在市场中仍占据有利地位。
上海四大百货,每个公司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和建筑风格,外国的艺术设计风格流入中国,吸引了和满足了不少顾客的需求。
一个公司或者是一个产品的出现,都要经过市场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预测和抉择,要足够的了解市场需求,才能提供更过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愿望,才能赚取更多的利润。
四大百货大楼:营造“中华第一商业街”
筑 的 感 觉 。除 了 1 4层 的 百 货 商 场 外 , 第一商业街 ” 至 ,其 商脉延续至今 未绝 。
新 新 百 货
新 新 公 司 是 南 京 路 “ 火 公 叫 ” 中 四
改 为 上 海 市 第 一 食 品 商 店 , 楼 层 为 新 新 永 安 是 六 层 ,于 是硬 是 临 时 加 盖 了两 层 。 溜 冰 场 和 服 装 商 店 。 现 整 幢 建 筑 为 k 永 安 也 不 示 弱 , 当 决 定 存 屋 顶 加 一 个 海 市第 食 品 商店 。 一 “ 云 阁 ” 先 施 自然 咽 不 F这 口气 , 马 绮 。 k又 加 盖 一 “ 星 塔 ” 个 摩 。有 一 年 , 先 施
海 的 南 京 路 营 造 成 当 年 中 国最 为 繁 华 的 面 为屋 顶 花 园 , 开 创 了上 海 大 型 商 场 开 “ 瓶 ”招 徕 生 意 , 营 业 额 居 然 超过 了对 花 购物中心。
办 娱 乐 业 的 先例 ,成 为 当时 的 一 大 时 尚 。 面 先 开 张 的 先 施 公 司 , 成 为 上 海 百 货 行
陶 .1 爱奥 尼 克 立 柱 支 托 三 层 以上 部 位 的 弧 形 的 “ 陶居 茶 馆 ”一 带 8 5 亩 土 地 ,建
14 年 哈 同 的 遗 孀 罗 迦 陵 去 世 ,又 91
6层 永安 大楼,1 1 9 8年 开业,经 营商 品 逢 太 平 洋 战 争 爆 发 , 哈 同洋 行 没 有 收 回
5年 , 期 满 后 连 同 房 屋 和 土 地 归 还 建 成 。1 3 9 7年 9月 1日 ,郭 琳 爽 在 此 开 用 古 典 主 义 三 段 式 处 理 , 底 层 设 骑 楼 式 租 期 2
设 了 国货 商场 。 外廊,外 廊内设大 橱窗 ,二 、三层 问用 的 苛 刻 条 件 从 哈 同 手 中 租 下 了 浙 江 路 口
旧中国最早的百货公司:上海先施百货
旧中国最早的百货公司:上海先施百货旧中国最早的百货公司:上海先施百货关键字:上海先施百货先施百货的旧址1917年10月20日,中国第一家自建百货大楼先施公司在上海南京路正式开业。
当时由于到商场的人太多,整个南京路都堵塞了。
先施公司不单纯是一个购物的场所,开业当日,其附设的屋顶戏院、东亚旅馆和豪华餐厅也开张,杂耍、宁波滩簧、绍兴戏、京戏、变魔术的、吃点心的,一时间人山人海,甚至有人流连忘返,数日不归。
南京路上好开张宽不过十几米,长不过两公里的上海南京东路,是在近代历史的风雨动荡中成长起来的。
1850年麟瑞洋行的大班霍克等人疏通了一条用碎石覆盖的小路,年轻人经常在上面骑马奔驰。
于是这条路就开始被称为“马路”或者由英文Parklane直译为“派克弄”,零星的洋行分布其中。
随着英租界的扩张,它又渐渐有了“大马路”的名号。
1862年派克弄第三次跟随跑马厅延伸后,“中华第一街”——南京路的大概面貌就成形了。
到1914年,这条路已经成了远东最大的商业购物中心,外商经营,外侨购买,中国的民族资本家们也无日不梦想着能在这里创造中国的商业神话。
8月份的一天,澳大利亚华侨商人马应彪坐着自己的高级轿车来到了这里。
虽然已经派人来这里实地考察了两次,但是他的目光中仍然透射出一种焦急,心里不断地盘算着究竟这条已经商铺云集的路上哪里还适合建一座百货大楼。
最后,他看中了日升楼易安茶社旁边的地段,尽管这里市面清淡,有人告诉他财神爷不喜欢,但地价却比较便宜,更重要的,这里还有直达上海北火车站的电车,足以带来大量的外地旅客。
于是马应彪很爽快地买下了这块地,准备建造上海最大的百货公司——先施百货。
三年后,人们终于见到了这座大楼,它不仅成为上海第一商业高楼,也是第一家由华人自建的综合百货公司。
两大公司拼高先施公司开业第二年,营业额已达439万元,马应彪乐呵呵地拿到了相当于投资两倍的回收。
然而,商业时代的竞争是无处不在的,就在他准备开展周年店庆活动的时候,广东老乡郭乐、郭泉兄弟在他对面建立起了一个与先施经营范围相当的永安公司。
民国时期的营销战
民国时期的营销战四大公司指的是从20世纪初开始先后出现在上海南京路上的四个大型百货公司: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和大新公司,这四家百货公司均为广东中山人投资设立,是当时上海人眼中公认的时尚潮流引导者。
为何四大公司会迅速在南京路站稳脚跟,取得骄人的业绩,得到国人的肯定?除了它们有别于中国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借鉴西方商业经营理念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经营手段的现代化。
四大公司通过各种全新的销售策略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使销售对象对其产品产生兴趣,进而做出购买决策。
为了达到售卖商品的目的,四大公司先后推出了多种营销手段,一条南京路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忙得不亦乐乎,至今我们在大型商场的经营中依然能够发现当初四大公司所开创的营销手段的痕迹。
老板夫人来站柜在传统的中国商人看来,广告是一种消耗而不是生产,“酒香不怕巷子深”。
然而四大公司的经营者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深知产品再好,若不加以宣传,必然知晓面比较窄,销售量就会受限。
四大公司的高层均有澳洲经商的经验,深谙西方百货业的营销手段,知道广告营销策略之于一个企业发展的作用,于是一条南京路上出现了广告营销的热闹场景。
四大公司的广告营销是从招聘女营业员开始的。
20世纪初的中国,虽然正经受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但是传统文化仍根深蒂固,女子就该呆在深闺,不应抛头露面,因此一般的企业或商店,都是男性售货员。
但是先施公司的创始人马应彪却不这么认为,他决定率先打破这一局限,招聘女售货员。
然而招聘启事贴出去一个多月,却没有一个人前来应聘。
关键时刻,马应彪的夫人霍庆棠挺身而出,毅然担任了自家公司化妆品部的售货员,并带动了她的两个小姑和她一起站柜台。
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即成为了轰动性的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纷纷前来观看女售货员的样子,一睹先施老板娘的风采。
霍庆棠仪态端庄,口齿伶俐,对于商品的性能掌握熟练,很快就赢得了顾客的信赖,公司生意倍增,一时之间,成为了先施公司的活广告。
老上海的购物圣地-四大百貨公司
老上海的购物圣地-四大百貨公司80年前,先施、永安、新新、大新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南京路上的“四大百货公司”。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大公司竞相装潢,橱窗陈设争奇斗艳,加上异彩纷呈的霓虹灯,使南京路有了“小巴黎”的美称。
四大公司历尽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风雨,至今独具风韵的欧式建筑仍然屹立在南京路上,风采依旧。
先施百货公司四家公司中先声夺人的是坐落在南京路浙江路口西北角坐落着的先施公司,这是上海第一家大型百货商场。
南京东路浙江中路西北侧原为易安居茶楼,这是一家广东人开设的带卖粤式点心的茶楼,二层砖木结构建筑。
1914年,粤巨商马应彪以每年租金3万两银子,租期30年的条件租下了易安居茶楼的地皮,并请他的德和洋行设计,于1917年10月20日建成先施公司开业。
整个建筑具有巴洛克风格。
立面采用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底层设骑楼式外廊,外廊内设大橱窗,二、三层间用爱奥尼克立柱支托三层以上部位的弧形出檐;四层为铸铁阳台,五、六层为双扇窗。
东南转角立面的六层顶部盖一座摩星塔,基座设大钟,上部三层。
建筑底层和二、三层为商场,四至五层为美商东亚旅社,六至七层为先施乐园,屋面为屋顶花园,开创了上海大型商场开办娱乐业的先例,并成为都市人生活的一大时髦。
先施公司是上海第一家由国人经营环球百货的大型商店,它在上海首创了商品标价和不二价制度,售货一律开发票;首创了从业人员每逢星期日休息制度;首次破例雇佣了女店员,它使南京路的商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37年,先施公司曾遭遇一场空前浩劫:那年的8月23日下午1时左右,日军在获得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等人这天午饭后将在东亚旅社召开军事会议的情报,悍然派出飞机在闹市区的先施公司上空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在大楼东南角的马路上爆炸,炸死无辜行人250名,伤残570人,大楼二、三层楼面及东南角大门被炸毁,附近10余家商铺也遭到严重破坏。
1952年,先施公司大楼由上海时装公司、黄浦区文化馆、东亚饭店等使用,屋顶花园的纳凉晚会很受普通市民的青睐。
旧上海“四大百货”之一永安百货创始人—郭氏兄弟住宅
旧上海“四大百货”之一永安百货创始人—郭氏兄弟住宅
现在的南京西路1418号,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外事务办公楼,由两幢风格一致的三层法师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构成,不过在几十年前,这里还曾是上海永安百货公司郭氏的住宅,因为当时这个花园别墅是郭氏两兄弟共同居住,所以当地人又把这里叫做兄弟楼。
说到郭氏兄弟,不得不说说郭氏兄弟一手创立起来的上海永安百货公司。
九十多年前,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在上海滩崛起,“四大老字号百货”争奇斗艳,撑起了“中华第一街”——南京路的繁华。
据说,当初先施是最早在南京路上开起来的百货公司,永安紧随先施之后,但是在选址的时候,郭氏兄弟非常纠结,到底是是选在街南还是街北好?两人想了一晚上,决定第二天去街上计数,路过一个人,就放一颗黄豆在自己的口袋里。
这项活动举行了好几日后,郭氏兄弟确定了还是街南路过的人多,于是当机立断在街南租下店铺,年租金五万两白银。
郭氏兄弟相当具有前瞻性,后来果然众多
消费者都被“拦截”在街南,而永安百货也成为了上海滩第一大百货,郭氏家族因此名扬上海滩。
除此之外,永安百货还提出了不少具有当代销售水准的理念,比如“顾客永远是对的”、导购必须始终保持彬彬有礼的态度等等。
据说,早在那时候,永安百货就已经有VIP打折卡、送货上门之类的服务,咱们现在的外卖和代购,其实只是当年他们玩剩下的。
永安百货凭借着这些先进的措施,在一路风雨中成为当年四大百货中唯一还健在的一家,自始至终屹立在南京路上。
记忆上海:老上海四大百货商店之先施百货
记忆上海:老上海四大百货商店之先施百货☀我们会冻结时间,让那些曾经久远的时代影像一一呈现。
我们具有引力,能荟萃精彩纷呈的视频和沉淀丰富多彩的资源。
我们会365天始终陪伴着你!老上海四大百货商店先施百货四大百货巨头的传奇故事,不仅彰显了百年前十里洋场的商业奇迹,也常常给人新的激励和启迪。
它们开启了中国百货现代化,带动了中国百货业和其他商业的振兴。
先施百货是华人第一家大百货公司,成立于香港,上海先施百货是其分公司,由华侨马应彪等于1914年创设,先后三次募集股金200万元,开办出一家大型环球百货公司。
“上海音像资料馆”馆藏资料视频(如需观看完整视频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1914年,粤巨商马应彪以每年租金3万两银子,租期30年的条件租下了易安居茶楼的地皮,于1917年10月20日建成先施公司开业。
“先施”是英文Sincere的音译,中文意思是诚实无欺。
马应彪其在上海创办了第一家现代化的百货公司,被誉为“中国百货业之父”。
公司创办人马应彪先施公司近景1917年10月20日建成开业的先施公司,是幢高5层的骑楼式钢筋混凝土建筑,进门的店面依照广东人喜欢喝茶的习惯设为茶室,商场设在里面,搬用澳洲百货公司的样式,1至3层都是宽阔商场,设有24个商场部门,各层有巨大的楼梯相连接。
公司在商场内安置了大玻璃橱柜,兼具陈列及收纳功能,让顾客可以自由参观商品,减少了压迫感。
大楼的四、五层附设东亚旅馆、豪华的东亚又一楼酒店,后来又在屋顶设游乐场,是当时上海由华人开办的第一家集百货、酒楼、旅馆和娱乐设施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商店。
进入百货公司大楼的顾客最初仅打算买衣料、日用品的,却不料进入了吃、喝、玩、乐都齐全的场所,这是上海从来没有过的商店形式,大楼这样的设计,连外国人也叹为观止,称其为世界的市场。
先施公司屋顶花园黄焕南以香港总行监督名衔兼上海先施公司分行总司理,由董事局派来上海,主持业务及一切行政事宜,刘锡基为副手司理。
黄焕南乃澳洲华侨,早年与马应彪同甘共苦,共同开创了先施事业,他们为上海先施百货公司带来了全新的经营方法。
中华第一街——上海南京路:四大百货之大新公司
中华第一街——上海南京路:四大百货之大新公司后来居上大新常新老上海都知道当年南京路上有著名的四大百货公司,大新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大新公司创立于1934年,由广东香山(今中山)县金鼎外沙村人蔡昌(1877-1953)创立。
19世纪澳洲发现黄金,福建、广东许多人都涌入澳洲淘金。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象许多香山同乡一样,出身于贫苦家庭的蔡昌,年仅14岁就随其兄蔡兴到澳洲去淘金。
然而兄弟二人到达澳洲才发现,淘金热已经过去了!为了生存,新到澳洲的华人不得不寻找别的谋生之道。
蔡氏兄弟二人在澳洲雪梨(即今日悉尼)附近转悠、观察了一段日子,然后在雪梨开设一家小商店,经营水果、百货等。
由于当时香山人在澳洲租赁土地种植香山香蕉打开了澳洲香蕉市场,许多水果店都大获其利。
1900年,同是香山人的马应彪在香港创办先施公司,蔡昌的哥哥蔡兴是创始人之一,就把刚从澳洲回来的蔡昌安排进公司任职。
1910年,在“先施”工作十年的蔡昌,学会了“先施”公司全套崭新的百货经营理念,于是策划自己创业,准备创办大型环球公司。
蔡昌的倡议得到其兄蔡兴的赞许,二人开始共同谋划,多次往返港穗两地,向华侨及商界游说,集资四百万港元,于1912年(民国元年)在香港德辅道闹市区开设了大新公司,英文名取为“THE SUN”,寓“旭日初升,大展新猷”之意,并以“旭日”为商标,33岁的蔡昌担任经理。
但这时候香港商贾如云、竞争十分激烈,与大新邻近的“先施”、“永安”都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百货商店。
但同时这一带生意奇好,广东一带的人甚至坐船到此逛商场,逛完商场后要用担子抬货才能上船,还有一些商人干脆到这里批发,然后运回广东去零售。
年富力强而敢于挑战的蔡昌担任经理后刻苦奋发,事事亲躬,每日四点就起床安排工作,大新公司营业额蒸蒸日上,后来居上,在香港繁华的商业黄金地段,稳稳站住了脚跟。
20年代,蔡昌杀回广东,在广州开办大新广州分店,很快又成为同行业的翘楚。
20年代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同为香山同乡的马应彪等人的“先施”“永安”“新新”等大百货公司纷纷登陆上海滩,并且很快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上海四大百货巨头的传奇故事~[9图]关注此贴疼你的人时间:2013-06-08 11:01 135次点击 | 0 关注在上海的南京路上,迄今还耸立着四幢古老的欧式建筑,它们是曾在上个世纪名噪一时的“先施”,“永安”,“大新”,“新新”这四大百货公司的旧址。
如今已不再显眼的建筑,当年却是开启中国现代百货业的钥匙。
它们的创办人马应彪、郭乐郭泉兄弟、蔡昌、李敏周的发达轨迹也惊人地相似,“彩票”,“礼券”,“摸奖”,“电台广告”都是最先从他们口里蹦出的新名词,他们的商业模式曾一度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乃至审美观念。
20世纪30年代,南京路上四大公司并驾齐驱,使这条“中华商业第一街”更加热闹在香蕉上掘得第一桶金19世纪40年代,华人劳工开始涌入澳大利亚,他们大都是来自中国南部乡村的农民。
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消息一传出,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蜂拥而至。
在来自全世界的淘金者中,华人有4万人左右。
到了19世纪末,澳大利亚的金矿日渐枯竭,那些在采金区劳碌的华人劳工只能另谋出路,有的人就来到澳大利亚北部的昆士兰州,拿出他们种地的看家本领,从事蔬菜、果园等种植业。
香蕉当时在澳洲相当畅销,很多侨民便萌发了种香蕉的念头,却苦于没有种子,因为当地人不肯把种子卖给中国人。
于是有人想到了家乡的“香牙大蕉”,并在家书中提及此事,数月后,他们收到了来自中山的包裹,里面竟有香蕉种子。
昆士兰州的土壤很适合种植中山香蕉,头一年就大获丰收,口味也深受当地人喜爱,因而卖出了好价钱。
这时,一批中山华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机,在悉尼唐人街兴办了一系列经营香蕉批发的“果栏”。
因为经营有方,马应彪的“永生果栏”、郭乐的“永安果栏”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后来他们联合了一间“永泰果栏”,各取一个字,叫“生安泰果栏”,垄断了悉尼所有的香蕉生意。
不幸的是,这种状况立即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出台了限制华人种植香蕉的政策。
精明的郭乐就在澳大利亚邻近的斐济群岛买地来种植香蕉,然后再进口澳大利亚,但后来,香蕉进口也被限制了。
马应彪和郭乐被逼无奈,只好回国。
带着在澳大利亚积累的财富,马应彪回到了香港,郭乐则回到了故乡中山。
马应彪先施引入环球百货概念在香港的日子里,马应彪一直酝酿着一个计划。
原来,当他还在澳大利亚的时候,唐人街附近的一间百货公司让他觉得又新鲜又好奇,于是萌生了开一间百货公司的念头。
1900年,马应彪联合了在澳大利亚的几位乡里做股东,兴办了香港“先施”百货公司。
先施公司是香港第一间华资百货公司。
马应彪将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融入公司的管理中去,开创了多个第一:先施是第一间“不二价”的公司,就是说卖东西不讲价;也是第一间开发票给购买者的公司,如果商品有什么损坏或者购买者不喜欢的话,可以拿回来换;还是第一家让员工周末轮流休息的公司。
当然“先施”最轰动的“第一”就是第一个推出了女售货员。
马应彪让妻子霍庆棠和她的几个妹妹出来做销售,这一招吸引了人气,很多人即使不买东西也会来看热闹。
这一次的成功,促使马应彪做出一生中最大的抉择,挥师北上,进军上海滩。
当时上海的大百货公司,比如惠罗等等,都是外资外货。
因此,马应彪的这个决定带有很大的冒险性。
建百货公司,选址很重要。
马应彪和他的股东们没有选择外国公司云集的外滩,而是来到南京路一带。
他们站在街口计算来往的车辆和人群,最后决定在南京路口盖起一座高六七层的百货大楼。
1917年,上海先施百货隆重开张了。
它的底层专售日用百货,二楼为服装、绸布柜台,三楼出售珠宝首饰、钟表、珍玩等贵重商品。
四楼是大件家具、地毯、皮箱等。
屋顶平台建有大型游乐场。
这样的柜面设置,成为日后百货公司的常规。
就连现在上海的大型百货公司也还是如此。
最引人注目的是,先施首次引入了“环球百货”的概念,派员工去欧洲等地采办最新潮的商品,不经过洋行代办,因而成本低、花色也新颖。
上海的时尚人士都知道,要紧跟国际潮流就得去这家百货公司。
先施公司永安最早创建模特队眼看马应彪的百货事业越做越大,郭乐忍不住将他的传奇经历复制了过来。
1907年,郭乐、郭泉兄弟创设了香港永安百货公司,事业很快步入了正轨。
在先施百货“攻占”上海之后,永安最终也没能抵挡住诱惑,1918年9月5日,上海永安公司正式落成。
现在,许多商学院教材论及商业选址几乎都会选用这样一个经典案例:郭乐派人站在先施公司门口对面,靠取豌豆来统计南京路南北两侧人流量大小。
最后,一座坐南朝北的6层大楼崛起在了先施公司的对门。
郭乐在先施公司率先推出女售货员后,永安公司不仅紧随其后,还把出众的女店员,比如销售康克令金笔的康克令小姐当作明星一样来宣扬和炒作。
而且经常在商场内组织职工进行大型时装表演,并首创企业生活类杂志《永安月刊》来引导消费。
另外发行礼券、代客送货、商品操作表演、美容表演、邀请电影明星演唱、赠送奖学金等一系列促销手段都是这一时期具有永安特色的销售方式,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顾客永远是对的”这句话则成为郭乐管理售货员的原则,直到上个世纪90 年代,国内一些百货公司还在进行“顾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的启蒙。
永安百货也同样拥有几个第一:第一家有日光灯的百货公司;第一个以天桥连接两幢大楼的建筑,顾客在永安公司购物后,可通过天桥进入旁边的永安新厦娱乐或用餐。
永安公司大新成为上海百货之首大新百货的创始人蔡昌也与先施百货颇有渊源,1891年,14岁的蔡昌从澳洲回国,并于后来进入香港先施公司工作,这一呆就是10年。
在这里,蔡昌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经营理念,1910年,蔡昌感觉自己羽翼丰满了,计划自创大型环球公司,得到哥哥蔡兴(先施公司原股东)的赞许,二人往返港穗,向华侨及商界游说,集资400万港元,于1912年在香港德辅道闹市区开设了大新公司,并以“旭日”为商标,由蔡昌担任经理。
此时香港商贾如云、竞争激烈,邻近的“先施”“永安”已是远近皆知,广东一带的人甚至坐船到此逛商场,一些商人用担子抬货上船,运回去卖。
这迫使蔡昌刻苦奋发,事必躬亲,每日4点就起床安排工作,大新公司渐渐后来居上,在香港站稳了脚跟。
蔡昌1916年,蔡昌创办大新百货有限公司广州分行,营业额领先同业各公司。
最终蔡昌也没能抵挡住上海的诱惑,于1929年斥600万港元巨资,创立了上海大新公司。
大新百货历时约7年建成,楼高10层,雄伟壮观。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上海一度出现虚假的繁荣景象,大新公司营业兴旺,超过永安公司而跃居四大公司之首。
大新公司新新公司媲美欧西同业与四大百货其他三家不同,新新公司创立于上海,事业拓展也一直在上海。
1923年,李敏周从澳洲返国,正好遇到上海先施公司总经理刘锡基以及黄焕南筹谋“另起炉灶”,李敏周与黄焕南有亲戚关系,在黄焕南的撮合之下,新新公司终于诞生。
据李敏周之子李承基回忆,新新公司建于南京路中段,与先施公司毗邻。
楼高七层,占地四亩多。
因为有先施及永安两公司作为参考蓝本,取长补短,所以新新公司的外形建造、内部布局,均可媲美欧西同业,当时被称为中国最新型之百货公司。
李敏周新新公司综合了先施和永安两大百货公司的特点,集百货、餐饮、旅游业之大成。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新新公司最高一层的新都饭店。
那些年每到夏天,新都饭店都生意鼎盛,顾客盈门,新新公司首创夏季冷气开放,还采取“猜谜得奖”的独特经营方式,以及在公司5楼设有自行设计、自行装备的上海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私营广播电台。
新新公司通过电台大做广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35年2月1日,李敏周不幸遭人暗杀,处于鼎盛时期的新新公司也因此受到影响。
上海先后开设的这四家大的百货公司,不仅把一个新式的,近代商业的运作模式带进上海,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新新公司•据说,郭泉、郭乐兄弟兄弟俩为选址一直举棋不定,后来还是郭乐想出了取豆数人的点子。
一日,郭氏弟兄雇来两名伙计分别站在南京路接近浙江路的南北两端。
此二人各背两只布袋,一只鼓鼓囊囊地装满豆子,另一个则是空瘪的。
只要身边有一位路人经过,他们就往空口袋里掷入一颗豆子。
白天的南京路熙来攘往,而这两个身背布袋、手里还一刻不停地摆弄着豆子的年轻人却总在原地转悠,不少行人向其投去异样的目光。
旁人哪里知晓郭泉、郭乐此刻正坐在路边的日升楼茶馆里监督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呢。
经过连续数天的反复测算,郭氏兄弟发现南京路南侧的人流多于北边。
两人立刻拍板:永安公司就造在先施公司的马路对面。
永安(WingOn)一词是沿用了郭家在澳洲经营的果栏之名,寓意“永保安宁”。
敲定店址后,郭泉、郭乐悬着心终于放下,他们期冀永安能在纷乱的商战中安安稳稳地推进业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残酷无情。
永安公司意欲租用的恰好是犹太富商哈同的资产。
哈同乃旧上海赫赫有名的房地产大亨,几乎半条南京路都是他名下的产业。
郭泉、郭乐原以为也能用3万两左右的租金拿下那片地,孰料哈同“狮子大开口”,提出的条件苛刻至极:年租为白银5万两,30年租期满后须将地皮连同附着于土地上的建筑物一并归还。
权衡再三,郭家两兄弟还是咬咬牙,一口应承下来。
虽然永安公司大楼的建设一度因资金问题出现延误,但事实证明,郭泉、郭乐的确是有远见的。
1918年8月20日,距离永安公司开张尚余半月,郭氏兄弟便在《申报》上连续刊登广告,一时间“永安公司即将开幕”的消息成为上海滩家喻户晓的头号新闻。
让永安方面始料未及的是,9月5日开业后,公司原本准备销售两个月的货品在20天内即告售罄,当时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回复>>喜欢(0)•疼你的人 [上南/肇嘉浜路] ,18天前永安百货的美女销售员也很有故事!提及美国产金笔,众人想到的无外乎是派克(Parker)、犀飞利(Sheaffer)之类的大品牌。
但上世纪30年代申城最畅销的金笔却是由永安公司独家代理的康克令(Canklin)牌。
用“火爆”二字来形容当年永安公司底楼康克令专柜的销售场景则毫不为过。
若问此中缘由,全赖“康克令小姐”的功劳。
永安公司之所以要买断康克令金笔的代理权,图的是此物的利润丰厚。
然而,面对如此陌生的牌子,上海消费者能买账吗?永安高层想到一招妙棋:招聘年轻貌美、端庄秀丽又略懂英文的上海小姐站柜台,推销康克令金笔。
此举果然奏效,很多男性顾客趋之若鹜,购笔是其次,最关键的是能借机与温柔淑静的女营业员搭讪几句。
不出数日,“康克令小姐”的雅号便名闻海上,就连不少文人雅士亦纷纷慕名前往一睹芳容。
1936年,《大公报》记者徐铸成由汉口抵沪。
来上海之前,他就对“康克令小姐”有所耳闻。
事也凑巧,当时徐铸成那支使用已久的派克笔恰好坏了,他便专程赶到永安公司,花费四块大洋,买了支康克令金笔。
乘此机会,徐铸成细细打量了女售货员,举止优雅的“康克令小姐”让这位名记由衷地发出了“果然明眸皓齿,不负众望”的赞叹。
更有甚者,国民党陆军上将陈调元之子陈度因迷恋上一位“康克令小姐”,竟每天必至永安公司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