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
宏观经济行业分析
宏观经济行业分析宏观经济行业分析宏观经济行业分析是研究宏观经济环境对各行业发展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宏观经济行业分析在经济学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结合特定行业的实际情况,对某一特定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宏观经济环境是指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政策、金融市场、人口结构等。
了解宏观经济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是进行行业分析的基础。
以下是对宏观经济环境进行的分析。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经济增长快的国家,各个行业的市场规模也会相对较大,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也会相对较高。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环境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通货膨胀率高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3.利率:利率是宏观经济环境中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利率会增加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低利率则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4.汇率:汇率是宏观经济环境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对有着外贸依存度高的行业影响更大。
汇率波动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进出口成本,从而影响行业的发展。
5.政策法规:政策法规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如减税、减费、优惠贷款等政策,都会对某些行业产生积极影响;相反,政府出台的限制性政策则会对某些行业产生负面影响。
二、特定行业的发展以互联网行业为例,我们将结合以上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剖析。
互联网行业是近年来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行业之一。
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为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创业和发展互联网的政策,也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然而,互联网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是指对整体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和预测。
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个人做出相应的决策,有效应对经济波动和风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情况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GDP增长率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的GDP增速在过去几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
尽管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冲击,但由于中国政府的积极调控和纾困政策,我国2020年的GDP增速仍然是全球最高的。
而随着疫苗的普及和经济活动的逐渐恢复,预计我国的GDP增速将进一步提升。
二、就业和失业情况就业是经济运行稳定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而失业则是经济不稳定的重要表现。
随着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范围内的就业形势普遍严峻。
然而,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类稳岗政策得到了有效实施,失业率总体得到控制。
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保持了相对稳定,特别是新经济领域的就业增长较为明显。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就业形势将进一步向好。
三、通货膨胀情况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到人民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
根据数据统计,我国通货膨胀率在过去几年保持了相对较低的水平。
然而,在特定时期和特定因素的影响下,物价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
此时,政府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并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
四、贸易状况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也需要关注贸易状况。
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特别是进出口贸易。
然而,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给我国的出口造成了一定影响。
然而,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和双边贸易合作,并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为贸易状况的改善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宏观经济形势对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尽管金融市场在新冠疫情之后出现了一定波动,但在政府积极的稳定市场预期和监管政策的引导下,市场逐渐恢复稳定。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家整体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学科,主要关注国民收入、就业水平、物价水平、利率水平等与国家宏观经济总体有关的现象和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人们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基础,本文将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需求与供给理论、产出与收入理论、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
需求与供给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根据需求与供给理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和数量由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决定。
需求主要通过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来体现,而供给则主要由企业的生产与投资决策来决定。
需求与供给理论深入研究了价格的形成机制,通过供求曲线的相互作用,解释了价格波动和市场失衡的原因。
产出与收入理论用来解释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
根据产出与收入理论,一个国家的产出(即国内生产总值)与其收入(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房地产租金等)之间存在紧密关系。
通常,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经济增长与经济衰退的依据。
产出与收入理论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经济衰退的原因,并提供了解决经济问题的基础。
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研究货币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通货膨胀现象的产生和影响。
根据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是经济活动的媒介和衡量价值的工具,它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货币理论解释了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是制定货币政策和稳定物价的重要依据。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经济增长理论通过分析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探讨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问题。
经济增长理论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除了上述几个基本理论之外,宏观经济学还涉及一些其他重要的理论和模型,如经济周期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财政政策理论等。
这些理论和模型一起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体系。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一)课程基本信息本课程为商务学院专业必修课程, 修读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为微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
(二)课程目标根据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 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 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工具, 能初步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分析工具对有关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对其主要流派及其观点有一定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培养学生的经济学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学习、独立分析能力, 注重培育创新精神。
本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原理, 帮助学生们了解政府进行经济决策的机制与过程, 客观地认识经济现象, 并为学生们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 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实践, 帮助学生们正确地运用宏观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对策。
此外, 鉴于宏观经济学是以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为研究对象, 所以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 还需要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与方法、结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以及中国的具体国情对其进行分析乃至批判。
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 将诚信和道德、国际化思维、团队合作、长远规划、创新等德育元素融入其中,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进一步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昌盛, 以及中国人民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情怀。
宏观经济学课程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实践性, 通过实践可以增强德育潜移默化影响的效果。
将德育元素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进行融入, 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案例教学、模拟情景以及深入企业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所学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并达到融会贯通,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 也可以深刻体会到企业诚信经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崇高性, 以及这些与企业成功的内在必要联系。
这些实践环节为学生的道德培养提供了很强的示范和启发作用。
宏观经济调控的方法和思路探究
宏观经济调控的方法和思路探究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对经济运行总体水平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种手段。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波动不可避免,而宏观经济调控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调控的概念入手,探究宏观经济调控的方法和思路。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概念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手段,对经济运行总体水平进行调节和控制,以达到促进经济稳定、协调经济发展、调节供求关系和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的。
宏观经济调控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方法(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措施包括适度增加或减少财政收支、实行税收调节、改变政府支出规模和结构等。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措施包括调整存贷款利率、发行货币、控制信贷等。
(三)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依靠宏观经济政策的整体部署和政策支持,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的一种政策。
该政策的措施包括加大对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的投资力度、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扶持新兴产业等。
(四)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产业、劳动力、土地、环境等手段,对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产业调整和财政扶持等进行统筹安排和协调,促进经济地区的均衡发展。
区域政策的措施包括建立统一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等。
(五)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提供社会福利、改善社会保障、加强社会教育等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性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社会政策的措施包括加强社会保障、改善社会教育、增加就业机会等。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思路(一)顶层设计要做好宏观经济调控,首先要有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明确政策目标和政策方向。
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对整个宏观经济进行的政策调整和控制。
这些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
目的在于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调节收入分配等。
那么,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一、政策定位明确宏观调控要有明确的政策定位。
政策定位应该根据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来制定。
政策制定应该采取科学、系统、综合的方法,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
政策制定应该取长补短,充分考虑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打造有特色的经济体系。
二、信息收集及时更新宏观调控需要收集并更新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是宏观调控的基础。
政府需要收集和分析金融、货币、财政等方面的信息,及时掌握市场形势和经济发展趋势。
同时,政府还应该注意政策实施效果的反馈及时性,及时调整政策,确保政策有效性。
三、政策稳定及可持续宏观调控应该稳步实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稳定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特征。
政策的可持续性是考虑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该坚持宏观调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加强政策协调,推动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适度灵活调整政策宏观调控的政策需要适度灵活的调整。
调整应该基于实时经济信息和政策效果反馈,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
政府应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就有所预判,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避免或减轻经济崩溃的风险。
五、政策协调统一宏观调控需要各政策间协调一致。
政策间的协调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各政策应该有机组合,发挥有利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作用。
政策的协调统一需要时时关注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加强沟通协调,协同共识,确保政策的落实。
综上,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是政策定位明确、信息收集及时更新、政策稳定及可持续、适度灵活调整政策、政策协调统一。
只有采取上述宏观调控思路,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 GDP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变化,了解经济总体的发展趋势、增长速度和结构变化等。
2. 消费者行为分析方法:通过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包括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等,了解消费者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
3. 投资分析方法:通过研究投资行为,包括企业的投资决策和投资规模等,了解投资水平和投资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投资的潜在风险和回报。
4. 外贸分析方法:通过研究进出口贸易,包括贸易方式、贸易额、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等,了解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
5. 货币政策分析方法:通过研究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调控和利率调整等,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通货膨胀、利率水平和资本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6. 就业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就业水平、失业率、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等,了解就业状况对经济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来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
7. 政府政策分析方法:通过研究政府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了解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影响,以及政策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上述方法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在实际的经济分析中,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全面评估宏观经济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证券投资学实训教程》(黄辉)700-0课件 第十章 宏观经济与政策分析
第5 页
第十章 第一节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三、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
第6 页
第十章 第一节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四、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7 页
第十章 第二节 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
一、政治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第8 页
1 战争
2 政权
3 国际政治形势
4 法律制度
第十章 第二节 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
1.货币政策 及其作用
2.货币政策 的目标
3.货币政策 工具
4.货币政策 的运作
5.货币政策对 证券市场的影
响
第十章 第二节 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
四、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三)其他具体的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特殊影响
01 02
贸易政策与收入政策 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率对证券 市场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响
03 04
区别对待政策对证 券市场的影响
1997〜2016年中国GDP增 长率数据及散点图
第 16 页 折线图
第十章 第三节 项目训练: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及市场研究
第 17 页
一、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测
从我国近20年的GDP增长率的散点图和折线图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我 国国内经济总值的增长率在20年间经历一个从波谷涨至波峰而再次下跌的 过程。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速不断上升,增长率最高增至 14.2%。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都受到了重创,我 国属于出口贸易大国,经济也受到波及,GDP的增速开始下滑,出现拐点, 形成了折线图中的波峰位置。2010年我国推出4万亿的政府投资计划,2 万亿投入房地产,2万亿投入高铁等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建设,国民经济 受到再次刺激出现了两年的上升,而后再次回落,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调 整阶段,在“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央企和地方国企改革加速” 等改革政策的实行,GDP增长率的下跌在不断放缓。通过折线图的运行轨 迹和规律,我们预测GDP的增速可能会继续下跌,但下跌的幅度会减缓。
如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
如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如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1.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影响的途径:公司经营效益,居民收入水平,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资金成本。
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的关系:GDP变动(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高通胀下的GDP增长,宏观调控下的GDP减速增长,转折性的GDP变动;经济周期变动);通货变动(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2.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的手段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财政政策的种类与经济效应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包括: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减少国债发行,增加财政补贴;分析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应注意的问题。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作用;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货币政策的运作;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包括:利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3.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分析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通过人民币汇率预期影响证券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通过宏观面和政策面间接影响我国证券市场。
股票涨跌怎么看股票涨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基本面:基本面是指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行业地位、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基本面好的企业通常能够持续创造价值和利润,有利于股价上涨。
2、技术面:技术面是指股票价格在图表上的历史走势和形态,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项指标如成交量指标、均线指标等。
技术面可以帮助投资者分析股票的供求关系、估值情况、趋势变化等信息,从而预测股价的涨跌。
3、消息面:消息面是指影响股票价格的各种新闻、公告、数据、事件等信息,消息面可以引起市场情绪的波动,从而影响股价短期内的涨跌。
如何撰写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如何撰写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一、引言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是对整体经济状况进行概览和评估的重要工具。
它对政府、企业、投资者和公众等各方提供了有关经济发展的关键信息和决策依据。
本文将介绍如何撰写一份优质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以确保报告具有准确性、透明度和对决策的有用性。
二、选择合适的主题在撰写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之前,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主题。
这个主题应该是当前经济状况的关键问题,例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情况、财政政策等。
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将使得整个报告更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
三、收集数据和信息在撰写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之前,需要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这包括经济指标、宏观政策、行业动态、国内外市场情况等。
收集数据的途径可以包括政府发布的统计数据、研究报告、学术期刊、新闻媒体等。
通过收集全面和准确的数据,可以确保报告的分析和结论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
四、分析宏观经济状况在撰写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的核心部分,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这包括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劳动力市场、消费者信心等方面的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同时,需要考虑国内外政策环境、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对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
通过对各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当前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五、评估宏观经济政策作为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的一部分,需要对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估。
这包括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分析和评价。
同时,还需要考虑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可能的改进方向。
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评估有助于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建议,并推动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六、撰写结论和建议在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的结尾,需要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结论应该基于对数据和信息的详细分析,是对当前宏观经济状况的准确评估。
建议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并在解决宏观经济问题上具有启发性。
同时,结论和建议应该明确简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府对策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府对策对于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偏冷,有的认为过热,有的认为发展态势良好。
这种对经济形势看法的不同体现到宏观经济政策上,就会有不同的政策取向。
为了使人们了解相关各方的观点和理由,现将近期人们的有关讨论综述如下。
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情况1.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良好。
丛明认为,近几年来,特别是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保持既快又稳的好势头,经济增长呈现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
当前经济形势是这三年来最好的,这是主流,必须充分肯定。
2006年的经济形势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关口,经济上行和下行的两种趋向同时并存。
从经济上行的趋向看,投资需求膨胀的危险依然存在,投资表现为投资规模大、投资增幅高、新开工项目多、能源资源供应偏紧。
从经济下行的趋向来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逐渐显露,并由工业消费品向基础产品扩张,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铁合金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
两种趋向同时并存,近期过热反弹的影响要大一些,经济下滑的影响稍远一些,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如果对经济过热趋向不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大起之后必然是大落,经济发展就会付出较大的代价;但如果措施过急过快,容易导致“硬着陆”,造成经济下滑。
2.我国宏观经济出现过热。
一些人士认为,我国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猛、外贸收支不平衡加剧三大问题,表明我国经济需要继续紧缩。
2006年1-5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幅30.3%。
这是自2004年实施宏观调控后,固定资产投资再次迈过30%的关口。
同时,人民币贷款余额的5月份数据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6%,创下23个月以来的新高。
为了防止贷款继续高增,中央银行宣布自2006年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贷款利率从5.58%提高27个基点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提高。
随后,央行要求金融机构要立即停止一切对政府的打捆贷款和授信活动,地方政府不得为贷款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或者是变相担保。
报告中的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分析方法
报告中的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分析是企业、政府和投资者在进行决策和预测的时候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关键信息。
通过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报告中的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分析方法。
1.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报告中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可以采用多个角度和指标进行衡量。
首先,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可以通过比较GDP的增长率和国内外的同行业数据来获取经济增长的趋势。
其次,通货膨胀率可以反映物价水平的波动情况,通过观察通胀率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资产价格的波动情况。
此外,失业率和就业率可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和就业情况,进而了解到市场的活跃程度和劳动力成本的变化。
2. 市场环境分析方法在报告中进行市场环境分析时,首先要明确市场的规模和现状。
可以通过调查和研究来了解客户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进而确定市场份额和市场增长率。
其次,要关注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了解技术发展、政策环境、市场趋势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和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另外,还可以通过市场调研、专家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来获取市场动态信息,进而深入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和消费者行为的转变。
3. 宏观经济与市场环境的关联分析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报告中可以通过对宏观经济指标和市场环境指标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进一步探讨宏观经济对市场环境的影响。
例如,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可能会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行为产生不利影响;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可能会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市场竞争格局;失业率的上升可能会影响市场需求和消费者信心。
通过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之间的关联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走势和行业变化。
4. 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预测方法报告中的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分析不仅仅是对过去和现在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预测和趋势进行研究。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分析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
通过对经济整体的分析,宏观经济学可以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总量关系原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体,强调整体性。
其中,最重要的原理就是总量关系原理,即一个经济指标的变动将对其他经济指标产生影响,形成相互关联的关系。
2. 基本假设原理:宏观经济学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基于一些基本假设进行推导和分析。
比如,假设个体行为在大规模上是相似的,假设市场能够自由竞争等。
这些基本假设为分析提供了基础。
3. 均衡原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原理之一是均衡原理,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体内的各个要素达到平衡状态。
通过分析市场的供求关系,均衡原理可以揭示经济体运行的规律。
二、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 GDP分析: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宏观经济学最关注的指标之一。
通过分析GDP的变动情况,可以了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变化及经济状况等。
2. 通货膨胀分析: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宏观经济学通过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为经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3. 失业率分析:失业率是一个衡量经济活力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
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失业率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为政府采取相应的就业政策提供依据。
4. 货币政策分析: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学可以评估其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5. 政府财政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影响经济运行和实现经济目标的手段。
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财政政策的效果和影响,为政府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依据。
6. 国际贸易与汇率分析:国际贸易和汇率是宏观经济领域的重要变量。
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和汇率的变动,宏观经济学可以评估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
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其分析方法旨在解读和预测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贸易、就业状况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一些分析方法,包括经济周期分析、总量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等。
一、经济周期分析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的波动性,它经历着扩张期、峰值期、衰退期和底部期。
经济周期分析旨在研究和预测这些周期性波动,了解经济何时进入或退出不同阶段。
在经济周期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趋势分析、周期分析和季节性分析。
趋势分析用来识别长期的增长或下降趋势,周期分析则关注经济活动在短期内的波动性,而季节性分析则用来检测经济活动在每年的不同季节是否存在规律性波动。
二、总量分析总量分析是对经济整体进行分析的方法,关注国家经济的总体规模和总体性质,以宏观经济指标为主要研究对象。
该方法通过分析国民生产总值(GDP)、总人口、就业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指标来评估国家经济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总量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和预测国家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三、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是通过对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国家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以揭示宏观经济学中的问题和现象。
比较静态分析用来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或时间点之间的经济差异,例如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指标,以了解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
通过比较静态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对优势和劣势,为国际贸易和合作提供参考依据。
四、动态分析动态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和变化趋势的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通过考察经济变量之间的时间序列数据,例如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变化等,来分析宏观经济学中的问题。
动态分析旨在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波动性,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该方法常用的工具包括VAR模型、协整分析和动态方程等。
总结: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是经济学家用来研究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的重要工具。
投资分析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与方法
1.经济指标宏观经济分析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和对比来进行。
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活动结果的一系列数据和比例关系。
经济指标有三类:一是先行指标。
这类指标可以对将来的经济状况提供预示性的信息。
先行指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指数等;二是同步指标。
通过这类指标算出的国民经济转折点大致与总的经济活动的转变时间同时发生。
同步指标主要包括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等;三是滞后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出的国民经济的转折点一般要比实际经济活动晚半年。
滞后指标主要有银行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工商业未还贷款等。
2.计量经济模型所谓计量经济模型,就是表示经济现象及其主要因素之间数量关系的方程式。
计量经济模型主要有经济变量、参数以及随机误差三大要素。
3.概率预测概率预测方法运用得比较多也比较成功的是对宏观经济的短期预测。
宏观经济短期预测是指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利息率、个人收入、个人消费、企业投资、公司利润及对外贸易差额等指标的下一时期水平或变动率的预测,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前三项指标的预测。
宏观经济分析-证券市场分析
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
返回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01
02
先行指标是在经济的全面增长或颓势尚未到来之前,率先发生变动的指标。这些指标可以预警国民经济周期中的转折点和估计经济活动升降的幅度,推测经济波动的趋向。 同步指标是伴随国民经济涨落而同时变化的指标。是对近期经济运行状态监测和预警的依据。 滞后指标是经济运行中波动发生之后才显示出来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对先行指标的预警进行验证,促使先行指标的预警更加准确。
01.
国家所得
01.
企业所得
01.
个人所得
01.
投资
01.
消费
01.
返回
01.
宏观经济活动分析的主要内容
“整”:社会总供求平衡分析 “分”: 消费分析: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投资分析: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效益 经济增长分析:增长水平、增长源泉、增长效果 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关系、产业关联关系、产业技术进步 收入分配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地区收入分配格局 对外经济活动分析:外贸、外资、国际收支 “合”:经济周期波动分析
返回
证券投资宏观分析的重要性
1
宏观经济活动分析=经济理论+历史事实的统计分析+政策建议(对策)。
2
具体分析过程是:从国家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过程出发,采取“整”、“分”、“合”的思路,分层次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展开分析。
3
较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系统分析法、利益矛盾分析法、分层序贯分类法、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长期趋势考察与横截面考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
返回
经济运行周期与股票市场周期之间关系
货币政策的调整会直接、迅速地影响证券市场。 财政政策的调整对证券市场具有持久的但较为缓慢的影响。 汇率政策的调整从结构上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增强,出口型企业将受益,因而此类公司的证券价格就会上扬;相反,进口型企业将因成本增加而受损,此类公司的证券价格将因此而下跌。此外,这还会导致资本流出本国,使本国的证券市场需求减少,价格下跌。汇率下跌的情形与此相反。
浅谈宏观经济调控目的和调控思路
浅谈宏观经济调控目的和调控思路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的。
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增加就业。
第三,稳定物价。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
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
第二,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
只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了,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增长才能顺利实现。
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物价全面上涨,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并适当减少出口,同时鼓励增加供给,适当增加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出现商品积压、生产下降、物价下降、失业增加,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并鼓励增加出口,同时适当控制供给增加,减少进口。
第二,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
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数量有限。
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
就业的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
只有经济快速增长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才有加快发展的可能,对劳动力的需求才可能有较快的增加。
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
经济增长率确定,提高就业弹性,也就是增加就业量。
宏观经济政策的五大要点
宏观经济政策的五大要点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控经济总量,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
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因素,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宏观经济政策的五大要点。
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通过增加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和稳定消费需求,政府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其中,投资的扩大有助于提高生产能力和促进技术创新,而消费需求的稳定可以激发企业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二、就业和收入分配:宏观经济政策还应关注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
稳定就业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通过采取就业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措施,政府可以提高就业水平。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政府应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三、物价稳定:保持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政府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并制定有效的价格监管措施,维护物价稳定。
价格的稳定有助于增加消费者信心和企业投资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四、国际平衡:宏观经济政策还需关注国际经济平衡。
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资本流动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需要制定政策来促进出口和吸引外资,维护汇率稳定,避免经济出现过度依赖进口或出口倒退等问题。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有助于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五、财政可持续性:宏观经济政策还需考虑财政可持续性。
政府需要合理规划财政收支,防止财政赤字和债务过高,以保证国家的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财政监管和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
总结回顾:宏观经济政策的五大要点包括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分配、物价稳定、国际平衡以及财政可持续性。
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要点,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只有在这些要点的合理平衡下,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稳定、繁荣的经济体系,并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一、熟悉指标与搜集资料经济运行与发展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其变化与结果都不能为人们所直接接触到,而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反映出来的。
各种经济指标在经济运行中互为条件,彼此关联,互相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着。
如果国民经济运转出现异常,那么,一定会有一些指标率先反映出来。
正是由于经济变量间存在的这种内在联系,才使我们对宏观经济的分析成为可能。
因此,宏观分析的首要步骤就是熟悉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各项指标。
如果要分析国民经济形势,那么首先就必须对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各项主要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物价总指数、工农业总产值等等有充分的了解;如果要分析货币形势与货币政策就需要熟悉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贷款、居民储蓄存款等等金融指标。
(1)指标的分类由于宏观经济现象的错综复杂与类型多样,因而反映这些现象的指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不外是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类。
①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指在统计资料汇总后得到的总和指标,从指标的数字来看表现为绝对数。
它反映了某种宏观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规模和水平。
总量指标按其所说明的总体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说明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的标志总量与表明总体单位总数的单位总数。
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利润总额等都属于标志总量,而企业总数、机构总数、职工总数等则属于单位总数。
总量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力,反映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基本指标。
同时,总量指标还是计算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基础,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
总量指标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计算结果。
因此,总量指标是进行宏观分析、研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
正确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必须明确各项总量指标的涵义、范围,分清它与有关指标的界限。
例如,在考察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时,只有明确它们各自的涵义与范围才能正确运用这些指标来进行分析。
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
划》
我战材国略料制部等造署领业,面固域临本取发培得达元新国,突家抢破的占严新峻一挑轮 战制,造必制须高放点眼全球,应加紧
智能制造引领制造方式变革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
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 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 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 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 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发展智能制造既符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重塑我 国制造业新优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胡焕庸线东部地区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极限
环 态昔境环日承境可载的能期比力待已,达推到动或形接成近绿上色限低,碳循必须环顺发应展新人民方群式众。对良好生
过大的收入差距与人民 中国贫富差距问题
群众对于公平的渴望之 间矛盾突出。
长期存在的过大收入
差距,引发了或者加重
中国的基尼系数高达。这
一水平高于国际上的警戒线
智能制造
低碳经济
互联网经济
各国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世界主要国家工业战略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 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
力度,推进制造业与信
战略》
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动
三维()打印、移动互
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英国: 《工业战略》 德国:《工业战略》 中国:《中国制造》 印度:《印度制造振兴计
生物工程、新能源、新
▪ 宏观经济形势
新常态
▪ 经济转型升级
▪ 新动力新举措
认识新常态:宏观经济形势
发展 转型
产业 变革
区域 竞合
(一)发展转型
发展格局
内外部环境
分工格局
治理格局
、外部挑战
世界发展格局深度调整 年全球经济增速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 美国:
击下,世界各主要经济 日本:零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一、熟悉指标与搜集资料经济运行与发展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其变化与结果都不能为人们所直接接触到,而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反映出来的。
各种经济指标在经济运行中互为条件,彼此关联,互相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着。
如果国民经济运转出现异常,那么,一定会有一些指标率先反映出来。
正是由于经济变量间存在的这种内在联系,才使我们对宏观经济的分析成为可能。
因此,宏观分析的首要步骤就是熟悉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各项指标。
如果要分析国民经济形势,那么首先就必须对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各项主要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物价总指数、工农业总产值等等有充分的了解;如果要分析货币形势与货币政策就需要熟悉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贷款、居民储蓄存款等等金融指标。
(1)指标的分类由于宏观经济现象的错综复杂与类型多样,因而反映这些现象的指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不外是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类。
①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指在统计资料汇总后得到的总和指标,从指标的数字来看表现为绝对数。
它反映了某种宏观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规模和水平。
总量指标按其所说明的总体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说明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的标志总量与表明总体单位总数的单位总数。
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利润总额等都属于标志总量,而企业总数、机构总数、职工总数等则属于单位总数。
总量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力,反映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基本指标。
同时,总量指标还是计算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基础,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
总量指标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计算结果。
因此,总量指标是进行宏观分析、研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
正确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必须明确各项总量指标的涵义、范围,分清它与有关指标的界限。
例如,在考察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时,只有明确它们各自的涵义与范围才能正确运用这些指标来进行分析。
其次,不同种类的实物总量指标的数值不能加总,只有同类现象才能计算实物总量。
石油产量与电视机产量显然不能加总,而同为农作物的小麦产量与棉花产量也不可混为一谈。
最后,同类现象的总量指标的数值其计量单位必须一致才能加总,否则必须先换算成统一的计量单位。
②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是社会经济现象中两个有关指标之比,它表明了各种经济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一般有百分数、千分数、系数、倍数等,其中,百分数是最常用的一种。
相对指标的优点在于它把反映分子分母两个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数值进行了抽象,因而便于在现象间进行对比分析。
相对指标能将社会经济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作出明确的说明。
例如,通过将工业总产值与工农业总产值进行对比,或将报告期某种主要产品产量与基期该产品产量进行对比等,可以表明经济现象的结构、发展速度和相对强度,为深入分析提供了依据。
另外,相对指标还能将现象的绝对数的差异抽象化,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总量指标可以进行对比。
相对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它是实际完成数与计划完成数之比,主要用于反映计划完成情况。
第二,结构相对指标。
它是总体中不同性质的各部分有关数值与总体数值之比,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例如外贸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的比值就反映了出口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另外,通过考察不同时期结构相对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事物的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比较相对指标。
它是指同一时期某一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的对比,表明某一同类现象在各国、各地或各部分之间的相对差异程度。
比如甲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乙国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就反映了甲乙两国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
第四,动态相对指标。
它是某一现象的报告期数值与同一现象基期数值之比,反映了事物的发展速度或增长速度。
例如我国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4,918亿元,1993年为34,477亿元,1994年为1993年的111.6%,即增长11.6%(按可比价格)。
相对指标的计算以总量指标为基础,在计算时必须注意两个对比指标的可比性,这是计算相对指标的前提。
只有所对比的两个指标包含的内容、范围、时间等完全一致,才能正确地反映经济现象的特征,才能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依据。
在运用相对指标进行分析时还应坚持一个原则:即相对指标要与对应的绝对值结合起来运用。
因为相对指标是两个绝对值对比的结果,在这里,不同现象绝对水平的差异被掩盖了。
事实上,较大的相对数可能是两个较小的绝对数对比的结果,而较小的相对数则可能是两个较大的绝对数对比的结果。
如果仅仅观察相对指标而忽视了现象绝对水平的差异,就不能全面反映客观现象的真实情况。
例如199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超过11%,而同期美国的增长速度低于4%,远远低于我国。
但是如果联系绝对水平来看,199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绝对额为45,006亿元人民币,约合美元5,500亿元,而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约为5万亿美元,比我国高出近10倍,其增长1%的绝对值是50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0%,这表明我国仍需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可见,只有把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结合运用,才可能对经济现象进行正确分析。
③平均指标。
平均指标是说明同质总体内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商品平均价格、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等,反映了总体的一般水平。
平均指标只能就同类现象进行计算,也就是计算平均指标的各单位必须具有同类性质。
平均指标也是在宏观分析中广泛应用的一类指标,它们可用于同一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或单位间的对比,以反映各地区、部门或单位的效益;还可用于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对比,以反映现象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性。
除此之外,平均指标还可用于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和进行数量上的估计推算,如利用部分总体单位计算的平均指标来估算其全部总体的平均指标,或乘以总体单位数来推算总体的标志总量等。
常用的平均指标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是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总和除以总体单位个数后所得结果,它的好处在于通俗易懂,而且还是其他许多指标及分析方法的基础性指标。
几何平均数是将几个变量连乘后开几次方根计算所得平均数,常用于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等。
(2)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所构成,前者是指标的质的规定,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范畴;后者则是指标的量的规定,它是根据指标的内容所计算出来的具体数值。
因此,熟悉指标不仅要知道各项指标的名称、涵义及特点,还必须搜集相应的数据资料。
数据资料是宏观分析与预测,尤其是定量分析预测的基础,无论是对历史与现状的总结,还是对未来的预测,都必须以它为依据。
所以,在确定分析对象及相应主要指标后,就要下功夫搜集与之有关的历史与现时的数据资料、事实、变革等各种有关的信息。
有时资料可能因口径不一致而不可比,或是不反映变量变化规律的异常值,此时还需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
①数据资料的来源。
宏观分析所需的有效资料一般包括政府的重点经济政策与措施、一般生产统计资料、金融物价统计资料、贸易统计资料、每年国民收入统计与景气动向、突发性非经济因素等。
这些资料来源主要有:第一,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了解世界经济动态与国内经济大事。
第二,政府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省、市、自治区公布的各种经济政策、计划、统计资料和经济报告,各种统计年鉴等。
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经济白皮书》等。
第三,各主管公司、行业管理部门搜集和编制的统计资料。
第四,部门与企业内部的原始记录。
第五,各预测、情报和咨询机构公布的数据资料。
第六,国家和省市领导同志报告或讲话中的统计数字和信息等。
②对数据资料的质量要求。
第一,准确性。
数据资料必须准确可靠,虚假的数据资料将导致得出不真实的结论。
第二,系统性。
数据资料要连续和系统,要有历史各期的统计数据资料。
连续而系统的信息资料是分析比较、掌握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
支离破碎、零零散散的数据资料对于分析价值不大。
第三,时间性。
数据资料要新,要有近期和最新的数据资料。
某些数据资料的时效性很强,搜集或处理不及时就会失去利用价值。
第四,可比性。
由于社会变革、经济变革、统计制度的变化、物价涨落,及行政区划、企业归属、市场供应范围的改变等原因,常使历史统计数据不可比,直接使用这些数据将造成很大的误差。
因此必须对不可比数据调整口径或进行单位换算,使之具有可比性。
第五,适用性。
许多数据资料虽然符合上述四项标准,但与分析目标无关,如果把它们搜集进来,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不利于提高分析的效率与精确度。
③数据的处理方法。
进行宏观分析时,各项数据必须口径一致,否则就不能用于直接比较,因此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
另外,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在搜集到的数据中往往包含一些异常数据,如果直接把这些异常数据用于分析,就会影响分析的结果,得出不确切的结论,不能反映在正常情况下经济运行的规律,因而也需要进行处理加工。
下面将介绍一些简单的处理方法。
第一,对不可比数据的处理方法。
造成数据不可比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国家政策法规造成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
例如,我国1981年开始利改税,则因税法的变化造成税收额的历史统计数据不可比。
对此可用利税额代替税收额进行分析,或者在样本数据够用时,只用利改税之后的数据资料。
二是因价格因素造成的统计数据不可比。
当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等用价格计算出的货币量数据进行分析时,都应按某年不变价格进行折算,剔除价格的影响,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
具体做法是将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经济指标值除以当年对基年的物价指数,就得到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指标数值。
第二,对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
由于建国后我国陷入艰难的探索期,而使不少经济数据大起大落,成为不能反映变化规律的连续几年的异常值。
因此,在进行分析时应将这些异常值剔除。
但是,有时由于数据较少,若剔除这些异常数据就会更少,也不利于正确分析,此时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
最简单的就是利用平均值法,即将异常值前后相邻两期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当期修正值。
二、依据资料对指标进行分析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是宏观分析的中心内容,熟悉指标与搜集资料以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为目的,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以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的结果为依据。
如果分析工作没有做好,那么不仅前一阶段的努力将付诸东流,后一阶段的预测也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分析工作必须力求完善、准确。
宏观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按时间长短划分为短期分析、中期分析、长期分析;可以按对时点和时段的选择划分为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但从根本属性上来划分则不外乎两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