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与中国古代城市的不同特点(原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西欧与中国城市(一)不同特点:
城市起源不同。
(1)西欧中古城市是在10至11世纪重新复苏和产生的。
其特点是①西欧城市产生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在封建制完成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庄园经济中分离;
②阶级前提和政治基础: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
西欧城市多产生于水陆交通要道、商业转手处以及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居民感到手工业不足的农业区。
③安全方面:城市还产生于大领主、大主教、修道院所在地以及军事堡垒附近。
新的居留地虽然不大,但它却给封建的自给自足的闭塞经济打开了缺口。
国内市场开始建立起来,导致了封建经济瓦解。
(2)中国:原来的上层建筑没有遭到彻底摧毁而是经过一定的改造(改革)实现的。
奴隶制
时期的旧城市,在进入封建制后基本继承下来,在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下,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大量分封,到战国时期,城市大量增加而且较前繁荣了。
就城市种类来分,因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作为前提条件形成的经济中心城市,在中国史籍记载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日益增长。
新兴起的市镇尤其在江南的苏、杭、淞、嘉、湖地区发展较快,萌发了资本主义幼芽。
清的闭关政策给资本主义萌芽以严厉的打击,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更是雪上加霜。
但从整体上讲中国城市主要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秦实行的郡县制)而建立的,城市虽然也多建于水陆交通要道、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等地区,类似于西欧,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一个是自然形成的,一个主要是以统治者的需要采取命令建立的(当然也有自然成分),中国城市自秦汉以后,以京城、省城(郡、道……)、府城、州县等依次而定,星罗棋布。
(边防有专门军事城镇、卫所)城市内,既有府第衙门差从仆役,又有工商业者,兼有西欧中古城市的旧堡与新城的内容。
但在城市里,府衙是首脑、中心,工商业则是附属产物。
历代帝王为强化统治和供享用往往采取迁豪富、徙百工以充京都。
(3)综上所述,西欧城市的发展规律,是由手工业、商业的聚居地,逐渐发展扩
大而成为新的经济、政治中心。
中国城市则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渐发展扩大而
成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2、城市的结构不同。
(1)西欧中古城市一开始主要由庄园中逃亡的农奴、手工业者作为主要居民,此外还有逃亡农奴经营的行商小贩、酒肆店铺等,基本上是一个生产城市。
城市的布局,一般中心是广场,是手工业品、商品交易集会之处。
组织上是按照传统的“农村公社”民主形式组织起来的,各个行业又逐渐组织起自己的同业行会。
商人们也组织起商会,作为他们团结战斗,反对共同的敌人(强盗、贵族)与防止外部竞争以保卫本身的生存与利益的组织。
在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劳动与亚洲的劳动形式和在西方的农村劳动形式……不同,它已经前进了一大步,并且对于资本生产方式,对于劳动的连续性和经济性来说,是一所预备学校”。
西欧出现了二个经济中心——庄园和城市,即农业经济中心和商业经济中心,二者互相依存又向不同方向发展。
(2)中国的城市却很庞杂,但总起来讲,达官、贵族、差役、仆从为主体,工商业者处于附属地位。
消费大于生产,商业超过手工业,基本上是消费城市。
城市规模一般较大,人口较多,中小城市人口一般数千数万,大者数十万以至百万。
城市布局,一般以行政长官的衙署为全城的中心,各种府第鳞次栉比,城关往往发展成为工、商业区。
城市富商大贾,多与有权势者相结托,有的买得官爵,有的广治田宅,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
来自农村里的手工业者、行商小贩,到达城市后,长期没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又由于人少力单,显得特别软弱无力。
中国的城市行会,形成较晚,迟至唐代天宝至贞元间北方才有行会,
这较封建城市的形成要晚一千多年。
具有真正意义的行会,可能在明代以后。
但就是在这时的行会与西欧也有所不同。
所以市民运动一直到明清之际才活跃起来。
中国进入城市的多是一些破产农民,他们在人身上不像西欧那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到了城市靠劳动过活,兼做手工业或从事商贩与其他工作。
他们乡土观念较深,流动性大。
当条件改善后,他们还要回乡置产务农。
有的虽世代城居,但当条件恶劣时,他们乃迁居乡间谋生。
习惯于接受“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的封建剥削方式。
城乡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农民进城或市民重回农村没有本质的变化。
他们基本上仍然从属于封建主义范畴而难能发展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
3、城市的作用不同。
(1)西欧中古城市,它是商品生产的基地、被压迫农奴反封建斗争的堡垒、世俗文化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摇篮。
城市又与王权结成联盟促进国家的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它的出现与发展成为埋葬中古封建主的墓场。
城市在封建领地上开始出现时,领主大都采取支持的态度。
这是因为:
①西欧领地相互间没有从属关系,甲地的农奴逃到乙地后,乙地领主可以从他们经营的行业中得到税收,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②领主为了就近得到能工巧匠的手工艺品和贩运商贾的各种奢侈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他们热心于新的工商业中心出现在自己的领地上;③领主对外地逃奴,予以优待收容安置,免得手工业工匠等进入其他领地。
于是,他们从轻规定课税、宽大司法。
在道路桥梁等地方建设、茅舍地基、园地货摊等方面,予以慷慨的特许。
这些均得到逃亡者的欢迎。
新领主对逃亡农奴的保护与宽容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剥削和统治,而逃亡的农奴则渴望的是自由的贸易和生活。
随之新的矛盾和斗争也就开始了。
新的市民展开了为摆脱领主的控制、争取城市自治权的斗争,这一斗争又称为城市公社运动。
这一运动从11世纪城市出现起到13世纪城市形成。
他们的斗争方式多样。
取得完全自治的城市,设有全体市民代表大会,而全体市民代表大会是城市最高的权力机关,下设常设机构(通过选举)管理城市。
它们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铸币、军事防卫以及对外宣战、媾和等权。
另外还有一些城市,它们是在相互妥协下产生的,只取得了不完全的自治权,如法国的巴黎。
总之,市民人身自由了,并享有不同程度的参政权。
统治阶级为了强化王权,便把王权与城市市民结成了政治联盟,使西欧政治格局有了新变化、新特点。
西欧的英、法两国在城市的支持下,分别于十三、十四世纪,迅速地从封建割据的混乱纷争中摆脱出来,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等级君主制国家。
(英于1295年召开国会,法于1302年召开三级会议)城市与王权结成联盟,相互支援,形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农村的变革。
农村货币地租的实施,使整个农奴的身份逐渐得到了自由,这些又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西欧王权强化之日,乃封建社会迅速走向瓦解之时,早年需要相互支持的联盟一旦破裂,资产阶级革命从而酝酿爆发。
(2)中国的城市,在中古以来它始终是各级统治者的中心,是一个消费的中心。
正如马克思指出过的;“在亚细亚,城市的繁荣或存在完全是由政府的地方性支出,生起来的”。
中国城市既然完全为统治者所控制,它们对于城市工商业的政策则就以本身的利害为转移了,城市工商业的命运则时舛时兴。
如西汉初“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林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种对工商业采取的放任政策,立即引起工商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活跃。
同时对农业又采取了“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政策,很快使农业得到恢复与发展,经过六、七十年的轻徭薄赋,西汉初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这个时期私营工商业的大发展,使许多工商业城市蓬勃兴起,富商大贾也应运而生。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
击了封建的等级制度和自然经济的基础。
从汉初刘邦时起,就有许多官吏建议实施“抑商”政策。
汉高祖曾下令“商人不得衣丝乘马,重租税以困辱之”,但收获不大。
武帝时,随着整个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兴旺,汉统治者又开始对私营工商业大张挞伐了,颁布了一系列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诸如盐铁官卖、平准均输等。
加之统治阶级日益腐朽,造成了新的经济破坏,社会动乱。
历代如是周而复始,严重地阻碍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中国城市里富商大贾的发展,既然以封建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他们在政治上乃与封建权势相结托,在经济上则把剩余资本转向购置田宅,成为商人地主。
他们并无自治权利的要求。
城市里的小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在官府的严密监督下经营和生活,人少力单难以组织起来进行斗争。
官营手工业只是作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仆役罢了,相互间没有联系。
中国城市的性质与西欧是不同的,中国真正的大城市,在这里,只能认为是帝王的军营,那是真正经济结构上的赘疣。
但历史仍然是发展的,不过太缓慢了,16世纪以后日益落后于西欧。
(二)中西城市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
(1)西欧与中国土地所有制形态不同。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有其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西欧土地是由国王赐封给领主的,土地是封建领主的世袭领地,按照长子继承制(或遗嘱继承人)的办法承袭下来的。
各级领主对自己领地上的土地经营方式采取庄园制,土地不能买卖。
中国的土地制度,虽然名义上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实际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初期,有过一段领主土地制,但为时短暂。
战国秦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从此很快过渡到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虽然也有过荫封、皇庄,但比重不大。
另外在历代也有限田、度田、王田、占田、均田、公田等制度的实施,但效果不佳,为时也是短暂的。
在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变化较频繁,那里不仅有大地主,而且还有中、小地主和一定数量的自耕农。
(2)西欧与中国的阶级结构不同。
在封建社会,封建主剥削压迫农民造成阶级对立和矛盾这是共同的,但又有各自的特点。
西欧通过采邑分封、特恩制,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割据一方,俨然似一个独立王国,中央集权制出现的较晚,领主们相互纷争比较突出。
领主管辖下的农民被严格束缚在土地上,世代相因没有人身迁徙自由,处于农奴地位,并随着封建领主的封建割据的形成而日益恶化。
他们又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利用领主间相互矛盾而逃离,开创新的活动场所,逐渐形成城市。
城市成为农奴解放栖身之所、农奴制的对立物。
到封建社会后期,新兴的市民阶级,也就是资产阶级茁壮成长起来。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不久,很快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又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统治阶级自隋唐以来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可以上升到公卿贵族地位上来。
另外在土地继承上又是分户析产,统治阶级不象西欧那样日益分化瓦解,相反是在不断地充实强化,使他们得以布成罗网,从中央到地方联合一气共同统治剥削广大农民。
破产农民一般不愿背井离乡,即令进入城市,也是从一个罗网进入另一罗网,得不到真正的解放。
中国农村经济长期难以得到城市商品经济的助力,发展缓慢,手工业与农业结合比较牢固,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难以形成。
(3)西欧与中国政治结构不同。
虽然都是地主阶级专政,但形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
西欧随着社会发展,王权与市民曾结成政治联盟,在十三、十四世纪英、法出现了等级君主制,并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存在城市与王权联盟,中古时期也根本没有形成资产阶级。
农民阶级虽然有过前仆后继的大规模起义,但因农民的分散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极端落后性,这些
起义都毫无例外的失败了。
(4)宗教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西欧基督教会是西欧封建社会的支柱,教权往往大于王权,教权与王权之争相互削弱,西欧城市往往在它们的矛盾的裂缝中产生、发展。
十字军东侵从11到13世纪延续了好几百年,给波及到的东西方人民带来一场浩劫。
在这场动乱剧变中,大部分封建骑士消失了,部分农奴乘势逃到了城市。
十字军东侵又使西欧封建主变得更加贪婪奢侈,从而对城市日益依赖,剥削方式转为货币地租,又收取大量赎金,让交起赎金的农奴获得自由,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瓦解。
加上西欧在罗马帝国时代就有了繁荣的商业城市,各地区与国家间曾有过四通八达的商路,当生产复苏后有利于在原来的基础上复兴和发展。
中国的宗教是皇权的附属物。
中国的土地辽阔,四邻封闭,有了天灾人祸,农民往往逃到边远的宽乡,披荆斩棘,重建家园。
他们对于城市没有多大兴趣,因为城市是反动的中心,他们视为畏途,又因为城市是消费的中心,他们难以久居。
对城市他们不象西欧那样具有莫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