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新技术—含藻水处理新技术

合集下载

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

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GJJ 32—981.总则1.0.1为提高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水平,促进含藻水给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处理的水质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以含藻的湖泊或水库水为水源的给水处理设计。

其他类似含藻水的给水处理设计也可参考执行。

1.0.3含藻水的定义是:藻的含量大于100万各/L或含藻量足以妨碍有混凝沉淀和过滤所组成的常规水处理工艺的正常运行,或足以使出厂水水质降低的水源水。

注:藻类采用自然单位计数法,计数单位为个。

即任何单细胞藻类,或多细胞藻类的自然群体(如4个细胞的栅列藻),其计数单位均为1个(即1个生物)1.0.4选择水源时,除应对水源水的富营养化程度和水质应不低于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第三类地面水水域水质标准。

1.0.5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GBJ13—8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的规定。

2.取水口位置的选择2.0.1取水口应位于含藻量较低、水深较大和水域开阔的位置。

取水口不得设在“水华”频发区,一般不适宜设在高藻季节主导风向得下侧凹弯区。

2.0.2湖泊、水库的水深大于10m时,应根据季节性水质沿水深垂直分布的规律,采用分层取水。

2.0.3取水口下缘举湖泊、水库底的高度,应根据底部淤泥成分,泥砂沉积和变迁情况以及底层水水质等因素确定,但不得小于1m。

2.0.4最低水位时取水口上缘的淹没深度,应根据上层水的含藻量、漂浮生物和冰层厚度确定,但不得小于1m。

3 水处理构筑物3.1一般规定3.1.1湖泊、水库水经混凝沉淀或澄清处理以后,进入滤池时,其浑浊度应低于7度。

3.1.2出厂水的水质应符合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且耗氧量(高锰酸钾法)不宜大于4mg/L。

3.1.3含藻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及构筑物的组合,应根据试验研究的结果或相似条件的水厂运行经验,通过技术经济条件比较后确定,处理流程一般有下列几种:A 常规工艺流程为:原水--混合--絮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B 以富营养型湖泊、水库为水源,且浑浊度常年小于100度的原水,处理工艺流程可为:原水--混合--絮凝--气浮--过滤--消毒C 以贫——中营养或中——富营养型湖泊、水库水源,且最大浑浊度小于20度的原水,处理工艺流程也可采用:原水--混合--絮凝--直接过滤--消毒3.2处理含藻水的沉淀池和澄清池3.2.1平流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宜为1.0~1.5m3 / m2.h,水平流速宜为5~8mm/s,沉淀时间宜为2~4h。

生活饮用水藻类检测和去除技术探讨

生活饮用水藻类检测和去除技术探讨

生活饮用水藻类检测和去除技术探讨1 引言藻类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是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气候变暖,大量的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中,使得水中营养盐大量超标,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藻类的滋生泛滥提供了物质条件。

根据笔者多年对水库原水藻类的监测,藻类数量多达每升水中上千万个,常造成滤池堵塞,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用水的供给。

因此,为了减少藻类对生活饮用水处理的影响,需要加强生活饮用水藻类的监测与控制。

2 藻类对生活饮用水处理的影响含藻类水进入水厂后,对制水生产工艺,水处理剂和消毒剂的用量和构筑物池壁及出厂水质都会造成一定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堵塞滤池藻类进入滤池,可在滤池中大量繁殖,在滤池表面形成毯状物堵塞滤池,造成滤速减低,过滤周期缩短,冲洗频率加大,浪费冲洗水量,使产水量降低,影响出厂水质。

2.2 增加净水处理剂的用量在光合作用下,水中PH值升高,由于藻类存在,水中溶解氧增加,矾花密度降低,沉淀去除率下降,导致净水药剂的投入量增多。

2.3 产生色、臭味影响出厂水质藻类使水产生甜、苦、酸等不同味道。

有些藻类会使水产生鱼腥臭味。

色是藻类次生物,差不多藻类都有色,而用户对饮用水中有色相当敏感,常因此而反映抱怨,对水质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有些藻类的降解产物中含有四氯乙烷,二甲基二硫化物等毒性物质,能引起人、动物中毒。

2.4 干扰水处理操作水中的藻类使水质发生变化,生长着和死亡的藻类都会使水的PH值、碱度、硬度、溶解氧和有机物质发生变化,造成处理上的麻烦。

藻类使水中的有机物增加,就增加了消毒剂的用量,有时要添加其它水处理剂。

3 生活饮用水藻类的检测技术3.1 藻类的检测技术水样中藻类的检测通常采用显微计数和测定叶绿素a两类方法。

借助显微镜和计数框对水体中藻类的数量或体积直接进行定量称为显微镜计数法。

水处理技术的趋势和新进展

水处理技术的趋势和新进展

水处理技术的趋势和新进展水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城市化的发展,水资源已经开始变得短缺。

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当前水处理技术的趋势和新进展,为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提供新思路。

1. 绿色水处理技术传统的水处理方法一般采用化学处理和物理处理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可以有效的处理废水,但同时也会产生相当多的污染物和废弃物。

为了减少这些污染和碳排放,绿色水处理技术逐渐成为一个流行的选择。

绿色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天然植物处理、湖泊修复、生物固定化等。

这些绿色水处理技术不仅能够实现高效的去污和净化,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2. 智能化水处理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很多领域,水处理技术也不例外。

智能化水处理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监测、控制系统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水质的自动检测、检测数据实时传输,最终实现对整个水处理过程的智能化控制。

这种智能化水处理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水处理的效率和自动化水平,同时也带来了更好的水资源联合管理、远程控制和监测,这样就可以快速响应和处理突发情况。

3.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膜分离原理的分离技术,通过微孔或分子筛膜来分离组分。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高精度膜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成为当前水处理研究领域的热点。

精密滤池技术不仅具有高效的过滤效果,而且相对于其他处理方法更加节约能源和耗水。

膜分离技术已经成为目前众多水处理工艺的基础组成部分,在提高水质和节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微生物水处理技术微生物水处理技术是通过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利用微生物来去除废水中的环境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更简单、更有机的物质。

随着很多新技术在微生物水处理方面的不断应用,如生物降解、生物固定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生物膜反应器等,微生物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它已经成为废水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是未来水处理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

水处理新技术

水处理新技术

水处理新技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的污染和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水处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当前应用广泛的水处理新技术,包括超滤技术、反渗透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等。

超滤技术是一种将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高分子物质从溶液中分离的方法。

它通过使用超滤膜,使水通过膜孔,而其中的杂质被滞留在膜表面。

超滤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好、能耗低等优点。

它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净化、废水处理和海水淡化等领域。

反渗透技术是一种利用半透膜将水中的溶解物质和微生物分离的方法。

在反渗透过程中,水被迫通过半透膜,而其中的溶解物质被滞留在膜表面。

反渗透技术具有高效、可靠、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它被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和饮用水净化等领域。

电化学技术是利用电流在水中产生化学反应,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的方法。

电化学技术包括电沉积、电吸附、电解氧化和电解还原等。

它具有效果好、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电化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地下水修复和饮用水净化等领域。

除了以上介绍的三种水处理新技术,还有一些其他的新技术也值得关注。

例如,光催化技术利用特定的光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将水中的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的物质。

这种技术具有高效、无二次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

光催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空气净化和光解污泥等领域。

生物吸附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或生物材料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的方法。

生物吸附技术具有高效、低成本和环保等优点。

它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农田排水净化和生活污水处理等领域。

随着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水处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超滤技术、反渗透技术、电化学技术、光催化技术和生物吸附技术等都是当前应用广泛的水处理新技术。

它们在饮用水净化、工业废水处理和海水淡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解决水资源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水处理新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壮大,为人类创造更加清洁、可持续的水资源环境。

城市污水处理的新技术和新应用

城市污水处理的新技术和新应用

城市污水处理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城市污水处理一直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

有效处理城市污水可以保护水资源、环保、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的目标,一些新技术和新应用正在不断发展和应用,本文将对其进行浅谈。

一、新技术1.磁化水处理技术磁化水处理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物理污水处理技术,它是将物理方法和磁学理论相结合的一种处理方法。

这种技术利用强磁场将污水中有机和无机物质分离,并通过多级筛选、过滤、过氧化等方法进行进一步处理。

磁化水处理技术有着高效、可靠、低成本等优点,适合于处理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废物的情况。

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

2.生物膜反应器技术生物膜反应器技术是一种生物处理技术,它是利用生长在支架上的生物膜进行生物反应的一种方法。

这种技术能够处理高浓度有机物、难降解物质和高氮、高磷等污染物质,具有空间利用率高,氧化能力强等特点。

与传统技术相比,生物膜反应器技术能够大大降低处理成本和节约能源,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

3.电化学污水处理技术电化学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电场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处理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能够有效处理高氮污染物、高难度有机废水、COD及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具有设备简单、能耗低、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

目前,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

二、新应用1.西式生态园西式生态园是一种生态型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它利用湖泊、岛屿、绿地和浅水区等自然景观组成生态环境,将污水处理为可直接无害排放的水质。

该方法减少了传统处理方法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和杀菌消毒剂,达到了减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同时还具有景观绿化效果,成为城市污水处理十分受欢迎的新型应用。

2.分布式污水处理系统分布式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设施。

它采用分布式建设方式,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分散在污水源附近,实现污水回收再利用。

该系统能够有效减少管道建设费用和节省能源,同时还能够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成为未来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

藻类对水处理的影响

藻类对水处理的影响

藻类对水处理工艺的影响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大的江河湖泊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水源污染问题,而城市供水的水源大概有四分之一是来自湖泊、水库的,随着水体污染的增加,导致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逐渐严重,藻类繁殖频繁,致使自来水行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水质和水处理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一、藻类的定义藻类通常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在显微境下观察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由于它们是水体中重要的有机物质制造者,故在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但是当前水质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藻类爆发的频率增高,对生态环境和自来水的治理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二、藻类对水处理工艺的影响浅谈一下藻类对水处理的影响.特别是每年春季和7、8月份时,藻类爆发严重,含有藻类的水进入水处理构筑物对制水生产工艺、药耗以及构筑物池壁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2.1感官影响含有藻类的原水进入净水厂,在水处理构筑物上大量繁殖,附着在混凝土和不锈钢上,造成感官上的差异,对现场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清洗构筑物的频率和费用,即浪费水又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

2.2投药量影响对于净水厂来说,水中含有藻类,造成水厂投药的增大。

一是在光合作用下,水中pH 值升高,并且由于藻类的作用,水中溶解氮增加,矾花密度降低,沉淀去除率下降,导致需要投加的混凝剂大大增多,含藻类越高的水处理需要消耗的混凝剂越多。

二是藻类使原水水质发生变化,并且生长着和死亡的藻类都会使水中有机物增加,增加氯耗,高藻水的处理更需要消耗大量的消毒剂,特别对于头堰水厂这种露天处理构筑物来说,光合作用充足,适合藻类生长,春季和7、8月份是氯耗的高哇期。

2.3对构筑物池壁的影响藻类对混蔽土池壁有著很大的危害,如澄浩池和虹吸滤池由于长期生长藻类物质,造成严重的腐蚀,使得池壁粗糙老化,为藻类的更好生长提供了有力的场所。

微藻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微藻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微藻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污水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污水中含有大量微藻的情况。

微藻是一类微小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生活在水体中,有的会产生污染物,而其他的则可以吸收污染物。

有效的微藻污水处理技术可以帮助消解微藻中的有害物质,从而有效地恢复污染水体的水质。

微藻污水处理技术最常见的形式是除藻处理,即去除水体中悬浮的微藻及其细胞碎片,从而减少污染物含量及净化水质。

目前常用的除藻处理技术有混凝技术、湿洗技术、极化技术及电离解技术等。

其中,混凝技术是最常用的,它能够有效地捕捉微藻及其细胞碎片,从而减少污染。

湿洗技术则具有很高的去除效果,能够有效清除悬浮在水体中的微藻及其细胞碎片。

极化技术则通过使微藻的表面带电,破坏其细胞壁,实现微藻的去除。

微藻污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水处理中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含量,从而恢复水体的水质。

此外,微藻污水处理技术也被用于垃圾处理、废水处理、农作物灌溉水处理等领域,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微藻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技术设备方面还有待改进。

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投入,支持针对微藻污水处理技术的改进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需求。

同时,针对不同水体类型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技术,以确保处理效果及水质恢复。

总而言之,微藻污水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它既可以解
决当前水污染的问题,也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未来,应加强相关研究,利用微藻污水处理技术为人类提供更优质的生活环境。

给水处理中藻类的去除

给水处理中藻类的去除

1 混凝除藻投加硫酸铝作为混凝剂可同时去除浊度和藻类,出水中藻类数量<1000个/mL 时所需混凝剂量远大于浊度<3 NTU时所需的量。

原因是粘土类胶体在ζ电位=-5 mV时即可完全脱稳,而藻类必须在ζ电位=0时才能脱稳。

若同时投加聚丙烯酰胺或阳离子型助凝剂则可减少硫酸铝用量。

采用混凝法除藻时应根据藻的种类选择药剂。

去除硅藻时可单独投加硫酸铝,例如番禺市沙弯水厂在硅藻高繁殖期的投铝量从平时的 1.2 mg/L增加到 3.0 mg/L,可使沉淀池出水的浊度降至1~2 NTU以减少进入滤池的藻类数量。

去除绿藻一般需要预氧化,预加氯时其去除率约为95%~98%,无预氯化时其平均去除率为85%(如果考虑到预加氯会产生三卤甲烷,也可以用其他氧化剂)。

蓝、绿藻会产生臭味,甚至含有毒素,并且会分泌黏液造成配水管网中出现后絮凝现象,此种分泌物又可能转化为三卤甲烷母体,因此是水处理中较难去除的藻类,也是多数富营养化水体中主要生长的藻类,它对混凝剂投量的调整极为敏感。

另外,藻类代谢产生的有机物对絮凝和过滤也有影响,其原因是该有机物中的酸性物质与混凝剂(铁盐或铝盐)的水解产物发生反应,生成的表面络合物附着在絮体颗粒表面,阻碍了颗粒相互碰撞,因此必须增加混凝剂的投量,补偿由于表面络合物的形成对颗粒脱稳和絮凝造成的影响[1]。

2 直接过滤除藻直接过滤不适宜处理含藻量极高的水,这时应在过滤池前增加沉淀池或澄清池,但这样还可能出现滤池出水含藻量>1000 个/mL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处理。

沉淀或澄清构筑物的类型很多,可除藻率却不相同。

例如用静沉池处理泰晤士河水时,平均除藻率为59%,可是它处理衣阿华河水时,除藻率为37%(硫酸铝混凝)~97%(石灰软化)。

应用澄清池处理波兰河水时,平均除藻率为85%~86%(无预氯化)、95%~97%(预氯化),并且浮游动物量也相应下降93%~96%(无预氯化)和99%(预氯化),因此澄清池的处理效果优于静沉池。

水处理行业的最新技术趋势与应用案例

水处理行业的最新技术趋势与应用案例

水处理行业的最新技术趋势与应用案例水处理行业一直致力于改善水质,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水处理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引入各种新技术来提高水处理效率和降低成本。

本文将介绍水处理行业目前的最新技术趋势,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这些技术的应用。

一、智能水处理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水处理技术在水处理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传感器、智能监控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引入,使得水处理设备能够实现智能化运行和远程监控。

比如,美国一家水处理公司利用智能监控系统对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故障排除,大大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二、高效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目前水处理行业最主流和高效的技术之一。

膜分离工艺通过超滤、反渗透等方式将水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分离出来,从而提高水质和净化水源。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高效膜材料和膜结构被广泛应用,提高了膜分离技术的分离效率和耐用性。

比如,一家德国水处理公司通过引入无机奈米複合膜技术,成功实现了海水淡化和废水回收,有效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三、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处理方法。

生物处理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来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和有害物质,实现水的净化和循环利用。

目前,一些新型的微生物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行业,如好氧生物反应器和厌氧生物反应器等。

加拿大一家环保公司利用好氧生物反应器技术成功处理工业废水,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去除,实现了工业废水的零排放。

四、高效氧化技术高效氧化技术是一种通过氧化反应来降解水中有机物和细菌的技术。

常见的高效氧化技术包括臭氧氧化、紫外光氧化和高级氧化反应等。

这些技术能够快速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提高水的处理效率。

法国一家水处理公司利用紫外光氧化技术成功处理污水厂的出水,将水中的细菌和病原体彻底去除,确保了出水的安全和卫生。

总结水处理行业的最新技术趋势主要包括智能水处理技术、高效膜分离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和高效氧化技术。

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

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

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
目次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取水口位置的选择
第三章水处理构筑物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沉淀池和澄清池
第三节气浮池
第四节过滤
第四章消毒
附录一藻类的检测和计数
附录二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本规范主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第一章总则
第条为提高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水平促进含藻
水给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处理的水质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
活饮用水卫生的规特制定
第条本规范适用于以含藻的湖泊或水库水为水源
其它类似含藻水源水的给水处理设计也可参照执
第条含藻水的定义是藻的含量大于
或含藻量足以妨碍由混凝沉淀和过滤所组成的常规水处理工艺的正常运或足以使出厂水水质降低的水源
注藻类采用自然单位计数法计数单位为个即任何单细胞藻或多细胞澡类的自然群体个细胞的栅其计数单位均为个个
第条选择水源除应对水源水的富营养化程度
和水质进行调查尚应对水源水质的今后变化作出预在工程设计年实现卫生防护后的水源水质应不低于
水环境质量中的第类地面水水域水质
第条除执行本规范还应
符合的规。

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摘要藻类能够去除污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及重金属,还能与菌类形成复杂的共生系统,促进污水的净化。

本文总结了藻类塘及固定藻等藻类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也介绍了藻类的检测作用。

作为一种良好的净水材料,藻类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污水处理;藻类技术;稳定塘藻类细胞微小,形体多样,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作为一种易得的生物资源,藻类正在被应用于食品、生物燃料等领域,在污水处理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藻类处理污水原理1.1 对营养物质的去除藻类的近似分子式为C106H263O110N16P,在生长过程中,藻类以CO2为碳源,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藻类细胞中的叶绿素的光合作用产生藻类自身的细胞物质,完成藻类增殖并在这个过程中释放氧气[1]。

反应方程式为:1.2对重金属的去除用于去除重金属的常用藻类为绿藻门、褐藻门和红藻门,它们的细胞壁有着共同特点:含有大量的多糖及蛋白质,而多糖和蛋白质中含有多种功能基团,可以与重金属结合。

藻类对重金属的吸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代谢无关,金属离子通过络合、离子交换等作用附在细胞表面;第二阶段为生物富集过程,即与细胞代谢直接相关的过程,在此阶段中金属被运送至细胞内,并储存起来[2]。

1.3菌藻共生系统净化污水在净化污水的过程中,藻类和细菌形成复杂的共生系统,促进了污水的净化[3]。

好氧菌将含碳有机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对含氮有机物进行氨化,继而进行硝化,生成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将含磷有机物最后降解为正磷酸盐。

氧化降解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为细菌的代谢活动提供能量。

而细菌降解有机质产生的CO2又成为藻类的主要碳源,促进了藻类的光合作用。

在藻类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藻类能将细菌代谢中产生的物质吸收转化为藻类的细胞物质。

藻类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增加了水中的溶解氧,促进了好氧菌的代谢活动,使其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2.利用藻类技术处理污水的工艺2.1稳定塘稳定塘又名生物塘,是一种利用水塘中的微生物和藻类对污水和有机废水进行生物处理的方法。

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与设备

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与设备

城市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发展
第一代工艺
20世纪以前,城市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致使强烈性传染病流 行,给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这使人类面临着一个重 大的生存问题,即生物安全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初, 研发出了混凝、沉淀、过滤、氯消毒工艺,人们把此工艺称之为常规 水处理工艺,这一工艺使传染病流行得到控制,可称之为第一代工艺。
应用:
目前在欧美许多国家,已有许多中试和工业规模的SCWO 装置投入了运行。1994年,ECO公司在美国的Texas设计和建 造了第一个用于处理民用废物的工业装置。该装置处理酒精 和胶的混合废液,100 kg/h,TOC的去除率达到了 99.9%。 目前,SCWO技术主要被美国国防部和能源部用来处理化学武 器,火箭推进剂,炸药等高能废物。德国和日本也采用了 SCWO处理土壤中含有的多氯联苯,国内研究人员在SCWO处理 造纸废水、有机磷氧乐果农药、含硫废水等方面同样取得了 较好的结果。
与常规方法相比该方法几乎可以无选择性的高效氧化各类高浓度有机废水而且处理时间短处理效率高几乎没有二次污染且具有能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量等优点因而受到了世界各国科研人员的广泛重视
“水处理”就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手段, 去除水中一些对生产、生活不需要的有害物质的 过程。是为了适用于特定的用途而对水进行的沉 降、过滤、混凝、絮凝,以及缓蚀、阻垢等水质 调理的过程。由于社会生产、生活与水密切相关。 因此,水处理 领域涉及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构 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应用。
针对这些新的生物安全性问题,第一代工艺或者第二代工艺都不 能完全使新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得到解决和控制,所以有待发展新的、 更有效的技术和工艺。对水来说,生物安全性问题对人类危害是最大 的,保证水的生物安全性应是首要的。

水处理技术发展的未来

水处理技术发展的未来
3 加强常规处理
我国有丰富的湖泊水和人工水库水资源, 但随着水源的污染, 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 藻类大量繁殖, 导致水质恶化, 通过对含藻 水的处理研究, 包括生物预处理, 微滤机, 加氯, 加粘土, 气浮等 等, 取得一定效果, 积累了一定经验, 但在暴发期还没有有效的手
段, 于含藻水的问 由 题有一定的 性, 普遍 处理工 艺也较复杂, 难度
6 含藻水处理
净水工艺中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以去除原水 中可生化降解物质和氨氮, 我国从七十年代开始 .研究, 科研已取得 了 很大进展, 在生产实践中也取得了 成功的应用, 面对目 前的水资 源环境。在较长的一段时期还大有用武之地, 如何利用生物的氧化 分解作用, 对各种不同的水源条件结合传统的处理工艺, 无论从设 计参数, 工艺布置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实用化的 基础上不 断提高。
的构筑物形式仍会是今后研究的 方向。
整个工艺流程的瞬时水质监测也是今后不断完善提高的一个方
面, 面对日 益复杂的水源环境, 新的科学成果不断反映出 水中某些 微量有机物对人类的危害, 如何快速准确、方便的检测它们的存在,
也是今后一项艰巨的任务。
的只 有20%左右, 腐蚀性的占 倾向 约50%, 轻微结垢倾 约占 有 向的
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光明,随着膜制造技术的发展, 成本的降低, 在今后的城市水厂中必将会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发和应用。
实施国际上采取的几乎所有对策,来保障石油安全。 包括: 加强国
经济。
内 油气资 源勘探开 提高开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利角 发; 加工 效率; 加速油 气行业
市场化改革; 进口 来源多元化; 参与国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 发展 合成液体燃料和替代燃料汽车;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2.节能优先。 实施 “ 能源开 发与节约并举, 把节约放在首位” 的方针。制订 《 节约能源法》配套法规, 以及促进节能的经济激励 政策, 建立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体系, 推进政府 机构 (靠 公共财政运作的政府机关、 事业单位和社会团 节能, 体) 推行需求 侧管理、能源服务公司、自 愿协议、政府采购等节能新机制。 3.结构优化。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主要是提高清洁能源比 重, 及一次能源转化为电 以 能的比重。到2020 年, 天然气消费量预

狐尾藻生态处理畜禽养殖污水新技术

狐尾藻生态处理畜禽养殖污水新技术

狐尾藻生态处理畜禽养殖污水新技术狐尾藻生态处理畜禽养殖污水新技术引言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排放已成为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处理养殖污水时面临着高成本、高能耗、处理效果不稳定等问题。

为了有效地解决养殖污水排放问题,人们开始探索新技术,其中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方法是利用狐尾藻进行生态处理。

本文将介绍狐尾藻生态处理畜禽养殖污水的新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一、狐尾藻简介狐尾藻是一种多细胞藻类,属于藻类门,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种藻类。

狐尾藻在生物学领域被广泛研究,其具有快速繁殖、高产油、能耐高温等特点,因此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能源开发等领域。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狐尾藻对于处理畜禽养殖污水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将其运用于养殖污水的处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狐尾藻生态处理技术原理狐尾藻生态处理技术是利用狐尾藻对有机物质的吸附作用和光合作用来处理养殖污水的一种生态技术。

具体而言,狐尾藻能够通过吸附作用将养殖污水中的氨氮、硝态氮等含氮物质吸附到细胞表面,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生物质,从而降解养殖废水中的有机负荷。

此外,狐尾藻还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提高水体中的氧含量,从而改善养殖水体的环境。

三、狐尾藻生态处理技术的优势1.高效处理:狐尾藻具有高效的光合作用和吸附能力,能够快速降解养殖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磷等营养物质。

2.低成本:狐尾藻的生长速率快,生长周期短,易于培养和收获,可以有效降低处理养殖废水的成本。

3.资源回收:狐尾藻富含油脂、蛋白质、多种营养物质,可以作为饲料或用于生物能源开发,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4.环境友好:狐尾藻生态处理技术无需使用化学药剂,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四、狐尾藻生态处理技术的应用前景狐尾藻生态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一些研究者已经成功地将该技术应用于养殖废水处理厂,通过搭建狐尾藻生态系统,实现了对养殖废水的高效处理,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微污染含藻水处理技术的应用

微污染含藻水处理技术的应用
Go g Sh y n n u a ,Lin n a g Bi ,Ga n o Bi
( . i j a guSn rnhWae u pyC .Ld , ini 0 4 0 C ia 1 Ta i T n g ioFec tr p l o t. Taj 3 0 5 , hn ; nn S n 2 Taj ro ds a P r o s ut n adD vlp n o t,Taj 0 4 1 hn ) . ini HabrI ut l akC nt ci n eeome t .Ld ini 3 0 5 ,C ia n n r r o C n
q a i fo t t t rh s i r v d g e t n h o r so o p p l e h sd c e s d u l y o u l e a mp o e r al a d t e c ro in t i ei a e r a e . t e wa y n
藻类和浊度 ; 投加 0 3me1 0 8m l H A, . g — . e 的 C 控制进厂原 水浊度 1 r g 0Nr U以下 , 藻类低 于1O 0 Y L 总铁 小 0  ̄ 个/ ,
于0 3m ,O . lC DM不超过 4 0mgl经过 常规 处理工艺后 , . /; 再根据 p H值 大小在 滤后水 中投加 氢氧化钠调 值 , 控 制 出厂水 p H值在 7 5左右。生产运行 实践表明 : 一 系列措 施 大大改善 了现 有构筑物条件 下 出厂 水水质 , . 这 同
Ab ta tI c o d n ewi h h rceit so l hl oltd ag e— c nann a trfo Ra v r sr c :n a cr a c t tec aa tr i fs g t p l e la h sc i y u o tiigrw wae rm n Rie ,wea d d d e

浅谈藻类对水处理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浅谈藻类对水处理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浅谈藻类对水处理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摘要:由于水源污染,导致水中藻类物质快速生长,给水处理工艺和出厂水水质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藻类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以及对水处理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种简单易行的优化及强化常规工艺的化学方法和措施。

关键字:藻类水处理的影响防治措施一、藻类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藻类通常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个体大小一般在2-200,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在显微境下观察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由于它们是水体中重要的有机物质制造者,故在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但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常常忽略了环境保护,大量工业废水、农田灌溉和生活污水排入江中,从而使得江河湖海近岸的营养盐大量富集、超标,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这种富营养化的水体成为藻类泛滥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在每年的5-10月份夏秋季节,藻类生长极为旺盛,不时地威胁着城市的供水.因此,大量的藻类不仅严重地破坏了水体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城市自来水企业的水处理工艺和出厂水水质.二、藻类对水处理的影响含藻类的原水进入净水厂后,对水处理工艺、药耗、构筑物池壁以及出厂水水质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 堵塞滤池、影响凝聚、沉淀藻类物质在滤池中可大量繁殖在滤池表面形成一层毯状物会使滤料层堵塞,过滤周期缩短,减少产水量,增加冲洗水量并影响出水水质。

硅藻,针杆藻是经常造成此种问题的藻类。

滤池还会被某些微小的藻类(微胞藻属,小环藻属等)穿透。

由于水中藻类的存在,混凝剂也会增多,矾花密度降低,导致沉淀去除率下降。

此外由于光合作用,水中pH值升高,以及由于藻类作用,水中溶解氧增加,使矾花上浮也影响沉淀。

2。

2 增加耗药量和耗氯量由于藻类在水中存在使水质变化,也造成处理上的麻烦,生长着和死亡的藻类都会使水的pH、碱度、硬度、溶解氧和有机物起变化,而干扰了水处理操作。

含藻水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含藻水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由 于 藻 类 及其 产生 的 藻 毒 素 对 人 类 有 较 大 的潜 在 危 害 , 对 其 进 行 控 制 、 除 。 应 消 根 据 原 水 水 质 情 况 的 不 同 , 类 的 去 除 方 藻 法 一 般 可分 为 : 理 方法 、 学 方 法 和 生物 物 化 方法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物理方法
CHNOL GY NF 0 I ORM AT1 0N
工 业 技 术
含 藻 水 的处 理 技 术研 究 进展
刘 肃 ( 广州 市 自来水公 司 广 州 5 O 0 11 ) 7 摘 要 : 着水体 富 营养化的加 剧 , 随 藻类及其 产生的藻毒 素对人 类有较大 的潜在危 害, 应对 其进行控 制 、 消除。 本文叙 述 了舍 藻水处理 的 物 理 方 法 , 学 方 法 和 生 物 方 法 , 对 各 种 除 藻 方 法 的 优 缺 点 进 行 了概 括 。 化 并 关键 词 : 类 藻 毒 素 富 营 养 化 絮 凝 藻 中 图分 类 号 : X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7 -3 9 (0 ) 5a一0 2 -0 1 2 7 1 2 1 0 () 1 6 1 6 0
它 可 以 破 坏 某 些 藻 类 的 细 胞 壁 、 胞 膜 及 细 细 胞 质 , 而 达 到杀 灭 活 体 藻 细 胞 的 目的 。 从 目前 应 用 最 广 泛 的 杀 藻 剂 是 硫 酸 铜 , 控 其 制 藻 类 生 长 的 浓 度一 般须 大 干 0 1 / . mg L。 研 究表 明 , 用 硫酸 铜 会 破 坏 藻 细 胞 , 细 使 使 胞 内 大 部 分 藻毒 素 释 放 于 水 体 中 , 经 硫 故 酸 铜 处 理 后 的 水 不 能 立 即 作 为 饮 用 水 水 源 。 提 高 硫 酸 铜 的 功 效 , 少 其 毒 害 作 为 减 用 , 澄 清 等 研 究 发 现 , 用 铁 盐 、 盐 作 尹 采 铝 为 增效 剂 , .mg L .mg L 0 2 / ~0 3 / 的铜 离子就 可 抑制 微 囊 藻 的 生 长 。 水 厂 除 藻 一 般 会 采 用 氧 化 剂 , 用 的 常 氧 化 剂 有 液 氯 、 氧 、 氧 化 氯 等 。 氯 能 臭 二 液 有 效 杀灭 藻类 , 当液 氯 浓 度 在 l / mg L~ 2 / 时, mg L 经过 3 mi , 0 n 藻毒 素去 除率 可达 到 9 %以 上 。 预 氯 化 使 水 中 消 毒 副 产 物 增 0 但 加 , 对 人体 健 康 不 利 ; 这 同时 , 氯 氧 化 后 , 加 对某 些藻类去除率有 一定限制 , 对水 中 如 的 颤 藻 去 除 效 果 不 理 想 。 学 药 剂 法 不 用 化 改 变 现 有 水 厂 的 工艺 流 程 , 需 增 加 大 型 不 设 备 和 构 筑物 , 用 较 为 灵 活 , 用 成 本较 应 使 低 , 可能 使 水 中 增 加 了新 的 对 健 康 不 利 但 的化学 物质 。 2 2强 化混凝 沉淀 除藻 . 强 化 混 凝 是 指 在 常规 混 凝 过 程 中 , 在 保 证 浊 度 去 除 效 果 的 前提 下 , 过 提 高 混 通 凝 剂 的 投加 量 , 实 现 提 高 消 毒 副 产 物 前 来 驱 物 的 去 除率 。 高 混 凝 剂 的投 加 量 , 淀 提 沉 池 污 泥 含 量 升 高 , 致 絮 体 形 成 受 到 一 定 导 影 响 , 体 分 离 效 果 变 差 , 后 水 浊 度 升 絮 沉 高 , 响后 续 工 艺 的 出水 质量 , 水 的腐 蚀 影 且 性增强 , 余铝 含量升高 , 大运行成本 。 残 增 因此 , 用 强化 混 凝 除 藻 时 , 综 合 考 虑 , 采 应 使 水 中 颗 粒去 除 最 优化 、 行 成 本 最 优化 、 运 实际操作最优化 、 泥产量最优化等 。 污 2 3天 然矿 物絮 凝法 . 粘 土 矿 物 被 认 为 是 治 理 赤 潮 的天 然 絮 凝 剂 , 源 丰 富 、 本 低 、 污 染 。 0 代 来 成 无 8年

CJJ32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

CJJ32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

CJJ32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篇一:给水排水设计所需工具书手册:给水排水设计手册.材料设备.续册1(管材阀门)给水排水设计手册.材料设备.续册2(泵)给水排水设计手册.材料设备.续册3给水排水设计手册.材料设备.续册4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01册.常用资料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02册.建筑给水排水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03册.城镇给水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04册.工业给水处理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05期.城镇排水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06册.工业排水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07册.城镇防洪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08册.电气与自控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09册.专用机械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10册.技术经济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11册.常用设备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12册.器材与装置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规范: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50013-200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版)GB50015-200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版) 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T50106-2001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50335-2002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T50125-2010 给水排水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50141-200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5-2010泵站设计规范GB50268-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82-9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8-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9-9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96-99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318-200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4-2002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6-2002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400-200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BJ01-47-2000北京市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CJJ17-2004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32-2011 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CJJ40-2011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CJJ41-91城镇给水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CJJ58-2009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0-2011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 93-2011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343-2010 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T 48~49-1999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及标准检验法CJ/T 206-2005城市供水水质标准hj/t338-200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cecs246:2008 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124:2001 颗粒活性碳吸附池水处理设计规范cecs193:2005 城镇供水长距离输水管(渠)道工程技术规范建标 120-2009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图集:01S201 室外消火栓安装02S403钢制管件02S404 防水套管05S518雨水口05S804矩形钢筋混凝土蓄水池05S502室外给水管道附属构筑物03S504(刚性接口给水承插式铸铁管道支墩);03SS505(柔性接口给水管道支墩);06MS201 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7MS101市政给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8S305小型潜水排污泵选用及安装09SM202-1 埋地矩形雨水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混凝土模块砌体) 05SS907小城镇住宅给水排水设施选用及安装01SS105常用小型仪表及特种阀门98S102卧式水泵隔振及安装篇二:2013年最新现行市政工程规范目录(亲自更新)现行市政工程规范目录 1 规划专业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50280-9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282-199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1998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GB50293-1999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2000城市用地分类代码 CJJ46-91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CJJ83-99城市规划制图标准 CJJT97-2003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计标准 CJJT87-2000 2 工程勘察测量专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50027-2001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 GBT50095-199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水位观测标准GB/T 50138-2010土的工程分类标准 GB/T50145-2007工程摄影测量规范 GB50167-1992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218-1994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28-2011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266-2013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GBT50279-1998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07-1999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GB50308-1999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324-2001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 JGJ/T87-2012城市勘察物探规范 CJJ7-2007城市测量规范 CJJ/T 8-2011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 CJJ13-1987市政工程勘察规范 CJJ56-2012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CJJ57-2012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CJJ61--2003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CJJ73-2010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CJJ100-2004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 CJJ103-2004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CJJT106-2010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 CJJ 76-20123 公共交通专业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13地铁限界标准 CJJ96-2003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99-1999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 GB5655-1985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 CJJ/T 15-2011无轨电车供电线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72-19974 道路桥梁专业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092-1996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97-1987道路工程术语标准 GBJ124-1988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GB50162-199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1-2008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2-2008城市桥梁设计准则 CJJ11-2011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 CJJ99-2003城市道路除雪作业技术规程 CJJT108-2006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 CJJ36-2006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43-199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45-2006柔性路面设计参数测定方法标准 CJJT59-1994(废止,无替代标准)路面稀浆封层施工规程 CJJ/T66-2011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 CJJ69-1995城镇地道桥顶进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74-1999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技术规程 CJJT80-1998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89-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5 给水排水专业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PDF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ENG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CHM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035-2003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50069-2002建筑给水排水制图标准 GBT50106-2010给水排水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125-2010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41-2008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2-200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2008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50296-1999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 GBT50331-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GB50332-2002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 CJJ110-2006建筑给水聚乙烯类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T98-2003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101-2004建筑给水聚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GBT50349-2005城市用水分类标准 CJT 3070-1999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 GB 50788-2012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 CJJ6-2009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 CJJ32-2011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 CJJ40-2011污水稳定塘设计规范 CJJT54-1993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GB50335-2002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CJJ58-2009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4-2002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 CJJ60-2011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维护技术规程 CJJ68-2007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 CJJ92-20026 燃气专业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28-2006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50251-2003城镇燃气工程基本术语 GB/T 50680-2012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33-2005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 CJJ51-2006城镇燃气埋地钢质管道腐蚀控制技术规程 CJJ95-2003城镇燃气室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94-2003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63-2008液化天然气(LNG)汽车加气站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NB/T 1001-20117 供热专业锅炉房设计规范 GB50041-2008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28-2004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CJJ34-2002城市供热管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CJJ38-2004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28-2004城镇供热管网结构设计规范 CJJ105-2005供热术语标准 CJJ/T55-2011供热工程制图标准 CJJ/T78-2010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T81-1998城镇供热直埋蒸汽管道技术规程 CJJ104-2005城镇供热系统安全运行技术规程 CJJT88-20008 市容环境卫生专业城市容貌标准 GB 50449-2008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T85-2002环境卫生图形符号标准 CJJ/T125-2008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 CJJT102-2004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CJJ17-2004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运行维护技术规程 CJJ93-2003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 CJJT107-2005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 GB 50337-2003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CJJ272012城市粪便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 CJJT30-2009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CJJ47-2006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维护技术规程 CJJ109-2006粪便处理厂设计规范 CJJ64-2009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 CJJT65-2004机动车清洗站技术规程 CJJ71-2011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T86-200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CJJ90-2009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 CJJ14-2005CJJ1~CJJ60最新情况CJJ1-90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已经废止,由CJJ1-2008代替) CJJ1-200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90 市政桥梁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将于2009.7废止,由CJJ2-2008代替) CJJ2-2008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3-90 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将于2009.5废止,由GB50268-2008代替) CJJ4-97 粉煤灰石灰类道路基层施工及验收规程(一般应按CJJ1-2008执行) CJJ5-83 煤渣石灰类道路基层施工暂行技术规定(一般应按CJJ1-2008执行) CJJ6-85 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7-85 城市勘察物探规范(废止,由CJJ7-2007代替)CJJ7-2007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8-99 城市测量规范CJJ9-85 市政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城市防洪工程)CJJ10-86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CJJ11-93 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2-99 家用燃气燃烧器具安装及验收规程CJJ13-87 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CJJ14-87 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CJJ15-87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6-88 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CJJ17-2004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8-88 市政工程施工、养护及污水处理工人技术等级标准CJJ19-89 城市勘察、测量工人技术等级标准CJJ20-89 城市园林工人技术等级标准CJJ21-89 古建筑修建工人技术等级标准CJJ22-89 城市公共交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CJJ23-89 城市供水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CJJ24-89 城市煤气、热力工人技术等级标准CJJ25-89 环卫工人技术等级标准CJJ26-89 房屋修建工人技术等级标准CJJ27-89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8-89 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废止,由CJJ28-2004代替)CJJ28-2004 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29-98 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该规范本应归入JGJ)CJJ/T30-99 城市粪便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31-89 城镇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CJJ32-89 含澡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CJJ33-89 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已废止,由CJJ33-2005代替) CJJ33-2005 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4-2002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5-90 钢渣石灰类道路基层施工及验收规范(一般应按CJJ1-2008执行)CJJ36-90 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已废止,由CJJ36-2006代替)篇三:现行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清单(至2016.1)〖CJJ/T212-2015〗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监管标准〖CJJ/215-2014〗城镇燃气管网泄漏检测技术规程〖CJJ/T216-2014〗燃气热泵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CJJ217-2014〗盾构法开仓及气压作业技术规范〖CJJ/T218-2014〗城市道路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220-2014〗城镇供热系统标志标准〖CJJ221-2015〗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T222-2015〗喷泉水景工程技术规程〖CJJ/T223-2014〗供热计量系统运行技术规程〖CJJ224-2014〗城镇给水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26-2014〗城镇供水管网抢修技术规程〖CJJ/T227-2014〗城市照明自动控制系统技术规范〖CJJ/T228-2014〗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质量评价标准〖CJJ/T229-2015〗城镇给水微污染水预处理技术规程〖CJJ/T230-2015〗排水工程混凝土模块砌体结构技术规程〖CJJ231-2015〗生活垃圾焚烧厂检修规程〖CJJ/T233-2015〗城镇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CJJ/T234-2015〗国家重点公园评价标准〖CJJ/T235-2015〗城镇桥梁钢结构防腐蚀涂装工程技术规程〖CJJ/T236-2015〗垂直绿化工程技术规程〖CJJ/T240-2015〗动物园术语标准〖CJJ/T182-2014〗城镇供水与污水处理化验室技术规范〖CJJ183-2012〗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系统技术规范〖CJJ184-2012〗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T185-2012〗城镇供热系统节能技术规范〖CJJ/T186-2012〗城市地理编码技术规范〖CJJ/T187-2012〗建设电子档案元数据标准〖CJJ/T188-2012〗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9-2014〗镇(乡)村仓储用地规划规范〖CJJ/T190-2012〗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1-2012〗浮置板轨道技术规范〖CJJ/T192-2012〗盾构可切削混凝土配筋技术规程〖CJJ193-20(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cjj,32—2011,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T195-2013〗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96-2012〗住房保障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97-2012〗住房保障基础信息数据标准〖CJJ/T198-2013〗城市轨道交通接触轨供电系统技术规范〖CJJ/T199-2013〗城市规划数据标准〖CJJ200-2014〗城市供热管网暗挖工程技术规程〖CJJ201-2013〗直线电机轨道交通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202-2013〗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J203-2013〗城镇供热系统抢修技术规程〖CJJ/T204-2013〗生活垃圾土土工试验技术规程〖CJJ205-2013〗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规程〖CJJ/T206-2013〗城市道路低吸热路面技术规范〖CJJ207-2013〗城镇供水管网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T208-2014〗磷矿尾矿砂道路基(垫)层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CJJ/T209-2013〗塑料排水检查井应用技术规程〖CJJ/T210-2014〗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CJJ/T211-2014〗粪便处理厂评价标准〖CJJ152-201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T153-2010〗城镇燃气标志标准〖CJJ/T154-2011〗建筑给水金属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155-2011〗建筑给水复合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156-2010〗生活垃圾转运站评价标准〖CJJ/T157-2010〗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CJJ/T158-2011〗城建档案业务管理规范〖CJJ159-2011〗城镇供水管网漏水探测技术规程〖CJJ160-2011〗公共浴场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61-2011〗污水处理卵形消化池工程技术规程〖CJJ/T162-2011〗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检测技术规程〖CJJ/T163-2011〗村庄污水处理设施技术规程〖CJJ/T164-2011〗盾构隧道管片质量检测技术标准〖CJJ/T165-2011〗建筑排水复合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66-2011〗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7-2012〗城市轨道交通直线电机牵引系统设计规范〖CJJ/T168-2011〗镇(乡)村绿地分类标准〖CJJ169-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T170-2011〗地铁与轻轨系统运营管理规范〖CJJ/T171-2012〗风景园林标志标准〖CJJ/T172-2011〗生活垃圾堆肥厂评价标准〖CJJ/T173-2012〗风景名胜区游览解说系统标准〖CJJ/T174-2013〗城市水域保洁作业及质量标准〖CJJ175-2012〗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176-2012〗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CJJ/T177-2012〗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工程技术规程〖CJJ/T178-2012〗公共汽电车行车监控及集中调度系统技术规程〖CJJ179-2012〗生活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T180-20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整理标准〖CJJ181-2012〗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122-2008〗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3-2008〗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4-2008〗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T125-2008〗环境卫生图形符号标准〖CJJ/T126-2008〗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与评价标准〖CJJ127-2009〗建筑排水金属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28-2009〗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维护与安全技术规程〖CJJ129-2009〗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T130-2009〗燃气工程制图标准〖CJJ131-200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技术规程〖CJJ132-2009〗城乡用地评定标准〖CJJ133-2009〗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CJJ134-2009〗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T135-2009〗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136-2010〗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设计规范〖CJJ/T137-2010〗生活垃圾焚烧厂评价标准〖CJJ138-2010〗城镇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程〖CJJ139-2010〗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40-2010〗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CJJ/T141-2010〗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142-2014〗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JJ143-2010〗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144-2010〗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元数据标准〖CJJ145-2010〗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工程技术规程〖CJJ/T146-2011〗城镇燃气报警控制系统技术规程〖CJJ/T147-2010〗城镇燃气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CJJ/T148-2010〗城镇燃气加臭技术规程〖CJJ149-2010〗城市户外广告设施技术规范〖CJJ150-2010〗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规范〖CJJ/T151-2010〗城市遥感信息应用技术规范〖CJJ/T91-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92-2002〗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3-2011〗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94-2009〗城镇燃气室内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95-2013〗城镇燃气埋地钢质管道腐蚀控制技术规程〖CJJ96-2003〗地铁限界标准〖CJJ/T97-2003〗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8-2014〗建筑给水塑料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99-2003〗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100-2004〗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01-2004〗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102-2004〗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T103-2013〗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CJJ/T104-2014〗城镇供热直埋蒸汽管道技术规程〖CJJ105-2005〗城镇供热管网结构设计规范〖CJJ/T106-2010〗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7-2005〗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CJJ/T108-2006〗城市道路除雪作业技术规程〖CJJ109-2006〗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110-2006〗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CJJ/T111-2006〗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预制节段逐跨拼装施工技术规程〖CJJ112-200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113-200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CJJ/T114-2007〗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T115-2007〗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16-2014〗建设领域应用软件测评工作通用规范〖CJJ/T117-2007〗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CJJ/T119-2008〗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术语标准〖CJJ120-2008〗城镇排水系统电气与自动化工程技术规程〖CJJ/T121-2008〗风景名胜区分类标准〖CJJ/T55-2011〗供热术语标准〖CJJ56-2012〗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7-2012〗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8-2009〗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0-2011〗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1-2003〗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3-2008〗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64-2009〗粪便处理厂设计规范〖CJJ/T65-2004〗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T66-2011〗路面稀浆罩面技术规程〖CJJ/T67-2015〗风景园林制图标准〖CJJ68-2007〗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维护技术规程〖CJJ69-95〗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70-96〗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南方地区) 〖CJJ/T71-2011〗机动车清洗站技术规范〖CJJ/T72-2015〗无轨电车牵引供电网工程技术规范〖CJJ/T73-2010〗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74-99〗城镇地道桥顶进施工及验收规程〖CJJ75-9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6-2012〗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8-2010〗供热工程制图标准〖CJJ/T81-2013〗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J82-201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3-99〗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86-2014〗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T87-2000〗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计标准〖CJJ88-2014〗城镇供热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89-2012〗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90-2009〗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CJJ2-2008〗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6-2009〗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7-2007〗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T8-2011〗城市测量规范〖CJJ11-201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2-2013〗家用燃气燃烧器具安装及验收规程〖CJJ/T13-2013〗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作规程〖CJJ14-2005〗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T15-2011〗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18-88〗市政工程施工、养护及污水处理工人技术等级标准〖CJJ27-2012〗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8-2014〗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29-2010〗建筑排水塑料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30-2009〗粪便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32-2011〗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CJJ33-2005〗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4-2010〗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6-2006〗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9-91〗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北方地区)〖CJJ40-2011〗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CJJ/T43-2014〗城镇道路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规程〖CJJ45-201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7-2006〗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8-92〗公园设计规范〖CJJ49-92〗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51-2006〗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CJJ52-2014〗生活垃圾堆肥处理技术规范〖CJJ/T53-93〗民用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规程〖CJJ/T54-93〗污水稳定塘设计规范〖JGJ/T341-2014〗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342-2014〗蒸发冷却制冷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343-2014〗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T344-2014〗随钻跟管桩技术规程〖JGJ345-2014〗公共建筑吊顶工程技术规程〖JGJ/T346-2014〗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347-2014〗建筑热环境测试方法标准〖JGJ348-2014〗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标志设置技术规程〖JGJ/T349-2015〗民用建筑氡防治技术规程〖JGJ/T350-2015〗保温防火复合板应用技术规程〖JGJ/T351-2015〗建筑玻璃膜应用技术规程〖JGJ/T352-2014〗建筑塑料复合模板工程技术规程〖JGJ354-2014〗体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355-2015〗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T357-2015〗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技术规程〖JGJ/T358-2015〗农村火炕系统通用技术规程〖JGJ/T359-2015〗建筑反射隔热涂料应用技术规程〖JGJ360-2015〗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含藻水给水处理

含藻水给水处理

含藻水给水处理
1、处理含藻水的沉淀池和澄清池
一、含藻水介绍 3、处理含藻水的滤池
原水→混合→絮凝→ 沉淀(澄清)→过滤→消毒
或足以使出厂水水质降低的水源水,含藻水主要是水库和湖泊水,浑浊度大都比较低,水源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
域水质标准。
二、含藻水处理的工艺流程
▪ 4)气浮池分离区停留时间,一般为10 ~20min。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水处理运行与管理
知识点
含藻水给水处理
张祥霖 讲师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主要内容
含藻水给水处理
含藻水源水的处理工艺方法。
介绍了含藻水源水的特点,处理的工艺 流程,以及处理构筑物运行管理要点。
原1、水处→理国混含合家藻→水职絮的凝业沉→淀教直池接育和过澄水滤清→环池消境毒 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3、处理含藻水的滤池 • 1)湖泊、水库水经混凝沉淀或澄清处理以后,进入滤池时,其浑浊度应低于
7度。 • 2)滤池的过滤周期,一般不宜小于12h。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含藻水给水处理
小结
介绍含藻水处理方法及构筑物管理。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含藻水给水处理
谢 谢!
▪ 原水→混合→絮凝→气浮→过滤→消毒
原水→混合→絮含凝藻→ 沉水淀处(澄理清)技→过术滤与→消常毒规水处理技术的差异,主要在于杀藻和除藻。
原水→混合→絮凝→气浮→过滤→消毒
原水→混合→絮凝→气浮→过滤→消毒
2)异向流斜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一般不大于3/(m2·h)。
3)澄清池清水区上升流速一般不大干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藻类污染去除方法摘要:水体中存在的藻类及有害的藻类代谢产物,威胁着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如何有效防治藻类污染已成为研究者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本文从传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除藻技术出发,具体介绍了五种新型除藻技术,为解决当前水处理中除藻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富营养化;除藻;新技术Abstract:The case that water pollution of algal and its metabolic products is getting worse increasingly, it may cause serious threats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ven negative impacts to the health of people. As a result,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issues to effectively treat with algal pollution. In this paper, the water treatment traditional technologies are analyzed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cluding physical, 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the advanced technologies for algal removal are illustrated in details. Finally the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summed up, and the directions of development in future are prospected.Keywords: eutrophication;algal removing;new technologies0. 引言藻类是指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能够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型的一类浮游微生物。

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时,会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从而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自来水厂水源中的藻类会影响饮用水的安全性。

一方面,藻类是水中总有机碳、生化需氧量和悬浮固体的重要来源,是饮用水消毒“三致”副产物的前驱物,是清水池壁粘泥的重要组成和管网腐蚀、管网中有害细胞繁殖所需可生物同化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原水中藻类超过一定数量,会使得净水工艺变得复杂、滤池运行时间缩短、反冲频率及反冲水量大大增加,处理成本升高,供水难以保障[1]。

1. 传统处理技术[2]总体来说,根据原水水质情况的不同,目前除藻方法一般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及其组合联用四类。

1.1 物理法物理法是通过特定设备在水中设置特定的安全隔离区,分离出藻类或通过机械装置灭杀、驱散藻类。

物理法主要有微滤机过滤、气浮、活性炭吸附、电解、超声波等,微滤能够去除直径大于或等于滤网孔径的藻类;气浮可使藻类浮升至水面,其对于高藻水的除藻效果显著;活性炭用于吸附去除水中的微囊藻毒素及其他的内分泌物和代谢产物,降低水出水中的臭味;电解能够明显破坏藻细胞中叶绿体的结构,使藻类完全丧失光合作用的能力;超声波能够破坏藻类气胞、破坏活性酶,从而实现除藻的目的。

1.2 化学法化学法是利用药品或矿物质抑制、杀死和去除藻类的方法。

化学预氧化是利用化学药剂进行原水预氧化除藻与消毒,化学药剂能灭活藻细胞,促进混凝,改善过滤效率;强化混凝是通过提高混凝剂的投加量,来实现提高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去除率。

1.3 生物法生物法是通过生物预处理或生物活性炭强化去除藻类及其形成的有机物。

生物预处理采用生物膜法,填料上的生物膜可吸附、附着、机械截留、捕食消解水中藻类。

生物活性炭处理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及其上生长的微生物的作用进一步去除水中藻类、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等。

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单纯的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并不能完全有效地去除藻类。

故实践中一般针对原水水质的特性,采用它们的联用工艺和组合工艺,处理效果大为提高,但还不能彻底解决藻类危害。

2. 新型处理技术2.1 光催化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是利用紫外线照射适当的半导体产生氧化能力很强的自由基,进而氧化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3-4]。

光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路径是催化剂吸收光能时,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从而对吸附于表面的污染物质直接进行氧化还原作用,也可以氧化表面吸附的氢氧根离子,生成具有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来氧化污染物质。

光催化技术既可以灭活藻类,又能够将死藻释放的藻毒素逐步分解为无毒的酸和醛类氧化物质[5],不产生二次污染;光催化反应过程操作简单,设备费用低。

在节能方面,藻类通过光合作用生殖,故生活在光源充足的环境中,正有利于光催化除藻技术的实施[6]。

光催化除藻的过程中,细胞的外层结构最先被破坏[7-10]。

对于粉体光催化剂的除藻过程,其机理是粉体覆盖于藻细胞表面,使得藻细胞停止移动,再利用光催化氧化反应破坏藻细胞的表层结构,使得藻细胞失去活性而被去除[11];对于固定型光催化剂的除藻过程,其机理是在光照作用下,催化剂受激发,利用自由基反应破坏细胞的表层保护结构,致使细胞表层结构变化,再利用光催化氧化细胞内细胞质致使细胞的生理功能丧失,最终细胞失活或被分解[12],同时,藻细胞破裂后释出的藻毒素又可以进一步被光催化降解[13]。

黄微雅等[6]研究表明:光催化氧化的效果与微生物细胞壁的厚度和结构的复杂性呈反相关关系[14];具有无机硅壳保护层的藻类不容易被光催化降解;直链藻(硅藻)的光催化去除率要比鱼腥藻和微囊藻(绿藻)低很多。

光催化除藻的过程除了与细胞外层结构相关外,还与催化剂活性、催化剂/藻细胞表面间相互作用和藻细胞的形貌等多种因素相关。

张维等[15-16]研究表明:UV/TiO/Fenton光催化氧化能高效降解微囊藻毒素。

2/Fenton反应体系主要通过羟基自由基攻击藻毒素侧链的ADDA基团的共轭UV/TiO2双轨键,使之改变构型或断裂,从而导致藻毒素毒性的降低或脱除。

在当前全球面临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等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光催化技术因其具有节约能源、无二次污染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藻类水华治理方面的应用极具潜力。

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光催化除藻的研究主要处于试验阶段,并且其除藻的机理目前尚不明确,要将光催化技术真正应用于有害藻类水华的治理,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

2.2 磁性分离技术由于藻类的尺寸小、生物量低,因此通过传统的方法除藻往往效果不佳或是处理费用过高,限制了其发展。

根据报道,磁性分离技术通过亚微米级的磁性颗粒对藻类进行吸附去除,是一种强有力的方法.利用亚微米级的磁性颗粒(如四氧化三铁)在适宜的条件(藻类的浓度,pH 值,水温等)下对藻类细胞的吸附作用,以及颗粒表面形成的生物群落对藻类的生物利用,对藻类进行吸附集中、代谢利用,以达到集中以及去除的效果。

然后,通过外部磁性(永磁体或电磁场)对磁性颗粒的吸引作用,达到与水分离的作用。

磁性颗粒(四氧化三铁)对藻类的吸附在于自身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其中包括原子的连接方式,结合键,空间结构等。

吸附原理类似于活性炭,关键在于颗粒分子构成的空间结构形成吸附的条件。

Martin Cerff等[17]利用氧化硅包裹磁性颗粒对在高梯度磁性过滤中去除淡水与海洋水藻类的能力进行了研究,装置示意如下图所示。

试验结果表明:纯净水与藻类的磁性分离可达到95%以上的去除率,同时,经过熏制覆有氧化硅的磁铁和沉淀磁铁的选择分离效率受颗粒浓度、pH值、介质组成等因素的影响。

A:a-5mL试管、b-方形永磁铁(5×5×2.5cm);B:高梯度磁性过滤分离系统:1:电磁铁;2:0.65L过滤装置;3:蠕动泵;4:烧杯图3.1 磁性分离装置系统示意图Niklas A等[18]研究表明:在磁性分离的过程中,静电吸引不是吸附的主要动力。

经试验研究发现,在高pH值的条件下ζ电势均较高,静电吸附作用较明显。

深入分析鉴定表明,试验中磁性颗粒发生了离子交换,在颗粒表面形成羟基负离子,羟基负离子出现在沉淀磁铁或氧化硅包裹的磁性颗粒,极大的提高磁性颗粒的电性吸附作用,从而发挥纳米级吸附的效应。

磁性分离技术应用到藻类的去除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但其吸附的过程及吸附机理还未完全明了。

这其中包括磁性颗粒(如四氧化三铁)的空间构象、藻类细胞吸附的详细过程、颗粒表面生物的分布及更新等,还包括技术推广应用的限制因子:磁性颗粒的获得与重复利用,藻类细胞的脱附技术,大型磁体或电磁铁的研发及节能问题等。

因此,虽然磁性分离技术早已提出,但要将其作为实际工程应用还需要一定的科学研究,磁性分离技术显现出的巨大潜力推动着我们的研究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磁性分离技术定能发挥出极大的能量,推动水处理技术的进步。

2.3 二氧化氯预氧化二氧化氯预氧化是在给水处理工艺的前端投加二氧化氯(ClO2)以强化处理效果的一类预处理措施。

我国某一净水厂使用ClO2作为滤池前的预氧化除藻除嗅工艺,运行结果表明,采用滤前投加ClO2,既达到了除藻、除嗅、杀菌的目的,保持一定的余氯量,又能够比较有效的控制THMs的生成。

目前,国内外关于ClO2对藻及藻毒素的去除机理研究甚少,通常认可的除藻机理是[19]:二氧化氯对苯环具有一定的亲和性,能使苯环发生变化从使其无嗅无味。

因藻类叶绿素中的吡咯环与苯环类似,故二氧化氯也能作用于吡咯环,破坏叶绿素结构,使其新陈代谢终止,蛋白质的合成中断,最终导致藻类的死亡,而且二氧化氯和藻类的反应极快,能够有效地控制霉味、鱼腥味等。

陈文娟等[20]通过在水厂进行的二氧化氯预氧化半生产性对比试验得出, 二氧化氯预氧化的投加量为1. 0 mg /L时, 就可较为彻底地去除藻污染, 并有效控制藻毒素的释放;能够显著提高对浊度、色度、藻类和有机物的去除率;能够抑制藻类在平流沉淀池中的再生长。

游离二氧化氯能稳定持续地氧化积累在滤池中的藻类及胞内物质, 有效解决了滤后水中藻毒素及致嗅物质升高问题。

二氧化氯预氧化可以作为应急除藻、解决嗅味问题的有效措施, 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ClO2预氧化除藻技术以其价格低廉、去除率高、无致癌副产物,易与常规工艺相结合等优点,已经引起众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其中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ClO2滤后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