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婚姻观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爱情与婚姻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主题之一,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到人们对于爱情与婚姻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本文将通过对几部代表性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

1.《红楼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描写尤为丰富。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与林黛玉、贾宝玉与贾迎春等角色的刻画,展现了不同形式的爱情与婚姻观。

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被视为纯粹、浪漫与悲凉的代表。

他们之间有许多美好的瞬间,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最终在一起。

贾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以及黛玉对宝玉的痴情,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追求与呈现。

而贾迎春与贾宝玉则展示了典型的婚姻观。

他们在作品中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符合封建社会的观念。

贾迎春虽然是个性格温顺的女子,但她的婚姻并不是基于真正的爱情。

通过这一对比,作者对于合谐婚姻与真爱之间的冲突进行了重要的揭示。

2.《西游记》中的爱情与婚姻观《西游记》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古代文学巨著,虽然以西游取经为主线,但其中的爱情与婚姻描写也不可忽视。

在小说中,唐僧与白骨精、观音菩萨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女性角色之间都有各自的感情纠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僧与白骨精的故事。

唐僧对于白骨精的悲悯与原谅,以及白骨精最终的努力改过自新,展现了对于爱情与婚姻观的探索与呈现。

此外,小说中还有婚姻观念的体现,如孙悟空与红孩儿的父亲、沙和尚与妖精、猪八戒与妖精等等。

这些婚姻的形成多是奇妙与荒诞,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现实与虚幻。

3.《红酥手》中的爱情与婚姻观《红酥手》是清代作家李渔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描写,表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与对于爱情刻画的独到见解。

小说中的女主角珠儿被描述为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

她在小说开始时被迫嫁给了朱世茂,但她自立自强,与白衣人私奔,并通过一系列努力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儒家的婚姻观

儒家的婚姻观

儒家的婚姻观一、晚婚制刘秀二十九才完婚,这在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却符合当时的儒家礼制。

周代结婚年龄一般规定男三十岁,女二十岁,《周礼》曰:“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礼记》:“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有五年而筓,二十而嫁。

”春秋战国,列国为了争霸、兼并,纷纷提倡早婚,《左传》有国君十五而生子之说。

而越王勾践战败后,为了励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计划,下令男二十,女十七不婚者,其父母有罪。

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以来,用经济手段强制早婚,早分家。

汉初,战争造成人口稀少,为了增加人口,延续这种政策。

汉惠帝为了增加国库收入,下令“女子十五以上不嫁者,五算”。

随着儒学的兴盛,这些政策遭到抵制和批评。

汉宣帝时王吉上书批评早婚,“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贞夭”。

《白虎通》是汉章帝对经学的最终统一,是五经的总章句。

在嫁娶一节这样论述:“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何〕(年龄相配)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二十,肌肤充盛,任为人母。

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生万物也。

故《礼记》曰:“女子十五许嫁,笄而字。

”。

刘秀聘阴丽华也是依据两者年龄相配,刘秀和阴丽华年龄正好相差十岁,明帝和马皇后年龄也相差十岁。

刘秀游学时,刘秀、阴氏都没有到婚嫁年龄,虽两家愿意,但不合礼法,故而刘秀只有“望美而叹”了。

儒家提倡男子晚婚,利弊的确难说,古人寿命都短,四十以上就是老人了,很多家庭都不完整,但是古人短寿夭折也多,这样做是否也有优生的考虑?五四以来人们总是批判封建社会大男子主义,压迫妇女。

但是从婚礼规制来看,就夫妻双方年龄上的差距而言,丈夫就有绝对权威。

同时礼法也有对男子严格约束的一面,这都是为了保护家庭和宗法制度。

男子在二十岁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然而却要求其到三十才结婚,这也因为古人无法节育,男子在三十之前不婚,这正是要求其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好学上进。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而婚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与现代的婚姻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婚姻观念三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一、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有明显的父权制特征,男性在婚姻中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女性应当服从男性的支配。

因此,在婚姻制度中,女性只有在丈夫和家庭前途上做出最大的牺牲。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存在着早婚、晚婚以及门当户对等等约束因素。

婚龄、资产、身份等都成为影响婚姻匹配的因素。

在古代,婚姻往往是由父母之间进行商议,女性没有选择自己伴侣的权利。

相亲是传统的婚姻方式,而且是由家人带着介绍人来完成的,女性在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男性则几乎拥有所有权。

这种婚姻制度并不平等,严重影响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同时,也不利于两性平等。

二、婚姻习俗中国的婚姻习俗极为繁多,传统的习俗有“嫁妆”、“梳头”、“入洞房”等等。

其中,“嫁妆”是指女方嫁娶时出的财产或物品,这是家族传承和父母教育女儿的体现。

除此之外,婚礼流程也应有尽有。

“请红娘”是婚礼中的重要一环,红娘一般是媒婆或熟悉家庭情况的人,她在婚礼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又如,婚礼上的拜堂、过门、喜酒等细节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婚姻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处于父权制和家族观念的笼罩下。

对于女性来说,婚姻既是一种传宗接代、延续家族的责任,也是女性必须完成的人生使命。

因此,女性在婚姻中的举动必须遵循的是家庭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意愿和个性。

同时,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也是一种大众意识,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也代表着特定的价值和思想观念。

由于这些价值观念的狭隘性,导致了妇女的权利受到严重压迫,且长期受到不平等待遇和歧视。

综上,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是一个多样性、复杂性的文化现象。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古人的爱情观

古人的爱情观

古人的爱情观
古人的爱情观
古代是一个重视婚姻的时代,爱情在许多契约关系的历史背景下被象征性地表达出来,古人的爱情观由此而形成。

古代爱情观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传统礼教式的爱情观,理想主义爱情观和实用主义爱情观。

传统礼教式的爱情观是以家庭的世代承袭为中心的,认为爱情是一种道义,男女之间的爱情应该服从礼教,应以婚姻为最终目的,而不是单纯的肉欲。

男女之间的爱情应关心彼此,但不应放纵自己,而是要有节制,要尊重家庭的传统,要遵守儒家的规范。

理想主义爱情观认为爱情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感情,男女之间的爱情应该把要求放到完全自由的极限,彼此相爱、相守至死,不受外界所影响。

理想主义爱情观在唐宋文学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用以描写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实用主义爱情观认为爱情是一种实用的概念,可以用来谋取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因此要求男女之间的爱情应该讲究实效,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完全放到另一个人身上。

实用主义爱情观在古代尤其在唐宋时期最为流行,经常被作家用来描写实际而复杂的男女关系。

总之,古代的爱情观复杂而丰富,很多特定的文化背景对古代爱情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爱情观念和理解,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将爱情和婚姻联系在一起,认为婚姻是一种爱情的象征。

古人的婚姻观与现代婚姻观的异同

古人的婚姻观与现代婚姻观的异同

古人的婚姻观与现代婚姻观的异同引言婚姻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制度和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婚姻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古人的婚姻观与现代婚姻观之间的异同。

古人的婚姻观在古代社会,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影响,古人对于婚姻有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观。

1. 婚姻重视家族利益在古代社会,婚姻往往不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事情,更多地是涉及到两个家族之间关系与利益。

父母通常会为子女选择适合家族地位和财富条件相当的对象。

2. 勾连门第和羁绊在古代社会,门第问题非常重要。

高门正派家庭往往希望自己后代能够找到同样身份地位相当的伴侣。

这种门第思想使得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联络频繁,使得家族外的联系更加紧密。

3. 男尊女卑在古代社会,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男尊女卑的观念普遍存在。

婚姻中,丈夫通常拥有决策权和家庭主导地位,而妻子则要依从丈夫的决定。

4. 家族延续和血亲关系重要在古代社会,维护家族延续是重要的责任。

由于家族传承、血缘关系被强调,选择对象时要考虑对方的出身和家庭情况,并认为通过婚姻能够增进两个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

现代婚姻观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现代人对婚姻有了许多新的看法与理解。

1. 婚姻追求个体幸福现在人们更加注重自己感受和精神层面上的幸福感。

婚姻不再只是为了符合社会规范或满足家庭利益,而是追求个体的情感与生活质量。

2. 社交圈拓展现代人婚姻中更注重双方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价值观。

配偶不仅仅是伴侣,也是朋友和合作伙伴。

3. 平等和尊重现代婚姻中男女平等的观念被广泛提倡。

丈夫妻子在家庭决策和责任分工上应该保持平等,并相互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权益。

4. 个体自主与幸福感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主权得到了重视。

人们追求自己能够找到心灵契合、彼此支持的配偶,以实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异同比较在古人的婚姻观与现代婚姻观之间,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的异同点:•目标:古人注重家族利益和门第考虑;现代人追求个体幸福。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观念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观念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观念1. 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在中国古代,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也涉及到家族的荣耀和传承。

古代中国人有着独特的婚姻观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对象选择的传统在古代中国,婚姻的对象选择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决定,而是受到家族和社会的影响。

门当户对是一个重要的准则,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财富情况和家族背景都被考虑在选择婚姻对象时。

3. 父母的权威决定在古代中国,父母在子女的婚姻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子女的意见相对较弱,父母有权决定子女的婚姻对象。

这种观念反映了对家庭道德秩序和传统的重视。

4. 婚姻的目的与责任古代中国婚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延续家族、血脉和传统。

婚姻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是男女联姻的仪式,也是延续家族血脉的重要途径。

夫妻之间的责任是相互尊重和维护婚姻的稳定。

5. 男尊女卑的观念古代中国对婚姻中的男女角色有一定的规定和期望。

男性在婚姻中被赋予更高的地位和权力,女性则被要求忠诚顺从。

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性别不平等。

6. 家庭观念的重要性家庭在古代中国被视为社会的核心单位。

家庭是社会成员的主要依靠来源,也是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传承地。

婚姻的稳定与家庭的和谐息息相关,因此古代中国人对家庭观念非常重视。

7. 家族延续的责任与重要性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家族的延续,这对于婚姻和家庭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男性被要求娶妻生子以延续家族的血脉,女性则承担起维护家族荣誉和传承家族传统的责任。

8. 婚姻中的礼仪与仪式古代中国婚姻中注重礼仪和仪式。

婚礼是一种庄重而神圣的仪式,包括媒人介绍、红娘撮合、定亲、聘礼、婚宴和新婚礼节等环节,这些礼仪使婚姻变得正式和合法。

9. 婚姻与社会地位的关联古代中国的婚姻与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贵的出身往往能够提供更多的婚姻选择,而低贱的出身则可能导致婚姻的限制。

社会地位的提升或下降都可能影响婚姻的机会和前景。

10. 古代中国婚姻观念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演变。

宋代婚姻观

宋代婚姻观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婚姻观也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宋代婚姻观的特点:
1. 重视门当户对:在宋代,婚姻的首要条件是门当户对,即男女双方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要相当。

这种观念在当时非常普遍,因为人们认为门当户对的婚姻可以确保家庭的稳定和繁荣。

2. 婚姻自由:虽然宋代社会仍然存在包办婚姻的现象,但婚姻自由的观念也逐渐流行起来。

一些女性开始主张自己选择配偶,而不是完全听从父母的安排。

3. 重视婚姻仪式:宋代的婚姻仪式非常繁琐,包括定亲、过门、拜堂等环节。

这些仪式不仅是为了庆祝婚姻的成立,也是为了展示家庭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

4. 重视女性的教育:在宋代,女性的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一些女性开始接受文化教育,并且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 一夫一妻制:在宋代,一夫一妻制逐渐成为主流。

虽然一些富人仍然可以娶多个妻子,但大多数人还是遵守一夫一妻制的原则。

总的来说,宋代的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虽然仍然存在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习俗,但婚姻自由、女性教育和一夫一妻制等观念也逐渐流行起来。

古代婚姻观念

古代婚姻观念

古代婚姻观念
在古代中国,婚姻观念普遍包括了“门当户对”和“结两姓之好”等内容。

这些婚姻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家族意识和礼俗法规。

首先是“门当户对”,这一观念强调了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声望应当相当,以确保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

这种观念形成于封建社会,认为婚姻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是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必须注重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以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尊严。

其次是“结两姓之好”,即通过婚姻关系来加强家族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达到共同发展、相互支持的目的。

古代中国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因此婚姻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事情,更是家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联姻可以加强家族之间的联系,促进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也有利于解决家族之间的纷争和矛盾。

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强调了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将婚姻视为家族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而非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感情问题。

这些观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婚姻的选择和家族的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改变,现代婚姻观念已经逐渐趋向于强调个人的选择和幸福感,而非仅仅局限于家族和社会利益的考量。

1。

婚姻古代文化常识

婚姻古代文化常识

婚姻古代文化常识
1.婚姻在古代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之一。

2. 在古代文化中,婚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加后代,更重要的是维护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3. 在古代文化中,婚姻往往是由家长和长辈安排的,而不是由年轻夫妻自己选择的。

4. 在古代文化中,婚姻的吉日、吉时、吉神等诸多方面都被认为非常重要,因为这些会影响到夫妻的幸福和婚姻的长久。

5. 在古代文化中,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非常明确的,夫妻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照顾、互相关心。

6. 在古代文化中,婚姻离婚是非常罕见的,一旦离婚,夫妻间的关系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夫妻之间的感情,还会影响到家族的传承。

7. 在古代文化中,婚姻是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和习俗的,例如新娘入门时需要磕头、敬茶等等。

8. 在古代文化中,婚姻的经济方面也非常重要,夫妻间应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经营家庭财产。

- 1 -。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婚姻观和家庭伦理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婚姻观和家庭伦理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婚姻观和家庭伦理在文言文中,婚姻观和家庭伦理是重要的文化价值观。

通过研究古代文言文中关于婚姻和家庭的描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人对于婚姻和家庭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首先,古代文言文中的婚姻观强调了尊重和忠诚。

在古代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尊重和忠诚是至关重要的。

在《诗经》中,有许多描述古代婚姻的诗歌,这些诗歌中常常强调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忠诚,且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例如,《诗经·卫风·有女晋匮之乐》中写道:“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芳草萋萋,白露未晞。

所求必得,累累如玉。

”这些古代作品体现了古人们对于婚姻至高无上的尊重和忠诚的看法。

其次,古代文言文中的婚姻观注重圆满家庭的重要性。

在古代社会中,一个圆满的家庭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孝经》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强调了婚姻和家庭与治理国家、平衡天下的紧密联系。

古代文言文中也有许多描述家庭和谐、团结的作品,如《论语·里仁》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

通过这些文言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对于和睦家庭的追求和重视。

另外,古代文言文中的婚姻观强调了世代传承和家族荣誉。

在古代社会中,血脉传递和家族血统的重要性被极为重视。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自天支坠于姜水,以至黄帝,考之而不明……乃奋会而问于无声。

”这些文言文作品中的语言传达了古代人们对于家族传统和家族荣誉的重要观念。

综上所述,古代文言文中的婚姻观和家庭伦理强调了尊重和忠诚、圆满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世代传承和家族荣誉。

这些观念在古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塑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理解和研究这些文言文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婚姻观和家庭伦理,也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家庭价值观念,以指导和影响我们今天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古代婚姻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古代婚姻观念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 妻是正房,古代叫做夫人,地位高。 • 妾是偏房,叫做如夫人,地位自然低 。
古代婚姻观念
《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夫 礼始于冠,本于婚”。 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 折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
古代婚姻观念
一、婚姻的概念 1.古代关于“婚姻”的词义学解释: 夫妻称谓:《白虎通· 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
古代婚姻观念
古代婚姻礼仪基于儒家的婚姻观念而逐渐 形成。 儒家以婚姻为起点,推衍出父子、君臣一 类的等级关系,由此,婚姻关系成为构成尊 卑上下等级关系的基础。
二、婚姻的意义
1.古代宗法社会对婚姻的目的的认识: • 传宗接代; • 祭祀祖先; • 增加劳力; • 防男女淫乱。
二、婚姻的意义
《礼记· 昏义》:“婚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 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孔子:“大昏,万世之嗣也。” 《白虎通义· 王者不臣》:“妻者与己一体,恭承宗 庙,……上承先祖,下继万世。” 《唐律疏议· 户婚》:“妻者,传家事,承祭祀。”
一、婚姻六礼
(一)纳采
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 备礼去女家求婚。
《仪礼· 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二)问名
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 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仪礼· 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 宾入,授,如初礼。”
(三)纳吉
方的仪礼。
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
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礼记· 经解》 “婿曰婚,妻曰姻。” 而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 嫁娶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 《尔雅· 释亲》:“婿之父母为姻,妇之父母为婚。……妇之父 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 兄弟。”

古代婚姻观

古代婚姻观

古代婚姻观古代婚姻观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婚姻的态度、观念和价值取向。

古代婚姻观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不同于现代婚姻观的特点和模式。

在古代,婚姻是一种涉及到家族、社会和政治利益的重要事务,因此,婚姻观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婚姻观强调婚姻的目的是为了延续家族血脉。

在古代社会,男性被视为家族的传承者和继承人,因此,男性的婚姻被看作是继承父辈血脉的重要方式。

而女性则被视为嫁入他族,从而为对方家族延续血脉。

这种观念使得男性的婚姻地位更高于女性,男性在选择配偶时更加注重对方的家族背景和社会地位。

古代婚姻观强调婚姻的社会功能。

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家庭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因此,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涉及到家庭的经济和生产关系。

在古代社会中,男女双方的婚姻要考虑到双方家庭的利益,例如农田、财产、产权等。

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家族的联姻和资源的共享,也可以加强家族之间的联系和互助关系。

古代婚姻观注重婚姻的宗法意义。

在古代社会,宗法制度是一种血缘制度,家族的继承和传承通过血统来进行。

因此,婚姻被视为宗法制度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社会中,宗法制度规定了一系列的婚姻禁忌和规范,例如近亲婚姻的禁止、族内通婚的限制等。

这些规定和禁忌旨在保证家族的纯洁性和血统的延续。

古代婚姻观还强调婚姻的政治意义。

在古代社会,婚姻关系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到政治利益和国家利益。

婚姻可以被用作政治联姻的手段,通过婚姻来巩固国家间的联盟关系或者平息争端。

例如,古代王朝常常通过婚姻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确保政权的稳定。

古代婚姻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族、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婚姻被看作是继承家族血脉、实现家族利益、保证宗法纯洁性和实现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

尽管古代婚姻观与现代婚姻观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对于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了解古代婚姻观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的婚姻观

古人的婚姻观

古⼈的婚姻观林黛⽟和贾宝⽟能⽩头偕⽼吗? ⼀⼀古⼈的婚姻观1、古代的⼈把结婚看作终⾝⼤事。

所以要有⼀个终极⽬标,那就是⽩头到⽼。

不能像现在的⼈那样,结婚后过上⼀段时间就离婚了。

古代⼈结婚跟现代⼈结婚的根本区别在于,古代⼈结婚是决定⼀⽣⼀世在⼀起过的。

⽽现代⼈结婚据说是因为浪漫的爱情。

当然更多⼈是把爱情当作借⼝,主要是为了别的东西⽽结婚的。

古代⼈结婚跟现代⼈结婚的出发点明显不同。

2、既然结婚的终极⽬标是⼀个男⼈和⼀个⼥⼈在⼀起⽩头到⽼。

那么⼀切都要围绕这个终极⽬标⽽实施。

为了实现这个终极⽬标,就要评估、分析两个计划要结婚的⼈的基本状况,看两个⼈是不是适合长久地在⼀起吃喝拉撒睡,还有⽣⼉育⼥赚钱养家什么的,⽽古代的⼈评估⼀个⼈的基本状况,就是看这个⼈的⼋字,就是出⽣时的时间。

古代的⼈认为⼀个⼈的⽣⾠⼋字,记载了这个⼈⼀⽣的信息。

3、古代的⼈看⼀个⼈,不是光看这个⼈的外表和模样,这是⼀个虚假的⽪囊。

本质是这个⼈的⼋字。

⼀个⼈实际就是⼀组⼋字。

⼀个男⼈和⼀个⼥⼈结婚,实际就是把⼀组⼋字和另⼀组⼋字联合在⼀起。

古代的⼈有时不把⼀个⼀个不同的⼈看作⼈的,只看作⼀组⼀组不同的⼋字。

4、⼀组⼋字就像⼀辆车,两个⼈结婚就是把两辆不同的车捆绑在⼀起朝前开。

所以这两辆车要可以兼容。

如果⼀辆车要朝南开,⼀辆车要朝北开,硬把它们捆绑在⼀起,就开不下去了。

还有的是⼀辆车上装满了蛋糕,另⼀辆车装满了⽜粪,也是捆绑在⼀起朝前开,虽然蛋糕有蛋糕的价值,⽜粪有⽜粪的作⽤,但是开了⼀段时间也容易出问题。

5、古代的⼈结婚后也有中途分开的。

但是⽐现在的⼈明显少得多。

因为古代的⼈结婚虽然⼤多数要合⼋字,也有不合⼋字的,还有⼀些⼈是虽然合了⼋字,但两组⼋字合在⼀起并不⼗分理想,⼀时⼜找不到理想的⼋字,就先放⼀边了,凑合着过吧,当然更有⼀些⼈是⼋字明显不合,但是⽐较任性,也结婚了。

6、现在的⼈经常是⼀见⾯就爱上了,爱上了马上⼜上床了,上床了很快就结婚了,然后不久⼜闹离婚了。

一笺为媒,两姓眷姻,三生无出的意思

一笺为媒,两姓眷姻,三生无出的意思

一笺为媒,两姓眷姻,三生无出的意思一、一笺为媒在我国古代婚姻观念中,一笺为媒是指通过媒人来牵线搭桥,帮助男女双方结成良缘。

古代的媒人多为老一辈的女性,她们懂得人情世故,善于撮合姻缘。

一笺为媒的含义是婚姻的开始需要经过媒人的介绍和撮合,媒人的作用是起到联络男女双方家庭之间的作用,促进双方家庭的相互了解,为姻缘的牵线、婚姻的建立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两姓眷姻两姓眷姻的意思是指两个家庭通过婚姻成为亲戚关系。

在古代我国,婚姻不仅是男女之间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联姻。

两姓眷姻是指男女双方的家庭通过婚姻成为亲戚,形成了联姻关系。

在古代社会,两姓眷姻往往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交往和合作的开始,有利于扩大家族的势力范围,也有利于家族间的联合互助。

三、三生无出三生无出是指一对夫妻在前世今生来世都无法分开的意思。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轮回转世的概念,认为每个人的命运是由前世积德和今生造业共同决定的。

如果两个人前世有着深厚的缘分,今生今世也无法分开,这便是三生无出。

这种观念强调了婚姻中夫妻之间的缘分,也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的尊重和珍视。

结语一笺为媒,两姓眷姻,三生无出,这是古代我国婚姻观念中的三个重要概念。

它们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和珍视,也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对于婚姻的理解和认识。

正是因为这种传统观念的熏陶,我国的婚姻文化才能历久不衰,传承至今。

希望今后的婚姻中,我们也能珍视传统文化的力量,让婚姻更加美满幸福。

古代我国的婚姻观念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这些概念不仅在古代影响深远,也对现代的婚姻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笺为媒、两姓眷姻、三生无出,这些概念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和认识,也反映了古代我国对婚姻的尊重和珍视。

一笺为媒,这个概念强调了婚姻的起始必须经过媒人的介绍和撮合。

在古代的社会中,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很难跨越阶层和地域来寻找伴侣,因此需要媒人来帮助促成婚姻。

媒人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要了解双方家庭的情况,也需要配合双方的性格和喜好来撮合姻缘。

中国古代的婚姻观

中国古代的婚姻观

中国古代的婚姻观一夫一妻多姬婢制由于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社会风气崇尚风流,盛行于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准确地说是一夫一妻多姬妾制)在唐代特别发达。

法律虽然严禁重婚,但允许纳妾,而且不限人数。

纳妾不仅是豪门权贵的事,在社会上也比较普遍,有些小家小户也有一起一起。

此外,还有蓄养外室(称为“外妇”、“别宅妇”)的风气,也就是不居于主家的妾,唐玄宗时曾多次下诏禁止置“别宅妇”,并将官员们的“别宅妇”没入宫中作为惩戒,可见风气之盛。

此外,唐朝又盛行妓乐,贵族富户家中大多蓄养歌舞家妓,也称作“女乐”、“歌舞人”、“音声人”等,供主人娱乐玩赏。

白居易“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的诗句,其实说的正是这种家妓。

王公贵族之家姬妾、家妓常有数百人之多。

对此,在本章第五节将详细阐述。

在姬妾中,身份最高的是媵。

按古义说,媵是从嫁之意,后代常将媵、妾合称,并无十分严格的界限。

在唐代,从法律、制度上说,媵、妾是有一定区别的。

媵是正弃之外名分较高的侧室,但这种名分只限于王公贵族中。

唐制规定:亲王等可以有媵十人,二品官媵八人,三品及国公媵六人,四品媵四人,五品媵三人。

这些媵各有品级、名位,此外就都算作妾了。

媵与妾在法律上量刑也有等级分别。

一般人家没有媵的名位,正弃之外就是妾。

妾在唐朝也称作“下妻”、“小妾”、“侧室” 等。

媵、妾与主人都有配偶名分,但不是正式婚配,“普通买卖”,与娶妻“等数相悬”,不可同论。

唐人多称买妾而不称娶妻,家中有妾而无妻则仍称未婚,从这些习惯中可以看出妾和主人并没有正式的婚姻关系。

唐律严格规定不准以妾为妻,在实际生活中,以妾为妻也是要受谴责的。

杜佑家是名门大族,他一生名声都不错,唯独晚年以妾为妻,受到士林指责。

法律也严禁以妾为妻,因为“妾乃贱流”,妾原则上须以良人为之。

至于常和妾合称为“姬妾”、“妓妾”中的姬侍、家妓等,她们没有配偶的名分,比妾的地位还要低,与婢同类,只是她们一般不从事家务劳动,而是做主人的内宠和歌舞人而已,同时,当然有义务供主人发泄性欲。

古代人类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古代人类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古代人类的婚姻与家庭制度在古代社会,婚姻与家庭制度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以中国古代为例,古人对于婚姻与家庭的理念和制度有着独特的观点和安排。

本文将从古代人类对婚姻的看法、婚姻的结构与形式、男女角色分工以及家族制度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古代人类对婚姻的看法古代人类普遍认为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建立,旨在传承家族血脉、维护社会稳定和延续人类种族。

在中国古代,婚姻被视为重要的人生事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而在其他古代文明中,比如古埃及和古希腊,婚姻也被视为神圣的契约,为个体提供了社会地位和稳定。

二、婚姻的结构与形式在古代社会,婚姻通常采取以父系血统为基础的家族制度。

这意味着婚姻是由家族长辈进行安排的,而个体的意愿往往排在其后。

婚姻的结构和形式多样,包括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等。

在古代中国,一夫一妻制是最为普遍的类型,但在某些特殊的地区和部落,一夫多妻制也存在。

三、男女角色分工在古代社会,男女在婚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分工明确。

男性通常被赋予养家糊口和维护家族荣誉的责任。

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女性则被期望担任家庭事务和照顾孩子的角色。

她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婚后通常要服从丈夫和公婆的安排。

四、家族制度在古代社会,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家族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家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集体,由家长或家族长辈统治和控制。

家族制度中的合法继承和血脉传承被视为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家族制度也承担着社会秩序和家族荣誉的维护。

在结尾处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提到如下几点:首先,古代人类对婚姻与家庭制度有着独特的观点和安排,婚姻被视为传承家族和延续种族的重要方式。

其次,古代婚姻的结构与形式多样,一夫一妻制最为普遍,但也存在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的情况。

另外,古代社会中男女在婚姻中有明确的角色分工,男性是经济支柱和社会地位象征,女性则通常要担当家务和照顾孩子的任务。

最后,家族制度在古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传承血脉的作用。

夫妻相处之道 古人的智慧

夫妻相处之道 古人的智慧

夫妻相处之道古人的智慧
1. 相敬如宾:这是最基本的夫妻相处原则,意味着夫妻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像对待贵宾一样对待对方。

2. 琴瑟和鸣:古代常用琴瑟比喻夫妻关系,强调夫妻之间的和谐与默契。

3. 夫唱妇随:这并不意味着妻子要完全服从丈夫,而是强调夫妻之间的配合和协同。

4. 内外有别:古代认为男主外女主内,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没有地位。

这其实是对家庭分工的一种描述,强调各自的角色和责任。

5. 忍让宽容:在相处中难免会有摩擦,古人提倡忍让和宽容,认为这是维持和谐的关键。

6. 共同进退:夫妻应该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7. 诚信为本:诚实和信任是夫妻关系的基石,没有诚信的关系是不稳固的。

8. 相濡以沫:来源于《庄子》,原意是鱼相互以水滋润,后来用来比喻夫妻之间相互扶持,共度难关。

9. 白头偕老:这是许多人对婚姻的期望,意味着夫妻双方愿意一起走过人生的长河,直到白发苍苍。

10. 红颜知己:强调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支持,而不仅仅是物质和生活的依赖。

古人的婚姻观

古人的婚姻观

古人的婚姻观《古人婚姻观之我见》在那悠悠岁月长河中,古人的婚姻观宛如一幅绚丽多彩又别具韵味的画卷。

古人讲究门当户对,这可不仅仅是财富和地位的匹配呀。

就好比是两匹马儿要一起拉车,得力气相当、步伐一致才行。

要是门不当户不对,那这婚姻的马车说不定就跑偏咯。

想象一下,一边是富贵之家的精致马车,一边是普通人家的简陋板车,怎么能和谐地并驾齐驱呢?这门当户对呀,就是要让两个人在生活习惯、价值观上更容易契合,少些摩擦和矛盾呢。

还有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是古人婚姻中很重要的一环呢。

父母总归是为了孩子好,他们经历过生活的风风雨雨,眼光自然更长远些。

媒妁呢,就像是那牵红线的月老,把合适的人凑到一块儿。

这就好像是搭积木,父母和媒妁帮忙选好合适的积木块,让小两口自己去搭建属于他们的婚姻城堡。

当然啦,有时候这父母和媒妁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不过总体来说还是为了小两口的幸福着想呀。

古人也很重视婚姻的长久和稳定呢。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离婚的事儿。

一旦成了亲,那就是一辈子的事儿啦。

夫妻之间要相互扶持、相互照顾,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就像那老话说的,“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在古人那里可不受用。

他们是要同甘共苦,携手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说到这,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对夫妻,丈夫家道中落,妻子却不离不弃,陪着他一起吃苦受累。

丈夫为了让妻子过上好日子,努力打拼,终于重振家业。

他们的感情也在这过程中变得更加深厚。

这就是古人婚姻观的体现呀,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要相守相伴。

不过呢,古人的婚姻观也有一些让人觉得不太好的地方。

比如说对女子的束缚比较多,什么三从四德啦,让女子在婚姻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还有那盲婚哑嫁,两个人结婚前都没见过面,全靠运气,这要是运气不好,可就惨咯。

但总的来说,古人的婚姻观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

门当户对可以让我们在选择伴侣时更加慎重,考虑到更多的因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可以让我们听听长辈的意见,毕竟他们的经验更丰富;而婚姻的长久和稳定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石。

这个基石,要摆得正,那么,这个国家与社会,也就稳定,坚固,繁荣,昌盛。

而婚姻,又是家庭的基石。

这个基石,如果摆得正,那么,家庭也就能够和睦团结,欣欣向荣。

而个人的情操和品德,又是夫妻关系的基石,夫妻二人,都应该有诚信、善良、互敬、互爱的品性,这样才会有幸福美满的婚姻。

说到底,提高人的心性,使大家都变得善良,真诚,正直,宽忍,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古人传统的婚姻观(一) 古人婚姻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信北宋时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刘庭式,字德之。

他是齐州人,齐州也就是今天山东一带。

他考取了进士以后,被派往密州做通判官,当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正是这里的刺史。

苏东坡很赏识、敬重刘庭式的人品。

刘庭式在没有考取进士之前,曾经与本乡的一位民家女子确定了婚姻关系,只是还没有下聘金。

后来,刘庭式考上了进士,做了官,又得到名人的赏识,看来是前程远大,不可限量了。

可是那位女子,却在这个时候生了一场大病,结果导致两眼全失明了。

女子的父母是种田人,家境贫寒,也就不敢再向刘家提起这门亲事。

朋友中,有人劝刘庭式:“那位女人已经瞎了双眼,你为了自己的前程和未来的幸福,就另行择亲吧。

如果你一定要和那家结亲,就娶她的妹妹好了。

”刘庭式回答说:“我当年同她订立婚约时,已经把心许给她了。

她现在瞎了眼睛,但是她的心还是好的。

我若是违背了当初的心愿,我的心倒是变坏了。

再说:人人都会变老的,当妻子年老色衰时,我们也不能更换年轻美貌的女子吧?人得守诚信,自己不能变心。

”就这样,他们二人结了婚。

婚后,刘庭式尽量照顾好这位双目失明的妻子,夫妻和睦度日,很是恩爱,先后养育了几个孩子。

苏东坡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对刘庭式的行为也深为感佩,说:“刘庭式真是一位情操高尚的人啊!”刘庭式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其实啊!古人的婚姻观跟现代人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

诗经里有一著名的诗句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现代的很多年轻人很喜欢引用,特别是在新婚燕尔的时候,都有着这样的美好愿望。

但是人们往往只是领会了字面上的甜蜜浪漫的意境,而没有去体悟这句话背后的深意:牵着你的手,与你一起慢慢老去。

这可是一个漫长的生命过程啊,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六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两个人会一起经历怎样的人生呢?荣华?富贵?贫病?战乱?离别?……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执子之手,不离不弃吗?其实在这句诗的前面还有一句,叫: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契是契约的契,阔是阔别的阔;成说,在这里当订立讲。

我把这句诗的意思翻译成:与你订立一份契约,只有一人死了一人还在生,才能把我们分开。

这样的婚约是何等的份量啊。

那是一生的托付,一生的承诺和一生的责任。

在西方社会里,人们同样对婚约看得很重,在教堂里的婚礼上,在上帝面前发誓:遵照上帝的安排,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互相关爱,互相忠诚,不离不弃。

把婚姻看得很神圣,很庄严。

所以自古以来,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婚姻的前提都是誓约,它保证了婚姻的合法性,也具有了对彼此的约束力。

在西方有上帝的见证,而东方则以天地神灵为见证。

现在人们还沿用的形容婚姻的说法,如终身大事、从一而终等,大概都是出自于这样的婚姻观。

正是基于这样的婚姻观,前面故事里的刘庭式才能够信守婚约,不以客观环境状况的变化而改变初衷。

也许现代的人很难理解刘庭式的做法,觉的他傻。

因为现代人早已经不把一纸婚约当成一回事儿了,有没有婚约都无所谓:没有婚约,两个人爱了,就在一起;有了婚约,两个人不爱了,照样分开。

谁也不欠谁的。

根本不去考虑对方的感受,更别说孩子,老人的情感。

是啊,环顾我们周围,今天这个人离了,明天那个人又再婚了。

大家都在婚姻的殿堂里忙忙碌碌,甚至有些人根本不劳神结婚,离婚,两个人一好了就住一起了,不好了就分开了,换男朋友,换女朋友就象换衣服一样。

还美其名曰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

那么问一句:你找到了吗?当你对别人不信守诺言的时候,别人也同样不会对你信守诺言;当你不尊重别人的时候,你也同样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当你把自己的喜好感受需要利益放在首位的时候,别人同样不会把你的喜好感受需要利益放在他的首位。

一颗变坏了的心又怎能找到一颗好的心来陪伴呢?这样追求来的所谓自由的结合又何来长久可言呢?所以说起来啊,真正傻的是现代人。

刘庭式娶了瞎了眼睛的妻子,信守了婚姻的承诺,保住了两颗好的心,这两颗好的心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只能越来越融合,越来越心心相印。

真正能够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他们的幸福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那么他们不是最精的人吗?(二) 古人婚姻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缘成语“月下老人”,“千里姻缘一线牵”的典故,讲述的就是婚姻大事早已天定的故事。

唐朝时一个名叫韦固的人,自小失去了双亲,想早点结婚却不能如愿。

贞观二年,他到清河游玩,途中住在宋城南面的旅店。

有个人为他提亲,女方是以前清河司马潘昉的女儿,并让韦固第二天清早去龙兴寺门前同潘家的人见面。

韦固高兴了一晚上,第二天早早的就赶到庙门前,一看,月亮还在天上高高地挂着呢。

这时他看见一个老头坐在台阶上,旁边放一个口袋,正借著月光看书呢。

韦固凑上去看,却看不懂书上的字,就问老头说:“老先生读的是什么书啊?我从小苦学,没有不认识的字,怎么这书上的字却从没见过啊?”老头笑著说:“这不是人间的书,你怎么会见过。

”韦固又问:“那是哪里的书啊?”老头说:“幽冥之书。

”韦固问:“幽冥之人,怎么到了这里?”老头说:“是你来的太早,不是我不应该来。

凡是阴间的官员都管阳间的事,管理人间的事怎么能不在人间行走呢?”韦固问:“那您管什么事儿啊?”老头说:“天下人的婚姻大事。

”韦固高兴了,说:“我从小失去父母,想早点娶妻生子,可十几年来,我多方求亲都不成。

今天有人给我提潘司马的女儿,你说这件婚事能成功吗?”老头回答:“不成,你的媳妇刚刚三岁,等到她十七岁才能进你家的门。

”韦固问:“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东西?”老头回答:“红绳啊!用来系夫妻两人的脚。

等到他们定下了,我就偷偷地把红绳系在他们脚上。

不管这两家是仇敌,还是贫富悬殊,或者是相隔千山万水,只要红绳一系,再也逃不掉了。

你的脚已经和她的脚系在一起了,你再找别人又有什么用呢?”韦固问:“那我的媳妇是谁?家在哪里?”老头回答:“旅店北面卖菜家的女孩。

”韦固问:“能去看一看吗?”老头说:“老太太经常抱著她卖菜,一会儿你跟我走,我指给你看。

”天亮了,韦固等的人没有来。

老头卷起书,背着口袋,韦固跟着老头来到菜市场,看见一个瞎了一只眼的老太婆,抱着一个三岁的女孩,看起来非常肮脏丑陋。

老头指着女孩对韦固说:“那就是你的妻子。

”韦固生气地问:“我杀了她行不行?”老头说:“这女孩命中注定有大富贵,还要跟着你享福呢,怎么杀得了呢?”说完老头就隐去了。

韦固回家磨了一把刀,交给仆人说:“你如果为我杀了那个女孩,我赐你一万块钱。

”仆人答应了,将刀藏到袖子里来到菜市场,趁着人多混乱的时候,刺了那女孩一刀就跑,市场大乱,仆人得以逃脱。

回来后,韦固问仆人:“刺没刺中?”仆人说:“我本想刺她的心脏,可是没刺准,刺到了眉间。

”此后韦固再求婚,也一直没成功。

又过了十四年,韦固到相州参军刺史王泰手下任职,王泰因他能干,将女儿许配给他。

韦固的新媳妇十六七岁,容貌美丽,韦固称心如意,但是他发现妻子的眉间总是贴着一个小纸花,即使沐浴也不拿下。

后来他问起妻子,妻子潸然泪下,说:“我是郡守大人的侄女,不是他的亲生女儿。

我的父亲生前是宋城县令,死在任职上。

当时我还在襁褓之中,母亲和哥哥也相继死了。

家里剩下的唯一宅院在宋城南,与乳母陈氏一同居住,每天靠卖菜度日。

陈氏可怜我年龄太小,总把我带在身边。

三岁的时候陈氏抱着我在菜市场里,被一个狂徒用刀刺中眉心,留下了伤疤,所以用纸花盖上。

七八年以后,叔叔来到卢龙任职,我便跟着叔叔了,并以他女儿的名义嫁给你。

”韦固问:“陈氏是不是瞎了一只眼?”妻子说:“对呀,你怎么知道的?”韦固说:“刺你的人是我派去的,这真是一件奇事!”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告知妻子。

夫妻俩从此更加相敬如宾,后来生了个男孩叫韦鲲,作了雁门太守。

母亲被封为太原郡太夫人。

从此人们便把替男女双方牵线搭桥的人称为“月下老人”,也简称“月老”。

而“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说法也是从这儿来的。

看来啊,缘分天定还真是那么回事儿,而且命中注定的事,也不会因人力而改变。

这个观点在西方的文化中也被普遍接受,所谓的“姻缘天注定”。

如果说缘分原本就是天注定的,那么在人世间将两人拉到一起的形式是否就不主要了呢?因为既然是“天”定的,就一定会让有缘分的人通过某种形式走到一起。

那么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会不会就是“天”为人选择的婚配的一种方式呢?既然是命中注定的事情,结婚之前见不见面?对对方了解多少?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人等等问题也就不需要挂心了,反正结果是不会变的。

由于古代的人信天认命,欣然接受上天的安排,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坦然的面对现实,更看重的是日后彼此的以礼相待,各守本分,真诚包容,这些又不单单是一纸婚约可以约束的,而是自自然然就该那样做的。

所以古人的婚姻绝大多数都是从一而终,心甘情愿去了却一段上天注定的夫妻姻缘,其中好也好,坏也罢,因为相信都是自己的命,也就无所苛求,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了。

现代的人不信神,不信命,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幸福自己把握。

在茫茫人海里盲目的四处寻找,而前提条件往往又都是考虑自我的需要。

结果常常屡屡碰壁,身心疲惫,而最终找到的那个人恐怕还是被月老系了红线的有缘人,那么这苦苦求索的过程也就变成了“天”安排给现代人婚配的一种方式了。

对比起来,哪一种择偶的方式更可取呢?古人对婚姻的态度当代的许多人,都把婚姻作为一种合法的满足个人色欲之心的方式,对待婚姻的态度非常随便,有的甚至乱性胡来。

可古人对婚姻的认识却截然不同。

昨天,我看到《礼记•昏义》中有一句话“婚姻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人的眼中结婚的目地在于种族的延续,以及对祖先的祭奠,并不是为了自己肉体的享乐。

从这一点上看古人的观念真的与现代一些人有极大的不同。

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

”从中可知中国古人认为:男女有别,绝不可乱来,更不可乱性;婚姻关系是血缘关系、姻亲关系、君臣关系等各种人伦关系、道德礼仪的基础,婚姻是神圣的,不可随意破坏;夫妇之间有义,一定要善待、体贴,并忠实于对方。

其实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念。

记的我过去曾看过一些关于古代西方世界的资料,那里面说:在西方,古代基督教非常强盛的时候,许多西方古人的理想就是虔诚、善良的度过自己的一生,他们认为婚姻是神圣的,不可以违背结婚时在教堂里所发的誓言,不可随意离婚。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越来越背离古老的文化传统,逐步迷失在物欲、色欲之中,很多人真的完全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